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纪实系列·两个故宫的离合:历史翻弄下两岸故宫的命运图书
人气:15

译文纪实系列·两个故宫的离合:历史翻弄下两岸故宫的命运

英国有伦敦大英博物馆,美国有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法国有巴黎卢浮宫,日本有东京国立博物馆,但在这个世界上,却有两个故宫博物院。 “两个故宫”是东亚近代史的产物。故宫的魅力根源,来自于数次奇迹似...
  • 所属分类:图书 >历史>文物考古>博物馆藏  
  • 作者:[野岛刚]著,[张惠君]译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译文纪实系列
  • 国际刊号:9787532763887
  •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4-01
  • 印刷时间:2014-01-01
  • 版次:1
  • 开本:32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英国有伦敦大英博物馆,美国有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法国有巴黎卢浮宫,日本有东京国立博物馆,但在这个世界上,却有两个故宫博物院。

“两个故宫”是东亚近代史的产物。故宫的魅力根源,来自于数次奇迹似的历史转折。两岸故宫不只是珍奇、瑰丽的宝库,更呈现出政治权力与文化深层结构的样貌。“两个故宫”的存在,串联了什么历史情结?潜藏了多少政治人物的历史思维?

编辑推荐

推荐购买: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两个故宫的离合》作者,日本朝日新闻社记者野岛刚解读“天下奇画”)限量珍藏版

1.理顺中国清末的文物流出经过,揭示中国收藏品热的背景,厘清溥仪、那志良等与文物共命运的人的背后故事。

2. 挖掘故宫文物两次艰难而辉煌的海外展出经历(1935,1961)。跟踪文物抗日战争期间的迁徙路线,亲赴山洞、窑洞查看当时的保存环境。

3.亲赴现场,倾听当事人说话。采访了4位台北故宫院长、1位北京故宫院长、1位南京博物院院长、1位沈阳故宫研究员,多位赴台老故宫职员和商业界人士。亲赴美国斯坦福大学抄写日记。

4. 多次走访拍卖会现场,亲历21世纪以后中国热钱冲击文物收藏界,大量文物回流国内的盛况。

5.台北故宫的雏形、建造和建成后的命运大起大落。书中部分被采访者对象名单:

林曼丽(2006-2008年 台北故宫院长)

龙应台(台北文化局局长)

杜正胜(2000年-2004年台北故宫院长)

郑欣淼(2002年起担任北京故宫院长)

周功鑫(2008年台北故宫院长)

陈明文(台湾嘉义县县长)

李理(沈阳故宫研究员)

梁白泉(南京博物院前院长)

高仁俊(随迁老故宫职员中少数在世者之一)

庄灵(摄影师,老故宫职员庄尚严之子、随迁家属)

寺院值班老伯(贵阳郊外的安顺洞窟遗址、儿时曾在安顺洞窟目睹文物箱的保存状态)

蒋伯欣(台湾艺术大学 助教授)

徐明松(台湾铭传大学建筑史系 学者)

王定乾(台湾寒舍艺术空间 负责人)

王雁南(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总裁)

王维明(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 负责人)

陈文平(上海大学海外文物研究中心 负责人)

……

相关推荐:

作者简介

野岛刚,1968年生,上智大学新闻系毕业,曾作为朝日新闻外派记者长期滞留过新加坡、伊拉克、阿富汗等国家。其后担任东京总社政治部记者,2007年至2010年担任驻台北特派员。采访报导华人圈的政治、外交、文化等多面向议题,目前担任朝日新闻国际编辑部副部长。长年采访和撰写有关中华文化圈的政治、外交、文化方面资讯。出版过《伊拉克战争从军记》(2003),近期作品有《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银轮巨人捷安特》。

目录

序章 什么是故宫?什么是文物?

二十年前对于台北故宫的不协调印象

决定把文物运到台湾

与中国近代史息息相关的故宫命运

故宫与其他世界性博物馆的不同之处

变革季节的到来

故宫日本展的启动

故宫大厅被大陆游客淹没

及时章 民进党未完成的美梦——故宫改革

民进希望改变故宫定位

表现改革精神的电影

陈水扁起用的院长

在“华夷思想”影响下的孤岛

被钉在南部的“改革”之钥——“故宫南院”

第三位院长是女性

围绕文化行政的主导权拉开女人的战争

被国民党阻止的行动

陈水扁的密访

“被中华中心主义的铜墙铁壁阻挡”

第二章 文物流失——是丧失?还是获得?

