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身体不说谎:再揭幸福童年的祕密图书
人气:10

身体不说谎:再揭幸福童年的祕密

打破「黑色教育」的世代傳遞,釋放戕害身心的童年祕密 「我寧願病發而讓妳滿意,也不願無病而惹妳厭惡。」——普魯斯特 致母親的信 繼《幸福童年的祕密》與《夏娃的覺醒》兩本名著之後,關注兒童福祉的...
  • 所属分类:图书 >心理学>心理学入门  
  • 作者:[愛麗絲] [米勒]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9863570332
  • 出版社:心灵工坊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07
  • 印刷时间:2015-07-15
  • 版次:1
  • 开本:32开
  • 页数:--
  • 纸张:轻型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内容简介

打破「黑色教育」的世代傳遞,釋放戕害身心的童年祕密

「我寧願病發而讓妳滿意,也不願無病而惹妳厭惡。」——普魯斯特 致母親的信

繼《幸福童年的祕密》與《夏娃的覺醒》兩本名著之後,關注兒童福祉的心理學家米勒在本書中進一步提出,童年受虐經驗對當事人的健康戕害極深,就算內心否認,身體卻會洩露祕密。米勒分析了眾多著名作家與當代個案的病史,她發現,以孝順為名而壓抑、甚至虐待兒童的「黑色教育」,將在身心留下一生的傷疤:

吳爾芙自幼被哥哥性侵,卻不敢告訴父母,一生為憂鬱症所苦

三島由紀夫切腹自殺的無力感,源於他壓抑對童年教養的憤怒

卡夫卡想與專制的父親溝通卻不被支持,他四十歲便因肺結核而撒手人寰

少女罹患危及性命的厭食症,所排拒的是以愛為名的教養謊言

自古以來,東、西方文化皆標舉「孝敬父母」為至高道德,但米勒卻向世人呼籲,這些強調「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的戒律,便是使人染上身心疾病的潛在囹圄。光是寬恕施虐者,並無助於真正的和解。無論是治療師或當事人,都需要努力掙脫「孝順」的綑綁,才能促成心靈的真正解放。

關於童年的記憶,我們的意識或許說了謊,但身體卻是真相的守護者。讓勇敢揭發幸福幻象的愛麗絲 米勒成為陪伴你的知情見證者,學習面對童年顯性或隱性的創傷,讓生命更美好。

编辑推荐

亞馬遜網站4.5顆星好評

兒童心理學大師愛麗絲 米勒不畏爭議之作

作者简介

愛麗絲 米勒(Alice Miller, 1923.01.12─2010.04.14)

愛麗絲 米勒是一位以關注兒童早期心理創傷及其對成年生活影響而聞名世界的心理學家。她顛覆了傳統的兒童心理觀點,提醒世人認識父母對兒童造成的侵犯,在歐洲引起重大迴響。終其一生,她以激進的人本態度,希望還給孩子一個應有的成長環境。

米勒出生在波蘭猶太家庭,二戰期間倖存於納粹迫害,1946年獲得獎學金進入瑞士最古老的巴塞爾大學(Universität Basel),1953年獲得哲學、心理學和社會學博士學位,並接受精神分析訓練。她長期關注兒童受虐議題,並認為受虐不只意味著身體或性的暴力,一個更隱蔽的虐待形式──由父母對孩子造成的心理虐待,更是米勒的關注重點。在米勒眼裡,精神疾病、吸毒、犯罪和教派主義,都與此有關;那些被虐待及被迫終身緘默的孩子們在長大後,曾經歷的創傷會繼續對自己、也對他人產生破壞性的傷害。

米勒在心理史學(psychohistory)的研究也有相當成果,曾分析獨裁者希特勒(Adolf Hitler)、作家吳爾芙(Virginia Woolf)與卡夫卡(Franz Kafka)的童年創傷和生命歷程的關連。

米勒在2010年辭世,享年八十七歲,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著作,為廣大讀者開啟了看待兒童心理的新視野,著名作品有:《幸福童年的祕密》(Das Drama des begabten Kindes)、《夏娃的覺醒:擁抱童年,找回真實自我》(Evas Erwachen: über die Auflösung emotionaler Blindheit)與《身體不說謊:再揭幸福童年的祕密》(Die Revolte des Körpers),心靈工坊出版;以及《你不該知道》(Du sollst nicht merken,中文書名暫譯)等。

譯者簡介

林硯芬

東吳大學德國文化學系碩士班畢業,現為專職譯者。譯有《聽擊者》、《不要隨便跟陌生人走》等書。

目录

[推薦序一]哀悼與理解的交錯 洪素珍

[推薦序二]當自己內在小孩的媽媽 林蔚昀

前言

導論 身體與道德

及时部 訴出與遮掩

1 對父母的敬畏與其悲慘後果(杜斯妥也夫斯基、契訶夫 、卡夫卡、尼采)

2 在劇作裡爭取自由與自己身體被忽視的怒吼(馮席勒)

3背叛自己的記憶(吳爾芙)

4 自我仇恨與未滿足的愛(韓波)

5 被關起來的孩子與否認痛楚的必要性(三島由紀夫)

6 在母愛中窒息(普魯斯特)

7 感覺分裂大師(喬伊斯)

及时部後記

第二部 心理治療中的傳統倫理道德與身體的所知

第二部導讀

1 虐童的必然性

2 感覺的旋轉木馬

3 身體是真相的守護者

4 我可以說出來嗎?

5 寧可殺人,也不願感覺真相

6 與身體的欺騙

7 察覺的權利

第三部 厭食症:對真正溝通的渴望

第三部導讀

安妮塔 芬克的虛構日記

總結

後記 「身體的反抗」:一種挑戰

[附錄一]文獻引用

[附錄二]延伸閱讀

媒体评论

史 英 (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丘彥南 (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

李佳燕 (家庭醫學科醫師、還孩子做自己聯盟發起人)

李崇建 (作家、教育工作者、千樹成林創意作文班創辦人)

幸佳慧 (兒少文學作家)

林蔚昀 (專欄作家、波蘭文學譯者)

洪素珍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郭駿武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秘書長)

人們已因「以暴養暴」的理解而反對體罰教養;然而對於世界源源不斷的病痛與衝突,不管是身體或心理的,米勒綜合自身、臨床、文學作家的多方經驗與研究,仍給出一個驚人的解釋觀點。那是更挑戰社會禁忌,直接向「孝敬父母」此24小时條戒律的控訴。這本書,對深陷苦痛的人們不僅給出一道出口,對我們紛亂的社會,也有解咒之效。——幸佳慧(兒少文學作家)

童年不會只有一次,因為它一直和我們共處至今!——郭駿武(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秘書長)

愛麗絲 米勒揭露了只有極少數人肯承認的事實:那些在育兒慣例的偽裝之下,加諸於兒童身上的異常痛苦與心理傷害。——莫里士 桑塔克(Maurice Sendak,繪本《野獸國》作者)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