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马塘·毛家一百年的故事图书
人气:41

洗马塘·毛家一百年的故事

《洗马塘(毛家一百年的故事)》是一部讲述毛氏家族百年历史的传记性作品,它记述了四代毛家人传奇的命运故事。四代毛家人历尽百年沧桑,在社会大时代动荡的背景F与命运抗争、恪守"喜实恶假,爱惜年华"的祖洲,为祖...
  • 所属分类:图书 >传记>家族研究/谱系  
  • 作者:[毛健全]口述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39183879
  • 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3-07
  • 印刷时间:2013-06-01
  • 版次:5
  • 开本:12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洗马塘(毛家一百年的故事)》是一部讲述毛氏家族百年历史的传记性作品,它记述了四代毛家人传奇的命运故事。四代毛家人历尽百年沧桑,在社会大时代动荡的背景F与命运抗争、恪守"喜实恶假,爱惜年华"的祖洲,为祖国培养了众多人才。毛家几代教师的亲身经历,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刚健中正、自强不息、积极有为、奋发向上、坚持真理的敬业精神,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百年历史的变迁。

编辑推荐

由毛健全口述,林家品撰写的《洗马塘(毛家一百年的故事)》并不是一部单纯的毛氏家族百年史,更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尤其是现代教育史的一个缩影。这个家族不仅参与了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还与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有着密切的联系。透过这个家族的窗口可以窥视大的历史背景下的重要细节。

作者简介

毛健全,安徽省合肥人,1939年11月21日出生。1962年毕业于贵州工学院,留校任教,先后任地质系普地教研室主任,地质系副主任、主任,1987年由讲师破格直接晋升为教授。曾任贵州省环境学会常务理事、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现任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理事,循环经济专业委员会理事。从事构造地质、地热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矿产地质、地质力学、环境保护、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教学、生产、科研工作等五十余年。合作出版有《煤的清洁燃烧》、《应用溶学及洞穴学》、《拱坝坝肩岩体稳定分析》、《地质构造分析的极射赤平投影方法》、《水城断陷地质特征及构造演化》等学术专著五本,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获全国科学大会、省科技进步奖十多项。1984年被评为贵州省劳动模范,2000年获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全国总工会等八部委授予的"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称号,2003年获贵州省"高校名师"称号。

目录

自序

开篇

一 从兄弟"铁血军"说起

二 洗马塘与祖训

及时部

一 同为包办婚姻,一个惬意,一个懊丧

二 北京,与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同学:合肥,"五四"战友

三 一张旧报纸,改变毛家命运

四 南京号邮轮,邂逅

五 底特律,初识程天放

六 掩护共产党亲戚;保释狂人刘文典

七 1929年,他便提出职业教育之重要;从中职校长到安徽水灾救济委员会视察员

八 昔日的孙中山少年营营长被裁员:患难中的友情

九 出任驻德国大使馆主事;至交蒋百里

十 邀请武术名家陈子正,开黑龙江学校武术教育之先河

十一 "江省"""及时人

十二 状告督军省长"大飞喜帖、广收厚礼",遭追杀亡命天津

十三 报国夙愿未竟,惨遭军阀毒手

十四 勘正溥仪的不实之词

第二部

一 天无绝人之路:得清寒学生奖学金

二 欢迎孙中山,目睹宋庆龄芳姿:参加中山先生追悼会

三 和郭沫若、鲁迅通信,与曹禺同为校友:师从"桂冠诗人"陈逵

四 柳下池旁,月光如水

五 徐悲鸿赠画:一只公鸡、一只母鸡和五只小鸡

六 庐山婚礼:信奉基督教

七 "健"字辈的由来:与浙大校长刘丹

八 留美未成行,逃难大迁徙

九 战区教师服务团;贵阳团聚,几定"终身"

十 清镇,中山中学班创始人

十一 南明河畔,西河山庄

十二 中国四大"名中"之国立十四中

十三 打渔寨·异国婚恋

十四 桐梓-坟园·娄山关

十五 遇恩师,与贵阳师院结缘

十六 云贵高原上的"工合"

十七 兰州,谷正伦:高一涵

十八 青年军,青年中学,"上校"教师

十九 及时个未留洋的英文系主任,一个人打七份工

二十 三百万元买不起一个烧饼;教授停教闹饷

二十一 手榴弹丢进校园,TNT进了家门;师院"护卫队"

