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村记忆图书
人气:12

眷村记忆

应当如何了解左营眷村? 尤其在这个眷村面临拆迁存废的时刻。 除了各种历史资料、文献足以说明左营眷村的过往,能不能有一个更贴近你我,更容易理解的方式,让我们进入眷村居民的生命? 这本《眷村记忆》可以说是...
  • 所属分类:图书 >文化>文化随笔  
  • 作者:[张耀升] 著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03445163
  •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4-02
  • 印刷时间:2014-02-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应当如何了解左营眷村? 尤其在这个眷村面临拆迁存废的时刻。

除了各种历史资料、文献足以说明左营眷村的过往,能不能有一个更贴近你我,更容易理解的方式,让我们进入眷村居民的生命? 这本《眷村记忆》可以说是在建筑存废的争论之外,提供给我们一个文化理解的方向。

《眷村记忆》中清楚地说明了左营眷舍的种类、地点以及建筑格局所形成的人际关系,由于住家面积狭小、与左邻右合共同生活、家长全从事同样职业,且皆为同事,这样的封闭环境造就了眷村文化的特殊性,也反映在眷村教育上。本书由张耀升著。

目录

序一 让彼此"从零开始 /高雄市长陈菊 序二 眷村人情味/高雄市文化局局长史哲 推荐序 回望我家/爱亚 推荐序 存在的眷村记忆/汪启疆 自序 给与我一样的外人 及时章 认识左营 半屏山 左营旧城 左营眷村 第二章 水手服学校 永清国小与海青中学 海军子弟学校时期 分道扬镳 教育制度 及时个眷村故事 陌生人有爱:徐誉庭 励志新村 第二个眷村故事 流浪到绿岛:赵广文 明德新村 第三个眷村故事 露天教室:李佩华 自助新村 第三章 孪生学校 明德国小、左营国小与左营高中 第四个眷村故事 独居儿童:张力 果贸社区 第五个眷村故事 陌生的父亲:李静君 建业新村 第四章 前高雄市立一中 第六个眷村故事 在左营苏醒:吉广舆 第七个眷村故事 跳上世界屋顶:吴义芳 第五章 台湾豫剧团 第八与第九个眷村故事 豫剧新传人:谢文琪与刘建华 第六章 海军军官学校 第十个眷村故事 我不存在的那个家:徐忠国 崇实新村

在线预览

眷村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大多为竹篱笆、外省人、封闭不与人来往,但事实上左营并非一直都与眷村画上等号,左营的开发甚早,于荷兰殖民时期便有闽粤移民屯垦,传统建筑中也可见"原住民"、闽粤移民与客家人的痕迹,左营基本上是由左营大路分为东西两边,西边靠海为海军军区及海军眷村,左营大路以东则为民间住家及左营市场。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国民党军队接收左营军港及原日本海军军区范畴。至1947年,国民党军队在大陆节节败退,海军紧急将青岛造船所设备迁移至台湾,由于左营军区留有大量日本军建造之房舍与军事设施,海军编制迁至台湾后,海军舰队、海军陆战队、后勤、维修等单位皆设于左营。

国民党迁台及人力资源转移,海军在左营形成这么大的军区与眷村聚落,其中主要的原因便是上述所提及的,海军承接日本殖民政府海军在左营地区的完善规划。

另一方面,海军拥有大量舰队,得以运送物资人员,相较之下比其他军种更为幸运,北到长山八岛、青岛,再到南方的南京、上海、马尾、广州,大多数的海军设施与眷属都随舰迁移至台湾左营。

来到台湾并非就此结束苦难,海军子弟及其眷属的人数远大于日遗眷舍所能提供的住宿人口,而日遗眷合本身经过长时间的轰炸破坏,大部分也早已残破不堪,来到左营的海军子弟及眷属在最初几年仍然过着国共内战时期逃难般的克难生活,能勉强找到一片屋檐,无论是学校走廊、防空洞、仓库、临时组合的屋顶下都挤满人,到了放饭时间,军方伙房在野外随处搭建临时的石灶,物资短缺,无法提供大部分的军眷三餐,有时仅以稀饭馒头充饥度过24小时。

高雄的湿热气候,使得露宿野外的难民生活更加辛苦,以日遗眷舍安置军眷成了最初的必须选项,在杨德昌的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男主角张震的父亲充满讽刺地感叹地说:"跟日本鬼子打了八年的抗战,现在却住在日本人留下来的房子里。" 左营眷村大致上分为臼遗眷合、海军总部兴建、妇联会筹建三种。因建设当时的时空环境不同,考量不同,屋合构造也全然不同,意外地也形成不同的文化现象。

左营眷村的及时代住民几乎都经历且亲眼目睹过日军的残暴与不仁,一方面,他们内心对于即将住进日本军所遗留下来的房合感到相当排斥;另一方面,却又对于能有一片遮风挡雨的屋檐感到万分向往。就在这种矛盾情结下,整修日遗眷舍,大致保留日军为避免轰炸导致整排失火而设计的独栋且不相连房合,此即为明德、建业、崇实、自助新村,这样的设计使得日遗眷合形成一个外人无从窥视的小天地,再加上住户多为将校以上的阶级,家教严格,进退应对得宜,尽管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很深厚,在表达上却比较有距离感,有着内心热情外表冷静的特质。

