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训:王立群智解成语6图书
人气:31

家风家训:王立群智解成语6

广电总局2017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图书 家风家训,润物无声 王立群妙笔解成语,看古人教子智慧中的哲思与启发
  • 所属分类:图书 >亲子/家教>家教理论  
  • 作者:[王立群]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34784798
  •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12
  • 印刷时间:2016-12-30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内容简介

家风家训:王立群智解成语6》秉承了之前智解成语系列的风格,以成语为切入点,钩沉历史典故,讲述历史故事,阐释历史规律。本书以家风家训为主题,从家风的定义,夫妻、父子、兄弟、朋友之间相处之道、我国古代家庭的经典家风内容等方面展开讲述,涉及齐家治国、耳濡目染、康庄大道等一百余个成语,内容丰富有趣,语言通俗幽默,可读性强。

编辑推荐

“王立群智解成语”系列图书自2012年推出以来已走过五个年头,王立群先生通俗幽默、娓娓道来的文风与钩沉史料、严谨周密的学术态度使得此系列图书在语言文字类通俗读物中始终保持畅销。在关注了婚恋、美食、时政、为政之道等社会热点后,王先生将眼光投向了家庭教育。古人的教子智慧透过一个个成语展露,弥补了市场上单一性质的成语类图书与家训类图书的单调性与说教色彩过浓的弱点。以成语解读家训,以家训叩问教育,以教育启迪人生,本书可以说是一本学习成语的范本,亦是一本教育孩子的佳作,同时也是一本宣扬传统文化的力作。

作者简介

王立群,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史记》研究会顾问,中国《文选》学会副会长。 先后出版《现代(文选)学史》《(文选)成书研究》等著作。2006年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述“王立群读《史记》”系列人物并出版相关图书,被观众誉为“百家讲坛学术主讲人”,是七年来连续在《百家讲坛》担任主讲人的学者。

目录

天下国家 ………………………………………………… 1

在整个社会的组织结构中,家庭的位置在哪里呢? 古人常说天下国家,没有家就没有国,没有国也就没有天下,这就点明了家庭的位置。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成千上万个家庭细胞共同构成了社会肌体。只有每个细胞都健康,社会肌体才会正常生长、运行。如何保障家庭细胞的健康? 家教至关重要。《三字经》上说:“养不教,父之过。”父母养育儿女,不单要“养”,还要“育”,还要“使作善”,要对子女的人生道路负责,这就是家教。

修齐治平、齐家治国:家的位置在哪里………………… 2

少成若性、习惯自然 :“初始化”教育很重要 ………… 9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好家才能走得远 …………… 14

家风是什么 ……………………………………………… 18

家风是什么? 家风是风,是家庭里的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繁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风俗、风气、风尚、风范。风是什么? “风者,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风是用来劝诫的,是用来教化的。家风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开端。有什么样的家风,就会有什么样的道德品性;有什么样的家风,就会有什么样的为人处世。家风凝练成文字世代相传,就是家训,是对子孙立身处世、治家立业的谆谆教诲。家风、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具有超越家庭、家族的意义。

春风风人、夏雨雨人:风的作用 ……………………… 19

有其父必有其子、上梁不正下梁歪:家风世代相传 …… 21

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家风是一种环境 ……………… 24

枝繁叶茂、耳提面命:家训是谆谆教诲、殷切期望 …… 27

正家之道 始于夫妇 …………………………………… 33

家,一个似乎没有什么感情色彩的词语,却有着丰富的情感展现。有人享受着家的温馨,有人渴望着家的温暖,有人叹息着家的冷漠,有人忍受着家的破裂。家,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字眼,却有着再复杂不过的关系,夫妻、父子、兄弟、爷孙、叔侄、妯娌,人人各自展现着自己的性情,共同演绎出一场场情节迥异的家庭剧,或哭,或笑,或吵,或闹。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和万事兴”是一切之根本,家和才能志同,志同才有力量,有了力量才能兴盛,所以,中国的家风、家训往往于家庭和谐上反复陈说,其良苦用心不言而喻。在家庭关系中,丈夫与妻子没有血缘却关系密切,夫妻的和谐是家庭和谐的基础。

