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战争史图书
人气:91

中国历代战争史

序言一 (徐培根,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 陆军二级上将) 人类在数十万年持续不断之生存斗争中,其出现于斗争舞台或消逝而退隐,乃历史上所常见不鲜之事。尼罗河畔之古代埃及人,美索不达米亚草原之古代巴比伦人,在世...

内容简介

套装介绍:

《中国历代战争史》是亲自下令台湾三军大学编撰的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1955年,台湾三军大学奉手令,成立“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纂委员会”,开始着手编纂工作。16年间,一批实战经验和学养兼具的将校军官捉刀执笔,多位各学科造诣的教授亲预审校,《中国历代战争史》于1972年面市。后来,台湾各研究机构和多所大学,还包括美国华盛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胡佛研究所等,纷纷致函索求。为满足广泛的社会需要,该书于1975年开始修订,析为18分册,于1979再版。整个修订工作,由钱穆、王云五、陶希圣、蒋复璁、黄季陆、方豪、屈万里、宋晞等学术名家担任指导委员,成就了这部中国战争史的扛鼎之作。

《中国历代战争史》全书结构依历史朝代顺序,分为上古至西周、春秋、战国、秦、楚汉战争、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太平天国十八个时代,上起黄帝败蚩尤之涿鹿之战,下终八国联军入北京,前后共四千六百多年,分立十八卷。

套装介绍:

《中国历代战争史》是亲自下令台湾三军大学编撰的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1955年,台湾三军大学奉手令,成立“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纂委员会”,开始着手编纂工作。16年间,一批实战经验和学养兼具的将校军官捉刀执笔,多位各学科造诣的教授亲预审校,《中国历代战争史》于1972年面市。后来,台湾各研究机构和多所大学,还包括美国华盛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胡佛研究所等,纷纷致函索求。为满足广泛的社会需要,该书于1975年开始修订,析为18分册,于1979再版。整个修订工作,由钱穆、王云五、陶希圣、蒋复璁、黄季陆、方豪、屈万里、宋晞等学术名家担任指导委员,成就了这部中国战争史的扛鼎之作。

《中国历代战争史》全书结构依历史朝代顺序,分为上古至西周、春秋、战国、秦、楚汉战争、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太平天国十八个时代,上起黄帝败蚩尤之涿鹿之战,下终八国联军入北京,前后共四千六百多年,分立十八卷。

对每一朝代,先是综合论述,包括地理位置、政治情况、社会状况、国防措施、外交与谋略决策、战略与战术的运用、主要人物的影响等。然后,对每一朝代的重要战役或会战,各以专章论述。先论述战役或会战前的一般形式,战争起因、战场地理形势等,然后详述双方战略指导、作战经过、战略与战术的运用、战后情况等,后是综合评论。

《中国历代战争史》叙述史实与战事评说相结合,态度严谨,文字典雅,是一部的中国古代战争史的总结之作、一部前所未有的中国军事史鸿篇巨制。至今在汉语文化圈中,还没有出现能出其右的战史著作。

自《中国历代战争史》问世以来,海内外评议纷然,大陆军方得悉后,即令军事译文出版社翻印成书,即大陆1983年版。印成后,只分发军中师级以上将领及军方研究机构。学人偶有得之,或传观,或口述,一时风糜。军事译文翻印之时,将前后附文及题签,尽数去除,大陆读者至今未知此书前缘今世。本次引进出版,除将黎明版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外,其余尽复旧观,读者将无复疑惑。

----------

分册介绍: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册)从上古到春秋时代,涵盖了从中国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向戌弭兵时期的战争史内容。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2册)从春秋时代到秦代,涵盖了从春秋时代后期到秦末农民起义中的巨鹿之战为止的战争史内容。主要包括春秋时代的晋楚、吴楚争霸,秦国经商鞅改革后的崛起及其并吞六国的历场战争,秦朝与北方和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以及秦末农民起义的历次主要战争。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3册)从楚汉战争到东汉时代,涵盖了从楚汉战争到东汉一朝的战争史内容。主要包括楚汉战争,西汉前期平定七国之乱的战争、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以及对西南夷和西域的开拓,新莽末年的农民起义和东汉的建国战争,以及东汉对匈奴的战争等内容。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4册)内容涵盖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九十年间的主要战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蜀吴猇亭之战(亦称夷陵之战)等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战役,尽在其中。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5册)内容涵盖司马炎建晋到东晋帝室式微刘裕登上政治舞台为止的中国古代战争史。包括了晋来吴之战、八王之乱后西晋在北方匈奴的冲击下灭亡,东晋建国,北方割据政权间的战争及它们和东晋间的战争如淝水之战,也包括东晋的各次内乱而引起的战争。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6册)内容涵盖刘裕代晋建立刘宋(同时期的北方政权北魏则在拓跋焘的统治下日渐强大)到北周统一中原为止的中国古代战争史。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7册)内容涵盖周武帝宣政元年(578年)到隋末天下大乱,李密为王世充所败走入关(618年)四十年间的主要战争,隋开国——讨尉迟迥之战、北征突厥之战、灭陈之战、征高丽之战及隋末乱中李密起兵之洛阳争夺战等一系列历史上的著名战役,皆收录其中。重点讲述有隋一代之史事及历次战争,故针对性较强,对研究隋代之全貌颇有助益。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8册)涵盖了唐初李渊开国至武则天篡唐擅政一段时期的史事及战争。战役包括:唐开国之进取长安之战、平定北方群雄之战、平定南方群雄之战,以及唐初对外进行之诸战役。武则天篡唐后之对内对外诸战役也有涉及。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9册)讲述唐朝中后期之战争,具体包括:唐玄宗征奚、契丹、突厥等之战,安史叛乱之战,唐代宗、德宗、宪宗讨藩镇各战役,以及唐末寇乱诸战役。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0册)起自唐末战乱、后梁朱温开国,终于后周世宗谋恢复大一统帝国,史称“五代十国”一段时期之主要战争。包括后唐开国、平蜀,契丹灭唐兴晋、灭晋,后汉开国,郭威代汉,周世宗谋恢复大一统等战役。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1册)讲述宋、辽、金、夏四朝之间战争及史事。内容涵盖起自赵匡胤篡周,终至宋徽宗灭辽、西辽建国及覆灭之间诸战役。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2册)与11册同为讲述宋、辽、金、夏四朝之间之战争历史,时间段限有所交叉。主要战争包括:北宋平定内乱各战役、金灭北宋之战以及金侵南宋之诸战役。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3册)涵盖蒙古兴起至元武宗继位一段时期之战争。具体包括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族、灭克烈部、乃蛮部,灭夏、金诸次战争,蒙古西征、蒙宋之战,以及元初靖乱各战役。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4册)起自朱元璋开国,终于李自成覆灭。具体战争包括:明太祖开国、北伐、远征漠北诸战役、燕王篡夺帝位之战、明成祖北征塞外诸战役、土木之变战役、及明终后期平定内乱、攘除外夷个战役,明室抗日各战役也有涉及。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5册)讲述起自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终于郑成功收复台湾,即明末清初一段时期的战争。重点战役有:萨尔浒之战、后金五次迂道入关之战、南明帝抗清各战役、郑成功进攻南京及收复台湾各战役。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6册)讲述清平定三藩至同治十二年平定甘肃回乱一段时期之战事。具体战役包括:清平定三藩、内外蒙古、准葛尔、回疆、捻党之战,及后来平定新疆、西藏各战役。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7册)讲述清朝后期外征及被列强侵略之诸战役。具体包括:清征缅甸、安南之战,中英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入北京之战、中法之战、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之战。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8册)讲述太平天国从兴起到失败全般时期之战争。具体包括:金田起义、奠都金陵诸战役,内乱及天京解围诸战役,安庆争夺战,及太平天国终覆亡诸战役。

