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突围: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图书
人气:173

认知突围: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

高智商协会“胜寒”“门萨”双会员作者,颠覆固化思维,戳中认知盲点,让认知优势成为你先人一步的竞争力!【签名版已售完】
  • 所属分类:图书 >成功/励志>成功/激励>激励  
  • 作者:[蔡垒磊] 著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08677620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9
  • 印刷时间:2017-09-01
  • 版次:1
  • 开本:32开
  • 页数:--
  • 纸张:纯质纸
  • 包装:精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有人说:为什么我懂得了这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那是因为你根本没懂,但却以为自己懂了。认知是所有行为的内在逻辑,而行为是认知能力的外在表现。

《认知突围: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通过从源头上提升对每个人来说极重要的六件事(清醒认识自己、如何有效学习、建立恰当金钱观、高效利用时间、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如何看待成功)的基础认知,搞清楚它们的内在逻辑,指出大部分人的认识误区,直指生活中真正重要的道理,让你思维开挂,认知升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生赢家。

编辑推荐

贴心提示:亲爱的读者朋友,非常感谢您对《认知突围》一书的关注,由于大家的支持,本书上市后预售火爆,签名版很快被预订一空。为了感谢大家的厚爱,作者正加急补充签名,故此,部分签名版需要延期发货,到货时间大概在8月20日左右。给您带来的不便,深感抱歉。谢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为什么你那么努力却还一事无成?

为什么机会来了你却总也抓不住?

为什么用尽省钱招数还入不敷出?

方向错了,再多的努力都是徒劳!

《认知突围: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用层层递进的方式,颠覆错误认知,直指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六件事:

重新认识自己——没机会真的怪不了运气

重新认识知识——知识不是无用,是你不会用

重新认识金钱——无节制地省钱是个大坑

重新认识时间——时间用在哪儿,决定你是谁

重新认识关系——尊重界限,找准自身定位

重新认识人生——格局,决定你的世界

6大关乎一生的重要命题

33个颠覆认知的现实真相

80条反转人生的辛辣见解 贴心提示:亲爱的读者朋友,非常感谢您对《认知突围》一书的关注,由于大家的支持,本书上市后预售火爆,签名版很快被预订一空。为了感谢大家的厚爱,作者正加急补充签名,故此,部分签名版需要延期发货,到货时间大概在8月20日左右。给您带来的不便,深感抱歉。谢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为什么你那么努力却还一事无成?

为什么机会来了你却总也抓不住?

为什么用尽省钱招数还入不敷出?

方向错了,再多的努力都是徒劳!

《认知突围: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用层层递进的方式,颠覆错误认知,直指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六件事:

重新认识自己——没机会真的怪不了运气

重新认识知识——知识不是无用,是你不会用

重新认识金钱——无节制地省钱是个大坑

重新认识时间——时间用在哪儿,决定你是谁

重新认识关系——尊重界限,找准自身定位

重新认识人生——格局,决定你的世界

6大关乎一生的重要命题

33个颠覆认知的现实真相

80条反转人生的辛辣见解

让认知优势成为你先人一步的竞争力!

作者简介

蔡垒磊

江湖人称蔡叔,宁波思维工坊文化传媒有限公司CEO,高智商协会“胜寒”“门萨”双会员,一站式知识平台蚂蚁私塾创始人。

其个人微信公众号“请辩”有着30万 的订阅者,对人对事有着极其深刻的洞察力,总能用简单平实的语言戳中你的认知盲点。

目录

目录

及时章来,狠狠抽自己耳光:重新认识自己

大脑每时每刻都在骗你

别装,千万别装

道理我都懂,只是懒?

没机会真的怪不了运气

你不是不势利,只是想占便宜

第二章成为一个睿智的人:重新认识知识

谁说学生只要读书就行了

摄入有效知识的正确姿势

打造知识体系需要笨办法

持续学习,为何你无法坚持下来

知识不是无用,是你不会用 目录

及时章 来,狠狠抽自己耳光:重新认识自己

大脑每时每刻都在骗你

别装,千万别装

道理我都懂,只是懒?

