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不幸福图书
人气:30

我们为何不幸福

(《苦才是人生》作者索达吉堪布、《西藏生死书》作者索甲仁波切、《正见》作者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著名演员李连杰联袂推荐的高僧大德 )
  • 所属分类:图书 >哲学/宗教>宗教>宗教知识读物  
  • 作者:[慈诚罗珠堪布]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221118332
  •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4-04
  • 印刷时间:2014-04-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内容简介

很多人认为,虽然我现在比较苦,为了升职天天加班,为了人际关系天天应酬,说很多不想说的话,做很多不愿做的事,但这都是为了将来。我宁愿现在吃点苦,以换取将来的幸福……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很多人的一生就是这样度过的:小时候在学校里,学习压力很大,根本没有感觉到童年的幸福;学校出来以后,为了找一个好工作,也顶着相当大的压力;工作以后,为了不落人后,为了拥有房子、车子等与面子息息相关的东西,我们心甘情愿地当房奴、当车奴,把旺盛的精力,都投入到追求财富当中了;后熬白了头发,耗尽了精力,在两鬓斑白、满面皱纹、风烛残年之际,即使有了再多的钱,身体也已经无法享受了。

我们想想:在这样的生命过程中,什么时候我们得到了幸福?……

针对生命中这种困惑和痛苦,当今世上重要的佛学大师之一,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慈诚罗珠堪布的心灵治愈学经典——《我们为何不幸福》告诉我们:我们都比自己想象的要富有,只是因为被贪婪、执著蒙蔽了双眼,才看不到……

很多人认为,虽然我现在比较苦,为了升职天天加班,为了人际关系天天应酬,说很多不想说的话,做很多不愿做的事,但这都是为了将来。我宁愿现在吃点苦,以换取将来的幸福……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很多人的一生就是这样度过的:小时候在学校里,学习压力很大,根本没有感觉到童年的幸福;学校出来以后,为了找一个好工作,也顶着相当大的压力;工作以后,为了不落人后,为了拥有房子、车子等与面子息息相关的东西,我们心甘情愿地当房奴、当车奴,把旺盛的精力,都投入到追求财富当中了;后熬白了头发,耗尽了精力,在两鬓斑白、满面皱纹、风烛残年之际,即使有了再多的钱,身体也已经无法享受了。

我们想想:在这样的生命过程中,什么时候我们得到了幸福?……

针对生命中这种困惑和痛苦,当今世上重要的佛学大师之一,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慈诚罗珠堪布的心灵治愈学经典——《我们为何不幸福》告诉我们:我们都比自己想象的要富有,只是因为被贪婪、执著蒙蔽了双眼,才看不到……

人生苦短,我们万万不能在走完人生之路,躺在病床上,咽下后一口气的时候,是抱着对世间、对社会、对各种人的不满、抱怨、仇恨离开这个世界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找到当下和未来生命中的幸福密码,让自己强大到所向披靡呢?

编辑推荐

慈诚罗珠堪布是世界佛学院--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著名上师、当今重要的佛学大师之一。

慈诚罗珠堪布是一位诚实的比丘、诚恳的行者、真正的上师,一位实在的佛法追随者。

结缘当代心灵治愈学伟大经典读本,不要错过这千劫难逢的机会!

翻开《我们为何不幸福》,那些警醒我们麻木人生的道理我们可能闻所未闻,如"乐观者早死""物质享受就像是喝盐水,只会越喝越口渴"""人死了以后,不是一了百了""把财富送人,就能带到下一辈子""失去心爱的人或物,是轮回中必定面临的自然规律""面对痛苦本身,就是偿还果报"……

本书更有化逆境为顺缘,让你内心可以强大到所向披靡的多种禅修之法以及具体的禅定训练方式。

《我们为何不幸福》由《西藏生死书》作者索甲仁波切、《正见》作者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著名演员李连杰联袂推荐!

推荐购买:

《吉“集”——索达吉堪布的心灵厚礼》

《安心就不会痛》

《人生没有彩排》

《佛陀传:全世界深情唯美的佛陀传记》

藏传佛教本尊大全艺术鉴赏图典(精装版)

作者简介

慈诚罗珠堪布,1962年出生于四川省甘孜州的炉霍县境内,1984年于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出家,并依止当代最伟大的心灵导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潜心深入经藏,经过很多年的努力精通显宗五部大论及密宗之续部,获得堪布学位。

慈诚罗珠堪布二十年来于五明佛学院担任教学重任,培育出为数众多的僧才。20世纪90年代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等地弘法。近年来,更深入各藏区宣导戒杀放生、护生救生、素食、环保的理念,同时讲授基础佛学正见,深化信教群众对佛法的认知。同时,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有积极于藏区建立图书馆,创办学校,编撰汉藏英新词辞典,目前已出版《汉藏英常用新词语图解词典》和《汉藏英常用新词语词典》。

近十多年,更深入研究西方科学、哲学等,期以更贴近现代人的方式弘扬佛教文化。弘法之余,仍勤写不辍,目前出版作品有:藏文著作:《堪布慈诚罗珠全集》(共四册)等;

中文著作:《慧灯之光》系列丛书、《生命的真相》等。

目录

作者序:借佛法拥有幸福人生/

及时章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没有幸福感

用有限的物质来填补无限的欲望空间是永远不可能的。这只会让我们被欲望牵着鼻子走,如果不控制它、调整它,欲望会更加张狂,最终将会把我们撕得鲜血淋漓、痛不欲生。

为什么拥有了财富还是不幸福?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个心灵危机?该用什么方法让我们更自由、更健康、更幸福呢?

