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

摘要: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在强调基本素质共性的基础上,应该有不同的培养类型和专业方向。医学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内容必须体现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尊重学生多样性选择。目前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不能符合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不能适应现代医学发展需要,不能考虑到多样化、个性化、专业化。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本科专业生物技术论文

1设置生物技术专业的必要性

1.1内蒙古自治区在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高新生物产业,生物产业形成了生物原料药、动物疫苗、生物农药、生物饲料、发酵制品、中蒙药等系列产品。(1)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制药和生物疫苗,提高甘草、黄芪、麻黄、锁阳、苁蓉、沙棘等道地沙生中蒙药材活性成分提取技术产业化种植水平,建设绿色中蒙药材种植基地。以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生物物种安全和食品安全保障为重点,开发方便快捷的检测技术、新型诊断试剂、高端疫苗等相关产品,建立完善兽用疫苗产业链。(2)生物农牧产业。以基因工程、分子育种、航天搭载等技术手段为支撑,围绕内蒙古新增100亿斤粮食工程,加强对玉米、小麦、大豆、马铃薯、向日葵等大宗农作物优良品种研究开发,推进农作物品种改良,加强对脱毒种薯、大粒抗逆性荞麦、品质杂交燕麦及品质林木草种子研究推广,培育形成大宗农作物育种产业链。(3)生物制造产业。以开发生物资源、培养生物基材料、生物化工产品为重点,加强现代生物发酵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大力推进酶工程、发酵工程技术和装备创新,培育形成以玉米和畜产品加工副产品为原料的生物基材料、生物基化学品等生物制造产业链。(4)生物能源产业。在包头市、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和赤峰市等周边地区,建设非粮油料作物和高油微藻、油脂原料等生物质原料产业化基地;建设生物质柴油及生物质燃料乙醇等液体燃料产业示范基地;支持发展生物质发电产业,开展以沙生灌木林等燃值高的速生能源植物为原料及农林废弃物直燃和气化发电示范工程。

1.2生物技术专业的设置是学院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是自治区品牌专业,拥有自治区教学团队,建立了完善的课程、专业及校内外实习实训体系,形成了优良的教风与学风,是学院重点建设的专业之一。专业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发展优势,为进一步培养生物技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设立生物技术本科专业,不仅可以大大提高人才培养层次,满足人才发展的需要,更是专业本身发展得内在需要,将带动学院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和园艺生物技术专业的大力提升,进一步促进我院应用技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所以设置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对我院的学科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2设置生物技术专业的可行性

2.1扎实的办学基础

生物技术专业以自治区生物制药基地为依托,结合食品药品发酵行业的生产设计、产品后期处理以及生物制药现代化生产手段,以培养满足自治区地方经济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生物技术专业从筹办以来,一直受到学院的大力支持,首先是引进高学历人才,现有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14名。2006年承担中央职业教育专项资金《生物技术及应用(生物制药技术)实训基地》项目,累计投入专项经费400万元,建立了完整的校内实验室。学院设置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和应用化工专业,为生物技术专业在食品发酵和化工原理上的实践提供了保障,学生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可以同时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实践,拓宽就业渠道。

2.2开设生物技术专业所具备的条件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是内蒙古自治区级品牌专业,生物技术及应用教学团队是内蒙古自治区级教学团队。(1)专业师资情况。生物技术专业有专任教师14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13名(其士4名);副高以上职称教师5人,占36%;40岁以下教师占60%,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老中青结合。团队的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结构合理。(2)教学、科研情况。专业教师主持自治区精品课程2门,院级精品课程3门,主持呼和浩特市科技局重大科研项目2项,科研经费达到150多万元。(3)校内实习基地准备情况。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培养学生在生产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生物技术专业建立了生物化学等10个基础实验室,建立了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等6个专业实验室,建立了发酵工程实训室、食用菌栽培技术实训室、凝乳酶生产实训室、啤酒生产实训室、花青素提取实训室5个专业综合实训室,校内实验实训面积达2000多平米。

3结语

综上所述,设置生物技术本科专业是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专业本身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行业人才实际需求的结果,因此在现有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基础上设置生物技术本科专业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作者:范文斌刘义单位: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生物化学工程学院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论文

1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临床医学课程的必要性

在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临床医学课程,有着迫切需要和实际意义。我校生物技术专业自招生之初就开设了临床医学课程。生物技术专业有了临床医学的指引,人才培养基础更加扎实,方向更加明确。同时,具有一定临床医学知识的生物医学人才,能够更好地将自身优势辐射到传统医学专业上,为临床医学的发展提供新视野,开拓新思路,注入新的活力。医学生物技术已经在临床医学的发展中发挥了革命性的作用,如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单抗导向药物、人工血液代用品等已广泛应用于癌症、传染性疾病和一些遗传性疾病治疗。同时,许多临床新问题、老难题,也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生物技术的发展,相关疾病的基因定位、组织工程、干细胞研究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成果。显然,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临床医学课程既是生物技术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临床医学发展的需要。

2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现状和问题

2.1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照搬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培养目标的直接反映,是培养人才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应该紧贴生物技术专业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设置。然而,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照搬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将内科、外科、专科教学内容按照病因、临床表现、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毫无取舍地灌输给学生,呈现教师教学无特色、无重点、无思路,学生学习无方向、无兴趣的状态。这与学科设置初衷和社会人才需求脱节,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2.2课程目标不明确,考核要求不严格

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对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不够重视,没有真正意识到临床医学对该专业学生今后发展的重要意义。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课程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具有一定临床思维,了解临床医学前沿和需要,并能在医学发展和临床需求中找到生物技术的落脚点、发力点,运用所掌握的生物技术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最终为医学问题的解决开辟新思路、提供新方法。但是目前医学院校对于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课程目标认识比较模糊,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掌握哪些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考核过程较为敷衍,甚至没有考核,使临床医学课程开设存在“鸡肋化”的危险。

3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内容

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在强调基本素质共性的基础上,应该有不同的培养类型和专业方向。医学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内容必须体现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尊重学生多样性选择。目前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不能符合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不能适应现代医学发展需要,不能考虑到多样化、个性化、专业化,因此有必要对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3.1紧贴实际,重点突出

临床医学是医学生物技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课程设置上除了要整体介绍临床医学概况外,重点是要筛选出能够体现生物技术学科发展价值以及与生物技术知识有交集的内容,体现出医学生物技术特色和资源优势,如临床诊断的新方法,基因诊断、基因治疗技术在肿瘤及其他疾病中的应用等;而疾病的临床表现、物理诊断及常规治疗方法等内容应该淡化。这样才会贴近生物技术专业实际,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避免浪费学生有限的精力。

3.2以临床问题为向导,以临床难点为突破

医学生物技术发展动力就是临床问题。医学生物技术的发展已为我们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医学难题,开辟了新思路,提供了新方法,已有很多成熟的、新兴的生物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因此,应将目前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需要突破的难点贯穿在教学中,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把生物技术和临床医学结合起来。

3.3着眼前沿,广泛涉猎

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和发展。临床医学的最前沿往往与生物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因此要把临床医学中近期的焦点和热点引入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医学生物技术对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性,增强荣誉感和使命感。同时,临床医学不断进展的案例也是很好的教学事例,让学生了解前辈们是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推动医学科学向前发展的。但也要照顾到医学发展的冷门分支,给学生拾遗补缺的机会,在大家忽视的老问题上做出新文章。

4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模式

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模式应该有别于临床医学专业,要更加突出多样性、灵活性和自主性,较大限度调动学生积极性,将课程的作用发挥到较大化。

4.1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选修和必修相结合

压缩课堂教学时数,将教学主战场放在课外,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增加选修课数量,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探索。生物技术专业将来不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对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应该是有重点和有取舍的,这个选择权不应掌握在教师手中,而应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通过文献查阅、学术会议、网络交流等多种形式,学习对未来职业发展有帮助的医学知识。

4.2大师进讲堂,将导师范围扩展至临床学科

师资队伍建设是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关键。目前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师资结构中,中级职称教师比例偏高,真正的大师偏少。应该把临床医学的“大腕”请进讲堂,因为生物技术专业的导师往往更重视具体的新技术、新方法,而对临床医学前沿需求知之甚少,缺少宏观思路和顶层设计。这些可由临床导师很好地补充,他们扎根临床数十年,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的难点要点有更、深入的认识。要鼓励学生参与到临床导师的科研课题及科技创新活动中,使其不仅对原有理论知识和技术有更清晰的认识,还锻炼了临床科研思维能力;使学生能更地把握现代医学发展的脉搏,找到自己感兴趣、能钻研、有出路的研究方向,对未来职业发展进行合理的规划。

4.3启发为主,传授为辅

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将来主要从事科研工作,应该是临床医生的益友良师。其临床医学教学不应以传授方式为主,而应采取引导、启发的方式,加入讨论及案例教学,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用专业特长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化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培养,在教学环节中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和自由学习。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基础联系临床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学过程的“四结合”:密切结合科研,密切结合临床,密切结合实践,密切结合新进展。

4.4考核评价与教学目的相统一

考核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是教学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长期以来,各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课程多采用以试卷考试为主的考核评价体系,无法体现该专业注重分析、注重实践和注重创新的特点,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生物技术专业而言,临床医学课程考核应采用多种方式,如讨论、综述撰写、案例分析、参加和完成导师科研课题等,考核内容应重思维、轻内容,重分析、轻解决。这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思维。总之,医学科学是一门传统的学科,生物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临床医学课程,是在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之间架起了互相沟通的桥梁,高质量的临床医学教学必将推动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整体水平的提升。两者有机结合,将有利于培养接地气、思路清晰、视野开阔、能力出众的医学生物技术专业人才。

作者:黄罡 刘轶永 邢茂迎 邱福建 张潇海 单位:第二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动物学实验专业生物技术论文

1确立实验动物学实验专业的目的及要求

实验动物学在本校是该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选修课,通过实验动物学的课程教学和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实验动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了解实验动物学对于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了解国内外实验动物学科的发展状况及相应法律法规,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和良好习惯。要求学生能掌握实验动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树立良好的伦理观念,熟悉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对实验动物有深入的了解,能够正确地选择实验动物进行实验。

2实验动物学理论教学的改革

2.1贯彻实验动物标准化、实验动物伦理与福利、实验动物管理政策与法规的理念

随着实验动物管理的不断完善,课题申报、鉴定、文章发表都需要提供相关实验动物的伦理资料证明,对实验动物伦理福利与标准化的要求也日趋严格。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加强实验动物伦理观念的灌输与标准化的介绍。不同国家对实验动物管理和立法有不同的尺度,但都是围绕保障动物福利和实验动物质量两个方面进行的[3-4]。自1988年我国先后了国家和地方法规100余项,《广东省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于2010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是指导本省实验动物管理具体做法的地方法规[5],因此在实验动物管理法规介绍中,不仅要让学生对国内外的实验动物立法有一定的认识,还要重点解读关于广东省实验动物管理法规与实施现状。

2.2在保障实验动物基本知识系统学习的前提下,侧重前沿知识的更新

实验动物技术正朝基因工程技术发展,国内多家大学与研究所都相继建立了先进的模式动物研究平台,如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的“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北京大学的“转基因/胚胎冷冻平台”、“人类疾病实验动物平台”等。实验动物教学必须随着实验动物研究的发展趋势及时地调整、改革才跟上形势。新的实验动物教学应该使学生既要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熟悉实验动物的实验技术,还要进一步了解实验动物的发展方向、动态及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讲授基因工程动物制作技术及应用,介绍基因工程动物的制做流程、近期的模型种类、相关单位在该研究方向的研究进展等,并鼓励学生多看实验动物方面的研究文献,让学生对基因工程动物的研究方向有一定的认识,并了解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机构。

2.3科研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

实验动物学的理论知识广泛,学习起来容易感觉枯燥,而且很难将理论与实际应用联系在一起,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通过科研案例,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既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科研案例教学应如何实施?授课教师通过收集有关实验动物的科研项目以及文献资料中具有代表性的科研案例给学生举例讲解;随后拟一个研究方向,组织学生动手设计科研课题,由学生自己制订研究的目的、内容与方案,若条件允许可进行方案实施;,学生将得到的结果进行总结论述,由授课教师进行打分评价。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加深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教学和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

3实验教学的改革

3.1强化基本动物实验技术的操作在实验动物教学中,动物实验技术是教学内容的重点之一,所占课时的比重较大,在本校实验动物实验课的学时与理论课学时都为16学时。作为生物专业技术的人才,动物实验技术是必备的实验技术之一,因此动物实验课要求学生对基本的动物实验操作技术必须熟练,坚实的动物实验基础是一切高深动物实验的技术储备。实验动物的基本实验内容,包括正确的抓取、固定、处死方法,各种给药途径,体液的采集和手术方法,不同种属的动物麻醉方法及急救方法等。若经费足够的条件下,在实验动物的选择除了大小鼠、豚鼠、兔子外还应适当增加大动物的实验内容,如犬或猪,让学生熟悉不同动物的生理学、解剖学特性与正确的基本实验操作,该部分课程设置为12个学时。

3.2锻炼动物模型的制作能力,增加实验设计环节

为结合前沿学科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4个学时让学生结合实际应用,自主设计和完成一个实验方案,做一些疾病模型,如肿瘤模型、中风模型、皮肤移植模型等,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操作能力。实验设计过程由学生查阅资料,拟定具体实验方案和步骤。实施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团队交流,每一步实验都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记录,实验结束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及时整理、统计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通过这一实验环节,不仅能验证学生基本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还能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解决与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

