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图书
人气:13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本书是李希贵老师的代表作之一,也可视为作者的“半生自传”。 作者曾历任山东省高密四中语文教师、班主任、副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高密一中校长,高密市教委主任,潍坊市教育局局长等。本书记述了...

内容简介

本书是李希贵老师的代表作之一,也可视为作者的“半生自传”。

作者曾历任山东省高密四中语文教师、班主任、副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高密一中校长,高密市教委主任,潍坊市教育局局长等。本书记述了作者在这一期间的教育历程,及其教育教学和管理思想形成的过程。

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叙述了自己经历过的一个个故事。这些故事以教学、教育、管理三条主线,系统展现了作者探索教育本质规律的过程。既有初为人师的青涩、刚做领导的执拗,也有失败时的反思、成功时的冷静。书中的故事和案例,充满了作者对教育的深入思考、对教育的热爱与追求,是一部适合所有教师、教育管理者和研究者阅读的著作。

作者简介

李希贵,山东高密人,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

20世纪90年代以来,提出并实施了以课内大量阅读为基础的中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主持新学校行动研究,推进育人模式改革,在实践中构建了治理主体多元、管理结构扁平、课程多样可选择的生长性学校生态系统模型,让教育较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唤醒自己、发现自己、成为自己,初步形成了学生自主生长的学校生态。出版有《学生第二》《面向个体的教育》等专著。先后参与了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报告团宣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起草调研等工作。

目录

楔子 不是教育的教育

爱书的爷爷

父亲和母亲

鼓励的效应

连环画的魅力

工地上的体验

亦师亦友

第1章 乡村中学

1.教育,从平等开始

教师可以道歉

学生不需要假分数

还有比抓小偷儿更重要的事情

2.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辅导不了的语文

从“地下图书馆”到“每天10分钟”

让学生当一当老师

没有老师的语文课

“ACT语文教改实验”

3.管理,应当从提倡什么切入

“你到底还允许我们干什么?”

“我们真的是闹着玩的”

“校长逝世文艺晚会”

4.教育不需要“目中无人”的管理

学校制度该保护谁

管理与学生的命运

5.将矛盾消化在机制之中

热情难医百病

“面子”也没那么奏效了

制造一杆公平秤

让聘任制软着陆

卖不出去的面条

“特殊职责”的困惑

6.经营学校文化

“永不屈服”

让“苦累文化”“上市”

“领导干部日日思”

7.“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

从热爱水井到热爱学校

“三朝元老”和“首席接待”

从“五子登科”到“功勋四中人”

校长的责任:“经销”希望

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自我

第2章 穿越“雷区”

1.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

两笔账算出一个“双十工程”

“无事可做的班主任”

“学生十大自我锻造工程”

辅导员:班主任的较高境界

“我就是班主任!”

2.“为四十岁做准备”

让学生成为我的同盟

哪里闪光就打造哪里

校训也搞“股份制”

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及时次”

戴警帽的男孩儿

3.管理,组织才华与塑造才华

让老师们的智慧用在哪里

把积极性引向何方

寻找工作量与“实效工时制”

开发课程与开发自己

建设校外导师团

用好“制约”这把双刃剑

4.失败和成功都可以锻造出成功

老师的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

一次错误的表彰

多一把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学生技能测试站

用“比值”衡量成绩

点名达标活动

5.寻找语文教学原生态

“千万不要上语文老师的当”

儿子的启发

“失败了,谁来负责任?”

尊重选择与张扬个性

“文章是流出来的”

自修楼中的自主学习

6.让教育从细节入手

取消专人排单车

“六角钱”的招领

从扶贫到励志

7.让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

一个苹果 一个梨子=?

“有点儿落叶怕什么”

第3章 高密教育

1.用“考试”指挥一台交响乐

畸形的考试带来畸形的教育

考试,是芝麻还是西瓜?

