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面人汤面塑图书
人气:30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面人汤面塑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是首套关于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口述史丛书,它旨在抢救整理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的历史资料(口述资料),使鲜活亲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并使...
  • 所属分类:图书 >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 作者:口述人:[汤夙国] [整理人]:[郝秦玉] [丁历]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
  • 国际刊号:9787565626050
  • 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10
  • 印刷时间:2015-10-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纯质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是首套关于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口述史丛书,它旨在抢救整理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的历史资料(口述资料),使鲜活亲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并使其在普及中得以保护和发展。本书为此丛书中的一本,由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人汤”面塑传承人汤夙国亲自口述,涉及“面人汤”作品的制作过程、鉴赏方法、材质题材、传承脉络、个性特点以及隐藏在这些背后的人生历程、沧桑变化。

编辑推荐

新题材、新类型,市场上,首本关于“面人汤”面塑的口述史图书,如此精心打造、注重每个环节、非遗相关的平民价图书。

作者简介

汤夙国,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面人汤”的第二代传承人,1933年出生,2015年3月8日于北京病逝,享年82岁。自幼受父亲汤子博(“面人汤”的创始者)影响,工诗文、善绘画。1966年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后,不仅继承了父亲面塑创作的传统表现形式与技法,并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总结、创新、发展,使面塑艺术更具时代和民族特点。他尝试将大型雕塑技法融入父亲传统的面人创作,尤其注重人物造型的身形比例与动作神态,作品栩栩如生,主要作品有《钟馗》、《长眉罗汉》、《韦驮》、《降龙罗汉》及《小泽征尔》等。其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展出、获奖,并被徐悲鸿纪念馆、巴黎大学、日本东京艺人等收藏。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汤夙国先生“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他还曾为电影《骆驼祥子》、《八旗子弟》等制作人物道具,并著有多部著作,如《面塑大师汤子博画稿》、《面塑制作》等。本书为他临终遗作。

目录

“面人汤”而埋项日导读

“面人汤”而塑传承人导读

志于游艺自成一派

几经周折重续家业

工具简易 步骤考究

题材多样 技法各异

真情妙悟 出神入化

传承精品坚守精神

汤夙国年表

在线预览

在我小的时候,一些山东菏泽地区的卖面人的背着柜子全国各地甚至到国外去叫卖,那时非常普遍。过年过节,他们才回家几天。因为那时候出国不用护照。后来我在东南亚,比如新加坡、马来西亚还遇见过捏面人的后代。于是,我父亲就打了一副柜子,和那些卖面人的一样卖面人了。起初,他在通州家门口卖。之前邻居们还白要些,现在也不好白要了,因为他开始以此为生了。但他又不是说做面人就拿这个挣钱,他以此为乐,不太关心挣钱。因为其他的卖面人,都能全国各地跑,他一想这个条件特别好,我也全国各地跑,等于是采风旅游,一边还卖面人,挣了钱就当旅费,挺好。

我的二伯父原先是做首饰的,在清朝的时候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逝世时,全国的妇女都不许戴首饰,不许涂脂抹粉,那是国丧。所以我的二伯父就失业了,就也开始捏面人。我父亲最小的弟弟,比我父亲小一轮12岁。因为我祖父死的早,我父亲就带着我的叔叔去卖面人,手艺就这样也传给了我的叔叔。这样,旧社会时就形成了“面人三兄弟”。

因为当时其他人捏出来的多是棍举着的孙猴儿猪八戒,是哄孩子的,但我父亲做的是品质作品,不仅面人形象新颖,神态、体态逼真,并且还是立在木板上。既有戏里的霸王、虞姬,也有《聊斋》、《红楼梦》里的书卷人物,还有李白、杜甫之类的古代名人,所以就受到了高层人士的喜爱。比如各王府的王爷、文化名人都买他做的面人。面人汤的面人不单是为老百姓服务,也为名人服务。比如我老叔曾给溥仪皇帝做过面人,我父亲给民国总统黎元洪做过彩塑,当年徐悲鸿、梅兰芳等也都找过我父亲捏面人。