相女配夫、方枘圆凿:把把关,筛一筛,选一选………… 34

夫夫妇妇、牝鸡司晨:爷们像个爷们,娘们像个娘们

……………………………………………… 37

相敬如宾、情深义重:丈夫要掌好舵 ………………… 42

各司其职、宜室宜家:要做就做贤内助 ……………… 47

父与子 …………………………………………………… 52

近几年,《爸爸去哪儿》与《爸爸回来了》两档亲子真人秀节目热播,引起热议。节目中的父亲或严厉,或温柔;或得心应手,或狼狈不堪;或不善言辞,或循循善诱。风格不同,故事各异,父子共同演绎着相处之道。在爸爸那里,孩子是手心里的宝贝,疼爱孩子是他们的共性;在孩子那里,爸爸是坚强有力的臂膀,牵起爸爸的手就拥有无穷的勇气。孩子是家庭的未来,孩子教育的成功与否决定着一个家庭未来的走向;父辈是家庭的过去与现在,对待老人的态度是检验家庭教育成功的关键。中国传统家训对于父辈、孩子这两个不同的身份有着不同的角色认定,并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相处模式。

哀哀父母、顾复之恩、昊天罔极、门闾之望:可怜天下父母心 ………………………………………… 53

施衿结缡、寝丘之志: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 56

慈乌反哺、寸草春晖、扇枕温衾、菽水之欢、不辱椿萱:如何为人子女 ………………………………… 61

父慈子孝、三省吾身:父子相处是大学问 …………… 68

同根手足情 ……………………………………………… 73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凭借这首《七步诗》保全了自己的性命,更控诉了同胞骨肉曹丕对他的不容与迫害,正是这一点让《七步诗》家喻户晓,引起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情感共鸣:兄弟怎能残害兄弟? 兄弟必须爱护兄弟。中国还有句老话:“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关键时刻,还是亲兄奶弟最为给力,兄弟是最坚强的支持者。所以,中国成语中的“情同手足”“如兄如弟”“称兄道弟”“拜把兄弟”“兄弟手足”,都是用兄弟之深情喻指朋友友情之深厚。兄弟互敬互爱,是传统观念对兄弟关系的认识,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因子,也是家族兴旺的关键因素。

分形连气、左提右挈、前襟后裾:同根同气共连枝,打断骨头连着筋 …………………………………… 74

同盘而食、长枕大被、兄肥弟瘦、李代桃僵、煮粥焚须:兄弟如何相处 ………………………………… 78

分居异爨、尺布斗粟、兄弟参商、同室操戈:相煎何太急……………………………………………… 85

人不学 不知道 ………………………………………… 93

随着一声响亮的哭声,一个新生命诞生了,自此,他的人生旅途便渐次展开。然而,一人的旅行并非易事,需要汲取营养,方能一往直前。这其中,学习是汲取营养最重要的手段。学习教给他做人之道,使他不会坠入欲望的旋涡;学习教给他丰富的知识与处事智慧,使他不会走入自闭的黑屋;学习教给他谋生自立的手段,使他不会无所事事、穷困潦倒;学习还教给他修养身心的方法,使他能够达成心性的淡然与静默,一任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学习与人生息息相关,那么,关注子孙人生发展的中国家训,自然不会缺少学习的身影。

学富五车:你也可以成为高贵的人…………………… 94

康庄大道、不求闻达、怀瑾握瑜、箕引裘随、世济其美:什么是你想要的 ……………………………… 98

幼学壮行、口不绝吟、墙面而立、沐猴而冠:不是你想要就能要……………………………………… 110

心怀包容 天地自宽…………………………………… 116

遭遇中伤、陷害,是挺身而起立马还击,还是默然一笑毫不介意,这是考量一个人气量的重要砝码;遭遇侮辱、侵犯,是不念旧恶犯而不校,还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这是考量一个人心胸的重要标尺。对待同一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是谦和宽厚,还是盛气凌人,这是一个人修养的重要体现。有人得势之后感觉整个世界都是他的,趾高气扬,颐指气使;有人得势之后则用自己的爱关爱整个世界,俯身给人以温暖。林语堂在《中国人的精神》中曾经指出:“我认为宽容是中国文化最伟大的品质,它也将成为成熟后的世界文化的最伟大的品质。”

宽仁大度、弘毅宽厚、浇瓜之惠:为政需宽厚………… 117

犯而不校、不念旧恶:为人当宽厚…………………… 121

量如江海、万顷之陂、川泽纳污:宽厚之人亦谦逊 …… 128

情恕理遣:宽厚之人必能忍 ………………………… 133

做个好人………………………………………………… 138

“老人倒了扶不扶”曾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几则扶了摔倒老人反而被坑的真人真事让人们心中五味杂陈。本是活雷锋,不仅没有鲜花和掌声,没有感谢与感动,反而遭到莫须有的诋毁,还要为此付出大半生的心血钱,小孩子则要为此忍受精神上的折磨:做好事到底是对还是错? 捐出的善款是被挥霍还是用在了实处无从得知。在一方有难的时候,到底还要不要伸出援助之手?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好心被亵渎之后,人们纷纷发出狠话:我要再做好事,再做好人,除非脑子进水了。如此种种都是现实;如此种种又让人想超越现实。那么,在今天,我们到底还要不要做好人呢?

