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欣张梅文学作品评论集图书
人气:10

张欣张梅文学作品评论集

本书是对广州两位重要女性作家张欣、张梅的文学作品进行评论的合集,这些评论有国内著名的评论家评述,均已在国内报刊公开发表。相关张梅的评论计40篇,张欣的评论20篇。这些评论对两位女性作家的文学创作情况及作...
  • 所属分类:图书 >社会科学>经典名家作品集  
  • 作者:[张欣];[张梅]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54303337
  • 出版社:羊城晚报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09
  • 印刷时间:2016-09-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轻型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广州两位重要女性作家张欣、张梅的文学作品进行评论的合集,这些评论有国内著名的评论家评述,均已在国内报刊公开发表。相关张梅的评论计40篇,张欣的评论20篇。这些评论对两位女性作家的文学创作情况及作品的艺术特点作了细致深入的评价。

作者简介

张欣,女,江苏人,生于北京。1969年应征入伍,曾任卫生员、护士、文工团创作员,1984年转业。199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作家班。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作家协会主席、广州市文艺创作研究所专业作家。1978年始发小说,目前已结集出版的中篇小说集、散文集、长篇小说多部。其中《沉星档案》《浮华背后》《谁可相倚》《泪珠儿》等均被改编为电视剧播放。

张梅,女,汉族,1958年出生。广东梅州市梅县区人。1985年毕业于广州市业余大学中文系。1978年参加工作,历任广州机床厂技术科干部,广东人民出版社编辑,广州市文学创作研究所干部,《广州文艺》杂志主编,广州市政协委员。1988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文学集《千面人生》、《赴爸爸的婚宴》等。现任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等。

目录

明暗笔法,爱的底蕴

——读张欣新作《终极底牌》 陈晓明  /  1

对当下中国的精神守望与价值期许

——看《终极底牌》的灵动其表与深沉其里 钟晓毅  /  5

属于张欣的广州故事 江  冰  /  10

百般婉转,一样心肠

——故事和讲故事的人 王  颖  /  13

在红尘中安妥灵魂

——素描张欣 钟晓毅  /  18

看的是小说,读的是生活

——《梅边》读后感  /  23

当代都市小说之异流

——张欣《不在梅边在柳边》等三部长篇阅读记 雷  达  /  27

努力发现城市生活的深层秘密

——评张欣的长篇小说《终极底牌》 孟繁华  /  31

铸造优雅、高贵和诗意的审美趣味 

——以张欣的《终极底牌》《不在梅边在柳边》为例 贺绍俊  /  37

跋:此岸诗情的守望者

——我读张欣 程文超  /  47002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袁行霈致张欣的一封信  /  62