一封学生来信引出的督察评价

2.推进素质教育从难点开始

从“乐园”建设入手

“风展红旗如画”

学生在实践基地“失踪”

3.实施教育思想领导

目标:两年把“实权”用尽

用故事传播思想

同步编写《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

以政策巩固观念

4.造就一批“教育人物”

打破“彼得原理”

先戴一顶新帽子

5.亮出教育督导的“尚方宝剑”

梳理有点儿乱的辫子

让重视教育成为党政领导的“需要”

把觉悟变成责任

6.干好了就会有红头文件出台

看完及时篇报道就出发

“借鸡生蛋”

第4章 强市之梦

1.背负压力前行快

不轻松的“二传手”

把最重要的事情首先做好

让孩子睡个懒觉

2.超常规的发展要用超常规的措施换取

脱下校长的“黄马褂”

让民间资本与名校品牌“联姻”

3.让学校“自由呼吸”

评估,是否可以协商

向农民种地学习

4.向教育规律靠拢

两套教材的风波

让情感的火花燃烧起来

为孩子的思维插上自由飞翔的翅膀

警惕活跃的课堂

分层教学引发的上访事件

中考大变脸

改到深处是制度

5.借水行舟:让教育资源流动起来

把能够拿来的全部拿来

向社会购买智力

“亲子共成长”

百万人家竞读书

6.打造教育强市

抖“家丑”抖出的教育兴奋点

墙里开花墙里香

改革,改革,还是改革!

结语 人生感言

让阅读滋养心灵

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

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

有所不为有所为

不要混到划船的队伍中去

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

起点上的终点思考

把成功设计成一种危机

不要像一般的人一样生活

后 记

致 谢

在线预览

前 言

2004 年感恩节,我完成了本书一章的写作(之后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今天,当我坐下来为本书的再次出版写几句话的时候,又恰逢 2016 年的感恩节。看来,这本书注定了和感恩有关。

10 多年前,当我得知自己入围“中国当代教育家丛书”写作项目时,内心充溢着复杂的情感,意外、激动、有压力,既有虚荣心的招摇,更有诚惶诚恐的迷茫。在那段时间里,给太多的朋友带去了太多的麻烦,请他们帮我梳理过去、规划未来,由他们帮我打开尘封的记忆、久埋的心结。那是一段写作的经历,更是一段“等一等自己灵魂”的人生旅程。正是那样一段刻骨铭心的心路历程,才进一步坚定了我再一次回到校园的决心,最终才有了我和老师们、孩子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人生就是如此不可思议,若干个偶然、巧合,铸就了自己的命中注定。

本次出版,我没有续写2005年至今十几年的经历,是因为上次写作的教训。尽管从写作的角度来看,眼前的事情我们记得更真切,写起来也更顺畅,但是不经内心的沉淀,不经时间的检验,再翔实的细节都不一定具有根本意义上的真实,都不一定会给别人以有意义的启发。每一次写作都是为了读者,而不仅仅是为了给自己一个交代,我越来越坚定地守着这样一个写作底线。

年轻的时候,我很不理解苏格拉底的那句旷世名言——“认识你自己”,他为什么把这句话作为自己哲学原则的宣言,而且还把认识自己作为人生最难攻克的命题?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到今天我才渐渐明白,这也许是造物主赋予人一生的课题。没有一生的长度、宽度和厚度,真的是无法解开这道旷世难题。幸好,我在亲爱的朋友们和同事们的帮助下,已经找到了一些解题的工具和方法,我也愿意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与大家共同分享我的心得。

谢谢所有给过我帮助的人。

2016 年 11 月 24 日

后  记

写这本书的日子里,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我能够告诉人们一点儿什么?不然的话,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使我下不了决心。

开始的半年多时间里,我一直希望把自己隐藏起来,把发表过的论文汇集起来交差,但却挡不住编委会老师们的慧眼。在他们的耐心等待中,我开始沉下心来思考自己,思考那些叫我感动的同事、那些让我成长的故事,也思考失败、教训和挫折。写到,我终于明白了,其实,可能真正能给人们一点儿启发的,大概就是那些教训了。

我很喜欢《掌握人性的管理》这本书,也很喜欢作者玛丽 凯的一句话,她说:“我诚挚地相信,生命是一连串的企图和失败。只有在偶然的机会中,我们才能体验到成功,最重要的是继续尝试。”

其实,如果我们真的想开一点儿,就会真的明白,失败并不丢人,真正失败的是那些放弃的人。可以引以为自豪的是,我不是一个可以随便放弃什么的人,当然,我也不会轻易决定去干什么。因为干什么,对我来说就意味着要干好什么。

本书有三条线索,一条是教学线,主要是写语文教改的起因和过程。因为我本身就是一名语文教师,到现在我还为没有把“语文实验室计划”做到理想状态而忐忑不安。说真话,我正在寻找机会,为把“教育部特级教师计划”做得更好而创造条件。第二条是教育线,主要是写了我的学生观的变化。在这一点上,我应该感谢苏霍姆林斯基,他教给我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第三条则是管理线,主要是写我从管理一所学校到管理一个县的教育,进而到管理一个地级市的教育。在这里,我希望把我对管理的一些理解写进去,特别是在不同层面上的一些不同的思考。在管理上,我更多地受到西方企业文化的影响。我一直认为,管理的较高水平不在教育界而在企业界,最关注人的潜能发挥的目前也是企业界。