没机会真的怪不了运气

你不是不势利,只是想占便宜

第二章 成为一个睿智的人:重新认识知识

谁说学生只要读书就行了

摄入有效知识的正确姿势

打造知识体系需要笨办法

持续学习,为何你无法坚持下来

知识不是无用,是你不会用

第三章 挣钱是一门手艺活:重新认识金钱

金钱是人性的放大器

你对金钱远没有那么渴望

无节制地省钱是个大坑

年轻人该拥有怎样的财富观

你的劳动很不值钱

究竟怎样才能挣到钱

第四章 赚时间就是赚寿命:重新认识时间

你对时间的理解可能并不正确

时间用在哪里,决定了你是谁

究竟该花时间还是花钱

时间是关于选择的艺术

正确赚时间的重要法则

丰富自己的时间经历

第五章 没人真正为你好:重新认识关系

人和人之间,需要一点界限

父母伟大,但没有那么伟大

恋爱和婚姻,是基于利益的模糊博弈

如何让合作持续下去

亲戚并不意味着更亲密

你是在社交吗?你可能在瞎忙活

知恩图报?知恩就得马上报

第六章 如何过好这一生:重新认识人生

放弃吧,人生没有假想的跑道

努力,不足以让你过上好日子

少走弯路,可能死得更惨

格局,决定你的世界

人生的消费和投资

幸福人人都能拥有

后 记

在线预览

摄入有效知识的正确姿势

并非所有的知识都同等重要

按照知识在脑子里形成的难易程度,我们把知识分为四个层次:信息知识、加工知识、体系知识和智慧。为什么这么分呢?也是有原因的。因为获取现成的知识是最简单的,最多是途径上的困难,但接触和复刻并不是真正的难点。因此,我们的判断依据是知识的高低层次由“自我附加值”的多少来决定。

为什么自我附加值这么重要呢?因为我们在纯粹接收到任何知识的时候,都不可能体会知识背后的真正含义。原因也很简单,知识分为外部接收和内部创造两种,当你通过自我体悟进行内部创造时,这时候的知识对你来说是完整的。但当你将结论或者哪怕是你的推演过程告知他人时,他人接收到的信息必定是不完整的。于是,这种信息里不管包含了多少智慧,对他人来说,它依然只是个价值不大的底层信息。只有他利用自己的内生系统对你的结论进行一番判断,并结合了自己的内部创造以后,对他来说,信息的价值才会提升。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待在学校里的年头越来越长,因为人类的知识总量在迅速膨胀。当牛顿历经长年累月的研究,告诉我们天体运行的规律是A的时候,于我们而言,这个知识依然是底层的。若是我们直接接受,其实价值并不大,顶多拿来吹牛。我们需要先形成足以判断之所以A会是A的基础系统知识,才有能力在其上面添加自身的附加值。虽然随着技术进步,这个过程会缩短,但毫无疑问并不会比知识膨胀的速度快。于是,在知识一键植入的技术未能大规模普及的前提下,完成基础教育的时间越来越长是一个必然趋势。

那么,是不是知识和知识之间只有层次的差别呢?不!我们对于基础信息的筛选也非常重要。这有点像下厨,当然厨艺更高的人做出来的菜味道更好,但原材料的差别,也会让双方处于不同的起点。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知识除了分层次之外,在同一层也是有天壤之别的,比如我们直接摄入的基础信息知识里,有效程度也有差别。

有些知识是孤立的,无法或者很难跟其他知识产生“化学反应”,比如伊丽莎白二世的全名是什么、《新华字典》第68页的第三个字是什么。你说这些不是知识吗?当然是知识!你说这些知识无效吗?也不能这么说。你只能说,这些相对比较孤立的知识是“次有效知识”。我们曾经在很多看似高端的电视节目里都看到过关于“次有效知识”的比拼,其实这是毫无意义的行为,知识的广度和貌似丰富的程度跟有效程度是不同的概念。

摄入有效知识的正确姿势

并非所有的知识都同等重要

按照知识在脑子里形成的难易程度,我们把知识分为四个层次:信息知识、加工知识、体系知识和智慧。为什么这么分呢?也是有原因的。因为获取现成的知识是最简单的,最多是途径上的困难,但接触和复刻并不是真正的难点。因此,我们的判断依据是知识的高低层次由“自我附加值”的多少来决定。

为什么自我附加值这么重要呢?因为我们在纯粹接收到任何知识的时候,都不可能体会知识背后的真正含义。原因也很简单,知识分为外部接收和内部创造两种,当你通过自我体悟进行内部创造时,这时候的知识对你来说是完整的。但当你将结论或者哪怕是你的推演过程告知他人时,他人接收到的信息必定是不完整的。于是,这种信息里不管包含了多少智慧,对他人来说,它依然只是个价值不大的底层信息。只有他利用自己的内生系统对你的结论进行一番判断,并结合了自己的内部创造以后,对他来说,信息的价值才会提升。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待在学校里的年头越来越长,因为人类的知识总量在迅速膨胀。当牛顿历经长年累月的研究,告诉我们天体运行的规律是A的时候,于我们而言,这个知识依然是底层的。若是我们直接接受,其实价值并不大,顶多拿来吹牛。我们需要先形成足以判断之所以A会是A的基础系统知识,才有能力在其上面添加自身的附加值。虽然随着技术进步,这个过程会缩短,但毫无疑问并不会比知识膨胀的速度快。于是,在知识一键植入的技术未能大规模普及的前提下,完成基础教育的时间越来越长是一个必然趋势。