另外,为了容纳更多的军眷,海军总部在军区内以三合板、甘蔗板等简陋建材新建眷舍,因暂时无须考虑空袭轰炸,为求将土地发挥较大使用空间,采取连栋设计,室内空间狭小,隔音效果差,住户间缺乏隐私,并以鼓舞士气为由,命名为合群、自治、自立、自勉新村。尔后,在妇联会协助筹建规划下,军区范畴外的集体眷村又再陆续扩建。 眷村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大多为竹篱笆、外省人、封闭不与人来往,但事实上左营并非一直都与眷村画上等号,左营的开发甚早,于荷兰殖民时期便有闽粤移民屯垦,传统建筑中也可见"原住民"、闽粤移民与客家人的痕迹,左营基本上是由左营大路分为东西两边,西边靠海为海军军区及海军眷村,左营大路以东则为民间住家及左营市场。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国民党军队接收左营军港及原日本海军军区范畴。至1947年,国民党军队在大陆节节败退,海军紧急将青岛造船所设备迁移至台湾,由于左营军区留有大量日本军建造之房舍与军事设施,海军编制迁至台湾后,海军舰队、海军陆战队、后勤、维修等单位皆设于左营。

国民党迁台及人力资源转移,海军在左营形成这么大的军区与眷村聚落,其中主要的原因便是上述所提及的,海军承接日本殖民政府海军在左营地区的完善规划。

另一方面,海军拥有大量舰队,得以运送物资人员,相较之下比其他军种更为幸运,北到长山八岛、青岛,再到南方的南京、上海、马尾、广州,大多数的海军设施与眷属都随舰迁移至台湾左营。

来到台湾并非就此结束苦难,海军子弟及其眷属的人数远大于日遗眷舍所能提供的住宿人口,而日遗眷合本身经过长时间的轰炸破坏,大部分也早已残破不堪,来到左营的海军子弟及眷属在最初几年仍然过着国共内战时期逃难般的克难生活,能勉强找到一片屋檐,无论是学校走廊、防空洞、仓库、临时组合的屋顶下都挤满人,到了放饭时间,军方伙房在野外随处搭建临时的石灶,物资短缺,无法提供大部分的军眷三餐,有时仅以稀饭馒头充饥度过24小时。

高雄的湿热气候,使得露宿野外的难民生活更加辛苦,以日遗眷舍安置军眷成了最初的必须选项,在杨德昌的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男主角张震的父亲充满讽刺地感叹地说:"跟日本鬼子打了八年的抗战,现在却住在日本人留下来的房子里。" 左营眷村大致上分为臼遗眷合、海军总部兴建、妇联会筹建三种。因建设当时的时空环境不同,考量不同,屋合构造也全然不同,意外地也形成不同的文化现象。

左营眷村的及时代住民几乎都经历且亲眼目睹过日军的残暴与不仁,一方面,他们内心对于即将住进日本军所遗留下来的房合感到相当排斥;另一方面,却又对于能有一片遮风挡雨的屋檐感到万分向往。就在这种矛盾情结下,整修日遗眷舍,大致保留日军为避免轰炸导致整排失火而设计的独栋且不相连房合,此即为明德、建业、崇实、自助新村,这样的设计使得日遗眷合形成一个外人无从窥视的小天地,再加上住户多为将校以上的阶级,家教严格,进退应对得宜,尽管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很深厚,在表达上却比较有距离感,有着内心热情外表冷静的特质。

另外,为了容纳更多的军眷,海军总部在军区内以三合板、甘蔗板等简陋建材新建眷舍,因暂时无须考虑空袭轰炸,为求将土地发挥较大使用空间,采取连栋设计,室内空间狭小,隔音效果差,住户间缺乏隐私,并以鼓舞士气为由,命名为合群、自治、自立、自勉新村。尔后,在妇联会协助筹建规划下,军区范畴外的集体眷村又再陆续扩建。

一般人谈到眷村,时常以竹篱笆作为代表,竹篱笆除了显露出当时眷村的贫穷克难,也曾被批评为眷村居民不打算在台湾长久居住的象征。左营海军眷村与其他眷村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上述八个眷村都在军区内,住户之间没有设置竹篱笆,只有军区最设有围墙隔绝一般民众,人口处并设有检查站,需持有军人身份证、居住证或军眷证明才能进入,外人若前往探访居住于眷村内的友人,则需于检查站登记姓名、目的、欲探访对象等资料,待军方确认后才可入内。

意外的是,无法保有隐私的建筑隔板、住户间没有竹篱笆隔离,以及军区围墙与检查站带来的良好治安,这三个条件却使得左营眷村的住户之间因不必顾忌隐私而有如一个大家庭。又因军警管制严格,夜不闭户,海军舰艇与舰队本就是"同舟一命",这样的精神在上述的情况下更是明显。彼此同是海军袍泽,背景相同,成为命运共同体,彼此团结,互相照应,对于邻居的小孩均视如己出,某个家庭遭逢变故即有左邻右合伸手援助,这样的故事一直都在左营眷村中不断发生。

左营眷村的较大特色,除了建筑之外,便是"人 "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本书并非以个别的海军眷村为单位,陈述过往历史,而是以过去各海军眷村所呈现的不同文化与教育特色为主,探讨海军眷村中的人情故事,希望能从中找到某种海军眷村的价值。P29-32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