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子可教:一个父亲的育儿笔记图书
人气:31

孺子可教:一个父亲的育儿笔记

这本书没有偏激的主张,只有平和的立场;没有空洞的说教,只有娓娓的述说。人们说陶渊明的诗歌"篇篇有酒",这本书则可以说篇篇有爱、篇篇有情、篇篇有故事、篇篇有见识。您不一定认同书中的所有观点,但在作者引人...
  • 所属分类:图书 >亲子/家教>成功案例  
  • 作者:[滕朝阳]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01197880
  •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1-12
  • 印刷时间:2011-12-01
  • 版次:1
  • 开本:12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这本书没有偏激的主张,只有平和的立场;没有空洞的说教,只有娓娓的述说。人们说陶渊明的诗歌"篇篇有酒",这本书则可以说篇篇有爱、篇篇有情、篇篇有故事、篇篇有见识。您不一定认同书中的所有观点,但在作者引人入胜的叙述中,您一定会发出会心的一笑或鼻子为之一酸,一定会有所感悟、有所共鸣,一定会在未来的家庭教育实践中思考更丰富的可能.

愿为人父母的、将为人父母的、已为人父母的朋友,都可能遭遇或正在遭遇孩子成长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当孩子及时次说"不",该如何看待?小孩子会不会有心理危机?当孩子问到"人会不会死"一类的问题时,该有什么样的反应,又该如何应对?小孩的理想经常变化可笑吗?如果上小学的孩子和异性同学传递纸条,他们是"早恋"了吗?孩子怎样才算成功,别人的成功是不是可以复制?自己忙于工作而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会不会有隐痛和遗憾?如果孩子不爱写作文,是不是就断定他(她)不会写作文?……作者十分关注孩子成长中的问题,并在书中给出了有说服力的答案和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编辑推荐

如果说,十年如一日关注孩子成长的父亲已属少见,那么,把十年育儿心得记录下来的父亲更属罕见。这本书的作者就是这样一个父亲。但作者并没有止步于个人的经验,而是从个人实践出发,对影响孩子成长的根本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力图揭示健全教育、健康成长的事实真相和一般规律。在这个意义上,这本书与其说是一个父亲的育儿笔记,不如说是一对父子共同成长的心灵史,不如说是一个家长渴望与更多家长分享家庭教育体会的媒介与平台。

作者简介

滕朝阳,青年评论家。江西丰城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获新闻评论方向硕士学位。长期为《教育旬刊》《南方日报》《羊城晚报》《中国青年报》等报刊撰写专栏文章,作品被收入《新华社新闻选》(新华出版社)、《新闻评论范文评析》(新华出版社)、《新闻评论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对有权人说实话》(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30余种书籍。

目录

当孩子及时次说"不"

小孩子也有心理危机

"爸爸,人会不会死"

小孩的理想可笑吗

每个孩子心中都有秘密

你是不是孩子"最讨厌的人"

天生我孩子必有用

既生之,则育之

城里有没有"留守儿童"

以孩子的校训为座右铭

男孩成长路上的父亲

穿新鞋,走新路

勤俭是不是一种美德

谁的幸福谁做主

一不小心便成分数的俘虏

从家长到奴隶

自居于主流之外的风险

拂去孩子心头的世俗灰尘

不要给孩子二度惩罚

好习惯比能力更重要

不要让孩子学会输得起

成功的故事不过是一种传奇

表扬使人进步,批评使人进步

左看右看,上看下看

苦夏,苦夏,苦恼的暑假

洋快餐与网络游戏

学外语要从娃娃抓起

不可轻下"不会写作文"的断语

名著怎样进入孩子的视野

早恋?误人的恶溢!

性:不可不谈,不宜细谈

当班干部是一种历练

对老师要尊重,但不要崇拜

上课"讲小话",后果很严重?