那么,是不是知识和知识之间只有层次的差别呢?不!我们对于基础信息的筛选也非常重要。这有点像下厨,当然厨艺更高的人做出来的菜味道更好,但原材料的差别,也会让双方处于不同的起点。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知识除了分层次之外,在同一层也是有天壤之别的,比如我们直接摄入的基础信息知识里,有效程度也有差别。

有些知识是孤立的,无法或者很难跟其他知识产生“化学反应”,比如伊丽莎白二世的全名是什么、《新华字典》第68页的第三个字是什么。你说这些不是知识吗?当然是知识!你说这些知识无效吗?也不能这么说。你只能说,这些相对比较孤立的知识是“次有效知识”。我们曾经在很多看似高端的电视节目里都看到过关于“次有效知识”的比拼,其实这是毫无意义的行为,知识的广度和貌似丰富的程度跟有效程度是不同的概念。

有效知识和次有效知识的差别就在于知识本身的联结点数量和可应用的范围。有效知识本身可以引发进一步思考,还能通过与其他知识的联结,改变其他知识或孕育出新知识,而次有效知识就极少能干这些事。

因此,当我们摄入基础信息知识的时候,要注意多摄入有效知识。次有效知识由于其孤立性,出现的频次不高,寻找的难度较大,同时也较难记忆,于是,看上去好像更厉害,但这种炫耀为先的学习目的正是我们该竭力避免的。

系统阅读与碎片化阅读

从外部摄取知识的方法有很多,实践当然也是,不过最便捷、最常见的方式还是阅读,因为阅读是获取高质量底层信息的主要方式。

阅读分为系统阅读和碎片化阅读,系统阅读一般指的是阅读系统书籍的行为,当然也有可能是尚未成书的。如果从知识的分类来看,阅读的至少是“体系知识”。比如你现在正在阅读这本书,就是系统阅读,全书有一个鲜明的主题,里面每一章的知识都自成体系,每一章里的小节与小节之间又紧密关联。

碎片化阅读则不然,这种阅读方式阅读的并不是那些长篇累牍的系统书籍,而是某些知识碎片,这些知识碎片没有形成体系,可能只是某个结论、某个观点。这种碎片化阅读是针对阅读对象的,并不管你花多少连续时间在上面,比如阅读绝大多数微信公众号里的文章。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人会把系统阅读和碎片化阅读的区别理解为阅读时间的长短,以为长时间的阅读就叫系统阅读,插空的短时间阅读就叫碎片化阅读,这是不正确的。系统阅读和碎片化阅读是按阅读对象来分的,而不关乎每一段阅读时间的长短。只要你在一段时间内阅读的内容是成体系的,就是系统阅读。

从历年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来看,中国人的年人均读书量一直是非常少的,长年处于个位数,位于世界下游,这个时候我们说的一般就是阅读系统书籍的数量。

系统阅读当然有其好处,比如你读下一章节关于“金钱”的认知,一共能有几十页。从金钱的定义到我们的错误观念,再到我们的错误行动,然后告诉你为什么是错误的,怎样才是正确的观念和行动。全章读完,你可能会对金钱有一个全新的认知,对挣钱这件事有了明确的方向,甚至可以帮助你改掉很多坏毛病,而不仅仅是更新了你关于某个东西或者某件事的看法。

如果我把这整本书,甚至往里再加点杂谈类内容都拆成小篇幅的文章,分成几年打乱顺序让你看完呢?也许你就会看了前面忘了后面,在看的时候点头称是,看完以后什么习惯也养不成,也难以在脑子里聚合起体系化的知识。

不过系统阅读也不总是好的,系统阅读的弊端在于大多数时候都是需要大块时间的,因为每更新一个概念所花费的篇幅更大一些,跟其他知识点的联系更加紧密一些。于是,你的每一次系统阅读的开始就先要在脑中整理相关知识,才能接着往自己的体系里加东西。一般来说,用小块时间是干不了的,因为通常还没看几页,时间就到了,且由于没有充足的后续时间对系统性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学习的效果也会很差。

这些缺点却恰恰是碎片化阅读的优点。碎片化阅读的文章一般篇幅不长,且阅读的主题之间没有多大的连续性。因此,随时开始、随时结束的特点,使得我们能有效地将碎片时间利用起来。毕竟,每个人每天都是有很多碎片时间的。如果能加以有效利用,长年累月下来,也不是个小数目。

但碎片化阅读的缺点同样很明显,适合碎片化阅读的主题通常深度不够,要么是主题深度足够,但讲得深度不够,或者知识与知识之间缺乏相关性和连续性。哪怕是所谓的“干货”文,我们也只能在这些内容里看到大量的条目式和标题式的东西,不足以让缺乏相关知识背景的普通人真正将有效知识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还容易因为思辨时间和能力的不足,往自己的脑子里加入很多毒概念、伪概念。所以随着碎片化阅读变得越来越便捷,你会发现很多人好像什么都懂一点,但要真问两句,可能什么都不是真懂,这就是现有框架下大量碎片化阅读的后遗症。