1. 为什么拥有了财富还是不幸福

2. 金钱能够带来满足,但效果是最小的

3. 痛苦的因缘:过度的欲望、自私心、执着

4. 永远不可能:用有限的物质来填补无限的欲望空间

5.“乐观者最早死”

6. 学会放下离谱的自私

7. 执着会产生欲望,随后导致痛苦

第二章 你可以更幸福

接近两千年前,龙树菩萨就已经苦口婆心地告诉我们:任何人、任何事物,都不能永远给我们带来新鲜感。过一段时间以后,新鲜感就变成了审美疲劳。

通过观念的调整,心灵的提升,就能减少烦恼,增强优越感与幸福感。在自己找到幸福以后,还可以把这些方法拷贝到亲人、员工、亲戚、朋友以及更多的人身上,让所有人都得到幸福。如果整个社会都能这样,幸福指数怎能不增长?社会怎能不和谐?

1. 物质并不能带来长期,的幸福

2. 知识不能滋养心灵

3. 我们错解了幸福

4. 不停息的欲望号机车,把人类引向了痛苦的深渊

5.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6. 佛教中的幸福密码

7. 调整自己的心态,要过低碳,简单的生活

8. 人生苦短,人身难得

9. 我们应该对生命有一个公正的态度、正确的认识

10. 绝大多数的现代人,没有任何敬畏感

11. 不但要爱所有的人,还要爱所有的生命。

12. 学不学佛,是自己的自由

13. 内心可以强大到所向披靡

第三章 千万不要把幸福浪费掉了

从世间的角度来说,身体健康,生活舒适,叫做享受幸福;从解脱的角度来说,这叫做浪费福报、浪费幸福。佛经中一再提醒我们:千万不要把幸福浪费掉了!所以,在事业成功、心情舒畅、幸福无比的时候,一定要修自他相换。

1. 痛苦和 幸福”来时,都需要用佛法修心

2. 真正的幸福要靠修

3. 驯心若驯象

第四章 如何将病痛转为道用

虽然在生病的时候修这些修法,就不会在精神上受到太大的病魔的打击与伤害,但我们不能把这种修法仅仅当作精神上的安慰与寄托。实际上,这种修法既可以积累资粮、清净罪业,同时在恢复健康方面也有一定的帮助,所以,我们要提前有所准备,如果生病的话,一定要修这个法。

1. 我们生病的时候,是不是只需要修这些法,而不用去看病呢?

2. 把疾病当作一种修行

3. 视病痛为功德,从而清净罪业

4. 视病痛为善知识,认真取舍因果

5. 将病痛转为道用

6. 视病痛为修行顺缘,修习六种波罗蜜多

第五章 如何把痛苦转变成顺缘

凡夫总是这样,每当遇到痛苦时,及时个反应,是想把外在世界的痛苦连根拔掉,但对凡夫而言,有些东西是无法推翻和断除其根源的,只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用卓有成效的不同方法去面对。

1. 世人没有面对痛苦的方法,所以渴望幸福,害怕痛苦

2. 痛苦,是精神的一种特殊感受

3. 所有的痛苦,都是我们自己的执著创造的

4. 没有修行的普通人,很难战胜痛苦

5. 佛教有什么解决痛苦的方法

6. 把悲痛欲绝的痛苦转化为出离心

7. 悲痛转化为皈依

8. 以痛苦消除傲慢心

9. 面对痛苦本身,就是偿还果报

10. 痛苦转化为行善的动力

11. 把痛苦转化为慈悲心

12. 把痛苦转为利他心

13. 任何一个修法,都应持之以恒

14. 胜义谛的方法

第六章 痛苦,其实只是纸老虎

我们往往认为:一切痛苦,都来自于物质的匮乏。当然,在我们贫穷的时候,绝大多数的痛苦的确来自于物质的匮乏。但更多的痛苦,却是来自于精神的空虚、不满足与欲望的无限扩展。

1. 佛教有一些比较特殊的解决痛苦的方法

2. 在光明当中,没有幸福与欢乐,也没有痛苦与烦恼

3. 原始无明,就像大海中的波纹

4. 所有痛苦的根源,就是这个执著

5. 如果放下了执著,立即就能感到轻松自在,没有痛苦

6. 贪欲心、嗔恨心就像巨浪一样席卷着我们的灵魂

7. 善恶就像是烦恼巨浪变成的海啸

8. 觉悟以后,所有的痛苦都可以烟消云散

9. 没有一个人不需要禅定

10. 禅定的具体训练方式

在线预览

“乐观者最早死”