为善最乐、不愧屋漏、福善祸淫、积善余庆:多做好事 ……………………………………………… 139

轻财好施、急公好义、济弱扶倾、振穷恤贫:世界因善而美好 ……………………………………… 145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积善成德:做个好人,难也不难……………………………………………… 152

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 159

20 世纪60 年代的时候,有首歌曲很流行———《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歌曲中唱道,一寸铁、一粒米、一尺布、一分钱都要用在刀刃上。当时中国还比较贫穷,社会建设又需要大量财力,党中央号召“厉行节约”“勤俭建国”,这首歌曲就应运而生了,它反映了国家、人民的心声。随着新时期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国家的财力都有大幅度的提升,贪图安逸、奢侈腐化、攀比斗富的现象也不断出现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似乎被人们忘记了。浮华享乐的思想严重损害了社会肌体,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国家又郑重提倡勤俭节约,再次诠释了中华民族勤以治国、俭以持家的嘉德懿行。

勤能补拙、笨鸟先飞、勤则不匮、断齑画粥、旰食宵衣:勤是万能钥匙 ………………………………… 160

食不求甘、衣不重彩、布衣蔬食、敝帷不弃、节用裕民、俭以养德:俭是聚宝盆 ………………………… 170

克勤克俭:一个都不能少…………………………… 183

志当存高远……………………………………………… 186

俗语说:“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这是说立志的重要性。缺乏理想、没有志向的人生,即使能活到一百岁,也是白活了。立志就是树立目标,确立志向。个人需要目标,家庭需要目标,国家也需要目标。正是因为目标的存在,才激励着个人、家庭、国家不断奋斗、不断进取。相反,一个没有目标的人,生活就会失去动力,糊里糊涂、浑浑噩噩、得过且过。没有志向的人生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人生。所以,古今家训中特别强调培养孩子的志向,不仅要有志向,而且要有正确的志向、远大的志向,还要求为了实现志向而克服困难、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奋斗。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做人做事,先要立志……………………………………………… 187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志当存高远…………………… 191

矢志不移、铁砚磨穿:坚忍不拔之志………………… 201

男儿当自立……………………………………………… 204

中国传统社会对男子往往有更多的要求,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年幼之时,一切需要父母的关爱、引导,这是人生中最为自由的时期。成年以后,责任便接踵而至,要呵护、关照妻子、儿女、父母,要打拼自己的事业,要挣钱维持家庭的开销,这便是中国传统观念中“男主外,女主内”家庭模式对于男子的职责规定。承担责任是需要一定的能力的,这种能力便是自立的能力。有些人依靠家庭的荫庇平淡一生;有些人白手起家拼得一个家业;有些人游手好闲、吃喝玩乐,败光家产。其实,中国家训中有许多教育子孙立业的论说,原因无他,无非是希望后代子孙能够衣食无忧、幸福安康。

光宗耀祖、创业垂统、诒厥孙谋:前提首先要自立 …… 205

不劳而获、爷羹娘饭、花根本艳、独立不惧、确乎不拔:啃老拼爹与自立自强 ………………………… 209

授人以渔、自食其力、披荆斩棘、惨淡经营:如何自立218

友谊的小船……………………………………………… 224

古希腊有句谚语云:“告诉我你和谁在一起,我就告诉你,你是谁!”中国成语中也有很多类似的表达,而且更为简练,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这些都是讲交友的重要性。从一定意义上而言,什么样的人,就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反之,有什么样的朋友,也能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有益友,也有损友;有刎颈之交,也有狐朋狗友;友谊的小船能乘风破浪,也有可能说翻就翻。交友不可不慎。古之父母长辈对子孙的交友,亦是反复叮咛、谆谆告诫。

