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永远有另一条出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疗愈之乡图书
人气:98

人生永远有另一条出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疗愈之乡

本书是所有希望得到治愈之人必读的心理复健经典之作,在美国及中国台湾地区心理治疗领域广为传颂,通过此书获得内心疗愈的人数不胜数。
  • 所属分类:图书 >心理学>心灵疗愈  
  • 作者:【美】[罗宾·葛萨姜] 著,[祝家康] 译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14209310
  • 出版社:文化发展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3-12
  • 印刷时间:2013-12-01
  • 版次:1
  • 开本:32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这本书写给所有困在自己"心牢"里的读者。

我们都曾经历成长途中的各种挫折和创伤,因为阅历尚浅而手足无措,陷入种种不健康的自卫模式里,以为紧紧地关上心门就等于永远地拒绝了伤害,却不知伤害其实一直存在。真正的疗愈来自面对,推开心灵的铁窗,和内心那个受伤的小孩好好地和解。

本书采用压力抒解技术丶行为心理学的练习丶自我观照技巧,帮助读者以健康且务实的方式回应人生的困局,从而迈上疗愈和宽恕之路。 目前在美国已有上万名心理弱势读者自修此书丶参与课程,或成立读书会。

编辑推荐

本书是所有希望得到治愈之人必读的心理复健经典之作,在美国及中国台湾地区心理治疗领域广为传颂,通过此书获得内心疗愈的人数不胜数。

作者是美国心理治疗师及教育家,在心理治疗及情绪启蒙和引导方面颇负盛名,本书正是他多年经过反复验证的临床经验结晶。

本书内容例举丰富,字句温暖,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带领读者走进自己的内心,追溯伤痛起源,依据作者建立的"疗愈模式"进行自我心理复健,疗愈内心,从生活中重新找回希望,从此不再惧怕人生困局,重获积极美好的人生。

作者简介

作者:罗宾·葛萨姜 (Robin Casarjian) :

教育家兼心理治疗师,长年推广"受刑人情绪启蒙计划",经常受邀在监狱里开办"情绪觉察与疗愈课程",成效斐然,深获社会各界好评及司法机构的重视,曾受美国国家电视网 20/20 节目与欧普拉脱口秀之邀访谈。创立"狮子心基金会" 。

狮子心基金会(The Lionheart Foundation)

专门协助受刑人心理复健的机构,除了推广成人情绪教育以外,也邀请专攻儿童心理的Bethany Casarjian博士,为高风险的弱势青少年设计情绪启蒙的课程,目前这个可成一再美国境内三千多所少年疗养院所推广。

目录

缘起与致谢︱若水

作者序

使用本书的几点建议

及时篇

1锒铛入狱

危机变转机

2你究竟是谁

四分五裂的自我(次人格)

退一步想想

真我:失落与重现

何谓情绪的疗愈?

第二篇

3从童年到监狱的沧桑

为何需要回顾过去?

童年形成的羞愧感

4由童年创伤走上疗愈之路

受困的内在孩童如何侵蚀你的生活

与内在孩童相会

重新做你内在孩童的父母

练习疗愈你的内在孩童

写信给你的内在孩童

跟你的内在孩童对话

你的内在孩童与你自己的小孩

5愤怒与怨恨:力量的迷思

外在事件触发的愤怒

未抒发的愤怒

愤怒下面的感受

拥抱自己的愤怒

释放愤怒

紧抓着愤怒不放,你得到了什么?

6失落之痛:说不出口的痛

人生的失落

治疗失落之痛的4个步骤

练习向内心的失落感致敬,并释放它们

第三篇

7无分别心的宽恕:学会"真正看见"

练习看见内在之光

无须如此

练习回顾"练习无分别心的宽恕"

8重新诠释:另一种看待世间的眼光

究竟是谁惹了谁?

"受害者"与"受害者心态"

9放松:腾出空间,迎接新的可能

放松

放松的技巧

10往内观照:看清事物的真相

观照冥想

觉知的生活

练习观照冥想的心态

练习观照冥想的方法

观照冥想的常见问答

第四篇

11找回尊严:正视罪行和愧疚

罪咎

缺乏同情心:残酷恶行的种子

为何没有罪恶感?

