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化与社会十五讲(第二版)图书
人气:86

美国文化与社会十五讲(第二版)

在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上,美国因素具有多方位的影响。深入了解美国,是一代代为中华崛起而奋斗之士无法回避的课题。《美国文化与社会十五讲》在北京大学十几年来深受欢迎的全校通选课"美国文化与社会"讲稿基础上整理...
  • 所属分类:图书 >文化>世界各国文化>西方文化  
  • 作者:[袁明]主编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名家通识讲座书系
  • 国际刊号:9787301257807
  •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05
  • 印刷时间:2015-05-01
  • 版次:2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在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上,美国因素具有多方位的影响。深入了解美国,是一代代为中华崛起而奋斗之士无法回避的课题。《美国文化与社会十五讲》在北京大学十几年来深受欢迎的全校通选课"美国文化与社会"讲稿基础上整理而成,就众多读者普遍关心的美国历史、文化和政治、经济、社会诸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讲解,介绍了美国特色,为"中国人看美国"提供了而新颖的视角。

作者简介

袁明,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研究中心主任。1983—1985年在美国伯克利大学进修访问,1989—1990年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赴英国牛津大学,1993年赴美国佐治亚州卡特中心担任高级研究员。1995年后曾担任美国华盛顿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1998—2004年任美国纽约亚洲协会理事。2004年当选为美国纽约外交关系委员会国际顾问。2007年当选为联合国基金会中国理事。

目录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第二版前言袁明

2003年版前言袁明

及时讲 中国人看美国袁明

一 中美交往的历史遗产

二 众口纷纭话美国

三 美国的特色和传统

四 面对未来

第二讲 美国历史李剑鸣

一 美国历史的基本脉络

二 美国"崛起"的神话与实际

三 美国种族、族裔与文化的多样性

四 美国民主的基本历史经验

第三讲 美国社会发展中的种族与少数族群问题马戎/

一 问题的由来

二 几个相关的重要概念

三 美国的人口结构

四 美国社会各种族族群之间的结构性不平等

五 美国种族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

六 美国当今种族和族群关系的特点

第四讲 美国宪法的价值观探讨王锡锌/

一 引言:美国宪法的理想与现实

二 宪法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美国宪法的宗教、文化和政治哲学基

在线预览

及时讲 中国人看美国

袁 明

对当代中国年轻人来说,感知自己正在与历史同行非常重要。当下网络技术和信息革命正迅猛发展,我们进入了似乎能无限延伸的平面空间,这是人类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在美国,听他们的领导人大谈"修建信息高速公路"时,还不太理解这一新技术浪潮日后的发展,因为那时互联网还没有广泛地进入普通人的生活。十年后,我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听美国商界咨询人士讲"三维数据",一位在场的中国青年企业家告诉我,专业人士称此为"云计算"。又过了十年,"大数据"成为当下国际舆论的热点词汇,从国家安全到个人日常生活,都在"大数据"的深刻影响之下。

这一切在二十年间快速发展,体现了技术和市场两股历史力量交织融合后对世界的影响。这种历史力量的力度和势头都非常之大。就对地球上国家的覆盖面和影响人群的数量来说,它已经超过了19世纪的欧洲在工业革命后向亚洲和非洲广大地区的扩张。

美国是这一轮整合新技术和市场的主导者。在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上,美国因素具有多方位的影响。从地理、历史、文化、政治、民情等许多方面来说,中美两国的差异极大,但是从19世纪中期以来,两国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密切,其中具活力与底气的是人员的交往。

一 中美交往的历史遗产

19世纪中后期,太平洋的波涛将两类社会地位不同的中国人由中国送往美国:一类是加利福尼亚金矿被发现、修筑西部跨州铁路计划开始以后,以"契约劳工"的身份登上美国国土的华工;一类是自1872年开始,由清政府派往美国留学的留学生。清政府将选派"聪颖幼童"赴美国学习的宗旨定为"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约计十余年业成而归,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以渐图自强"。