呼朋引类、踽踽独行:人生不可无友………………… 225

背故向新、遇人不淑、门无杂宾:交友要慎…………… 230

车笠之交、杵臼之交、君子之交:交友的标准………… 237

水清无鱼、严己宽人:交友的方法…………………… 241

管好自己的嘴…………………………………………… 245

衡量一个人力量的大小,当然有很多方面,但自制力是至关重要的一个

方面。自制力就是自己约束自己、自己控制自己的力量。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美好的人生建立在自我控制的基础上。”的确如此,一个人不能克制自己,陷于失控状态,便不能驾驭自己,就会被激情、冲动和欲望的魔鬼控制,显然也无法成就自己,不用说功成名就,就是想实现平安的一生也是妄想。所以,古今家训中,做长辈的总是或和颜悦色,或严词厉色地告诫子孙后代要时刻约束自己、控制自己。古语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几乎所有的家训中都要求子孙后代谨言、慎言,要管好自己的嘴巴。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说话得有自制力 ……………… 246

口不择言、口无择言:一字

在线预览

施衿结缡、寝丘之志: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爱孩子是父母们都会做的事,但是爱需有道,爱需有法,爱不是一味地溺爱,也不单是日常生活中的嘘寒问暖,而是引领孩子向善、向上、向前。

颜之推提到,世上有些父母,对子女不加教育,只是溺爱,他们对子女的饮食言行,总是无条件地满足,任其为所欲为,该告诫阻止的反而夸奖鼓励,该斥责的反而和颜悦色,孩子长大懂事之后,他就会认为自己的言行举止理应如此,显然,这种爱是不对的(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颜氏家训 教子第二》)。颜之推举了一个例子:梁元帝的时候,有一位学士,从小聪明多识,他的父亲对其特别宠爱。假若他有一句话说得很漂亮,他的父亲就会到处宣扬,巴不得过往的行人都知道自己生了一个聪明的儿子,一年到头挂在嘴上,生怕哪天忘记宣扬儿子的才智。但是,假若他有一件事做错了,他的父亲则会为他百般掩饰,希望他能够自我改正。在父亲这样的失当管教之下,这位学士渐渐长大了。长大后的他以为还是生活在父亲为他营造的小圈子里,为人粗暴傲慢,不知收敛。后来终究因为说话不够检点而被周逖抽出肠子,用他的鲜血祭奠了战鼓(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掩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颜氏家训 教子第二》)。至此,估计他的父亲肠子也该悔青了,又或许他父亲至死都不会明白儿子因何而死,只是会一味地去咒骂周逖吧。当然,颜之推还指出父母对子女疼爱,也不是想让他们作恶犯罪,只是看不得子女受责备时沮丧的脸色,不舍得子女受皮肉苦。归根结底,就是不懂得怎样才是对子女真正的爱。

《战国策》中有一则非常有名的故事———触龙说赵太后,古文选本中经常选录此篇。战国时代的赵惠文王驾崩,其子赵孝成王即位,因年幼,便由其母孝威太后临朝听政。一心想吞并六国的秦国瞅准时机,向这对孤儿寡母开刀了。强敌压境,赵国岌岌可危,在此危急时刻,孝威太后派人向齐国求援,希望齐国可以发兵助己一臂之力。齐国同意了孝威太后的请求,但是他们也有一个要求,那便是让孝威太后的小儿子安国君到齐国做人质。在战国时期,两国因为政治、军事原因而交换人质并不罕见,秦始皇的父亲异人就曾经被送到赵国去做人质。但是齐国的这一要求,孝威太后无法接受,因为她的小儿子是她的心肝肉,锦衣玉食伺候着都嫌不够,怎么忍心让他舟车劳顿到齐国去,甚至可能面临性命之忧呢?但是,不去做人质,齐国就不出兵,秦国的威胁就无法解除,所以朝中大臣便劝谏孝威太后。孝威太后态度也很坚决,不同意,而且她放言说谁要是再劝说,她就吐这人一脸口水。大臣们很着急,但也很无奈,这时左师触龙拜见孝威太后。孝威太后知道触龙是来劝说自己的,气不打一处来。没想到,触龙拜见孝威太后后,并没有说什么军国大事,而是先说自己的腿脚不便、饮食不佳等,而这些顿时让孝威太后心有戚戚焉,怒气稍微消了一些。接着,触龙向孝威太后请求让自己的儿子进宫做侍卫。孝威太后便问触龙:男人也爱儿子吗? 触龙说:比女人更爱。孝威太后不信,触龙则说孝威太后爱女儿胜过爱儿子,因为她爱燕后胜过安国君。当初燕后出嫁时,孝威太后握着她的脚后跟哭泣、不舍,但是每当祭祀的时候一定会祈祷不要让女儿回来,希望她在燕国可以生育子孙继位为王。这些都是为燕后的长远打算,但是安国君没有军功,等孝威太后驾崩后,他凭什么在赵国立足呢? 触龙的一番话,让孝威太后幡然醒悟,立马派人为安国君准备,将之送往齐国做人质,齐国亦遵守保障,出兵救赵。