遗憾的是,每一条线几乎都是充满遗憾的射线,但也幸亏是射线,才使我有机会去延伸和弥补。

“少年不识愁滋味。”年轻的时候,刚刚做了领导,我总喜欢拿一句“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安慰自己,总感到这是一个不难达到的境界。人过不惑,我才慢慢悟出一些味道:“但求无愧我心”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

限于水平和时间,我没有办法把这样一本跨度很大的书写得引人入胜。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教育家,也不认为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所以也就从来没有想过建构自己的所谓“体系”,甚至永远也不会有这样的想法。至于别人怎样去总结、评论,那是别人的事情。我只是力求把一些原生态的东西提供给读者,在教育实践中我遇到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在解决过程中又有哪些困难,从中又有哪些感悟,有什么就说什么。我相信读者是聪明的,究竟应当汲取什么,他们自会做出判断。

写这个后记的时候,恰逢感恩节。

看着别人发给我的表达谢意的短信,我心里却在想着给我帮助的人们。是的,我应该感谢的人真是太多了,我的师长、我的领导、我的同事、我的朋友、我的亲人,还有我的学生们,他们给予了我太多鼓励和支持,给予了我太多厚爱和关注。想到这些,心中便涌动着一股难以言说的感动。

我能够送给他们的只能是真诚的祝福:愿好人一生平安!

书 摘

1.

教师可以道歉

1980 年 12 月,大学毕业的第二天,我来到了坐落在潍河东岸双羊镇的山东省高密县第四中学,开始了我的教学生涯。

这是一所只有9个教学班的农村高级中学,招收的学生大多是农民子弟,学校在当地以吃苦耐劳声名远扬,“严格、严肃、严谨”的“三严”精神,是学校引以为豪的传统。

报到的时候,正是县里召开高考表彰会议的前夕,四中被指名在会上介绍经验,典型材料还没有写好。校领导一见来了个中文系毕业的大学生,二话没说,就把写材料的任务压给了我。这下可难坏了我,不要说总结高考经验,就是让我谈谈教学常规也不见得在行,再加上人生地疏,对情况不熟悉,这经验可怎么总结?可能当时我的脸色挺难看,领导一个劲儿地安慰我说,不要紧,材料的框架县里都给定好了,就是三大块—管理要严格、教育要严肃、教学要严谨,只要把握了这个大路子,就没什么大问题。没有退路,我只好把能够搜罗到的关于四中的文字材料全部搬到我的宿舍,然后仔仔细细地阅读、体会。拼了几天,算是完成了任务。

到县里送材料交差很顺利。据说原因就是“思路对头”,“三严”精神把握得很到位。后来才知道,写作的过程其实就是对我教育的过程。我是这所学校恢复高考后分配来的及时名大学生,学校怕我吃不透校情,思想不到位,所以让我写总结材料。这既可以让我了解学校,同时也可以大概了解一下我的情况,起码是文字方面的水平。

这个过程,事实上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教育是什么?教师应该怎样做?教学又是怎么回事?从那几天的深入阅读中,我得出了及时印象,而这“及时印象”一直作为我教学的底色,深深地影响了我好多年。

可见,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

我开始为自己找一些“道具”,做一些伪装,力图把自己装扮得“厉害”一些。因为好多迹象告诉我,在这样一个校园里,厉害,其实就是的代名词。

于是,在教室里、学生宿舍里、运动场上,甚至在学生食堂里,我必须时刻保持着厉害的模样——严肃、冷峻、不苟言笑。

可是,时间长了,我渐渐发现学生并不买账。

一个星期天傍晚,上晚自习了,可班里的团支书和另外几个女生没来上课。团支书是我心目中的好学生,各个方面在班里都堪称楷模,今天竟然也旷课了,是不是叫老师们给宠坏了?我很生气,等在教室门前,想来个守株待兔。果然,不一会儿,几个女生急匆匆地从校门口跑过来。我劈头盖脸就是一阵急风暴雨似的批评,她们几个包括团支书都站在教室门前哭了。

