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历史文化丛书:张氏父子图书
人气:24

沈阳历史文化丛书:张氏父子

序 张毓茂 一个城市,同一个民族一样,若忘记自己的历史,忽略自己的文化传统,也就失去创新的根基,缺乏向前发展的精神动力,也可以说,没有了灵魂。我们今天生活在其中的沈阳市,被史家称为“一朝发祥地,...
  • 所属分类:图书 >历史>地方史志  
  • 作者:[杨景华]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44182034
  • 出版社:沈阳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1
  • 印刷时间:2017-01-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纯质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内容简介

本书为“沈阳历史文化丛书”的一本,丛书围绕沈阳地域文化的各个方面,展示沈阳从一个军事哨所发展成现代大都市的过程。

本书分别以“北洋政府的末代元首”和“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两个篇幅记述了他们为中国历史做出的不朽贡献。

编辑推荐

他从浪迹辽河两岸的草莽英雄,到被清政府招抚的清军将领;从善用机遇的民国新贵,到把握雄兵的奉天督军。他做了东三省巡阅使、蒙疆经略使,成为和直皖两系平分天下的奉系首领。他就是颇具争议的。

他少年即是爱国狂,20岁以后即是奉系军阀中的主要将领。东北易帜,封疆大吏,西安事变……一个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与他密切相关,他就是爱国者张学良。

作者简介

杨景华,张氏帅府博物馆研究员,曾任馆长。1944年12月生于辽宁海城,196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9月毕业于辽宁大学历史系。1972年在共青团沈阳市委工作,历任常委、副书记。1975年被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并参加四届人大会议。做过沈阳棋盘山水库建设副总指挥、党委副书记,完成了水库建设任务。1982年起从事地方志编纂工作,历任沈阳市志办副处长、辽宁省志办总编室主任,编纂40余部省、市、县志和单位志,发表30余篇地方志论文。1992年底调任张学良旧居陈列馆暨辽宁省近现代史博物馆(现更名为张氏帅府博物馆)书记、馆长。从1993年起编纂出版专著有:《张氏帅府》《张学良和郭松龄》(20集电视剧剧本,该剧于1998年在全国播放,作者担任该剧制片人),以及《血染巨流河》《张学良旧居》《自由的代价》《我说张氏帅府》等,并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接受各级电视采访40余次。

目录

序张毓茂

北洋政府的末代元首

003 浪迹辽河的草莽英雄

015 屡立奇功的受抚清将

032 善用机遇的民国新贵

053 南征北统的奉天督军

070 逐鹿中原的奉系首领

091 一统北洋的末代元首

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

113 少年即是爱国狂

120 奉系军阀的主要将领

133 子承父业,东北易帜

142 除干扰,加强东北新建设

158 武装调停中原大战

174 封疆大吏,坐失东北三省

195 下野出洋,帮助剿共

205 力挽狂澜,发动西安事变

225 亲自送蒋,身陷囹圄

237 幽居台湾岛,磊落度余年

258 附录

267 第二版后记

在线预览

少年即是爱国狂

张学良是奉系军阀首领的长子,字汉卿,号毅庵,教名曾显华。1901年6月4日(清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八日),生在去往台安县桑林子乡詹家窝堡的马车上,出生后住在表兄赵明德家。张学良的出生地为辽宁省台安县九间房乡鄂家村张家窝堡。

张学良出生后不久,其父,时任八角台保险队的团练长刚打完一场胜仗,双喜临门,便给儿子起了一个乳名——“双喜子”。视张学良为掌上明珠,在八角台镇请名流秀才刘春斏、李龙石为孩子起名。大家一致认为孩子应叫张学良,字汉卿,即学习汉朝初年的重臣张良之意。

张学良少时多病,但很顽皮。夫妇在生长女首芳之前,曾生过一个男孩,但不久夭折,怕学良走其哥哥之路,张氏夫妇乃求算命先生为学良算命。算命先生声称,其子命硬,能上克父母,下克兄弟姊妹;如果不克,则自己夭亡。父母着急,乃询求如何可解?算命先生回答,必须到庙里把孩子舍去,方能解之。海城旧俗:把孩子舍到庙里,乃是扎一儿童状纸人,上书被舍儿姓名,在庙堂焚化,拜罢神位,跳过板凳,逃出庙门,听庙外呼及时声即为被舍儿的新名字。学良父母偕学良一一照办。被焚纸童名书“张双喜”,拜神后,跳过庙堂的板凳,逃出庙门,偶遇有妇人喊“小六子回来”,于是张学良的乳名改为“小六子”。