3.3完善动物实验平台的建设

标准化的实验动物饲养条件和环境质量控制是保障实验动物质量合格的重要条件,也是保障动物实验条件稳定的前提。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对实验动物的要求越来越高,重视实验动物的饲养和研究平台建设,不仅能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对于实验动物学科的发展及科研实力的提升更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本校没有专用的动物饲育室与动物实验设施,对实验动物的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发展构成了较大的障碍。为了满足本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应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投入,筹划实验动物标准化平台的建设项目,建立属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的实验动物中心,为教学与科研供应高质量的实验动物与提供标准化的实验环境设施。

4结语

在实验动物学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伦理素质观念,更要不断更新实验动物科学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科研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教学硬件上,落实动物实验平台的建设,促进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标准化,从而在硬件上更大程度地促进实验动物学的课程建设和发展。

作者:付强 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谈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通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分析,结合衡水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特点,在优化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考核导向功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培养模式的探究。构建了适合衡水学院服务面向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一中心、两轨道、闭环式”的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生物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生物技术是一门宽领域、基础性和实践性强的学科,除生物学外还与食品学、医学、药物学等相关的学科联系密切。生物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的复合型专业[1]。培养体系已较成熟[2]。但由于毕业生的知识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限制了该专业的发展。衡水学院定位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应对原有模式进行更新和完善。

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衡水学院生物技术专科专业始建于2003年,本科专业于2007年开始招生,现设置了食品营养与检测和发酵工艺2个专业方向。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依托地域优势,围绕服务面向地方定位,不断优化和完善课程体系,改革实验和实习教学的方式及内容,探索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

1.1调整优化课程体系

为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衡水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依据地方经济需求,有针对性地增加了一些特色课程。如与衡水老白干相关的课程,《发酵工程》、《发酵工程大实验》、《发酵设备》、《果蔬加工工艺学》和《酿酒工艺学》,与衡水湖相关的课程《湿地植物资源学》、《衡水湖鸟类资源学》、《湿地生态学》、《水质监测与评价》等,在第二学期增加了行业市场调研见习课,同时加大课程群的建设力度,丰富课程资源。着力打造一批精品课程,并开发网络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优化课程设置,将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变为以“学”为主,理论课向讨论式、案例式转变[3]。

1.2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1.2.1实验教学实验课增加创新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4]。在制度保障上,除了确保教学经费外,还须在教学计划制订上保障足够的学分,建立适合的考核制度,避免实际操作形式化。1.2.2开放实验室衡水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微生物学实验室对学生实行全开放,其他实验室根据学生预约情况定时开放。本专业不断加强开放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制度,保障充足的实验条件、实验时间和实验经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课题和指导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和团队合作精神[4]。1.2.3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基地生物技术的专业设置为从第二学期到第六学期每学期末都有1周的实践教学,第七学期为专业实习。要求学生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在实践过程中,独立完成任务。根据地域优势,衡水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目前已经建立了一批稳定的实习实践基地,如衡水老白干酿酒集团有限公司、衡水湖部级自然保护区、河北养元智汇饮品股份有限公司、葵花药业集团(衡水)得菲尔有限公司、衡水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根据各单位管理的不同特点及对工作人员的需求,建立短期与长期两种实习基地,聘请基地人员参加学生的实习指导工作。1.3考核导向功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决定了考察应注重对能力的考核,是多形式、多渠道的方式结合。比如学生实习期间,应由所在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指导教师共同评价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学生的平时表现和实习日志、报告按比例综合打分。1.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要发展,加大以学科带头人、课程负责人、“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根据学科的发展,我系积极从国内外招聘博士、博士后充实教师队伍,聘请企业人员指导学生实习工作,培养中青年学术骨干。现生物技术专业共有专任教师43名,其中百人计划教师1名,省级青年拔尖人才1名,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教师2名,双师型教师4名,具有副高职以上职称的教师占51.2%,博士占23.3%,硕士占62.8%。

2.构建“一中心、两轨道、闭环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衡水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基于本专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改革,形成了“一中心、两轨道、闭环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2.1“一中心”———以创新的应用型能力培养为中心,培养拥有现代科技知识,善于理论与实践结合,具有创新能力,能在相关领域的生产和管理岗位上解决问题的应用型人才。

2.2“两轨道”———理论学习和实验、实习、实践学习双轨并行。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在坚持基础教学的基础上,突出技术课程,增加选修课程并构建不同的选修模块。实验课程更多地围绕衡水老白干和衡水湖、养元饮品等地域特色增加专业实验内容,将实验与科研、生产等密切联系。双轨并行强调的是理论课和实验、实习、实践课两轨之间强大的互融性、整体性,任何一个单轨独立运行,就割裂了理论与应用的联系,就无法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2.3“闭环式”———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环节都一直贯穿在整个大学阶段。理论教育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及专业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又分为专业必修课程模块,专业任选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限选模块。实践教育包括生物技术行业市场调研、衡水湖动植物资源调查、烟台海滨动植物实习,生物技术专业见习,生物技术专业实习,毕业论文、专业作品等。在课程的运行过程中,“闭环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大一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可以依托实验室开放的平台随时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课的训练,还依托第二学期的行业市场调研见习课进行行业市场调研,首先建立了对生物技术专业的感性认识,为理论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其次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边理论学习,边实践。通过专业实习,让学生深入工厂的实际工作环境,巩固学过的专业知识,并培养其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就业奠定基础。

3.结语

衡水学院正处在向应用型转型的历史时期,生物技术专业“一中心、两轨道、闭环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更符合衡水学院立足衡水,面向京津冀,服务区域经济的定位,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通过不断充实和延展“一中心、两轨道、闭环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并进一步完善其运行模式,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明显增长,满足社会对应用型生物技术人才的需要。

作者:赵娟娟 吴荣荣 单位:衡水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生物技术专业基因工程大实验探索

摘要:基因工程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尤其是基因工程大实验,学生对其的掌握程度对他们今后工作以及科研影响很大。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本文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对其进行了优化整合,设计了一个α-淀粉酶基因蛋白的原核表达及纯化实验,将逐个单一技术通过一个综合实验串联起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最终让学生对微妙的分子操作能够感应的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生物技术;α-淀粉酶;基因工程大实验;大肠杆菌

基因工程要求较强的实践性,要求从事此操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还要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基因工程大实验主要包括目的基因的扩增、反应产物的回收、目的基因的连接及转化等,这一系列完整的实验操作可以很好地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实验的整体把握力和问题的处理分析能力[1]。如果能设计一个很好的实验将上述基因工程的操作串联起来,让学生亲自操作整个过程并解决其中出现的问题,将对学生掌握这门课起到了一个很好的作用。α-淀粉酶广泛应用于低聚糖、啤酒及面制品等的生产,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最主要的是,α-淀粉酶在基因工程方面应用的比较广泛[2],如能够催化α-1,4-葡萄糖多聚体的水解,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内生淀粉酶;通过测定酶的活力,SDS-PAGE分析判断基因表达的强弱;通过强化启动子功能,提高分子拷贝数提高淀粉酶的分泌能力等[3,4]。鉴于α-淀粉酶在基因工程中的广泛应用,本实验改革设计了“α-淀粉酶基因的原核表达及纯化”实验,将逐个单一技术通过一个综合实验串联起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通过此次实验,学生可获得一个肉眼可见的基因工程产物即淀粉透明圈,使微观的分子世界通过此次实验变得明朗起来,让初次学习基因工程的同学获得较强的学习兴趣,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1改革教学内容的目的

让学生学会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原理是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实验教学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独立操作。基因工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通过实验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5]。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和实践能力是基因工程实验教学不断努力和探索的方向。以前的实验课存在这样的弊病,如基本内容虽然包括了PCR、质粒提取、感受态制备及质粒转化等最基本的实验操作,开设内容也达到了培养生物技术相关人才的基本要求,但每个独立的实验时间短且分散的,相关实验内容连贯不强,加上分子水平操作的枯燥及目标产物不可见性,导致学生虽然实验之初兴趣颇高,实验却不能有效地将相关实验衔接,最终导致兴趣缺乏。所以有必要对实验进行改革、重置为综合性实验,用一个实验内容将上述技术串联起来。

2改革后的教学内容

①从基因文库中找到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两端加上HindIII和EcoRI酶切位点,从菌株DNA中PCR扩增得到两端加有酶切接头的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学习引物设计、PCR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②PCR产物的回收后,用限制性内切酶双酶切目的基因和载体——学习酶切和DNA回收技术。③目的基因与表达载体的连接——学习DNA重组技术。④制备感受态细胞,重组子转化——学习感受态细胞制备和转化技术。⑤重组子的筛选——综合技术的重温。⑥蛋白表达及纯化——学习蛋白表达技术。⑦实验论文的完成。

3改革教学内容的结果

通过探索从克隆一个基因(α-淀粉酶)到最终表达出该基因产物的整个过程,学生最终可获得一个肉眼可见的基因工程产物——淀粉透明圈,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取得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对基因工程的操作有了一个的掌握。

4讨论

本实验改革首先规范化了α-淀粉酶基因的原核表达实验步骤,使之成为一个学生可操作的成熟的综合性基因工程大实验。通过此实验,改革了以前通过多个单一实验使学生逐项掌握单个技术为目的,将逐个单一技术通过一个综合实验串联起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实验,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基因工程核心要素“目的基因克隆、酶切、连接、转化及筛选”等过程,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了质粒提取、DNA琼脂糖凝胶电泳以及蛋白表达和纯化等实验技术,将以前支离破碎的多个单一实验环环相扣成为了一个整体[6]。通过此次实验,学生可获得一个肉眼可见的基因工程产物即淀粉透明圈,另外,α-淀粉酶基因是从真核生物中首先克隆出来的基因,能够通过原核表达获得其活性产物,使学生更直观的认识到了基因工程可以跨越物种障碍,感受到基因工程的独特魅力,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基因工程实验课的学习兴趣,取得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另外,笔者在实验结束安排学生尝试以“α-淀粉酶基因的克隆和表达”为题,写一篇关于来源于α-淀粉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得到表达的实验论文。通过查阅相关的参考文献,可以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既有利于学生很好地复习实验课所学的知识,又可以尽早地熟悉论文的书写格式,为以后的工作和科研做准备。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产学研教学模式

一、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生物技术传统教学模式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实验教学内容陈旧并与社会实践脱节等问题。受实验学时、实验场地等因素的限制,实验课通常都是课前教师将实验试剂及实验材料准备好,上课时学生按老师所讲内容照着教材按部就班的做,课后按照结果写实验报告,这样的一堂课下来,大部分学生只是被动参与,没有兴趣,缺乏思考,为了完成任务而做,教学效果不佳。且目前的实验都是针对某一门课程来设置的,缺乏综合型和性。此外,虽然本专业的教师多为高学历的科研骨干,但因其很少接触企业,对企业产业化过程缺乏了解,授课时理论及实验内容与生产实践脱节,只是纸上谈兵;,学生学习知识只是在课堂上被动的学,很少有机会到现实的生产环境中去,无法学以致用。这些都造成了传统的生物技术教育培养出的人才缺少应用性和创新性,适合考试但不适合生产实际,当真的到了工作环境,学生会觉得真正的医学生物技术和自己在学校里学习的大不相同,很难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二、产学研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为了解决传统教育体制中的诸多问题,把学生培养成应用性的高素质人才,适应快速发展的医药企业的就业要求,我学院集思广益,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经过几年的实践,已初具成效。

1.合理规划课程设置,培养应用型人才

及时,增大实验课的比例,要求实验课课时至少占总学时的50%,并分为验证型实验、创新性实验和设计型实验。第二,严格筛选实验课内容,选取常用的、较新的实验内容,适当修改实验步骤(如离心时间),保障学生按时完成实验。第三,规范实验课管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堂以教师授课为主,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深入到学生中间去,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及时解答并及时纠正学生实验中的不足,将实验授课内容与生产实践理论联系起来,做好“实践模拟”。第四,加强考核机制,调动学生积极性。把实验考核纳入到课程考核体系中,给学生适当施压,使学生重视实验课,主观想上好实验课。可以把实验表现、实验结果、实验分析讨论分部计分,使学生从实验课中获取知识和经验。第五,设置生物技术综合实验课程,把几门相关的实验课整合到一起,比如可以设计以下综合实验内容:某种基因工程蛋白的基因序列查询——序列分析、设计、合成——重组载体的构建——重组菌株的获得及检测——蛋白表达——蛋白发酵实验——蛋白纯化——蛋白活性检测——相关的动物实验,以此模拟科研实验模式,并以学生分组和自主设计的方式,开放实验室,使学生自主去完成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

2.重视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培养科研思维

首先,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并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上一届学生带下一届学生,在学生中形成连续的科研团体。其次,选取高学历、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师,建立本科生导师制,以学生兴趣为基础,为学生提供合适的科研内容。实践表明,参与教师科研的学生普遍对科研产生了较浓厚的兴趣,并在专业课的学习中获得了较好的成绩,11级学生已成功申请并完成大学生课题两项,并以及时作者发表核心论文两篇,省级以上论文五篇。学生两次参加省里组织的生命科学实验技能大赛分获一、二等奖。此外,学生的毕业设计我们参照硕士标准进行,学生与教师进行双向选择确定导师,导师协助学生确定课题内容并进行开题报告,要求内容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学生按硕士论文模式书写毕业论文并进行答辩,整个过程鼓励学生独立完成。

3.加强校企合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我院生物技术教研室的教师都具有高学历、科研能力强,但是绝大部分老师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没有生物医药企业的工作经历,缺乏对企业环境和实际需求的了解,这也造成了学校教学和企业需求的脱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我们安排教师到相关的科研院所以及医药企业学习深造,积极开展调研,并把在企业中学到的经验融入到教学中;其次,积极联系企业,加强校企合作,针对合作企业及学院自身优势申请相关科研课题,并在企业中建立实习基地,在平时的实验课时中留出一部分带领学生去企业实地参观,比如发酵工程理论课后可以参观造酒厂,基因工程课程可参观生物制药厂,生物制品课程可以参观生物制品所等。同时,这些企业也可以作为学生毕业实习的定点单位,这也为学生增加了工作机会,增加就业率。