这两类被太平洋波涛裹挟东去的中国人的自然生命都早已结束,然而,他们所从事工作的社会归宿却大不相同。中国赴美劳工在金矿开采、铁路架设中为美国的经济繁荣流尽血汗,但美国在本身的西进运动完成之后,以"排华"代替了继续招雇中国劳工。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及时个《排华法案》,这一支中国人东去的人流中断了。他们对美国的看法,除了留下一些在美国受尽歧视与剥削后写成的血泪斑斑的家书和诗篇之外,基本上是无声无息。 一百多年以后,美国对这一段历史做了反思和新的表态。2012年6月,美国众议院全票表决通过并正式以立法形式对1882年的《排华法案》做出道歉。2014年5月,美国劳工部长佩雷斯在美国劳工名人堂仪式上首次将19世纪兴建首条跨州铁路的华裔工人列入"劳工荣誉室",以示对中国劳工和生命的尊重。

一个多世纪以来,一代代中国人通过各种途径负笈北美。这一支人流的声势不断壮大。与华工的境遇不同,他们有回流、有影响,不但架起了中美文化交流的一座座桥梁,而且对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大洋彼岸的那一大片土地的确有吸引力。那一片土地曾毫不留情地吞噬了大批中国劳工的生命,但同时又培育了一批又一批中国的精英。以中国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为例。他在少年时代便赴檀香山学习,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在研究了美国历史以后,孙中山先生最推崇美国总统林肯关于"民有、民治、民享"(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的政治主张,遂将其与中国实际结合,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这一创举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不可限量。

这里要特别提一下"庚款留学"运动。1901年《辛丑条约》所含的不平等条款中规定,中国政府要向西方帝国主义国家赔偿四亿五千万两白银。其中美国分得三千二百多万两,约合两千五百万美元。中国驻美公使梁诚(早期留美学生)向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提出减少赔款,并为此与美方进行了多次艰苦谈判与外交折冲。美国在华传教士明恩溥(Arthur Smith)于1906年正式向本国政府提出"退款办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校长爱德蒙詹姆士(Edmund J. James)则直接用备忘录形式致信美国总统老罗斯福,明确指出:"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付出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得到较大的回报。对于商业来说,精神比军旗更。"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国内已经积累了雄厚的财富,并开始把战略发展眼光转移到更广阔的太平洋,寻求市场经济的"新边疆"。老罗斯福采纳了他们的建议。美国与清政府商定,将一千一百万美元自1909年至1940年逐年退还给中国,用于中国学生去美国留学的费用,并创建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其中更为具体的规定是,中国赴美留学生80%将学习农业、机械工程、矿业、物理、化学、铁路工程、银行等;其余20%学习法律、政治、经济等。庚款留学还规定,以庚款为经费的留美学生学成后必须回国。

初次踏上美国土地的中国青年学子,面对美国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一个开放的、竞争的社会,心情复杂而感慨不已。他们对自己的祖国往往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叹。这个时期的中国留美学生,大多笃信"科学救国"。他们学成回国后,在中国的高等教育、工业发展、科学研究等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成为真正的奠基者和播火者。他们之中有桥梁专家茅以升,气象学家竺可桢,建筑学家梁思成,物理学家叶企孙、吴有训、周培源,化学家侯德榜、杨石先,航空学家钱学森,水利学家张光斗,经济学家陈岱孙以及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胡适等人。以上所列,只是中国现代化大潮中留美运动的一批代表人物。

从不久前北京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历史系合作完成的"中国现代留美运动口述历史项目"来看,20世纪上半期的留美运动称得上是波澜壮阔,其中的每一朵浪花都有自身的光彩。历史学者董正华教授在编者前言中这样写道:"在中国知识界,老一代留美学人是一个有特殊身份认同的群体,这个群体对于中美文化交流,对于自由、民主、法制等现代制度观念和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曾经起了并且仍然在起重要作用。他们来自中国各个社会阶层,通过各自的途径走上远涉重洋的留学道路。留美期间,面对中美两国不同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传统的强烈碰撞、美国对内和对外政策常常造成的巨大反差以及中美关系时而友好时而敌对等等,他们曾苦苦思索。多数人毕业以后随即回国报效祖国,不能回国的也是身在异乡,心怀故土,每念以各种可能的方式为祖国发展效力。他们的人生经历和爱国情操,是一份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文化的迎面相碰与交流是双向的。20世纪初开始,美国对中国的现代教育和现代医学发展进行了规模较大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必须看到,当时的美国和中国,从经济发展、社会财富等诸多方面来看,有着极大的差别,在国际舞台上的身份,更不能同日而语。两个国家的内部,都有改变自己的强大动力。但不同点在于,美国的国内力量,在改变自身的同时,有着极其强烈的改变世界的冲动。而中国从晚清的自强运动开始,全身心投入的是争取摆脱被西方列强控制的被动局面,一心希望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美国的这种改变世界的冲动,带有基督教文明和市场行为的双重扩张性。与老欧洲不同的是,美国文化和市场力量在20世纪初达成了一种较为有机的结合。美国对中国现代教育和现代医学发展的推动,主要不是由政府出面主导,而是由大财团和专业人士来践行。这里以有代表性的洛克菲勒家族为例。洛克菲勒家族靠石油起家,用现在的话说,是搞能源的,这给整个家族事业设定了一个很高的起点。1913年,洛克菲勒家族正式在纽约注册成立"洛克菲勒基金会"。一开始的宗旨就定位为"促进知识的获得和传播,预防和缓解痛苦,促进一切使人类进步的因素,以此造福美国和各国人民,推进文明"。陈义之高,听上去就像是一个国际组织的宣言。1917年,洛克菲勒基金会通过其设立的"中华医学基金会",在中国兴建协和医院,这是当时基金会在海外的较大一笔投资。大工业生产必然需要具备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基金会要求参与中国协和医院工作的团队必须敬业,必须有发自内心的使命感,不是对上而是对整个事业负责,在践行过程中追求可以达到的较大限度的。因为只有才会体现生命的灵动和创造力,才会有被后人欣赏和传承的可能。