中国朝代的盛衰与文物

文物流失的主角——“末代皇帝”

香港展出的溥仪的首饰

文物流出将中华文化传播至世界

在日本关西开花结果的中国艺术沙龙

第三章漂泊的文物

九一八事变改变了文物命运

首次故宫海外展览大获成功

大陆向西再向西

南京和北京迄今仍“互不相让”

第四章 文物到台湾

遍寻不着对故宫的想法

因国共内战急转直下的文物命运

与文物一起渡海的人

第二批文物也包括世界较大规模的丛书《四库全书》

是“造反者”?还是英雄?

第五章 迈入“两个故宫的时代”

台北故宫为何称为“中山博物院”?

台北故宫建筑与当时的国际情势

现在已经荒废的北沟仓库遗

在线预览

老故宫头号专家、与文物生死与共的人——那志良的人生起点

首先我们绕不过那志良这号人物。从1925年故宫博物院在北京诞生,之后文物移送台湾,一直到台湾故宫的诞生,他经历了与文物共生死的所有过程,可称得上是故宫的活字典。曾经写下《故宫四十年》、《我与故宫五十年》、《典守故宫国宝七十年》等不少著作。此外,日本历史作家儿岛襄的大作《日中战争》中,也描述了那志良登场的日中战争。这些著作的线索,就是那志良目击的流转经历。

1925年刚从高中毕业的十七岁少年那志良,进入“清室善后委员会”工作。这个委员会是清朝的皇帝溥仪退位后,在紫禁城所设立的。清室善后委员会,是北京政府为了清点及运用清朝皇室留在紫禁城的物品所设的组织,是故宫博物院的前身。

即将从高中毕业的那志良,在1925年的元旦去拜访高中时校长的家。正好清室善后委员会希望校长推荐人才来整理清朝文物。校长说:“你的个性认真,这不正是个很适合你的工作吗?”那志良也没多想,第三天就开始到故宫上班。

那志良是满族人,满族在清朝是统治阶层,但那家并非出身于富裕之家,这个工作职缺只是个普通的办公人员。

当时清室善后委员会集合了许多当时赫赫有名的人士,如汪兆铭、蔡元培、罗振玉等。因为《绍英日记》而出名的清朝官员绍英等人也名列在册。但是他从不出席会议,从他抵制设立故宫博物院的讨论行为,可以猜想在故宫筹备过程,他应该没发挥太大的影响力。

担任整理文物工作的那志良,当时只是个普通的高中生,对于文物不关心,也一无所知。上班及时天,同事问他:“对古董感兴趣吗?”他回答:“看不出来和我家的茶碗有什么不同,不是都很像吗?”同事们听了笑他:“你家的茶碗一只三毛,这里的茶碗一只可是数千万元。”

北京隆冬,天气十分严寒,因为怕发生火灾,所以文物的仓库都没有暖气,在里头工作相当辛苦,手脚耳朵都可能冻伤。

那志良等工作人员整理清点告一段落以后,故宫博物院在1925年10月10日“双十节”正式开放。由于选在10月10日辛亥革命纪念日开幕,所以及时天就有两万人以上造访。清室善后委员会在9月29日才决议了“故宫博物院临时组织大纲”,赶在十天后开馆,相当匆忙。

那志良说:“想进去展览室的进不去,想出来的出不来”,当天场面极为混乱。那志良被分配在紫禁城的“养生殿”房间,混乱中喊着:“前面的人往前进,后面还有很多人排队。”一整天下来,嗓子都喊哑了。

紫禁城如其字面的含义就是一个“禁城”,自古是皇帝办公和生活的地方,一般人不能进去的。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对外公开,就是故宫博物院开放的那24小时。

这正是“革命的果实”,民众除了关心文物,应该是对于可以解禁进到皇帝的住所更感兴趣吧!

故宫虽然成立,但是革命后的中国呈现军阀群雄割据的状态,北京政府的行政能力有限。政府的预算一直下不来,那志良的薪资每月只有十五元,虽说本来还能维持生活,但是迟发薪水是家常便饭。那志良刚开始负责图书,后来负责古物。只有周一休假,周二到周六整理文物,周日对外开放时,就负责展馆的整理。

故宫文物及时次搬迁——在民众一片反对声中偷偷离开北京

1931年1月,故宫理事陈垣把那志良找去,并将疏散文物的准备工作交给他。当时那志良的职位是一等办事员。陈垣对他说:“国家灭亡可以再起,文物一旦失去了就永远回不来。”

先要办理的事项就是将文物装箱。因为文物从来没有离开过紫禁城,故宫里也没有装箱的专家。那志良这些毫无经验的故宫职员一筹莫展,于是决定请教当时在北京“琉璃厂”这一带的古董商经营的店家,他们借助了这些人的帮助。不过后来故宫的职员个个都成为专家,无人能出其右。因为往后的日子,文物在中国各地移动,那志良等人得不断地重复捆扎装箱。