下晚自习了,团支书和一位女生走进我的办公室。她们两个的眼睛还有些红肿,站在办公桌对面,显得特别镇静。原来,她们是为了送同宿舍的一位同学到医院看急诊才迟到的。当她们把病号安顿好,满心快慰地赶回学校时,满以为能得到老师的肯定,没想到老师连解释的机会都不给……

我一下子蒙了。面对两位可爱的学生,我好长时间无言以对。她们两个也把头埋在胸前,我实在想不出什么恰当的语言,,只好鼓起勇气说:“看来还是老师错了,真是对不起你们了……”

她们像是被蜇了一样,不知所措,想说些什么,可什么也说不出。到,团支书说了一句叫我印象深刻的话:“老师,您可不能说对不起,再怎么说,错误也是我们当学生的。”

真奇怪,她们越是这样,我反而越是内疚。我把她们让到对面的椅子上坐下,向她们认真地检讨起来,一直到她们那惊奇的眼神变得兴奋,像同行一样和我交流起来。

和学生平等地坐下交流,才知道她们并不是小孩子。其实,她们有好多想法,甚至不乏真知灼见。那个晚上,我们谈了好多好多,聊到很晚。我开始重新认识自己,重新认识学生。原来,教师可以道歉,教育可以在师生平起平坐的状态下进行,除了“三严”精神之外,道歉还有这么大的威力。

我开始思索,究竟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才是有助于教育成功、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师生关系,教育活动究竟应当建立在什么样的人际关系框架里才是真正高效和有活力的,教师的民主意识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有哪些益处。

2.

老师的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

1995 年秋天,有人找我反映了一个情况:有两个青年经常在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在校园围墙外,从失修的砖墙缝里向学校女厕所里偷窥。

经暗地观察,我们发现这两个青年竟是我们学校高一年级的新生!

问题非常严重。按常规,这样的行为应该定性为“流氓”行为,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容忍的。迅速地做出处分决定,对学校而言再容易不过了,但这个决定却会影响两个孩子的一生。很明显,如果我们把这件事张扬出去,给这两名学生扣上一顶“流氓”帽子的话,他们从此将生活在一个被人鄙视的世界里,周围的人都会用另一种眼光来看待他们。他们很可能一生都将背着这个沉重的包袱,抬不起头来。

我想起了一个故事。在英国国家艺术画廊中,有两幅引人注目的藏画:一幅是狗的骨骼图,另一幅是狗的血液循环图。这是当年一个名叫约翰 麦克劳德的小孩子的作品。在上小学的时候,有24小时,约翰 麦克劳德忽然想亲眼看看狗的内脏是怎样的,于是和几个同学偷偷地套住校长家的狗把它给宰杀了,把内脏一个个地分割开来观察。按照学校的规定,麦克劳德是要受到严厉惩罚的。庆幸的是,他遇到的是一位开明的校长,他对麦克劳德较大的“惩罚”就是要麦克劳德画一幅狗的骨骼图和一幅狗的血液循环图。校长的巧妙“惩罚”激发了麦克劳德的好奇心、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最终他成为一位著名的解剖学专家,并因为发现了胰岛素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不要轻易对学生做出结论,不要轻易挥动处罚的大棒。

还是先从调查入手吧。

我认识其中一名学生的家长,于是就去拜访学生家长。

没想到,家长见到我非常高兴,说自从孩子进入高中后,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爱学习了,24小时到晚老躲在自己的房间里学习,连星期天也不出自己的屋子。晚上孩子经常熬夜到很晚,有时候午夜一两点钟还在学习。家长看在眼里,又心疼,又高兴。

凭经验,我感觉这个孩子肯定有属于自己的隐秘。

经过深入了解我发现,两个学生在家里果然把功夫下在读言情小说上了。不到三个月,一人啃了十几本。书都是从大街上的书摊上租赁的。这两个孩子都喜欢读书,但家长却把孩子的学习看得很重,一味地要分数、要名次,课本以外的书一律不准看,更不让买。孩子没办法,只好挤出零花钱到小书摊上租书看。偷偷摸摸、躲躲藏藏、良莠不分,结果就陷到了言情小说的泥潭里。

据班主任反映,这两个学生一入学就跟别人不一样,在校园里独往独来,集体活动不见他们的动静,班级工作没有他们的影子,24小时到晚神秘兮兮地好像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

我心里有底了。这两个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正处在情绪极不稳定的时期,他们的行为正是那种青春期的心理躁动、对异性的过分好奇所致。而格调低俗的小说“推波助澜”,又强化了他们的这种好奇和躁动。

