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曾国藩家族图书
人气:39

曾国藩家族

董丛林编著的《曾国藩家族》以晚清历史人物曾国藩为中心来写由他联系的家族群体百余年的变迁与延革。中国数千年历史上历来以"家国同构"这一政治文化范式来统领。而两者还是稍有区别的,以往的曾国藩研究注重对"国...
  • 所属分类:图书 >传记>家族研究/谱系  
  • 作者:[董丛林]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205077204
  •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4-01
  • 印刷时间:--
  • 版次:--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
  • 包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董丛林编著的《曾国藩家族》以晚清历史人物曾国藩为中心来写由他联系的家族群体百余年的变迁与延革。中国数千年历史上历来以"家国同构"这一政治文化范式来统领。而两者还是稍有区别的,以往的曾国藩研究注重对"国"的重视,因此,《曾国藩家族》侧重"家"这一微观的角度再现历史,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作者简介

董丛林,历史学博士,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近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以晚清湘淮派系作为主要研究领域之一,将其群体考察与典型人物个案研究有机结合,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这方面的论文多篇,相关著作有台湾立绪文化公司、河北教育出版社先后出版的《百年家族?曾国藩》等多种,另有《曾国藩传》即将在人民出版社出版。

目录

前言(1)

1.大星陨金陵(1)

2.巨蟒惊梦(4)

3.龙门回首(7)

4.格书与检身(10)

5.在升迁的顺境中(15)

6.兄弟情(18)

7.还有姊妹们(24)

8.家难与"国变"之间(27)

9.移花接木(36)

10.妻儿情长又非常(42)

11.委军回籍为哪般(47)

12.三变不奇(52)

13.一门"忠烈"(57)

14.一"记"一"檄"之间(63)

15.同心若金真"吾党"(67)

16.血火没天京(72)

17.流水高山心自知(79)

18.曾李瓜代(86)

19.衙署里的眷属(92)

20."八""三"诸诀系家风(97)

21."涵泳"之境(104)

22.疑乎,信乎?(111)

23."黄鹄"梦(119)

24.栽花插柳意有无(124)

25.阔别重赴京都日(131)

26.桑榆霜雪惨(138)

27.妇雏悲欢事(145)

28.出使前的召对(148)

29.万国身经奇世界(155)

30.相对隐深的层面(162)

31."熊"口索食(168)

32.侄刚与叔拙(174)

33.殇亲悲吟(181)

34.愤时与应景(188)

35.侄叔接踵弃尘寰(192)

36.富厚堂里的女主人(196)

37.崇德老人(200)

38."广"字辈纪略(205)

39.旧族新风(213)

40.百年沧桑(221)

附录一 曾国藩家族世系简表(230)

附录二 主要征引和参考书目(232)

后记(234)