那么,碎片化阅读是不是邪门功夫,不该被采用呢?那倒不是,碎片化阅读是真真切切地提高了阅读效率,这几乎能肯定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当一个提升效率的东西同时带来“副作用”的时候,我们要做的肯定不是将副作用和效率一棍子打死,而是解决副作用的问题就好。

因此,我们就需要一些能力,能够从碎片化的知识中迅速抽离出我们需要的东西。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先建立起自己关于判断知识的知识体系。首先,能分辨出哪些能要、哪些不能要。其次,针对自己要的东西,补齐相关需要的背景知识,将碎片化阅读变成我们建立每一个知识体系的入口,从碎片化阅读起步,从而顺利过渡到系统阅读。这才是将系统阅读和碎片化阅读的优点进行有机结合的高效方式。

出于同样的目的,我尝试做了一个叫“蚂蚁私塾”的公众号产品,就充分地将系统阅读和碎片化阅读结合了起来,为的就是让每位读者在不降低阅读效率的前提下,能够用碎片时间去阅读碎片化的系统书籍,还能成功接收到有效的系统知识。我想,这种高效的阅读方式应该就是未来快速建立知识体系的主流。

打造知识体系需要笨办法

完善你的“元知识”

很多人看到“元知识”会一头雾水,这是什么?

不过就算没有听过这个名词,很多人应该是听过“元认知”的。所谓元认知,就是认知的认知,它包括所有对于认知的认识,以及对认知的控制与调节。

知道了这个以后,再理解元知识就容易多了。同理,元知识是组成知识本身的更基础的知识,以及控制与调节知识的知识。简单来说,就是要得出A知识,首先要掌握哪些B知识,以及从B到A的算法是什么。

元知识是更底层的基础和算法,要打造相对更为正确的知识体系,就必须从自己的元知识系统开始武装。道理也很明显,底层若是不正确,上层基本就没什么意义了。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今后先碎片化阅读,后将碎片化阅读过渡到系统阅读这样的方式会成为主流。前者提高效率,后者夯实元知识,以及检验元知识是否有误,从而不被某些毫无逻辑的碎片化阅读内容误导。

那么,既然元知识如此重要,我们究竟该如何完善自己的元知识呢?

答案很简单,就是坚持用科学、辩证和逻辑的思维来往自己的脑子里加东西。同时,遇到跟自己现有知识体系不符的东西能用客观、理性和思辨的态度去对待。这个答案虽简单,但做到却很难。不信?你都不需要环顾周围,仔细回顾自己平时是怎么做的就行。我还可以给你一个身边的真实例子,这样的人比比皆是。

我有一位朋友,特别相信命格之类的东西,一遇有重大决定就会去相应的书里翻查到底该怎么做,但有时书里又写得模棱两可,怎么办呢?朋友就会按照自己对书中批示的理解选择对应的做法。等事情结束以后,根据事情的结果在该书里写下批注,以便“深刻”解构书中那模棱两可的表达中蕴含的“真正含义”。朋友将这一整个过程叫作“悟”,自信将这些书悟透了,便参透了天机,无往而不利。每每有人提及此乃迷信之时,朋友便会用一句经典的话回应:“科学也不是什么事都能解释得了的,你怎么知道是迷信,还是天机呢?”

这个例子从头看到尾,你可能知道他是不正确的,不过是否看得出哪里不正确呢?

说句公道话,他的学习态度不可谓不端正,而且还有自己的测试方法,比起很多人来似乎已经“科学”多了。然而,这样的做法却从根本上便出现了问题,那就是他将现实中的结果同书中的“预言”去逆向地一一对应,从而试图剖解出预言的“真正含义”。在这个过程中,他已经给自己埋了一个前提,那就是书里说的肯定是正确的,区别只是自己理解得是否到位而已。

这就有大问题了,因为他笃信书是不会出错的,出错的只会是解释的人。于是就算下次发生同样的事情,他用同样的做法得到了不同的结果,他也不会怀疑书的正确性,而只会去找个理由调整批注解释给自己听,这跟掩耳盗铃其实并没有什么分别。

所以当元知识出了问题,不管你用看起来多么正确的方式,推导出来的结论几乎肯定是有问题的,遑论你以此建造起来的知识体系。

知识大厦的建造和科学之塔的累积一样,不求快,但求稳。先将自己的元知识一点一点变得更为正确,像做手术一样小心翼翼地清洗自己的大脑,然后用左右互搏的方式去看待每一个问题,并将有用的东西慢慢地、再慢慢地加入你的自有概念,让它们逐渐形成一个粗浅的小体系。

很多人可能会对“左右互搏”的概念存有疑惑,其实这是一个避免“证实偏差”的手段。每当你有了一个偏向之后,好转向相反立场,如此循环往复几次之后,每一件事情的本质才能慢慢浮出水面。于是,你的知识体系里的内容才会“尽量正确”。