编辑推荐

◎包含18册主体书 18册地图册 1册“十战长卷”,是军事和历史专业人士、军事和历史爱好者值得珍藏的精品图书,也是政务、商务的佳品。

◎亲自下令编撰并题写书名,蒋纬国主持修订,军中将校担任撰稿,史家负责指导审校,历21年而成的一部战争史巨作。

◎军方专家,俱久历战火、将校之选,史家当中,钱穆、王云五、姚从吾、黎东方、陶希圣、蒋复璁、陈致平等名家悉数效力。囊括全台湾史家、军事专家。阵容之强,盛况空前。

◎历经4个版本,见证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风云。

◎台湾陆军上将蒋纬国,三军大学校长、陆军上将徐培根,亲笔作序。

◎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一次对中国冷兵器时代的盛大回眸与检讨。

◎一部沟通历代典籍、前所未有的中国军事史鸿篇巨制。

◎一部中国两岸军方都大量分发军中将校、用以提高官兵军事素养的恢宏之作。

◎一部可以直接指导当下军界、政界、商界精英的智慧巨著。

◎一部抹平普通读者、各界精英阅读习惯差异的作品。

◎一部每一页都是中国前人智慧总结的书。

◎将星荟萃,史家云集,强大的作者阵容。

作者简介

台湾三军大学,前身为广东黄埔军校,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迁往南京市黄埔路北端为陆军军官学校,后迁往台湾,1952年改名“国防大学”,1959年改名“三军联合参谋大学”,1969年合并台湾“各军种”的“指挥参谋大学”改名“三军大学”。

1955年10月1日,败退台湾的以“机密甲字第八十三号”手令,指示三军大学编纂中国历代战争史。1956年1月,台湾三军大学正式成立“中国历代战争史编撰委员会”并开始工作,1972年5月全书编印完毕,历时16年。更于1975年成立“中国历代战争史修订委员会”,历时5年修订,力求内容臻于严谨周密。

----------

编纂委员会:

编委会主任委员:徐培根 (陆军上将) 皮宗敢 (陆军中将) 罗列 (陆军上将) 刘安祺 (陆军上将) 余伯泉 (陆军上将)

编委会副主任委员:蒋纬国 (陆军上将)

编委会委员:许朗轩 (陆军中将) 朱嘉宾 (陆军中将)

总编纂:李震 (陆军上校)

审校委员:姚从吾 (历史教授) 蒋复璁 (历史教授) 徐道邻 (历史教授) 宋晞 (历史教授)

陈致平 (历史教授) 夏德仪 (历史教授) 刘光 (陆军中将) 张傧生 (历史教授)

方豪 (历史教授) 黄大受 (历史教授) 许朗轩 (陆军中将) 杨家骆 (历史教授)

李方晨 (历史教授) 赵铁寒 (历史教授) 黎东方 (历史教授) 萧一山 (历史教授)

修订委员会:

主任委员:蒋纬国(陆军上将)

指导委员:钱穆(历史教授) 王云五(历史教授) 陶希圣(历史教授) 蒋复璁(历史教授)

黄季陆(历史教授) 方豪(历史教授) 屈万里(历史教授)

----------

钱穆(1895-1990),号宾四,江苏无锡人,知名史学大家、国学大师。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创新亚书院。1966年移居台北,较高票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特赠“素书楼”用以读书著作。所著归于《钱宾四先生全集》,全54册,1700万言。

王云五(1888-1979),字日祥,名鸿桢,亦称岫庐,广东中山人。国学大师、出版界巨擘。23岁出任孙中山大总统府秘书,因上书教育总长蔡元培建议教育革新,深得蔡元培激赏。次年去职后,胡适介绍任商务编译所所长,因与商务结下不解之缘,其后除一度从政外,先后主持商务凡40年。去台后,出任故宫中山博物馆联合理事会理事长、故宫博物院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考试院副院长、行政院副院长、“总统府”资政,主持“总统府”临时行政改革委员会。所著百余种,有“博士之父”之称。

陶希圣(1899-1988),名彙曾,湖北黄冈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大讨论”中主将,知名政论家,两岸公认的中国社会经济史领域的。1927年参预北伐工作,从此以字“希圣”行世。1939年任职汪伪政府宣传部长,次年揭露汪日密约后,脱离汪伪政府,任侍从秘书,为蒋起草《中国之命运》,成为国民党理论家。去台后,屡任国民党内和政府中要职。一生色彩斑斓,与各派政治力量结缘,但学术造诣甚深,著作甚丰,所著《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学养深厚,是中国社会经济史领域之作。

蒋复璁(1898-1992),字美如,号慰堂,浙江海宁人。知名历史学家,图书馆学、博物馆学。北京大学哲学系、德国柏林大学图书馆学院毕业,韩国城均馆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圣若望大学荣誉人文学博士。历任清华大学讲师、北京大学讲师、北平图书馆编纂、国立编译馆编审、普鲁士邦立图书馆客座馆员。去台后,任中央大学、台湾大学、师范大学教授,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行政院顾问”,及“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图书馆馆长、台北故宫博物院院,主持影印出版《四库全书》。著有《图书与图书馆》、《中国图书分类论》、《图书馆管理法》、《论语集目》、《孟子集目》、《四书集目》、《易经集目》等,编著《珍帚斋文集》130余万字,主编有《徐志摩全集》《蒋百里先生全集》。

陈致平(1908-2002),湖南衡阳人,琼瑶之父,著名史家。早年任中学教师,后任教于成都光华大学、国立广西大学、同济大学。1949年赴台后,任教于台湾师范大学、辅仁大学、文化大学,一度赴新加坡,任教于南洋大学。著有《秦汉史话》《三国史话》《中华通史》。以《中华通史》一书最为知名,曾荣获1981年台湾图书著作较高奖金鼎奖。

方豪(1910-1980),字杰人,浙江杭县人,知名史家、神学家、中西文化交流史。历任浙江、复旦、辅仁、津沽等大学教授,并任系主任、院长等职。去台后,任台大教授、政治大学文理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中西交通史》《宋史》《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李之藻研究》《方豪文录》《方豪六十自定稿》。

宋晞(1920-2007),字旭轩,浙江丽水人,当代著名史家,研究宋代史之著名学者。毕业于国立浙江大学史地系及史地研究所,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文学硕士,国防研究院四期毕业,韩国建国大学校名誉文学博士。历任海疆学校、台湾省立师范大学、辅仁大学、东海大学、中国文化学院教授,国防研究院文化研究所所长兼文化组首席讲座,中国文化学院副院长、院长。美国圣若望大学访问学者,香港珠海书院讲座教授。著有《宋史研究论丛》《旅美论丛》《中国史学论集》《华学研究论集》《中国文化与世界》《清末华工对南非屈兰斯瓦尔金矿开采的贡献》等书。编有《正史论赞》《司马光史论》《宋史研究论文与书籍目录》等书。

屈万里(1907-1979),字翼鹏,山东鱼台人,史学家、《诗经》《尚书》和古文字领域著名学者。幼考生员,肆业北平私立郁文学院国文系,“九一八”而辍学。任职山东省立图书馆。1940年转任职中央图书馆。旋“入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任助理员,十余年间,穷治文史。在台湾时期,历任台湾大学副教授、教授,“中研院”史语所研究员及院士兼所长等职。1965年后,连续任美国普林斯顿高深研究所研究员及客座教授,及新加坡南洋大学客座教授,并在台湾各大学教授等职。为《诗经》《尚书》和古文字领域著名学者。1979年病逝。

目录

目录:

《中国历代战争史》总目录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册):上古~春秋(上)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2册):春秋(下)~秦代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3册):楚汉战争~东汉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4册):三国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5册):两晋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6册):南北朝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7册):隋代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8册):唐代(上)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9册):唐代(下)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0册):五代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1册):宋辽金夏(上)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2册):宋辽金夏(下)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3册):元代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4册):明代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5册):清代(上)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6册):清代(中)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7册):清代(下)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8册):太平天国

-----------------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册)目录:

序言一

序言二

出版说明

及时卷 上古至西周时代

及时章 中华民族之起源与发展

第二章 夏族集团对黎苗之战争

第三章 尧舜禹之平治水患与夏代之纷乱

第四章 商代战争史

第五章 西周时代战争史

第二卷 春秋(上)

及时章 春秋时代全般形势

第二章 中原与戎狄荆楚之斗争一——齐桓公之霸业

第三章 中原与荆楚之斗争二——宋楚泓之战

第四章 中原与荆楚之斗争三——晋楚城濮之战

第五章 中原与荆楚斗争期间——晋秦殽函之战

第六章 中原与荆楚之斗争四——晋楚邲之战

第七章 晋国霸业复兴与晋齐鞍之战

第八章 晋国霸业与晋秦麻隧之战

第九章 中原与荆楚之斗争五——晋楚鄢陵之战

第十章 中原与荆楚之斗争六——晋悼公之霸业

第十一章 中原与荆楚斗争期间晋齐内讧之战

第十二章 向戌弭兵之会

----------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2册)目录:

第二卷 春秋(下)

第十三章 吴楚战争——初期之战争

第十四章 吴楚战争二——鸡父之战

第十五章 吴楚战争三——吴破楚入郢之战

第十六章 吴越战争

第十七章 春秋末期之局势

第三卷 战国时代

及时章 战国时代全般形势

第二章 魏霸中原时期

第三章 齐霸中原时期

第四章 秦孝公之图强与商鞅变法

第五章 六国抗秦与苏秦合纵

第六章 秦惠文王之扩张与张仪连衡

第七章 六国抗秦与赵武灵王之变法

第八章 六国抗秦斗争间齐燕两国之混战

第九章 秦昭襄王之扩张战一——南路伐楚之战

第十章 秦昭襄王之扩张战二——中路伐韩魏伊阙之战

第十一章 秦昭襄王之扩张战三——南路破楚拔郢之战

第十二章 秦昭襄王之扩张战四——中路攻大梁之战

第十三章 秦昭襄王之扩张战五——北路伐赵之战

第十四章 诸侯再合纵抗秦与二周之灭亡

第十五章 申论

第四卷 秦代

及时章 秦统一中国

第二章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作战

第三章 统一后政治军事与经济之建设

第四章 北逐匈奴与边防之筹划

第五章 南征南越之战

第六章 秦末纷乱

第七章 秦之灭亡

结言

----------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3册)目录:

第五卷 楚汉战争史

及时章 楚汉战争全般形势

第二章 刘邦进袭三秦与项羽伐齐之战

第三章 彭城会战

第四章 荥阳对峙及刘邦之机动作战

第五章 韩信破魏之战

第六章 韩信破代、赵及下燕之战

第七章 韩信袭齐及潍水之战

第八章 垓下会战

第九章 楚汉战争总论

第六卷 西汉时代

及时章 西汉时代全般形势

第二章 汉削平异姓诸王之战

第三章 汉削平同姓诸王之战

第四章 汉初对匈奴之战

第五章 汉武帝及时阶段征匈奴之战——诱击战

第六章 汉武帝第二阶段征匈奴之战

第七章 汉武帝第三阶段征匈奴之战——政治军事并用战

第八章 汉武帝第四阶段征匈奴之战——后期大决战

第九章 汉武帝开西南夷及灭南越朝鲜之战

第十章 汉宣、元二帝征匈奴之战

第七卷 东汉时代

及时章 东汉时代全般形势

第二章 更始灭新莽之战

第三章 光武开国战役之——略定河北之战

第四章 光武开国战役之二——进取两京(长安洛阳)之战

第五章 光武开国战役之三——平定关东群雄之战

第六章光武开国战役之四——平定隗嚣之战

第七章 光武开国战役之五——平定公孙述之战

第八章 东汉对外战役之一——征匈奴之战

第九章 东汉对外战役之二——征西域之战

----------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4册)目录:

第八卷三国时代

及时章三国时代全般形势

第二章群雄讨董卓之战

第三章曹魏开国之战一——破吕布与定都许昌之战

第四章曹魏开国之战二——官渡之战

第五章东吴开国之战——孙策开拓江东豫章

第六章曹魏开国之战三——赤壁之战

第七章刘备开国之战——袭取蜀汉之战

第八章吴蜀争夺荆州之战——荆州及猇亭之战

第九章诸葛亮伐魏之战

第十章魏灭蜀之战

----------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5册)目录:

第九卷两晋时代

及时章东西晋时代全般形势

第二章晋平吴之战

第三章匈奴刘汉之开国及其灭西晋之战

第四章后赵石勒开国之战

第五章东晋内乱之战

第六章慕容燕开国及桓温灭蜀之战

第七章燕晋乘乱伐赵及苻秦建国之战

第八章桓温北伐——伐秦伐燕之战

第九章前秦统一中原——灭燕之战

第十章前秦统一之诸战役及其灭亡

第十一章拓跋珪兴魏及其扩张之战

第十二章桓玄篡晋及刘裕复晋诸战役

第十三章刘裕灭南燕及平定内乱诸战役

----------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6册)目录:

第十卷南北朝时代

及时章南北朝时代全般形势

第二章刘裕灭后秦之战及篡晋

第三章拓跋魏统一北方之战

第四章南北朝之战争一——宋北伐之战

第五章 南北朝之战争二——魏宋相互攻伐战

第六章宋内乱之诸战役及其灭亡

第七章南北朝之战争三——魏伐齐之战

第八章南北朝之战争四——魏梁之战

第九章魏末内乱诸战役

第十章东西魏之战

第十一章侯景乱梁之诸战役

第十二章周统一中原——灭北齐之战

----------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7册)目录:

第十一卷隋代

及时章隋代全般形势

第二章隋开国——讨尉迟迥之战

第三章隋北征突厥之战

第四章隋灭陈及平定江南余乱之战

第五章隋炀帝征高丽诸战役

第六章李密起兵与洛阳争夺战

----------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8册)目录:

第十二卷唐代(上)

及时章唐代全般形势

第二章唐开国之战一——进取长安之战

第三章唐开国之战二——平定北方群雄之战

第四章唐开国之战三——平定南方群雄之战

第五章唐初对外战争之一——征东突厥、薛延陀、回纥诸战役

第六章唐初对外战争之二——征吐谷浑、高昌、龟兹及西突厥诸战役

第七章唐初对外战争之三——征高丽、百济诸战役

第八章武后擅政及其对内对外诸战役

----------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9册)目录:

第十二卷唐代(下)

第九章唐对外战争之四——玄宗征奚、契丹、突厥、吐蕃及突骑施之战

第十章安史叛乱之战

第十一章代宗讨藩镇之乱各战役

第十二章德宗讨藩镇之战

第十三章宪宗平定藩镇诸战役

第十四章唐末寇乱诸战役

----------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0册)目录:

第十三卷五 代

及时章五代全般形势

第二章后梁之战

第三章后唐开国之战(一)

第四章后唐开国之战(二)

第五章后唐平蜀之战

第六章 契丹灭唐兴晋——晋安寨之战

第七章契丹灭晋与汉开国

第八章后汉开国及讨关西三叛之战

第九章郭威代汉及周汉高平之战

第十章周世宗谋恢复大一统帝国之诸战役

----------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1册)目录:

第十四卷宋、辽、金、夏(上)

及时章辽、宋、金、夏全般形势

第二章宋祖篡周及平定内叛诸战役

第三章宋平定南方各国战役

第四章宋辽战争

第五章宋夏百年战争

第六章金灭辽诸战役

-----------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2册)目录:

第十四卷宋、辽、金、夏(下)

第七章北宋平寇各战役

第八章金灭北宋之战

第九章金侵南宋之战一

第十章金侵南宋之战二

第十一章金侵南宋之战三

----------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3册)目录:

第十五卷元代

及时章元开国前东亚高原之一般情势 3

第二章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族战役 62

第三章铁木真灭克烈部王罕之战 112

第四章铁木真灭乃蛮大阳汗之战 141

第五章五征西夏之战 170

第六章蒙古侵金之战一——边堡塞内诸战役 185

第七章蒙古侵金之战二——黄河以北诸战役 202

第八章蒙古灭夏、金诸战役 220

第九章蒙古西征之一——成吉思汗征花剌子模诸战役及初期四大汗国之建立 255

第十章蒙古西征之二——拔都西征欧洲诸战役 290

第十一章蒙古西征之三——旭烈兀征木剌夷、报达诸战役及后期四大汗国 316

第十二章蒙宋战争之一——蒙古二大汗侵宋各战役 342

第十三章蒙宋战争之二——忽必烈灭宋各战役 381

第十四章元初靖乱各战役 423

----------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4册)目录:

第十六卷明代

及时章明代全般大势 3

第二章明太祖开国诸战役 31

第三章明北伐统一及远征漠北诸战役 92

第四章燕王篡夺帝位之战 146

第五章 明成祖北征塞外诸战役 179

第六章土木之变战役 206

第七章宪、武二朝平定内乱诸战役 252

第八章明世宗攘外战役之一——抵御俺答入侵各战役 296

第九章明世宗攘外战役之二——东南沿海抵御倭寇战役 336

第十章明室援朝抗日战役 379

第十一章明末流寇之乱诸战役 455

----------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5册)目录:

第十七卷 清代(上)

及时章 清代全般大势 3

第二章 萨尔浒之战 33

第三章 辽沈及广宁之战 85

第四章 宁远及锦州之战 125

第五章 皇太极征朝鲜之战 156

第六章 后金迂道袭燕京之战 177

第七章 后金五次迂道入关及松锦之战 203

第八章 南明诸帝抗清各战役 225

第九章 南明郑成功抗清复明漳厦之战 266

第十章 南明郑成功进攻南京战役 291

第十一章 南明郑成功东征台湾战役 317

----------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6册)目录:

第十七卷 清代(中)

第十二章 三藩反清复明战役 3

第十三章 清平定内外蒙古之战 40

第十四章 平定准噶尔战役 75

第十五章 乾隆平定回疆之战 122

第十六章 平定西南苗瑶及大小金川战役 153

第十七章 平捻之战 187

第十八章 平定陕甘之战 213

第十九章 光绪平定新疆之战 251

第二十章 平定云南之战 291

第二十一章 平定西藏及征廓尔喀之战 304

----------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7册)目录:

第十七卷 清代(下)

第二十二章 征缅甸之战 3

第二十三章 征安南之战 28

第二十四章 中英鸦片战争 48

第二十五章 英法联军入犯北京之战 75

第二十六章 中法对越南独立问题之战 112

第二十七章 中日甲午战争 142

第二十八章 八国联军攻北京之战 277

----------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8册)目录:

第十八卷 太平天国

及时章 太平天国全般大势 3

第二章 金田起义至奠都金陵诸战役 47

第三章 太平军北伐与西征诸战役 97

第四章 杨韦事变前后天京解围诸战役 130

第五章 安庆争夺战及苏浙诸战役 157

第六章 太平天国覆亡诸战役 185

主要参考书(资料)目录 209

修订版跋一 226

修订版跋二 233

附录一:本书前版编后志略 236

附录二:为“战略”正名释义 238

修订委员会人员简介 256

索 引 267

----------

在线预览

及时章 清代全般大势

及时节清代盛衰概况

清自其太祖努儿哈赤于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称帝,建元天命,国号后金始,历十二帝至1911年(宣统三年)亡国,共历凡二百九十六年。在此近三百年之历史中,其盛衰概况,概可分为三期,兹述之如次:

清代帝系及年历:

皇帝 在位时间 年号 年历

太祖努儿哈赤 12 天命 1583年萨尔浒战胜。

1615年定八旗兵制。

1616年称帝。1626年死。

太宗皇太极 17 天聪,崇德 元年征朝鲜。二年征蒙古、察哈尔。改国号大清改元崇德(1636年)。再征朝鲜。十六年洪承畴降。

世祖福临 18 顺治 六岁即位,十三岁亲政。元年(1644年)入关。多尔衮摄政。二年灭李自成。三年灭张献忠。

圣祖玄烨 61 康熙 八岁即位,十三岁亲政。元年明桂王被杀。二十年三藩平。二十二年台湾平。三十六年外蒙古平。六次南巡。

世宗胤祯 13 雍正 青海蒙古略定。西南苗疆平。

高宗弘历 60 乾隆十全武功(平准二、平回一、平金川二、靖台湾一、降缅甸安南各一、降廓尔喀二)。六次南巡。编《四库全书》。

仁宗颙琰 25 嘉庆 川楚白莲教乱。清代中衰。

宣宗旻宁 30 道光 十九年鸦片战争。三十年太平天国起事。

文宗奕詝 11 咸丰 英法联军之役。

穆宗载淳 13 同治 慈安慈禧听政。三年洪杨平。捻回平。

德宗载湉 34 光绪 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政变。八国联军之役。拳匪之乱。孙中山革命起。

宣统溥仪 3 革命军在广东举事一再失败。辛亥革命军武昌举事成功。清亡。

开创时期:本期自努儿哈赤创业始,至三藩、台湾之平定百年间,努儿哈赤征尼堪外兰以降(1583年),次第荡平关东诸部。又破明兵,拔辽沈,兵威所至,无不率服。天聪、崇德之间,下朝鲜,臣蒙古。迄顺治朝,遂入关定鼎,取明而代之。但明室诸王及遗臣宿将,犹相继保据东南及西南,以图恢复,且有称兵海外者,至康熙初不绝如缕。及康熙二十年(1681年),分据云南台湾之吴世璠、郑经皆死,三藩悉平,台湾在握,海内统一,于是清之国基固矣。

全盛时期:本期自康熙中世至乾隆末年百余年间为鼎盛时期。此期之武功,则西藏、青海、准噶尔、回疆,次第平定,境土增拓,超越前代。其外交,则《尼布楚条约》,使俄罗斯尽撤黑龙江畔之堡寨,而以外兴安岭以南之地,归还中国。其文治,则康、乾两朝,再举鸿博科,广刊巨籍,影响及于全国学界,文学考订,斐然称盛。此期之历史,可与汉、唐媲美。

衰亡时期:本期自嘉庆初年,至于宣统亡国百余年间,内则白莲教、苗族,相继煽乱;而太平天国竟奄有中国本部之太半,满清之不亡者几希,其间更历三朝,用兵十余年,仅乃克之。外则欧人东渐之势力,日以扩张,自鸦片战争以降,数与外人构兵,而每战必败,每败必丧权辱国,如港湾租借,矿山开采,铁道权之让,相逼而来。西力之东侵,如洪水猛兽,一发而不可制,于是内忧外患相乘,清朝遂亡。(汪荣宝《清史讲义》)