扭曲的罪恶感

罪行与凌虐的影响

非暴力的罪行

滥用权力与控制

病态的罪恶感

回顾此生

练习回顾自己的生命历程

12宽恕自我:疗愈的核心

宽恕自我的错误观念

宽恕自我的6个步骤

圆满与了结

道歉

写信

观想

无私的服务

惯性的自我批判

练习成为自己的好友

生命旅程的一瞬

还要多久才能宽恕自己?

练习一封宽恕自己的信

释放过去的自我

13宽恕他人:勇敢选择平安

宽恕的起点

宽恕他人的错误观念

宽恕的底线

宽恕是什么?

落实宽恕

坦诚的言语沟通是宽恕的一部分

练习日渐清明

宽恕父母:情绪疗愈的一大步

放下期待

是谁在照顾你?

练习宽恕父母的一封信

治愈与过世的父母之间的关系

练习宽恕观想

14心灵觉醒:找回更大的力量

全然开放的真我

心灵的成长

培养心灵生活

祈祷

冥想

心灵的本来面目

心灵的特质

更高的目的

15活在当下:发掘上天的礼物

把握现在,为出狱做好准备

练习5年后的我

路的尽头,也是起点

监狱是老天所赐的礼物

附录一︱一位前狱友的心声

附录二︱戒酒无名会12步骤

在线预览

危机变转机

"危机"(crisis)这个词,在英语里指的是遭逢巨大的危险或麻烦;中文则说"危机就是转机",兼具"危险"和"机会"双重含义,充满了希望,意义自然大不相同。

对大多数人而言,入狱服刑是一个危机。表面看来,你的内心必将受尽混乱与冲击的折磨,这个折磨可能延续数月、数年,甚至到你老死。然而,即使不是因为入狱服刑,你的心其实早已囚禁在恐惧、无力、绝望、内疚、羞愧、愤怒和自惭形秽的重重牢笼里,难以自拔。

这种心理状态,可以从参与我们"情绪觉察与疗愈课程"的个案当中发现。

鲍伯的父亲是个酒鬼,一逮到机会就羞辱他,鲍伯的母亲非常害怕他父亲,所以从来就不敢挺身保护他。鲍伯入伍后在越南服役一年,退伍后,在电话公司工作。尽管外表看起来鲍伯过得很惬意,但他的内心却被消沉、沮丧紧紧捆绑住,就像他自己所说的"为了麻痹内心的痛苦及空虚",他开始吸食海洛因。日渐增强的毒瘾,逼得他走上买卖一途。他被捕,判刑10年。

吉姆2岁时父亲就离家出走,只留下年轻的母亲独力抚养他们兄弟4人。12岁以前,他从来没有听说过有关父亲的任何消息。到14岁为止,他在校表现不错,加上外形俊俏,颇有人缘。15岁那年,他开始混帮派,对母亲的苦口婆心,当作耳边风。17岁升格为人父,同年,因为听不惯女友的前男友的风言风语,把他给杀了,被判无期徒刑。

罗尔的父母每天沉迷在酒精的世界里,5岁时,父亲离家,母亲因为无力抚养,便把他们兄妹俩送往不同的寄养家庭,罗尔前后寄养在4个不同的家庭里。6岁时,寄养父母开始对他性虐待,直到9岁他被带离为止。14岁时,他开始性侵6~9岁的孩童。22岁时,因为在住家附近性侵儿童遭逮捕,判刑9年。

虽然史提夫和他的两个姊妹都由父母亲手带大,但由于父母个性冷漠、控制欲强,所以家里感受不到爱和关怀。史提夫在校时表现非常突出,也读过大学,但中途辍学,进了一家大企业,为了升迁,整日汲汲营营。到后来,史提夫满脑子都是钱,只想一夕致富,因为这是让他感到"好受"的事。后来,他因盗用一千多万的公款,现在已经在牢中待了3年。

辛迪由祖母一手带大,8岁那年,她被叔叔性侵,直至13岁。16岁开始染上毒瘾,沦为妓女,不到19岁就生了一个女儿。她在几段不同的关系里始终被凌虐着。20岁时,因为贩卖遭逮捕,判刑12年。现在她是一个艾滋病病毒携带者。

许多人在未成年之前,生命就布满了荆棘,那种艰辛的生命历程,让他们只认得危机。为了逃避现实,他们试图用药物和酒精麻痹自己,反而让自己掉入更深、更沉重的桎梏。根据统计数字显示,66%的受刑人曾滥用酒精和药物,这些成瘾者一辈子都处在危机当中,无法平衡,无法歇息,更看不到未来。