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这样的思考习惯,当有了一定的基础打底之后,就会更有能力,也能更加快速地判断哪些知识是你该深入挖掘、能拿来给你的知识体系添砖加瓦的,哪些是一眼就知道无须再浪费时间去了解的了。

学会深度思考

深度思考是一种很特殊的能力,要说能用它来吃饭还挺难的,因为它无法作为一项独立的技能去换取价值,但它又切实影响着我们的各项能力,所以算是一项非常重要又容易被人忽视的能力。

很多人问过我:“如何才能做到深度思考?”这个问题有两层意思:一是他们本身还没能经常性地做到深度思考;二是这么问这个问题果然印证了前面这一层意思。因为但凡有过一点点自己的深度思考,再结合搜索引擎的内容,多少也能问出点更具体的内容,提问这件事也见水平。

深度思考这种能力说难不难、说易不易,对于某些对追求事物的本质和真相有一些执念的人来说,深度思考更像是一种精神,不用学就会,是一种自发进行的过程。而对于某些并没有这种执念的人来说,深度思考则是一种需要刻意养成的习惯,非常困难。没有重大利益持续吸引则无法坚持,理由是它本身并不给予即时刺激和回馈,甚至当它回馈你的时候,你都不一定能感觉到。

要学会深度思考,首先得弄明白深度思考的目的。深度思考最主要的目的是给自己的知识体系添砖加瓦吗?并不是。元知识是底层的基础和算法,是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石,而深度思考则是对元知识这种底层算法的测试和修正的过程。

元知识决定了知识大厦的有效性,若是元知识有误,那么往上加的东西越多,只会错得越离谱。深度思考主要是一个发现错误、发现矛盾,并及时修正元知识的过程,而非顺着脑子里原有的条条框框深化固有知识的过程。注意,这句话不代表深度思考就不能往原有的知识体系里加东西了,但应该非常警惕,用本质化和逻辑化思考的方式去测试元知识的正确程度。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不是那样,逻辑上有没有毛病,它本来该是什么样……当发现矛盾的时候,用最基础的学科,比如逻辑学、哲学、数学等学科的知识去检验到底怎样才是正确的,而不是用一些心理学、社会学等概念去判断。

深度思考是人人都该掌握的能力,它与你目前有多少知识储备几乎没有关联,也与你是不是某些领域的人士无关,甚至跟你的神经智力的关系都不是很大。很多看似聪明、看似很有知识的人,很多时候都不一定具有这种能力。就算具有这种能力,也根本不知道怎么用,而是只知道在自己固有的知识框架中进行排他性思考。于是,你看到他们可能会有很多著作,可能会出席很多讲座,但经常会说出蠢话,做出蠢事。

举个例子,很多人对一些迷信知识进行了非常多的思考,扩展了之前的理论体系,甚至成为所谓的“大师”。在很多人看来,这也算是深度思考,但其实并不是。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只是在自己的知识框架里将大厦建得很高,却并没有检查过地基,比如我们中华民族就有相当一部分的传统文化,理论依据就是错误的,都是古人在对各种事物的认知水平相当低下的时候,根据经验穿凿附会出来的,却被某些没有深度思考能力的现代人奉为圭臬,当然这里我并不是指所有的传统文化。

打造正确的知识体系是一个慢过程,当我们只希望摒除“异己”,一味贪快时,那么这种深度思考就可能反而成了知识体系摇摇欲坠的帮凶。

分享、分享、再分享

打造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是有一整套流程的。虽然这些步骤有时会有交叉,有时会同步进行,但大体的流程是这样的:先要通过深度思考不断完善自己的元知识,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清哪些是我们需要的有效知识,哪些是次有效知识,并将需要的有效知识挑拣出来,接着提升有效知识的层次,将信息知识转化为加工知识,进一步打造成体系知识甚至是智慧。

这样就可以了吗?还不行,还得查漏补缺,把知识体系尽量补圆满了。虽然圆满是不存在的,但我们可以尽量靠近。

不过查漏补缺有时候并不那么容易,哪怕你将“结构化思考”的能力运用得再好,也不太可能正向思考到所有的方面,因为很多事情并不是我们不愿意去改正,而是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有什么问题。因此,我们可能还需要一些逆向思考。

相比于正向思考的结构导向,逆向思考是问题导向的。碰到问题了,以现有知识体系解决起来有困难了,就知道还需要补充些什么了,所以在这个点上,能够发现问题才是关键。也就是说,你得先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或是自己哪里有瑕疵,然后才能想办法解决。

那么如何更早更多地发现问题呢?有一个很笨但很有效的方法,就是不断地分享、分享、再分享。

很多人并不清楚,其实分享是好的学习方法。

及时,分享是一件利己利人的事。我把好的思想或方法论分享给你,你多少有所得。反过来,也许你会提出一些不同的东西,触发我更多的思考。哪怕你并没有提出什么新见解,单单是我自己在分享的时候,也是一个对知识的自我记忆和强化的过程,依然是非常有好处的。