有个美国海军上将在越战中沦为战俘时总结出的著名心得就是:“乐观者最早死!”。他与一帮战友一起被关在监狱里。其中越乐观的人,就越容易先别人而死去,因为他们总是会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比如,他们会告诉自己和他人:圣诞节的时候我们会获得自由!结果圣诞节来了又走了,他们仍然没有获得自由。然后他们又会说:复活节的时候我们会获得释放!复活节来了又走了,他们仍然被关押着,这样一次又一次地期望,之后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心碎而死。

所以,保持必要的危机意识,就会多一些面对压力与痛苦的能力。危机感不仅仅是一个观念,它还有一套训练方法。

用佛教的语言讲,这叫做修行。用现代的语言讲,这就是心理训练——训练、提升我们的心灵。如果不用这些方法去控制欲望,我们永远都得不到幸福感,因为在我们身边,永远都会有超过我们的强人、富人、高官、名人,我们习惯于比较、攀比的心态,怎会不让我们心生失落呢?

释迦牟尼佛讲过,物质享受就像是喝盐水,只会越喝越口渴。

西方国家非常崇尚自由,言论自由、新闻自由、出版自由等等。但真正的自由,是内在的自由。有了欲望,就不会有自由。就会一辈子奔波劳碌、压力重重,死的时候,却无法带走任何身外之物。

……虽说欲望是发展的动力,但如果欲望超标,人类会往哪方面发展,就不好说了。

再比如,当iphone3刚刚面世的时候,若能拥有一部,会觉得很得意,到处显摆手机的功能。有些人为了买iphone3,把自己的肾都卖了。可不到一年以后,iphon4面世,iphone3被淘汰,那时若不能换一部iphone4,好像就有点抬不起头,当初的得意便被自卑感所替代。其实,iphone3还是那个iphone3,没有变,但我们的心却在变,iphone可以一代一代地出,肾只有一个可以卖!

释迦牟尼佛讲过,物质享受就像是喝盐水,只会越喝越口渴。

佛教有一个比喻,在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印度有很多牛车、马车,都是由几匹马或十几匹马共同牵引的。在马车前进的时候,每一匹马的速度都必须保持一致,如果其中有一匹马脚步落后,就会被后面的车撞死。

现代人就是这样,所有人都在往前奔,只要有一个人的速度慢下来,就会被淘汰。就像由无数齿轮转动的大型机械,只要有了及时个推动力,就会一个齿轮推动另一个齿轮,永远没有停下来的时候。究竟什么是及时推动力?究竟是什么力量让我们如此走上了一条寻求幸福却永不幸福的不归路?那就是我们的欲望。……

不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很多人认为,虽然我现在比较苦,为了升职天天加班,为了人际关系天天应酬,说很多不想说的话,做很多不愿做的事,但这都是为了将来。我宁愿现在吃点苦,以换取将来的幸福。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钱,都用来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很多人的一生就是这样度过的:小时候在学校里,学习压力很大,根本没有感觉到童年的幸福;学校出来以后,为了找一个好工作,也顶着相当大的压力;工作以后,为了不落人后,为了拥有房子、车子等与面子息息相关的东西,我们心甘情愿地当房奴、当车奴,把最旺盛的精力,都投入到追求财富当中了;熬白了头发,耗尽了精力,在两鬓斑白、满面皱纹、风烛残年之际,即使有了再多的钱,身体也已经无法享受了。

现在很流行一句话:四十岁之前,用命去买钱;四十岁以后,用钱去买命。四十岁之前,就要不断地加班、熬夜,为了节约时间,经常吃垃圾食品,结果把身体搞垮了,心情也变得郁闷、焦虑了,人与人之间,也变得异常冷漠。哪怕四十岁以后赚到了一点钱,又有什么用呢?可悲的人生啊!

我们想想:在这样的生命过程中,什么时候我们得到了幸福?难道辛辛苦苦操劳一生,就是为了从进入养老院的那24小时起,直到生命死亡之间的那一段日子吗?

幸福的人生并不需要太多

现代人的毛病,就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因为永远没有满足……

就像有些人去钓鱼,其实他需要的不是鱼,而是钓鱼过程中内心获取的满足一样,很多人挣钱,也不是因为需要钱,而是喜欢看到银行数字不断增长的膨胀感,所以哪怕已经拥有几套房子、几辆车了,仍然会继续追求财富。

要知道,幸福的前提条件,是满足感;而满足感,又建立在新鲜感的基础之上。但无论是金钱、物质、感情、荣誉,宇宙间的任何事物给我们带来的新鲜感,都是有限的。物质刺激感官所带来的新鲜感与快感,会慢慢消失,当美味吃腻了,名牌穿腻了,对已有物质的感觉越来越麻木的时候,欲望和胃口就会变得更大。倘若不能满足,就会心烦意乱。很多有钱人之所以脾气越来越糟糕,越来越暴躁,越来越狂躁,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人生苦短,人身难得

