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历史专题研究(1917-1991)(共三册)图书
人气:32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历史专题研究(1917-1991)(共三册)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部有关苏联74年兴衰历史的实证性专题研究著作,由22名中国学者合力完成,书中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等各个方面,共28个专题,总计约110万字。本书利用大量俄国解密档...
  • 所属分类:图书 >历史>世界史>欧洲史  
  • 作者:[沈志华]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09709269
  •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9-08
  • 印刷时间:2009-08-01
  • 版次:1
  • 开本:12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部有关苏联74年兴衰历史的实证性专题研究著作,由22名中国学者合力完成,书中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等各个方面,共28个专题,总计约110万字。本书利用大量俄国解密档案,立足专题或个案分析,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视角,以重构苏联74年历史兴衰的主要过程。

编辑推荐

具有93年历史、执政达74年的超级大党一瞬间瓦解了!领导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半世纪的超级大国神话般消失了!悠久与短暂,强盛虚弱,历史的变换究竟说明了什么?

作者简介

沈志华,1950年4月出生。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兼职教授、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冷战国际史项目高级研究员。研究方向:冷战史,苏联史,特别是中苏关系史和朝鲜战争。代表作:《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斯大林与朝鲜

目录

上册

绪论写一部实证性专题苏联史

历史性的转折:1917年俄国革命

一俄国革命的根源

二自发的二月革命

三布尔什维克革命理论的转变

四布尔什维克与七月事件

五走向武装夺权的十月

六苏维埃政权与立宪会议

政治危机中苏俄国家功能的转化——喀琅施塔得事件始末

1921年春俄国的政治经济形势

喀琅施塔得事件的发生

苏俄政府对事变的反应

俄共(布)十大的决策

无情的镇压与惩罚

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十字路口——新经济政策研究(1921~1929)

一新经济政策的产生

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三围绕新经济政策的争论和斗争

四新经济政策的阻力和终结

苏联官册制度与干部状况(1923~1929)

一苏联“等级官员名册”制度的创建

二官册干部制度的运行及干部队伍的变化

三领导干部的腐败、惩治与腐败回潮

四结论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920~1930年代苏联领导干部住房问题研究

一住房公社:干部与群众住房差距初显

二独户住宅:干部与群众住房差距加大

三别墅:普通百姓难以企及的世外桃源

由对抗到承认:1917~1933年的俄美关系

十月革命后俄美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颠覆红色政权的武装干涉

人道主义与政治动机相结合的饥荒援助

世界性经济危机与峰回路转的苏美关系

罗斯福的转变与美苏建交谈判

苏联30年代大清洗——一场震惊世界的政治悲剧内幕

一危机出现和大清洗的序幕

二基洛夫遇刺事件与大清洗的开端

三“叛国案件”审判与大清洗的高潮

四对党政军干部的清洗和镇压

五大清洗运动的尾声及其严重后果

古拉格:苏联强制劳动经济体系的形成

强制劳动体系建立的理论基

在线预览

上册

历史性的转折:1917年俄国革命

二 自发的二月革命

1917年2月23日到3月2日(俄历),沙皇制度在8天之内迅速土崩瓦解。一切都如此突然,如此出人意料,以至于到现在仍被称为“二月革命之谜”。

自发性与革命进程

自发性是二月革命的主要特征,从1917年2月23日到3月2日,这8天局势的飞速发展就是这种大规模的自发性爆发的结果。这8天的时间可以分为两段:2月27日以前基本上是自发的运动,各政党都未充分认识局势的性质,也未采取实际措施来组织和引导革命;27日开始各政党竭力影响革命进程:自由主义政党及其控制的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在促使沙皇退位、组织临时政府方面起了主要作用;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在组成苏维埃、影响群众运动方面占有主导地位;力量有限的布尔什维克党虽然在群众中积极活动,但“无力影响革命自发性蓬勃展开的过程”