第二,分享是一件能倒逼你完善知识体系的事。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要做一次分享之前,就会特别主动认真地学习,原因就是怕出丑,分享的对象人数越多,学习效果就越好。

第三,每一次分享过后,将各类反馈进行归类和收集,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查漏补缺的方式。因为随着你分享次数的增多,你会收集到各种各样的见解和问题,这就跟雇用了一批黑客帮你“捉虫”一样。现在你免费雇用了一大批的分享对象,帮你找出自己还需要往知识体系里添加些什么,或者原有的体系有什么逻辑问题,简直是太划算了。

知识体系的稳固是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上面的各种“笨办法”,而只有持续践行这样的“笨办法”,你的知识体系才能更加接近正确和完整。

媒体评论

蔡叔是一个很有思想的年轻人,他写的文章又长又烧脑,却没有一句废话,看着觉得长,看完了之后又嫌短。这本书从自我开始由小及大讲述了人生的方方面面,值得一读。

——吴雁

千万级微博“思想聚焦”博主

认知是人与人之间基础的差别。有人说人和人之间的差别,比人和狗之间的差别还大。我认同这个观点,认知层次不同,就是鸡同鸭讲。人和狗之间还能通过表情、手势进行交流,但人和人之间会因为思想的维度相差几个等级而无法沟通。我已提前翻阅《认知突围》,是一本值得推荐给所有朋友的书。

——陈师明

公众号“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创始人

蔡叔是一个很有思想的年轻人,他写的文章又长又烧脑,却没有一句废话,看着觉得长,看完了之后又嫌短。这本书从自我开始由小及大讲述了人生的方方面面,值得一读。

——吴雁

千万级微博“思想聚焦”博主

认知是人与人之间基础的差别。有人说人和人之间的差别,比人和狗之间的差别还大。我认同这个观点,认知层次不同,就是鸡同鸭讲。人和狗之间还能通过表情、手势进行交流,但人和人之间会因为思想的维度相差几个等级而无法沟通。我已提前翻阅《认知突围》,是一本值得推荐给所有朋友的书。

——陈师明

公众号“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创始人

这是一个矛盾的时代。一方面互联网带来了无数的机会,塑造了不少的新贵,每一个行业都在被改变或等待被颠覆;另一方面,中产阶级无比焦虑,缺乏安全感,媒体天天营造上升通道被关闭的悲凉氛围。我相信我们正在经历新的技术革命和新的文艺复兴,我们无比兴奋,却又无比焦虑。我们好似有无限机会,又不知道如何抓住它们。我们缺的不是信息,而是认知。所以,我们尤其需要蔡垒磊的这本《认知突围》。

——陈立飞

香港知名自媒体人,公众号“Spenser”创始人

蔡叔的文章,总会给人一种吃惊、反思、豁然开朗的情绪体验。本书也一样,会将阻碍你发展的那些错误观念进行解构和重建。如果你想提升认知,就该读读这本《认知突围》。

——孙圈圈

公众号“圈外”创始人兼CEO

虽然了解自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各种蛊惑人心的言论大行其道,普通人很难通过一般的媒介读懂自己的内心,一个人要了解自己甚至比了解身边其他人还难,但是了解自己的回报十分丰厚。蔡叔试着在书里给出一个寻找自我的路径,书中既有精细知识的趣味,又兼具思想气息,很值得一读。

——肥肥猫

知乎著名大V,公众号“肥肥猫”创始人

很多人都在讲认知,其实可能连讲的人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是认知。在周游世界的历程中,我认识了无数的陌生人,要说有趣的灵魂,蔡叔名列前茅。这本《认知突围》凝聚了蔡叔的思想精华,对于思维的解剖可以说非常细腻、到位,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我想,每个年轻人都会愿意遇到这样的灵魂吧。

——杨熹文

公众号“请尊重一个姑娘的努力”创始人

每次当蔡叔提出一个新见解的时候,我都会去看看,因为他不仅给出结论,还有十分清晰的逻辑思考过程,总是能用平实的语言戳中你的认知盲点,让你受益。

——缓缓君

公众号“缓缓说”创始人

蔡叔是一个很有思想的年轻人,他写的文章又长又烧脑,却没有一句废话,看着觉得长,看完了之后又嫌短。这本书从自我开始由小及大讲述了人生的方方面面,值得一读。

——吴雁

千万级微博“思想聚焦”博主

认知是人与人之间基础的差别。有人说人和人之间的差别,比人和狗之间的差别还大。我认同这个观点,认知层次不同,就是鸡同鸭讲。人和狗之间还能通过表情、手势进行交流,但人和人之间会因为思想的维度相差几个等级而无法沟通。我已提前翻阅《认知突围》,是一本值得推荐给所有朋友的书。

