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结合部的犯罪聚集规律与空间防控研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图书
人气:48

城乡结合部的犯罪聚集规律与空间防控研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长期以来,城乡结合部被视为城市治理的难点、犯罪的高发空间和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的薄弱地带,城乡结合部的空间环境、城市设计、社会特征、居民组成等因素对"两抢一盗"等常见犯罪发生及空间分布的影响备受热议。随...
  • 所属分类:图书 >法律>法律与综合学科  
  • 作者:[单勇] 著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19708658
  •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5
  • 印刷时间:2017-05-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内容简介

长期以来,城乡结合部被视为城市治理的难点、犯罪的高发空间和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的薄弱地带,城乡结合部的空间环境、城市设计、社会特征、居民组成等因素对"两抢一盗"等常见犯罪发生及空间分布的影响备受热议。随着信息技术的勃兴,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犯罪地图成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的"眼睛"与智慧警务的向导,犯罪制图技术为城乡结合部的犯罪治理提供了新思路。借助犯罪地图,犯罪热点得以探测,犯罪聚集性和热点稳定性等犯罪空间演化规律获得分域考察与专题探讨,犯罪与各种用地属性、房屋类型、人口密度、商业网点密度、城市设计、防控布局、社会结构等因素的空间相关性获得精密测量。地理信息系统与其他信息技术的集成使用极大促进了犯罪大数据的应用,针对犯罪热点、基于空间相关性、根植于数据治理的空间防控模式获得深入发展。在空间防控具体策略的推动下,城乡结合部的犯罪治理出现了从罪犯到地点、从平面到立体、从模糊到精准、从经验到智能、从被动应对处置向主动预测预警预防的深刻转变。

作者简介

单勇,1979年出生,黑龙江省黑河市人,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从事犯罪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犯罪制图、城市犯罪学、犯罪大数据等领域。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主持教育部、司法部、较高人民检察院、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8项;以及时作者在《中国法学》等CSSCI期刊20余篇。