装箱的文物达一万九千五百五十七箱。里面不仅有故宫的东西,一起搬走的,还有放在古物陈列所、颐和园和“国子监”的文物。颐和园原本就是清朝皇帝的离宫,而国子监则是自元朝以来的图书馆。其中一万三千四百九十一箱是故宫的文物,其余六千零六十六箱则是来自古物陈列所、颐和园和国子监的东西。

然而文物决定南运之后,引发了群众的反对运动。“有文物才是北京,文物没了,北京就失去了存在意义。”有人这么认为。那志良等职员也接到言论偏激的威胁电话:“小心没命了,老子在运送文物的火车上安了炸弹。”当时民众认为将故宫文物运出北京的时间必定是日军进攻北京之日,因此故宫无论昼夜都有民众集结包围。

及时批运送队的出发是在1933年1月31日决定的。当天虽然成功地把文物从故宫送到北京车站,但是车站的搬运工因为害怕被群众袭击而没出现,不得已半夜临时决定停止搬运。又过了几天,2月6日,及时批文物再次从北京出发。那志良即将远赴南方,临行前他的婶婶抓了一抔庭院的泥土给他说:“带上故乡的泥土,别把家人忘了。”

搬运文物刻意选用日本制造的特别列车,优先于其他列车的发车时刻,在冬天的中国大陆从北京,南下郑州、徐州,来到南京郊外靠近长江河岸的浦口,这一趟花了24小时半的时间。然而搬运的同时,中国的情势面临重大的转折。2月,日本拒绝国际联盟做出的满洲问题决议。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关东军司令部对热河发动攻击,热河后来也被划入满洲,成为它的一部分。

及时批文物和运送队伍就意外地被留在浦口。情势紧迫,指挥系统混乱,当局一直没选定文物的保管场所。那志良等故宫职员和文物不得已,就在火车上长期待命。那志良等职员互相开玩笑说:“就像扛着棺材来了,却不知道要埋在哪里!”

后来当局决定古物和图书送到上海,文献放在南京保管。上海把当时在法租界的旧医院大楼挪作保管场地,该大楼是七层建筑,全部提供给故宫文物使用,文物依照种类寄存于不同的病房。

第二批文物在3月14日从北京出发,接着3月28日第三批,4月19日第四批,5月15日第五批陆续运出。象征中华民族生命的文物南运计划悄悄完成,没有遇到太大的麻烦。

抗日战争期间文物的大逃亡:广袤大陆,向西再向西

当这些离开北京、辗转一千七百公里、历经三年流浪期的文物,正准备好要搬进去南京分院时,1937年7月7日发生了震惊全中国的卢沟桥事变。8月时发生淞沪会战,江南一带情势极度紧迫,日军攻击首都南京的危险日增,文物必须再度搬迁。这个阶段称为“西迁”,主要分为三条路线。

曾运到英国展出的故宫精华文物八十箱,八月时首先被送达位于长沙的湖南大学图书馆。那志良等人搭船从长江逆流而上到湖北省汉口,再走陆路进入长沙。从南京一起运到长沙的还包括政府重要文件,因此一度有流言传出,认为国民政府可能打算把首都从南京移到长沙。

不过当时大部分的文物还放在南京的仓库,随着战况愈来愈吃紧,高层下达了文物全部疏散的命令。人在长沙的那志良接到要他赶回南京的急电。及时批送到长沙的八十箱文物也要继续往西送,并被分为两个部分。

第二批文物在1937年12月上旬走水路从南京被运到汉口,运抵汉口的文物有九千三百三十一箱。第三批七千二百八十八箱则是走陆路,到西安西边的陕西省宝鸡。南京是在12月13日被攻陷,所以可谓是千钧一发。事实上运到汉口或宝鸡都不是事先安排的,而是搭乘的火车或船舶正好行经这些地方而已。情况危急,几乎没有什么准备的时间,在战乱时要疏散大量文物的困难可想而知。

七千二百八十八箱走陆路到宝鸡的文物,被安置在城隍庙和关帝庙两处。这两座庙都是地方的宗教设施,在地方小镇上,佛教道教的建筑是当地最豪华和最坚固的,这在中国并不稀奇。