触龙言及孝威太后对燕后的爱,涉及中国古代的一个婚俗。古代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要将五彩丝绳和佩巾结于其身,还要对女子叮嘱一番。《诗经 豳风 东山》有言:“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此为东征的将士回忆当初与妻子结婚时的情形,仪式复杂,其中一条便是岳母为妻子结佩巾。《仪礼 士昏礼》言:“母施衿结帨,曰:‘勉之敬之,夙夜无违宫事。’”母亲叮嘱女儿:嫁过去要勤勉、要恭敬,要日夜谨记自己在家庭中承担的事务,不要背弃自己的职责。如此嘱托是为了女儿能够在夫家稳住地位,家庭和睦。由此形成了成语“施衿结缡”,用以比喻父母对子女的教训。触龙之所以能够说动孝威太后,在于他说了一句流传千古的话:“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为人父母者,必须为子女做长远打算,这是历史上成功父母的共识。

春秋时期楚国良相孙叔敖精明能干、清正廉洁,楚王多次要赏赐他土地,他都没有接受。在临终之前他对儿子说了这样一段话: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吕氏春秋》卷十《异宝》)孙叔敖告诉儿子,因为自己生前一直没要楚王的赏赐,自己死了之后,楚王一定会赏赐土地给他。土地可以要,但是不能要肥沃富饶的土地。在楚国与越国之间有一个叫“寝丘”的地方,这里土地贫瘠,而且名字也不吉利,要要就要这块地,这是可以长久拥有的封地。寝丘,即陵寝之丘,有陵墓的意思。孙叔敖死了之后,楚王果然要封赏给他儿子肥沃富饶之地。根据孙叔敖的临终嘱托,他儿子拒绝了楚王的赏赐,请求给予他寝丘之地。楚王对于孙叔敖儿子的请求很是不解,但是一来人家就是不要富饶之地,二来寝丘之地实在不起眼,将如此贫瘠之地封给功臣之子,既没有什么损失,还能落个赏赐功臣的美名,何乐不为呢? 孙叔敖儿子因此有了寝丘这块封地。有了地,一切都不是问题,贫瘠的土地经过努力,一样可以开花结果。根据楚国的规定,楚国拥有封地的人死后几代没有军功,封地即要收回,除此之外,楚国的某些封地有时候会成为他国与楚国争夺的战场。但由于贫瘠,寝丘之地始终没再进入过楚国国君的视线,因为它太不起眼了:赏赐的时候经常忘记它,即便想起也拿不出手赏赐功臣;名字不佳,信奉鬼神、希望求得福报的楚国、越国也没有为此地而发动战争,因此孙叔敖的子孙在寝丘之地过得很太平、很安逸、很长久。

孙叔敖在位之时不要封地,为的就是自己死后楚王因为愧疚而大赏其子孙;告诫儿子要寝丘之地,为的就是保住子孙后代长久的封爵。孙叔敖异于常人的选择,一来显示了他的智慧,二来表明了他为子孙后代考虑得长远。后人从此故事中概括出了“寝丘之志”这个成语,以比喻与世无争、知足知止之心。

除了通过父母的力量为子女谋得长远的生存途径,还有一种为子女长远计的方式,那便是“打铁还需自身硬”,增强子女谋生的能力,提升子女的个人修养,让他们靠自己的力量在社会立足。司马光特别强调对孩子的教育,他认为疼爱子女,就应当好好教育他们,培养他们成人。疼爱子女却让他们走上邪路,又怎能算得上疼爱他们呢(夫爱之,当教之使成人。爱之而使陷于危辱乱亡,乌在其能爱子也?《司马温公家范》卷三《父》)?在司马光看来,为子孙后代做长远打算,造福后代,这是为人祖、为人父者共同的心愿,但是真正能够做到的却很少。当时社会上有很多人只懂得多攒钱、多买地,田地连阡陌,商铺遍街巷,粮食堆满仓,财物塞满箱,似乎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怡然自得,也自以为子子孙孙能够享用不尽。殊不知,自己殚精竭虑积攒的家财,身后便会被子孙很快败光,更有甚者,在其生前子孙便盼望着他早点死去,以便早日继承家产,并为此不惜投毒杀人。究其原因,就在于为人祖、为人父者只知道赚钱求利,不懂育子之道,不懂用礼义教育子孙,不懂用礼法管理家庭(然不知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