佛教有一本很小的论典,叫做《亲友书》。作者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学者和修行人,叫做龙树菩萨。龙树菩萨的好朋友,是当时印度的一个国王。这部论典的内容,就是龙树菩萨以写信的方式,把释迦牟尼佛的意思传达给这位国王。

这本书虽然是接近两千年前写的,但在今天看来,却仍然没有过时,句句切中时弊,字字击中要害。这部论典苦口婆心地告诉我们,任何人、任何事物,都不能永远给我们带来新鲜感。过一段时间以后,新鲜感就变成了审美疲劳。

……人的欲望,就像是跑步机,迫使着我们不断往前跑,始终没有停下来的机会。稍稍脚步跟不上,就会摔跟头。若能把欲望这台跑步机的速度调慢,我们就不会那么辛苦。

人生苦短,我们万万不能在走完人生之路,躺在病床上,咽下一口气的时候,是抱着对世间、对社会、对各种人的不满、抱怨、仇恨离开这个世界的。

人死了以后,不是一了百了

绝大多数人认为,人死了以后,就一了百了,什么都没有了。虽然民间有人死了以后会变成鬼的说法,但绝大多数的人还是不会相信。

这种缺乏因果轮回概念的人生观,让我们奉行着及时行乐的准则,从而丧失了伦理道德的底线。为了获得自己的利益,可以不择手段。

有些人会把地沟油、毒奶粉等问题归咎于技术的进步,但如果内心有一个起码的道德底线,我想谁也不会利用这些技术来赚钱。就是因为欲望的增长与对因果轮回的无知,才会做出如此伤天害理、不计后果的事情。其结果,必定是身堕地狱、永无出期。

也是因为不相信轮回,很多老年人看不到任何希望,所以选择了自杀的极端之路。美国每年的自杀人数当中,百分之五十都是老年人。

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义呢?这才是消极、悲观的人生啊!

其实,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首先,我们应该对生命有一个公正的态度、正确的认识。很多人相信科学,认为科学的结论都是的。但迄今为止,没有任何科学研究的结果可以证明,人死了以后不存在任何东西,没有精神、没有灵魂。

西方很多科学家认为,科学无法否定人死了以后仍然有精神的存在,在人死了以后,精神有可能会继续存在。其实,我们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证明,人死了以后精神会存在,这不是神话、不是传说,而是几千年来无数人的亲身经历。

死亡,只是一种周期性的生命活动,它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另一次生命的起点。有了这样的长远目光,则即使到了七十岁以后,仍然充满希望,仍然追求不止,仍然生活充实,仍然豪情满怀。今生成功也好、失败也罢,来世还有机会;今生欠了别人的人情,来世还有机会偿还;今生工作没有做好,来世还可以补救,所以不需要那么痛苦、内疚、空虚、无聊。……

“把财富送人,就能带到下一辈子。”

……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印度有两夫妇非常有钱。有24小时,他们告诉佣人,把所有的财产都打包,他们要把这些财产带到下一辈子。佣人于是把所有的家当全部打包完毕,又准备了很多牛车、马车,然后问主人:“我已经准备好了,如何把这些东西运到下辈子呢?”两夫妇给他说:“把财富送人,就能带到下一辈子。”……

内心可以强大到所向披靡

心病还需心药治,要解决精神问题,必须通过精神的训练。观念调整以后,还应该进一步把自己的意识升级。就像电脑、手机需要升级一样,我们的精神也需要升级。

没有信仰的人,不一定要成佛,但心灵却必须提升。当心灵高高在上的时候,内心就可以强大到所向披靡。

提升的具体方法,就是禅修。通过禅修,就可以迅速提升心灵。

“痛苦和幸福“来时,都需要用佛法修心

凡夫面对痛苦的时候,因为无法承受,痛苦就成为修行的阻碍,生活也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同样,因为过去的福报,而得到一些“幸福”——发财、升官、有名声的时候,若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就会心生傲慢,继而歧视乃至欺负社会底层的人或其他生命。

如果没有佛法的教育和修行,面对痛苦,人一般还能承受;面对幸福,却很难保持从容淡定。因为再苦,心里还抱着一丝希望;有钱、有权、有名的时候,人就会狂妄自大、忘乎所以,无法再和以前一样平平淡淡地过普通人的生活,更无法静下心来闻思修,整日过着奢侈的生活,减损自己的福报。

遇到幸福的时候,一定要修自他相换

从世间的角度来说,身体健康,生活舒适,叫做享受幸福;从解脱的角度来说,这叫做浪费福报、浪费幸福。佛经中一再提醒我们:千万不要把幸福浪费掉了!所以,在事业成功、心情舒畅、幸福无比的时候,一定要修自他相换:

呼气的时候,把自己当下的幸福,与幸福之因——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所有的善业、福德,全部观想成白色气体呼出去,融入天下所有众生的身心。观想天下所有的众生,都得到自己分享的幸福与幸福之因,并远离一切痛苦等不幸。

如果没有这些窍诀的指引,没有尝试着去观修这些修法,很多佛教徒的心也与不学佛的人一样。只要遇到一点点微乎其微的痛苦,就伤心欲绝、一蹶不振,不但修行无法正常进行,连基本的正常生活都无法维持。稍有一点强于他人的福报,又洋洋自得、目空一切,谁都看不起,事事唯我独尊。