第二节清代军政制度

一、中央之军政

自古以来,凡以一小部族发展而为大部落,复由大部落发展而成国家者,皆因战争而开疆拓土,而建邦立国,故其初必文武不分,军政合一。满清以一小部族兴起于长白山之麓,自亦不能例外。

牛录与四旗兵制:满清始祖努儿哈赤,以遗甲十三起兵复仇,其始仅是一小部落之酋长。及克图伦,收栋鄂,归附日众,兵威骤大,亦仍不过临阵冲锋,受其指挥而已,固尚无画一之兵政。其当时之编制,有所谓“牛录”者,即女真人狩猎时,不计人之多寡,各随族党屯寨而行,及至围场,乃每人出箭一枝,而于十人中择一人领之,令毋离队越次,称为“牛录额真”。牛录即大箭,额真即主之意(后至雍正初,以都统印信额真二字作主字解释,非臣下所得用,乃改为固山谙班)。至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儿哈赤始分编三百人为一牛录:每牛录设长一,名曰“牛录额真”,当时只四牛录,用黄、红、蓝、白四色为军旗。以分别四牛,是即四旗兵之始,后来满清八旗兵制之基础即启于此。

八旗兵制: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努儿哈赤犹只有四旗兵,至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始增设四旗,而用原红、黄、蓝、白四色旗加以他色镶边以别之;黄、蓝、白旗镶以红色边缘者三旗,红旗镶以白色边缘者一旗,为新四旗,合原有四旗,遂为八旗,即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是也。其编制如次:

三百人一牛录额真(一再改为“牛录章京”,“左领”)

五牛录为一甲喇额真(后改“甲喇章京”、“参领”),共为一千五百人。

五甲喇额真为一固山额真(此总管大臣后改为“都统”),每固山额真设左右梅勒额真(后改“梅勒章京”、“副都统”),共为七千五百人,是为一旗。

固山额真之上,有和硕贝勒,称为固山王,此即满清封建王国之规模,固山王即犹中国周代之诸侯也。但其封邑无疆土之胙,以在旗者为之奴属,故旗人对帝王则自称奴才。人民以所属之旗籍贯,不论居地乡里,但曰某旗某牛录,凡能被甲者,即尽属士兵,是为满清初期军政合一之制。(《清代通史》卷上页五三~五四)

行政组织:努儿哈赤已创八旗之后,军律渐整,乃复置理政听讼大臣五人,参决机务;札尔固齐(蒙古语理事官)十人,分任庶务。此等理政大臣与札尔固齐,常以八旗固山额真(总管大臣)或梅勒额真(佐管大臣)等兼之。其体制文武不分,军政合一。若国人有诉讼,先由札尔固齐十人审问,然后言于五大臣;五大臣再加审问,然后言于诸贝勒。众议已定,犹恐有冤抑,乃令讼者跪于努儿哈赤前,再详问之。由于此种理讼之认真,是非严明,故臣下不敢欺妄,民隐上达,国内大治,奸宄不生;遗物于道,无或隐匿,必归其主,求其主不得,则悬之公署,使认取之。田野,刈获已毕,始纵牧群,无敢窃害者。行军,队伍整肃,节制严明;克城破敌之后,审核将士功罪,当罚者虽亲不贷;当赏者虽疏不遗,是以将士一遇征伐,靡不欢欣效命,攻城则争先登,野战则奋勇力战,所向克捷,丕烈昭著。

观此,可知满清初期,由军事组织发展而为部落政体。旗,初为军队之标帜,后乃转为部落之区分,为人民之所隶属。其在政治之行政上亦惟知以军事统其部属;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之事,皆视“旗”为区分,驯至听讼理狱大政亦然,军与政为一体。

军、政制度之演进: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儿哈赤死,太宗皇太极嗣位,乃召诸贝勒定议,每旗仍各设总管大臣一,为总管旗务之大臣。凡议国政,与诸贝勒偕坐共议;出猎行师,各领本旗兵而行,一切事务,皆听稽察,一如以前之固山额真兼充议政大臣。是为总管旗务之八大臣。其每旗各二之佐管大臣,察理本旗事务,审断词讼,亦一如以前之梅勒章京兼理事大臣,是为佐管旗务之十六大臣。

又,每旗各设调遣大臣二。此十六大臣,出兵驻防,以时调遣,所属词讼,仍令审理。至崇德六年(1641年),以议政大臣或出兵,或在家,有事谘商人员太少,若遇各处差遣则左右及王贝勒之前,竟无议事之人,乃命固山贝子尼堪、洛托、博洛等与议国政。每旗各设议政大臣三员,以巩阿岱等充之。盖其时虽已设六部,但国家大事,仍为贵族将领所操纵;故此虽较努儿哈赤时代之八旗制度为稍异,然以兵制为官制,军民之政不分,前后仍复相同。

天聪八年(1634年),始定军制之名。先是,各旗所隶兵,止就该管将领称为某将领之兵。至此,始以中国军制上之名称如护军、前锋、守兵、边兵、援兵、炮兵、骑兵、步兵各营伍,分别称之。又蒙古兵称左右翼;石廷柱、马光远所管之兵,称汉军;孔有德、耿仲明所管之兵,称天祐兵;尚可喜所管之兵,称天助兵。入关后,顺治十七年(1660年),又因明制而有总兵官、副将、参将、游击、备御诸名,论功加授。

蒙、汉八旗之增设:努儿哈赤于初设八旗兵时,合满、蒙、汉为一而编组之。每三百人由一佐领(牛录额真、牛录章京);五佐领设一参领(甲喇额真、甲喇章京),领千五百人;五参领设一都统(固山额真、固山章京),领七千五百人;每都统设左右副都统(梅勒额真、梅勒章京)。共八旗八都统六万人。其时满洲佐领有三百零八人,蒙古佐领七十六人,汉军佐领十六人,共佐领四百人。其后归附日众,生齿日增,至天聪九年(1635年),乃分蒙古为八旗。兵万六千八百四十人。崇德二年(1637年),又分立汉为二旗,以石廷柱为左翼管旗大臣,马光远为右翼管旗大臣。至崇德四年,汉军由二旗再扩充为四旗。崇德七年,又扩充汉军为八旗,“天祐”“天助”兵皆编入之,仍各有旗色以为别。满、蒙、汉八旗外,又设索伦锡泊等兵,察哈尔兵。顺治入关以后,军民之政乃始画分,而非旧制矣。

二、汉化之政制

部院官制之始定:太宗皇太极天聪五年(1631年),始定议从汉制设立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一如明制,每部皆以一贝勒主之,曰“管某部事”(犹后之管部),其下有承政、参政、启心郎(似为译员)、办事、笔帖式等官。承政,满蒙汉各一人;承政之下皆设参政八人,惟工部分满八人,蒙汉各二人(犹后之尚书侍郎)。办事、笔帖式则各酌事之繁简补授。文臣赐号巴克式、榜式者,仍许旧称,其余并令改称笔帖式。

崇德元年(1636年)设都察院,司谏诤君主,奏劾诸王贝勒大臣之旷职不敬者,乃究察六部听断不公之事,其官制与六部同。明年,更定部院官制。先是,部院设满汉承政三、四人,其余参政凡二等。至是,每衙门只设满承政一员,以下酌设参政、理事、副理事、启心郎、额者库(即笔帖式,犹后来之主事)各官,凡五等。三年(1638年),更定蒙古衙门为理藩院,专治蒙古诸部事,官制亦同六部。合六部两院,是为八衙门。部事以贝勒主之。军政民政始分,官制亦由此而确立。八年(1643年),又命诸王贝勒不得管理部院,是为满清制度又一演进,盖此时国事日趋繁殷,非复头脑简单之王贝勒所能胜任矣。

