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尚流观点:41位名人酷评中国时尚图书
人气:9

尚流观点:41位名人酷评中国时尚

时尚有多少风景 我想,一个没有精英文化的社会是可悲的。还好,在我们的国家,在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土壤上,从来就不缺少见仁见智白马非马的思辨,不缺少宏阔或幽微子非鱼的洞察,不缺少独出机抒的探索和特例独行的...
  • 所属分类:图书 >时尚/美妆>奢侈品  
  • 作者:《[时尚家居]》杂志社 主编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05959279
  •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8-07
  • 印刷时间:2008-07-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六年前《时尚家居》举办了及时届"时尚家居论坛",各界具有经验丰富意识的十位代表人物齐聚海南博鳌,富有远见的观点、饱含智慧的思想在这里碰撞交融。六年下来,从"第三种生活"到"中式的时代形象"的主题策划,让41位名家充满前瞻性的观念进入公众视野,开启了治世也是盛世的生活视角,构建出一个审思的智库,也最终成就了本书的完成。

《时尚家居》不仅是一本传播家居设计理念,提供家居消费知识与资讯的杂志,更是积极推动新生活方式的杂志。我们希望通过此书,让广大读者在这个充满变化的年代体会对生活细节的把握,品味对生活品质的追求,看清生活坚守的根本。

目录

时尚有多少风景

Ⅰ 第三种生活

陈逸飞:在大视觉下构筑生活空间

张越:电视将提供什么功能?

艾未未:朴素的就是有效的

俞孔坚:从洪荒时代找回诗意的居所

三宝:除了快乐地生活还应有别的

石涛:非主流生活动机

许知远:把世界的传统变成我们的传统

潘石屹:吃饱了撑的之后做什么?

张颐武:全球化时代的日常经验

Ⅱ 身份社会 格调人群

石涛:我们要有意识地去充实生活的价值体系

陈丹青:我们是在一片荒凉上建立格调

虹影:我们正在被符号设计着

李亦非:自由地追求,然后不后悔

石康:你能代表谁谈格调?

潘石屹:我们需要这么多标识系统吗?

高光勃:一个外来者看到的中国变化让我感动

张颐武:对差异的追求是中国今日变争匕的能量所在,但我们需要创造共享空间

Ⅲ 新人间烟火

马未都:婚姻作为一种契约应有期限

张扬:不一定非要通过婚姻组成家庭

赵赵:不纠缠是比较健康的两性关系

蔡明:新奢侈主义是回家吃饭

麻国庆:婚姻的多样性并非代表性关系的随意性

陈鲁豫:选择只需发生在今天

张永和:人类可能会向第四个阶段发展

艾未未:文明的进程是男女都被异化

Ⅳ 品质·生活

朱大可:上海文化和精细主义消费

张宝全:创造现代语境中的丰富性

朱伟:回到居住的本质

蔡明:高品质是企业家、消费者和商品间的良性互动

李静:按自己的心愿和性情生活才是有品质的

董豫赣:我们需要建立自己的生活标准

王澍:用手思考

Ⅴ 创意·价值

叶锦添:创意是心里面的东西

张兰:创意就是创造一种无法超越的主义

王中军:创意是因人而异的

王昀:创意是个人的发现

张宝全:创意是独特的感觉创造

刘索拉:创意是脑子里的一瞬间意念

吴世雄:创意是基于消费者的需要和现有资源而产生的产品、设计、策划、应用

欧宁:创意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治国大略

陈辉:创意是创造某种无法替代的价值

Ⅵ 中式的时代形象

马未都:文化消亡后新的中式将如何重生

王辉耀:中国节,文化的抓手

李少红:红楼梦,一场关于中国精致文化的示范

许知远:诚实而深沉地面对我们的现实生活

施养德:干净,中国人的基本素质

姚映佳:每个人都对自己负责

蔡明:让中国文化从部落文化变成主流文化

陈冠中:中式工艺美术现代风格的一项辩解和两项反思

刘江:中国人也应该过时尚的生活

在线预览

Ⅰ 第三种生活

陈逸飞:在大视觉下构筑生活空

陈逸飞,浙江镇海人,毕业于上海美术学院,他创作的作品在国内多次获奖,并被送往日、法、德等国展出,有些作品为中国主要博物馆和美术馆收藏。

1980年,陈逸飞前往美国,在短时间里获得了艺术界的承认,他的作品先后在纽约国际画展、新英格兰现代艺术中心、史密斯艺术博物馆和布鲁克林博物馆展出。1985年6月,在华盛顿的科克伦艺术博物馆举行个人展。自1983年起,他在纽约哈默画廊举行六次个人画展。1989年、1990年,在日本西武举行个人展,1992年,作为仅有的两位嘉宾之一,参加香港国际艺术博览会,并举行个人回顾展。