三、结语

通过产学研教学模式在生物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构建了适合我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初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并为医药企业培养了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作者:张磊 王会岩 刘磊 许会静 李艳 单位:吉林医药学院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生物技术类专业转型发展的思考

近年来,地方高校在招生就业方面遭遇双重困境,且呈逐年加剧态势[1-2],由此导致地方高校只有通过加快教育转型步伐,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才能保障其可持续发展。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和教育部关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文件精神,结合湖南省和娄底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有关战略的发展要求,从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的办学实际出发,接受转型发展示范高校的引领[3-4],结合学院围绕转型发展所做的调研[5]、讨论和反复论证等前期工作基础,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制、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等几方面对农学与生物技术类专业的转型发展进行了思考,旨在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工作提供参考。

一、转型发展目标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学科建设对接产业链群发展、专业建设对接产业调整升级”的原则,优化学科结构,调整专业方向,构建植物生产类(含农学、植物保护和园艺3个专业)、生物科学类(含生物制药和生物教育2个专业方向)和食品科学与工程(含生产技术管理、品质检测与研发和营销3个专业方向)3个专业(群);按照“课程体系对接人才规格标准、教学内容对接岗位需求”的原则,构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新课程体系;推进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坚持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完善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深化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改革,构建多元的、动态的、能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质的综合评价体系;实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摇篮、现代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和社会“三农”服务平台3个目标。

(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重点加强学生“三基”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使毕业生真正做到“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确保毕业生就业创业率、专业对口率和就业创业质量稳步上升并高于同专业平均水平。

二、转型发展路径

要想推进转型发展、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关键在于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设置、完善基础设施条件、强化校企合作教育、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新管理机制等方面。

(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依托现有的植物保护和作物育种2个农业硕士培养领域、湖南省高校2011协同创新中心、“农药学”省级重点学科、植物保护和作物育种2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农药无害化应用”省级重点实验室等学科平台,紧密结合湖南省和娄底市及周边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实际,对照行业产业标准和岗位人才能力要求,通过开展人才需求调研、校企同行专家座谈、教研室专题讨论、毕业校友信息反馈等措施,合理设计专业及专业方向,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综合素质优良、专业技能娴熟、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完善“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开展转型发展大讨论,深化师生的思想认识,引导师生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以创业就业和职业能力发展为核心、教学内容安排以就业需求为导向、课程体系设置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2.构建“2+2”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深度开展校企、校所合作,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构建并践行“2+2”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入学后,前2年完成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和专业教育课程模块学习,以强化理论基础、优化知识结构、提升基本素质为主;后2年完成专业方向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个性化拓展课程学习,以突出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主,充分体现因需施教和因材施教的原则。3.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对接各专业岗位人才需求优化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构建包括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和专业教育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和个性化拓展课程模块的“五位一体”课程体系。4.构建分层次、模块化、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内容的前后衔接关系确定层次,根据能力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环节确定模块,以项目驱动创新实践教学为内容,构建分层次(包括基本素养层次、基本技能层次、专业技能层次和综合训练层次)、模块化(含素质拓展模块、基础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模块、专业综合能力模块、综合实习模块和创新实践模块)以及4年实践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整体上确保实践教学课时占总课时比例不少于35%。所谓4年实践不断线,是指实践教学坚持“校内校外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原则,实践教学活动从大一到大四,全程贯穿。包括:课程实验教学、课程教学实习、野外实习、生产实践、毕业论文(设计)和毕业实习等。5.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1)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符合大纲要求、贴近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有机整合一些课程,使教学内容更精练、更具有系统性。专业基础课要做到因专业施教,注意侧重点。结合转型实践中不断积累的科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成果,组织校内专家、双师型教师和校外企事业单位专家及技术人员,编写适合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本教材,把企业的技术需求、教学科研人员的技术服务项目作为真实案例和教学内容引进课堂。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在培养学生“三基”能力的基础上,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模式,适度增加“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的比例,培养和提高学生主动思维和创新的能力;确定野外实习、课程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含教育实习与专业实习)等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并制订相应的实纲。(2)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对于一些专业核心课程,可以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或“MOOC/SPOC+混合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选择性开展案例教学;采用项目引导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以赛促练法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聘请政府、校外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专家与学者到企业或科研院所现场讲学。6.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践行和完善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1)校企联合办班模式与关联企业合作,组建企业冠名班,由学院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学院提供理论教学场地,企业提供专职教师和实践教学场地与设备,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2)“3+1”合作教育模式前3年在学院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和相关科研能力的培养,1年在企业(主要指签订了实践教学基地或产学研合作教育协议的企业)进行综合实践能力训练和毕业实习工作,真正形成校企两个育人主体和育人环境,在真实的环境中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综合素质,缩短毕业生的工作适应期,使人才培养尽可能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3)校企共办专业实体模式把部分专业技能训练的实验室、实训场地建成具备经济能力的企业、公司等专业实体,在教学组织上依托实体基地,将与专业教学有关的生产、经营、服务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融为一体,师生共同承担实体的生产经营服务任务。教师既是教学人员,又是生产、经营、服务人员,既传授知识,又实地指导学生从事生产、经营与服务;学生既学习知识,又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以此达到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

(三)努力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采取合并、调整、新建等方式,加强实验室改造;推进校内教学科研基地建设,把校内教学科研基地合理规划为专业实践平台;将校外教学科研基地建设为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学生课程实习与实训的平台;巩固现有实习基地,积极拓展相关校外实习基地;规范昆虫标本室、杂草标本室等设施建设。

(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按照“内培外引,以培为主,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建设一支爱岗敬业、知识过硬、结构合理、能教善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师队伍。1.加快现有师资结构调整与转型针对各专业现有的师资学缘、年龄结构不甚合理、“双高”教师分布不均的特点,培养或引进人才时应更加注重学缘的广泛性和专业平衡性;找准教学、科研人员的切入点,做好融合文章,充分发挥整合优势;进一步重视省级、校级学科带头人、省级骨干教师、专业负责人、“英才工程”人员和学术骨干的培养。2.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科学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同时出台政策,把是否具有行业背景或职业资格证书,纳入职称评定要求。对现有教师中凡达不到双师型要求的教师,按照“按需派遣、重点培养、保障质量、学以致用”的原则,通过专门培训、定向研修、企业兼职(挂职)、基层任职(挂职)、自主考证等方式,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根据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采取特聘、兼职、兼课或课程、教学内容、研究项目招标的方式,积极从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作为教学科研专职或兼职人员,确保“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45%以上。3.建立教学与科研团队以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目的,以现有教学科研平台为基础,以项目合作(研究)为牵引,以对口帮扶企业为契机,以科技服务“三农”为切入点,优化现有师资组合,组建“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制药”、“植物保护”等一批专业功底扎实、实践科研能力强的教学科研团队。

(五)改革毕业论文(设计)

1.改革毕业论文(设计)形式和答辩时间按照分类实施的原则,改革毕业论文(设计)形式。同时,毕业论文的组织工作可提前进行[6-7]。或者根据实际情况,在第4学期由有关指导老师组织学生在部分来自科研课题的论文选题中进行毕业论文选题,第5至第7学期完成试验研究,第8学期答辩;而对于选题来源于生产实际的毕业论文或设计由培养方案中的第8学期前移至第6学期,在专业实习或实践过程中完成论文研究工作,论文答辩时间设在第8学期,或根据情况可在实习或实践现场进行答辩。2.改革论文(设计)组织形式毕业生既可以做毕业论文(设计),也可以做项目;既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教师根据学生在项目团队中所起的作用分别评分);教师的指导形式可以“一对一”、“一对多”,也可以“多对一”、“多对多”;根据教师在项目团队指导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计算工作量,也可以聘请校外相关企业人员联合指导毕业论文。3.完善免修毕业论文(设计)的要求毕业生在学习期间如具有下列规定情形之一者,可申请免修毕业论文(设计)。如:以团队或个人为单位,栽培1种经济作物或生产出1个产品,获得专家认可的;以第1授权人提交国家专利主管部门授予专利的;申报与本专业相关的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性项目或科研课题,具有经结题验收后的科研作品的。

(六)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建立企业、行业、学生、家长和学校参与的多主体、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实行开放性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教师考核包括教学过程考核和教学绩效考核,其中,教学过程考核以教学过程文件为标准,教学绩效考核以学生学习效果为依据。学生考核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结合职业资格考证相关要求,将课程考核实行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以过程考核为主;毕业实习考核实行实习业绩考核与实结相结合,以实习业绩为主。1.评价方法多样化加强专业核心课程的技能考核,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校内教师评价与一线专家评价相结合。2.评价主体多元化实行考核评价主体多元化。建立包括行业协会、教师、学生、毕业生、用人单位、家长及同行等多方参与的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根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对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职业综合素养、学习质量、教学效果和教师教学质量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考核评价。3.“三基”能力检测一是改革单一的试卷考核方式,实施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二是加强过程考核和中期考核,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勤动手、勤动脑。通过构建多元、动态的评价机制,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组织、实践应用和创新创业能力。4.技能考核按照行业通用规范和要求,对照国家职业标准以及职业资格证要求,开展专业技能综合考核。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引导学生参加农艺工、果树园艺工和农资营销员等职业资格证考试,同时对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职业素养进行综合评价。5.人文素质测试以自我介绍、面试、主题演讲等方式,由学院组织进行。6.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与创新创业课程模块相对应,每个学生必须修满4-6个创新创业学分,每获得1个技能证书,减免1学分;设置创新创业实践学分,对学生在科学研究、科技竞赛、发明创造、创新创业实践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者,奖励相应学分;对于创办了正式注册的实体公司或者组建了家庭农场等规模化经营场地的学生,可视情况奖励学分;相关技能竞赛(如师范生技能竞赛)获省级二等奖以上荣誉者,可免除毕业实习。

(七)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以拓展专业国际视野、丰富师生国际培训学习经历、提升学生国际竞争力为目的,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以现有“海外名师”项目为基础,进一步做大做强,积极引进国外教育资源,促进人才培养。支持教师出国交流和提升学历层次,保持与现有国际高校间的长期友好合作,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教育。

三转型发展保障

(一)思想保障

以“转型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学科专业内涵、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管理机制等,开展“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活动,做好转型发展宣传引导等工作。

(二)组织保障

1.成立院转型发展领导工作小组由校领导任组长,学院班子成员、科室负责人和合作企业、行业或科研院所主要负责人为成员,成立院转型发展领导工作小组,主要负责转型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联络协调,处理转型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成立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分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分会由校领导任顾问,院党政主要负责人任组长,院班子其他成员、教授代表、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代表、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和省、市农业主管部门、植保站、农业推广站的领导或技术人员以及相关企业领导或技术人员等为成员,成立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分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分会,确保校外人员人数不少于总人数的1/3,并定期开展工作。教学指导委员会分会主要负责教学工作的领导与指导,专业建设委员会分会负责学科专业建设方案的研究、审定和实施。

(三)机制保障

1.制定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转型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职责》《教学指导委员会职责》《实践教学管理办法》《学业导师制管理办法》《学生学业成绩考核办法》《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办法》《教师教学科研资助和奖励办法》《学科专业建设管理办法》《“双师型”教师建设管理办法》《实践教学学分认定办法》《学生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办法》等相关规章制度。2.创新大学生管理机制按照对接终身教育的要求,创新学院大学生管理机制。实施大学4年一贯导师制,如,借鉴研究生导师制方式,适当聘请部分校外导师;完善校内导师评价考核体系;将学生导师业绩列入职务晋升、绩效分配范围。完善学生指导服务体系,探索建立融学业辅导、思想教育、心理疏导、就业引导、生活指导为一体的学生指导服务中心。3.创新教学与科研人员考核评价体制进一步创新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坚持教师教学工作考核以学生评价为主,探索建立专职科研人员基本工作量标准,逐步探索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量互通机制和研究生教学与本科生教学工作量互通机制。

(四)资源保障

1.统筹学科专业转型发展资源统筹安排各专业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资源使用效率,加大实验室的开放力度,部分实验室面向企业开放;广泛开展校企合作,真正实现校企资源共享。2.多渠道筹集转型发展所需经费争取转型发展专项资金;用好用活学院现有各项经费,经费使用服务于转型发展;积极组织申报各种项目,努力争取更多经费;以服务求生存,广泛开展科技咨询与服务,帮助地方、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争取企业支持。

作者:周丽华 罗求实 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导师制探索

一、主要组织形式

(一)定时召开组会

我们导师制小组每周都举行一次“组会”,要求本科生务必参加。初期,组会内容主要是由导师介绍生命科学的基础内容和前沿动态,为同学们扩充基本知识,并让同学们进行讨论。在具有一定基础之后,导师逐渐引导学生确认自己的兴趣方向,并给学生讲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如有的学生对指导教师的科研领域不感兴趣,导师将会帮助学生联系其感兴趣的导师,并随时关注学生的发展动态。

(二)研究生的言传身教

除为本科生开展专门的学习讲座外,本小组还将本科生引入到研究生日常的学习和科研中,参与研究生组会,一起进行文献研习和课题分析。经过不断摸索,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本科生,以研究生的言传身教,对本科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基于此,我们已经成功构建了“本科生—研究生,一对一”的学习模式。这一模式不仅有助于本科生和研究生基础知识的学习,而且对二者的创新能力均有帮助。