文馆之设立与内三院之更定:天聪三年(1629年),皇太极以历观历代帝王得失之故,且欲记注国家政事,以昭信史。乃命儒臣达海等十人分为两直,翻译典籍,记注政事,名曰文馆,及崇德元年(1636年),改文馆为内三院:一名内国史院,记注君王起居、诏令,收藏御造文字;凡用兵行政,六部所办事宜,外国所上奏章,编为史册,并修纂历代实录,撰拟郊天告庙祝文,功臣诰命,诸贝勒册文等均属之。一名内秘书院,撰与外国书,及上赐敕书,并谕祭文录,各衙门奏疏及词状等均属之。一名内宏文院,注释古今政事得失,进讲御前,侍讲皇子,并教诸亲王,及颁行制度等均属之。每院各设大学士一人,其下有学士、举人等。时六部衙门虽已设立,然实权则握于文馆。盖其所司事务,比较接近内廷;且当时之王贝勒等虽掌兵事大权,兼领部务,然文馆之事,则非彼等所能干预者。故至是兵民两政乃渐分焉。

内阁与军机处之设立:至顺治十五年(1658年),清世祖裁内三院而设殿阁大学士。康熙即位,又以内三院为太宗之旧制,诏复之,而罢内阁翰林院。但至六年(1667年),复改内三院为内阁,设翰林院;内阁大学士之职,在赞理机务,表率百僚,盖沿宋明之制,其人数为满汉各二员;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员,为政令所自出;然满人大学士品级较优,实权多归之。

崇德旧制,每旗设议政大臣三员,皆以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阁臣票拟者,皆交议政大臣会议具奏。故清初之政令,虽号称出自内阁,而实权则仍在满大臣之手。至康熙九年,复顺治十五年满汉官员品级画一之例,于是大学士渐为文臣之极品。然康熙帝又设立南书院于乾清门右阶下,拣择词臣才品兼优者充之,令其各拟进谕旨;是时南书院遂最为亲切之地,有如唐翰林之掌内制,于是内阁之权,又为稍分。及雍正年间,因西方用兵而立军机处,选大学士及尚书侍郎为军机大臣,使参机密重务,而内阁遂失其实权。其不入军机处者,除照例之票拟外,几与闲散冗员等;惟大学士品益尊,与三公并列矣。按满清之大学士尚书,向例俱兼议政虚衔,自此亦有名无实。至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遂谕不必兼充虚衔,而议政之名乃废。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清初承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开内阁,其军事付议政王大臣议奏。雍正年间,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虑泄漏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遂名军机处,初仅板屋数间,员寡事简,至乾隆始改建瓦屋。相沿日久,遂为军机章京之专职,而员数且数倍于昔,且不必皆内阁之人,凡部院之能事者,皆得进此任事,大臣之特简者无定员,后复有大臣上行走及大臣上学习行走,章京则满汉各十六人,分为两班,每班各以一人领班,曰“达拉密”。其额外汉章京无定员。此制至清末未变,虽皆兼差,而有实权,犹唐之中书枢密,咸丰谕旨谓丝纶重地,殆属政权所寄之地。其与内阁同为中央政府而分司行政者,曰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部设尚书,左右侍郎;其属有郎中、员外、主事等官,概属偶数,以满汉人分任之。其余号言路、司纠参者,曰都察院;储人材备顾问者,曰翰林院,以入直上书房,南书房为荣。詹事府本东宫官,至定制不立太子,徒以为翰林扬历之阶而已。司裁判者,曰大理寺,与刑部、都察院称为三法司。掌外藩者,曰理藩院,皆满员,无汉官,主教育者,曰国子监,祭酒司业为之长,均以翰、詹官升用。而通政司专司章奏。凡此为满清中央文官之大略。其帝室私掌,不关民政者,有宗人府、内务府、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銮仪卫等官。兹再将内阁、六部之组织,简述如次:

内阁——内阁大学士以殿阁之名冠之。殿阁之名凡六:故大学士曰中和殿大学士(乾隆十三年裁,增设体仁阁,以配三殿三阁之名),曰保和殿大学士,曰文华殿大学士,曰武英殿大学士,曰文渊阁大学士,曰东阁大学士。其名虽六,而设员则满汉各二人,不必全备。初定满人一品,汉人二品。顺治间俱改正二品,雍正间又俱升为正一品,均由特简补授,并兼六部尚书衔(后不兼)。此外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以六部尚书简充;雍正始置,佐大学士厘阁务。学士满六人,汉四人,兼礼部侍郎衔:初定满人二品,汉人三品,顺治年间俱改正五品,寻改正三品;雍正年间,升为从二品,所以敷奏本章,传重纶也。其下复有侍读学士,满四人,蒙二人,汉二人共八人。侍读满十人,蒙古、汉军、汉人各二,共十六人。典籍满、汉、汉军各二人,共六人。中书满七十人,蒙十六人,汉军八人,汉人三十,共百二十四人。贴写中书满四十人,蒙六人,共四十六人。中书舍人满二人,汉四人。共六人。内阁承办本章有五所:(一)满本房,司缮写。(二)汉本房,司翻译。(三)蒙古本房,司翻译外藩属国文字。(四)满票签处。(五)汉票签处,司缮写票签,记载谕旨撰文之事,俱以侍读学士、侍读司其事。中书分任之批发红本,曰红本房,以内阁翰林等官司其事。(见《清代通史》卷上及时册五○四~五○七页,下段同上)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设尚书,满汉各一人,初定满人一品,汉人二品,顺治间改俱为二品,康熙六年复旧,九年再改俱正二品,雍正升为从一品。左右侍郎满汉各一人,品秩亦经屡改为正二品。初制,吏礼二部汉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衔,其非翰林出身者不兼;寻罢兼衔。又各部院初设有启心郎,顺治十五年始裁,各部各设清人吏司,吏部四,户部十四,礼部四,兵部四,刑部十八,工部四;又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

六部分司而外,尚有堂主事一官,以满汉军充之,其数满人三至五不等,而汉军则部各一人,掌文案及章奏之事。又各部均有司务厅,司务满汉各一人,掌出纳文书,稽查胥吏。笔帖式满人三十四至百零五,汉军四至十六,蒙古二至八人不等,掌翻译清汉章奏文籍等事。而各部尚有附属之局、所、库、仓等机关。

三、地方制度一——行省

地方行政区:行省之制,创始于元,当时名曰行中书省,明清因之,以为地方较高级之行政区。按中国地方制度历史,在秦曰郡,在汉曰州,在唐曰道,在宋曰路;元仿魏、晋尚书行台之意,改中国为十一行省,地方权力益重。清仿元制,官职则略依明制,分行政区为四级:较大者曰省,道次之,府又次之,厅、州、县为最下。其官级则县上有府,府上有道,道上有司,司上有督抚,凡五等,是为普通之行政区。此外如东北各省、新疆、顺天府、蒙古、西藏、青海,及土司等,则为特别行政区。兹以表示之(见下页)。

省道府县隶属关系:清制区画,除京师、盛京、吉、黑、藩部而外,为十八行省,分置各府,以领诸县。州厅则参列其间,或直隶如府,或分治如县。而道又合并数府,或以府及直隶州为区域,以成四级之制。

