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与生存:一位IT设计管理人员20年的经历与感悟图书
人气:32

设计与生存:一位IT设计管理人员20年的经历与感悟

读者们不仅可以从中学到技术诀窍和管理心得,还可以分享宝贵的职场成长经验。
  • 所属分类:图书 >计算机/网络>项目管理 IT人文  
  • 作者:[马宁伟] 著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801559500
  • 出版社:中国物价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6-01
  • 印刷时间:2006-01-01
  • 版次:1
  • 开本:--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一种设计,无论原理上多么先进,如果缺乏量产的可能,对于企业或产业的意义恐怕很有局限。

经过20年市场换技术的尝试,我们发现自己在技术上处于一种非常不利的地位。中国已经被迫接受了国际分工中最底层的地位,核心技术严重缺失。整个社会都在向工程界和企业界提出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工程人员在自主研发和创新方面缺乏国际竞争力?哪些是人才培养上的缺陷,哪些是制度安排上的局限?究竟如何才能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和实施能力的工程师,如何才能好地实施企业级研发管理,从而在国际竞争中立足?

马宁伟先生是个经验从一个特别的角度为我们理解上述问题做出了贡献。做为一名从工程师成长起来的IT研发管理人员,他在国企、台企不同的研发岗位上担任过管理职务,积累了丰富的研发管理经验,也亲身经历了一度完整的民族电子产业架构逐步变迁的过程。通过作者的回顾与反思,为我们理解20年来中国研发工程师队伍的成长和企业技术研发的得失提供了及时手的背景资料。

本书的创作语言具有强烈的IT研发人员的特色,读者将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独特的冲击力,从中获得启发和收益。

编辑推荐

本书是研发工程师和研发管理、项目管理人员、技术型企业管理者的必读书。

从宿迁小厂到熊猫电子,从同创电脑到海尔,再到ABIT,从工程师成长为大型外企副总级研发主管,本书作者马宁伟的经历折射出20年来中国IT设计和IT产业的变迁。

不论担任什么样的职务,作者始终是研发工程师团队中的一员,他可能是了解IT研发工程师和研发项目管理甘苦的人之一。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保持感恩和开放心态,因此才有这样一本具有特色的作品。读者们不仅可以从中学到技术诀窍和管理心得,还可以分享宝贵的职场成长经验。

对于行业新手,在这本书中,你可以读到一个电子工程研发工程师的成长、技术追求和职业发展,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发展自己的专业理想,如何在复杂的职场中保持自己做人的原则,如何进行研究,如何解决难题,如何追赶快速变化的技术。

对于企业管理人员,你可以读到如何从头开始组建一支新的研发团队,如何为研发团队创造理想的工作环境,如何把握项目的进度,如何减少项目失败,如何组织市场化的研发,如何做好技术传承等等技术管理方面的来自真实经验的感悟。

对于政府官员、教育者和研究者,你可以从一个普通工程师的真实经历看到国家技术政策、教育环境的变动如何影响一代工程师的命运,对当今中国企业级研发的国际竞争力有更加直观的体会。

从种种现象分析,中国将很快再次迎来一个企业研发工程师的"黄金时代"。我们准备好了吗?

目录

前 言

第1章 那个年代的技术启蒙

得天独厚的师承

三年寒窗

第2章 十年磨一剑

初生牛犊不怕虎

水到渠成

学会做研究

第3章 不惑之年开始的IT之旅

男怕入错行

从音响设计到IT设计

企业文化

理想的研发环境

同创的激情岁月

得人心者能成事

第4章 失败和成功只是一步之遥

产业创新需要探路者

先做市场,再做产品

失败和成功只是一步之遥

第5章 体验海尔

天生我才必有用

用对人,才能做对事

追求好,更求最快

市场需求是研发的目标

传经授道

人格魅力

第6章 人在职场

职业的立场

自我经营

吃亏是福

守住良知

第7章 组建一支新的研发团队

学历、能力、绩效

制定团队愿景

建立Rule & Process

中外管理的一些比较

创新与研发人才的管理

第8章 选择人才和人材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企业愿意聘用的应届毕业生

招聘中的EQ & IQ

应届毕业生的选择

外企的技术部门和职位

工程师的个性特质

第9章 管理的境界

管理的境界

可操作的精细化管理

迅速推进项目的方法

怎样防止新产品研发的失败

如何处理与上司的关系

第10章 研发工程师的激励

怎样留人

技术传承与设计人才的培养

第11章 侧看台资企业人文

务实的职业培训

台资企业管理者的谋略

先认人,再做事

回馈社会

台湾朋友看大陆

第12章 明天我们在那里

两岸工程师

含糊不清的思维举例

技术人员的国际化视野

IT产业链中我们的位置

我们要什么样的生存

附录:IT外企常用英文词汇解释

在线预览

及时章 那个年代的技术启蒙

人的一生可能重要的就是那么几步,机会也就是那么几次,如果都做对了,又都抓住了机会,那么就会有所收获。回顾20年来走过的职业道路,对我的人生起重要的作用的及时步就是心诚遇良师,在那个技术紧缺的年代让我得到了受益终身的技术启蒙。