从宝鸡往东走就是大城市西安,而且不知道何时会变成日军的攻击目标。那志良负责护送陆路的文物,由于担心文物的安全,他将文物运到离西安更远的陕西省汉中郊外的宗营镇。

虽然是战时,但那志良还是设法让地方政府调来二十台搬运用的卡车,将文物从宝鸡往宗营镇接连不断地运送。但是正逢冬季天候不佳,输送队伍常因大雪而无法动弹。由于走的是山间小路,人烟稀少,缺乏粮食,护送的人都已做好在半途殉职的准备。运送过程本身的艰辛也就罢了,身后还有一路向西的日军追兵,文物也就被逼着一路往西再往西。

长沙的八十箱文物被运到贵阳,再被送到离贵阳约一百公里远的安顺洞窟。走水路到汉口的九千三百三十一箱被运往四川重庆,走陆路到宝鸡的七千二百八十八箱则经过汉中郊外再被送到四川成都。汉口被日军攻击,重庆也危在旦夕,重庆的文物只得再往西迁到乐山,成都的文物则再往西迁到峨眉,每条路线都是马不停蹄。紧急的避难行动和日中战争展开的节奏一致。

重庆的文物从长江逆流而上来到长江支流的岷江,再运至乐山,而成都的文物都走陆路。那志良在成都每天奔忙于指挥运送、分配卡车及捆装文物。

当时所有的文物都处于“千钧一发”的险境,那志良回想道:“一卡车从成都出发不久,日军的战斗机就到了成都上空,炸毁机场。天气晴朗,日本空袭机组飞得很高。”

从成都到峨眉直线距离超过一百五十公里,但是道路崎岖险峻,载着文件的卡车也曾经半路跌落到小河里,幸好文件都没有被损坏。那志良说:这是一条最艰辛的道路,而且还要烦恼没东西吃。

运送到峨眉的工作告一段落,那志良就被派去负责重庆到乐山的运送。护送队伍人手严重不足,本来随文物疏散的故宫专门人员就只有十多人,其中熟稔文物种类及捆装技术的更少。那志良等职员可说是过着不眠不休的日子。

那志良诉说搬迁文物的辛苦之中,最苦的是“调度粮食特别困难”。在四川省想找米饭,就只有夹杂着砂和稻壳的灰色东西。买馒头也只有黑的,“实在很难下咽”。

在文物疏散的阶段,还有更加危险的事情正等着那志良他们。走水路的九千三百三十一箱文物运抵乐山郊外的安古乡,但因为河面很窄,必须从岸边逆流拉纤引小木船向上。一次那志良等搭乘的小船遇到急流,与船相连的绳索断裂,船被卷入急流之中,所幸船没有翻覆搁浅上,人命和文物都没有损失。

为了保护文物,卡车都行驶得很慢,因此一百公里的路程有时要走上半天或整整24小时,道路塌陷、轮胎脱落也是常有的事。即使走水路,分散于各小船的文物也经常遇到危险。不过虽然如此,这些文物在运送途中几乎没有遇到破损或遗失。

从北京出发,历遍超乎常人能够忍受的困难,坚持护送文物的那志良等故宫职员,在这个过程秉持着一个信仰就是——“文物有灵”。到现在故宫仍传承着这句话,不难想象,故宫职员在守护国宝度过每个危机的一瞬间,脑海里会自然涌出这句话。

文物疏散工程结束后,那志良在峨眉的保管场与文物共同生活了七年。日军的攻击始终未到达峨眉或乐山,那志良等人得以暂且过着安宁的日子。1945年日本投降,1947年文物全数回到南京的故宫博物院分院。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7度空**的评论:

大陆与台湾的政治纠葛,中国文化对言论自由的摒弃,注定双方都无法出现这样的讨论,日本人反而是最适合的中介,也算是种尴尬吧!

2016-04-23 21:41:2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以第三方角度看待两个故宫,视觉独特,思想相对自由

2014-07-31 15:50:4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看看外国作者,是如何描述这段历史的,有关台湾故宫的事,我们了解的并不多。

2015-06-07 17:04:51
来自长作岭**的评论:

作者作为一名记者从纪实求真的角度来讲述他所调查研究了解到的故宫故事,拥有比历史学家更客观的立场,也表达了非常独特的见解,对历史迷来说真的值得一读。

2014-03-17 03:09:21
来自秋秋仔**的评论:

中国的历史,故宫历史,为什么是一个日本人研究的如此透彻

2015-04-01 17:07:52
来自荷叶飞**的评论:

两个故宫,两种命运,看历史,看兴衰,心情也随着跌宕起伏。

2014-10-10 10:36:5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另一个角度说故宫,内容很有意思,纸质一般吧,但印刷还不错

2016-04-23 19:49:14
来自超级马**的评论:

记述很客观,读来让人心酸,两个故宫的离合说到底还是以中国晚清以来国力微弱为最主要原因

2016-03-15 12:28:3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朋友推荐这本书可以配合故宫营造一起看,以圈外人来看那段历史也是有趣,不错

2016-09-03 20:35:49
来自黑漆麻**的评论:

很棒,用局外人的角度看待故宫问题,确实是很不同,装帧也很漂亮!