省道府州县之官制:省有总督、巡抚(或仅有巡抚而无总督,或仅有总督而无巡抚,但总督有管二省三省者)、布政、按察、提督学政、道员等为行政官。

道为一省第二级之行政区。府为第三级。直隶州厅则与府同。州厅县为第四级。道之官制,清初有分守道、分巡道之分。分守专掌钱谷,分巡专掌刑名。守、巡之名,起于明朝,清初因之,设参政、参议为布政使之次官,分守各道曰守道,每省无定员。粮储、屯田、清军、驿传、水利,各以其职为名,设副使。佥事为按察使之次官。分巡各道曰巡道,每省亦无定员。提学、兵备、清军、巡海、水利、屯田、驿传、盐法诸道,各以专设各省要地。后因时裁设,衔额无定。至乾隆时,始裁去参政、参议、副使、佥使之衔,定守巡知为正四品。其职务之区分,至清末而尽泯,盖钱谷刑名守巡并得掌之也。其普通职权,约言有二:一曰弹压地方。守巡道虽文臣,而有命令军队之权,盖认为必要时,则移牒各地镇营,命其出兵,而亲行总帅之。二曰监督管内事务。各道职司风宪,综核官吏,为督抚布政令,以率所属。故刑名事件,除府所理流罪以下,直达按察使外,其余案件,必申详于道。若直隶厅州之案件,则无论性质如何,皆必经道,然后达之按察使。是道对下级官厅之审判,可谓第二审之裁判所。

府置知府(从四品)一人,统辖管内一切事务。府之辅助官,因地方情形不同,多寡亦异,最要者有同知(正五品)、通判(正六品)。同知皆有专职,如供给军粮、造船、水运、河海防御、镇抚蛮族等,种类繁多,皆冠以职名。通判分职,略同同知。此外,尚有经历、知事、照磨、司狱、宣课司大使、税课司大使、仓大使等(自正八品至从九品);未入流者,又有检校、库大使、茶引批验大使、吏目,及幕友书吏等。

直隶州有知州(正五品)一人,掌一州之政令。其规制与知府同;惟无倚郭,其所治州即以知州行知县事。此外州同(从六品)、州判(从七品),其职与府同知、通判同,以佐知州为职务,员额建置不定。又有吏目、巡检(皆从九品)驿丞、闸官、税课司大使诸官(皆未入流)。吏目掌禁戢奸宄,防护狱囚,典司符籍。巡检以下,各掌其职与县所属同。

府及直隶州,皆有儒学教授(正七品、教谕(正八品)、训导(从八品),掌生徒训迪之事。

县之官制,置知县(正七品)一人,掌一县之政令,平赋役,听狱讼,兴教化,厉风俗,凡养老、祀神,贡士、谈法,皆躬亲厥职,所谓亲民之官。僚属有县丞(正八品)、主簿(正九品),分掌粮马、征税、户籍、巡捕之事。

州有知州(从五品)一人,掌一州之政令。以县之地大事繁者升格之。所统辖一如县制。僚属有州同(从六品)、州判(从七品

媒体评论

研究中国全部历史,若只求其兴衰之道,则不免偏于政治与军事之细节,而忽略其政治思想之弘大;若只求其文化之弘大,则不免驰骛哲理,形成高远之政论,二者皆未能阐明民族精神之所在……战争本为当时政治之一部分,因之从事于各代政治作深一层之研究。历时数载,涉览载籍至数百十种,浸润既久,逐渐发见中华民族所以历久永存之理。深信此理不仅为中国历史之宝典,抑且可为世界人类和平永处之药石。

—《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陆军二级上将徐培根

本书系综合记述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存发展之战争史,为“三军大学”奉蒋公手令所编纂……以阐扬中华民族坚强之奋斗潜力与立国精神,并融汇与启发中国之战争思想及战争艺术,用意至为深远。

—《中国历代战争史》修订委员会主任委员陆军二级上将蒋纬国

研究中国全部历史,若只求其兴衰之道,则不免偏于政治与军事之细节,而忽略其政治思想之弘大;若只求其文化之弘大,则不免驰骛哲理,形成高远之政论,二者皆未能阐明民族精神之所在……战争本为当时政治之一部分,因之从事于各代政治作深一层之研究。历时数载,涉览载籍至数百十种,浸润既久,逐渐发见中华民族所以历久永存之理。深信此理不仅为中国历史之宝典,抑且可为世界人类和平永处之药石。

—《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陆军二级上将徐培根

本书系综合记述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存发展之战争史,为“三军大学”奉蒋公手令所编纂……以阐扬中华民族坚强之奋斗潜力与立国精神,并融汇与启发中国之战争思想及战争艺术,用意至为深远。

—《中国历代战争史》修订委员会主任委员陆军二级上将蒋纬国

18 卷本《中国历代战争史》有许多后出著述不及的长处,其作者军事素养深厚,有的还颇富指挥战争的实践经验。他们在认真分析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对战前战略态势,双方兵力部署和武器装备战法,战争进程及成败原因的分析较,认识较深刻,颇能“言人所不言”。

该书战略分析层次清晰,注重创新性。战略分析通常可以分成对国家战略、军事战略和具体战争计划与实施方案等不同层次,上一层战略制约着下一层战略。本着这一认识,《中国历代战争史》对每一历史时代都有高屋建瓴式的总体叙述,使读者可以了解当时的战略格局、参战国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再对参战各方战略加以分析,就如同层层剥笋,有很强的说服力。

该书能在大陆地区正式出版,并以横排方式适应大陆读者的阅读习惯,相信将会对大陆读者学习和了解中国古代近代战争史,促进军事历史研究的发展颇有助益。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略部研究员刘庆

专业军事人员与历史学家的联手,是本书质量的保障。前者保障了“战争”研究的专业性,后者保障了“史”的底蕴。

—知名历史学者、《布局天下》作者饶胜文

堪称巨制。

——万圣书园创始人 刘苏里

上下4600年,以作战为核心的中国通史,18册500万字,近800幅作战地图。遥想1955年大陆国庆那天,老蒋总统手令,国防部会同三军大学,编纂中国古代战争史,1956年启动,1972年编毕,1974年蒋纬国上将请史学大家钱穆、王云五、陶希圣、蒋复璁修订,1979年完毕,老蒋总统已过世4年。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阿忆

古往今来就是这样,有的人打胜了编书,有的人打败了编书,有的人没打过仗编书,有的人打过仗不编书,有的人编书不让人看,俺喜欢败者编书。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阿忆

全书上起黄帝败蚩尤的涿鹿之战,下终太平天国天京失陷,4600年战事毕于500万字的鸿篇巨制,战图多达789幅,共12卷,是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亲令台湾国防大学与台湾史学名家历时近20年才完成的巨著!这是一大历史贡献!

——财经作家、《货币战争》作者 宋鸿兵

中信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历代战争史》,时间就购到。打仗很毛糙,组织编书倒很精致,足以和《西洋军事史》媲美。

——国防大学教授 戴旭

中信社科的《中国历代战争史》估计是近几年里国内值得追的军事类图书了。此书1955年由下令国防部及国防大学编纂,1972年完成,之后又由钱穆、王云五、陶希圣、蒋复璁等史学名家以五年时间修订,1979年方告成。八十年代军事译文出版社曾翻印,内部发行。此次中信社科重印本质量又优于前本。

——《战争史研究》丛书主编及主笔 阎京生

好书!《中国历代战争史》,台湾三军大学编著,一共18册,789幅战争地图。研究战史,方知兴衰。深识战史,洞察未来。

——《财经》执行主编 何刚

蒋隅台岛,痛定思痛,乃命部下潜心精研战史,《中国历代战争史》乃成。……此书的特点,是可以挑章节阅读,不必正襟危坐从头读到尾──我就是这样读的。

——《新闻晨报》副主编 张国伟

《中国历代战争史》的出现,与其说是台湾文化现象,不如说是中国大统的承续。这套书,十八册,我将用一年时间耐心读完。真心感谢引进这种书的出版社,期盼引进更多的台湾好书。

——云南都市时报社社长、总编辑,东莞报业传媒集团前执行总编辑 周智琛

陆陆续续读《中国历代战争史》,我喜欢的还是附带的历代战争地图集,一直想补习一些历史地理的知识,读这套书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

——博学媒体人、知名学者 陈远

此书胜在注重地理,每战必将所涉枢纽地貌撮要综叙,附图勾画清晰,诸方动态一读可知。

——作家 马伯庸

新版《中国历代战争史》不但印刷精良,校雠细致,而且是正版。

——专栏作家 宋石男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帝国陷**的评论:

不用说了,经典,瞄了2年了,很后悔700元那次没下手,这次1000忍了

2016-12-09 18:59:18
来自吹尽秋**的评论:

很看重这套书,当当也很用心,包装用的防摔护膜,点赞!