——陈师明

公众号“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创始人

这是一个矛盾的时代。一方面互联网带来了无数的机会,塑造了不少的新贵,每一个行业都在被改变或等待被颠覆;另一方面,中产阶级无比焦虑,缺乏安全感,媒体天天营造上升通道被关闭的悲凉氛围。我相信我们正在经历新的技术革命和新的文艺复兴,我们无比兴奋,却又无比焦虑。我们好似有无限机会,又不知道如何抓住它们。我们缺的不是信息,而是认知。所以,我们尤其需要蔡垒磊的这本《认知突围》。

——陈立飞

香港知名自媒体人,公众号“Spenser”创始人

蔡叔的文章,总会给人一种吃惊、反思、豁然开朗的情绪体验。本书也一样,会将阻碍你发展的那些错误观念进行解构和重建。如果你想提升认知,就该读读这本《认知突围》。

——孙圈圈

公众号“圈外”创始人兼CEO

虽然了解自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各种蛊惑人心的言论大行其道,普通人很难通过一般的媒介读懂自己的内心,一个人要了解自己甚至比了解身边其他人还难,但是了解自己的回报十分丰厚。蔡叔试着在书里给出一个寻找自我的路径,书中既有精细知识的趣味,又兼具思想气息,很值得一读。

——肥肥猫

知乎著名大V,公众号“肥肥猫”创始人

很多人都在讲认知,其实可能连讲的人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是认知。在周游世界的历程中,我认识了无数的陌生人,要说有趣的灵魂,蔡叔名列前茅。这本《认知突围》凝聚了蔡叔的思想精华,对于思维的解剖可以说非常细腻、到位,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我想,每个年轻人都会愿意遇到这样的灵魂吧。

——杨熹文

公众号“请尊重一个姑娘的努力”创始人

每次当蔡叔提出一个新见解的时候,我都会去看看,因为他不仅给出结论,还有十分清晰的逻辑思考过程,总是能用平实的语言戳中你的认知盲点,让你受益。

——缓缓君

公众号“缓缓说”创始人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认知突围: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 系统知识的梳理,正如作者所说,系统阅读读的是体系知识,碎片化阅读可以作为其入口、敲门砖,两者相结合,阅读才高效……作者的每一个小篇章都是对既有观念的颠覆,认知突围,突围认知,受益匪浅

2017-11-21 10:40:55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内容很好,满满的干货,读完了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缺点是意犹未尽。真的很好,语言简练,从时间、人生、知识等六个方面铺开来讲述。可以说是一本充满智慧的小书。

2017-11-15 23:09:26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认知突围: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 这个社会如今每个人比的不是金钱,财富,而是认知。提高认知,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

2017-11-14 19:41:27
来自feng201**的评论:

整体来看,说得比较实在,看得出来作者是花了时间和心思去专门思考关于“认知突围”这件事的,虽然书并不是很厚,但内容还是不错的,还可以!

2017-11-10 00:21:00
来自冰晶透**的评论:

这本书我是在一个公众号里头一篇文章中谈到了《认知突围》,觉得很有吸引力,当当通知到货,当天我就买了。老样子,这个我看完再追评。

2017-09-15 12:29:59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这是一本入手最烂的书了,这份评价仅仅代表我个人,书中内容真的不值一看,并没有把认知深刻的描述,什么意思呢?即使你看完了认知也得不到突围。其实书中的内容在很多书中看过,比如: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 可惜了我的时间,同时也对花费的37元钱,感到惋惜

2017-10-30 11:28:57
来自光头阿**的评论:

本书里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发现自我,认清自我的一个路径,语言深刻而幽默,论断真实而犀利,非常值得处于人生十字路口的大学毕业生一读。

2017-08-30 11:18:12
来自xiehou3**的评论:

这是一本买后要经常翻看的书。也是一本边看边要做笔记的书,更是需要你看后去要思考去照做的书,想在这个复杂的社会活得明白,那一定需要有正确的认知。而这本书能将你的认知提升,使你不犯傻,不犯糊涂,少犯错误的指南。若能将书里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那一定可以真正快乐幸福。

2017-09-04 15:24:01
来自ノ亅丶**的评论:

喜欢蔡叔的文章,此次他将自己的思想集结成书,我是非常的期待,读完本书后更是受益匪浅,当然只知道道理是没用的,我们还要把这些学到的知识用起来,才能让自己有所突破,这也是蔡叔一贯督促我们做的。

2017-10-22 22:35:58
来自喜***4(**的评论:

不错的一本书,确实能改变我的一些想法。但个人感觉,作者的某些观点有些强悍,我是存有疑虑的。还需要仔细斟酌才能取舍。这类书看的时候还是得慎重,虽然内容丰富,但大都是作者个人观点,能否践行还得因人而异。

2017-09-14 16:16:2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蔡叔的思维很睿智。更重要的是,在现代社会,人需要不断的用这些新书来刺激自己的思维。

2017-08-15 21:00:36
来自***(匿**的评论:

这个是我这段时间看的最优启发性的书,正如作者所说的,本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让我们知道一些道理,而是打开新的思维方式,里面一些道理即便是不是非常认同,但也开阔了我的事业,而有的道理则有些醍醐灌顶之感,推荐,因为喜欢又买了两本送给家人和同学看了。

2017-10-23 17:45:27
来自科技馆**的评论:

朋友推荐这本书时,以为是鸡汤文,但静下来认真阅读后,发现作者对认知自我、知识、金钱、时间、人际关系、生活等的解析非常透彻与真实,让我受益匪浅!