然而,不论你面对的处境有多么险恶,你都能将它变成生命中的转折点。

想一想,入狱服刑这段时光,不正是上天赐给你的"奇异恩典"?牢狱生活把你从"旧有模式"中抽离出来,使你不得不好好反省、评估自己的生命,给自己一个学习疗愈的机会。即使你已经入狱多年,早已习惯了狱中的生活模式,但成长与改变的机缘永远在你身边。这个看似与成长和改变绝缘,而且又充斥着堕落和恐惧之地,其实给了你一个相当特别的契机,使你能够提升自我、找回力量,恢复内心的平静。

韦克的分享

直到我入狱、被迫独处后,才有时间深入认识、透彻了解自己。对我而言,入狱服刑是上天的恩赐,因为这是个大好机会,让我可以挣脱自囚多年的心牢。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准备好接受内在的疗愈,我们也无法强迫他人接受疗愈。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验,好心提供一些建议,对方却一点也不领情?或许我们正是不领情的那人,事后才懊悔当初没有接受他人的建议。有句话说,"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却无法强迫它喝水",它必须自己觉得口渴,才会喝水的。人也一样,他也必须感到那一点"饥渴",感受到自己需要改变才行。当你拿起这本书时,表示你渴望改变与成长的机缘已到,眼前的处境阻碍不了你。

俗话说得好:"人生就像石磨,身在其中,你不是被磨得发亮,就是被碾得粉碎。"你的生命究竟会展现哪一面,掌握在你自己手中。只要你愿意善用时间,把握机缘,调整你的情绪,提升心灵,你就会磨得晶亮,变得坚强。即使身陷狱中,甚至永远无法获释,你的自我感觉仍会日渐改善,你会发掘自己的可取之处,你的人生方向也会愈来愈明确而且透出亮光。

裘伊的分享

对大多数人而言,身陷牢狱无异于人生走到了尽头。但事实绝非如此,因为它也可以是另一个崭新的起点。

2

你究竟是谁

我曾经把本章的初稿提供给一群大约已共修两年的受刑人阅读,他们读完后,也传给了其他有兴趣的人。某24小时早上,我正在和这群受刑人围坐聚会时,门口出现了一位未曾谋面的年轻人,这年轻人问我们是否可以让他加入共修,因为他已经看过这篇文章,从中找到了他不断追寻的解答。他说,过去两年,他不停地问自己"我是谁",却始终找不到答案,这状况令他非常沮丧,他甚至到处问朋友,是否知道他究竟是谁!

这名年轻人的疑问,比我们多数人的心态更为超前。他所探索的,正是每个人都应该提出却不曾静下来自我反问的问题:"我究竟是谁?"你若细想一下,我们的"自我认知"对生活各个层面的影响,结果一定令你惊讶无比。我们对"自己"有何感受?我们如何对待别人?我们吸引什么样的朋友?我们如何利用时间?我们追寻什么目标?我们作了什么抉择?我们总以为自己非常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事实上,我们只是用种种外在特质来定义自己,或者听信一群受害者不断向我们输送的负面信息,在他们反复吟唱的哀歌中暗自神伤。

从现在起,好好地探索真正的自己吧!这是值得你投入时间思索,也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事。一旦你对自己有更深的了解,便会发觉自己愈来愈感到自由自在,愈来愈不被环境操控。发掘"真我"的及时步,就是重新彻底思考目前你所认知的自己,以及对自己所抱持的信念是什么。然而,对于自己是谁、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这类问题,大多数人往往被种种信念所局限,也因此,想要跳脱这种局限,就必须认真检视这些信念和想法。

暂停与思考

现在,假如有人问你"你是谁",你会怎么回答呢?

请完成以下的句子:

我是。

我是。

我是。

我是。

我是。

我是。

完成了所有问句后,想一想你所填写的答案:

它们透露了哪些信息?

你如何看待自己?

对你而言,什么是最关键的因素?