看来,不能盲目“上纲上线”,更不能因此歧视他们、抛弃他们。

我们拟定了一个教育计划:①保密,除了当初了解此事的几个人之外,对任何人,包括家长,都绝不张扬,对学生本人则不予揭穿,因为我们知道,一旦扩散开来,一般人往往容易将之往流氓行为上联系,孩子就很难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②把他们的校园生活搞充实,有意识地安排他们参与班级、学校的一些有益活动,早饭后是他们打扫卫生的时间,课外活动时由他们做图书管理员助理,双休日则让他们参与一个兴趣小组的活动,使他们从早到晚都非常紧张、充实;③帮助家长把家中的言情小说换成他们既愿意看又很有教育意义的名著,用名著的教育力量来升华他们的品格,净化他们的灵魂,提高他们的人生品位;④安排教师和品德高尚、兴趣高雅的学生分别与他们交朋友……

健康的气氛包围着他们,老师的关爱影响着他们,同伴的友情滋润着他们,两个孩子开始慢慢融入班集体中,开始关心班级生活。不到两个月,他们就变得开朗了、合群了。他们在不知不觉之中蹚过了危险的河流,原先的坏习惯彻底改掉了,学习成绩更是叫我们高兴。

这两个学生如今都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他们仍然不知道当年这件事情背后的运作情况。

不要用成年人的是非观念来判断学生,不要轻易使用道德的标尺来衡量学生。在老师的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只可能有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因为如果你讨厌你的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就已经结束了。

3.

让阅读滋养心灵

我真正的学习生活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

到学校教书后,一本《掌握人性的管理》,让我爱上了企业管理类著作。作者玛丽 凯用她自己退休后二次创业的经历告诉我,什么才是成功的人生。有一句话可以作为该书的灵魂。她说:“每个人都渴望自己成为重要人物,管理的成功就在于使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我开始把玛丽 凯“掌握人性”的实践在班级里实验,果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及时次感受到了书的力量。而在过去,我不过认为读书是读书,工作是工作罢了。

接下来,我读了松下幸之助的《经营人生的智慧》。老松下关于“松下公司主要是制造人才,兼而制造电器”的文化思考,在我初做校长的时候,帮了我的大忙。我甚至买了好多广告、摄影和建筑规划方面的书,当然也是因为喜欢,虽然这些书和我所从事的工作相去甚远,但后来我发现,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有些念头竟然是来自这些看上去无用的画册,甚至罗素的哲学思考、约翰 基西克的《理解艺术》、热炉法则,都在我不自觉间教给我怎样生活、怎样思考、怎样教书。

在这里,我想再一次感谢苏霍姆林斯基,感谢他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它,及时次让我明白了什么是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对我影响较大的是学生观,“老师的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只应该有心理不健康的学生”,给了我非常大的启发。一个教师不仅应该热爱学生,还要学会热爱学生,更要有爱的艺术,这是他在书中潜移默化地教给我的最重要的东西。

台湾的几位作家也是我感兴趣的。林清玄、张晓风、余光中、刘墉,我把他们排在一起,是因为在我眼里,他们属于给我相同影响的一类作家。

及时次读林清玄散文的时候,其细腻、真切的笔调,生动、感人的情愫,让我毫不犹豫地把他和女作家连在了一起。而张晓风白描中的厚重、平淡中的哲理,常使我暂时抛开尘世而遐思无限。接下来,一气读下去,便有了余光中和刘墉。每每读来,我几乎都在感叹:久违了,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语言驾驭能力!

从这几位台湾作家身上,我更加感受到了几千年古典文学的力量。没有传统文化的熏陶,就不可能有真正属于自己的风格,也不可能有真正的现代文化,任何对过去文化的否定往往都和浅薄、无知连在一起。说起他们对我的影响,恐怕在语文教改的指导思想上要更大一些。他们让我明白,在中小学语文课堂上,古典文学的分量不可减轻。这在当时是有争议的。幸好新的课程标准出来,替我解了围。

我在公开的文字中或私下的场合里都曾不遗余力地推荐过《中国人的道德前景》——这本书到现在还没有真正引起人们的重视。与其说它对我产生了影响,倒不如说它说出了压在我心底的想法。