家。《司马温公家范》卷二《祖》)。在这样的教育下,他们的子孙从小只知道追逐利益,不知道讲道义。

父母是子女的守护者,亦是子女的引路人,生而有养,养而有爱,爱而有道,这是为人父母的责任与义务,是传统家训对父母的道德规范。

慈乌反哺、寸草春晖、扇枕温衾、菽水之欢、不辱椿萱:如何为人子女

子女年幼,父母抚育子女含辛茹苦,无微不至,而至父母年老,为人子女者亦当明晓“慈乌反哺”之理,以寸草之心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慈乌,是乌鸦的一种,相传此鸟能够反哺其母,故称慈乌。小

慈乌长大后,在母鸟无法觅食之时,会让母鸟栖息在巢穴中,自己主动出去觅食喂养母鸟。人们便用慈乌反哺比喻子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与“慈乌反哺”意思相近的,还有一个成语“春晖寸草”,也称“寸草春晖”,此成语源自孟郊那首非常有名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寸草,比喻子女的孝心像小草一样微弱。春晖,指的是慈母恩情如同普泽万物的春天的阳光一般。寸草春晖用来比喻父母恩情深厚,子女难以为报。

父母之恩大于天,为人子者当行孝道,这是子女的责任与义务。《孝经》有言:“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子女为父母尽孝,是天经地义之事。又言:“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

孝。”不孝为众罪之首。传统家训对此亦作强化说明。概括来说,子女之孝当有四个层次:

及时,口体之养。

为人子女,首先要给予父母必备的物质生活。无论家庭贫富,各尽己心,不要断了父母的饮食;可以委屈自己,但是不能委屈了年迈的父母。司马光《家范》中举了两个此方面的例子:东汉的江革、十六国时期的王延。

东汉谏议大夫江革,年少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当时王莽篡位,天下大乱,盗贼并起,为了避祸,江革背着母亲外出逃难。一路上艰难无比,常常靠采拾野菜果腹。后来江革与母亲客居下邳,为了省钱,他赤脚走路,依靠给人打工赚钱。随身所用之物,都给母亲准备齐全。西河人王延,为人孝顺,夏天在父母枕边扇凉风,冬天用自己的身体为父母暖被。隆冬严寒,他自己体无全衣,而父母亲却生活得很好。与王延悉心照顾父母情况相似的,历史上还有不少,比如“二十四孝”之一的“黄香温席”,留下了成语“扇枕温衾”,也称“扇枕温席”,用来形容对父母十分孝顺。

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总有一些不管父母者,让父母老无所养。《孟子 离娄下》提出了“五不孝”之事,其中前三不孝为:“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好货财,

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因为懒惰、嗜酒好赌、爱财、偏爱妻室儿女等个人原因而置父母于不顾,而且还总是以种种借口为自己不孝敬父母辩护,清代无名氏的《八反歌》篇末的话语亦可以送给那些不孝的人:“富贵养亲易,亲常有未安;贫贱养儿难,儿不受饥寒。一条心,两条路,为儿终不如为父。劝君养亲如养儿,凡事莫推家不富。”《八反歌》说得很直白,子女不孝,是因为不能以父母照顾子女之心来照顾父母。

第二,敬顺愉悦。

论语 为政》记载了这么两段话: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乎?”孔子的两个学生子游与子夏向孔子请教何为孝,孔子回答子游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养活父母就足够了。但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是心存敬意地孝顺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 孔子通过这种比对,说明为孝之道以“敬”为内核,无敬则无孝。这是成语“犬马之养”的出处,指的是仅能供养父母而不存孝敬之心。孔子回答子夏是这样说的:子女在父母面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是件难事。有事情,儿女为父母去效劳;有酒有肴,让父母吃喝,难道能认为这样就是孝吗? 孔子此处亦是列出了反面例子,并正面提出为人子女尽孝,应当在父母面前保持和颜悦色。

