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文化产业评论2017年图书
人气:51

北大文化产业评论2017年

《北大文化产业评论2017年》的主编是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文科博学教授叶朗,作者皆是文化产业领域的学者、专家、研究者,对文化产业相关领域了解深刻。本书入选的23篇研究文章,内容丰富,既有...
  • 所属分类:图书 >文化>文化研究  
  • 作者:[叶朗]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07547283
  •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8
  • 印刷时间:2017-08-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296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内容简介

《北大文化产业评论2017年》的主编是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文科博学教授叶朗,作者皆是文化产业领域的学者、专家、研究者,对文化产业相关领域了解深刻。本书入选的23篇研究文章,内容丰富,既有文化领域出现的新兴现象,如直播平台、网红产业;也有当前备受大众关注的话题,如“一带一路”“IP项目”“互联网 ”等。

编辑推荐

《北大文化产业评论》是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主办的文化产业研究性学术类图书,以理论分析、政策解读和前沿观察的形式对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理论、区域文化产业、文化企业经营管理、国外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案例和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等相关领域展开理论性、批判性、历史性和国际性的研究论述,重点探讨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和商业模式,倡导跨学科的视角研究文化产业现象和趋势。

作者简介

叶朗,浙江衢州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兼任宗教学系、艺术学系主任。同时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兼高校美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市哲学会会长,全国政协常委。编著作品有《中国小说美学》、《中国美学史大纲》、《现代美学体系》、《世界诗学大词典》、《中国美学史》、《中国文化导读》、《中国历代美学文库》、《中国文化读本》、《美学原理》、《北大文化产业评论2009年卷》、《美在意象》、《北大文化产业评论(2010上卷)》、《北大文化产业评论2015年》、《北大文化产业评论2016年》、《北大文化产业评论2017年》等。

在线预览

符号意蕴与当代文化消费

王 爽

摘要:文化消费是满足自身精神文化方面需求的经济行为,是对文化内容和文化符号进行意义解构的过程,还是社会区分标示的一种。人们通过对奢侈品或品牌商品的消费获得所向往阶级的认同感、归属感,同时品牌消费也使其消费者获得优越感和社会区分的标示。文化消费与符号意蕴密不可分,通过解构、重构文化内容的符号意义,消费者获得了意义生产的自我实现满足。网络空间中,受众、符号的能指类型和所指范围都得到极大扩充,网络文化消费中的符号意蕴也被进一步丰富和应用。与传统文化消费相比,网络文化消费的消费者、消费方式和消费效益等都呈现出了新的特征。

关键词:符号意蕴;文化消费;意义解构

传统经济学认为,消费是对商品使用价值的获取,是商品交换价值的最终实现。然而抛开商品的使用价值,消费本身还是文化行为的一种。自鲍德里亚用符号消费理论提出对社会消费异化的批判以来,对消费社会的研究就有了新的视角。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消费从类型、种类到形态和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对商品价值的聚焦天平越来越由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倾向于对符号价值的认可和追逐。商品消费中的符号意蕴,尤其是当代文化消费中的符号意义重塑无疑就成了这股潮流中最值得研究的选题之一。

一、认知文化消费 伴随着文化工业的发展,人们对文化消费的认知也经历了由批判反对到部分接受、充分肯定,再到认为文化消费是社会标示的一种、文化消费是符号消费的历程。

(一)文化消费是一种批判性的存在

从法兰克福学派提出“文化工业”理论开始,大众文化消费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消费理论是基于对大众文化、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和现代性等批判,认为“电影和广播不再是艺术,而成了推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工具”,主要思想包括:西奥多 阿道尔诺(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赫伯特 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的单向度消费者理论(文化工业的发展使人变成缺乏创新和自由的被动接受内容的单向度的人)和“虚假需要”理论、艾瑞克 弗洛姆(Erich Fromm)的消费异化理论(消费是虚假的心理补偿与逃避,消费本身成了目的而不再只是满足需求的手段)、瓦尔特 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的机械复制艺术理论(现代复制艺术在艺术复制方式、艺术价值及艺术接受等方面具有革命性意义)和利奥 洛文塔尔(Leo Lowenthal)的消费偶像理论(社会由生产偶像转向消费偶像阶段,消费成为人们生活兴趣的中心,“通俗文化的产品全无任何真正的艺术特征,它呈现的真正特征是:标准化、俗套、保守、虚伪,是一种媚悦于消费者的商品”)等。整体上看,法兰克福学派从对大众文化消费的批判角度入手,认为在看似面向大众量身定做的文化内容商品面前,消费者只是充当着被动的符号接收者的角色而被标准化的文化所控制。

媒体评论

目录

符号意蕴与当代文化消费

基于文化经济学理论探索性研究奢侈品牌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转化

基于“功能-情境-角色”理论的格萨尔文化生态保护研究

后工业时代大众启蒙的批判与反思

——以“青春版”《牡丹亭》为例

以时尚的视角观照电影:迷影文化的规训作用初探

——以电影《百鸟朝凤》营销事件为例

低端艺术品消费市场对公众文化消费行为的引导作用

——基于文化资本理论

韩国工业社会中的匠人精神及其案例

两岸艺术资助机制比对研究:组织、运作与流程

直播平台战略创新模式研究

——以淘宝直播等直播平台为案例

网红产业价值链的结构与生态分析

“区域化共进”视阙下的电影外交

——以“一带一路”区域电影市场的定位为例

数字复制时代艺术作品的新审美距离与问题

——从数字化展览“不朽的梵高”谈起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IP项目研究

——一种文化与认知的视角

论数字汇流中的影音平台及其商品特性

当代艺术跨文化传播中的冲突与和解

——以欧洲当代艺术双年展为例

社会创新视域下的社区创意营造研究

珠三角视域下的珠海文化旅游发展路径研究

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创新研究

——以“多彩贵州”为个案

城市形象片演变及发展路径研究

——以青岛为例

历史街区中的城市更新与内涵挖掘

——以杭州南宋御街遗址为例

“互联网 ”背景下文博行业发展模式探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化生存

——以徽州区域为例

论丝路故事的创意开发

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跨界融合的内在机理与模式选择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