二、成果

(一)获得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资助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考验本科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形式,虽然学校倡议主要由2~3年级的学生参赛,但为了检验我们小组导师制的教学效果,鼓励学生积极构思、参与科研项目和促进科研合作。我组2014级生物技术专业的本科生邓宇、卢宇婷、张如月三位同学联合其他小组的周勇和姜维两位同学(均为大一新生),申报了201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题为“H4K16ac调控Ras信号诱导的乳腺瘤细胞迁移、增殖能力机理研究”。全校总共收到23个院部的237个申报项目,学校最终决定对140个项目予以立项,并择优推荐了71项申报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邓宇等同学的课题即为其中之一(课题编号:X2014010)。经过激烈竞争,我们的课题再次脱颖而出,成功获得了2014年河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编号:201410081035),并被推荐参加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评选。全国有117所部属高校和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上报了项目,经教育部组织专家审核通过了25474项,其中,创新训练项目21718项,邓宇等同学申报的项目名列其中(编号:201410081035)。我校获得的部级立项的35个项目中,只有4项是由大一新生申报的,该课题也是我院仅有的2项由大一新生申报并成功立项的项目。

(二)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

我组的同学在导师的指导下,不但积极参与了本科生导师制,而且还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将自己参与的过程和见解撰写了教改论文,成功发表在《高师理科学刊》,题目为“本科生对导师制的认识与感受”[3]。

三、存在的问题

本科生导师制度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显露出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与其他管理制度冲突

学校现在实施“学分制”,学分多少与学生评优直接相关。导师制的开展,尤其是科学研究需要占用学生较多的时间,会对学生选上其他课程产生影响。这一问题,有望在导师制正式确立为一门选修课程并给予一定学分后得到解决。

(二)师生对导师制的概念模糊

学校对导师制度宣传力度不够,学生和教师对导师制度概念模糊,影响导师正确发挥作用。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不知道要与导师合作开展什么学习内容,不清楚导师制对其学习和就业的重要性,甚至认为导师制仅仅是对课余时间的管制方式。

(三)学生对科研主导型的导师制不认可,不愿接受指导

这一问题的具体表现之一是学生不想参与科研,对实验丝毫不感兴趣。引起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生命科学学科本质的认识不够深刻,没有意识到科研的重要性。

作者:刘岩 龙月红 邢朝斌 单位:河北联合大学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1建立以“发酵工程学科”为依托的开放性实验教学体系

我校“发酵工程学科”1991年被确定为湖北省首批重点学科,2006年再次被确定为湖北省重点学科,以发酵工程学科为主要依托的轻工技术与工程一级学科,2012年被评为湖北省优势学科,2012年进入全国学科排名前10名。本专业教师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工业微生物的开发应用方面,有的已进入工业化生产阶段。如工业酶制剂的开发利用、生物基化学品微生物的遗传育种、酿造微生物的选育及代谢调控等研究,形成了一定的技术优势,这些科研工作为以“发酵工程学科”为依托的综合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现代生物技术专业的四大支柱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因此,结合我校本专业的学科特色,生物技术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在传统的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着力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其中验证性实验压缩到20%以内[3]。综合性实验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向:①工业微生物的遗传育种;②酿造微生物的发酵及其过程控制;③单克隆抗体制备;④发酵产物分离、提取及检测。上述开放性实验教学,需要以教学团队为单位组织开展。通过综合性实验,可将生物工程产业链的多个单元操作有机的整合起来,进一步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使其所学的基本技能能够应用于实践当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4]。

2建立开放实验室,倡导自主性实践教学模式

采用开放式实验室运行机制,为学生自主选择和设计实验提供条件。湖工大轻工学部已建立了较完善的实践教学平台,包括实验实训中心和“2011绿色轻工”协同创新中心。这些平台的建设,为开放实验室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开放实验室的管理和运行至关重要。主要采用预约制,由实验室管理人员统筹管理与协调。实验学生3-4人分为1个小组,协作完成,在实验中心提供的实验条件下,根据课程规划,自选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步骤,选定仪器设备开展实验,并对实验结果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自主性实践教学模式,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同时分配导师进行指导,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定期和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小组成员合作、互助,提高了沟通、协作能力。建立开放实验室,在教学内容上打破原有的实验课程结构体系,优化实验内容组合与创新,注重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使实践教学更具有引导性和灵活性,同时给学生提供了创新思维的自由空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学生均衡发展和个性化发展[5]。

3培养“双师型”教师,强化教师队伍实践能力

作为应用型地方高等院校,我校主要为地方企业输入人才,并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因此,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6]。目前高校教师尤其是广大青年教师缺乏接触专业实践的经历,以湖北工业大学为例,目前生物工程学院教师总数为44人,实际有工程经验的教师仅24人,占总人数的55%左右,大多数教师以学术型为主,学历虽高,但是缺乏专业实践的背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还有相当的差距。“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高校、教师和地方企业的共同参与,学校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和约束制度,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到相关行业、企业学习,鼓励和动员教师利用寒、暑假参与社会实践、行业研讨会等活动,探讨解决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术素质[6]。其次,学校应该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和兼职,使其主动参与生产和社会实践,亲身经历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技术改造过程,及时了解行业新知识、新技术和发展趋势,提升教师实践工程能力。此外,建设高素质、结构优化的教师队伍还需要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行业专家,使其作为兼职工程师参与到本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将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现代生产技术引入到一线教学当中。通过上述改革,力争在3-5年内,使本专业“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80%以上,提高教师队伍整体实践教学能力。

4以科研促进实践教学,加强应用性科学研究

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生物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高新技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科研素质的要求日益提高[7]。因此整合科研资源,把科研和教学实践相结合意义重大。作为应用型本科学校,服务中小企业,共建“产-学-研”培养模式,是湖北工业大学科技服务的一项重要任务,湖工培养人才的出路以及教师科研课题的来源主体都是地方企事业单位,学校连续多年被授予“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为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生物技术专业应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以科研促进实践教学,加强应用性科学研究。①教师在开展科研的同时,把自己科研课题的研究思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介绍给学生,将科研成果引入到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中,把生物科学发展的前沿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实验、实践的求知欲[8]。②充分利用科研项目资金和实验设备,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亲身投入研究活动,跟着教师下工厂、做项目、写报告,不仅能使其领会到较多的科研方法和思维模式,还可锻炼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韧性以及团队协作能力[9]。③教育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广泛实施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除了部级项目以外,还有湖北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和校企合作项目,以及湖北工业大学创立的“凌云计划”项目,这些都为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提升科研能力创造了条件。因此,应当鼓励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积极申报部级、地方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在导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来完成项目的选题、研究条件准备、项目实施以及研究报告撰写等工作,通过阶段性培养,使其具备较为扎实的科研工作的能力[10]。科研工作和教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学生通过科研实践可了解当前生物技术发展的趋势和进展,对基本理论知识做到活学活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使其各方面的能力、协调的发展。

5开展校企合作模式

应用型高校其服务社会的职能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咨询以及应用性研究成果等方式实现。经过多年的校企合作建设,目前湖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共建设有10多个“校企合作”单位,包括安琪酵母、枝江酒业、稻花香酒业、白云边酒业、金龙泉集团、新华扬生物、山东潍坊盛泰药业、河南金丹乳酸科技、南街村集团等有限公司,以及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等研究单位。通过共建教学实践基地,这些企业为本专业实践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同时也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企业的重要阵地。在现有合作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强高校与企业的紧密协作,建立教学、科研、实践“三位一体”的校企联合培养体系,提高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社会就业能力和竞争能力,同时开展“订单式”培养,缩短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的适应期,实现学校培养人才与企业需求人才的无缝对接。

作者:赵锦芳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生物技术专业英语课程教学

一、选取合适的教材

以宁夏医科大学2009级生物技术专业为例,共37人,英语水平相对较弱,其中通过国家英语六级的仅4人,通过国家英语四级的21人。学生整体词汇量尤其是专业词汇积累较少,听力和阅读能力都比较差,写作能力更加薄弱。针对此状况,我们特为学生选购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蒋悟生编写的《生物专业英语》第三版作为教材。该教材非常注重专业词汇的积累,选择的文章具有基础性、实用性、可读性和趣味性,内容涉及面广,难易适度。选取本教材的前十课作为精读文章,要求学生课前提前预习,把生词、难词查找出来,标上记号。上课时老师先把课文中的专业词汇集中介绍。在讲解词汇的时候,介绍一些构词法帮助学生记忆单词。然后概括文章内容,再叫学生轮流逐句讲解。由于这门课是在大三的第二学期开设,那时学生已经学习了生物学的大部分基础课程。生物技术专业英语的课文内容是大家已经学过的熟知的一些基本的生物知识,学生在掌握了专业名词后,对句子的内容就轻车熟路了。比如及时课是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主要介绍各种细胞器,只要把各种细胞器的英文名都列出来后,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本课的内容。在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后,可通过课后练习来加强巩固专业词汇的记忆。同时,可以让每个学生选择一个细胞器,用英文来介绍它的位置、结构和功能。可以先写下来,再试着去复述,由于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已经非常熟悉了,再加上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了相关的专业词汇,这样不仅加强了专业词汇的记忆和应用,还锻炼了写作和口语能力。再从网上选取一篇近两年发表的关于细胞器的近期研究进展的文章,打印下来发给学生,让学生拓展阅读,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拓展知识面。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让学生对专业英语产生了兴趣,并且入了门,发现专业英语其实并没有那么艰深。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学生接触了很多专业词汇,提高了阅读、写作和口语能力。

二、专业文献的阅读和撰写

教材上的课文多为比较基础的内容,作为生物专业学生,有必要了解国内外近期的生物学研究进展,开拓学生的眼界。阅读英文文献是好的方式。目前本校对研究生的英文文献阅读有硬性要求和考核,但是本科生还没有这方面的要求。为了及早培养学生的专业文献的阅读能力,以适应这个学科发展迅速的特点,引导学生查阅专业文献,并学会阅读专业文献,进一步掌握撰写专业文献的基本技能,是本门课的另一个重要目标。1.专业文献的查阅。把学生分为四个小组,给每个组设计一个课题,让学生从pubmed网上查阅相关的专业文献,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收集整理,进行讨论。这将为今后做毕业设计打好基础。比如,让学生查阅线粒体(mitochondrion)的近期研究进展。学生在pubmed网上输入mitochondrion,再根据题目选取内容较为简单、容易理解的文章阅读其摘要。根据摘要内容,决定是否需要阅读全文。在本校查阅英文文献,pubmed上经常得不到全文,教学生从以下几个方式获取全文:(1)根据文中作者的邮箱,向文章作者直接索取。(2)向在外校或国外的老师、同学、朋友求助索取。(3)在生物类网站诸如丁香通、小木虫论坛发帖子求助。通过这样的教学程序,学生实际操作一遍后,感到实用性很强,上课积极性非常高。尤其为那些已经在实验室跟着研究生或老师做科研的学生打开了一扇窗户。以前,本科生跟着做科研往往很盲目,只是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操作技术,而对实验的原理和背景知之甚少。学生学会查阅英文文献后,就可以根据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去找相关文献,这样的效果往往事半功倍。2.专业文献的阅读和撰写。把专业文献拆成几部分,分别讲解,比如摘要、前言、材料和方法、结果和讨论等。选取比较典型的论文,对每一部分的语法、时态详细讲授,每讲完一部分,给每个组一篇中文文章,让学生把当天讲授的那部分翻译成英文。同时上网查找一篇文献,模仿它的结构来撰写。下一堂课上,要求每个组选派学生上来讲解阅读的文献及本组撰写的部分。上这部分内容期间,要求学生至少阅读3篇英文文献。通过这部分的教学,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速度和口语能力都进步神速,改变了以前拿到英文文章无从下手、一看英文就头疼的状态。

三、听力训练

听力是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很多学生最薄弱的方面。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平时偷懒或训练的机会太少,专业方面的听力训练几乎为零。针对这个现象,从网上下载了很多内容简单、时间较短的专业方面的英语原声视频,上课时抽空放给学生看,比如介绍G-protein,dopamine,actionpotential的视频等等。及时遍先让学生自己听,然后提几个问题,再带着问题听一遍,提问,根据学生的回答讲解,然后再听一遍,学生就基本都能听懂了。通过这样的训练,为学生解决了平时不知道如何训练听力的迷茫,让学生看到了提高英语听力的希望,学会了训练听力的方法,使他们增强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四、本校硕士点研究方向及导师的英文介绍针对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大部分毕业要考研的现状,利用1~2节课专门介绍本校各硕士学位点的研究方向及各位导师情况,使学生充分了解本校科研状况,为下一年考研做好充分准备。这一部分,可分为:“NeuroscienceinNingxiaMedicalUniversity”、“GeneticsinNingxiaMedicalUniversity”、“MicrobiologyinNingxiaMedicalUniversity”、“CardiovascularresearchinNingxiaMedicalUniversity”、“PharmacologyinNingxiaMedicalUniversity”等几个方向,将每位导师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列出来,重点介绍各个领域的专业词汇,并要求学生阅读导师发表的SCI论文,以增强对导师研究课题的了解和认识,也为今后考研选择导师做好准备工作。学生对这部分教学特别感兴趣,虽然他们在学校学习了三年,可是除了知道给他们带过课的老师,其他老师基本都不了解,尤其对老师的课题更是知之甚少,考研时选择导师非常困难。借助这门课,让学生对本校的导师有了一个较为的了解,对他们的研究课题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还利用本课学习的英文文献检索方法去查阅导师的文章,以更进一步了解导师的研究内容。同时也为本校的硕导做了一个宣传,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教学效果。总之,生物技术专业是本院的一个相对比较新的专业,《生物技术专业英语》是一门新开课程,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针对本校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特点,我们经过反复论证、实践,通过与学生的交谈、不断反馈,几轮课下来,这门课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都得到了极大的改进和提高,收到了预想的效果。由此看来,我们的专业英语教学效果还是比较显著的,今后我们还将进一步完善、提高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作者:李云鸿 王银 齐奇 杨文君 单位:宁夏医科大学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生物技术专业无机化学教学改革