孩子起冲突,家长慎介入

牵物?放手

能飞多高多远,就让他飞多高多远

附:给一位高中生的信

后记:父母者,必学焉而后成

在线预览

当孩子及时次说"不"尽管早有心理准备,知道小孩在3岁左右会有一个逆反期,但当孩子有24小时突然进入这一时期,相信很多家长还是有点猝不及防,也不免有些烦恼。我儿子在3岁时,有一段时间,无论大人说什么做什么,无论对他的脾胃还是不对他的脾胃,他一张嘴说的准是一个"不"字。刚开始,我还没有意识他已开始了书上所说的逆反,甚至恶作剧地想,他又没读过《中国可以说"不"》,怎么也会讲这样的时髦话呢?恍然大悟之后,才不得不佩服心理学上这一大发现。听说,现在的孩子逆反也提前了,一两岁就有了逆反的迹象,父母要求干什么偏不干什么,父母不让干什么偏干什么。与心理学专家不相同的是,我不认为孩子说"不"仅仅是逆反。据我的观察,儿子说"不"的同时,另一个同样高频度使用的词是"我"。我想,这就不仅是为说"不"而说"不",而是明白无误地向别人宣告,他已是一个有意识的"我","我"也可以说"不",不再是父母或别人可以随意逗弄摆布的小东西了。从此,你就不能忽视这一个"我" 的存在,因为这已是一个有思维能力的客观存在。小孩开始说"不",自然是自我意识的表现。不过,他说的是"不"而不是其他,可能更多地起源于模仿。再小心翼翼的父母,在孩子面前也不能避免使用"不"。而且,仅仅为了孩子安全,家长大量地用否定句式使孩子免于危险,比如不要碰开水瓶、不准把玩具塞到鼻子里,实在也无可厚非。既然如此,孩子说"不",就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真实反映。做父母的天天说"不",那么,当孩子形成了主观,便轮到他说"不"了,这是很自然的现象,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尽管如此,孩子不问青红皂白地说"不",仿佛是成心和自己"对着干",让做父母的不免有些心烦意乱。对这一时期的逆反,父母加以重视是必要的,尤其需要比从前更关注孩子。人家都懂得说"不"了,你还不引起足够的注意,他就要说更多的"不"了。不过,也大可不必如临大敌,更没有必要以强制力去试图纠正。他要逆反,你偏不让逆反,结果他还是要逆反,总之实践将证明任何弹压都是徒劳的,且可能导致负面效应,有碍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3岁左右的逆反,虽是成长的必由之路,也只是一个阶段性表现,过了一阵子,你就听不到孩子成天把"不"挂在嘴上,这情形,就像你很难记得孩子是在哪24小时突然开始说"不"。或许等到孩子24小时天长大,我们才能觉察到逆反的力量。在十二三岁或更大一些,孩子就进入了更高层面的逆反期。他们已不再停留于言语的反抗,而更多地以行动表达自己与父母不同的立场,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叛逆。但所谓叛逆,事实上是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与自己思想行为不同的人的命名,在被命名者心中,或许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才正统或正确。家长认为孩子叛逆,应该是孩子的言行脱离了自己所熟悉、所认同的轨道和范围,由此产生了严重的不适应而得出的结论。但如果赞成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那么,孩子去追求与我们不同的生活,探寻别样生活的可能性,这样的叛逆就没有任何消极意义。通常情况下,父母会以是否"听话",作为判断孩子优劣的标准。"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之类的苛求,自然已很不合时宜,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样的老话,若剔除其经验主义的保守性,也绝非全无价值。至少,不能把听父母的话,排除在好孩子的标准之外。未成年人的叛逆,若表现为一味与父母对抗,并以实际行动加以体现,因阅历的有限和能力的不足,往往会使他们陷入不可测、不可控的风险之中,比如离家出走。实际上,未成年人离家出走已经成为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说听话可以作为好孩子的一个标准,并不意味着父母在孩子面前有的话语权。即便是一个3岁的孩子,家长也应该努力做到,在决定与他有关的事务时倾听一下他的意见。父母带孩子买文具,自然应以孩子的意见为主,尽管有时会买得不合适。就是家里换冰箱,也不妨问问孩子的想法。很多时候,这样做会被证明不过是一种姿态,最终的决定权仍掌握在家长手里,但即便是姿态,也具有实质意义。一个在家里能经常感受到被重视、被尊重的孩子,不大可能发生、积累与父母对立、对抗的情绪。这当然需要在家庭生活中注入民主与平等的精神,但不少家长恐怕还是更喜欢家长制,一家之长的不可动摇。有一个上小学六年级12岁的女生,离家出走后身无分文地流落街头,好心人担心她的安全便报了警,于是这个女生被警察带到了派出所。但她表示,父母经常打骂她,自己宁愿在街头流浪也不愿意回家,这次就算被接回家了,还会离家出走。事实上,她此前就离家出走过一次。这个可怜孩子的可怜遭遇,很容易使人想起"苛政猛于虎"的故事。赶来接她的父亲则说,女儿很不听话,有时会打骂。