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盛京宫廷乐舞研究图书
人气:26

清代盛京宫廷乐舞研究

本书主要研究的是中国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所为我们后代保留下来的那些完整的乐舞文献。清宫不仅有大部分乐器保存下来,乐舞应用场合、律调理论、乐谱、舞图也应有尽有。本书就其乐舞本体进行研究,避免了仅...
  • 所属分类:图书 >艺术>舞蹈>舞蹈理论  
  • 作者:[杨久盛] 主编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31341482
  • 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3-11
  • 印刷时间:2013-11-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精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研究的是中国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所为我们后代保留下来的那些完整的乐舞文献。清宫不仅有大部分乐器保存下来,乐舞应用场合、律调理论、乐谱、舞图也应有尽有。本书就其乐舞本体进行研究,避免了仅限于文字的讨论。书中有大量图片、谱例、译文、手记等一些珍贵的资料,也是国家文化部的艺术科学"十?五"规划2005年度课题。

编辑推荐

本书由文化部、省文化厅以及沈阳音乐学院、沈阳故宫博物院共同立项,为国家重点课题。

国家艺术科学"十?五"规划2005年度课题(立项批号:05 BD030)

作者简介

杨久盛: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曾任沈阳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现任沈阳音乐学院"东北亚音乐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满族音乐舞蹈研究会"副会长,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组成员,本课题负责人。主要研究课题是民族器乐和东北民间音乐。专著:《译注》、《音乐审美(欣赏)教程》。

目录

总 论 篇

一、清宫乐舞是明宫乐舞的延续——明朝躯壳,清朝内容

二、清初(入关前)宫廷乐舞

(一)用于仪仗的音乐

(二)用于典庆的音乐

1. 登极大典

2. 朝贺

3. 册封

(三)宴飨乐舞

(四)萨满祭祀乐舞

1. 堂子祭

2. 宫内萨满祭

三、清入关后宫廷乐制

(一)管理机构的设置

1. 神乐署

2. 和声署

3. 什帮处

4. 掌仪司中和乐处

5. 銮仪卫

(二)清代宫廷乐舞的确立

1. 中和韶乐

2. 丹陛大乐

3. 清乐

4. 卤簿乐

5. 庆神欢乐

6. 禾辞桑歌乐

7. 宴飨乐

四、清帝东巡与宫廷乐舞

(一)卤簿乐

(二)朝贺乐

(三)宴飨乐

(四)盛京宫廷乐器

专 论 篇

沈阳故宫博物院馆藏清宫乐器

清宫廷爱新觉罗氏萨满乐器考

(一)制度化的清宫萨满祭祀仪式

(二)文献中的清宫萨满乐器的形制与配置

(三)清宁宫中现存的萨满乐器实物

清宫律调研究

(一)康熙十四律的缘起

(二)康熙十四律

(三)清宫乐调

[附录]盛京清宫乐器测音表

乐 谱 篇

凡例

祭祀乐

庆神欢

朝会乐

中和韶乐

元平之章

和平之章

中和清乐

海上蟠桃(上徽号、册封)

万象清宁

火树星桥

丹陛清乐

海宇升平日

玉殿云开

铙歌乐

得胜乐

凯歌乐

喜春光

宴飨乐

庆降舞

庆隆舞曲

番部合乐

引子

兔罝

西鲽曲

政治词

千秋词

鸿鹄词

庆君侯

庆夫人

羡江南

救度词

大番曲

小番曲

游逸词

兴盛词

艳冶曲

庆圣师

白鹿词

合欢曲

白驼歌

流莺曲

君侯词

夫人词

贤士词

舞词

鼗鼓曲

调和曲

部宴

洙泗发源长

上清碧落

启天门

和气洽

卤部乐

导迎乐

行幸乐

铙歌大乐

大清朝

四时仗

承天眷

贡琛球

锦绣乾坤

中天盛世

奉宸欢

晴开五云

瑞云龙

驾六龙

扈翠华

四时念

壮军容

日出升

嘉祥曲

练吉日

谒珠丘

御辅座

长白山

布尔湖

建辽阳

沈阳城

铁岭山

孕嘉产

毓灵禽

蕃珍树

建皇极

铄皇清

铙歌清乐

九龙旃

畅皇威

整貔貅

河清海晏

辇路平

景清明

圣武光昭

皇风泰

庆云呈

象天行

虹流华渚

皇都无外

夏谚歌

芳塍曲

渥洼曲

美留都

溯兴京

格皇天

大凌河

狩于原

日上扶桑

九五飞龙

圣德巍巍

蹀躞游龙

庆皇图

万国瞻天

昊天命

[附]原谱影印

一、郊庙祭祀乐

庆神乐

二、朝会乐

1. 中和韶乐

2. 中和清乐

3. 丹陛清乐

4. 铙歌乐

5. 凯歌乐

三、宴飨乐

1. 庆隆舞

2. 番部合乐

3. 部宴乐

四、卤部乐

1. 导迎乐

2. 中和清乐

(1)铙歌大乐

(2)铙歌清乐

课题组成员简介

后记

媒体评论

本书专业性强,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加深和加强对我国单一族群音乐文化的融合、创新与变迁等问题的进行专项研究,对于推动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以及对中国音乐文化史的整体性研究都具有积极意义。本书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和高度认可,提升了本书的性和学术价值。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我最爱**的评论:

很好

2015-03-12 13:21:0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很不错,下次再来光顾,也会推介朋友来光顾。合作愉快!

2016-12-03 13:56:36
来自i***m(**的评论:

好。。。。

2017-04-01 10:37:14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