在过去的几年里,他在佳士得、苏士比以及纽约、香港等地拍卖活动中屡创佳绩,至今保持着中国当代画家拍卖的较高纪录。陈逸飞已与当今世界具的玛勃洛(MARLBOROUGH)画廊艺术公司签约,成为该公司历史上及时位与之签约的亚洲画家。

1993年,陈逸飞涉足影坛,完成了自传性质的艺术影片《海上旧梦——陈逸飞个人随想录》。1995年,完成了反映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故事片《人约黄昏》,入选法国纳电影节,参加影展,深受瞩目。1999年,完成电影艺术片《逃往上海》和电视纪实片《上海方舟》。

1996年至1997年,"陈逸飞回顾展"分别在上海博物馆和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同年,在英国伦敦玛勃洛画廊举办个人画展,并参加威尼斯双年展。1998年,在法国举办个人画展。1999年12月,玛勃洛画廊为他在纽约举办"跨世纪"个人画展。

近年,陈逸飞先生还先后涉足网络、模特经纪、时装及媒体等行业。成为"新视觉艺术"的发起人及实践者。现在是一个边缘学科兴起的年代。我们应该把视野打得开一些,用一个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去思考、去生活、解决各种疑惑的问题。

陈逸飞:平时呢,大家也知道我做的事情跨很多领域,于是有很多说法,一个是说你要干嘛?一个是你犯得着吗?

我想本身陈逸飞这个名字后面没有画家这个称号,我父母给我取名字就是陈逸飞,后面没加括号,我们做的很多事情都是私人的事情,只不过画画这件事大家知道得多一点,然后大家就给你划定你可以干这个,不可以干那个,我们一直在强调人权,你给我机会,我爱做什么就做什么,和你没什么关系的,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其实在过去很多艺术家也有过各种生活方式,这两年我放松很多,早几年还有这样或那样的顾忌,现在我要为自己做的这么多事给它一个概念,提出一个大视觉的说法,这可以是一种"诡辩",可以让大家舒服一点。

以后又有了很多种手段,其实毕加索那个年代也有很多东西都在用,我们现在有这么多手段为什么不用?只要有什么手段,一个艺术家都是很想玩的人,现在我们有这么多好玩的事,人生就这么几十年,何乐不为?现在不需要给很多人一种残酷的画地为牢的限制。

这是及时点。

我们从前没有做好准备,今天这些机会出现了,我们可以做很多东西。

我们现在是人逢其时,因为是低级阶段,你可以做很多事,但到了高级阶段,需要更高的专业化水平,你就不可能做那么多事了,因为你哪有可能样样都做好?现在在一个国家发展的低级阶段我们还可以有一点点发言权,等到了高级阶段,我们就不敢说了。

这是第二点。

有些人问我您做这些事到底想要怎么样?踢足球还想要进球吧!我们做事情就是要给一个信息:我能做的你也能做。这是我们做这件事的价值。我们试图把那些不漂亮的东西、让眼睛觉得不舒服的东西拿掉,这件事一个人做不行,我希望大家都来参与。我一个人的能量不可能把每一件事都做到,但低级阶段我们可以给一个信息,如果一个城市有很多画家,但这个城市很不漂亮,那么还要这些画家干嘛?

这是第三点。

殷智贤:您刚才说以前您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那么现在您觉得您可以做哪些准备以应对将来可能发生的各种变化?或者您建议大家做些什么准备?