当时黎元洪是民国总统,他请我父亲去。黎元洪的总统办公室有个玻璃砖的八棱大台子,上下两层玻璃,中间是空的,相当大。我父亲看见这么大桌子想一定要捏大作品,捏三两个人物肯定不行。黎元洪说捏什么呢,我父亲知道黎元洪信佛,外号叫黎菩萨,就说我给您捏个群仙祝寿。这样做一是迎合黎元洪的信佛心理,第二是这么大的地方必须做群塑,那么多仙人捏谁都行,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到时候连山带水带云彩,全布置满了,当然布置什么也都很讲究。黎元洪说好吧,你给我捏这个。平时黎元洪没事的时候也来看我父亲捏面人,一次我父亲正捏麻姑呢,就说:“麻姑坐的那个船你给我捏成北海划的那个船”。我父亲特直,当时一听就不同意了,就说:“麻姑是仙人啊,你让她划北海那个船多俗气”。黎元洪也没生气,我父亲接着说:“麻姑是神仙,我给您做荷花瓣做成的船,要不就做一个桃树枝形成的船,这多雅致!”黎元洪听后很高兴,也很满意。那阵我父亲天天去,一共捏了3个多月,给了我父亲300还是600现大洋呢。事后别人还问我父亲,说你怎么连大总统都敢顶?他说:“甭管是谁,也得尊重艺术!”

我父亲是“面人汤”创始人,为什么他的面人出类拔萃?因为,他是画国画的;他又会烧陶瓷,懂考古。所以过去古玩铺找他修古玩,过去旧社会我们不做面人挣钱,靠给古玩铺修复古玩挣钱。你比如说一个唐三彩,一个马坏了拿过来,让给配,要花很多钱,难度也很大。因为首先得懂得烧陶瓷,还得懂化学,懂烧制的火候,懂造型风格,汉代的东西是什么样,唐朝的是什么样,宋元明清是什么样。那时候家里有窑,家里有井,所以就能干这个。

我父亲还有好多会的其他玩意,他又是居士,信佛,一辈子吃素。但是他信佛不是那种烧香磕头迷信的,而是对儒释道的文化特别热爱的那种信仰,他背佛经,而且还教我们背,我到现在还记得。我父亲和母亲还常在一起背诗经,但是他们不是像现在人这样背,是吟的,那时候都讲究吟。我父亲学诗都是捏面人的时候跟别人学的,所以他说“我的都是‘记问之学’,‘记问之学,不足为师’”。所以那个时候老北京人都用四书句儿,都是孔孟之书。后来我到中央美院上学,大文豪文怀沙给我们讲课,学了诗就回去和我父母一起吟诗。反正我父亲和我说过,“面盒子里头不光装面、装钱,面盒子里更要装天下、装历史、装文化、装感情。”

人物链接 “面人汤”创始人汤子博把面人从做工较为粗糙的玩偶,改造成了具有艺术价值的艺术品,不仅把面人从签举式改为了托板式,还创造了面人汤的绝活“核桃面人”,即在半个核桃壳里,塑造各种人物。他能在半个核桃壳里塑出二十几个小面人,每个身高只有七八毫米,头部如小米粒大小,但面部表情形象生动,眼珠黑白分明,个个栩栩如生。《二十四仙朝王母》、《木兰从军》等光绪年间创作的核桃面塑,堪称艺术绝品。他的面人题材涉及古今中外、男女老少,并为皇室、贵族、文化名人捏过塑像,其中最擅长的是对戏曲人物的捏塑,他捏塑的名角如梅兰芳的洛神、谭鑫培的黄忠等,无不形神毕现。梅兰芳的寓所缀云轩里,还陈设着汤子博的多个作品。汤子博的作品被很多名人收藏,曾在巴拿马艺术品展会上获得金奖,作品多被选为国家礼品并常参加国内外展览,曾获“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奖章。

采访手记 时间地点:2013年3月,北京市东城区东厂胡同(汤夙国家中)

受采访人:汤夙国

采访人:郝秦玉,丁历

今天是我们第二次拜访汤夙国先生,时间约在了下午。可能按门铃时,汤老还在午睡,睡衣也未来得及换,就赶忙给我们开门。因为上次与汤老聊得很是投缘,他也不把我们当外人,招呼我们坐下后继续聊“面人汤”的老故事,并向我们展示了他父亲汤子博创作的堪称“艺术绝品”的“核桃面人”。因为塑“核桃面人”不仅需要艺术功力,更需要好眼力,所以按汤老的说法,塑“核桃面人”得在40岁以前。现在“面人汤”的“核桃面人”已没人能塑,坏一件就少一件。听汤老说曾经有一次一个电视台来采访他,因为灯光打的时间太久,拍完后发现有一个人物的脑袋被灯具烤坏了,十分可惜。所以现在汤夙国先生一般不轻易把“核桃面人”拿出来展示。目前,汤夙国收藏的他父亲制作的“核桃面人”大概有二三十个,为了更好地保护它们,他专门将仅存的“核桃面人”送到香港制作了保护壳。