第三部

一 十二岁从军,冒名顶替

二 文工团长:"忠诚老实"运动;"纸老虎"和"真老虎"之争:英文系主任成了俄语系主任

三 照壁山·"老虎":家庭开支流水账免难

四 九个月的牢狱之灾,换来"不是反革命"的结论

五 引蛇出洞;管住嘴巴,躲过一劫

六 庐山之恋,生死悲剧

七 靖本《红楼梦》:迟来的哭泣

八 长三奶奶、矮三奶奶和她们的女儿

九 进校先唱"跃进"歌,入园只闻"炼铁"声

十 "国际间谍"、"许毛黑帮"

十一 寥落悲前事,支离叹此身

十二 应喜溪边得小楼

十三 黄平十年;PC孔子学院

十四 清华结缘,人生至福

十五 大哥的热能,迟到的春天

十六 同学恋,崔先生

十七 秦天真、达昭、罗绳武、朱厚泽(贵州工学院之初建)

十八 图书阅读的差距

十九 "天下及时神石";十九台水泵都抽不完的水:蔡家关请缨,"正合吾意"

二十 从"地主系"到"危机系"再到"吃香系"

二十一 温泉之都;"外交部长"

二十二 基金会义工

二十三 霍金那病

二十四 重回洗马塘

参考文献

后记

在线预览

四南京号邮轮,邂逅

是年8月20日,上海外滩的邮轮码头,随着一声长呜的汽笛,南京号邮轮离开了码头,驶向吴淞口。已经三十三岁的二爹爹带着一家人的重托和期待,满怀对未来的希望,踏上了前往美国的征程。复杂的心情难掩激动的情感,虽然前往送别的人群中没有一个自己的亲朋,因为他绝不同意在合肥的家人到上海来送他,但他仍忍不住挥手与码头上人流作别,泪花已打湿了镜片,眼前一片模糊。

南京号邮轮一进入太平洋,风浪一起,船就颠簸得十分厉害,及时次出洋的二爹爹被弄得头晕目眩,呕吐不止,几天后才逐渐适应。

说起这邮轮,""中曾有过我国制造出万吨远洋轮的声势无比浩大的宣传报道,当时被打倒的邓小平已复出,他说过一句话,说这个时候造出一艘万吨轮来有什么好夸的,他当年去法国勤工俭学,坐的就是几万吨的邮轮(大意)。邓小平说的是实话,我二爹爹坐的南京号邮轮就是一万五千吨。

邮轮上坐的主要是一些回国的美国人和返美的华侨,此外就是留学生。他是所有留学生中年龄较大的一位,其他人中没有一个是工作了上十年,才去留学的。而就在这条船上,他认识了。

是江苏南汇人,小二爹爹十一岁。

海上的航程开始时新鲜,时间一长,天天看着那海,新鲜感衰退,代之的是寂寞,是想和人说话,特别是和有共同兴趣、共同志向的人说话。

二爹爹和是从谈"五四"运动而越谈越拢的。

"五四"运动时,十九岁,而我二爹爹已经三十岁;是学生,其时在上海;二爹爹是老师,在合肥。如果不是在海上漫长而又枯燥的航程中,如果不是因为"五四"这个大话题,两人恐怕很难结成旅程之友。

是天生的书生相,文质彬彬,当他在甲板上独自凭栏远眺时,那副凝神所思之态,立即让我二爹爹对这个年轻人产生了兴趣。

"你好!"二爹爹走到他身旁。

"呵,你好!"从凝思中回过神来,看了看我二爹爹。

"没打扰你吧。"二爹爹笑着说。 "没有,没有。"又打量了我二爹爹一眼,说,"先生,你是去美国……"

"去留学。"

一听说我二爹爹是去美国留学,有点惊讶,因为他看着眼前的这个中年人,原本以为是个去美国做生意什么的人。

二爹爹看出了他的疑惑,略带幽默地说:

"三十三岁的大龄留学生。但若此时还不去,以后就是老龄留学生了。老龄留学生若想赶超你们这些年轻人,可就难喽!"