所以,我们应该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去做、去落实。这样长此以往,以后即使在梦中遇到苦乐境况,都会下意识地这样观修。若能持之以恒地不懈努力,则不管以后的生命中遇到再大的起伏落差,都能保持平稳的心态,都不会阻碍自己的修行。

驯心若驯象

当它(心)孤独绝望、颓废失落的时候,就修如何面对痛苦的法,把痛苦转化为力量,鼓励自心,给心以勇气,让它重新站起来,走上解脱道。当它洋洋得意、不可一世的时候,就观修诸行无常、有漏皆苦之类的法,以克制过度的傲慢。让心不走两个极端,始终处于中立、正常的状态当中。

把疾病当作一种修行

一般说来,没有学佛、没有修行的人在生病的时候,哪怕肉体还没有太大问题,精神就已经先崩溃了;由于精神上的崩溃,才导致了很多身体上的疾病。

此外,作为不学佛的普通人,在生病的时候,就只能白白生病,除了一心一意盼望自己能早日康复以外,在其他方面束手无策,从来没有想过把疾病当作修行的法门,从来不知道可以利用病来积累资粮、清净罪业,只能想尽一切办法去治疗当前的病,但就算是能治愈,也只是解决了一次的病痛,却不能彻底解决病痛之苦。

但是,作为佛教徒,可以在接受医学治疗的同时,把疾病当作一种修行法门。通过一场病,让自己产生一些新的认识、新的感受;通过这些认识与感受,就可以积累资粮、清净罪业。也就是说,我们不仅可以通过这个修法,来解决当时的病痛,同时还可以把疾病转为积累资粮、清净罪业的方法,从而进一步彻底解决病痛之苦,所以,这个修法是非常实用的。

……具体的修法包括三个部分:(一)视病痛为功德,从而清净罪业;(二)视病痛为善知识,认真取舍因果;(三)视病痛为修行顺缘,促进六种波罗蜜多的修习。

视病痛为功德

及时个功德是:虽然我生了病,在肉体上感受到了一定的痛苦,但是,如果不是这场比较严重的病来警告我,也许我永远都不会去思维人生的痛苦。以前我也知道有生老病死,却没有这么深刻的印象和体会,以致于把病痛、轮回的痛苦都忘了,一直不断地往外追求,从来也没有为了解决自己的生老病死而修行过。

第二个功德是:如果我一生都没有病痛,一直都很健康的话,那我根本就不会认识到轮回是这么痛苦;如果我不认为轮回是这么痛苦的话,则修行最根本、最基础的出离心就没有办法培养起来。

通过这次生病,让我亲身经历了生老病死的其中之一,我终于深深地体会到:原来人生是如此的痛苦!如果不能彻底获得解脱,在以后漫长的轮回过程中,像这样的痛苦还会经历无数次!

即使我这次生病能够痊愈,但也并不代表我以后就不会再生病,就永远解脱了,在以后的生生世世中,我还会再生病,还可能会生更严重的病。此时此刻,我们就会开始感觉到,轮回不是那么,人生也不是那么。于是,我们才会开始寻求解决生老病死的方法。

在整个世界上,可以解决生老病死的方法,就是佛法。其他世间的任何学问——哲学、科学等等,都没有办法彻底解决这些病痛。

……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维:如果一个人一生当中都不生病的话,自然而然就会生起傲慢心。

什么样的傲慢心呢?因为身体健康,便会轻视有病痛的人,以致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包括修行,解决生老病死,从轮回的痛苦当中获得解脱等等的事情。……

失去心爱的人或物,是轮回中必定面临的自然规律

好是通过打坐的方式静下来去思维,而不是边工作、边走路、边想。

比如说,当自己失去某个心爱之人或物,感到痛不欲生的时候,就打坐去思维:失去的东西能不能恢复呢?如果能恢复,那就不需要像现在这样伤心欲绝,只需恢复、还原就可以;如果永远都不可能恢复如初,那我就只能面对、接受这个现实。

也许刚开始没有效果,甚至宁可痛苦、难受,也不愿意这样去想,但只要坚持,慢慢就会想通这个问题。失去心爱的人或物,是轮回中必定面临的自然规律,不仅我一个,所有人都将会有这样的24小时,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痛苦只能折磨自己,对自己的生活、工作、修行各方面都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通过反反复复地思维,就能说服自己。虽然这些方法比较简单,但若能真正运用到生活当中,是非常有帮助的,大家都应该去试试。

若能依靠这个简单的方法去面对痛苦,就能闯过一个个的难关,之后就会发现,不但再大的痛苦自己都能顶得住,而且痛苦也可以不再是痛苦,其自身也有很多优点,它的正面作用要比负面作用多得多。就像有些治疗手段虽然让病人很难忍受,但治疗结果却出奇地有效一样。所以不能习惯于抗拒痛苦,而要学会面对痛苦。