不听话就打骂,父母的话,就是这样需要暴力才能维护所谓的。这样的家,的确是不回也罢,但孩子又能到哪里去呢?打骂孩子,即使是再有修养的父母,恐怕也难以做到零记录。但家长的暴力,绝不应成为一种习惯性行为。对渐通人事的孩子,即使做不到自觉禁止,家长也应慎用暴力。在逆反形成的生理规律的基础上,家长的暴力只会使孩子叛逆更频繁更激烈。不过,即使没有暴力的存在,孩子的叛逆依然可能频繁而激烈。如果家长根本不管孩子的意愿,按照自己的意志为孩子安排一切,这等于无视孩子的主体性存在,必然招致孩子的强烈反抗。在这种时候,父母"都是为了你好"的言说虽出自至诚,也不会得到孩子的理解。如果家长总认为自己是对的,甚至在孩子都发现了你的错误仍要维持一贯正确的形象,那么和孩子的交流就不能正常展开。他会觉得和你无话可说,甚至不经意间流露出一丝对你的不屑,而在你看来,这又是所谓叛逆。如果家长不能给孩子适度的自由,那么他们就会像笼中的小鸟那样渴望外面的世界,当心智趋于成熟,他们就会想方设法逃离你编织的樊笼。一言以蔽之,如果孩子感受了压迫,他们的叛逆也就开始了,这里用得上一句老话,就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家庭应是释放压力的所在,而不应成为生成压力的地方。可以说,孩子有意识的叛逆,正是对家庭既有现实的不满。因此,正确的路径不是从孩子身上找原因,而是从家庭寻找并消除造成孩子叛逆的根源。我儿子从小在家里,对我和他妈妈都是直呼其名,我们不认为这是"大不敬"。而在我乡下老家,小孩子吵架喊对方父母的名字,则要算一种比较严重的侮辱和挑衅。儿子不叫我们爸爸妈妈,我们还是爸爸妈妈,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不服不行。但叫惯了,有时也会弄出一点小尴尬。有一次,我们带儿子和几位长辈聚餐,他也是脱口而出地叫我们的名字,弄得席间除了我们一家三口,都有点大惊失色。不过,我们并不因此加以纠正,也没有叮嘱他要注意场合。当然,如果这算民主平等,也只是民主平等的皮毛或氛围。其实,在孩子面前,父母不应只有家长一种面目,成天端着长辈的架子,摆出父母的威严,时间长了,自己不但累,也会觉得无趣。父母可以也应该成为孩子的好朋友,和他们一起读书、讨论、说笑、娱乐、休闲。等到孩子长大成人,父母角色转换的幅度就更大,恐怕得有一点甘当孩子学生的精神才行。只有自由、民主与平等,才能孵化出独立。而逆反和叛逆,只是渴望独立的先声,并不是独立本身。遗憾的是,当孩子及时次说"不",人们往往只看到他们逆反或叛逆的表象,却没能认出这是他们以强调自我登上人生舞台的及时次亮相,并以此为起点,一直把他们成长的渴望误读成离经叛道。P1-5 当孩子及时次说"不" 尽管早有心理准备,知道小孩在3岁左右会有一个逆反期,但当孩子有24小时突然进入这一时期,相信很多家长还是有点猝不及防,也不免有些烦恼。 我儿子在3岁时,有一段时间,无论大人说什么做什么,无论对他的脾胃还是不对他的脾胃,他一张嘴说的准是一个"不"字。刚开始,我还没有意识他已开始了书上所说的逆反,甚至恶作剧地想,他又没读过《中国可以说 "不"》,怎么也会讲这样的时髦话呢?恍然大悟之后,才不得不佩服心理学上这一大发现。 听说,现在的孩子逆反也提前了,一两岁就有了逆反的迹象,父母要求干什么偏不干什么,父母不让干什么偏干什么。与心理学专家不相同的是,我不认为孩子说"不"仅仅是逆反。据我的观察,儿子说"不"的同时,另一个同样高频度使用的词是"我"。我想,这就不仅是为说"不"而说"不",而是明白无误地向别人宣告,他已是一个有意识的"我","我"也可以说"不",不再是父母或别人可以随意逗弄摆布的小东西了。从此,你就不能忽视这一个" 我" 的存在,因为这已是一个有思维能力的客观存在。 小孩开始说"不",自然是自我意识的表现。不过,他说的是"不"而不是其他,可能更多地起源于模仿。再小心翼翼的父母,在孩子面前也不能避免使用"不"。而且,仅仅为了孩子安全,家长大量地用否定句式使孩子免于危险,比如不要碰开水瓶、不准把玩具塞到鼻子里,实在也无可厚非。既然如此,孩子说"不",就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真实反映。做父母的天天说"不",那么,当孩子形成了主观,便轮到他说"不"了,这是很自然的现象,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尽管如此,孩子不问青红皂白地说"不",仿佛是成心和自己"对着干 ",让做父母的不免有些心烦意乱。对这一时期的逆反,父母加以重视是必要的,尤其需要比从前更关注孩子。人家都懂得说"不"了,你还不引起足够的注意,他就要说更多的"不"了。不过,也大可不必如临大敌,更没有必要以强制力去试图纠正。他要逆反,你偏不让逆反,结果他还是要逆反,总之实践将证明任何弹压都是徒劳的,且可能导致负面效应,有碍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3岁左右的逆反,虽是成长的必由之路,也只是一个阶段性表现,过了一阵子,你就听不到孩子成天把"不"挂在嘴上,这情形,就像你很难记得孩子是在哪24小时突然开始说"不"。 或许等到孩子24小时天长大,我们才能觉察到逆反的力量。在十二三岁或更大一些,孩子就进入了更高层面的逆反期。他们已不再停留于言语的反抗,而更多地以行动表达自己与父母不同的立场,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叛逆。