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钱学森图书
人气:14

重读钱学森

【好评返5元店铺礼券】
  • 所属分类:图书 >传记>科学家>工业技术  
  • 作者: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01253401
  •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1
  • 印刷时间:2017-01-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232
  • 纸张:轻型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内容简介

普通人往往知道钱学森大科学家的声望以及他对国防事业的巨大贡献,却对除此领域之外的钱学森不甚了然。仅仅将他看作科学进步的象征或者保家卫国的英雄,只是读取了钱学森全部价值的一个侧面。钱学森科学思想,尤其是他晚年的科学思想无疑是中国科学思想宝库中具有高含金量的宝藏。如何挖掘这些宝藏,为实现中国梦服务,就是《重读钱学森》创作的着眼点。

本书由钱学森长子钱永刚教授通盘策划,采访当年在钱学森身边工作过的同志,集钱学森生平业绩、科学思想、发展背景与其他学者对此研究的成果于一身,向普通大众介绍钱学森科学思想,尤其适合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阅读。

本书由陆力撰写。

编辑推荐

时值科学巨人钱学森百年诞辰,这本历经数年采写撰作而成的新纪念专著,终于由本社推出。为人熟知的中国大科学家却有相当陌生的一面,恰好就是书中力图呈现和填补的内容,为的是将这位本世纪科学大师深邃思想的精华以及呕心沥血的情操传达给更多的人,使科学的星火继续闪耀。

作者简介

陆力,原名石任之,艺术与纪实文学作者。师从天津南开大学叶嘉莹教授获博士学位,现任教于扬州大学。作品有歌剧《神女》、诗词集《未凉灰集》等。

目录

重读,正逢其时(钱永刚 作序)

序篇:家人记忆中的钱学森(钱永刚 撰写)

父亲牵着我的手

在蒋英教授追思会上的发言

及时篇 作为战略科学家的钱学森( 谈庆明 口述)

而今一扫纪新元

"钱学森学园"的牌子

火箭喷管"煮"铁水

蚕丝

爆炸出的爆炸力学

站在山下吹哨子

身份转化

破解"空气墙"

博士论文

工程科学的务实原则

"最不可原宥的错误"

从科学家到工程师

战略科学家的成长

系统论:万物与我为一

钱学森手稿

还需要更多的杀人武器吗?

力学所后记

的钱学森

第二篇 钱学森与系统工程(陆力 周青崖撰写)

"既是将才,又是帅才"

两条指挥线

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

被广泛应用的系统工程

系统工程从人才培养开始

社会系统工程:远阔的梦

第三篇 系统科学:将知识锤炼为智慧(于景元 口述)

完备一个体系的"三维科学家"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中的系统科学

还原论的局限

复杂巨系统的提出与界定

综合集成创新的新方法

从定性到定量:一次经济系统的成功演练

几点遗憾

第四篇 建筑科学:当科学与艺术相遇(鲍世行 口述)

踏上建筑哲学之桥

建立城市学

重塑中国园林

打造山水城市

老北京的远去

建设攀枝花:中国城市学规划案例

发现鲍家屯

重修水碾房

第五篇 沙产业:试步第六次产业革命(刘恕 口述)

缘起

何为第六次产业革命

治理蕴涵于开发之中

黑风暴与咸海幽灵

能源与知识密集:沙产业的两大利器

以色列模式

西北的成绩单

微藻、粮食危机与忧患意识

后记

在线预览

身为社会大多数的我们,有时津津乐道于历史人物的那些耳熟能详的趣闻轶事,反而淡化了轶闻背后复杂乃至矛盾的生命体验。大多数人看待科学家时同样如此,并不因此务实严谨,却难免多出一重误读――立足不同层面对科学发生的误读。如果不真正了解钱学森对科学的贡献,众口一词或是产生截然对立的论断皆不足为奇。基于同一事实的不同观点,即使相互抵牾也可以称之为争论,否则只是盲人摸象自说自话罢了。

钱学森的战略科学家地位,我们听到过许多次。但什么是战略科学家?他何以是战略科学家?仍需要反复的理解和思索。无论信仰存在多么大的分野,或是道德何等程度上不可公度,科学毕竟有别于此,它有自身相对稳定的衡量尺度。让科学家回归科学,或许能更加明晰其在特定历史中的位置。

而今一扫纪新元

1956年2月2日,回到中国不到半年的钱学森,给尚在美利坚的好友郭永怀写了一封信。照片上的钱学森大多保持着深沉内敛、泰然处之的表情,他的信件,谈及科学事务总是理智审慎而情绪有所节制。而这封却不太一样,恳切喜悦之情贯穿始终:"我们现在为力学忙,已经把你的大名向科学院管理处`挂了号`,自然是到力学研究所来,快来,快来!……老兄回来,还是可以做空气动力学工作,我们的需要绝不比您那面差,带书来的时候可以估计在内。多带书!这里俄文书多、好,而又价廉,只不过我看不懂,苦极!请兄多带几个人回来,这里的工作,不论在目标、内容和条件方面都是世界水平。这里才是真正科学工作者的乐园!"考虑到八个月之后,钱学森才得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的任命,如此热情洋溢地要郭永怀快来力学所,并不是做给美国人瞧,而是由衷的情感表露。

这封信被收录在《钱学森书信选》的页篇。这本书的序言里提到,编辑组搜集到的早的一封,是1955年6月15日钱学森归国前,在美国写给陈叔通2的手札。之所以把这一封放在,是因为在钱学森写这封信的半个月前,力学所于1956年1月18日刚刚建立。

中国人看待历史的主流观念,讲究始终,对于改朝换代的时间节点有很强的敏感。关于新旧社会变化的描述不胜枚举,在建国之后,也频有"而今一扫纪新元"、"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的词句。处在一个大变革时代,再愚钝的人也能感受到时代的感召。万象更新,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人和事,无不感觉可以有一个全新的开始。

同年1月14日至20日,中共中央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在会上所做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指出,建国后通过对知识分子团结教育改造,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知识分子精神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他首次提出在科学研究、教育、工程技术、卫生、文化艺术等五个方面的知识分子共384万人中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说,"必须依靠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密切合作,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兄弟联盟","我们必须急起直追","认真而不是空谈地向现代化科学进军",并在报告后提出了制定1956年到1967年科学发展的远景规划的任务,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在1月20日闭幕式上,做了讲话:"现在叫技术革命,文化革命,革愚蠢无知的命。单靠大老粗,没有知识分子是不行的。中国应该有大批知识分子,全党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同党外知识分子团结一致,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水平而奋斗。"

对于一向被认为脱离群众的知识分子而言,和的这些讲话是极大的鼓励和肯定。能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意味着知识分子也可以有国家主人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在这样一团火热气氛的感召下,许多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放下了原本的矜持冷静,积极投入建设一个"科学的春天"3。而新中国培养出来的年轻知识分子,经过各种思想改造的洗礼,很多人舍弃了个人名利追求,投身到国家需要日益显著的科学发展中去。

1956年,21岁的谈庆明即将从北大数学力学系毕业,当年北大数学系的毕业生不过百余人。进入二十一世纪,经过十多年的扩招,大学生这一群体与"毕业即失业""蚁族""自主创业"等现象联系密切,"大学生"这一称谓早经过了时代的去魅。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学毕业生不同,他们何去何从不仅关系个人命运,更关系到国家相关行业的发展。得以与钱学森共事,得以见识一位战略科学家的科学高度,对不少加入力学所的研究员来说是个偶然。指导谈庆明论文的导师林鸿荪,很喜欢这个南方来的学生,争取他跟自己到力学所去做研究。

P22-25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