但是,在修四个对治力的时候,却不能这样得过且过,而是要对过去的罪业深深地感到后悔,并对罪业的苦果生起极大的怖畏之情。对罪业越有后悔心,清净的能力就越强。

面对痛苦本身,就是偿还果报

遇到巨大痛苦时,相信因果轮回的人就会去思索:虽然我这辈子没有做错过什么错事,但痛苦不可能无因无缘地从天而降。每个痛苦都有一些客观和主观的因素:因为我过去造了罪,现在才会承受这个果报;仅仅这么小的一点痛苦,都把我折腾得这么厉害。如果有24小时更严重的罪业果报成熟了,我将如何面对?如果现在仍不悔改、继续造罪,以后还将承受更大且无穷无尽的果报,这样恶性循环下去,将永远无法摆脱轮回……

痛苦在无形中告诉我们:面对痛苦本身,就是偿还果报。就像粮食成熟的时候,它的种子也不存在了一样。感受痛苦以后,很多罪业也随之而清净了。

把痛苦转为利他心

痛苦的根源,是自己从无始以来直到现在都有的爱我执。在任何问题上,首先把自己的事情作为头等大事,一切为自己考虑——为自己的幸福,去破坏他人的幸福;为自己的健康,去毁坏他人的健康乃至生命,丝毫没有利益众生和爱护众生的心。

……因为有了爱我执,就一定会造业……之后必将面临成熟的果报。承受果报之际,又不懂得一切都是作茧自缚、自作自受,而将一切都怪罪于他人,继而产生无法遏制的仇恨,并因仇恨而继续造业,这样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永无休止的苦难轮回……

《入行论》中有自他相换和自轻他重的修法,大家一定要修。其中首先讲的道理就是:遇到痛苦时,要去寻找痛苦的根源。其中会有客观因素,但它不是制造痛苦的根本因缘,而只是一个助缘。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自己制造的罪业。

没有一个人不需要禅定

我们都知道,身体有自愈的能力,通过药物,就可以让伤口愈合。如果身体没有愈合的功能,则再多的药物,都无法愈合创伤。同样,心灵的问题,也要通过心灵去解决。有些很暴躁、很浮躁、很空虚、很悲伤的人在修禅以后,可以变得越来越开朗,越来越开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感。同时,打坐还可以适当地减少烦恼,但我们要知道,通过这种方法,只能控制烦恼,而不能从根本上断除烦恼。因为这种打坐里面没有智慧,只是内心很平静而已。

禅定的具体训练方式

1、坐姿

打坐的时候,身体的姿势很重要。佛经里面,讲了身姿的七个要领。对刚刚开始修行的人来说,内心与呼吸和身体的姿势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姿势还是很重要的。

(2)数息法

当我们坐好静下来以后,就全神贯注地将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面。呼吸不能刻意加快,也不能刻意调慢,保持正常、健康人的呼吸速度即可。然后去数呼吸。详见《慧灯之光》。

当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呼吸上以后,就不要再去想家庭、工作、生活等问题。不追究过去,不迎接未来,一切杂念都放下,好能达到前面讲的像是平静海面的状态。如果实在不行,也必须要达到还没有产生海浪的比较平静的状态。

现在西方的很多心理学家与冥想者,都喜欢用佛教的数呼吸法。虽然这也是一种思维,但用这种以毒攻毒的方法,却可以达到禅定的目标——通过思维去减少思维。

(3)一缘专注法

在自己的前面放一个物体,一支笔、一个矿泉水瓶子、一粒米或任何一个东西都可以。两只眼睛与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锁定在眼前的物体上,内心不起任何念头,让心静下来,这样保持几分钟。

刚开始的时候,或许我们只能保持五分钟,慢慢适应以后,就可以延长到十分钟、二十分钟等等。

(4)注意事项

需要注意的是,平时我们这样静下来以后,虽然一开始心很平静,但过了几秒钟以后,内心当中会产生一种细微的念头,一个波纹般的小幅度运动。我们要尽量发现它,并立即控制它,要把波动的幅度减到低。当然,要想降到没有波动的光明状态,我们可能暂时还做不到,但至少应该让波动的幅度变得非常小。

静下来以后,会感到头脑非常清醒,思考任何事情,灵敏度都非常高。用脑太多或压力很大的人,若能每天晚上保持几十分钟的静坐,可以过滤24小时的疲劳,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好多企业界的人在打坐的状态当中,就发现了一些久而未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

如果一静下来以后,仿佛整个世界都消失了,包括自己在内,都根本不存在,没有任何东西,这是一个非常轻松愉快的感觉。当体验到这种非常好的状态的时候,立即要停下来,不要再继续。为什么不能继续?因为如果再继续,过了两三秒以后,一定会产生杂念来扰乱这个状态。所以要在杂念还没有来得及扰乱的时候,自己主动停下来,然后再继续打坐。

……

媒体评论

“堪布慈诚罗珠是当今世上重要的佛学大师之一,我对堪布慈诚罗珠甚为倾慕,对他的志业也衷心支持。”

