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苗族通史(全5册)图书
人气:29

苗族通史(全5册)

《苗族通史》脱稿了,可喜可贺。全书分5册、6部、24卷,共约240万字。这是自古至今苗史研究的巨大成果。 《苗族通史》(以下简称《通史》),是纳入国家。"八五""九五"中国少数民族通史系列编写和出版计划的重点选题...
  • 所属分类:图书 >历史>民族史  
  • 作者:[吴荣臻]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105089819
  •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8-03
  • 印刷时间:2007-11-01
  • 版次:1
  • 开本:12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苗族通史》脱稿了,可喜可贺。全书分5册、6部、24卷,共约240万字。这是自古至今苗史研究的巨大成果。

《苗族通史》(以下简称《通史》),是纳入国家。"八五""九五"中国少数民族通史系列编写和出版计划的重点选题。编写《通史》,是党和国家对我们苗族人民的关心和重视,是进一步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体现民族平等的一大举措。为了不辜负党的关怀,保障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写出较高水平的书来,我们成立了由贵州、湖南、云南、广西、湖北、重庆、四川、海南、北京九个省(市、区)及南京军区、兰州军区、贵州省军区苗族领导同志和专家学者组成的"苗族通史编辑委员会",经过调查和慎重考虑,确定吴荣臻为主编,下设主编室和写作组,并于1999年7月在湖南吉首大学召开的编委扩大会议上正式通过。同时,还原则通过了主编室拟定的"苗族通史编写大纲"和工作计划并付诸实施。主编室同志先后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实地考察、调查研究,搜集了大量的文史资料和口碑资料,并发动数十个州、县(市)建立了《通史》地方资料编写组,又经四年多的撰写,终于完成了书稿。这本书的写作,从1999年起,至2004年完成初稿,跨两个世纪,花六年多时间,牵动了数省(市、区)的人力、财力,波及整个苗区,确实是一项浩繁的大工程,是苗族人民 十分关切的政治生活中的大喜事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大项目,是广大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当今伟大新时代的产物。

目录

苗族通史:一

导讨

前言

一、说"苗"道"蛮"

(一)"苗"与"蛮"的由来

1."田"字头上一把"草"——"苗"即种田人

2."苗子"——禾苗生产技术的传承人——苗族

3."庆鼓坛"——苗族"抬丧踩田"遗风考

(二)多元一体的"三苗"——古代苗民族的形成

1.对苗族族源的看法

2.对苗族形成的看法

3.应当正确评价蚩尤

(三)当代苗族

1.当代苗族的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

2.当代苗族的主要特征

(四)关于苗族通史编著的几个具体问题

1.关于苗族历史阶段划分的问题

2.关于苗族"支系"问题

3.关于苗族发祥、迁徙与定居的问题

二、论经正道

(一)发展和进步是道移经转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必依

1.中国"经"、"道"中的封建主义糟粕,应当随着封建社会的消亡而废止

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指导民族研究的真经

3.《宪法》所规定的民族政策,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大法和正道

4.民族平等、团结、进步,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5.维护"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是各民族不可偏移的严正立场

(二)民族观念中的封建主义"正统"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离经叛道,必纠

1.推倒"血统论",是学术思想解放的根本出路

2.罢黜"正统论",是写好《苗族通史》的基本要求

3.敢于突破,敢于创新,是打破陈腐观念的出路

……

及时部 先民聚落期

第二部 拓土立国期

苗族通史:二

第三部 苗疆分理期

苗族通史:三

第四部 民主革命期

苗族通史:四

第五部 民族区域自治期

苗族通史:五

第六部 列传、志

后记

附录一:跋

附录二:供稿单位及个人

在线预览

2."苗子"——禾苗生产技术的传承人——苗族

旧时汉人对苗族俗称"苗子",是否有轻侮之意存乎其间?从字面上实难察觉。近现代学者认为:"古人称南方土著人民为苗,实显该族能耕易耨,戮力农事,以农业为生活之根本,与我上古游牧之汉族不同,并无何种轻侮之意存乎其间"。①不过,近现代人对苗族人以"苗子"指称,实存有大民族主义歧视或蔑视少数民族之心理。苗族人听了大为反感,甚至激起民族心理上的仇恨,旧时为此称呼打架斗殴者时常发生。究其原因,大概此族"在古代为我一劲敌可想……故以攘之为大业"②。久而久之,则对苗族以"敌,,而视之,凡言"苗子"则含有仇视、蔑视、轻侮之意;而苗族每逢听人言"苗子",则知其怀敌视、仇视、蔑视等轻侮之意,于是从民族心理上产生反感。

三苗之"苗",自楚而至隋,近一千余年的历史上均以"蛮"而记之。唐以后以至今日,复以"苗"称之。"苗"与"蛮"是什么关系呢?其实,"蛮"与"苗"是同一个古老民族在不同时代的不同称谓。"苗"、"髳"、"帽"、"蒙"、"瞒"、"蛮"古音相通。近现代学者研究表明,"据汉儒说,黄帝所伐之蚩尤即苗酋长……但据《书》尧典、皋陶谟、禹贡、吕刑,皆言苗事至再至三……故以攘之为大业。经累代放逐之后,其族愈窜愈南,至春秋时谓之蛮"。……P11

① 盛襄子:《湖南苗史述略·三苗考》载《南方民族研究》(二)。

② 梁启超:《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十二。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