大部分的人是这样认同自己的:

·透过生活中的角色或外在行为——母亲、父亲、儿子、女儿、学生、受刑人;有前科、吸毒、帮派分子、敌人、朋友、好人、酷哥、辣妹;木匠、劳工、业务员……

·依据文化传统、性别或种族——男人、女人;意大利人、爱尔兰人、亚洲人、西班牙人、非裔美国人。

·依据情绪状态与人格特质——缺乏安全感、、追求、无可救药、勤奋工作、懒惰、愤怒,或充满爱心。

无可讳言,这些标签确实描绘出人性中的某些层面,也充分点出我们与外在世界互动时所习惯采用的角色和模式。然而,这些标签是否真的道出你的一切?它们是否表达出"真正的你"?你可曾在内心经历过比那些角色更深或更大的东西?不妨想想你陷入爱河或孩子出生的那一刻,或是你在教堂里的感动,或仅仅是望着晨曦升起时内心的漾动。

即使只是惊鸿一瞥,但大多数人在熟悉的自我角色之外,一定还体验过"另一个真实的我"。在这本书里,我会用"真我"来表示这个"更接近我们存在核心的我",有时采用"自由的我""较高层次的自我""真实的我"或"本我"。我们会一步一步帮你了解,这更深更广的真我才是你疗愈和转变的枢纽。在展开探索之旅前,让我先说明一下如何才能活出真实的我,也就是说,如何超越我们所认同的情绪、所戴的面具和我们所扮演的所有角色。

为了"活出自己",我们不停地奋斗,事实上,我们并不真正了解"活出自己"的意义!打从出生到人间,从还是个婴儿起,我们就拥有各自独特的性格和特征,使得迈克之所以为迈克,卡萝之所以为卡萝,我是我,你是你。然而,人们投生这个世界时,都有一个"自由的真我",其任务是帮助我们活出真正的天性,成为真正有自信、能自然流露爱与关怀,并充满智慧的人。

一个理想的世界能够提供给人一个安全的支持环境,激发我们的成长潜能,但是,现实世界显然并非如此。在各个族群里,我们看到无数在贫穷线下成长的儿童,残酷的现实在他们的自尊上留下了一道又一道的伤痕。我们的社会往往把有色人种看成次等公民,少数族群的就业、居住、教育和从政的机会远远低于主流族群,而使得弱势族群对自己的未来相当悲观,深深打击了他们的自我价值感。

倘若父母足够成熟,懂得关爱孩子,教导孩子勇于面对负面的社会影响,孩子如果表现得不错能适时给予奖赏鼓励,孩子便有力量应付上述的各种挑战。可惜,拥有这种"理想父母"的幸运儿毕竟是少数。孩子为了要在孤立无援的世界里存活,必须隐藏起那个无拘无束的真我,心灵的天赋创造力便从此走上了歧途,转而用来发展各种虚假的自我面具,好跟这个世界一起浮沉。后天建立的角色和模式不仅就此取代了真我,并且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牺牲掉天赋的智慧、喜悦和健康。

或许,童年的你曾受到关爱与支持,日子过得也不错;或许你也曾享受过宁静的日子,记得那种被爱与自由的滋味,然而好景不长,变故骤然来袭。父亲离家,母亲逝世,家人离散,你顿时失去了安全的容身之所;也许是某个晚上,酩酊大醉的叔叔偷偷地爬上你的床猥亵你;也许是一个对你极为重要的人惨遭杀害;也许是你交友不慎,误入歧途。不论发生什么事,总之,你所熟悉的世界在一夕之间面目全非,你很快便学会了封闭自己,戴上一个虚假的自我面具,以便忍受这个世界的万般折腾。

还没离开童年,大多数人已经彻底遗忘了"自由的真我",为了生存,你我不得不扮演某种角色,伪装出某种身份。不知不觉中,我们误以为那些角色和身份就是自己。我们以为自己是那个硬汉、纨绔子弟、女强人、老妈子或是卑微的无名小卒。然而,即使历尽沧桑,真我永远不会消失,它不会被剥夺,只可能被你遗忘。

四分五裂的自我(次人格)

右图的中心点代表你的"真我",真我四周围绕着四分五裂的种种自我,有些心理学家称之为"次人格"[原注]。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只有一种人格,事实上,每个人在应付生活里不同挑战的过程中,会逐渐发展出各式各样的次人格,每一种次人格又发展出不同的特性与目的。

严格说来,我们对某个次人格的认同程度有多强,我们就会多依赖这副"有色镜片"(信念和观点)来面对世界。

话说回来,健康的人格在成长过程中,也会发展出种种次人格,同样会认同某些情绪感受、行为举止、角色及信念。许多次人格是身心健全发展所需要的,然而,如果过度认同某个次人格,反而会削弱、阻碍我们的成长。