我们的时代已经把青少年的思想“平铺在地上”,使他们变得越来越现实、越来越讲究实际,而我们的教育却依然在天上飘来飘去。青少年迫切需要的你不给他,你一定要给他的他却并不买账,问题不就来了吗?这本书告诉你如何把握人们的思想脉搏,讲了一些实实在在、明明白白,又言之有理、情有所依的道理,可能对拉近我们和青少年的距离非常有益。

时代在变,社会亦在变,而我们的道德前景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调整,教育者的责任显得十分重大。

在这里我不能不提到杜威和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我真正理解《民主主义与教育》是在新课程实施之后。杜威对思维能力培养的认识提醒我越来越重视思维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同时,孩子们应该“从做中学”,思维发生于行动之中,没有某种思维的因素就不可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思维起于不确定的有问题的情境,要培养思维能力,首先要提供合适的情境,而经验、活动课程恰恰能提供这种情境,儿童在这种情境中能产生自己的问题。这样一些理解,深化了我们对教学的理解,使我们能够把教学放在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去实现。当然,杜威以一个哲学家深邃的目光,对教育乃至于对人生的审视,都可以引发我们的反思。

再后来,我又回到了原来没有读懂的书上,包括尼采、卢梭、叔本华等。我进一步明白了,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的氛围,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教育就不会有多少问题。

“人们所看到的,都是他能看到的;人们所听到的,都是他能听懂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书大概就是让我有了能够看到一些什么的可能,有了能够听懂一些什么的基础罢了。

这,也就够了。

4.

起点上的终点思考

一个人在思考自己人生方向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又实用的方法——由终点开始思考。譬如说人生七十,你可以先想好七十岁想干什么,要达到什么程度,身边会有什么人……当这些明确时,你就知道五十岁的时候自己应该在哪里,已经完成了些什么;再推想四十岁、三十岁以至今天。

因主持CCTV《正大综艺》栏目而红透了半边天的杨澜,在她最红的时候却突然从央视节目中消失,不再主持中央台的黄金栏目。在许多人为她惋惜的当儿,她却躲到国外进修学习去了。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要“挑战一下自己”。

很多人都不明白她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其实她的想法很明确,她喜欢当一个有智慧的主持人,当一个靠人格魅力赢得观众的主持人,而不是靠年轻、脸蛋儿吃饭。她希望自己在迈入老年后,还能够继续自己的事业。所以,她暂时告别了令人陶醉的金话筒。

今天,当你再来看杨澜做的节目时,你很可能会发现一个全新的杨澜。一个已经是两个孩子妈妈的杨澜,以内涵和气质赢得了观众,她好评如潮靠的是自身修养,从战略上说,是“终点思考”的人生韬略帮了她的大忙。

大学毕业后,大概在四五年的时间里,我的一些比较要好的同学大多跳出了校园,有的下海经商,有的做起了公务员,而且一个个都做得十分出色,我也有些按捺不住。可是当我真的进行“终点思考”的时候,我冷静了许多。那些终点目标都不是我梦寐以求的。下海经商好的结局是挣了花都花不完的钱,而且衡量你成功与否往往就是看钱的多少。而花都花不完的钱不是我这一生最终追求的目标。既然如此,我何必下海?而做官呢,我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凭自己的个性、气质甚至背景,我都不可能成就什么大事业,虽没在官场体验过,但作为旁观者也略能看开一二。尤其叫我难以接受的是,在官场上往往当事业正辉煌的时候却因为年龄的原因而没有了舞台,而这样的舞台自己却没有办法重新搭建。

“终点思考”使我又按捺下了自己,开始在校园里潜心于舌耕笔耘。

后来,领导一所学校,“终点思考”又一次帮助了我。刚开始接手一所新的学校时,我总是急于改变一些什么,嘴上说不烧三把火、不踢头三脚,可脑袋里还是有些发热。为了应付一时的检查、评比,给学校创一些名气或牌子,常常把老师们折腾得精疲力竭,一时半晌这样也就罢了,问题是这样的事情一直有增无减。学校的奖牌是多了,可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好的苗头——老师们似乎没有人再找我借书了,碰到一块儿也不再像过去那样交流各自的读书心得了,研究学生的风气也在衰减。学生变得有些浮躁了,原因是课堂上的老师有些浮躁。我开始静下心来思考我的办学理想。我的目标是把学校办成一所省内外知名的特色学校。要达到这样一个目标,及时位的就是教师的。教师的不仅仅来自学校的刻意培养,更来自一个可以激发生命活力的机制,来自教师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如果按照刚开始的那种方式管

媒体评论

作者的话

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的氛围,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教育就不会有多少问题。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