陈逸飞:我觉得首先是教育上的准备,我希望能给大家一个信息,从这一点上,我们要构筑一个舞台,让更多的年轻人打倒我们,反对我们。

许知远:我想问一个问题:每个艺术家会面对很多诱惑,比如流行化的诱惑,因为很多人都看重做教育工作,你看到房子不舒服,就要做一些调整,因为这个工作是一个相对简单的工作,不好不协调是一个很明显的事情,可你在做一幅画或写首歌的时候会面临一个问题,真正做得好的话你会面临一种更高的智力挑战,我们常会因为这个更高的欲望感到害怕和畏惧,然后我们寻找一个解决的方法。

陈逸飞:高和低是很难有一个标准的,安迪?沃霍尔当年搞波普艺术的时候,谁承认他搞的是艺术?现在各大美术馆谁不收藏他的作品?最主要的是他做的事情很有个性,这就是他的价值。

现在是一个边缘学科兴起的年代。我们应该把视野打得开一些,用一个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去思考、去生活、解决各种疑惑的问题,比如现在有生物化学、生物物理,文化也是交叉的,搞文学的也可以写美学的问题、社会学的问题,明天也可以去网站,我一点都不奇怪,我觉得这说明你们能力很强。

许知远:但是我觉得还是一个问题,经常会发现某个领域间有一些跳跃的人或事,虽然样子很好看,但事实上,很多时候会发现这些都很肤浅,有些相似的例子,比如在的时候,包括胡适、陈独秀等很多人从美国回来,做所谓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想把这些启蒙的东西普及遍街……中国现在充斥着很多很类似的东西。

陈逸飞:这又谈到一个人的价值的问题,这是一个活法的问题,我当然很尊重关在画室里面辛勤耕耘的人,但这个世界是多样的,允许每个人过他自己想过的生活,你的问题太大,我也想不了这些问题,还是随心所欲吧。

艾未未:朴素的就是有效的

艾未未,1957年,生于北京。

1978年,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

1981年,Parsons School of Design, Art Student League,纽约。

1994年-1999年,艺术刊物《黑皮书》(1994)、

《白皮书》(1995)、《灰皮书》(1997),北京。

1998年-2000年,任"中国艺术文件库"总监

2000年,策划《不合作方式-FUCK OFF》上海。

1980年,于北京参加了及时、第二届《星星画展》。

1982年,在旧金山亚洲基金会廊举办个展。

1986年,在纽约市市立画廊以《中国新表现》为题举办个展。

此后, 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香港、台北、巴黎、日本、瑞典、德国、韩国等地举办多种主题的艺术展。

1999年,赴意大利参加第四十八届威尼斯双年展。

2000年,在上海策划集纳中国当代艺术家思维折射的艺术展《不合作方式》。

近年,艾未未将他的艺术触角延伸进很多领域,建筑便是其一,他不仅亲自设计建造了"中国艺术文件库",还为北京"SOHO现代城"设计了名为"砼"的小区雕塑,在浙江金华主持了由16个设计师参与的小型公共建筑项目,2007年他组织1001个中国人到德国卡塞尔文献展的作品《童话》在国际艺术界引起巨大轰动。艾未未以他的艺术思想去和社会互动。

我认为这是一个缺少品质的时代,或是缺少道德伦理的时代,一个依赖他人标准去安排自己生活的年代。我希望看到每个人有他自己的标准。

艾未未:今天的潮流是都喜欢说新,这不是一个问题,十年也好,五十年也好,人最终还是要很自然的生活,这个本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今天已经离这个挺远的了。

比如说一个人有了钱,要给他父母买一所房子,可能会是北欧或罗马风格的,孩子要送进德国人的学校,这些经历在过去的人很难同时发生。现在我们的生活离道德越来越远了,风格成了主题,人们很容易就接受了各种风格,比如家里用的是明清的家具,出门就踏进了罗马花园,再一上街就像上了赛车跑道。

好像人们也没有提出这方面的思考,一方面我们的时代变得丰富多彩,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问问,为什么我们的房子都要由香港人来设计或由澳大利亚人来设计?我首先声明,我不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但现在我们的民族正在放弃美学和道德原则,这时我们不能不拿一些东西来抵挡一下子。

但是这好像也说不过去,我们这样一个有十几亿的人、有着悠久文化的国家似乎方方面面都没有了,至少是个问题吧,到底发生了什么?总是发生了什么才会这样吧!

