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文化审美与艺术鉴赏图书
人气:16

文化审美与艺术鉴赏

十年前我和一群钻研中日文化交流的朋友,成立了“东亚文化交涉学会”(Society for Cultural Interaction of East Asia),推展东亚地区历史文化交互影响的研究,特别关注十六世纪早期全球化以来,东亚文...
  • 所属分类:图书 >文化>文化研究  
  • 作者:[郑培凯]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49620845
  •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9
  • 印刷时间:2017-08-20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内容简介

《赏心乐事谁家院》套书,作者郑培凯。该套书全三册,五十余万字,由《书城》杂志、文汇出版社共同出版。其中,《多元文化与审美情趣》,涉及茶道、昆曲、园林与人文风景的文化审美追求;《历史人物与文化变迁》,反思历史人物的具体历史处境,希望藉此探讨文化变迁展现的历史意义转变;《文化审美与艺术鉴赏》则从具体评论学术著作与艺术展览,反映了作者对学术文化及艺术实践的观察与期望。

全书内容涉及历史、茶道、书画、园林、昆曲等等多个领域,其中多篇文字更是首次辑录出版。

本套丛书由郑培凯教授封面题字“赏心乐事谁家院”,特邀张志全担任封面及装帧设计,为精装32开。

套书朴素中蕴含典雅,简洁中凝聚大气,与内容传递的中国传统文化之美。三册书或展开,或并立,均可拼接成一幅完整的山水画。

编辑推荐

郑培凯的散文,不仅有物,而且有趣。有理趣,有情趣,有史趣,有论趣,有古趣,有今趣。知识性可比周作人,但不像周作人那样爱抄书,所有的史实、知识、人物都融入他的清雅澄明的文字。他的散文经纬度,恐怕是中国当代散文家首屈一指。

——刘再复

作者简介

郑培凯,著名文化学者、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咨询委员会主席,2016年荣获香港政府荣誉勋章。

生于山东青岛,长于台湾。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1970年负笈美国攻读历史,获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在美留学期间,主要钻研晚明以来的文化意识史,并探索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影响。曾任教于纽约州立大学、耶鲁大学、佩斯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1998年在香港城市大学创办中国文化中心。

著有《汤显祖:戏梦人生与文化求索》《汤显祖与晚明文化》《在乎山水之间》《品味的记忆》《雅言与俗语》《茶余酒后金瓶梅》《流觞曲水的感怀》《在纽约看电影:电影与中国文化变迁》《程步奎诗抄》等六十余种。编著及主编《中国历代茶书汇编校注本》《陶瓷下西洋:十二至十五世纪中国外销瓷》《茶饮天地宽:茶文化与茶具的审美境界》《徐霞客游记(导读及译注)》《口传心授与文化传承》《“戏以人传”昆曲系列丛书》《中国文化讲座丛书》《近代海外汉学名著丛刊》《史景迁作品系列》等百余种。

目录

总序 / 郑培凯

一位才华洋溢的文人学者 /李 孝悌

1.《中国文化导读》前言

2.中国文化的启示

3.文化超现代

4.《中国文化中心讲座丛书》总序

5.《史迹 文献 历史》

6.《依旧悠然见南山》序

7.集体记忆的吊诡——《文化遗产与集体记忆》序

8.《旧学新知集》序

9.《风景旧曾谙:叶嘉莹说诗谈词》序

10.研究金瓶梅(代跋)

11.温故而知新——《近代海外汉学名著丛刊》

12.《出版文化的新世界:香港与上海》序言

13.缅怀巴比伦——读《西亚考古史(1842—1939)》

14.秦俑艺术的震撼

15.宝相庄严——“常万义先生所藏佛教造像展”序

16.“中国花钱:艺术、宗教与民俗”古钱币展览序

17.“叠山理水——苏州园林艺术展”序

18.“造化与心源”展览序

19.明末清初的绘画与中国思想文化——评高居翰的《气势撼人》

20.“东渡奇葩——日本江户时代中国旅日书画家展”前言

21.“乾隆仿古”的精美风韵

22.笔透鸿蒙——“杨善深书画精品展”序

23.翰墨戏曲——关良与中西绘画的融合

24.马得的戏曲人物

25.马得画戏

26.气韵生动袁运生——《袁运生画集》序

27.建构空间的书法——与董阳孜对谈

28.“笔墨潋滟”前言

29“粤港台三地书法展”序

30.艺术的温柔与关怀

31.“山水映像”展览序

32.传神写照——李华的水墨世界

33.新水墨艺术的思考

34.是真名士自风流——“区大为书画篆刻展”缀语

35.江启明的画境

36.司徒乃锺的画

37.“陶瓷下西洋”展览序

38.《茶饮天地宽》导言

39.“巧夺天工: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艺术作品展”序

40.“戏以人传”昆曲系列总序

41.“不小心”成就的大事

42.昆曲超现代——“小兰馨苑”香港城市大学演出序

43.《在纽约看电影:电影与中国文化变迁》自序

44.李安《色 戒》幕后一瞥

45.云霞绚烂李云侠

46.瞻仰妈祖——《妈祖圣迹图》展览序

47.严寒过后的北大荒——评张抗抗著《分界线》

文化的再生——郑培凯谈散文创作 / 访问者 李浩荣

在线预览

人类之有别于其他物种,自夸为万物之灵,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人类能够藉助文化工具与载体,一代又一代传承人生经验与发明创造,累积聪明才智,让后人可以吸取精华,创造更先进、更美好的文明。文明累积,靠的是群策群力,承先启后,是尊重前人的努力,期盼后人的承担。