得天独厚的师承

1977年,在阳光明媚的5月,我进了宿迁无线电厂工作。今天,已极少有人知道这家厂, 但当时这家厂还是有些名气的,是个藏龙卧虎之地。工厂里负责新产品的设计队伍中有在中遭解散的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南无")的校长、教导主任、系主任、各科教师。其中有中国的及时代电化学专家叶厚禺,及时代无人驾驶康拜因(拖拉机)的无线电控制设计者赵骥,及时代无线电专家洪瑞楫,及时代雷达设计师赵柏林,及时代飞机机械师龚维蒸,还有靠"自学成才"的在60年代即成为国营华东电子管厂工程师的张世昌等几十位杰出人才。

这些人才,多是因政治运动,先被排挤到学校,再被下放到宿迁。在后期,宿迁县依靠这些人才办起了宿迁无线电厂。叶校长当了厂革委会副主任,教导主任俞家琦任新产品部门负责人。工厂的产品是晶体管图示仪和集成电路测试仪以及微波测试仪器。他们给这个小城留下了一批代表中国电子技术水平的产品和一些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的故事。他们收到国外亲友寄来的各种技术资料和从1860信箱订来的影印本原版杂志象美国的《Microwave》和IEEE的杂志也引起了我们年轻人极大的求知兴趣。

1977年底,工厂举办了"微波漏能测试仪新产品设计/生产鉴定会"。会上来了很多领导,包括电子工业部科技局、生产调度局的局长和处长,省电子局局长及县里的领导。在吃饭时的座次上,大家推让不已。因为从级别上讲,部省来宾应坐上席,但来的贵宾中多为"南无"50-60年代的毕业生,面对原校长和老师他们都不好意思坐上席,后来还是叶校长坐了上席。产品通过生产鉴定后,电子部还拨款在宿迁无线电厂建了全国的微波屏蔽暗室,包括从美国进口的微波发射和接受设备。这是迄今为止这个小城得到的较高级的电子设备。据粗略估计,上世纪60-70年代,在中国的电子工业中,不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部门中的技术骨干和管理干部,其中有1/5是"南无"的毕业生。

那时候这些"南无"的老师都在工厂新产品设计部门,工作气氛既严谨认真又轻松幽默,还有常见的知识分子……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双十一的时候在天猫的店里发现了这本书,当时没货了,看了下简介,觉得不错,还没开始读,期待有好的收获

2012-11-15 16:45:16
来自方法的**的评论:

讲的是一位IP设计管理人得从业经历,和在工作中得感悟。我是搞IT的看了,感觉很贴切我自己。比较不错,搞IT的可以买一本看看。

2011-11-29 12:59:39
来自leguoma**的评论: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从作者的个人职业生涯说到了项目管理中很多的细节问题,可以看得出是作者的个人思想的体现

2010-10-18 16:54:59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我认为每一个进入职场的理工男,都应该好好读读这本书,学学一个优秀工程师的成长史。

2012-06-17 21:52:25
来自mmqgp**的评论:

作者把自己在职能生崖中的的学习和工作经验真实的写下了,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从事科研技术工作人员可读的好书。

2012-03-03 10:28:13
来自myla**的评论:

第一次读,其实是单位有同事从网上下载的网页版,分多次上传到单位内网论坛上,一接触就被吸引,有不少共鸣,全部下载后整理到一个文档,时不时会打开来读读;后来,干脆在当当网上买来本,开始的第二次正式读是晚上睡觉前,在静静的夜中,思绪却随着书中内容飞扬;两次读来,体会是有不同的,第一次是共鸣,第二次更多的是思考。。。

2010-08-10 23:49:51
来自天才pig**的评论:

在图书馆借了几次,还是决定买了,做技术的人一定要看看这本书,目前的环境做技术的人很容易浮躁,或许这本书会给你更深的感悟。

2013-01-31 11:39:00
来自masurfe**的评论:

电子工程师的发展范本,作者堪称工程师的典范和榜样,读来获益良多。美中不足装帧粗糙了些

2013-06-06 01:23:43
来自barryle**的评论:

感觉作者的写作很朴实,虽然不像现在许多讲管理规划的书那样有很多的理论知识,但从他的字里行间,还是能悟到许多道理的,对于没有进入社会的大学生,很有参考价值。

2011-01-12 12:42:33
来自hmzyb**的评论:

作者结合自己的人生和职业经理,给开发工程师树立了一个标杆,不乏经验和教训,而且非常实用。也非常朴实,看完此书,再看一些管理方面的书,收益会更多。

2011-01-24 22:01:34
来自northbo**的评论:

讲得很实在,在校的学生看了以后相信会有启发,工作的人也能从作者的经历中感悟到一些东西。类似传记类的书,读了的好处就是从别人的失误中避免自己再重复,从别人的成功经历中评估自己以后该怎么做才能顺利些。

2011-03-08 13:08:0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我是做电子的工程师,马工写的故事都很精彩.给我展示了技术之外的精彩世界-技术管理.我终于找到了下个奋斗目标,我一直不舍得离开自己喜爱的技术.建议电子技术工程师都看看.

2007-12-02 18:50:17
来自clsxjgc**的评论:

作者用自己的经历讲述了怎样从一个设计人员成长为IT经理,对设计人员的素质要求,和研发管理都有非常好的阐述。只是对台湾的IT企业有些赞美过度。

2008-03-14 08:45:44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