1开展互动式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无机化学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学科,其发展过程有数千年的历史。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只注重传授知识,对学生只是灌输基本理论和概念,那么就很难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整个课堂气氛就会变得死气沉沉。为了测定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我们将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引入到课堂教学整个过程中,在授课的过程中强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1]。例如在介绍元素和健康这一部分内容时,我们还提前让学生们通过各种数据库去广泛地收集资料和文献,了解元素在生命健康中的重要作用,然后归纳总结形成一篇篇综述。在上课时,教员先开个头:元素在生命健康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时一位同学就跃跃欲试了,教员让他站起来,这位同学就结合自己的综述介绍钠和钾的生理功能:Na+是细胞外液的主要阳离子,K+是细胞内液的主要阳离子,也是细胞外液的重要成分。人体内的Na+和K+离子能控制细胞、组织液和血液内的电平衡,以起到保持体液正常流通和体内酸碱平衡的作用。Na+能维持体液渗透压,并保持肌肉的正常兴奋性和细胞的通透性。K+是丙酮酸激酶的辅基。K+和Na+对神经信息传递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时教员就补充:人体血浆中K+浓度为5mmol·L-1、Na+浓度为143mmol·L-1,而细胞内液中K+浓度为105mmol·L-1、Na+浓度为10mmol·L-1,因此将K+从血浆中运输到细胞内需通过特殊的离子通道。然后教员给学生们展示由D.A.Doyle测定的K+通道结构图,并讲解通道的结构和运送K+的工作原理。而在介绍砷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时,教员先引出砷是有毒的元素,但是如果能恰当地发挥它的毒害作用,以毒攻毒,可能对一些疾病具有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在教员的提示下,一名准备充分的同学自告奋勇地介绍砷与疾病的关系:砷及其化合物多具有毒性,两千年前就有砒霜中毒的记载。20世纪的早期阶段,人们开始致力于有机砷化合物的合成,并用于传染病的治疗,至1937年,已人工合成8000余种砷化合物用于医药。在不同年代,砷剂被用来治疗皮肤病、寄生虫病、气喘、疟疾、结核病、神经病、风湿病甚至糖尿病等。直到1943年青霉素的开始使用,砷化合物作为药物的研究热潮才逐渐平息。这时教员提示砷的研究并没有停止,并补充:在上世纪70年代初,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孙亭栋从治疗淋巴结核的民间验方中受到启发,发明了“癌灵一号”(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砷),并在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起到显著的治疗效果。1996年国际学术界杂志《Science》以“古老的药物放射出新的光彩”为题介绍我国学者用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研究成果,为国际医疗界瞩目。如今,亚砷酸注射液已作为国家一类新药上市,美国FDA已批准该药进入临床研究阶段。通过教员引出问题并提示学员从搜集的资料中归纳总结,然后在课堂积极地开展教学互动,学生学习的知识更加扎实了,学习的积极性有了显著的提升,学生对这种授课方式普遍反映很好。

2介绍与本学科有关的近期研究进展

无机化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只强调抽象的理论,就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在一些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引入与本学科有关的近期进展[2],就能明显地改善课堂的气氛,显著地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化学反应的方向时,要给出大量的理论推导和公式,学生对这些高深的理论有哪些用途感到很困惑。我们在将理论讲透和摆明之后,并没有草草结束了事,而是将化学热力学理论在药物设计中的近期应用———药物设计中的自由能计算模型呈现在学生面前。自由能计算模型为药物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结构信息,目前已应用于药物分子的设计中。药物分子设计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中期,应用于创新药物先导结构的发现和优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到90年代,药物分子设计已作为一种实用化的工具渗透到药物研究的各个环节中。直接药物设计就是从生物靶标大分子结构出发,寻找、设计能够与它发生相互作用并调节其功能的小分子,目前主要采用的是分子对接法。即通过将化合物的三维结构数据库中的分子逐一与靶标分子进行对接,通过不断优化小分子化合物的位置、方向和构象,寻找小分子与靶标生物分子作用的构象,计算其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能。利用分子对接对化合物数据库中所有的分子排序,即可从中找出可能与靶标分子结合的分子,通过受体和配体之间结合Gibbs自由能的评价,优先选择Gibbs自由能小,与靶标分子结合强的小分子作为拟合成的分子,从而大大提高了药物设计的效率。向学生讲授完这些内容以后,我们在电脑中结合分子对接程序模拟与癌症靶标大分子、真菌靶标大分子对接的小分子的筛选过程,通过Gibbs自由能的计算在小分子库中筛选出几种代表性的抗肿瘤、抗真菌化合物的结构。如果我们只向学生直接灌输枯燥的热力学理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就得不到激发。如果我们能结合这些难懂的理论讲授它们在药物筛选中的重要应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就得到了显著的激发,教学效果就有了显著的提升。

3引入案例式教学

无机化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课程,我们在向学生们传授化学理论的同时,还要教学生如何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并指导生产实践。为了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目的,我们在授课过程中适当地引入了案例式教学[3],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配位化合物这一章内容时,除了重点阐明配合物定义、组成、价键理论和晶体场理论外,我们还要讲配合物在医学上的应用。例如在讲铅中毒时,注射枸橼酸钠针剂使铅转变成无毒的枸橼酸铅以排出体外。在讲U、Th、Pu、Sr等放射性元素中毒时,则需要EDTA的钙盐与这些放射性元素结合来将它们排出体外。在讲Hg中毒时,让学生知道Hg常与酶的活性中心-SH结合,从而破坏酶的结构,使之失去正常的生理功能,而注射二巯基丙醇则可与汞形成配合物排出体外,从而使酶的活性得到恢复。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引入了一个教学案例:1960年正月,山西平陆县发生了61个农民兄弟的集体食物汞中毒事件,而当时能解毒的药物就是二巯基丙醇,这些药物在平陆县城没有,只在北京特种药品商店有。当时县里正在谋划这一年的生产计划,老书记果断地停止了会议,通过紧急讨论,决定向北京求援,在正月里将电话打到北京王府井特种药品商店。药店的员工接到电话就立刻准备药品,全速运往机场。凭着对阶级兄弟的深厚感情,卫生部、民航局和人民空军都紧急行动起来,争分夺秒地为了挽救生命。在人民空军的协助下,空军飞机抵达了空投地点,在地形复杂的山区惊心动魄地降低高度,在有火堆信号标志的位置地空投了一箱二巯基丙醇药品。注射了这些药物,61个农民兄弟的生命很快得到了挽救。在讲授完这些内容之后,教员还将一个相应视频短片播放给大家看。通过这个教学案例,学生们被其中的情节和二巯基丙醇神奇效果所打动,对配合物在医学上的应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当在讲授配合物的内容中穿插配合剂解毒的教学案例,原来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了,大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通过对于无机化学以上三个方面的教学改革探索,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员参与教学改革的热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罗俊 刘宝姝 张欣荣 邱丽娟 李武宏 杨峰 单位: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创新

1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随着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专业课程体系教学的创新也越来越重视,尤其是生物技术专业教学,其中包含大量的实践课程、实验设备和仪器、药剂等方面的使用和操作,如果继续采用传统理论性教学的话,势必会对学生的操作水平、对专业课程掌握的水平等造成极大的影响,更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1]。因此,对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创新势在必行,具体教学体系的创新要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定,主要从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设施等方面进行创新,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的学习需求,而且,在课程体系教学创新的过程中,能够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的发挥出来,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学习兴趣的培养,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都有着极大的益处。

2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创新探索

2.1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是生物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对教学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教学也应进行不断的创新,而教学方法作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元素,也应对其进行创新[2]。生物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应本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则进行创新,从教学的本质上来分析,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主要是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效率,心理学家认为,当学生处在亢奋状态下,是最容易接受事物的,在学习上具有很高的积极性,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而然会高,而要引导学生进入这个学习状态,必须由教学方法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学方法的创新过程中更要注重实用性,现阶段教学方法种类繁多,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也较多,具体要根据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实际教学情况来选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例如,实践教学法、问题引导法、案例分析法等。

2.2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

在新课程标准下,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也在深入的进行着,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教学的创新,也应注意对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3]。首先,对生物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应展开的分析,需要保障教材内容更新的及时性,同时要适当的转变教学内容,打破传统教材全理论知识的限制,不断地向着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内容结合的方向发展,通过理论与实践内容的结合教学,不仅对提升学生对生物技术专业知识的理解有着一定的益处,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热情的培养。其次,教师应主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过搜集更多的经典素材,来将其与课本内容进行有效的结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并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将已经预先搜集好的教学课题利用多媒体的形式对学生展开教学,可以将生物知识更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在多媒体新颖教学方式下,对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着一定的作用,从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2.3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的创新

以往生物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以教学大纲为准,根据课本的相关内容对学生展开教学,以确保学生学会知识达到教学大纲要求为,而在课程改革不断进行的过程中,以往的教学目标已无法满足当今教学的发展趋势,因此,应对生物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应进行不断的创新。树立的教学目标应打破以往生物技术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的约束,挣脱教学大纲的束缚,要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为教学目标,不断的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并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2.4专业课程教学设施的创新

教学设施是专业课程体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生物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来说,由于很多都涉及到实验设备、药剂等课程,如果教学设施的缺乏或是陈旧的话,将会给生物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效果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对教学设施的创新是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创新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对学校当前生物专业课程教学设施进行的分析,再对当前社会生物技术专业的先进基础设施进行调查,分析当前学校所使用的教学设施是否落后、是否存在故障问题等,尤其是生物实验药剂的检查,是否出现过期的现象等,对生物技术专业课程教学设施进行的更新。其次,应加大科研力度,针对专业课程设施的应用情况进行研究创新,不断的引进先进的实验设备、仪器等,对实验室教学设施进行创新,打破传统理论教学的旧观念,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去了解实验设备、操作实验设备和仪器等,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传统教学观念已无法满足当今教学的发展形势,因此,对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创新势在必行,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主要从生物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设施等方面内容的创新进行分析,希望可以为提升生物技术专业教学效果给予一定的启发。

作者:刘燕 单位:六盘水市第四中学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生物技术制药专业教学模式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

通过对32家医药企业进行调研,生物技术制药专业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即从培养传统的微生物发酵的技能型人才转型到培养能进行抗体类药物生产的高技能型人才。围绕培养目标,组织专家开展头脑风暴,确定了相应的工作任务,开发了围绕细胞培养、分离纯化、生化检测、生物制剂的职业能力分析表。根据新的职业能力,相应的课程体系将发生重大变化。通过专家审定,确定了“生物发酵技术”、“细胞培养技术”、“生化产品分离纯化技术”、“生物药物制剂”、“生物药物分析与检测”、“药用化学基础”、“医学基础”、“药学基础”、“微生物检验技术”、“安全防护”、“药事法规”等11门课程为专业技能课程。

二、顺应企业人才需求,完善课程内容

围绕生物技术制药对应的细胞培养、分离纯化、分析检测、制剂生产等四大岗位群,按照上海市教委开发课程标准的思路[2],组织修订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性课程的校本课程标准。根据岗位实际需求和行业变化,对“药用化学基础”、“医学基础”、“药学基础”、“微生物检验技术”、“安全防护”、“药事法规”等6门专业基础课程进行了调整,从而使理论教学能更加有效地指导实践操作。根据四大岗位群对应的主要工作任务,经过调研、头脑风暴,在课程专家多次指导下,将其转化为教学任务,重新开发了“生物发酵技术”、“细胞培养技术”、“生化产品分离纯化技术”、“生物药物制剂”、“生物药物分析与检测”等5门专业方向性课程的校本课程标准。以校本课程标准为依据,开发了“细胞培养技术”、“生化产品分离纯化技术”、“生物药物分析与检测”和“生物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做学一体”校本教材、课程授课计划、教案、多媒体课件及主要由企业专家拍摄的教学视频;引进企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开展基于项目的教学评价,与企业共同开发基于细胞培养、生物大分子分离纯化、生物药物分析与检测和生物药物制剂项目的SOP(标准操作规程)教学评价表。在此基础上,本专业教师、专业指导委员会及企业专家共同探索,开展“理实一体”教学模式改革。

三、创新校企培养通道,开展“真实项目”与“仿真项目”教学

为了更好地贯彻课程标准,生物技术制药专业继续坚持“实践导向”的课程改革理念[3],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根据生物技术制药专业课程的需要,校企合作班的学生开展了“真实项目”教学,在企业学习与培养目标最贴切的“细胞培养技术”、“生化产品分离纯化技术”、“生物药物制剂”、“生物药物分析与检测”、“GMP文化”和“GMP实务”等课程。每周在企业进行18学时的学习实践,学生进入真实的工作环境,在“细胞培养”、“分析检测”、“分离纯化”等三大岗位群轮岗,“真刀实枪”地参与从“种子复苏———成品检测”的整个药品研发过程,开展以治疗性抗体药物为载体的“真实项目”教学。从而使学生切实体会药品生产的GMP要求、治疗性抗体药物生产过程的各个操作步骤要求及各项工作的严谨规范。图1为轮岗学习示意图。在企业进行学习实践过程的同时,还开展了与“生物药物分析与检测”和“细胞培养技术”课程相对应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和“生物反应器的组装和调控”的公开课教学。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从企业的两节示范课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1)学生做检测实验的时候全程戴好手套,在进入洁净区时,能根据GMP要求规范地穿好洁净服,随身物品放置在更衣箱内;(2)生物检测实验要求学生操作精细。从实验结果看,学生的操作非常到位,实验结果符合规范要求。然而,通过公开课的开设,也看到了学生不足的方面:英语能力有待提高、专业理论知识有待加强。这些问题接下来在课程设置上需要进一步研讨。根据生物技术制药专业课程的需要,普通班的学生开展了“仿真项目”教学。“仿真项目”是在广泛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选取医药企业典型生产模块,比照生产模块,按照与企业同标准、同设备、同工艺的要求,校企共同开发仿真实训项目。学生在校内的细胞培养仿真实训室、分析检测仿真实训室和分离纯化仿真实训室开展相应模块的实际操作。在课程开设过程中可以看到:仿真实训室的硬件设施与企业相比已不相上下;学校教师通过去企业实践,在专业技术方面已经能够胜任教学;学生的过程操作与GMP规范与校企合作班学生相比虽有一定的差距,但还是有了很大的进步。如图2所示为真实项目教学与仿真项目教学。