孔子的两处回答,实际上内容可以合而为一,《礼记 祭义》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深爱父母者,自然而然地会对父母有孝敬之心,自然会和颜悦色,一句话即要“有心”,这是在口体之养基础上的进一步要求。只要有孝敬父母之心,哪怕是再简单的饮食照顾,父母都会非常欢喜,成语“菽水之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菽水,即豆和水,指普通饮食。菽水之欢指奉养父母,使父母欢乐,出自《礼记 檀弓下》。子路向孔子悲叹说:“伤哉贫也! 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也。”贫穷真叫人伤心啊! 父母在世时没有什么可以供养,父母去世后,又没有东西可以按规矩办丧事。孔子则说:“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敛首足形,还葬而无椁,称其财,斯之谓礼。”父母生前,尽管自己只能提供粗茶淡饭,但只要能让父母高兴,精神愉快,这样就已经是做到孝顺了。父母死后,只要是根据自己的能力尽力办事,也就是合乎丧礼的要求了。

“凡人尽孝道,欲得父母之欢心者,不在衣食之奉养也。惟持善心,行合道理,以慰父母而得其欢心,斯可谓真孝者矣。”(《庭训格言》)可见,为人子女,当以让父母心情愉悦为务,力行孝心。

第三,不辱椿萱。

椿是一种长寿的树木,《庄子 逍遥游》言:“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古人常用椿来喻指父亲,希望父亲长寿。萱,是一种草本植物,相传可以让人忘忧,游子远行之前都要在母亲堂前种上几棵萱草,以免母亲思念牵挂。不辱椿萱,指的是不要让父母因为自己的言行受辱。

为人子女,要尽力维护父母的尊严与声望,不要因为自己的言行让父母蒙羞。《大戴礼记 曾子立孝》即言:“不耻其亲,君子之孝也。”《孟子 离娄下》所列举的“五不孝”之四便是“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放纵耳朵和眼睛的欲望,给父母带来羞辱。刘向《说苑》卷三记载了与此相关的一则故事:

曾参在瓜地除草时不小心锄断了瓜苗的根,他的父亲曾晳看到之后大怒,抡起一根大木棍就向曾参的后背打去,曾参一下子就被打得不省人事了。过了一会儿,曾参苏醒过来,赶紧爬起来向曾晳进言:刚才儿子做错了,让您生气,父亲用力教育儿子,该不会累病了吧? 后来曾参回到自己房里,弹着琴唱起歌来,目的是让父亲知道自己身体并无大恙。这在曾参看来是为人子者当做之事。但是,孔子听说此事之后却很生气,他告诉门下弟子,如果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门。曾参拜见孔子受阻,很是疑惑,他认为自己并没有过错,便请他人向孔子请罪,希望孔子能够告知原因。孔子以舜事父的故事给曾参上了一课。舜的父亲名瞽叟,舜母死后,瞽叟再娶,生下了儿子象。瞽叟特别喜爱象,便多次与后妻联手,想要杀掉舜,以霸占舜的财产,但是舜总是很警觉,瞅准时机逃跑了,瞽叟的杀子计划便失败了。即便父亲有这样的举动,舜却能够做到不失孝道,瞽叟使唤他,他总是在身边。对于舜来说,如果是小棰,他就等着被处罚;如果是大木棍,他就逃走。因此,瞽叟没有犯下不称职父亲的过错,舜也保持着他的孝道。在孔子看来,这才是真正的孝。如今曾参侍奉父亲,放弃自己的身体等待父亲暴打,也不知道躲一下,一旦不小心被打死了,就会陷父亲于不义,背上杀子的罪名,他这是大不孝。很显然,孔子之所以认为曾参不孝,就在于他看似孝顺的行为可能会使其父背上恶名,这便失去了孝的本义。

第四,显亲扬名。

显亲扬名,指的是使父母双亲显耀,名声传扬,出自孔子向曾参传授的一段话。他说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给予的,不敢也不能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之道,修养道德,有所建树而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 开宗明义章及时》)。此处,孔子将孝分成了三个阶段,而立身行道,让父母荣耀是较高境界。自先秦时期中国就流传下了“三不朽”的理念,立德、立功、立言遂成为中国人念念不忘的志向。“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是许多中国人的共同愿望。屈原在去留选择时,“退静默而莫余知兮,进号呼又莫吾闻”,不甘心退而静默不语,不愿意无人知晓他的心志,所以不断地申说自己的不平与志向。留名,不仅是留下自己的名声,更是留下父母的名声,所以显亲扬名成为支撑很多人继续前行的动力。司马迁遭遇宫刑之后,隐忍苟活,为的就是要完成父亲司马谈的遗愿,完成写就史书的事业。司马谈亦是显亲扬名的身体力行者,司马氏家族远在虞、夏两朝就已经显扬功名,负责记录史事,司马谈不愿意祖业到他而中断,故而临终之际一再嘱托司马迁不要忘记承续祖先的事业。司马谈的遗训中还提到:

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

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

德,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

(《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

司马谈说,孝道起始于侍奉双亲,进而侍奉君王,最终在于立身扬名。扬名后世,为父母双亲增加光彩、荣耀,这是的孝道。天下人都称颂周公,就在于他的言论能够传播周文王、周武王的功德,传达古公亶父、季历乃至公刘的思想,以尊崇始祖后稷的功业。这便是司马谈督促司马迁写就皇皇史书的心理基础。在坚守孝道的父亲的影响下,司马迁以极大的忍耐力完成了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的写作,在一篇《太史公自序》中将父亲写入,让其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抹不去的痕迹,为司马氏一族扬名。三国时代的王昶也曾说过:“夫人为子之道,莫大于宝身全行,以显父母。”可见,显亲扬名而行孝的思想影响深远。

孝,很简单,也很复杂。简单在于只要用心便能尽孝,也能尽好孝。复杂在于有些人的心里装的东西太多,留给父母的只有那么一丁点儿的空间,有的甚至直接将父母驱逐出内心,不给一点儿位置。所以,世间便多了那个被推上墙头的父亲,多了那个与破烂儿为伍的母亲,多了那个他人面前道貌岸然、父母面前龌龊不堪的不孝子。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孝经》就已经指出:“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不爱护自己的亲人而爱他人,不敬重自己的父母而敬重他人,这有违于人之常情,有违于礼法,有违于道义,这样的人再有能力也不可与之交往。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推荐这本书

2017-05-12 17:34:47
来自真***人**的评论:

非常好的一本书

2017-05-21 23:05:54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可以,比较满意。

2017-05-23 12:25:27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物流没有淘宝买东西那么快,不过拆包装的时候还是挺激动的。当当的书很好都是正品,而且没有一次破损的,每次做活动都会来买。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会坚持阅读的。

2017-05-24 10:21:38
来自青***(**的评论:

该系列集齐

2017-06-01 12:53:18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活动购买很实惠,书还没来得及读

2017-06-09 11:35:04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成语是智慧,王立群的解读,也是一种智慧,选择这本书,更是一种智慧。

2017-06-17 15:13:40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非常感谢您

2017-06-18 13:33:00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好的家风就是好的规矩,通俗易懂。值得一看

2017-06-19 13:37:02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快递员态度冷淡,生硬。

2017-06-22 08:42:01
来自蜗***6(**的评论:

王立群老师的书还是相当不错的,喜欢看!

2017-06-27 07:09:57
来自闲***史**的评论:

发货快 包装完好 印刷精美 纸张排版很好 细细品读

2017-07-01 15:12:34
来自亲***(**的评论:

家风家训,有规矩才能成方圆,从小家做起。

2017-07-24 13:43:28
来自君***(**的评论:

比较新颖的解读方式,成语里大有文章可做

2017-08-05 07:17:4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印刷不错,都是正版书籍,我买了很多书,给自己和孩子多充电。

2017-09-02 22:57:27
来自p***h(**的评论:

主要是便宜正品还有方便275413

2017-09-03 18:26:4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终于5折购入王立群老师目前出的6本智解成语,划算是正品书。

2017-09-06 07:17:56
来自yelangx**的评论:

成语智解立群说

2017-09-07 21:49:11
来自Lindais**的评论:

相当相当好,是学生就该读!

2017-10-12 21:16:14
来自renyanq**的评论:

一直很喜欢王立群的书,不错!

2017-10-18 20:37:0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治家之宝,育子之道

2017-10-31 14:52:05
来自东湖痴**的评论:

喜欢这本书

2017-11-04 19:32:1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很好很好满意

2017-11-15 01:14:13
来自湖畔低**的评论:

买了全套,内容非常好

2017-11-16 10:17:25
来自c***2(**的评论:

王立群的书,一本都不能错过,趁着活动,赶紧入手了。

2017-03-17 00:19:35
来自东***3(**的评论:

落单时是说4月29日到的,但昨天就到了。点赞!

2017-04-26 11:43:41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本书是王立群《智解成语》的第六本,都是跟家风家训有关的事,很好。

2017-06-02 16:03:20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