目录

及时章问题的提出

一、城镇化进程中的空间集聚现象

二、城乡结合部成为社会治理难点

三、城乡结合部构成犯罪高发空间及防控薄弱地带

四、城乡结合部犯罪治理的空间维度及分析框架

(一)犯罪治理的空间维度解读

(二)城乡结合部犯罪空间分析的基本框架

第二章犯罪空间研究的基础理论

一、犯罪空间研究何以重要

二、犯罪空间研究的国外学说演进

(一)发端:基于早期犯罪地理学的犯罪空间特征体察

(二)推进:基于犯罪生态学的犯罪空间分布规律解读

(三)跨越:基于环境犯罪学的犯罪空间防控探索

(四)提升:基于当代犯罪地理学的空间防控研究

三、犯罪空间研究的国内知识谱系

(一)街面犯罪的犯罪地理学初探

(二)街面犯罪与城市空间环境的关系解读

(三)街面犯罪空间防控的环境犯罪学剖析

(四)街面犯罪空间防控的GIS制图与建模研究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理论启示

(一)问题凸显:城市空间环境对街面犯罪聚集的影响渐获重视

(二)理论改进:犯罪空间防控学说亟待深化

(三)方法更新:集成运用GIS等方法改进研究路径

(四)建模应用:以犯罪聚集规律引领犯罪分析与预测

(五)政策优化:立体化的空间防控刑事政策及防控体系有待确立

第三章犯罪制图方法的系统解读

一、犯罪制图:犯罪空间分析的新技术

二、犯罪制图引入立体化治安防控的必要性

(一)犯罪制图是犯罪治理信息化的重要表现

(二)犯罪制图是犯罪治理精细化的现实需要

(三)犯罪制图是犯罪大数据分析的基础平台

(四)犯罪地图公开促进治安防控的社会参与

三、犯罪制图在犯罪空间分析中的技术优势

(一)治理传统:犯罪空间分析中的制图应用由来已久

(二)分析平台:地理信息系统是犯罪制图的工具

(三)风险识别:基于制图的犯罪热点探测

(四)风险评估:基于制图、立足大数据的建模分析

(五)风险预警:基于制图的犯罪预测与被害预防

四、犯罪制图应用的困境分析

(一)犯罪制图多用于侦查,预防应用有限

(二)犯罪制图多应用于公安系统,其他综治机构的应用匮乏

(三)基于制图的犯罪大数据分析不足

(四)犯罪地图未能实现对社会公

在线预览

长期以来,城乡结合部被视为城市治理的难点、犯罪的高发空间和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的薄弱地带。以往关于城乡结合部犯罪治理的研讨多聚焦于个体发展性预防、社区犯罪预防,而对犯罪治理的空间维度重视不足。实际上,空间环境是影响犯罪发生、分布及防控策略的重要基础因素。作为客观事件,"两抢一盗"("两抢"指抢劫、抢夺,"一盗"指盗窃)等常见犯罪的发生与空间环境、地理位置存在紧密关联;作为人类活动,犯罪是犯罪人在犯罪出行过程中感知作案环境、寻找犯罪目标的"觅食"或"狩猎"行为。城乡结合部的商业集散地、汽车站、火车站、棚户区、农民房社区、老旧公寓社区等空间中究竟哪些因素在何种程度上吸引犯罪发生亟待深入研讨。

城市犯罪的空间属性曾相继受到社会解组、日常活动、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防卫空间、破窗理论、情境预防等理论的关注,城市设计、环境预防思维获得广泛认同。"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以地理信息系统为代表的各种信息化技术出现爆发性增长。有道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犯罪制图技术为城乡结合部犯罪治理注入新的活力。借助犯罪地图,犯罪热点得以探测,热点空间演化规律获得揭示,犯罪与各种用地属性、房屋类型、人口密度、商业网点密度、城市设计、防控布局、社会结构等因素的空间相关性获得精密测量。地理信息系统与其他信息技术的集成使用极大促进了城市犯罪大数据的应用,如同"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大数据的滋养下,犯罪空间相关性分析不断深入推进,针对犯罪热点、基于空间相关性的空间防控模式获得发展。正所谓"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之,衡彼己而施之",这种特色鲜明、智能化程度高、方法科学、机制多元、针对性强的空间防控是城市犯罪预警预测及精准防控的基本策略,也是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重要着力点。

本书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本研究方法,以犯罪制图分析我国城乡结合部的犯罪聚集规律,提出并探讨空间防控的应用策略。本书分七章。及时章提出问题,阐述城乡结合部犯罪治理的空间维度及分析框架。第二章是犯罪空间研究的基础理论,把握国内外相关学说的学术脉络与理论启示。第三章是犯罪制图方法的系统解读,为本书研究提供一种系统性的方法论解读。第四章是城乡结合部犯罪聚集规律的分域考察,在省会城市副中心区、地级市城郊新建开发区、三省交汇特色小镇三个层面实证考察城乡结合部的犯罪聚集规律。第五章是城乡结合部犯罪聚集规律的专题探讨,分别探究"少年犯罪区"、犯罪时间热点、犯罪热点的影响因素三个专题。第六章是空间防控模式的兴起,从专项治理、日常性治理及高危人群防控模式的发展脉络出发,提出从罪犯到地点的空间防控模式。第七章是城乡结合部空间防控的具体策略,研讨了五种重要的空间防控应用策略。

囿于个人学术能力有限,本书的学术贡献可能不过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但这不会阻止笔者的继续努力。随着城市更新的不断推进,刑事案件立案数常年高位徘徊、持续攀升,城市犯罪治理的压力无时不在,我国全局层面的犯罪拐点尚未形成。与此同时,犯罪学对犯罪治理的理论创新有限、对综治决策的支持程度甚为微弱,犯罪学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理论价值亟待挖掘。可以说,犯罪学仍处于边缘学科、弱势学科、冷门学科的尴尬境地;但犯罪学也是关注中国社会治理、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会和谐稳定等重大现实问题的交叉学科、基础学科,犯罪学中的犯罪地理学、城市犯罪学还是紧贴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建设及创新社会治理实践的新兴学科。"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呼唤研究者针对"中国问题"运用科学方法探索"中国知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犯罪学学科的发展与振兴离不开每一位学者的坚持不懈。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