四、教学改革的效果

(一)教师的角色定位有所改变

教师通过企业调研、课程开发等活动,逐渐摆脱了原有的教学论的角色定位,开始对与教学相关的课程的所有要素进行思考。同时,通过公开课教学的开展,教师开始对职业教育教学法进行研究和思考,对任务引领、案例教学、讨论法等教学方法的适用场景进行分析和讨论,教学理念和实施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二)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增强

“理实一体”教学模式的开展要求教师除了具备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有扎实的实践功底,否则,将难以胜任课程实施过程中对学生操作过程的辅导。在此前提下,专业课教师应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积极去企业对应的模块学习实践,从而能将更新后的知识技能应用到课程教学中。

(三)学生的学习意愿发生变化

以典型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由于学生充分融入企业文化,使合作企业大大缩短了岗前培训的时间,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总之,“理实一体”教学模式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互进行,融为一体。一方面,提高了理论教师的实践能力、实训教师的理论水平,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教师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在学练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技能,打破了教师和学生的界限,做到“教师就在学生中间,就在学生身边”,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作者:徐阳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制药工程专业生物技术课堂建设

1教学内容

1.1补充生物技术理论知识,加强与药学相关学科的联系

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生物技术理论相对薄弱,所以在讲授过程中需增加此内容的讲解。例如,在讲授抗体工程制药时,需要增加抗体产生的机制及抗体的结构与功能等内容,这些知识将是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基因工程抗体等内容学习的基础。同时,为了将基因工程理论与药学相关学科联系起来,在讲授基因工程药物稳定性时,可对比药剂学中药物常用的稳定性考察方法,结合基因工程药物自身是蛋白质的特点,引出基因工程药物稳定性需从其纯度、生物活性等多方面综合考察等内容。

1.2教学内容突出前沿性和应用性

生物制药技术发展快速,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课本无法体现学科前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学习、及时更新课件。例如,在讲授抗体工程制药部分时,一方面抗体可以直接作为药物与毒素结合,中和毒素的毒性或与病原结合阻止其对细胞的黏附和感染;另一方面,抗体可与药物偶联为靶向药物。在这里又可引出靶向药物、靶点及靶向载体的选择等内容。靶向药物是目前抗癌药物的研究热点,先让学生对靶向药物产生兴趣,然后讲授靶向药物研究的关键技术环节,以我院郑秀文教授主导的“具有靶向诊断和治疗双功能FePt/GO-FA纳米复合材料”课题展开学习和讨论,让学生在掌握抗体药物的同时熟悉靶向药物。

2教学方法

2.1变灌输式教学为问题式和启发式,激发学生科学思维

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变督促为引导,变灌输式教学为问题式和启发式,激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性,让教与学紧密地结合起来,较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课堂充满活力,最终创造高效的课堂[2]。例如,在讲授蛋白质药物的化学修饰部分时,可结合基因工程药物、抗体、酶等都是蛋白质,而蛋白质作为药物进入机体,很快会被蛋白酶水解或被肾小球滤过的特性,引出药物在血液中存在的时间与药效关系的问题;此外,还可通过化学修饰引出修饰机制等内容主题。

2.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建立教学网站

多媒体能集声音、视频、动画、文字于一体,使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激发教学气氛,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尤其针对生物技术制药的工艺,如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酶联免疫吸附(ELISA)过程、微生物发酵过程的控制等均用图或者动画展现出来,不仅营造了动态情境和想象空间,亦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还应进一步丰富课程资料,进行课程网站的建设,将课程的教学从课内延伸至课外,方便学生自学、答疑及信息反馈,进一步加深其对课程内容的理解[3]。

2.3优化课内,强化课外

本着“优化课内、强化课外,教师引导、学生自学”的原则,笔者构建了课前自主学习、课堂研讨、课后拓展和创新的“三段式”教学模式。例如,我院建立了完善的学习体系,方便学生课前预习;正式课堂则主要为精讲和研讨,精讲突出重点内容,研讨则重在人人参与,培养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课后拓展和创新则体现在密切联系企业需求,关注学科近期动态与近期成果,将课堂知识与制药领域的应用紧密结合,让同学进行发散性学习和应用性学习。

3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3.1加强实践教学,优化实验内容

实验教学作为生物技术制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方面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笔者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增加了综合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的学时,使实验教学由验证实验向综合探究实验的方向发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4]。针对关键性制药技术设计综合试验,每个小组可以根据喜好选择一个综合试验项目,然后查阅文献、自己拟订实验方案并独立完成实验,实验结束后每小组进行汇报展示。教师负责实验方案的修改及实验过程的指导。最终,教师根据学生从设计到实施到完成报告整个过程的表现,给予综合评价。同时,针对目前国内缺少生物技术制药实验教材的现状,我院还自行编写了实验教材,为申报校级教材立项做好了准备。

3.2在综合性实验中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思想

本课程所开设的综合性实验中,有不少是团队教师的科研成果。如鼠疫黏膜疫苗的制备,不仅包括蛋白质的重组表达和分离纯化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还涉及亚单位疫苗的知识理论、抗原抗体的免疫分析及药剂学知识,这充分显示了生物技术与药学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对生物技术制药的全过程有了整体的认识。此外,将科研成果转化到教学和实验中去,促进教学改革,既可以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保障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应用性,促进学生对基础原理的理解和掌握,也可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科研创新活动奠定基础[5]。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药物在制药行业中所占的市场份额直线上升,生物制药产业已成为21世纪发展前景最诱人的行业之一。在目前形势下只有因地制宜的进行精品课堂建设、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复合新型人才。综上所述,我校通过优化课堂、延伸课堂、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等策略对生物技术制药课程进行了优化。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为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奠定了基础,亦为其他课程进行精品课堂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作者:崔萍 陈卫红 单位:临沂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前言

根据食品生物技术相关产业的发展及技能型人才的社会需求,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学院“多元融合、学做一体”的大框架下,将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之前的“三融一体”(即:“三融”是指将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内容融入相关课程和实践教学;将生产项目内容融入实训教学;将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内容融入教学过程;“一体”是指教、学、做一体化)改革为“全程融合、能力本位、项目载体、双轮递进”的新培养模式。

2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

2.1广泛调研,定位,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对淮安及周边城市的喜之郎食品有限公司、日用品有限公司、上海量健等多家食品和生物技术企业进行调研,对食品生物技术专业近三年的多名毕业生进行走访,并分别要求企业专家填写专家意见反馈表、毕业生填写调查表和问卷。依据调研结果,明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岗位设置情况,再结合专指委会议的召开,修订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更注重强化实训、顶岗实习;更强调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养,进一步拓宽其知识面;更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个人素养、心理素质、团队协作、创新能力及研发能力等。因此,本专业将人才培养定位于3个方面:一是定位于发酵食品的加工,强调对生物技术的应用;二是定位于功能食品加工,强调生物技术与食品加工技术的融合;三是定位于职业综合素质培养,强调职业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融合。

2.2实施新的“全程融合、能力本位、项目载体、双轮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骨干校建设中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群建设任务中的一项,为保持和重点建设专业的一致性,结合调研结果,确定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全程融合、能力本位、项目载体、双轮递进”。全程融合是将“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融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融合”、“课程内容与行企标准融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融合”、“人才培养和行企评价融合”、“职业素养与食品道德文化融合”、“人才培养和行企评价融合”;能力本位是以课程项目和实训项目为载体,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渗透能力本位理念,突出基本职业能力、专项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项目载体是以能力本位为核心,将工作任务所需能力,分解至课程学习和实训教学中,以课程项目和专业综合实践项目为载体强化学生实践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双轮递进是指学生实践训练采用校内校外两轮交替的方式,循环递进式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

3.1课程设置及时调整,课程建设取得成果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根据调研结果,在课程设计方面,对课程课时分配做了相应调整,理论课时数由1220调整为1020,降低了16%;实践课时数由1412调整为1436,提高了1.7%。确定了《发酵食品生产技术》、《酶制剂生产及应用技术》、《食品添加剂应用技术》、《食品分离纯化技术》、《食品微生物技术》、《功能性食品加工技术》共6门专业核心课程。为体现项目载体的特点,围绕能力培养核心,实践教学的学时比重增加,实现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有机结合,在课程设置上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企业专家与教师一起制定课程标准、合理设置教学情境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能力培养与企业岗位对接,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和资源共享。

3.2专业实训基地初具规模食品与营养工程学院已建成有:发酵食品生产实训车间、饮料生产实训车间、焙烤实训车间、肉制品实训车间等,模拟仿真生产环境,建成有多条生产线,能满足学生各项实训任务,实训开出率达,教学仪器设备利用率达90%以上,完成年教学实训1000余学时,接收毕业生毕业设计及论文研究35余人次,实现实训室与企业零距离对接,真实再现职业氛围[4]。同时还承担了微生物培菌工、饮料工、焙烤工等中高级职业技能鉴定和培训工作,近两年来,为淮安市近百个企业的人员开展了食品检验工等工种的培训,同时还能为食品加工、保健食品、生物技术等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支持。

3.3校企合作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提高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现已与淮安及周边地区的一些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机制,除已签订协议的扬州日用品有限公司、南京小洋人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江苏大喜来食品有限公司、淮安市浦楼酱醋食品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外,2012年、2013年又新增:淮安鸿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颖乐福(太仓)食品添加剂制造有限公司、无锡华顺民生食品有限公司、上海量健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尤其是实行小学期改革以来,通过学生在校内集中学习专业课程,在企业集中接受顶岗实习和毕业实践,进一步实现了“工学结合”的模式。通过兼职教师为学生讲授课程,学生得以了解企业技术的近期进展。经调查,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综合评价较好,普遍反映毕业生职业素质高,综合能力强。在与校外企业合作的同时,还聘请了10余位行业高级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为专职委成员和兼职教师,定期举行会议为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建议,及时修改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4结束语

通过调研,分析职业能力、职业岗位及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调整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全程融合、能力本位、项目载体、双轮递进”;为突出职业性,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及时对课程设置及课时进行调整;通过小学期教学,结合企业生产的特点,参与企业顶岗实践锻炼,与企业实现深度合作,更进一步缩短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之间的距离。

作者:侯会绒 单位: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生物技术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1构建良好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

1.1加强学校软实力和硬件设施的建设构建良好的生物技术专业实践体系,需要加强学校软实力和硬件设施的建设。这里的'软实力'是指学生自身的钻研与努力程度及老师自身的实践能力与实践经验。首先,要提高学生的钻研与努力程度,就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让学生明白实践的重要性以及在实践学习过程中自己主观的钻研与努力的必要性。其次,近年来教师的学历水平越来越高,但大多数年轻的老师是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直接走上讲台,没有经过工厂的生产实践,实际实践经验不足,因而在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时显得底气不足,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欠佳。因此,学校在招聘教师时,应该尽量招聘实际实践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的人,亦或者将实际经验缺乏的老师送出去进行相关的培训学习,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进而为学生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提供保障。硬件设施是指相关的设施设备,是实践教学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很多学校存在教育经费紧张与逐年扩大招生的现实矛盾,使得硬件建设不足,如教学设施差,设备缺乏,实验室时间安排紧等,从而使很多实验实践在匆忙中结束,没有达到开设实验教学的目的。因此,高校应该:1)尽量完善教学设施,购买相应生物教学设备;2)合理的安排、利用和管理好现有的实验室及其他设备;3)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应当减少实验小组的人数,增加实验的批次,以保障实践教学保质保量的完成。

1.2改革和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只单纯地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而没有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制度,同样达不到很好的效果。一般的学校都没有制定独立的实践教学考核方法与考核标准,而现存的教学考核方法对于实践教学来说,是不够科学的。高校长期以来采用的是以卷面考试成绩为主的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体系,这种考核评价制度显然无法对注重过程、具有实践性和创新性的实践教学做出科学、公正的评价,更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应针对实践教学体系,对相应的考核方式进行如下改革:1)调整实践教学体系的考查模式,即除了只考查理论知识和平时表现的传统模式外,还应当增加对实际操作的考查力度,且对实际操作的考查应包括基本实验技能考试和综合创新能力的考查。2)增加相应的奖励机制,对参加有利于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活动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奖励,或者增加实践活动的学分比重,从而制定出一套独立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2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长期以来,在传统教育观念和办学条件的影响下,人们往往只把受教育者获得书本知识的多少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所以,以‘满堂灌’为主的教学模式始终占重要地位,这使学生的创造性被日渐消蚀,特别是许多实验还停留在演示性、验证性的实验上。这种落后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既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又使学生缺乏独立实践和参加科研活动的机会,进入社会后形成所谓“眼高手低,动手能力较差”的被动局面及就业难等一系列问题。而实践教学不仅是对高校学生进行基础性实践训练的重要环节,也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着力培养出专业合格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我院构建了生物技术专业多层次多模块实践教学体系,见下表1.