代跋:深陷红尘  重拾浪漫 张  欣  /  63

都市喧嚣中的价值持守与裂变

——张欣小说解读 贾亦真  /  65

读者史今致张欣的一封信  /  70

浮华背后的女作家 孟  静  /  72

漫说张欣 陈志红  /  75

我对周边的生活很敏感 谢有顺  /  82

颠覆自己 张 欣  /  88

写作是一种生活方式 张 欣  /  90

学者、作家余秋雨致张欣的一封信  /  93

张欣:《深喉》,是小说不是调查报告  /  95

张欣:我对热点事件感兴趣  /  102

张欣:我给自己的定位是纯文学作家  /  108

张欣暖洋洋 池  莉  /  112

张欣印象(代跋) 蒋子丹  /  118

张欣主要作品目录  /  121

张梅文学作品评论集

张梅艺术年表  /  126

张梅《破碎的激情》 雷  达  /  135

破碎的激情与启蒙者的命运 李  陀  /  138

从理想国的梦中醒来

——张梅长篇小说《破碎的激情》阅读 谢有顺  /  146

寻找故事、趣味与简约 徐肖楠  /  154

平静中的欲望与忧伤 徐肖楠  /  161003

睡眼惺忪的张梅和一座忧郁的城市 张 柠  /  167

张梅:早醒而忧郁的灵魂 黄景忠  /  174

舒缓语气之中的尖声锐声

——评《成珠楼记忆》 李大鹏  /  182

一剪梅 荆  歌  /  185

一条更为宽阔的女性写作道路

——评张梅的创作 黄  莺  /  187

张梅真不简单 戴洪龄  /  202

真实的快乐与悲凉 陈志红  /  206

我读张梅的《殊路同归》 石  娃  /  209

此种风情

——话说张梅 艾晓明  /  212

你那酒汪汪的玫瑰色女狐狸眼睛 徐  坤  /  216

闲人老张 沈宏非  /  218

红尘梦醒自知归 钟晓毅  /  221

孤独的魅力

——读张梅《保龄球馆13号线》 陈淑梅  /  224

“视点”之外的影像

——读张梅《保龄球馆13号线》 陈伟军  /  226

张梅笔下的另一种人生 程文超  /  229

那天去看张梅 韦映川  /  234

新颖嬗变

——读广东青年女作家张梅的小说 谢望新  /  237

生命中的精灵

——读张梅散文集《千面人生》 伊  童  /  240

塑造女人 罗  宏  /  243

文章以真为上乘

——读张梅散文随想 岑  桑  /  246

激情和写作

——张梅小说印象 陈  虹  /  249

张梅印象记 江南藜果  /  253

我的写作成熟期还没到来 龙迎春  /  255

南方故事的两种讲法

——张欣和张梅小说新论 徐  岱  /  259

先锋女性和传统女性的内在冲突  /  272

斯人幽雅独立 文/夏坚德  /  285

南都女性“浮世绘”

——评张梅小说《酒后的爱情观》 邵  建  /  289

天空有云才真实 梁秀辰  /  295

激情起落  相关何处

——读张梅长篇小说《破碎的激情》 马相武  /  299

现代都市人的心灵描述与透视

——读张梅的小说 游焜炳  /  302

于随缘处看张梅 程  鹰  /  305

激情,一生可能只有一次

——广州女作家张梅访谈 杨宛星  /  308

张梅和她的紫衣裳 石  明  /  316

以南方的标准生活,以北方的标准写作 黄  茵  /  318

都市欲望中的浮沉与挣扎

——张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心灵特征 齐  红  /  322

南国都市的喧哗与骚动

——评张梅的长篇小说《破碎的激情》 朱育颖  /  330

现代都市与女性生存的两种诠释

——王安忆、张梅都市小说比较分析 赵改燕  /  336

张梅:理想主义的荒诞处境与反讽叙述 李春华  /  344

张梅长篇小说《破碎的激情》研讨会纪要  /  352

在线预览

明暗笔法,爱的底蕴

——读张欣新作《终极底牌》

陈晓明

张欣身处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南方城市广州,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她就孜孜不倦地描写时代变动中的人们的日常生活。她能在当下的平静现实中发现人们心理困窘,看到性格与命运较劲的那种伤痛和力道,而她的笔触终究要抵达的是人性中的温润和那些闪光的时刻。

2013年底,花城出版社推出张欣的长篇小说《终极底牌》,我们又一次看到她翻开的生活底蕴,在精心的布局下,又有一种沉甸甸的质地。《终极底牌》听上去像是好莱坞大片的名字,主角想去会是汤姆 克鲁斯或布鲁斯 威利斯式的中国英雄。但翻开小说,主角却是几个文弱的中学生,以及不明觉厉的她/他们的老师或家长。这里面能藏着什么样的“终极底牌”呢?张欣的笔致向来委婉有致,她说故事从容不迫,一点点进入,曲曲折折,游龙走丝。过去是从家到单位,绕开社会纷乱;此番是从家到学校,也无须纠缠于人间万象。其实就是两个家庭的故事,你何尝想到这样的少男少女的故事能牵扯出男男女女的恩怨情殇?小说开篇就写两位女中学生的友情,以及临近高考的中学课堂,读下去很长时间你都会认为这是写今天反思应试教育的故事——这无疑也是小说的一个目标,但内里却是写这代少男少女的情感心理,她们身后父辈的感情纠葛和人格命运。小说的两个小主人公崖嫣和豆崩读重点中学高二年级,俩人书桌相邻,情同姐妹,性格迥异却也同病相怜,都属单亲家庭。一个是父亲去向不明,另一个是母亲另有抱负。崖嫣在学校老师教诲,遵守课堂秩序,在家对多病的母亲也十分孝顺。豆崩则格格开朗活泼,甚至颇有侠情义胆。崖嫣暗恋学校的美术老师江渡,豆崩则喜欢高三的学长程思敏。但是程思敏却喜欢崖嫣,年轻人之间就纠缠着这般情感瓜葛。这里并没有争风吃醋的明争暗斗,只是年轻人的率真与多情。张欣写情感早已圆熟,她不需要弄得刀光剑影,正是她对生活真相的把握,对人性的洞悉,所以能在平实朴素的生活中,写出人们面对生活的真实态度和心理情结。小说贴近生活,贴近人性,读来十分自然顺畅,几乎是丝丝入扣,再又节外生枝。