2016-10-29 21:54:42
来自大木头**的评论:

以前就看过有关两个故宫的故事。这次行从不同角度了解下两个故宫之间的故事。

2014-06-08 17:29:21
来自喵***a(**的评论:

居然是一位日本作家写的中国故事,略微遗憾,内容还没有看,但一直对故宫有一份异样的感觉,仿佛哪一世曾在那里生活着一样。

2017-03-06 13:08:0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两个故宫对比 让我对台北故宫更加向往。去过北京故宫三次 希望有朝一日去一次台北故宫。也对那个时候国民党的那段历史有所了解

2014-02-26 09:44:0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这本书现在看了五分之三了,通过文物的大搬迁大逃难,让我基本了解明晰了一些历史线索,对于像我这种没什么历史概念的人来说,怎么记也记不住历史的人来说,通过阅读这书,通俗易懂,让我和历史拉近了距离。

2014-08-17 23:13:04
来自浅***1(**的评论:

整体感觉不错,从多方视角详细陈述了故宫的变迁。看后只想长叹一声,近代中国的落后、管理混乱造成了代表璀璨文明文物的颠沛流离甚至破坏,太可惜

2017-01-09 23:06:23
来自lchangl**的评论:

我很喜欢关于故宫的书及这方面的资料,这本书让我更多地了解了故宫,特别是台北的故宫。很有收获。

2014-10-23 14:25:40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一段历史承载着太多太多生命的注释,又岂止是现代两个故宫所能演绎得了的,好书!

2017-03-03 11:10:12
来自ap260**的评论:

一个日本人,对两岸故宫的历史,特别是故宫文物南迁、以及迁台的过程写得这么细,不容易。对中国历史、政治,以及台湾地区的政治,作者也有些研究。

2014-05-20 12:31:27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译文纪实系列·两个故宫的离合:历史翻弄下两岸故宫的命运 刚看了《我在故宫修文物》,想看一本有关故宫的书,就来当当搜,发现了这一本,看了详情和评价,都挺不错的,就果断入手!今天刚刚收到,确实很好!

2016-12-26 16:13:51
来自喵喵323**的评论:

两个故宫的离合:8历史翻弄下两岸故宫的命运(译U文纪实系列)完成的美梦——故宫改革民进希望改

2015-12-21 01:29:28
来自三云龙**的评论:

因为喜爱故宫,所以买了此书,再就是想看看日本人怎么看中国文化。但本书很薄,内容很浅显,基本就是故宫知识的普及,尤其注重作者经常接触的台湾故宫,作者的观点更像是一个外国人看中国两岸故宫的热闹。可读性一般。

2014-05-22 08:29:05
来自福超**的评论:

两个故宫之间的分离与重新交流与融合,作者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来看待两个故宫的过去和现在,更具有客观性,内容也很不错,值得一读。推荐相关的纪律片《台北故宫》,会有更多了解与感触。

2014-04-12 10:45:1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在祖国很少能够看到有关海峡那一侧的文字信息,而日本人则通过了其独特的地位,将两岸故宫串联了起来。让我这个现在还没有去过那一边的人,对于故宫珍宝的历史多了一份了解!书皮的印刷和包装,很有意思!

2014-07-23 15:57:39
来自即***(**的评论:

故宫的故事真是丰富多彩,从外人的阳光来关照故宫的历史,别具只眼。这本几年前热过一阵的书,现在冷寂了一些,但读来依然有趣。争取不赶热潮、不凑热闹,读对自己味的书。

2017-06-28 16:41:28
来自bao123m**的评论:

一个故宫在北京,另一个故宫在台北,两岸分离只因战乱,印证的是整个民族在大时代的洪流中分崩离析,两个故宫文物的命运同时也就是中华民族两岸分离的命运,解读的是历史,思考的确在遥远的未来。

2015-07-30 07:54:0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两个故宫的离合:历史翻弄下两岸故宫的命运(译文纪实系列)再向西南京和北京迄今仍互I不相让第四章文物到4遍寻不着对故宫的想法因国共内战急转直RH下的文物两个故宫的离合:历史翻弄下两岸故宫的命运(译文纪实系列)在文物里的

2015-10-16 03:17:23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