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飞舞:李子勋谈心理健康图书
人气:57

心灵飞舞:李子勋谈心理健康

前言 我们这个世界越来越难以让人把握。首先是新物理学的发展,牛顿学说、爱因斯坦理论受到挑战,硬物质在物理学家的眼中慢慢变软。从结构、分子到构成物质的元素,然后是原子、质子、基本粒子、超微子到量子,之...
  • 所属分类:图书 >保健/养生>心理健康  
  • 作者:[李子勋] 著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04350190
  • 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6-06
  • 印刷时间:2006-06-01
  • 版次:1
  • 开本:--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喜欢超越的人与心理医生一样,永远追求心灵的自由。这种自由在于即便被现实的压力、苦恼、疾病缠身,内心依然是快乐且满足的。那么,心灵存在吗?在精神的哪一个层面呢?我们如何寻迹心灵呢?我在文章《高峰体验》中写到:"生命潜能、创造力、智慧、灵感、道德、坦诚、良知、博爱、慈悲、无私、使命感与信仰,对所有生命的珍视、保护与敬畏,这些都是人类心灵层面的内容。"心灵的升华需要思维的扩展,思维的扩展需要精神的能量,这个集子正是为了帮助人的精神捕获能量,让心灵飞舞。

本集文章由作者从1995——2005年发表过的文章里精选而出,这些文章以笔名子木、小里、晓立等发表,主要发表在《时尚》杂志、深圳《女友》、上海《双周刊》、《世界都市》、《追求》等著名杂志。文章采自发表前的原稿,没有采用经杂志社删改、编辑的成稿,主要是想体现我自己的观点和创作风格。

编辑推荐

去年的一部电视剧《中国式离婚》炒得沸沸扬扬,李予勋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电视剧里呈现的现象一一分析,有效且独到,在业界也引起了广泛关注。李子勋在多年的实践经验中,也成为中国10年来心理学发展领域的一个重要人物。

——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

李子勋属于有爱心的心理医生,他的内在是实的,爱流露于他的笑容与举手投足中。是的,这是真正的专业工作者。

——《时尚健康》杂志

作者简介

李子勋,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中日友好医院专职心理医生,首届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培训项目学员,心理协会北京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成员。 《父母必读》、《女友》、《时尚健康》等健康与时尚杂志的专栏作家。 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实话实话》、《心理

目录

解构篇:对文化的思考

自信只是皇帝的新衣

人类的终极幻想——自由

个性新说

孤独是人类的属性

安全感源于我们选定的文化

解读《康熙来了》

解读《双面胶》

解读《3H》

解读图书《第五个》

寻找你的

我们在《中国式离婚》中看什么

解读《疯狂主妇》

压力也是动力

爱最美丽的时候最简单

的女人不能爱

谁偷走了我们的幸福

躁动的年代,躁动的心

星座的意义

井底之蛙的新解

心理篇:探索你的内心

高峰体验

人的第三次诞生

弱势控制

办公室中的人性化

人类的社会情绪

鸡助情绪

你怕什么

爱情的非理性元素

爱是一种心理过程

男性篇:角色的洞察

男人与母亲

创造自然与生命的神——父亲

男人心中的处女情结

缄默的男人

男人,你的开放性有多大

当代男性禁欲主义

偷情的心理根源与对策

女性篇:示弱的强者

21世纪女性发展的狂想

爱情中的"虐待"现象

安全感是女性的外衣

女性创业的优势与劣势

女 性的情感需求

骚扰的另一面

心灵的健康是更重要的

重要的遗忘与时间无关

……

婚姻篇:相爱难相处更难

专业篇:走近心理医生

在线预览

孤独是人类的属性

因为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所以孤独是人类的一种自然属性。就像动物要分群居和独居动物一样,群居动物必定会害怕孤独,而独居的动物喜欢孤独。我们可以把猫科动物与犬科动物作比较,猫科动物(狮子除外)差不多都是独居的动物,所以流浪的猫可以生存得很好,流浪的狗却死得很快。美国的自然科学电视节目,拍摄到深山的一只老虎(猫科),它独自生存着,自得其乐。镜头展现它吃饱睡足到一个池塘里沐浴,非常拟人化的行为,搔首弄姿,虽然不会笑,却眼带满足,你不得不认为那家伙过得很滋润。流浪的狗和孤独的狼一样,是惊恐不安的,夹着尾巴的,它们可以忍饥挨饿,千里迢迢去寻找自己的族群,或者赶快投入新主人的怀抱。当然。文化把这种被孤独感驱使不得不依附一个人或群体的行为称为忠诚,而把像猫科那样独立、不依附什么的动物视为自私、狡猾、虚伪或自我中心。所有的灵长类和人是群居动物,看看动物世界,猴子们因为害怕被赶出群体,甘愿屈尊受辱。当一个猴王老了,新的猴王取代了它,对它最严厉的惩罚就是群起而攻之,把它赶出族群,猴王离开这个族群的时候,离死就不远了。即便满山遍野都是丰富的果实,它也不能独自存活下去。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出,人之所以会去追求社会认同,甘愿放弃个性,遵循共性,正是由我们天生不能孤独的属性而非道德所决定的。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认为,人们读书、娱乐、交友、恋爱、结婚、宗教、信仰、工作、活动、兴趣、爱好、权力与金钱欲望都是为了分心。分什么心?分孤独的心。怕自己无事可干而感觉到孤独,怕由孤独感引发莫名的焦虑、恐慌与不安。其实,连上帝也知道孤独是驱使人好的手段。古版圣经里,人原本是一体,上帝嫉妒人类无忧无虑的生活,把人劈成两半,一半为男,一半为女,让他们一生下来就不得不面对孤独与不完整,只有努力寻找到另一半,才能摆脱孤寂的折磨。哲学把孤独、死亡、自由和意义列为人类需要深思、自省的四大课题。孤独感引发人两种基本的心理需求:一是人的归属感,二是存在的焦虑。归属感好理解:"我是谁的孩子?我的家在哪儿?我的团队是什么?"或者"我是谁?我被谁需要?我的信仰,主义,社会身份是什么?"等等。回答这些问题正是在满足人的归属感。婚姻也常受归属感的驱使,明明知道对方不适合自己,但失去家的孤独、恐惧使人屈从在不愉快的关系里。存在的焦虑与生俱来,正如我们对危险的恐惧,不能够被理性、逻辑解释。只要活着 ……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