古今中外的有识之士,都特别重视文明的承继与传衍,在创造文明真善美的过程中,表现得十分谦逊。牛顿有句名言,是大家时常征引的:“假如我比别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If I have been able to see further, it was only because I stood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类似的话语,在十二世纪就有索尔兹伯里的约翰(John of Salisbury),说过:“我们就像是巨人肩膀上的侏儒,所以我们可以看得更多更远,并不是因为我们视觉敏锐,或是天生异禀;只因为他们巨大的身躯抬高了我们。”更早一些,有唐朝的韩愈,在《与于襄阳书》中说:“士之能享大名、显当世者,莫不有先达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士之能垂休光、照后世者,亦莫不有后进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后焉。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明确指出,任何伟大光辉而能传世不朽的成就,都靠的是文明得以传承,通过世世代代的集体记忆,才得以彰显。这种对历代集体创造与记忆的推崇,到了宋代新儒家的心中,就扩大成为超越真理的追求,推展了人类生存的目的,出现“民胞物与”的伟大胸怀,凝聚在张载的四句名言之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文明的传承需要载体。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来看,过去最重要的文明载体是语言文字,最重视的是文献记载。这也是为什么孔子会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过去对文明历程的认识,对知识的传递,对真理的探求,对学术的发展,基本上靠的是前人的文献著作。我们所说的集体记忆,在过去主要是仰仗文字载体,通过前人话语的记述与复诵,让后人形成文化与世界观的共识。然而,单单通过文字载体,文明的传承会出现选择性的偏差(且不说战乱兵燹、焚书坑儒造成的文献丢失与扭曲),这也使孔子感叹“文献不足征”。更因为上层精英掌握文字书写的能力,依靠文献的集体记忆也会倾向于上层精英的共识,出现阶级性的文化倾斜。

我在《口传心授与文化传承》(2006)书中提出,文化传承的载体有三类:一、 以文字为载体的文献;二、 以文物古迹为载体的实物遗存;三、 以口传心授为载体的非实物文化艺术传承。只有扩大眼界,拓展学术认知领域,包含了这三类不同文化载体,我们才能趋近历史文化的真实面貌,深刻了解集体记忆的多重面向。从这个意义而言,文物古迹的保存与研究,是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方法与手段,也是人类作为“万物之灵”的证据。二十世纪考古学的成就以及文物艺术的研究,使我们清楚理解,我们对人类生活的具体经历知道得不足,过去的历史叙述与集体记忆都存在相当的偏差。

然而,现代社会过度强调进步与发展,以经济为主轴,打着“发展是硬道理”的旗帜,经常以掠夺与破坏文物古迹的方式,兴盖污染环境的工厂、建设高楼大厦的屋邨,有意识地铲除前人留下的古迹,泯灭理解文明发展的实物证据,是可忍孰不可忍?人类的集体记忆,是模糊暧昧而且十分吊诡的文化现象,是随着时展而东飘西荡的游魂。没有历史文献为基础,没有文物古迹作为砥柱,集体记忆只能随波逐流,不知所之。因此,研究文物古迹的保存,探讨历史文化与城乡发展的冲突与平衡,不仅是学术的创新领域,也是人类生存意义的自我反省。通过文物古迹作为文化载体,研究文化遗产与集体记忆的关系,不仅涉及经济发展、政府政策、文化旅游、民众参与等等具体的社会政治运作,更重要的是,如何提升现代民众对历史文化的重视、对人文精神的关怀、对生活环境的爱惜、对人类处境的展望。因此,学者们或有不同的意见,但集思广益,最终能提供仔细调查研究的资料与成果,贡献一些深思熟虑的看法,应当有助于学术研究与文化关怀的深化。文化遗产与集体记忆这个领域,是学术研究的新天地,还有待大家去发掘与拓展。作为序言的结语,让我再引一段牛顿的话,与大家共勉:“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我,但我自己觉得,不过就像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不时发现一块更光滑的卵石或更美丽的贝壳,却没注意浩瀚真理的海洋,就在我眼前,有待发现。”

媒体评论

培凯的文字如此精炼,几乎是字字珠玑,他的文体是现代的,但每一篇都洋溢着古典的情操,从《史记》到茶道,从戏曲到饮食,他样样精通;培凯也是一位现代诗人,在诗中流露的是一股现代知识分子的情操,感时忧国,偶尔也自我调侃;他的亲笔书写,代表的是一种“文如其人”的古风。

——李欧梵

郑培凯的散文,不仅有物,而且有趣。有理趣,有情趣,有史趣,有论趣,有古趣,有今趣。知识性可比周作人,但不像周作人那样爱抄书,所有的史实、知识、人物都融入他的清雅澄明的文字。他的散文经纬度,恐怕是中国当代散文家首屈一指。

——刘再复

这套书主要是谈论的茶、戏曲、瓷器、书法等传统文化和孔子、司马迁、利玛窦、郭嵩焘、王元化等古今人物,涉猎广泛,既显示中国传统人文及物质文化丰富的一面,也揭示传统文化的精湛和深邃。

——戴燕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