这部小说与张欣早年剖析人性的笔法有所不同,她在寻求生活的底蕴和人性的亮色。生活的秘密一点点被揭示出来,人性的亮光也一点点透示出来。小说中几乎没有坏人,甚至没有明确的对立面或阴暗面。大家都是普通人,都是正常人,只是各有各的故事,各有各的秘密。江渡的父亲江渭澜,早年为了报答舍命相救牺牲的战友王觉,离开倾心相爱的恋人紫佳来到王觉遗孀小贞家,承担起照顾抚养这个家庭的责任。这个行为说普通也普通,说不同凡响也未尝不可。小说刻画了江渭澜的坚强性格,承担和责任,也描写了小贞的善良与温婉。江渭澜的故事多少会让人想起毛姆《刀锋》里的拉里的故事。拉里青年时在一战期间当飞行员,一次升空作战,战友为了掩护他被敌机击中。出身名门的拉里后来离群索居,到底层做蓝领粗工。据说毛姆笔下的拉里是写维特根斯坦,有相当的真实性。想去江渭澜的故事在偌大的中国也有可能找到原型,对于虚构文学来说,素材的真实出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小说叙事逻辑中展开的合理性。就这点而言,张欣采取了让笔下的江渭澜隐忍内敛的策略,让他承担、坚守。他就像一座山一样沉稳,也像山一样沉默。以至于小贞和他生活了多年,才一点点知道他出身于书香门第,会拉小提琴,懂诗,对艺术有精湛理解。这是普通女性小贞所陌生的男性,多年生活在一起,她对他依旧陌生,但却能信任他,体会到他的高尚与坚韧。对于作者来说,这就够了。在今天,书写正面、高尚、奉献这些正面价值观已经十分困难,身处怀疑的时代,面对无限多样的虚假和浮华,去哪里寻觅人性的依靠呢?张欣没有放弃,她坚持去写人性积极的肯定性,在小说叙述的精心布局中去透示人性的亮光。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张欣在年轻一代身上去看那些善良和仁义。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一代人,成长于中国城市化和消费社会急剧发展时期,他们通常被描述为自私、唯我独尊的一代人。但是,张欣并不想重复这些概念化的表述,她要去体察年轻一代的心性和人生追求。固然,他们还难免幼稚,也有诸多烦恼和张扬自我的举动,但他们敢爱敢恨,有是非,懂道义。崖嫣当然是一个善良孝顺的孩子,从小就给母亲炖中药,给母亲捶背揉肩。屋子里弥漫着中药味,她就在中药的气息中学习做作业。豆崩表面上大大咧咧,什么都不在乎,而且她知道程思敏喜欢崖焉,她却又喜欢程思敏,在爱情这一点上,她也显示出少女的直率真实。她最终做了几件好人好事,还酿就了“法女事件”(开法拉利跑车救下昏倒路边的人,遭遇人肉搜索),一直热心于公益事业。所有这些,豆崩重塑了富二代这一群体的形象。与其说是树立榜样,不如说是豆崩的形象也还原了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豆崩最终去国,她留下的是一个落寂的背影和感伤的记忆。

这部小说写人物采取的笔法干净利落,简洁明晰。尤其理想化的人物居多,小说乐于去描写人物的正面性格。程思敏和江渡也是小说着力写的不同年龄层的青年形象,他们都有着帅气的外表,坚韧的性格和不同凡俗的思想情怀。江渡舍身救了崖焉,程思敏去了北京的龙泉寺出家。他们都成就了一种道义的人格,给人们看到今天青年身上显现出的希望。只是程思敏的精神人格升华转向宗教,这也表明作者对当代的精神信仰的一种困难探询。