我能想到的就是人不是太自然的动物,人不是自己去决定自己的房屋的尺寸、厨房的样子、材料的品质,这些其实都是最重要的、与人的关系最紧密的,但现在都是由别人来决定,包括服装呀、化妆呀。可这么大一块都没有了,人的乐趣的动机是什么?今天买了一件衣服很高兴,但是什么引起我们的高兴?是它的名字、质量、还是和我们身体的关系?这一类思考我们都缺得太多。

我认为这是一个缺少品质的时代,或是缺少道德伦理的时代,一个依赖他人标准去安排自己生活的年代。我希望看到每个人有他自己的标准,看到一个无论过去还是未来值得我尊敬的人,无论他做的是大事还是小事,他是一个农民也好还是一个作家也好,他有自己的标准,这个标准无所谓正确和不正确,但他有一个原始的理由在这儿,可能和一批人有关。这是一个诚实的问题,我觉得我们应该生活得更诚实,这个问题挺重要的,我们的直觉呀、每天每天的判断呀、做事的依据呀??

我小的时候挖过地道,我当时会对地道里拐弯的地方哪儿放个灯,哪儿有个洞特别有兴趣,这其实和你有多少钱,占有多大平方米数没什么关系,和你的生活质量也没什么关系。一个人可以有两平米但像皇帝一样地生活,一个人也可能有一大片土地,这都没什么关系,这里牵扯到艺术,人为什么需要艺术?艺术的精神价值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一根拐杖,当然人不一定要拄拐,中国已经把这个拐扔得很远了,但是人之所以被称之为人,是因为我们在提供一些物质以外的价值,宗教也好,所谓的美学判断也好,对我个人来说还有一定的迷惑,我会觉得有点儿意思。包括看到漂亮女孩,理由我是说不清楚的,这一定是什么人在我身体内设计了什么东西。我觉得人不能活得太物质化、过多地谈平米数,时尚在提倡所谓的贵族生活的同时,应该谈一谈普通人生活中具有的美学成分。

朴素不一定是不时尚的,朴素是非常有效的,简洁是非常有效的,当然不是说墙刷白了就是简洁了,屋里不摆东西就是简洁了,一个工人的简洁和一个农民的简洁是不一样的,但他们都可能是非常明确的。

许知远:你刚才所谈的很朴素的什么,包括生活方式也好,但我不明白在现在这么一个境遇,到底能靠什么用自己的朴素来对抗外面的东西呢?

艾未未:我想依据无非如下:一种是知识的,一种是经验的,一种无非是对所谓时尚的品牌啊、思想、思潮有一定的了解,一定是很简单的。

石 涛:我觉得未未提到一个在现实中非常本质的问题,就是你自己怎么能实现你的乐趣?这些东西就关系到咱们谈到的生活方式问题。它跟金钱有多大关系,跟地位和权力有多大关系,跟知识和经验积累起来的境界有多大关系?如果知识或经验就能解决这些问题,那显然人们可以有一个超越的方式,对金钱和社会地位,但大多数人超越不了,他们的知识经验积累不足以使他们超越那些压力,于是还是被困惑、局限在这里面,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艾未未:我说这个问题的时候,可能缺了一个特征,就是激情的事。激情实际上是一个人疯狂的依据。在某些比较特殊的行业里,可能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人的性格起作用,因为知识都是平等的,谁都可以获取。

三宝:除了快乐地生活还应有别的

三宝,出生于音乐世家。1986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1991年,毕业后任北京交响乐团常任指挥;1993年,任香港大地唱片公司音乐总监;1997年后成为自由音乐人。

1989年,在北京亚运会大型演出中,以一首《亚运之光》正式成为流行乐坛的出色代表,制作《我们就是这样》专辑。至今,他已编配的作品达数千首,而创作的流行歌曲已达数百首,其中脍炙人口的作品有:红豆的《一个童话》、李玲玉专辑中的《挥挥手》、景冈山专辑中的《我的眼里只有你》、《花灵》、《我是不是还能爱你》、《我知道你在等着我》、丁薇专辑中《断翅的蝴蝶》、林依轮专辑中的《告诉明天再次辉煌》、《带上你的故事跟我走》、电影《》、《不见不散》、《像雾像雨又像风》的主题曲、电视剧《牵手》的配乐等。