二月革命史的研究者几乎公认,2月23日(3月8日)彼得格勒工人的罢工是这场革命的开端。这24小时是国际妇女日,在首都的一些企业召开了纪念三八妇女节的小型###或会议,开始了罢工和游行。工人队伍按习惯走向市中心涅瓦大街,打出了“面包!”“打倒战争!”“打倒专制制度!”的口号。这24小时,彼得格勒有12?8万名工人(占全市工人总数的32%)参加了罢工。

工人上街游行示威的真实原因是彼得格勒粮食供应不足。有一种说法,23日开始的事件就是“面包骚动”。沙皇政权的保安局在2月初的报告中就指出,“如果居民还没有发动饥饿暴动,那么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最近的将来不会组织这样的暴动:愤怒在增长,而且看不到增长的尽头。而这类饥饿群众的自发暴动将是走向最可怕的无政府主义革命疯狂和无情破坏道路的及时或阶段,这是毫无疑问的。2月中旬,由于运输困难,彼得格勒食品供应进一步恶化。排队买面包的队伍越来越长,居民中的担心、不安和不满在不断加剧。据二月事件的参与者记载:23日的“罢工很快变成了大街上的骚动。这种骚动是自发的……原因是商店门前排队的人们买不到面包”当然,彼得格勒的“粮食”问题仅仅是积聚在帝国内部的不满这一巨大的炸弹和火药桶的引爆物而已。

罢工开始后,它并没有被马上赋予特殊的政治意义,也没有人想过骚乱会产生什么样的重大结果。人们对于群众性的罢工斗争已不感到陌生了,进入1917年后,大规模的罢工就已发生多次。正因如此,“几乎谁都没有把2月23日在彼得堡开始的那件事看作是革命的开端。人们认为,这24小时发生的运动同上星期的运动很少有什么差别”。

但23日开始的事件以极快的速度发展。2月24日,罢工规模越来越大,参加###和游行的人越来越多。人群的行为开始失控,一些面包铺遭到抢劫,有些地方发生了工人与警察以及后备部队的冲突。25日,彼得格勒全市几乎所有企业都停工了,参加示威的工人已达30?6万人,一些工厂还成立了工人战斗队。城市居民的其他一些阶层也开始参加到游行示威中来,运动开始有了全社会总罢工的性质。但各个政党,包括布尔什维克国内组织、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和区联派等,都还未意识到正在发生的事情的严重性,只是纷纷表示支持总罢工。但这对事态的性质与进程并无明显作用,群众运动的浪潮仍然在自发地滚滚向前。

对于正在发生的一切,沙皇当局也把它视为通常的“骚动”,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担心。2月22日离开彼得格勒去莫吉廖夫大本营的尼古拉二世在25日获悉彼得格勒的事态后,给彼得格勒军区司令哈巴罗夫发去简短电报,要求立即制止首都的骚动。当天夜里,有100余名各个革命组织的成员被捕。2月26日是星期日,警察和部队在城里一些地区向游行者开枪。巴甫洛夫近卫团第四连的士兵拒绝执行镇压游行者的命令,带着30支步枪和不超过100发子弹走上街头,往涅瓦大街进发。在遇到一队骑警阻拦后,他们开了枪。弹药用完后,他们返回兵营并筑起路障。造反遭到镇压,19名主谋被关进彼得保罗要塞。到26日傍晚时,很多人都感到,秩序已经恢复了。晚上,大臣会议主席戈利岑宣布了沙皇关于杜马休会并延期至4月的敕令,并将其送达国家杜马主席罗将柯。这个行动被认为实际上就是解散杜马。沙皇政权一向认为,资产阶级立宪派的活动是造成革命形势的重要原因,所以希望通过解散立宪派控制的国家杜马来除掉骚动的中心。