在线预览

1.大星陨金陵 钟山龙蟠,石城虎踞。千年古都,历尽风雨。 到清朝同治十一年(1872)乍暖还寒的季节,金陵(今南京)结束作为太平天国都城(称天京)的历史不过七年半的时光,饱经战火摧残的凋敝凄凉还留着醒目的痕迹。与此形成鲜明对比,在"承平"时的故址刚刚重修起来的两江总督衙门却屋宇严整,气象一新,显示着"平乱致治"后皇朝"南洋"高官衙的威严肃穆。 然而,在这总督衙门的深处,并没有多少乔迁新署的欢怡,相反,倒是笼罩着一派哀愁沉闷的气氛。因为这里的主人久病缠身,每况愈下,已经预感到不会久于人世,连日来,不断发些悲生忧死的感慨,做些关于后事的铺排。身边的家人、僚属尽管不免总是说些宽慰的话语,但眼见他病症日重、神明日衰的样子,知道无力回天,心头自然压着沉重的悲苦。 或许,他实在不需要通常的祝愿式宽慰,因为他对人生已有太多的感悟;或许,他也同样需要常人所需的宽慰,因为他也是血肉之躯,有着珍惜生命的本能;或许,他渴望在他身上出现妙手回春的奇迹,因为他还有很多割舍不下的重要事情有待了结。然而,病痛折磨下做事力不从心的"苟活"状态,对他来说似乎真的没有多少值得留恋,给予他的只是莫大的伤感: ……眩晕、目疾、肝风等症,皆心肝血虚之所致也。不能溘先朝露.速归于尽,又不能振作精神,稍治应尽之职事,苟活人间,惭悚何极! 余精神散漫已久,凡遇应了结之件,久不能完,应收拾之件。久不能检,如败叶满山,全无归宿。通籍三十余年,官至。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大徒伤,不胜悚惶惭赧! 这是其人临终前三四天日记中的言词。他一生有着记日记的习惯,一直记到他去世的当日。这天一早,他起床后记下这样寥寥三十余字:"既不能振作精神,稍尽当为之职分,又不能溘先朝露,同归于尽,苟活人间,惭悚何极!"显然是上引前几天日记中悲叹的重发,可见当时他牢不可破的心结所在。 莫非,他的生命真的成了一支摇曳不定的风中残烛,说不定在哪会儿就要一下子永远地熄灭?一个曾力挽狂澜,支撑起晚清"中兴"大厦的栋梁人物,在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则面前也竟是如此软弱无力。 这个时刻终于来到了。二月四日(3月12日)午后,他强支病体,由儿子陪伴,扈从跟随,到署内的西花园散步,忽然一阵强烈的眩晕袭来,腿脚麻木得再也不听使唤,顿时无法走路。从者赶忙呼人搬来坐椅,把他扶掖上去,抬回屋内。家人环集跟前,他已不能说话,只是在椅子上静静地倚坐着,也许,并没有显出什么痛苦,而是那么平和,那么安详,仿佛只是过度劳累后的酣甜小憩。就这样到戌刻(晚七点至九点间)时分,便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这,正好是他父亲去世的忌日。据说,几天前他曾预言,自己也会在这撒手尘寰。 又传,就是在他去世的这个夜晚,城内有不少人忽见督署方向火光映天,想是失火,赶来救火而又无火可寻。有许多人看见一颗晶亮的大星陨落城中。 这种有意无意的附会渲染给此人之死平添了几分神秘。但这也正好说明当时世人对他的看重——他竟有惊天动地的非凡。 的确,他堪称一代雄才,三朝(道光、咸丰、同治)重臣! 他的死,震动了金陵,震动了大江南北,也震动了千里之外的京都。清廷为之辍朝三日.并特颁上谕: 大学士、两江总督曾国藩学问纯粹,器识宏深,秉性忠诚,持躬清正。由翰林蒙宣宗成皇帝(按:指道光帝)特达之知,洊升卿贰。成丰三年间,创立楚军,剿办粤匪,转战数省,迭著勋劳。文宗显皇帝(按:指咸丰帝)优加擢用,补授两江总督,命为钦差大臣督办军务。朕(按:同治帝自称)御极后,简任纶扉,深资倚任。东南底定,厥功多。江宁之捷,特加恩赏给一等勇毅侯,世袭罔替,并赏戴双眼花翎。历任兼圻,于地方利病尽心筹画,老成硕望,实为股肱心膂之臣。方冀克享遐龄,长承恩眷,兹闻溘逝,震悼良深。曾国藩着追赠太傅,照大学士例赐恤,赏银三千两治丧,由江宁藩库发给。赐祭一坛,派穆腾阿前往致祭。加恩予谥"文正"。入祀京师昭忠祠、贤良祠,并于湖南原籍、江宁省城建立专祠。其生平政绩事实宣付国史馆。任内一切处分悉予开复。 此谕中,盖棺论定地评述了曾国藩一生的为臣履历和军政功勋,给予了很高规格的封赐。特别是谥号"文正",在有清一代也只有寥寥数人,这与他生前的破格封侯,同为汉臣所获的高荣誉。接着,又相继御赐数道祭文,并颁御制碑文。真可谓"哀荣式备","恩眷优隆"。 与此相呼应,铺天盖地的挽联、祭词,包围了这位"曾文正公"。从亲眷到乡人,从同僚到下属,从文友到门生,都不惜呕心沥血献上自己的"呜呼"辞章,俨若进行一场志哀文体的创作大赛。几多发自肺腑的哀思?几多形诸笔端的谀颂? 只有大江东去依旧,逝者如斯夫。 只有钟山峻姿不改,冷眼看世情。 ,我们可以说,曾国藩也不过是早为历史长河荡去的一朵浪花,他并无力扭转历史洪流的趋势。但是,我们又不能否认,他曾影响过一个王朝的气数,牵连着一个家族的兴衰显隐。P1-3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