我们认同的次人格可能有一大箩筐,例如:愤怒、沮丧、痛苦、快乐、绝望等等。有些人可能特别认同某种行为或角色,像是帮派分子、救赎者、好女孩、恶毒的妈妈、受害者、儿童、吸毒者、教主、操控者或批判者;或是认同某种信念,像是"我绝不会成功、我不可能有出息",或是"我早就知道了、我是个失败者",或像"大势已去、回天乏术"之类的次人格。

次人格也许源自过去的事实,但它们还是靠你的"行为模式"才活得出来。例如:你确实是个"受害者",但你更会因为认同了自己是个受害者的角色,而活成一个如假包换的受害者。于是,每当你不愿意改变现状时,这个"受害者"的次人格就成了你为自己欲振乏力辩解的借口。

譬如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你未曾陪伴过他们,就这个"事实"而言,你的确是个失职的父母。但如果你深深陷在"我是个失败的父母"这个信念里,一点也无心自拔,那么一件已然过去的事实便成了你逃避责任的借口。别忘了,就算你的孩子已经三四十岁了,你还是可以尽你所能地和他建立友谊。

也许,人生确实有让你非愤怒不可的理由,而你大多数时间也确实都在生气。不过,你真的愿意一直沉溺在愤怒的情绪里吗?你宁可将自己囚禁在愤怒的次人格里吗?除了愤怒,再也体会不到其他的感受也甘愿吗?你如此牢牢囚禁自己,成了愤怒的傀儡,说真的,唯有充分领会到愤怒的情绪是如何左右你的人生的,你才有机会打开自己,释放一切。

次人格在童年时期逐渐成形,和我们一起步入成年。童年的经历越是不安、越是痛苦,成长后就越容易认同生气、愤怒、不安、羞愧、罪恶、失望、无力感等这些源自"恐惧"的感受。要知道,这些获得认同的感受不会随着情绪的自然起落而消逝,而是在我们的思考与感觉里落地生根。就这样,我们挟着"不安的次人格"或"愤怒的次人格",用那些既扭曲又狭隘的观点与周遭的人和环境互动。久而久之,在失望或受伤时,也就只会大声咆哮或斥责身边的人。

每个孩子都需要爱、尊重及安全感,只要这些需求无法满足,他们便会用其他有效的方式和行为来保护自己,好让自己觉得安全一点。可想而知,如果3岁的孩子借着哭闹不休、举止顽劣,才能获得他所需的关注,他很可能不自觉地就此认定,唯有操控别人,才是满足自己的需求或渴望的不二法宝,如此一来,他便发展出"操控者"的次人格。

对3岁的孩子来说,哭闹是他自创的合理反应,这一套也许到5岁或10岁都还管用,但如果已经年过二三十,或四五十岁了,却依旧只会用咆哮、苛责来引人注目,只能以攻击挑衅获取他想得到的一切。这些手段非但毫无创意,而且根本不合时宜,肯定会构成种种障碍,使他远离了幸福、友谊和爱。

虽然操控者一开始可以获得他人的关注与爱,不过一再玩弄这个伎俩,只会招致对方的恐惧、困扰、愤怒和批评,甚至反击。可以说,一时的角色成了不由自主的固定模式,一旦身陷其中,就再也无法以更积极、更成熟的方式来跟他人互动往来。至此,这一模式便成为跟随终身的人格特质,而不再是临时佩戴、可随时卸下的面具了。

我们一旦把某个"次人格"或"假我"认定为自己以后,就会开始以种种经验、态度、信念、举止去喂养这个角色,不断强化,不断巩固这个假我。倘若我们自认为是个"万事通",便可能认定他人不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宝贵经验。假如认同了"我做不到"的次人格,一面临新的环境,我们就会感到焦虑、无助,而越是焦虑,就越难理清思路,走稳下一步。我们越灰心,就越觉得自己一败涂地,如此,便再次证实了自己根深蒂固的信念:"我果然无此能力。"

这个假我是"受制约、受局限的自我",它受制于自己熟悉的方式,只能用一种模式去观察、感受、思考或行动。"假我"只能活在潜意识里,好似一具机器人,一举一动都身不由己。

当你觉察到自己的某些次人格时,千万不要大肆批判!不论你是否相信,所有次人格的形成,都是针对童年期间感受到的"不够好""不值得被爱""缺乏安全感""不受重视"而衍生的自我防卫措施;它们很可能是为了应付某种畸形的家庭关系而产生的应对模式。换句话说,我们的态度、行为和扮演的角色,通常是在成长过程之中,不自觉地由亲人身上模仿来的。每一个次人格背后都有它不得不如此的苦衷。当你意识到这些次人格时,请务必记得,它们不足以代表你,切勿将它们和真实的你混为一谈了!