此时,运动似乎已被压制下去了。26日晚上,在克伦斯基家中举行的各左翼政党聚会上,对局势的估计是保守的。卡尤罗夫回忆说,当时“可以感觉到一点:起义已被消灭了。游行是手无寸铁的,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用来还击采取坚决措施的政府”。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区联派的代表尤烈涅夫认为:“没有也不会有任何革命,军队中的运动正在消失,必须采取长期的应付办法。”这种观点很大程度上也是彼得格勒布尔什维克的看法。

至此,由23日自发开始的“面包骚动”似乎结束了。事实很清楚,运动并不是按照某个政党的既定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也没有哪个政党直接准备和发动了它。也正因为如此,有的学者提出疑问:“二月下旬发生的‘面包骚动’可以被认为是自发的,但它难道已经是那个我们所称的二月革命吗?”

随后发生的事情又是出人意料的。局势在2月27日发生了具有决定意义的转折——沃伦团教导队士兵为解救被关押的战友而发动了游行,随后驻扎在彼得格勒各处的几个近卫团的后备营士兵开始上街,同###游行的工人站到了一起。

当天傍晚,起义士兵已达66700人,几乎占了彼得格勒卫戍部队的1/3。一些本来受命要驱散人群、恢复秩序的部队散掉了。彼得格勒军区司令哈巴罗夫将军直接指挥的约1000人的一支部队起先集中在海军部大厦等待前线部队到达,然后又到冬宫广场准备保卫冬宫。28日黎明时分,沙皇的兄弟米哈伊尔大公来到了冬宫,在同将军们谈话之后,他指示哈巴罗夫的部队离开冬宫,他不想让人说罗曼诺夫家族又像1905年1月那样在冬宫广场上向群众开枪。于是哈巴罗夫的部队回到了海军部大厦。28日白天,人群包围了海军部大厦。在得到消息说起义者已经占领了彼得保罗要塞以及没有前线部队到达彼得格勒之后,哈巴罗夫命令部队有组织地不带武器撤出海军部大厦。就这样,彼得格勒已不存在有组织的保卫现政权的力量了。

28日,起义士兵已逾12万人。到3月1日,除了两个军事学校的士官生外,彼得格勒的部队转到了革命方面。士兵们同工厂工人一起,占领了兵工厂、海军部,夺取了彼得保罗要塞并放出了刚被逮捕的沃伦斯基团士兵,然后又释放了被囚禁的###。内务部和保安局被捣毁。沙皇政权的高级官员被逮捕。彼得格勒的大街上到处是欢欣鼓舞的人群,到处是“打倒卖国贼”、“打到压迫者”、“自由万岁”的口号。塔夫利达宫正门前的台阶成了无休止的群众大会的讲台,登台发言的人一个紧接一个。没有人怀疑专制制度已被推翻,连沙皇的堂兄弟基里尔 弗拉基米罗维奇也率领他指挥的近卫军部队站到了胜利者一边。专制政权土崩瓦解。

士兵的造反改变了局面,但彼得格勒卫戍部队倒戈的原因值得探讨。彼得格勒卫戍部队基本上是由在前线作战的近卫团的后备营组成的,而这些后备部队的人员组成则主要是那些因负伤而送到后方现在伤愈的士兵和刚被征召入伍的农民。从军事角度说,这是一支涣散的、没有纪律性的、没有战斗力的军队。彼得格勒卫戍部队的构成使其比较容易受到革命宣传的影响,但在二月事件中,他们的发动主要不是出于政治的原因,而是因为不愿离开“温暖的营房”、被整编成战斗部队并派往前线。他们随时准备抓住有可能使他们呆在首都安全的兵营里而避免上前线的任何机会。而且,根据同临时政府和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协议,作为对他们在二月事件中态度的报答,他们将由于其特殊的“革命功勋”而不被调往前线。在旧制度垮台之后,围绕着调动卫戍部队到前线的问题,仍进行着激烈的政治斗争。临时政府还是试图把哪怕一部分“革命卫戍部队”调离首都,但布尔什维克把卫戍部队士兵视为自己最主要的支柱,捍卫他们留在彼得格勒的权利,而彼得格勒卫戍部队也确实迅速地布尔什维克化了。但在前线部队甚至在亲布尔什维克的部队中,对于首都卫戍部队极为鄙视和敌视。在阵地上流传着这样的威胁:“我们要用刺刀把彼得格勒那帮家伙押进战壕!”从政权安全的角度来说,沙皇政权把大量的后备部队放在首都是干了一件蠢事。因为无论如何,正是彼得格勒士兵的暴动成为二月事态转折的标志。