二爹爹以为他肯定是去留学的。

"先生志存远大,可我,不是去留学的。"

听说他不是去留学,反让我二爹爹疑惑了。

说,他是应在美国的"少年中国学会"邀请,去美国旧金山担任《大同报》的编辑。

"`少年中国学会`,在旧金山,你去担任报纸编辑,好啊,好啊!"二爹爹来了激情。

他立时列举了国内数家颇有名气的报纸、杂志,并坦言他喜欢某报某刊,喜欢某种风格,特别是副刊,他竟随口吟起了他喜欢的一些文章段落。他的记忆力特好,可说是过目不忘。他吟诵时,忘了面对的是一个还不知道姓名的青年,更没去管这青年喜不喜欢。因为他当学生时喜欢文学,所以一听这青年是去当编辑,就来了激情。

二爹爹一来激情,感染了。在"五四"运动中就开始了文学创作和翻译,评介外国文学名著。两人自然就有了共同话题。

他们从报纸谈起,这一谈报纸,必谈报人,一谈报人,必谈到"五四"前后的名人、新文学运动……"五四"学生运动·…··

当听到我二爹爹说他在合肥组织"全省学校学生会"声援北京被捕的学生,被捕的学生中有八个是他在北京高等师范的校友时,对这位大龄留学生已经刮目相看。

"先生,我们谈了这么久,还没互报姓名呢!我姓张,名应皋,字闻天。"

"大龄学生姓毛,名北屏,字保恒。"

这话,说得大笑起来。

"毛兄,你早就是老师,是我们的老师,你哪有三十多岁,比我这个后生活力更足。"

我二爹爹说: "《诗经》中有言,`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闻天弟当是取的这个意思吧!"

说:

"持之以恒,保而不弃,终当大成。保恒兄应如是。"

两人相视而笑,年龄的界限全被打破。

自此,两人时常在甲板上、船上的图书室里交谈,就连吃饭时也要交谈一番,谈得最多的还是对中国现状及未来的看法、对世界大势的预判。其时尚不是共产党人,二爹爹发现,他对英美西方国家颇有独到见解,他虽然钟情于文学、翻译,但也涉猎西方国家的经济。西方舆情(二爹爹还没把舆情和政治联想到一起)、文学、经济,似乎全为他眷顾。

二爹爹想,这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日后恐怕真的会"声闻于天"。

他又想,这个闻天,对外国文学,对文艺理论的研究,已是根底匪浅,若专门从事研究,能自成一家,外国文学专家、文艺理论专家·…-·若是专攻经济,定是经济学家;若专门研究外国舆情,可成为外交公使,乃至外交家……

二爹爹为自己"慧跟"所识的闻天想了很多"家",唯独没有想到他会成为革命家。但那外交公使、外交家倒是被"想"中了。只是二爹爹所想到的外交家,纯粹是职业外交,就如同他自己后来当驻德使馆主事一样。

经过二十24小时的海上航行,船终于抵达目的地——美国旧金山。办妥入境手续后,二爹爹和握手告别,说自己到了底特律后,有时间一定来旧金

然而,二爹爹到了底特律后,由于留学公费的变化,他陷入了靠打工维持学业的境地,假期哪里也无法去。在旧金山只呆了一年多,于1924年初便回到中国。第二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职业革命家的道路。当二爹爹回国时,已去了苏联。

二爹爹虽然自旧金山和告别后,两人再也没有见过面,但那个才华横溢的"声闻于天",在他心里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令他经常念着,总是不忘。尽管他没有料到日后会成为主宰中国命运的中共重要领导人,却断定此人前程远大。只是三十年后,他却不能不大跌眼镜。

的经历,凡喜欢看点有关中共党史和革命史资料的都知道,他去苏联是进莫斯科中山大学、红色教授学院学习,去苏联学习是为共产国际东方部与联共(布)中央选送,同被选送的还有王稼祥、沈泽民、郭绍棠等人。他与王稼祥、沈泽民、郭绍棠被旅莫(莫斯科)中国学生称为"四大教授"。就是因为在苏联之故,他回国后成为中共主要领导人之一,尔后是遵义会议力助,在延安将自己担任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职位让贤于……江山打下来后,他担任过驻苏联大使、外交部副部长……

二爹爹的大跌眼镜就是1959年庐山会议后,从报纸上看到"彭、张、黄、周集团",竟然成了集团的主要头目。

庐山曾是我二爹爹安家的地方,他从美国回国后,在庐山买了两栋别墅。至于他这别墅是怎么买的,后面有叙。我父母亲的婚礼,就是在庐山别墅举行的。解放后,二爹爹将这两栋别墅捐赠给了国家。参加庐山会议住在庐山河东路175号,离我二爹爹原来的别墅仅有一百来米。

当时我二爹爹想不清的是,这位在遵义会议力助重回领导岗位、主动让位于的前中共中央总书记,怎么会成了集团呢?