如果我们已经入戏太深,根深蒂固地认同了自己的次人格而无法自拔,就会忘了自己其实不仅仅是这出人生大戏的演员,而且还是幕后的导演。

汉克的告白

我这一生几乎都在演戏。我常跟一位朋友说:"我应该去当演员。"之所以这样说,是我老早就发现"我"不是外人看到的那个我。我明明有瘾头,还走上贩毒这条路;我明明很穷,却硬要装阔;我明明害怕爱,却假装对爱不屑一顾;我明明不在乎别人,却装出非常关心的模样。我现在22岁了,才发现我并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什么人,现在该是探索"我是谁"、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时候了。

我们必须先觉察自己认同了哪些角色、情绪和信念,才能充分发挥潜能;必须超越表面的认同,认识真正的自己,才能拥有自己的情绪、角色和信念,并且不再受到牵制。陷入固定的次人格,无异于作茧自缚。除非我们自甘漠视心灵的力量,否则谁能让我们在心牢里无限期地监禁下去?开启心牢的钥匙一直都在真我手里,而看守这牢笼的人,就是我们自己。

退一步想想

暂停与思考

现在是下午4点45分,你先前答应某个人4点半时会打电话给他,这通电话非常重要。平常4点的时候点名便结束,不过今天外头大概出了点状况,到现在还没完成点名。你愈来愈焦躁,身体开始紧绷,怒火持续加温,你知道自己不但无法依约准时打电话给对方,还得和其他狱友抢电话。现在,你开始对说好要等电话的那一方生起闷气,开始想象失约没拨成电话的最坏结果……

慌乱中,有那么一刻,你清楚地意识到,烦躁或愤怒都不会让你更快抵达电话亭。冷静分析后,你发现自己不论做什么都已无济于事,于是,你深深地吸了几口气,告诉自己放轻松、接受迟拨电话的事实。你心里知道自己还是想尽快拨通这通电话,然而,同时你也决定放松一点,开始思考当电话接通时,该如何向对方解释你迟拨的原因。你打开收音机,让情绪更加舒缓并提醒自己,因为此状况的决定权操在自己手里,你也告诉自己放松、再放松。所以,你躺了下来,再做几次深呼吸,享受你最喜欢的电台所播放的音乐。

此时,你不再身不由己地受制于这类状况下油然升起的种种次人格,不再受"不耐烦的自我""焦虑的自我""愤怒的自我"所制约,转而向"核心真我""天赋本我"或"更大的自我"求助。这一部分的你知道还有其他应对的方式,而且会作出最明智、具建设性的决定。

在发展为一位情绪健全的成人的过程中,"自觉"能力必会逐渐增强。透过自我觉察,我们得以退开一步,正视那些正在兴风作浪的次人格。例如,当你排队等着打电话给亲友时,你可以做这自我觉察的功课,观察自己是如何被沮丧和愤怒所困,同时体验一下,在同样的场景中,你仍旧可作不同的选择。这一选择会让你体验到自己的生命绝不限于你此刻所感受到的情绪、角色或信念。千真万确地,你的生命绝不只有这些而已。体会到这一点,你对世界的心态便能由小我或次人格的狭隘眼光,扩展为大我的宽广视野。

退开一步,观照那烦躁、焦虑的自己吧,选择更清楚、明智、从容的反应方式,这是真我与生俱来的能力。

真我:失落与重现

内在真我尚未安顿妥当的人,无法了解人类与生俱来的价值和尊严,既看不到他人的价值,也不可能拥有真正的自信。不幸的是,我们大部分的人即便成年了,依旧无法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

我们往往受制于某一次人格,无法客观认清当前的情境,其结果,不仅抑制了我们自由回应的能力,也堵塞了真我与生俱来的天赋。唯有与真我契合的那一刻,我们才得以体验更高的智慧,逐渐对自己产生信心,感受到内心实实在在的力量、平安与勇气。如此,我们才可能事事乐观,充满活力,轻松幽默,果敢负责,时时流露出慈悲与爱心。我们会愈来愈信任自己的直觉,做事更有效率,充满信心和力量。

