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歌德、尼采到里尔克:中德跨文化交流研究图书
人气:26

从歌德、尼采到里尔克:中德跨文化交流研究

从歌德、尼采到里尔克时代,德国文学、哲学、文艺思潮对20世纪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本书收录了国际知名汉学家马立安·高利克先生有关中德文化交流领域四十余年的15篇研究硕果,主要围绕歌德、尼采两...
  • 所属分类:图书 >文化>文化交流  
  • 作者:(斯洛伐克)[马立安高利克] ,[刘燕]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33471897
  •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5
  • 印刷时间:2017-05-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372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内容简介

从歌德、尼采到里尔克时代,德国文学、哲学、文艺思潮对20世纪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本书收录了国际知名汉学家马立安·高利克先生有关中德文化交流领域四十余年的15篇研究硕果,主要围绕歌德、尼采两位文学界与哲学界巨匠,涉及斯宾诺莎、里尔克及德国表现主义批评家等在中国学界的翻译、接受与传播,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与作家(如张君劢、胡适、、郭沫若、茅盾、冯至、顾城等)对德国文化与文学的译介、阐释与创造性误读。全书为中德文学、文化的跨文化沟通与理解,提供了一个来自中欧汉学家的"他者"视角。其研究方法灵活多样、资料详实厚重、考证细致入微,结论具有启发性,充满真知灼见。作为尼采在中国研究领域的早汉学家,高利克先生的学术敏锐性与洞察力令人钦佩难忘。

编辑推荐

作者独特的身份(捷克、斯洛伐克在20世纪初被纳入到德国,属于奥匈帝国的一部分,作者精通除母语斯洛伐克语之外的德语、英语与汉语,可以在多种语言与文化之间游刃有余),其研究视角独特、资料丰富厚重,考证材料具体而细致入微,得出的结论往往具有启发性,其间闪烁的真知灼见往往令中国读者茅塞顿开,富有启迪。毫无疑问,这本书凝聚了汉学家高利克先生有关中德跨文化交流领域的四十余年的研究硕果,可为中德文学与文化的沟通与理解提供了一个来自中欧汉学家的"他者"视角。

作者简介

马立安?高利克(Marián Gálik,1933-)

出生于斯洛伐克,1953-1958年就读于布拉格查理大学(Charles University in Prague),师从捷克汉学家普实克(Jaroslav Pr??ek,1906-1980),学习远东史和汉学,属于"布拉格汉学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欧美享有盛誉的国际比较文学学者。1958-1960年高利克到北京大学选修中国文学,师从吴组缃。除母语捷克语和斯洛伐克语,他精通英语、德语、汉语,同时也掌握俄语、拉丁语等。高利克一生致力于中西文学的比较研究,特别是在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领域里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生史(1917-1930)》《中西文学关系的里程碑(1898-1979)》《中国现代思想史研究》等,并翻译出版了老舍、茅盾等人的作品。2003年获斯洛伐克科学院较高荣誉奖,2005年获"亚历山大—洪堡奖"。

主编简介

刘燕,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跨文化研究院,文学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中西基督教文学与女性文学研究。

目录

自序: 我的中德跨文化交流研究之历程

及时部分 论歌德与中国

1. 1932纪念年:歌德在中国的接受与庆贺

2.歌德《神秘的合唱》在中国的译介与评论

3.歌德《浮士德》在郭沫若写作与翻译中的接受与复兴

4.歌德《浮士德》中的哥特式房间和日本箱崎的一间陋室

5. 青年和他的"歌德《浮士德》"

6. 冯至及其献给歌德的十四行诗

7.冯至和歌德的《浮士德》——从靡非斯托非勒斯到海伦

8.《浮士德》、《红楼梦》与"女儿性"——高利克与顾城对谈

第二部分 论尼采与中国

9. 尼采在中国 (1918-1925)

10.尼采在中国(1902-2000)

11.茅盾与尼采:从始至终(1917-1979)

12.我的《尼采在中国》四十年(1971-2011)

13.论《红楼梦》与尼采文本中的忧郁主题

第三部分 论里尔克与中国及其他

14.汉宫"蓝花":穿着捷克服饰的王昭君故事

15.二位中国现代哲学家论斯宾诺莎

16.表现主义在中国:译介与评论

17.里尔克作品在中国文学和批评界中的接受情况

附录:他者的馈赠:马立安·高利克的比较文学研究之路(刘燕)

后记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