——《西藏生死书》的作者索甲仁波切

“我对他(慈诚罗珠堪布)非常尊敬景仰,他是伟大的佛法修行者。”

——《正见》作者 宗萨钦哲仁波切

学习知识能够帮助人们找到工作, 但知识并不是智慧。拥有知识再加上聪明勤奋, 能够创造各种物质条件, 但这仍然不能称为智慧。每个人心中本来就具有智慧, 只是人们不知道如何开启。一旦智慧得到开启, 心就能获得自由……

——李连杰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北海道**的评论:

一直对信仰没什么成型的观念,任何一个宗教博深也不是三两句话就能悟懂,体会到的是人的悲喜都来自于心无所谓外界,人的一生本是无数个轮回,轮回是痛苦的,我们要用积德善举来为来世换取安心舒适。

2014-08-21 17:09:0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这本书我感觉挺好的,受益匪浅,它让我们的心能平静下来,不再那么浮躁,真的是本好书,对了,当当的书也一直是正品,速度也很快,我买书基本都在这了,不过以后货能更足些就好了,经常有断货现象

2014-06-04 16:32:53
来自黑丫丫**的评论:

刚接触佛教的时候,曾有过一些错误的领悟,现在明白佛法并不是要人脱离肉体,而是通过心灵的寄托正视身上遭受的苦难,把疾病当作修行,把病痛视为功德,这样才能感受到生为人的幸福。

2014-05-04 09:46:08
来自绿色鸟**的评论:

人们在社会上被形形色色的事情蒙蔽了双眼,变得浮躁不安,而这本书说的就是最浅显、最本质的东西,能够让人慢慢的从那些事情中看到本质,慢慢的找寻自我,放下我执获得幸福。

2014-05-08 16:25:41
来自tqy198**的评论:

作为李连杰的铁杆粉丝,他推荐的书怎么能不读读呢。再说,他推荐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呀。况且这本书还真的是有真材实料的呢。它解答了我们不幸福的原因、教给我们得到幸福的办法等。

2014-05-07 18:29:10
来自小华142**的评论:

看过不少励志故事,一些大病初愈人,总能给人一种生命重生的感觉。一直不明白为什么,看书的过程中,慢慢明了。感受病痛的过程,能帮助我们去思考人生的痛苦。战胜病痛的过程,就是积累福报的过程。

2014-05-07 18:38:3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生命的真相!当今世上最重要的佛学大师之一——慈诚罗珠堪布谈轮回转世,教您了悟人生,敬畏生命!学佛人的指路明灯,感恩慈诚罗珠堪布,感恩为此书付出的所有人员!

2014-12-29 22:00:36
来自看高度1**的评论:

往往面对痛苦和幸福,人们的反应是不一样的:痛苦来临,人一般能承受;面对幸福,却很难保持从容淡定。因为苦,心里才抱着一丝希望;因为福,人往往会忘乎所以,无法平平淡淡地过普通人的生活,这是在浪费自己的福报。所以,发现自己是幸福的,就不要把这福报浪费掉。看看这本书,跟佛学大藏学习积累福报。

2014-05-07 18:37:0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绝对是一本好书!剖析人生,很多道理让人豁然开朗,看透所有的善缘逆缘,顺境逆境,以及人生的无常,人生短短三万天,该怎样过有意义的一生,该如何找到幸福,书中告诉你答案。

2014-12-14 07:21:40
来自wymf188**的评论:

现代所有人都在往前奔跑,向着稳定的收入、骄人的业绩、质感的生活、浪漫的爱情、温馨的家庭,以为这才是幸福,没得到之前,就是不幸。其实,这正是一条寻求幸福却永远不能幸福的不归路。正如,书里所说,物质享受就像是喝盐水,只会越喝越口渴。所以,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人们啊,醒醒吧!

2014-05-07 18:31:25
来自钱一分**的评论:

这本书没有深奥的道理,都是作者自己的生活感悟,却将佛法贯穿其中,深入浅出,值得一看。哪怕不信佛也没有关系,可以学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平和心态。本书像朋友一样的谈心,让我不知不觉的看下去,忘记时间。

2014-06-06 13:29:15
来自想你的**的评论:

佛教导人们不要执念,以求得自身解脱,同时又要人爱人如己,怀有慈悲之心,普度众生。对于幸运与不幸,弱者总是选择接受,自认为强大的人则会做出选择,接受抑或抗争,但真正的强者则会试图去超越这一切,譬如佛,乃大同也。

2014-04-25 14:13:56
来自小狗丁**的评论:

饿了有的吃,累了有的睡,失败了有人鼓励,气馁了有人支持,伤心了有人安慰,甚至被欺负了也有人陪着骂街,这些美好的感觉就是幸福。说白了,幸福只是一种感觉,只要有心关照身边关照内心,又怎会不幸福呢~

2014-05-07 18:40:39
来自小木臣**的评论:

上师说一切痛苦其实只是源于我们的执着,人生有多苦,其实是我们有多执着。放下了,就能轻松、不再痛苦。但放下不是消极地逃避,面对困境时的逃避是放弃,有担当地放下执著心,才是大智慧,才能平静、幸福。大多数人都还是不能明白色空本是同一,必须放下执着。随喜。

2014-04-25 14:09:22
来自倪倪球**的评论:

翻开这本书,看到这些字时,心中很激动,不由寻找内心最真挚的情感,作者很是谦虚,那么自在,书中道出佛法生活化,怎么去认识生命,尤其看到观修方法时,很有感触,值得每个人好好读读。能在最困惑的时候读到这本书,真是感恩!