2017-08-30 11:03:57
来自鸠***(**的评论:

蔡叔的签名版预售原本说21号才到,结果14号就收到了,很惊喜!然后内容很好,打破自己原有的认知误区,让自己重新认识自己,并且蔡叔还提到了方法论,让你不是一味地当毒鸡汤,而且真真正正的从中收获一些对自己有益的东西,总之买到就是赚到!而且包装简单大方,我很喜欢,平时看书把白色部分取下来,就可以当一本随手书带着,好看,而且方便携带。

2017-08-15 17:05:2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已经读完了这本书,书中的观点和思想可能让我的的原有的思维模式有点难以接受,有的观点可能会打破你现有的认知,可这不就是我们真正需要自己明白思维的陷阱,打造自己看清楚这个世界本事。满满的干货,是值得拥有的一本好书。

2017-08-25 16:20:14
来自wx00856**的评论:

排版不错,纸质不错,封面还是硬皮的。内容丰富,价性比高。未拿到书前,又下了2个订单买来送给弟弟妹妹。看了几章,又买了两本送给今年要上大学的表弟表妹。遗憾这本书没有早点出版,早在我上大学时看到最好了。改变你的生活态度,变成更好的自己。

2017-08-14 20:05:34
来自one美**的评论:

怎么说呢,一看到书名我就想买,非常深度的一本书,强烈推荐,去买吧各位,反正我是拿起来就放不下来了,戳到我很多认知盲区和模糊区,感谢感谢

2017-08-11 22:58:37
来自阿腐**的评论:

这本书内容逻辑挺严密的,分析了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六件事——认识自己、认识知识、认识金钱、认识时间、认识关系、认识人,看起来比较老套,但作者的观点特别新,总之收获挺大的~

2017-08-30 11:11:26
来自wx006af**的评论:

到不是说支持蔡叔之类的,就是很好奇蔡叔第一本书能写成什么样

2017-08-14 19:00:47
来自w***5(**的评论:

看朋友推荐说蔡叔的文很有内容,关注了一段公众号后果是不错,签名版等了时间比较长可能太畅销了吧。一口气阅读了一半,里面观点比较新颖有点颠覆以往的认知,逻辑清晰,比起鸡汤文实用的多,是本值得推荐的好书

2017-08-17 11:35:34
来自w***b(**的评论:

人活一世,对一些影响重大的事物的理解显然是必要的,譬如时间,譬如金钱。蔡叔的书,便是这样一个从宏观上教你认知这些事物的书。它层次分明,逻辑清晰。它可能讲得不是很细,但足以让你窥得真实世界的一斑。

2017-08-27 16:19:58
来自lsj511**的评论:

阶层固化不可怕,认知固化才可怕。认同作者书中的观点,冷静,逻辑清晰,值得一读。ps:书的装帧也喜欢,拿在手里很有质感~

2017-08-18 23:49:56
来自牡丹亭**的评论:

和爱人一起从“请辩”公众号到“蚂蚁私塾”都是蔡叔的粉丝,我们都还将蔡叔的经典干货做了手写笔记,很多看似有违常理实则严谨在理的观点与我们不谋而合,如今出书,必须拜服。好东西,值得拥有。提升认知,更好的理解世界和人性的本质。

2017-08-18 23:26:3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读这本书的收获挺大的,真的是颠覆了我之前的思维。蔡叔说,懒惰,放纵,自制力不足,根源都在于认知能力受限;蔡叔说,对金钱的渴望程度决定努力程度;蔡叔说,先做起来,不然浪费的时间你也不会花在有用的地方……总之,读此书,通透人生。

2017-08-30 11:34:01
来自摩卡跳**的评论:

知易行难,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知道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认知突围》这本书在在金钱、时间、关系和人生等方面实施认知突围提出了“行”的建议,帮助我们将理性的思维和高级的认知运用到工作生活中。

2017-08-30 11:37:55
来自***(匿**的评论:

这个是我这段时间看的最优启发性的书,正如作者所说的,本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让我们知道一些道理,而是打开新的思维方式,里面一些道理即便是不是非常认同,但也开阔了我的事业,而有的道理则有些醍醐灌顶之感,推荐,因为喜欢又买了两本送给家人和同学看了。

2017-10-23 17:46:09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