在工业文明的背景下展开的公益活动被称为"慈善"(philanthropy),但是这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乐善好施""积德行善"等还是有着语境和文化上的区别。"Philanthropy"不是赈灾,不是施舍,不是短期行为。它要求严密的法律、法规保障来建立有效的机制。它既要唤起自身和公众的良知,又要影响社会和世界。一个多世纪以来,美国人就像是跑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在跑,在实践"philanthropy"这一理想。在这个跑道上,昔有洛克菲勒、卡耐基、福特,今有比尔·盖茨、巴菲特以及许多献身于这一事业的人。他们的着力点,在健康、教育等这些很基础但是也很能凝聚人心的领域。

美国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既如此密切,那么美国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呢?在现代中国人看来,这是个动感情的问题。美国似乎总是与中国人的痛苦和希望联系在一起。中国人在看美国时,总是难免受到一个复杂多变的外部世界和一个同样复杂的内心世界的制约和影响。由于中国在近代受到了太多的欺负,中国人在看外部世界时很难摆脱历史的阴影。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1944年至1945年间访问美国之后,曾写下如下文字:"大英帝国的扩张时代已经过去,成了年,有的是心平气和、冷眼看世的神气了。"但像美国这样"一个年轻的文化,配上无比的强力,毕竟不是件太可放心的事。何况,若是拓殖的心理没有修改,他再度的扩张,是否是世界的幸福呢?现在世界上已经没有300年前的北美了,没有文化的真空区了。若是按照18、19世纪的老方法去扩展的话,说不定会遇着很大的阻力,把人类在封建制度下所解放出来的力量消磨在无谓的争斗之中"。 历史学者章百家在研究近代中国外交后曾说:"对中国来说,真正的灾难并不在于旧的对外交往体系的彻底崩溃,而在于它刚踏入新的国际社会时一下子就被抛到了最底层,找不到任何盟友,找不到任何足以自卫的手段。在两种国际体系交错的过程中,强烈的反差使中国人的心理失去了平衡:自豪感与屈辱感、仇外和媚外、向西方学习先进与抵制西方影响长久地、矛盾地共融于中国人心中,交替起伏,因时而异。" 这段话,高度凝练而透彻,道明了中国人同美国人交往中在心理层面上的一层特殊的历史积淀。不过,美国人对此几乎一无所知。中国人的忧患意识与美国人对国家悲剧的全然无知之间是一道巨大的鸿沟。

如何处理精神遗产,尤其是跨文化的精神遗产,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大课题。这个课题,中国人做了一百多年。

二 众口纷纭话美国

在世界历史上,美国用了两百多年时间,从一个前殖民地崛起为世界超级大国,确实是一大奇观。对此,世界上不少有识之士都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和思考。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最初关于"美国特色"的描绘和概括,是由一位法国人完成的。1831年,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赴美国考察。1835年,其成名作《论美国的民主》(Democracy in America)问世。这本书在西方世界引起了轰动,仅法文版就出了17版,另外还有英、德、俄、荷兰、匈牙利、意大利、丹麦、西班牙、瑞典、塞尔维亚等文译本。日本明治维新后,这本书也很快被翻译介绍。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内容不错 印刷包装良好

2017-11-26 13:33:24
来自苦茶斋**的评论:

比较客观。

2017-11-15 18:50:2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内容还行,还能看一些要了解的东西。

2017-11-16 20:02:56
来自shifanq**的评论:

上大学非常喜欢的一套书,如今终于买到手了,听大师讲讲课,是我打发单身生活的唯一出路了,哦,还有音乐。可怜的我

2017-08-31 20:46:0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这个商品很好!

