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山乡广西罗城县大梧屯调查与研究图书
人气:16

仫佬山乡广西罗城县大梧屯调查与研究

《仫佬山乡:广西罗城县大悟屯调查与研究》是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师生深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报告集——"中国田野调查丛书"之一。《仫佬山乡:广西罗城县大悟屯调查与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
  • 所属分类:图书 >历史>民族史  
  • 作者:[周玉蓉] 主编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802472945
  •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8-07
  • 印刷时间:2009-02-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仫佬山乡:广西罗城县大悟屯调查与研究》是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师生深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报告集——"中国田野调查丛书"之一。《仫佬山乡:广西罗城县大悟屯调查与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镇大新行政村大梧屯为调查点,调查内容涉及仫佬族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社会与权力控制、生育文化与保健、婚姻与家庭结构、经济生产、精神文化生活、语言文字、卫生科技、伦理道德等各个层面。《仫佬山乡:广西罗城县大悟屯调查与研究》丰富了人类学研究的资料库,也为研究西部经济与少数民族文化提供了翔实、细致的参考依据。

编辑推荐

《仫佬山乡:广西罗城县大悟屯调查与研究》讲述了:历史是一条流动的河。20世纪30年代,中山大学为我国培养了批人类学硕士。1981年中山大学人类学复办以后,成为我国个具有本科、硕士、博士的教学单位。20多年来培养的人类学本科、硕士和博士生超过1000名,其中不乏国内人类学界的中坚力量。

目录

总序

及时章 简介

一、历史沿革

二、民族构成和分布

三、交通

四、经济发展概况

五、调查点大梧屯概况

第二章 人口结构

第三章 经济

一、经济变迁过程及经济概况

二、农业情况

三、养殖业情况

四、商业情况

五、运输业、建筑业情况

六、外出务工情况

七、其他副业

八、家庭经济状况统计

第四章 生活习俗

一、住宅建筑

二、饮食

三、服饰

四、生活能源

五、丧葬礼仪

六、节庆

第五章 婚姻家庭

一、婚姻

二、婚俗

三、生育

四、家庭

第六章 社会与权力控制

一、传统民间组织的变化

二、大梧屯的村民自治

三、大梧屯的民间管理

第七章 宗教信仰

一、大梧屯的庙宇

二、依饭节

三、大梧屯的庙会

四、祖先崇拜

第八章 语言文字与信息传播

一、语言使用情况

二、信息传播

第九章 教育

一、四把镇教育状况

二、大新村教育状况

第十章 卫生科技情况

一、大梧屯诊所概况

二、幼儿接种疫苗情况

三、计划生育工作

四、传统治疗方法——刮痧

五、大梧屯民间医术——草药

六、职业病

七、科技情况

第十一章 族群关系

一、族际关系

二、村落关系

三、族内关系

四、冬内关系

五、外迁居民与迁出地村民的关系

第十二章 伦理道德

一、敬老爱幼

二、"娘亲舅大

三、婚姻观

附录

附录1:大新村三个自然村分布图

附录2:大梧屯北部房屋分布图

附录3:大梧屯南部房屋分布图1

附录4:大梧屯南部房屋分布图2

附录5:大梧屯全貌

附录6:实习队在大新小学门前合影

附录7:周玉蓉与大新村村民委员会吴太亮主任合影

附录8:四把镇简介1

附录9:四把镇简介2

附录10:大梧屯修路纪念碑

附录11:修建村大门碑

附录12:大梧屯修路碑

附录13:判词碑

附录14:大梧村村史

附录15:大梧屯二冬族谱前言

附录16:大梧屯六冬族谱引言及编后语

附录17:三冬族谱

附录18:吴开庭个案

附录19:吴开寿个案

附录20:吴人举个案

附录21:吴才达个案

附录22:吴桂群个案

附录23:吴长青夫妇个案

附录24:吴东强个案

附录25:吴玉辉个案

附录26:吴新强个案

后记

在线预览

及时章 简介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北部,辖8个镇和5个乡,行政区域总面积2658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2.23万公顷,粮食播种面积3.7万公顷,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58万公顷,有林面积12.37万公顷。总人口35.48万,其中农村人口30.73万。罗城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有仫佬、壮、瑶、侗、苗等少数民族25.81万人,其中仫佬族占罗城总人口的31.2%。罗城境内矿产资源丰富,重要矿产有煤、铁、锡、铜、锑、铅、锌、水晶和重晶石。土特产有茶叶、香菇、木耳、沙田柚、甜竹、蒜薹等。县人民政府驻东门镇,岔罗铁路和省道20251线过境。

一、历史沿革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原为罗城县,解放初由天河、罗城两县合并而成。

天河县始置于唐贞观四年(630),县治旧在东乡中里旧县村(今四把镇里胜村旧县屯),明万历十九年(1591)迁于今天河街。初属岭南道粤州,唐高宗乾封中改称宜州。宋初仍属宜州,大观元年(1107)割附融州;靖康元年(1126)复隶宜州(南宋时改称庆远府)。元代属庆远南丹溪洞等处军民安抚司(后改为庆远路总管府)。明代属右江道庆远府。清仍明制。民国时期初属柳江道,后属庆远行政督察区。

罗城县始置于宋开宝五年(972),分融水、武阳二县地置罗城县。传说因县城四周群峰环绕,罗列如城而得名,属广南西路融州。熙宁七年(1074),武阳、罗城二县俱人融水县。祟宁二年(1103),二县地改置乐善县,南宋时改置乐善州,旋废,地仍人融水县。明洪武二年(1369),复置罗城县,初属融州,后属左江道柳州府。清仍明制。民国时期,初属柳江道,后属庆远行政督察区。

……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