五十年代初,二爹爹也曾想过和联系,看他还记不记得自己这个"持之以恒,保而不弃"的毛保恒,可再一想,人家已是居庙堂之高,而自己是处江湖之远,更何况那"持之以恒,保而不弃"后面还有"终当大成"一词,自己大成了什么呢?什么也没成,几近"天涯沦落人"了,罢,罢!知识分子的自尊心使他断绝了联系的念头。但他始终关注着这位老弟的动态。故而当一被打成集团,他惊讶得无所适从。倒是有知道他和早年相识的人说,毛老同志啊,你幸亏没有和他联系,否则,你也脱不了干系。

紧接着,批判以为首的"右倾机会主义"外交路线,说的外交路线是与帝、修、反和平共处的外交路线,专与的世界革命外交路线对抗……

这批来批去,本来已对政治唯恐避之不及的二爹爹,从各种各样火力十足的批判文章中,看出了和平共处外交路线的实质内容,那就是强调首先应当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即大力发展经济,集中力量搞经济建设;对外同所有国家和平共处,搞好关系;推动国际形势缓和,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不搞革命输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在外援上不能打肿脸充胖子;对外开放,学习外国的长处;同西方国家建交,不对苏联"一边倒"。

这位在苏联多年,可以说是由苏共培养起来的中共领导人,又怎么会强调不对苏联"一边倒"呢?

二爹爹想起了在邮轮上对英美西方国家的独到见解,想起了他那时就瞩目西方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学……这个人在苏联进过修,受过苏共的严格教育、培训,却不惟苏联马首是瞻,是个有独立人格、独立思想的学问家啊!他若是单攻专业,譬如文艺理论,能成大师:一想到这单攻专业,他又想到了自己早年和杨武之的谈话,他说自己是"万金油",说杨武之学业专一,必当"金榜题名"。杨武之不但自己成了数学大师,儿子还是诺贝尔奖获得者。

可惜,可惜!二爹爹叹息起来,不知是为,还是为他自己。

那"不对苏联`一边倒…的外交路线,很快就被事实证明是正确的,庐山会议后不久,"三年困难时期"、老百姓说的"过苦日子"到来,苏联将援助中国的专家全部撤走,撕毁援助合同,逼迫还债……此后,中苏成为势不两立的对手,"老大哥"成为头号修正主义、社会帝国主义,两国不仅相互口诛笔伐,还兵戎相见,打起了珍宝岛之战……

后来还知道,在五十年代初曾专门给中央写报告,建议同英联邦国家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发展经贸关系,推进文化交流,引进外国的资金特别是技术。现在看来,他是有何等的"先见之明"!

在任驻苏联大使时,还特别节俭,不愿多交际,更少同外国人交朋友。这当大使特别节俭,和我二爹爹在三十年代中期任驻德大使馆主事时一样。至于不愿多交际,更少同外国人交朋友,和他这个驻苏联大使的职位确乎有点不符,其实他是为了避人口舌,说他有"里通外国"之嫌。大使,大使,悲乎!

在""中被残酷迫害,1976年7月1日死于江苏无锡。

在""初期挨斗挨打的悲惨,我二爹爹知道,红卫兵的各种战报和大字报上多的是批斗消息。他躲在家里除了叹息还是叹息。他庆幸自己还没挨打。但之死他不知道,因为他比早四年去世。

二爹爹自己没有专攻学业,他对我父亲要求的就是专攻学业。我父亲也确实做到了专攻学业,并且一辈子教书,但他在""也没有躲过挨打挨批进"班房"。这都是后话。

与相遇我只是听父亲说过,后来我想委托我女婿去档案馆查有关资料想印证一下,但未能如愿。P26-31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