2017-11-11 12:51:27
来自***(匿**的评论:

非常不错的一本好书,值得一读。

2017-05-02 12:04:25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美国文化与社会十五讲(第二版) 十讲十五讲系列,多是精品,趁活动买的多,囤起来慢慢看

2017-05-29 21:54:59
来自帅***哥**的评论:

很不错的一本书!

2017-06-19 14:51:58
来自阅***新**的评论:

618特惠的时间买的,还没拆,但性价比高

2017-06-20 08:05:06
来自阅***新**的评论:

618特惠的时间买的,还没拆,但性价比高

2017-06-20 08:06:45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很好非常棒涨知识,好书!

2017-06-23 02:21:45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当当的书价格还是算比较实惠的

2017-06-27 11:27:37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北大经典的通识十五讲系列,都是大师所做,入门书再好不过,买了全套几十本。

2017-07-02 15:19:36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经典书籍!值得看!

2017-07-02 20:22:53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北大的十五讲系列,选题广泛,作者也都是相关领域的知名研究者,值得认真学习。

2017-07-31 11:01:21
来自KOUNCH**的评论:

十五讲系列,很不错,值得拥有。

2017-08-04 18:27:54
来自yangchu**的评论:

很发人深省,开放与包容是如何形成的。

2017-08-04 20:54:04
来自jjpp**的评论:

这套书都非常不错,这本也是,有助于了解美国这个国度,而且是深入了解

2017-08-06 10:32:30
来自班长专**的评论:

为了今年考研买的,因为对考研的流程还是有盲点。最主要也是为了那本介绍专业排名的小册子,但不可全信,需要多方搜集这方面的信息。考研还是要早做和做全打算。

2017-08-21 23:11:16
来自ifichin**的评论:

非常不错,值得收藏

2017-09-15 16:49:28
来自玄鸟之**的评论:

美国文化与社会十五讲(第二版) 点赞宅急送快递!同样只是用了单薄的一层塑料袋的包装,宅急送快递包装并没有破损,里面的书没有受到任何挤压和磕碰。要是换了中通很大可能就是书会破损。再次强烈建议当当多用宅急送。趁早和中通说再见!!

2017-10-08 11:49:06
来自金***(**的评论:

买书还是当当划算!

2017-10-16 15:27:38
来自RICKYDA**的评论:

非常棒的购书体验,当当一如既往的好。

2017-10-23 20:29:3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全面而新颖的视角,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讲解。此次购书感受到当当服务品质,发货送货很快。价格也优惠。当当就是响当当!

2015-11-17 20:39:4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了解美国文化与社会的好读物,浅显易懂,涨知识!

2016-04-23 14:54:1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看过此书一版,此次修订,增加了一些内容。这次促销果断下手。快递服务好,送货及时。

2015-06-18 10:54:09
来自tzmp**的评论:

很愿意了解这方面的内容。讲座类的不会太学术腔,比较容易融入~~

2015-11-11 17:42:51
来自nia0121**的评论:

打折买的!很划算!当当折扣力度还是不错的,就是最近又调整包邮政策了,不太开心

2016-04-17 14:33:53
来自语言学**的评论:

以为是英文版,结果是中文的, 这样的惊喜可以加快阅读速度,以及整理清新的框架脉络。推荐阅读。

2016-07-17 10:34:0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通选课的教材,应该比较好吧,不同老师一起写的

2016-03-03 08:09:41
来自chenjun**的评论:

美国文化与社会十五讲(第二版) 以前在学校上过这门课 新版的教材多了很多生动的内容

2017-10-04 14:50:3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每位教授都是各个领域的大牛,对美国文化有浓厚兴趣的可以读一下,受益匪浅。

2016-04-23 14:53:12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由一群北大教授联合编写的关于美国的书,内容涉及美国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想简要了解美国的可以看看

2017-08-01 14:23:38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