学良两岁时,即1902年9月29日,其父和所率的保险队被清廷招抚收编,被任命为新民府巡警前营马队帮带(相当于副营长)。1903年8月被委任为新民府游击马队营管带(营长),准许带家属了,才举家搬到新民府街上杏核店胡同管带府居住。随着的升迁,管带府变成统领府。院子由小四合院变为两进的四合院。1906年又娶进三夫人和四夫人。这年张学良的母亲又生下二弟张学铭。1907年的8月17日,的二夫人卢寿萱生了一个女孩叫怀英,即张学良的二妹。1907年请了台安举人崔骏声为塾师,教授张学良和姐姐首芳读书。这时的张学良聪颖好学,深得塾师的喜欢。1912年8月4日,张学良母亲病故,终年三十八岁。从奉天赶回新民县料理赵氏的丧事。三天后将赵氏灵柩运往锦县石山站驿马坊安葬。几天后,张学良姐弟三人随继母卢氏搬到奉天大南门里父亲居住的师长府邸居住。1912年9月,被任命为陆军第二十七师中将师长后,租下了辽沈道台荣厚在大南门里通天街东侧的一套四合院作为府邸。此时的张家有:张学良的奶奶王太夫人,父亲及其二夫人卢寿萱、三夫人戴宪玉、四夫人许澍旸,张学良姐弟三人,二夫人生的二妹张怀英、四妹张怀卿,四夫人生的三妹张怀瞳,张学良二伯父张作孚的遗孀和一个女儿两个儿子。张家在一套四合院居住很挤。于年底,又把隔壁西侧的江浙会馆五十余间房子买下。1913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张学良的祖母王太夫人病逝,终年七十七岁。张家举办了隆重的葬礼,哀悼七七四十九天。农历十月初三日将王老太太灵柩安葬在石山站驿马坊墓地。顽皮的张学良竟爬到三四丈高的灵棚上玩耍,遭到父亲严厉喝斥怒骂后才悻悻下来。1913年底,把租用的荣厚四合院买了下来。1914年春,又把四合院和江浙会馆的旧宅全部拆除,修建新的宅院。新的宅院为三部分,东院为花园,中路修建仿王府式三进四合院,西院为卫队营房和两组四合院居室。

张学良进入奉天后,在家设立私塾馆,聘请原承德县知事金梁,海城老儒、原给做过私塾先生的杨景镇,奉天高等师范国文教授白永贞任教。这些奠定了张学良的中文知识基础。张学良在对这段时间的回忆中写道:“我幼年失恃,十一岁生母赵氏夫人见背。我父亲对于我甚为疼爱,因为公务纷忙,把我的教养,委托我的一位家庭教师杨景镇先生。这位老先生他曾当过我父亲的启蒙先生。我生性顽皮,常戏弄我的老师。我时遭箠笞,他的为人顽固守旧。”“他在诸生之中,也是最不喜欢我的。我读书虽然相当聪慧,可是我不好好地用功。我自幼就对于时事关心,喜欢观察人物,我父亲常常宴会中外名人,设宴征妓,高谈阔论,载歌载酒。有时我常深夜不眠,观听他们的畅叙,钦羡那些人物。我的老师最讨厌我那些举动。他的教授方法,除背诵章句外就是夏楚(打骂)。我对于这种读书生活,十分厌倦。可是我父亲很信任我这位冬烘的老教师。我既无生母,无法声诉我的志愿。于我十六岁那年,因为一篇论文起了一场风波。这回我的老师可是真发火了,向我父亲辞馆。我父亲一听大怒,认为我是大逆不道,俗所谓‘天地君亲师’,对我准备痛加责罚。我自己亦决定承受夏楚,待我父亲息怒,我要痛切陈述,我个人读书之志愿,解决我这苦恼私塾生活。我父亲先去办公处在批阅公牍时怒形于色。秘书长袁洁珊(金铠) 问我父亲为何如此盛怒,我父亲告诉他说,我不听教训,违抗先生。袁给我父亲讲述一段年羹尧的故事,我父亲怒气稍息,袁又问他们师生是为了什么呢?我父亲这才研询,是为了作文事而起。袁乃说:‘学良作文反抗先生,我们是应该看他写的是些什么文章。’我父亲把我的作文簿索去,在秘书厅大家阅看那一篇论文。老师的课题是‘民主国之害甚于君主’。我现在只能记得我作文的大概:一破题我就写道:‘民主国之害甚于君主,此乃山村愚夫愚妇之谈也。引证法、美、瑞等大小强国民主之现状,又引希腊、罗马古代民主之事实,申言目下中国不良之状况,非由于民主之弊,乃由于帝制余孽,不解民主为何之老朽昏庸作祟所致。待余孽死绝,民主之光自显。所叹息民主国之害甚于君主者,昧于不明世界大势,不悉世界古今历史,正所谓坐井观天者也云云。’大家看过之后,对我父亲讲:‘这是个有思想的青年,这位先生是不能再教这位学生了,此非学生之过。’于是我不但幸免了一顿夏楚责罚,而我父亲对我另有了认识。随即请袁洁珊给我选了一位先生,而我亦未敢陈述不愿再从事私塾的志愿。”(《杂忆随感漫录》73页)