小说的构思颇具匠心,明暗二重结构发展为平行的双重结构,并且最终把底牌亮出。小说明写几个中学生的应试教育以及他们之间的情感关系,暗写他们的家长之间的更为复杂的人生纠葛。小说中起连接作用的人物是江渡老师,这个中学美术老师在几个中学生的应试教育中本来是毫无作用的人,但对于这几个孩子却是如精神支柱一般重要。在小说的叙事中,他也起到了结构中介的作用。小说深藏的秘密是年轻一代浑然不知的父辈的情爱纠葛,江渡的父亲江渭澜竟是崖嫣母亲紫佳的初恋情人;紫佳的病痛是心病,那是年轻时离去的恋人留下的创痛。江渭澜心里始终记着战友的救命之恩,他要终身相报;小贞始终看不清后来来到身边的江渭澜等等,所有这些隐藏的秘密或不明真相的谜团,都表露着一个十分明晰的意义:那就是这些人身上所体现出的人性的善良、责任、道义,里面透示出的是这个时代急需确认的精神价值——这就是小说要翻出的“终极底牌”。

这部小说在叙述上笔法精细,有一种从容舒缓的情致,南方情调、城市韵味,那种“慢”的叙述节奏,一层层剥开的手法,都可以看出张欣的小说叙述艺术透着一种老道的自信。当然,以戏剧性建立起来的情节结构,或许会让人看出电影电视剧的影响痕迹,但也不妨看作张欣坚持的探索。在中国当代的长篇小说普遍缺乏构思的情形下,这样的构思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此种风情

——话说张梅

我认识张梅,是在一个热热闹闹的场合上。电视台里搞节目,我被朋友约去做嘉宾。那天的节目是个读书知识竞赛,我们这一组叫做书生队,都是学校老师、报刊主编、社科院夫子之类。张梅那一组名人队,才子佳人荟萃。我是先到,过了一会儿,一位佳人娉婷而至,长裙袅娜。交换了名片,知是张梅,可又不知此姝是哪方面的。倒是我们这一队错插了一位黄爱东,名声赫赫。黄小姐站起来,长发垂腰,艳惊四座。看她嫣然一笑,不禁想起,是有狐仙道一说的。那天散了场,得了一堆东西,与各路友朋分过,已要道别,有人叫我去喝茶。也不知是谁叫的,总之,一行四人,再去“新君悦”。这家有日本茶食,寿司之类,又有广东点心,爱东请我们,张梅吃自己的。她们都是风姿绰约的女子,爱东笑容如花,张梅戴两枚指环的手,手里轻弹的“剑”什么的,我白吃白看,欢喜都在心里。

后来读了《夕下的小女人》,有几篇写过去的日子,花布衣裳、在小县城的球队打篮球,还有听一位法国作曲家的火车,看过后难忘了,细细想,是什么使日常的风景难忘呢?是那种叫孤独、或者说忧伤的东西。这几篇东西并不是写作者自己的孤独,我动心的是她对别人的孤独、忧伤的注视。某个角落、某个倾听和意会的姿态、某种沉默无言。

这是张梅,她注意了。

再后来,我给香港三联编一本《中国女性小说新选》,读了几百万字的女性作品,也读了张梅的小说集《赴爸爸的婚宴》,我从其中选中了她的中篇《殊路同归》。近两年张梅的散文集《此种风情谁解》、小说集《集后的爱情观》,我也都读了。作品印象嘛,怎么说呢?先说大处,张梅比较大气的作品,当属《殊路同归》了。

这篇小说有浓浓的南方气息,不过,什么是南方呢?中国小说中,有过南方小说吗?美国小说中是有的。中国,历史上,诗词曲赋乃至菜系,亦有南北之别。当然小说中,《北方的河》《红高粱》《白鹿原》都让我们想到北方,想起山河、景物、农民、历史、厚重等等。南方是什么?笼而统之,是城市和女人,是红尘绿酒、坑蒙拐骗、大款二奶……敢说不是?看张梅写的《老城记事》,她以童话寓言风格写现代都市风景,其中有一则《窗子》,写“防盗网像细菌一样飞快繁殖”,这正是张梅长大之城,我们现在的栖身之城——花城的特色。还有漫长的雨季、有毒的夹竹桃、大排档和数不清的酒店。