由于27日运动出现重大转折,各政党纷纷采取行动,以各自的方式对革命进程施加影响。27日由民主派政党和自由派政党分别发起成立了彼得格勒苏维埃和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是二月革命中最关键的事件。

……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雨后for**的评论:

苏联三十年代“大清洗”的杀人规模,超过了法国大革命雅各宾派专政,超过了我国古代的武则天,超过了,也超过了红色高棉。但是更残酷,而红色高棉的做法比还要“左”。这样真实的史书应该多写些,把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杀人魔王都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2012-03-20 16:08:5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作者们利用最新解密档案,分析了苏俄历史上的多个主要问题,对学习了解苏联和苏共历史很有参考价值。

2015-06-12 22:29:47
来自i***0(**的评论: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历史专题研究(1917-1991)(共三册) 放在购物车很久的书啦,平时价钱比较贵,一直没舍得下手,这次正好赶上活动,价钱很优惠,赶紧拍下。书挺好的,纸盒包装,没有破损,书也有塑封,没有折,没有污渍。厚厚的三大本,可以静下心来慢慢研读啦。老客户了,每次活动都要剁手,这次活动又囤了一大堆书,估计N年才能看完了,嘿嘿~~当当的评价上传图片有问题,经常性地上传不了图,求解……

2017-06-09 10:41:36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研究苏联史专著,特别是一个联邦大国的崛起与崩溃,个中深刻教训值得当今认真吸取,很不错,执政者当阅读...

2017-06-04 10:54:35
来自舍楞将**的评论:

想要研究苏联历史的朋友,一定不能错过这本书,的确是一部研究整个苏联全史的经典之作

2015-11-10 15:29:52
来自五将山**的评论:

苏联史的研究,国内首当其冲是沈志华,因为他掌握大量的前苏联解禁档案,对其学术研究有巨大的支撑作用,故而这本专著有高的学术价值,是一部合适的苏联史著述

2014-01-20 09:28:24
来自为弼**的评论:

苏联解体是一场巨大的历史灾难,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造成极大的灾难并使其陷入低潮,也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人民造成巨大灾难,分析苏联建立、发展及至解体的原因和经验教训,对于我们国家、对于中国共产党是有深刻的现实的教育意义的。

2014-02-08 11:01:08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畅销多年了,可读性强,算是国内比较好的苏联通史著作……人民出版社的那一套适合专业研究者

2017-11-03 12:40:46
来自伟陀**的评论:

要了解苏联怎样诞生、崛起,又怎样由巅峰开始渐渐崩溃,以至于日益衰落,最后终于解体、亡党亡国,不得不看本书。如果能参照国民党如何丧失大陆政权的史料一起阅读,则更有刻骨铭心的效果。是什么要了苏联党的命?因素当然很多,但最不能避开的,是脱离群众,专制贪腐。

2013-02-14 12:06:24
来自采购大**的评论:

具有93年历史、执政达74年的超级大党一瞬间瓦解了!领导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半世纪的超级大国神话般消失了!悠久与短暂,强盛虚弱,历史的变换究竟说明了什么?