但所谓叛逆,事实上是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与自己思想行为不同的人的命名,在被命名者心中,或许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才正统或正确。家长认为孩子叛逆,应该是孩子的言行脱离了自己所熟悉、所认同的轨道和范围,由此产生了严重的不适应而得出的结论。但如果赞成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那么,孩子去追求与我们不同的生活,探寻别样生活的可能性,这样的叛逆就没有任何消极意义。 通常情况下,父母会以是否"听话",作为判断孩子优劣的标准。"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之类的苛求,自然已很不合时宜,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这样的老话,若剔除其经验主义的保守性,也绝非全无价值。至少,不能把听父母的话,排除在好孩子的标准之外。未成年人的叛逆,若表现为一味与父母对抗,并以实际行动加以体现,因阅历的有限和能力的不足,往往会使他们陷入不可测、不可控的风险之中,比如离家出走。实际上,未成年人离家出走已经成为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说听话可以作为好孩子的一个标准,并不意味着父母在孩子面前有的话语权。即便是一个3岁的孩子,家长也应该努力做到,在决定与他有关的事务时倾听一下他的意见。父母带孩子买文具,自然应以孩子的意见为主,尽管有时会买得不合适。就是家里换冰箱,也不妨问问孩子的想法。很多时候,这样做会被证明不过是一种姿态,最终的决定权仍掌握在家长手里,但即便是姿态,也具有实质意义。一个在家里能经常感受到被重视、被尊重的孩子,不大可能发生、积累与父母对立、对抗的情绪。 这当然需要在家庭生活中注入民主与平等的精神,但不少家长恐怕还是更喜欢家长制,一家之长的不可动摇。有一个上小学六年级12岁的女生,离家出走后身无分文地流落街头,好心人担心她的安全便报了警,于是这个女生被警察带到了派出所。但她表示,父母经常打骂她,自己宁愿在街头流浪也不愿意回家,这次就算被接回家了,还会离家出走。事实上,她此前就离家出走过一次。 这个可怜孩子的可怜遭遇,很容易使人想起"苛政猛于虎"的故事。赶来接她的父亲则说,女儿很不听话,有时会打骂。不听话就打骂,父母的话,就是这样需要暴力才能维护所谓的。这样的家,的确是不回也罢,但孩子又能到哪里去呢? 打骂孩子,即使是再有修养的父母,恐怕也难以做到零记录。但家长的暴力,绝不应成为一种习惯性行为。对渐通人事的孩子,即使做不到自觉禁止,家长也应慎用暴力。在逆反形成的生理规律的基础上,家长的暴力只会使孩子叛逆更频繁更激烈。不过,即使没有暴力的存在,孩子的叛逆依然可能频繁而激烈。 如果家长根本不管孩子的意愿,按照自己的意志为孩子安排一切,这等于无视孩子的主体性存在,必然招致孩子的强烈反抗。在这种时候,父母"都是为了你好"的言说虽出自至诚,也不会得到孩子的理解。如果家长总认为自己是对的,甚至在孩子都发现了你的错误仍要维持一贯正确的形象,那么和孩子的交流就不能正常展开。他会觉得和你无话可说,甚至不经意间流露出一丝对你的不屑,而在你看来,这又是所谓叛逆。如果家长不能给孩子适度的自由,那么他们就会像笼中的小鸟那样渴望外面的世界,当心智趋于成熟,他们就会想方设法逃离你编织的樊笼。一言以蔽之,如果孩子感受了压迫,他们的叛逆也就开始了,这里用得上一句老话,就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家庭应是释放压力的所在,而不应成为生成压力的地方。可以说,孩子有意识的叛逆,正是对家庭既有现实的不满。因此,正确的路径不是从孩子身上找原因,而是从家庭寻找并消除造成孩子叛逆的根源。我儿子从小在家里,对我和他妈妈都是直呼其名,我们不认为这是"大不敬"。而在我乡下老家,小孩子吵架喊对方父母的名字,则要算一种比较严重的侮辱和挑衅。儿子不叫我们爸爸妈妈,我们还是爸爸妈妈,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不服不行。但叫惯了,有时也会弄出一点小尴尬。有一次,我们带儿子和几位长辈聚餐,他也是脱口而出地叫我们的名字,弄得席间除了我们一家三口,都有点大惊失色。不过,我们并不因此加以纠正,也没有叮嘱他要注意场合。当然,如果这算民主平等,也只是民主平等的皮毛或氛围。其实,在孩子面前,父母不应只有家长一种面目,成天端着长辈的架子,摆出父母的威严,时间长了,自己不但累,也会觉得无趣。父母可以也应该成为孩子的好朋友,和他们一起读书、讨论、说笑、娱乐、休闲。等到孩子长大成人,父母角色转换的幅度就更大,恐怕得有一点甘当孩子学生的精神才行。 只有自由、民主与平等,才能孵化出独立。而逆反和叛逆,只是渴望独立的先声,并不是独立本身。遗憾的是,当孩子及时次说"不",人们往往只看到他们逆反或叛逆的表象,却没能认出这是他们以强调自我登上人生舞台的及时次亮相,并以此为起点,一直把他们成长的渴望误读成离经叛道。 P1-5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yhh8834**的评论:

很值!很实用!

2012-02-16 09:00:01
来自gyywing**的评论:

很好

2012-03-04 13:20:19
来自光头幽**的评论:

一本很有用的育儿书籍。值得一看

2012-03-05 07:53:14
来自daisyho**的评论:

不错

2012-04-01 11:47:0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好书

2012-04-25 09:14:30
来自Rity199**的评论:

不错~

2012-04-25 19:20:5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很好

2012-05-21 08:49:4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挺好的

2012-06-05 08:03:0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正版书籍,质量很好,实用,推荐给大家!

2012-11-17 01:25:09
来自纠结干**的评论:

这个商品不错~

2013-11-27 22:23:50
来自正宗阿**的评论:

挺感人的故事,可惜没有女孩子的

2014-01-23 23:06:30
来自师出有**的评论:

这本书整体不错,看了之后,才知道家庭教育有这么多问题,老婆说挺好的,听说还有一本(立雪程门)也是滕老师写的,再买来瞧瞧先。

2012-02-13 10:43:46
来自凡帆帆**的评论:

这本书虽然没有很多一套套的理论,从父母的实际角度还是很有指导作用的。

2012-02-13 11:24:2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在《羊城晚报》看过一些节选内容,觉不错,就买了一本,是一本可以参考的书。

2012-02-16 16:44:20
来自超级宝**的评论:

希望有所收获 呵呵 都是为了孩子 为了祖国的下一代

2012-02-28 10:19:19
来自立马吴**的评论:

滕朝阳又出了两本新书,他的教育专栏我常看,确实别有见地。这次他的《孺子可教》和 《程门立雪》侧重点不一样,《程门立雪》对中国教育的弊端进行抨击,刀刀见血,不看不知中国的教育已到了如此畸形的程度!《孺子可教》我是先在《现代快报》和《羊城晚报》的连载看的,写的挺有趣,是滕朝阳用自己的教育理念实践在自己的儿子教育上,也就是拿自己儿子当实验了,有得意之处,那是自己理论成功了,也有儿子得意之时,老藤只能赶快晚上去修改自己的教育理论,那就变成一个儿子的育父笔记啦!如果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想让自己的孩子既有个性又懂事,既独立又和父母没有…

2012-02-13 11:39:26
来自healthc**的评论:

一次在羊城晚报上看到他的有关育儿笔记的连载,当时就觉得深有体会,恰好儿子也八岁了,正是叛逆期,所以在当当买了,当做借鉴。

2012-02-13 15:43:27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