但《殊路同归》展示的是南方的另一面,心灵的、激情的一面。这是张梅的南方,是如我这样的外省读者陌生的南方。人们都不会怀疑,北京、上海是大都市,但说到广州,就有犹疑。广州有它暧昧的面孔,花城的注解是花钱的地方。外省人,尤其是中心都市的来客,常常理所当然地指斥,这儿没文化。《殊路同归》里的青年形象会证明,那种想当然恐怕是一种偏见。南方何尝没有精神向往,何尝没有激昂的求索。小说中写了一群胸怀理想的青年,出于对文学或某种品质的热爱走到一起。同时,整个社会急剧从封闭走向开放,青年男女在情欲、理想、集体价值和别人价值的碰撞中经历觉醒、作出选择和受煎熬。我欣赏的是,作者采取了一种犬儒的、游戏的态度,写那种情感上的大起大落。这种佯谬的书写,消解了某种貌似神圣崇高之物,令其暴露出虚假。希望成为偶像,这确实是那个理想主义年代留在年轻人心中的的余音。张梅没有如前一个时期的虚构成分,故而她调侃,戏谑又佯作不知的。但她也不是那种大叙述式的批判姿态,她把她的忧伤的女主人公留在迷茫里了,道路在哪里呢?那该由读小说的人去寻找吧。

张梅此后写的小说与这个作品都不同了,说明她已在寻找。她找的是写作的道路,人物、故事、感觉、语言。怎样开始一个南方的叙述呢?广州写得好的女作家还有一个张,是张欣,二张可有一比,张欣是快的,作品节奏快,人物对话唇枪舌剑快,快刀斩乱麻,还有,张欣

笔下的女人多是白领,上班的,诸多的搏杀型,一不留神就遍体鳞伤。张梅慢,而且,她写诸多的闲,闲人、闲情。张梅写出,在那样一些闲散无事的场合,茶聚、舞会、郊游的晚上,竟是有些生命本相隐藏其中的。那有待于去捕捉的、蜜蜂与蝴蝶一般翩翩飘忽的东西。比如,《绝代佳人》《小宝的夏天》《礼物》,写对一款时装裙子的痴迷,写一群小妇疯疯傻傻的闲话,写关于一堆礼物的遐想……看似都是无关宏旨,可是,谁说我们的生活不是因此而叫人牵挂。不能释怀于各种美丽而有趣的形式,这莫不是女人的本质?张梅笔下的都市女人多是执着于物,对衣着、服饰、食品有讲究,是世俗的女子。你看了,会觉得都市如水,如水的女人浮游其中,物只怕是她们抓得住的东西,比男人牢靠。

《酒后的爱情观》中写了种种都市的故事,在醒与醉的边缘,男人和女人的迷失。寂寞、雨、玫瑰、空气或芬芳唤起的幻觉。幻觉的世界有奇迹,五光十色,比醒了好。张梅会用很慢的节奏写梦幻中的景物,还有男人与女人的接触,实际的、肉与灵脱节的。还有在闲处,偶有一刻,我们不得不面对自己,与久已干涸的灵魂相遇。如《保龄球馆十三号线》《乌鸦与麻雀》,无论你的人生如何平淡,你得明白,活着是好的。多少沧桑,莫若尽付笑谈中。张梅的散文,是更接近她内心的,让人看见她的多面。斗酒的女子,有过“要喝就喝八杯”的壮举;闯江湖的女子,走过云南高原,听过喀什清真寺悠远的钟声;浪漫而质朴的女子;是的,浪漫已不是今天风行的情感,可她坦然承认对那些异地的风雪和激情的心仪,她依然写一些简单而美好的人和事。她是心里装有许多如水的眷恋的女子,有时候,这些把文字漫透,文字就飞扬起来,充满了如水的灵动,“是呀,风景就像这样渗进我们的眼睛和皮肤。等我们老了,走不动了,把皮肤掀开一层,就可以看到风景了”。这样的文字,只有心灵所至,不是写出来,是涌出来的。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凭文字彼此相认,读出我们的过去,拾回热烈敏感的年轻时光,那些纯净的友情。有人对一个异乡人说,何时你才可以说这里是你的家乡呢?除非你有一个亲人死在了这里,永远地留在了这里。但像我这样的一个外省女子,岂可以等到那样一个遥远而凄凉的时候。在我的经验中,找到了一种亲切的文字,那就是家园。当我在张梅的文字中徜徉时,我多么想对她说,你是我遗失多年的那个朋友,从遥远的异乡启程,我们终于重逢。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