我们一旦与真我相应,自然会体悟到心灵的纯然本善。这与生俱来的善性是不受后天污染的,我们只是暂时与它"失联"而已。试想,在充满爱和安全感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性格会乖张吗?若非生理失调或心智残障,或因受虐和生活贫困而难以健全地成长,否则每个孩子都会散发出至善的光芒。进一步说,如果成长过程中,我们从未见过父母、师长或周遭的成人活出那本善的人性,便会与这善性愈来愈疏离而切断了联系。于是,我们必须再度学习与真我相通,获得疗愈,才能重新连上这个至善本源,找回我们内在的力量与平安。

在所谓的"文明"社会里,与自己的真我时时联结在一起的人愈来愈少,只有极少数的人能意识到真我的存在。但是话说回来,无论你是否意识得到,真我始终都跟我们同在。

过去,我们任由这些次人格透过制约、恐惧、自惭形秽来主宰自己的心灵,破坏内在的真实力量,局限我们的人生;现在,这本书会帮你耐心且体谅地穿越这些次人格,一步一步地接近内在的真我,与它联结,与它相应。

不过,我们需要先了解"情绪的疗愈",看看它跟真我、次人格究竟有何关联。

何谓情绪的疗愈?

疗愈是"恢复生命的完整",但"恢复生命的完整"又是什么意思?韦克的亲身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批注:"当我诚实地向内探索自我时,我看见所有的伤痛、否定、欺瞒、操纵、麻木、恐惧,我看到的全都是自惭形秽;但在同时,我也看到了一种无条件的爱,我看见真我,它仁慈、善良,且深富耐心。这些全新感受犹如一线光明照进我的阴暗世界,为我开启心灵的那一扇门。"

"恢复生命的完整"指的是敞开心胸、接纳自己人格的所有面向,接纳黑暗面与光明面,接受小我和大我。我们必须怀有愿心与勇气,诚实面对自己的每一面向,这才算是对自己的真相开放。这需要一些技巧性的引导。我们过去正是因为"看走了眼",才看不到小我之外的富饶。也许你认为早已摸透了自己的底细,但请听听这位狱友怎么说的:"我其实根本不了解自己,我从来不让心里某些感觉有表达出来的机会,可是以前我总认为对自己一清二楚。"有时候我们不愿向内看,是因为我们认定那儿惨不忍睹,只会在那儿看到罪咎、伤痛、懊悔……种种负面经验,我们害怕那代表了自己的一切,害怕除此之外没有半点可取。其实,疗愈的过程会让我们重新看见真相,也就是每个人天生本具的善性与力量,它始终都在,只不过我们对它如此陌生,而所谓的疗愈,不过是帮我们再次忆起那个真实面目而已。

疗愈需要勇气,因为我们必须先承认并且接纳自己不断抗拒的那一切。对韦克来说,他原先并不接纳自欺、操纵、麻木不仁、恐惧和自惭形秽的感受,但疗愈的过程让他不得不正视自己长年嗑药、酗酒所要逃避和否认的一切。选择疗愈,意味着他得诚实面对自己的过错,并且不因此而苛责自己;也意味着他将看到自己所讨厌的、有损他"好好先生"形象的某些性格。他必须面对封锁已久的内在自我,而且必须正视潜藏在内心深处导致他上瘾和犯罪的恐惧、痛苦和自卑。

当然,疗愈也意味着他会逐渐发掘自己本性的美善。对受刑人而言,疗愈过程中最困难的部分,莫过于要他们接受自己美好的一面。社会的眼光、切身的经历以及多年来根深蒂固的扭曲心态与不安全感,使他们愈来愈看不到自己也有美善的一面。

如同韦克所言:"当我打开心扉接纳自己的好与坏、善与恶时,我感到重获新生,同时也认识了自己和同伴们的自我价值。"我们一旦获得治愈,就会明白,生命本身比小我所见的世界更为丰富。

在真正接受疗愈以前,我们与自己的本性或心灵是断线的,而疗愈不过是为我们重新联机而已。但联机的方式并非往外寻求,而是向内探索。如果你的眼睛老是盯着外面的世界,看错了方向,很难恢复这一联机,更难以重建你的价值、肯定你的本善。你的价值与善良是天生注定的,而且绝不是外在的表象世界所能局限的。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这个商品不错~