2.1及时模块———校内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我院构建的生物技术专业多层次多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及时模块为构建校内实践教学体系,它包括第二课堂,专业基础课程实验,专业综合实验,专业创新实验四个层次。

2.1.1及时层次———第二课堂在校内实践教学体系中,第二课堂的内容最为丰富,涵盖面也很广(详见表1)。这一层面的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以不同的活动方式加深学生对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除此之外,还可以训练学生相应的基本技能,锻炼学生的品格。例如,我校邀请知名人士进行学术讲座,这既能加深学生对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能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举办课外科技活动和社会调查等,除了能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还能锻炼他们的动脑和动手能力。此外,进行社会调查在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与人交往和沟通的能力,为以后能更好地融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1.2第二层次———专业基础课程实验这一层次主要包括课程实验和实验技能培训两方面。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课众多,但我院基本都安排了相应的课程实验(见表2),并由经验丰富的老师指导实践教学。从最简单的显微镜的使用,到基础的生物化学反应,再到分子层面的相关实验等所有课程实验中涉及到的相关知识,老师都会向学生讲解清楚,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在实践过程中,对于实验操作的每一个细节,老师们都是严格要求,并要求学生尊重实验事实,不得随意修改实验结果。我院开设课程实验的目的是除了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提高基础实验能力之外,也是为了让他们从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

2.1.3第三层次———专业综合实验生物综合实验是以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模拟科研的思路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打破二级学科的界限,站在生物一级学科的平台上,科学地设置实验课程的实验项目,注重开放性和创新性原则,结合本院实际情况,探究适合生物学科特点的有一定特色的综合性实验课程体系。这是我院的一个亮点,也是部级精品课程,它主要包括综合实验和科研训练,我院的部分综合实验课题和科研立项项目详见表3.综合实验和科研立项主要是依托各专业教师的研究方向,给出相应的实验选题,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综合实验具体的课时和开课时间安排见表2,每个实验选题都有相应的老师指导。为了保障达到开展综合实验的目的,我院对选择每个实验课题的人数进行了限制,额满后,仍想选的学生可在下学期再选做。综合实验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比课程实验高,整个实验过程需要各小组成员自己协商安排,这不仅要求学生有团队合作能力,更考查学生考虑问题的性。科研立项则是由相关老师指导学生申报,获批之后,学生依靠自己查资料,看文献进行试验。这一层面的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研素养,同时加强对学生实验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的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

2.1.4第四层次———专业创新实验这一层面的专业创新实验主要包括创新实验、科研课题研究。它也是依托我院各专业教师的研究方向及其中的交叉领域建立起来的,实验选题是来自于生产及时线的问题或者教师的科研攻关课题中的问题,如柠檬酸液体深层发酵和提取,中国黄牛mtDNAcytb基因分子进化分析等。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进入相关老师的实验室,进行创新型实验或者科研课题研究。由于这一层次对学生的要求更高,有些实验要求学生必须充分调动所学的本专业相关知识进行综合考虑和合理设计才能完成,所以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但构建这一实践教学体系仍然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这一层面,真正体现出了学生是实践的主体。老师先对创新实验的选题进行一个简单的讲解,让学生有个初步的了解,然后由学生自己查资料,设计实验方案,这样就可能会有创新的方法出现,然后进行交流。这种做法不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引起他们的科研兴趣,造就一批复合型专业人才,而且对教师的科研思路的拓展也大有帮助。而最终不管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否可行,都很好地调动了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多渠道学习机会和训练创新性思维空间,从而也达到了通过此项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创新能力的最终目的。

2.2第二模块———校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构成我院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可或缺的第二个模块为校外实践教学体系,可以分为课程见习和毕业实习两个层次:

2.2.1及时层次———课程见习课程见习是指在部分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教学中给出一定的课时,安排学生到生产或者工作一线去观摩、学习与课程教学内容有直接联系的实际操作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活动,是相关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其形式包括参观和考察。课程见习活动是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提高课程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有效手段。在见习过程中,我院的的师生都是严格按照有关单位的相关制度,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的,以确保让学生有所收获。

2.2.2第二层次———毕业实习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毕业实习,一般都是到相关的企业参加相关企业的生产过程,这就要求学校能够为学生联系好实习基地。我院为学生联系的实习基地不仅数目较多,且涵盖面广,有食品方面的,如湖北万荷堂莲业发展有限公司、大冶市灵溪风味食品有限公司等;有生物化工类的,如黄石兴华生化有限公司;有生物医药方面的,如泉州蓝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黄石市威士生物制药厂等,此外还有污水处理厂,如黄石市城市排水公司和黄石市污水处理公司。校外实习基地是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积累经验,培养应用型人才必不可少的场所,因此,与相关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有重要意义。在与相关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的过程中,好的做法是能够实现学校、企业联合办学,学校向企业输送的实习人才,企业应将其作为自己的员工进行严格而的实践培训,实习实践结束后,企业有优先择优录取实习生的机会,只要学生与企业达成共识,即可签约。这样不仅为学生实习创造良好的实践条件,极大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实习实践的成效,也可以促进就业,真正实现校企互利互惠,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是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面都受益。

3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效果

本院构建了生物技术专业多模块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后,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首先,通过这样一个实践平台让学生进行正规而严格的训练后,我院学生多次在大学生生物实验技能大赛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次,近年来我院就业率一直较高,根据学校招就处的统计,截止到2012年8月30日,我院2012届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95.24%,远远高于全校92.80%的平均就业率,其中协议就业率再创新高,达到85.56%(含升学36.36%)。,近几年的考研成果更是丰硕,每年都有不少学生分别考取中科院、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和山东大学等重点院校,历年的考研率也在全校名列前茅。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院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提供给了学生很好的锻炼自己各方面能力的机会,让他们在考研的复试中脱颖而出。上述一系列的成果都证明我院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科学性和可行性,本文对其进行详细的论述,以期为同类院校的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提供一些思路。但由于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迅猛,同时生物技术专业是一个多元化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学科,因此,高等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将会永不止步。

作者:涂俊铭郑梦健单位:湖北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生物技术专业教课革新的思考

一、目前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及不足

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是否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否有系统性、创新性、前瞻性将决定培养对象是否符合行业的需要,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和应用型才能。我们通过查阅资料和调研,对国内众多高校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进行对比后发现:

1、目前国内各高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院校对本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几乎相同。从课程模块角度讲,基本都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几个模块,且前三个模块内所开设的课程大同小异,而差异较大的选修课模块则存在课程总学分占总课程学分比例少的尴尬局面。这种说明,开设生物技术专业的全大多数院校在按照相同或者基本相同的标准在培养学生,这与学校类型差异、学校层次差异、学校所在地域差异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显出课程体系设置的不合理现实。

2、专业课程体系滞后性严重:近20年,国内生物技术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不同规模的生物技术相关企业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点支持和扶助。学科或专业的发展与对应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随着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国内开设生物技术专业的院校数目迅速增加,然而大部分高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课程体系的设置却没有随着时间推移和产业发展发生明显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

3、实践与动手能力的培养还不足:对理工科学生的培养,理论基础的巩固与积累十分重要,特别是对于将来准备攻读研究生继续深造的学生而言更加如此。然而,实践经历和动手能力则不管对于毕业进入工作岗位还是继续深造的学生都极为重要。这种能力的锻炼需要课程体系中的设置专门实践环节来完成。但是目前还有许多地方本科院校没有专门设置集中实践环节,或者虽然设置了但是学时占总学时比例偏低。

4、大部分地方院校的课程体系不能体现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思想,甚至与企业脱钩。

二、我们对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目标定位以及目前课程体系结构

我们制定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生物技术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发展,政治素质、知识能力结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掌握生命科学基础知识、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受到现代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与企业策划等方面的训练,同时具备教师基本技能的专业理论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素质高,能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可在生物技术产业、动植物新品种及其产品开发和产业化、燃料乙醇、食用油、生物柴油、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生物技术新药等方面从事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和行政管理等工作,或在中学从事生物类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或继续攻读生物技术及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目前,我们对生物技术专业设置的课程体系基本结构如表1所示(集中实践环节不包括实验课程),总共165.5学分。基于今年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合格教学评估专家提出的一些建议,自身办学过程中发现的一些不足,以及时展对地方院校本科半学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我们认为目前的课程体系结构还合理,还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以提高办学质量和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三、我们对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

基于前述,我们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当然改革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制定好严谨的计划,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推进。

1、树立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理念,强化课程体系与地方经济的联系。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以及长远战略需要,国家对高等教育赋予的使命已经由以前的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兴起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发生的,它们为更多的年轻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为我国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撑。不同层次院校对办学的定位差异较大,但是对于地方性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而衡量地方高校是否做到这一点原则就是“地方经济是否感受到院校的存在”。湖南科技学院地处永州,位于湖南的西南部,离省会长沙较远且经济社会发达程度相对落后。但是近年来,永州市被省政府列为迎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重点城市之一,同时,永州的传统农业也十分需要进一步挖掘潜力和实现现代化。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为培养生物技术专业人才设置的课程体系应该紧密联系地方经济。比如永州一直是油茶的重要产区,由于油茶籽油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食用油,且在化工等领域是一种具有潜力原材料,蕴涵着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永州在油茶领域的研究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获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突破和成果。而这些突破和成果主要是在专业内几位教授、博士的主导或参与下完成的。为了利用好这个优势并使得我们的课程体系更贴近地方经济,我们开设了《油茶栽培与低改》课程,并出版了自编教材。又如,我们经过调研,发现目前和将来较长一段时期内,永州地区很多生物技术相关企业对质检员的需求较大,因此,我们专门开设了《仪器分析与检测》及对应实验课程。当然,这只是我们根据目前实际情况所做的一点改进和尝试,专业的课程能体系还需要根据需要而做相应的调整和修改。

2、适当调整不同模块课程之间的比例如前所述,目前各地方院校的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所包含的公共必修、专业基础和专业必修几个模块的课程都差别不大,这也说明了这些课程对于培养一个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必要性和重要程度。但是,要想培养素质教、视野开阔、有专业特色、实践能力强且适应地方经济需要的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则要求我们提高集中实践环节以及选修课模块的比重。因此,我们需要在有限的学分总数条件下,对不同模块之间的学分之间进行适当调整。我们可以在对学生和各课程教师进行调研和教研室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合理的对已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进行内容整合(有些课程有重叠内容,如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以及遗传学几个课程)或者课程合并,这样积压出课时可以用来增加实践环节和地方经济密切相关的选修课比例。

3、压缩主干课程的学期跨度,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现在地方性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的学期安排基本情况如此:及时学年主要开设公共课程以及少量专业基础课,第二学年主要是开设专业基础课,第三学年开设专业课程和自选少量选修课,第四学年开设的是则全部为选修课(及时学期)以及完成毕业论文和就业(第二学期)。从课程的指导性计划可以看出留给学生按照自己兴趣进行专业相关选修课程选择的机会并不多。因此,可以尝试把主干课程的开课学期跨度压缩,我们初步认为在第三学年的及时学期全部结束所有主干课程还是比较合理的,即在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开始到第四年的及时学期都可以给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相关的选修课。相对以前的安排可以增加个一个学期的自主选择机会。

4、适度增加企业技术或管理人员的讲座比重大部分毕业生都要进入企业就业,而在校期间专业内学生能与企业接触的机会很少,学习的知识与企业的交集几乎为零。而另一方面,企业是地方经济的重要成分和风向标。作为一个理工科专业,要想培养与地方经济密切联系,服务地方经济的专业人才,多与企业以及企业的专门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接触和向他们学习是十分必要的。我们认为,除了课程体系中的集中实践环节所包括的见习和实习之外,可以以讲座的形式来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交流和接触。即邀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到课堂,以专题的形式开展一些讲座。

5、课程体系改革需要课堂教学改革与考试改革的配合任何事物的发展和改革都不是简单的单因素问题,一般会牵涉到多个相关方面。课程体系改革也不例外,要想进行富有成效的课程体系改革,课程体系中所涉的全部或者大部分课程的教学改革和考试改革是必要的。比如先前在“2”中所提到的把专业基础模块的某些课程进行合并的问题,可想而知,合并后课时会被压缩,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保障教学效果不下降甚至得到提升。同时,随着高等教育目的和理念的革新,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质量),不能再全部以最终学期末的一次考试的成绩来衡量,因为,在一部分考试成绩并不理想的学生中,可能存在通过课程的学习在其他非卷面方面确实得到了提高或锻炼。这就需要我们推进考试改革,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师才能更好的去实践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我们的学生才能更好的接受教师所采用的新课堂教学方法、形式。

四、结语

地方性高校能否履行好自己的责任,培养出适合社会、经济需要的专业人才,融入到地方的经济发展中去并做出自己的贡献,使所在地区能真正感受到地方高校的存在,是地方高校自身能否健康发展和实现存在价值的重要标准。因此,与时俱进地构建新的与地方经济紧密联系的课程体系就显的十分必要和紧迫。当然,本文只是从目前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认为在今后一个阶段需要尝试推进的一些改革思路。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的几点思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整体把握和推进。

作者:廖阳闫荣玲刘小文李尊华张敏单位:湖南科技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工程系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食品生物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模式探讨

内容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食品生物技术(氨基酸方向)专业的教学改革,主要包括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改革、教学理念改革和学生管理模式改革,总结了改革中的经验,列举了一些实施案例,希望相关的专业人员和教育人士不吝赐教,提出宝贵的建议与意见。

关键词:食品生物技术 教学改革 模式

一.课程改革

原有的课程中的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是改革的主要内容。近年来,学生基础逐年下降,对专业基础课的理论讲授抵触情绪很大,本专业将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课程取消,改由专业教师在其它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穿插讲授,结合实验用什么讲什么,借以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印象。同时,微生物课程直接将后续课程中所需要的菌种进行培养,并以此菌种为例讲授微生物理论与实验,即学习了微生物知识,又为后面的专业课做了先导工作,使前后课程紧密的联系起来。