1998年,为中国五位实力最强的男歌手在北京举办的大型演唱会担任了策划、总监、编曲等工作,并亲自担任指挥。

2000年10月,在中国艺术家赴英国举办的大型演出《为中国喝彩》中担任音乐总监。

2000年,与张艺谋导演再次合作,完成了申奥片的音乐制作工作。

在此后的几年又先后创作了音乐剧《金沙》、《蝶》等。

有的人在农村种地,无忧无虑的不也挺好吗?有的人住着大房子,开着大奔就没有忧虑吗?也还是会有。关键是无论怎么样生活你都得有一个追求——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三 宝:首先我觉得主流是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我考虑过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说的主流这个概念,其实指的并不是大多数人,因为我认为中国大多数人是农民,他们的主流生活是耕地,锄地的这些人才是中国主流生活的状态。

对于每一个人的生活不应该有什么框框,每个人都可以有他的生活,大部分中国人还提不到生活品位,他们连品质还没达到。我现在还需要衣服,冬天需要一件大衣,不会考虑款式啊、潮流啊,因为我又不是去参加一个时尚的晚会。

音乐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我是以做流行音乐为主的,流行音乐是与现代科技紧密联系的一个音乐类别,流行音乐的技术含量是极高的,自从20世纪60年明了电子,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流行音乐,现在爵士乐在美国都被归为古典音乐了。

流行音乐的录音和电脑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电脑的录音对音乐(的质量)有决定性的作用,尤其现在是数字化以后,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不知道未来会发展成什么样,不敢想象,现在变得每个人都可以做音乐(Make Music),你可以自己用电脑找出若干素材,自己做音乐,这种创作方式已经不再是写音乐了,而是一种拼接,像绘画一样,这一段素材和另一段拼接在一块儿,这会出现另外一种音乐效果,也很有意思,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感觉拼接出不同的音乐,近几年,很好玩地出现了一批后期混音的音乐,就是很多录音师把很多素材在不影响知识版权的前提下,重新做出一个音乐。

不过现在音乐也出现了复古的趋势,我想人类所有的流行、所有的艺术都是这种螺旋式上升的轨迹。

主流和非主流的关系是什么?当很多人都去做的时候,它就变成主流了。它们之间是相互对立、相互映衬的关系。

我觉得每个人的生活状态不应该确定这就是好的、那就是坏的,其实这大可不必,每一个人都有他的美学观念、对生活的理解,每个人的经历和环境都不同。有的人在农村种地,无忧无虑的不也挺好吗?有的人住着大房子,开着大奔就没有忧虑吗?也还是会有。关键是无论怎么样生活你都得有一个追求,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我老是跟人家讲,每个人都在追求快乐的生活,我就不喜欢快乐的生活,我觉得每个人一直都在快乐地生活,那就太无聊了。我是喜欢多种多样变化的生活,当你到老了的时候,想起这些才会有意思,所以我对生活给我的多种刺激,不论是痛苦的、快乐的,不会去排斥它,都接受下来、容纳它。我觉得上帝让我感受多种东西,我会感受这个过程,我觉得这是我对生活的一种理解,外在的一些东西,我都不会太追求。

殷智贤:如果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展开一场较量的话,谁会是胜利方?富人已经是够富有了,他本来应该很有品位呀?

三 宝:谁说他本来就该有品位,他本来就没有品位,他穷的时候就没有品位(全场笑)。

前两天,我看报纸,一辆888万的车卖出去了,这是一个多么畸形的消费!

殷智贤:就像《大腕》里说的:"只买贵的,不买对的。"

三 宝:当然这也是发展的一种必然,像美国当年大开发的时候也乱了一阵,当然我们现在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经过这一段,慢慢大家就都守规矩了,很正常。

媒体评论

尚流观点 41位名家酷评中国时尚 什么样的生活可以被称为"第三种生活"? 如何来诠释"身份社会,格调人群"? 在不同人群中"新人间烟火"的两性关系如何演绎? 怎样来实现真正的品质生活? 如何来理解"创意"所带来的价值? 什么才能代表以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