2014-03-29 17:30:05
来自来自地**的评论:

朋友收到说十分正能量

2014-04-22 16:37:13
来自1994122**的评论:

买的书有点多、还没来得及打开

2014-06-08 07:49:4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还没看,书的质量不错

2014-06-08 10:57:11
来自IVYFANS**的评论:

这个商品不太好

2014-06-11 17:05:22
来自番茄咖**的评论:

看完了,还行,有点启发

2014-06-13 16:17:2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送货速度快。上午去新华书店看的名录,下午当当采购,第二天就可以看到新书。书全部用塑封包好,干净,质量好!

2015-05-25 09:11:4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非常好。

2015-11-10 19:34:0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2015-11-23 10:49:07
来自史学学**的评论:

感觉不错,推荐

2016-02-23 12:35:11
来自kjg412**的评论:

非常好的书籍,真正看到用到,有价值,书的质量也好。 非常好的书籍,真正看到用到,有价值, 非常好的书籍,真正看到用到,有价值,书的质量也好。 非常好的书籍,真正看到用到,有价值,书的质量也好。 非常好的书籍,真正看到用到,有价值,书的质量也好。 非常好的书籍,真正看到用到,有价值,书的质量也好。 非常好的书籍,真正看到用到,有价值,书的质量也好。 非常非的书籍,真正看到用到,有价值,书的质量也好。

2016-06-18 09:55:1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2016-07-15 14:13:5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掌柜的服务态度真好,发货很快。商品质量也相当不错。太喜欢了,谢谢!

2016-07-26 09:32:31
来自ting201**的评论:

好厚的书,质量没的说,都是正版,我买了快一千多的书,没有一本是盗版。当当买书,我太放心了,而且我在尾品会里买的特价,一本书不超过12元,非常划算,先买下来,后面慢慢看,书里自有黄金屋!支持当当!!!支持国版!!!以后买书,就来当当。可以不让上图片。

2016-08-14 11:30:1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替同事姐姐买的

2016-09-02 14:23:5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2016-10-30 06:49:11
来自snowsue**的评论:

阅读益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古人对阅读的情有独钟。其实,对于任何人而言,阅读最大的好处在于:它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读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和《果壳中的宇宙》,畅游在粒子、生命和星体的处境中,感受智慧的光泽,犹如攀登高山一样,瞬间眼前呈现出仿佛九叠画屏般的开阔视野。于是,便像李白在诗中所写到的“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

2016-11-15 05:16:19
来自若尘775**的评论:

2016-11-15 19:17:4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从来不去评价,不知道浪费多少积分,自从当当积分可以换礼品的时候,才知道积分的重要。后来我就把这段话复制了,走到哪,复制到哪,即能赚积分,还非常省事;特别是不用认真的评论了,又健康快乐能么么哒。当你看到这个评论的时候说明我对这个商品还是满意的

2016-12-06 21:58:59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不错(*??╰╯`?)?

2016-12-10 20:35:27
来自吻你的**的评论:

非常好,还会继续购买。

2016-12-23 10:14:39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希望包装仔细点,发货很快,挺好的!

2017-01-12 11:57:30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参加了读书会,很震撼

2017-05-20 09:46:0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一本针对性很强的书,还没怎么看。最初是冲着“疗愈之乡”几个字买的。留着慢慢看。

2014-07-14 15:29:56
来自自在飞**的评论:

还可以,尤其是以为只有一条路可走的时候,其实其他路也在,只是自己没有意识到罢了,路在,心也要可以看见才可以

2014-03-03 11:43:57
来自追***(**的评论:

书质量不错,不过如果看过很多心经疗愈书的人就不建议看了,因为都差不多

2017-10-28 08:20:09
来自文艺小**的评论:

只要你有一个好心态,有勇气,有毅力,永远都有出路。永远都饿不死你。

2016-12-19 17:19:50
来自青春的**的评论:

非常好的书,里面很多冥想练习,适合每一位困在心牢的人,完美疗愈。

2016-10-24 02:26:02
来自青春的**的评论:

这本书不仅能帮助走出监狱的人重新找回生活的希望,它还是写给所有困在自己心牢里的人找到自己人生的另一条出路。要知道,真正的疗愈,来自对困苦过去的勇敢面对。

2016-03-12 05:00:34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