袁金铠推荐的是白永贞,虽仅仅教了一年多,但张学良从其受益不少。他从未对张学良怒言谴责,并支持张学良多结交朋友,接触社会。1914年11月25日,张学良与于凤至结婚。张学良回忆时说:“我从十四岁仍在读书时代,就同于凤至结了婚。她父亲同我父亲是好的朋友,在辽源县经商。我才九岁她十二岁时,由于父母之命就订了婚。她十七岁那年,我的岳丈不幸去世了,辽源地方正值‘廿一条’之后,日本军队因强修四洮铁路问题,进占辽源,到处滋事,人心惶惶。我的岳母,孤孀弱女,催促我家早日接亲。我们俩在结婚以前,从来没有见过一面,更谈不上感情和爱情。虽然说不上美满,也就这样的过了数十年的共同生活。”(《杂忆随感漫录》78页)

曾问过张学良:“你打算做什么?”学良记述说:“我表示想学医,我父亲是不赞成的。我父亲曾有意把我送到日本去留学,日本方面表示欢迎我入学习院。那是我不愿的。因为我十分厌恶日本。我自己很想去美国或者是英国,因为我自己学了一点英文,同时我接近的多为英美人士。可是我父亲也未同意,我自己决心想渡美留学。私自准备,除学英文之外,补习算学和理化。给我补习的两位先生,都是同我有友谊关系,我自己请求他们帮忙的。一位是奉天基督教青年会总干事普赖德先生,一位是奉天测量局局长兼校长陈蕙生(瑛) 先生。”(《杂忆随感漫录》76 页) 这年,张学良又拜奉天交涉署英文科长徐启东为师学习英语。封建的儒家思想和先进的民主思想的融合,使张学良反帝爱国的思想萌芽逐步发展。正如张学良自己所说:“民国四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颇受刺激,因是彼时欲立志为国家做事。”1915年张学良发起成立奉天救国储金会,并经手募集一批捐款。1916年又与友人共同发起奉天储蓄接济会,以接济贫民。这是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付诸实践的尝试。1916年秋,张学良参加赈济河北的义卖活动。走上街头“着紫衣玄裳,在会场往来穿梭般活跃,手拿大把物品,逢人劝购,高呼‘密斯特’,卖得最多”。

1916年11月,奉天基督教青年会董事会会长王少源送给张学良一张演讲入场券,演讲的题目是《中国前途之希望》,演讲人是天津南开校长张伯苓先生,地点是青年会。张学良在《杂忆随感漫录》中这样记述:“我当时并不知道张伯苓是谁。可是这个演讲的题目使得我动心,因为我心目中认为中国前途是没有希望的,我心中想这个张伯苓他能讲出什么希望来?我倒是感觉兴趣的,所以我就去听他的讲演。这是我初次踏进基督教青年会之门。在演讲时,张伯苓曾问中国前途希望是什么,他自己大声答曰:‘中国前途是很有希望的,中国前途的希望,是有我!’他说到这里停了一停,我的情绪十分紧张,几乎要站起来质问他,你是个什么东西,敢如此狂言。中国前途希望是你?这是因为我初次在那里听讲,人生地疏,未敢乱冲,可是我的心气澎湃不已。张先生再接下去讲,大家对于国家失望悲观,自暴自弃,你也认为没办法,我也认为没办法,大家都坐视着没办法,那么,中国岂不是真的完了吗!如果大家都奋勉图强,自己勉励自己,牺牲一切,为国家为大众服务,把国家兴亡的责任,放到自己的肩上。自己坚定信念。中国的前途就是我。中国亡不了——有我。你也如此,我也如此,万众一心,哪怕中国不强哪!假如大家你怨我,我怨你,可是谁也不想牺牲努力,认为我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人,那么大家都是如此的想法,只希望坐享强国的光荣,国家它自己会强的吗?那是要得人去做。若是我们多数人,自暴自弃,都想坐享其成,那才真是会招来亡国之祸。也就是今日国家不强之原因也。愿大家从今日起,决心立志,说中国不亡有我!这一番的演讲,给我的刺激太大了。演讲之后,王少源给我介绍认识了青年会的总干事普赖德,由普介绍我同张伯苓先生个人去谈话。”张伯苓先生这次的演讲使张学良铭记终生,可以说张学良以聆听此次演讲为转折点,坚定地树立起反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以实际救中国的人生观。从这时起他从军阀的大公子开始向青年爱国者转变了,正如他自己说的:他的青

年时代可以说是一个“爱国狂”。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