专业课以实践为主,在实验室中模拟企业生产,使得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就可以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熟练度高,节省了企业的培训时间,学生毕业后留在企业工作的机会也大大增加。

为了扩大就业途径,学院还开设了发酵食品生产技术、有机酸生产技术、黄原胶生产技术,使得学生就业面向所有发酵食品企业。近年来,国家对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大型发酵企业均要求建设水处理设施。我院因势利导,开设污水处理课程,进一步扩大就业范围。

二.教学模式改革

为了提高学习积极性,并培养学生的自学、组织能力,由教师为教学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每一个实验由学生小组查阅资料,制定实验计划,教师进行指导,并最终完成实验。在此过程中,学生要自己主动学习,教师只起到督促和指导作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能动性,即学习了知识和技能,又提高了综合素质,在后续的顶岗实习中受到企业的一致赞扬。

三.教学理念改革

传统高职教育以知识灌输为主,现代高职教育以培养能力为先。由于大学的不断扩招,高职院校学生的高考分数逐年下降,学生基础进一步降低,学生中的厌学情绪严重。传统的理论知识讲授枯燥无味,知识点难度接近本科教育,对高职生难度太大。通过改革,逐步精简理论部分,加强实践教学,通过不断的动手操作,加深对所学知识点的认识,同时加入适当的理论知识,相辅相成加深印象。

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社会技能的培养,如交际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使学生发展,从容面对未来的职场生涯。学院开有种类丰富的选修课,如财务管理、健身、礼仪、食品营养、演讲、软件开发等课程,帮助学生提升能力,扩展兴趣。同时,学院内设有合作的驾校,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学习车辆驾驶,掌握一门现代社会的必备技能,为就业添加一块砝码。

四.学生管理模式改革

高职院校招生分数段位于高考的最下层,学生的分数偏低,也说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足,厌学情绪比较严重。因此,教师在课程讲授中的教学难度大大增加,普遍反映学生学习精力不集中、理论基础差、难以理解授课内容。对于这一现状,教师对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策略缓解教学中的矛盾。本专业在授课中采用了几种不同的方式。

1.兴趣引导

将授课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找到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部分最为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讲授味精生产技术,以味精的安全性切入,说明味精为什么是安全的,怎么使用是安全的,进而引伸到味精的生产过程。

2.图文并茂

寻找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图片和视频,通过投影仪让学生观看,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缓解了部分知识看不见摸不着的尴尬处境。如讲授食醋的生产,放映山西老陈醋制作的科教片,制作过程一目了然,比单纯的理论讲授效果好的多。

3.调整状态

就个人经验而言,现在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保持专注学习的时间普遍不超过20分钟,如果学生不听讲,那教师的讲授也就没了意义。教师要随时观察学生的状态,在多数学生对授课开始表现出厌烦的情绪时,适当停止授课,讲些与内容相关的趣闻、笑话,可以显著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课间多余学生交流,适当改变授课方式、授课时间,减缓厌学情绪。

经过3年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较以前大幅提高,企业对学生的评价也很满意,但遇到的问题也不少。如何将职业教育做到学生满意、企业满意和社会满意是一门大学问,在此仅将本专业教学改革的内容简要阐述,希望在未来的教学活动中不断改进越做越好。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职高农业生物技术专业课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内容摘要】实践教学是提升学生创新素质、应用水平和操作能力的关键所在,对不断深化素质教学改革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对于高职农业生物技术专业教学来说,应该积极探究实践教学模式,从课程体系建设、师资力量打造、实践基地建设、教学制度与管理等几个方面来实现教学改革,为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创造有效的环境基础。

【关键词】农业生物技术 实践教学 创新精神 素质

农业生物技术是指运用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以及分子育种等生物技术,改良动植物及微生物品种的生产性状、培育动植物及微生物新品种、生产生物农药、兽药与疫苗的新技术。对于职高农业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来说,应该以学生能力提升和延伸为导向,进行教学模式的探析,从而更好地打造完整化的理论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地促进专业进步,为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然而,目前职高农业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阻碍了职高专业实践效果的实现。必须要从这些问题入手来进行有效的解决,促进人才的培养。

一、职高农业生物技术专业课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相对来说,农业生物技术是一门走在时代前沿的学科,也是充满了挑战性和创新性的专业。在进行专业教学的时候,应该着重对学生的专业实践精神和操作能力进行有效研究,启发他们的潜能和创新素质,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但是,从目前职高农业生物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实践精神和创新素质不高、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有待加强、专业师资团队综合素质不够高,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教学资源丧失、教学内容欠缺、教学保障不足等,不利于从根本上提升职高农业生物技术专业教学的效果。

二、职高农业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

1.构建完善的职高生物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构建完善的职高生物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保障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从而较大化地来实现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时刻保持与现实社会的接轨,与时代科技前沿更好地统一起来,为专业课程教学提供更多的内容和知识,保障教学的时代性和进步性。其次,增加生物技术专业实践课程教学的比重,同时还应该建立起有效的考核和评价系统,对专业实践课程做出合理地评估,从而从根本上保障生物技术专业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有效条件。

2.加大投入,推进实践基地建设

加大投入,推进学校实践基地建设,不断地为实践课程教学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持。及时,推进高职院校实验教学基地建设,结合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体系来做出有效的调整,形成与之相配套的教学基地和教学支撑,这对于不断提升教学效果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通过实践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促进学生个人能力提升。第二,积极构建校外实践基地,通过借助于企业的优势来实现真实化的实验环境的模拟,从而更加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实践素质和创新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和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创造条件,促进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3.打造高素质的实验教师团队

打造高素质的实验教师团队,对于不断提升高职农业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效果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及时,应该对本校现有的教师资源进行有效的培训,鼓励他们进行市场调研,从而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地培养,提升他们所学知识与现实需要的有效结合。第二,打造双师型的实验教学团队。积极邀请企业的成功人士及相关的学者和专家对职高的专业实践教学提供有效的指导,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引导他们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进行有效的实验学习,较大化地提升个人的素质和水平,促进专业能力提升。此外,还应该建立有效的教师教学考核制度,对老师的备课情况、教学质量、学生水平、教学成绩等几个方面进行较为的评价,同时制定有效的考核监督机制。将此与教师的教学业绩和薪酬水平有效统一起来,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专业学习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4.加强管理,强化学校实践教学的制度建设

加强管理,强化学校实践教学的制度建设,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加强对于实践教学的管理和监督,对于实验室的秩序、管理人员、操作流程等诸多要素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约束,促进教学秩序的构建。其次,应该不断地完善实践教学制度,构建高职信息化管理中心,对于操作流程和使用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督导,以此来更好地促进农业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效果的提升,顺利达成专业教育目标,为社会科技发展提供更多人才。

三、结语

对于职高农业生物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来说,应该以学生能力提升为导向进行教学实践,从而更加有效的提升教学的实践意义,提升学生的素质。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应该构建完善的职高生物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加大投入推进学校实践基地建设、打造高素质的实验教师团队、强化学校实践教学制度建设等,从根本上提升职高生物技术专业教学效果。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生物技术专业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方法的探讨

[摘 要]在高校中开展双语教学符合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在生物技术专业细胞生物学教学中实施双语教学,可采用循序渐进、加强专业词汇的学习、充分利用网络的资源和充分利用课堂进行英语互动教学等教学方法。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提出相应的对策,进一步提高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生物技术 细胞生物学 双语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Q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1-0101-02

一、引言

2001年9月教育部出台了要求各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教学,特别强调应在生物技术等国家发展急需的专业率先开展双语教学的文件。[1] [2]生物技术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为了加强国际的沟通与合作,英语就理所当然地成了生物技术人才的重要工具。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英语的驾驭能力与生物技术人才的国际竞争能力成正比关系。因此对于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双语教学带来的英语水平的提高,可以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3]

细胞生物学知识更新很快,新概念、新名词、新技术不断涌现,是目前生命科学领域发展最为迅速的前沿学科之一。但目前欧美等地区处于这一领域发展的中心,高质量的细胞生物学学术论文都用英语撰写,90%以上的新发现都是以英语方式传播,要了解细胞生物学的近期进展,必须查阅相关英语文献。为培养复合型、开放型的高素质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对细胞生物学课程开展双语教学势在必行。本文根据笔者在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实践中的体会,对高校生物技术专业的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二、双语教学教材的选择

教材选用是否恰当,对双语教学而言至关重要。教研组首先根据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编写了教学大纲及多媒体课件。在进行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时,课程组仍以翟中和等人编写的《细胞生物学》(第3版)中文教材为主,同时,教研组对国际著名院校采用的教材Molecular cell biology、Essential cell biology、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等进行选编,并辅以适量易读、简短的英语材料或文献的阅读资料。

三、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好坏,是能否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课程组最初就设立了“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以传授专业英语知识为辅”的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目标,并据此精心选择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一)循序渐进

在细胞生物学的双语教学中,根据细胞生物学教学内容的难易,专业词汇的多少、生僻程度来决定多媒体课件中英语词汇的使用量以及课堂讲解中英语的使用量。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由少到多地接触并接受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如在及时章绪论中,我们的双语教学以介绍术语为主,而在“细胞膜与物质运输”这一章,专业词汇不多,也不十分生僻,因此在这一章的双语教学中,无论是多媒体展示还是课堂讲解都可以采用通俗的英语来表达,多媒体课件采用了“全英文+生僻词中文注释”的形式。在整章内容的课堂讲解时,大约55%的内容使用了英语授课。对于难度较大的章节如“细胞信号通路”这一章,其内容本身就抽象难懂,专业词汇非常多且生僻,在多媒体课件中,中英文应各占50%:英语部分主要选择了一些非常基础且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并加中文注解。课堂讲解只采用了10%左右的英语。

此外,为了帮助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提前将教学大纲、教案、课件资料(包括大量的图片、动画)、阅读材料及参考文献发给学生,对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二)加强专业词汇的学习

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新名词、新术语、新知识不断涌现。双语课堂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学生对专业英语词汇的积累和扩充。如果学生对专业词汇量的掌握不够多,势必影响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编写了专业词汇中英文对照表,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能在掌握基本专业词汇的基础上,在较熟悉的英语环境中更好地理解专业课堂内容。经过我们的实践,一般经过1 / 3的专业词汇的积累,学生往往就能适应和接受双语教学,跨越专业词汇理解这一难关。与此同时,教师还在课堂上随时将遇到的词汇,通过构词法进行简单讲解,降低学生对专业词汇的陌生感,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而且这样的方式还能让学生举一反三,进而触类旁通地掌握更多的词汇。例如,前缀cyto表示“细胞”“细胞质”,skeleton学生知道是“骨骼”,那么cytoskeleton就是“细胞骨架”,而cytochemistry是“细胞化学”,cytoplasm是“细胞质”。

(三)充分利用网络的资源

当今社会网络高度发达,关于细胞生物学专业知识的网上资源也非常丰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教师和学生有着极大的帮助。我们课程组的做法是教师提前进行网络搜索,将与细胞生物学相关的国内外网站进行筛选、分类,收集到较适合我们教材内容的网站地址后,在及时节课时就介绍给学生,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因很多资源都来自国外网站,所以学生自主学习时,除了可以提高利用网络资源获取相关知识的能力,还能提高专业英语水平。此外,课程组还充分利用本校部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食品科学技术导论》。该平台包含网络字典、细胞生物学习题、游戏、动画、在线学习、视频等相关资源,方便学生学习,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想维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四)充分利用课堂进行英语互动教学

目前双语教学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听力能力,而听力往往就是学生的弱项。教学中教师若不能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参与性,学生很可能就会因为教师过度的英语讲授而不能较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双语教学过程中,适时的师生互动是必不可少的。本课程组在细胞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总结的互动形式有多种,如教师英语提问,学生中文回答,这时的问题要以浅显易答为主,提问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性,使学生精力更加集中。对于较难的问题教师可以用英语自问自答,目的在于强调内容的重要性,吸引学生注意力;也可以针对某个知识点,让学生展开课堂讨论,教师分别以中、英文加以归纳、总结。

四、教学效果评价

(一)教师评价反馈

教师的评价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定性评价包括课前随机检查学生的预习笔记、课外材料的阅读整理,了解学生的主动学习情况和学生上课表现及回答问题情况。定量评价包括笔试和平时考核,将两次成绩作为学生的最终成绩进而做出评价。笔试采取闭卷方式,在试题中有40%的考题用英文描述,涉及概念解析、回答问题等内容,重在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及理解情况,以及对专业词汇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二)学生评反馈评价

学期结束时学生通过评教的方式对双语教学方式给出客观分数和主观评价。客观分数评教双语教学法要高于传统教学法(95.7 Vs 91.4)。学生主观评价主要包括在双语教学模式下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否得到提升,学习的兴趣是否提高,专业英语水平是否提高,是否喜欢这种教学模式,学业压力是否增加等。

五、细胞生物学应用双语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探讨

通过问卷调查、卷面考试等方式,可以看出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教师需要转变思想观念,加强自身的英语学习,特别是因为需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这种教学模式而更愿意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更需要转变观念。而缺乏自律性,不能自主预习专业英语词汇和术语的学生,因不能适应双语授课模式而更习惯于传统授课模式。双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此外,双语教学模式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教学内容,例如“细胞信号转导”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即使采用母语学习也比较困难,因此这些内容就需要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讲授。有学生反映学习内容太多、太集中,知识消化不了,这些是我们在进一步改革时需要深入思考的。此外,在闭卷考试中,可将40%的英文部分试题分布在填空、选择和名词解释等单项分值较少的题型上,避免英文问答题。

尽管双语教学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存在较多问题,实施也有一定困难,但随着经验的逐步积累、师资队伍的不断建设、学生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双语教学必将实现质的飞跃,上升到新的水平。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