当我们拿着放大镜细细观赏汤夙国父亲汤子博的“核桃面人”时,都不禁赞叹,这确为罕见的艺术珍宝。其中藏品《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在直径三厘米的半个核桃壳内,场景、人物、马、刀,甚至每个人物的面部神态都十分清晰。四人四马在沙场上疾战交锋,刘备手执双锏骑白马,关羽挥舞青龙偃月刀骑黄马,张飞执丈八蛇矛骑黑马,刘、关、张三点成面围拢吕布,吕布头顶太子盔,骑着赤兔马横戟迎战,更让人叹服的是,头盔上竟有两支挺拔而颤动的雉翎,而四匹战马四蹄奔腾,动感十足,人物眉目清晰,表情生动传神,铠甲战袍、兵刃景物几乎与人物画别无二致。再如《十八罗汉朝如来》(见图A-1),同样是半个核桃壳大小的空间里竟能塑出二十几个小面人,虽然每个人物身高只有七八毫米,头部如小米粒大小,但是所塑造的人物不但面部表情形象生动,而且眼珠黑白分明,甚至连牙齿都历历可数。

二、 几经周折 重续家业 我父亲没有专门教我面人,我从小在那环境中长大,耳濡目染自然就学会了捏面人,因为小时候也会拿着那些面捏,自己捏着玩,捏着捏着那些东西就都出来了,也有自己的一套最上手的方法。我父亲说,面人不用学,熏也能给你们熏会了。所以我们小时候根本就不学,那学什么呢,让我学古典文学、背诗、画国画、练书法、背佛经、背四书,我们那时候就干这个。

我们兄弟三个都受过高等教育。其实原来我们家并不是特别重视面人。原来年轻的时候我们对一切文化艺术都看不上,那个时候上学大家都提倡“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那个时候都想当工程师。高中毕业以后,动员考大学。所以我们上高中的时候都提倡学工,学理工科。我那时候也想当科学家,所以对文学艺术都瞧不上。我记得那个时候听过一句话,是居里夫人在巴黎上学的时候听一个教授说的,说:“我抓起太阳来再把它扔出去。”多豪迈啊!所以受着影响特别想当爱因斯坦,而且那个时候我的功课又特别棒。不过现在看来,实际呢是错误无知,因为这个世界不可能是科学技术的,文学艺术科学各个方面都得有,这才是人类社会。如果太注重科学技术了,不注重文化艺术,道德教育,社会就会出问题。那个时候考了两个大学都没去念,因为高中得了肺结核。那个时候考大学非常容易,找工作也很容易。不像现在,虽然发展了,但是都那么难。

那后来我怎么又捏面人了呢?1956年工艺美术学院成立,让我父亲参加工作,我就陪着我父亲一起工作,工艺美术学院成立“泥人张”工作室,“面人汤”工作室,我就和我父亲一起工作了。不过工作后我还是想考大学,还是想当爱因斯坦。我和我父亲一边搞创作,一边温习功课,特别跟领导提出想考大学,后来领导批准可以考大学。一考就考上北京工业大学电子学系,一考上特别高兴。念了一年,工艺美院的一个叫吴达志的教授跟我说:“小汤啊,国家培养一个工业技术人才容易,不过你们家这个艺术你要是不继承,对国家是个损失。如果再招别人来学的话肯定不如你,因为你从小受家庭影响,所以你继承是好的”。我说:“你这意见我倒能理解,不过我父亲这知识学问比咱们学校这些老师还大、还深,好多我们学校老师到我们工作室向我父亲请教,让我父亲给他们讲那个达摩禅师怎么回事,那个韦陀怎么回事,我父亲就给他们讲。他们把我爸爸这个面人变成他们的画就是一件很好的作品,而他们是教授,我爸爸是艺人,要是还让我接我爸爸这个班,我还是个艺人,我没学历,我必须上大学。这个时候吴达志说了:“你可以考美术学院,报美术史系,搞文艺理论,这样你可以整理你们家这个面塑艺术,这个对国家贡献大。如果你不喜欢文艺理论的话你报雕塑系,学了雕塑,对你们家这个面人是有帮助的。”后来我想学美术史得买大量参考书,学雕塑省钱,这样我就从北京工业大学转学转到美术学院雕塑系,到美术学院雕塑系学了六年,这样我的面人技艺就得到了升华。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