2014-06-06 13:21:23
来自当太阳**的评论:

人生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经历越多坎坷苦难,才能体会安稳平淡的幸福。正如上师在书中所说,幸福没有外界的评价标准,而是一种内心的感受,经历过痛苦的人才会懂得什么幸福,也才会知道要珍惜幸福。苦难是对灵魂的磨砺,可以让心变通透,透过澄清的心之眼,能看到世间更多的美好。

2014-04-25 14:21:37
来自如果可**的评论:

《我们为何不幸福》的内容很简单,但是道理却很重。很多时候心情被眼前的事儿烦扰,感觉自己不那么幸福,其实就是欲望在作祟。当你在感觉到无从选择,忧心烦扰的时候,不妨看一下书里的哲理,心都会感觉到超脱。

2014-05-08 16:26:48
来自反光镜4**的评论:

书挺好的。在书店看完觉得不错买本收藏。就是物流太乱了,当当物流是宅急送和黄马甲,显示的是宅急送,第二天黄马甲打电话说书到了,但是要货到付款(我是网付且已付),就拒收找售后协调,过了n天宅急送按照正常流程送到。

2015-03-27 22:45:45
来自CS传奇**的评论:

释迦牟尼说:“物质享受就像是喝盐水,只会越喝越渴。”确实是这样的,人的心是会变的,欲望是无限的,诱惑是难以抵挡的。为了满足虚荣心,人们一切向钱看,生活越来越盲目,攀比之心越来越强,金钱带来的满足和愉悦只是暂时的,痛苦则是长久的。

2014-04-25 14:11:45
来自橙色诱**的评论:

这是一本藏地心灵治愈学的伟大经典读本,给为生活感到痛苦的人们一些通向幸福之门的指导,内容充实,没读完一章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对人生新的领悟,让在这个纷扰的世界我们获得一些内心的慰藉,不错,这本书值得购买。

2014-06-06 13:32:40
来自虫虫怕**的评论:

放下执着心,放下欲望,心灵才能自由,佛家说无欲则刚,没有欲望的人是无所畏惧的,心中没有执念,也就不会贪嗔痴,而放下的第一步便是看破,上师书中的言语浅显易懂道理却发人深省,看淡一些,放下执着,多问问自己的心是否真实幸福。

2014-04-25 14:23:40
来自独具匠**的评论:

这本书,让人在读书时不但可以学到佛法,让心变得平静。它帮我们解读了一些关于幸福感的困惑。原来幸福并非迟迟不到,而是我们想要的太多,欲求太满,总感觉事业不顺遂,爱情不美满、家庭不和睦,其实,幸福只是被这些不满掩盖了,我们没能发现而已。

2014-05-07 18:28:04
来自丢小黑**的评论:

我们生活的世界总是被许许多多的物质欲望所充实,我们忙忙碌碌,我们焦躁不安,我们疲于追逐,但其实,我们远比自己想象中要富有,只是我们没有感知到而已,不幸福的我们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会有许许多多的感慨,让佛的慈悲来安慰心灵。

2014-06-06 13:33:41
来自alanzal**的评论:

市场上类似的书有很多,对于禅、佛、佛法,我并不了解。但“我们为何不幸福”真心问得我一时语塞。还以为自己不幸福是因为没有可以幸福的资本。翻开书看了看,内容稀松平常,但却很容易被人忽视,挺有道理。觉得真的可以买回来放到床边,仔细读一读。

2014-05-07 18:24:42
来自想吃梨**的评论:

特别喜欢封面上的定位,诚实、诚恳、真正、实在,我觉得由这样的人来谈幸福再合适不过。幸福无关物质,只要人心平静、无欲无求,用一颗诚恳的心面对别人,面对自己,就会获得真正的幸福,否则只能是缘木求鱼,永远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幸福。

2014-04-25 14:30:20
来自人间六**的评论:

我看过很多紫图公司出版的佛教书,比如索达吉堪布的《苦才是人生》、希阿荣博的《生命这出戏》,所以特别认定他家的品质。这本《我们为何不幸福》也是他家出的,翻看了几页觉得非常开朗,只有放下执着,放下欲望,珍惜我们所拥有的,最终才能获得幸福。

2014-05-08 16:24:16
来自智慧爸**的评论:

我们很多时候忘了去体会幸福,有时候幸福变得太平常不易被察觉,有时候又觉得一切都理所当然。所以,幸福需要被提醒。当我们觉得难过的时候,有些话语能告诉我们为何不幸福,理解了这个,就会感受到幸福的存在。我想,这本书做到了!

2014-05-06 17:14:01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