2016-02-19 10:19:06
来自静静的**的评论:

一直寻找最佳购买机会,终于在今年双11的时候,购得。非常喜欢,值得拥有和收藏。

2015-11-18 09:41:09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这个商品很好,第一他正版,第二我确实很喜欢战争史!

2014-02-18 20:20:15
来自mao主席**的评论:

很好的书 资治通鉴读起来还蛮难受的 因为很多都需要自己去想去考虑 这套书直接从大战略的角度分析每场战争对于战略部署的重要意义 非常有启发性 也惊叹于古人这样广博的智慧和深谋远虑 那些挑刺的就别看了 这种书真的不适合给那种没事找事的人看 完全无法想象几个错字怎么能影响整体的阅读感 就内容而言 它的性价比真的非常高

2014-09-17 11:36:13
来自happyle**的评论:

外包装是不错,可是里面的纸盒子还是被摔破了

2016-05-17 10:11:29
来自浮闲谷**的评论:

中国历代战争史(全新修订礼品装,全18册,可惜了一套好书,收到后礼品盒套装破裂,

2015-11-11 14:40:1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之前朋友有一套看了很不错,这次又帮他买来送人的,同样内容的书当当自营的就比其它店铺便宜200元,感觉很划算~

2015-06-05 08:39:42
来自无敌野**的评论:

第一次下单因雨水浸湿而没有交易,第二次也是二天就到,我儿子今年二十岁,他挑选的生日礼物,说在学校图书馆翻过说是好书,所以我就送他所好啦,下次请卖家注意包装,里面最好用塑料包好

2014-03-19 16:37:21
来自哦阿**的评论:

早上让快递电话吵醒了,收到书的时候很激动。外包装仔细,多层箱子保护。书的质量也很好——除了有几本高低不一,不知道是不是都这样?虽然说是战争史,但不仅仅是在兵言兵,除了直接与军事有关的内容,如军队建设,战争经过,战术战略以外,此书还深入的探讨了与战争间接关联,但同样重要的因素,比如经济背景,文化背景,政治背景等——这套的一大特色。出于这一点,与其说这是专讲战争历史的书,不如说是一本从战争的角度剖析历史的书。所以,军事爱好者读了可以提高发烧等级,历史爱好者读了可以纵比古今,帝师王佐们读了可以提高职业素养,宅男读了能激发雄心壮志。

2014-02-22 15:36:0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正版精品,名家心血,历史镜鉴,值得推荐。众多名家集二十余年功力的杰作,是粗制滥造的“速成图书”所无法比拟的。购书者、读书者也当潜心用功精读,方有大收获。

2014-06-21 13:30:02
来自向往山**的评论:

从内容上说,从编写者的强大阵容来说,这是双五星都不过份的好书,四星是因为那个盒子烂了。去年不到500没拿下,今年将近600拿下了,因为实在等不及了。但是这本书说是礼品装,可是礼品盒子稀烂了,当当配货同时还带来了一个货品次的说明,接受就留着,不接受可退。不能退,这么好的书到手,更爱不释手了。记得此前及去年非礼品装有货的时候才850左右。没办法,这本书太好,不再等了。

2017-11-01 15:25:4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昨天下的单,今天上午货就到了,重重的一大箱,很厚重。打开书,人物鲜明,分析得当,真心不错的一套书

2016-04-28 12:47:5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这么好的一套书,为什么只给一星呢?原因无他,只为气愤于该书校对不精,欲引起出版方及读者之注意耳。收到书后,翻阅了第18册和第6册,发现错误如右:一是错字。第18册214页《中国政治思想史》作者应为萧公权,而该书写作柳公权。51页“正当前述洪、杨先后回粤,尚未西返之时”,根据前述,“洪、杨”当作“洪、冯”。184页“是曰辛酋政变”,应作“辛酉政变”,186页“因此对于翼王,始而嫉忌之,断而挟制之”,“断”当作“继”。二是标点错误。58页“是尽中国之子女而玷辱之也,”此处逗号当作句号。60页“上为上帝报瞒天之仇。”此处句号当作逗号。三是帝系表错误。第6册9页北齐帝系…

2014-04-10 21:09:54
来自一单一**的评论:

以这套书为案例,我觉得大陆和台湾应该多加强学术交流,彼此多互相引进优秀学术成果。

2016-04-22 12:02:30
来自慕容秋**的评论:

心仪已久,趁着活动600元拿下,很满意。美中不足的就是个别册边角有轻微污损。

2017-08-16 15:23:17
来自颠书**的评论:

全面的总结了中国战争,附带有当时的政府结构、官吏制度,广度够了但是深度不够,希望深入研究的朋友必然要附之以其他资料。但我非常喜欢这部书,读后热血沸腾,为汉唐喝彩,为王朝末路叹息,一个王朝就像一个人的一生,千秋万岁是痴人说梦。但总有人喜欢梦中不醒。

2014-01-07 11:12:3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很好的书,配合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军事通史,中国的战争史就熟知了!

2015-05-05 06:48:3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非常好的书籍,配上地图册,很明白。历史上比较重点的战役基本都有,但也不是把所有的战役都包括了,总体来说,还是很满意的。

2015-06-03 13:21:08
来自ahbblsl**的评论:

很精致的印刷,让我们从另一个视角来观察中国战争史,了解中国的历史。

2016-10-23 12:32:4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兼具实战经验与文化学养的将校军官编撰 宿儒指导、审校 堪为中国战争史的扛鼎之作 值得收藏

2017-08-29 16:15:1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这一套丛书的价值给与何种赞美都不为高,各种大家精心合作推出的战争史,是研究兵法和历史的朋友们不可或缺的第一手材料。书籍内容详实,印刷精良,配的地图特别赞,强力推荐!

2016-04-23 18:35:30
来自笹舟**的评论:

非常好的书,虽然说的是战争,但是详细分析了当时的政局、经济等。书是横版的,书的质量说实话很一般,纸很差,装订得也很糟,个别书还出现因为胶没粘好不平整。这个价钱买这种质量的书很不值。跟那套15本的《话说中国》根本没法比(书的质量)。出版社太黑。

2014-05-08 20:42:08
来自mg10100**的评论:

拿到手的时候,里面的纸盒已经断了,可能是书太重吧。主编叫徐培根,是左联烈士殷夫的哥哥,殷夫1931年2月8日被国民党枪毙,徐培根一直为服务,1991年2月8日寿终正寝。哥哥比弟弟多活了60年,一个甲子,多享受了一个甲子的荣华富贵,又能怎么样呢?生命和自由哪个重要?徐培根至死还不明白裴多菲的诗。

2015-01-23 14:38:32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西方有一个说法,战争是人类最后的财富。就是当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不了的时候,最后才会诉诸战争。本书以战争为架构,介绍了战争背后的政治结构、官吏制度等等,是一部以战争为背景的中国通史,乃读史者必备之史书。

2017-05-27 15:12:1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真心不错,以战争史讲历史,不但是讲战争,通过战争可以看到历史的其他方面。字够大,印刷清晰,推荐推荐!

2017-06-16 00:16:53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