2017-08-03 10:12:5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此书的内容丰富,就是一套书,有三本(上、中、下),比较厚,书里面的字不是很大的,作者对苏联的历史讲解的很详细,注释多为俄文,因为他曾经在苏联解体的时候买了许多苏方的档案,所以有研究的资料。

2011-11-26 15:49:08
来自liuyeee**的评论:

这套书带着专注与厚重,根据解密后的大量苏联历史档案撰写,让这套书充满了权威性,而如今研究苏联历史,已褪去太多敏感性,也就让这套书更多客观性。我对苏联历史一直充满兴趣

2012-11-11 19:01:0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分裂,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其实很简单就是任何一个国家最主要责任的不是发展经济,也不是强大的军事,而是要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确保弱势群体不被社会遗忘和歧视,这才是国家的根本责任!

2012-04-07 21:05:1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是一套专题研究形式的书,就苏联的某些问题和事件单独研究的集汇,并不是像书的题目那样陈述从苏俄的苏维埃政权建立到苏联解体的通论。虽然有一定的时间线索,单个专题研究也很深入,但是我觉得缺失像题目那样的通史性。当然本人还是很喜欢

2012-06-12 10:13:5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等这套书参加活动很久了,沈志华教授是研究苏联史的大牛,当年买了大量苏联档案,值得一读。毛熊直到死也在为兔子做贡献。

2016-11-29 10:25:49
来自mufu013**的评论:

沈志华先生主编的一套专题史性的论文集,对苏联整体历史还是有较为全面的论述,好书。就是纸质很让人怀疑,同时买的沈志华主编的同为社科文献出版社的《中苏关系史纲》,纸质明显的完全不一样。

2016-03-15 17:27:51
来自李张叶**的评论:

买这套书主要是支持沈志华老师,国内恰缺少沈老师这样的有心人。本书不是苏联的编年史,是通过众多的历史事件的档案来解读苏联历史,视角很新颖。我以前很少能读到苏联的历史,这次终于可以补上这一课了。感谢沈老师!

2012-08-09 19:17:33
来自江南老**的评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在意识形态上是作为对于资本主义的反动而出现的,它客观的,犀利的,有效的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剖析和批判,有着其历史的先进性。但是作为社会形态的社会主义,却无一例外的走向异化,它要么回归资本主义,要么向资本主义作出一定程度的妥协而存在。要么干脆如同某些小国一样走向个人独裁和家族统治。这是否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本身缺陷所导致呢。因为社会主义理论本身只是作为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而产生和存在,只能归结于资本主义诸多理论思潮中的一种,与资本主义有着一定的共生性,它没有独立建立一种社会形态的建构,它只具有破坏性,不…

2010-01-15 10:04:25
来自蘅黛**的评论:

老大哥对30后,40后,甚至50后来说并不陌生,他曾经是新中国心目中的大哥,是国际共产主义同盟的风向标,是社会主义的一面不倒的红旗,是人民心中共产主义的楷模,那时候“学习苏联老大哥”是全国人民的口号,中国和苏联的关系,从近代以来应该是三起三落的关系,从1920年代,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也正是内忧外患,生存都成问题的时候,是苏俄老大哥伸出了温暖的手,他掌控的共产国际派遣了相关人员指导处于幼年时期的中国***,在苏联的领导下,有了第一次国共合作,虽然壮大了***的规模,但是也引起了执政的国民党高层的不满,孙中山死后,国共立马从蜜月期过渡到剑…

2009-12-25 11:03:53
来自响当当0**的评论: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是指哪一个大国呢?对于30,40,50后的人们来说这个国家的名字不会陌生的,可能会比较熟悉,也在熟悉的同时会参杂着很多复杂矛盾的感情。这个大国就是苏联。苏联这个名字如今早己成为历史。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时常能听到我的姥爷说起苏联,能听到妈妈提到苏联,从他们的话语中,知道苏联对中国的友谊与交恶。也许受他们的影响,对于苏联我也有一些关注。当然不及我的爷爷及父辈那么深刻。因为没有苏联的帮助,中国的抗美援朝会更艰苦;如果没有苏联的交恶,或许,三年自然灾害,我们不会雪上加霜。 许是受了这些话语熏陶,当苏联前总书记戈尔…

2010-01-06 16:52:44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