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变态狂:TED心理学家的脑犯罪之旅图书
人气:38

天生变态狂:TED心理学家的脑犯罪之旅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作者高铭真挚推荐!全球播放量破100000000次超人气美剧《犯罪心理》主演詹姆斯博士原型传记!TED人气演讲!Nature、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果壳网、土豆网、搜狐、新浪疯传。
  • 所属分类:图书 >心理学>变态心理学  
  • 作者:(美)[詹姆斯·法隆] 著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802569508
  • 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04
  • 印刷时间:2016-04-01
  • 版次:1
  • 开本:32开
  • 页数:--
  • 纸张:纯质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作者简介

詹姆斯 法隆: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的教授及学科带头人,获奖神经科学家,教授精神病学和人类行为学已经35年。他所研究的课题非常广泛,包括:成人干细胞、中枢神经系统回路、神经营养因子、神经解剖、基底神经节、多巴胺、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症和老年痴呆症、人类大脑成像等。

他的神经复原公司获得了年度生物新技术的评选,推动了干细胞研究的重大突破。《纽约时报》说他对产后新神经元发育的探索是十年来大脑研究重要、惊人的成就。他经常为各类媒体提供犯罪和恐怖心理的专业分析,在犯罪心理电台上露面,在BBC“Are You Good or Evil”节目中占据了突出的位置。

在《犯罪心理》系列剧中那个携带变态心理基因的心理学教授是其本色出演。

目录

01.一张脑部扫描图引起的混乱

一个心理变态可以伪装出很关心他人或是充满悔意的样子,但他的大脑却会说实话。这就是我在2005年那个10月一直在做的事,直到我发现了自己怪异的脑部扫描图,暗示我的大脑在负责同理心和道德观的部分活动减弱。

02.成长之路:那些不起眼的“罪恶”

我的无端恐惧症大都是在二十几岁和刚过三十岁的那几年发作的,直到我学会了当预感到恐惧症要发作时,如何对它加以控制之后,它才离我而去。但在头五百次恐惧症发作时,我都坚信自己在一两分钟内就要死了。

03.我是谁:科学家VS心理变态

我先是大吃一惊:“这一定是在开玩笑!”接着又笑了。我心想:“这真是个笑话。”如果你多年来一直受邀研究凶手的大脑,还从中总结出一套凶杀犯大脑的通用模式,竟然发现自己也拥有这样的大脑,那可真是个天大的笑话。

04.充满血腥的家族史

康奈尔家族这种自相残杀的癖好,还真是独具一种别致的公德心。,事情出现了让人愉快的结果,也像是历史的必然,这条凶手链在十九世纪末终于趋于平淡、消声匿迹,使我和我的父亲得以远离了这条家族血脉。

05.变态大脑的现实成功之谜

我有心理变态者的大脑。我背着这么个家族故事,还可能遗传了心理变态的基因。然而我同那些我一直以来所研究的连环杀人犯有着天壤之别。所以这其中一定另有奥妙,而这也是激励科学家们追求真相的契机所在。

06.从TED到《犯罪心理》

八月下旬的几天里,我收到了两封邮件,接了两通电话。电话和邮件来自于《华尔街日报》科技通讯社的社长高塔姆.奈克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犯罪系列片《犯罪心理》的执行制作人兼作者西蒙.米伦。他们都想要知道TED视频里故事的后续……

07.爱情、友情和那些不堪回首的韵事

立刻要求回报不是一种操纵。小伙子们会对姑娘们大献殷情,然后立刻要求与她们上床。操纵者从不使用这种蹩脚的手段。他们会像个混蛋一样用优雅的方式完成一切。

08.其实我还有躁郁症

我的轻度狂躁发作的状况是这样,我会躺在家中的浴缸里喝到深夜,接着在我那些个志趣相投的好兄弟里找到一人,一起开车去拉斯维加斯,在那里花上整个周末喝酒,好像再也没有明天需要担忧一样。

09.你能改变一个心理变态吗?

2011年,当我的“情况”通过电视和广播媒体向大众公开之后,大部分人对待我的态度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大多数人,包括黛安和我另一些家人以及朋友只是这样对我说:“听到你有一些社会性病态人格,我一点也不意外,一点点也不。”

10.论心理变态存在的必要性

变态人格者不会体验到普通人所具有的感情,所以他们不会像普通人那样露出马脚。他们的冷认知能力要比热认知,即情绪认知能力来的超凡得多。真正的(或者说成功的)心理变态者可以凭空编织起一个不可思议的谎言,却不流露出一丁点儿的愧疚和懊悔。

在线预览

2005年,我正在进行几项有关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一项研究中,我需要分析一些健康人的脑部扫描图作为实验中的对照组使用。我向实验团队建议,我们应该比对健康组整个家庭的扫描图,以此扩大研究的视角和纬度。所以我给我的母亲、阿姨、三个叔叔,以及黛安、我和我们的三个孩子做了脑部扫描。幸运的是,我们全家每个人都很正常。至少从阿尔茨海默病的角度来说是这样的。

接着就发生了本书开头提到的那一幕。翻阅我家人的脑部扫描图时,我看到了一张像是心理变态杀手的脑部扫描图。而那张图片恰恰属于我。我的额眶部皮质、腹正中前额叶皮质、颞叶皮层和边缘皮质都出现了功能缺陷。

我先是大吃一惊:“这一定是在开玩笑!”然后笑了。我对自己说:“这真是个笑话。”如果你多年来一直被邀请做有关凶杀犯大脑的研究,接着从中总结出一种适用于凶杀犯的通用大脑模式,发现自己也拥有同样的模式,那可真是个天大的笑话。如果曾有那么一秒钟,我怀疑过自己会不会也是一个心理变态者,也许我可以表现得再冷静些。可是我真是冷静不下来。

除了源于我对大脑和行为的了解,我拒绝接受这个事实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当时心理变态并不是我们实验室研究的重点,所以那时我对心理变态者还知之甚少。在我的想象中,心理变态者大都是暴徒,他们缺乏同理心还精通操纵的手段。不管别人喜欢我还是讨厌我,至少我从来都不是一个罪犯。我的大脑可能看起来很像是我正在研究的那些凶杀犯,但我从没有杀害或者残忍地袭击过任何一个人。我也没有沉迷在暴力犯罪和伤害别人的遐想之中。我是个成功的、婚姻幸福的男人,是三个孩子的父亲——是个完全的普通人。

我大部分同事都不会看到这张扫描图,但我还是在几个关于心理变态的讨论会上提到了它。大家都说:“那张图看起来确实有点不一样,可是它说明了什么?”他们无法得出结论。因为我显然不是那种我正在研究的变态凶杀犯,所以也没人对这个扫描图表现得大惊小怪。

我也对家人提到了这件事,但他们不是科学家。他们只是说:“哦,真有趣。”黛安对我说:“我很小就和你在一起了,你从来没有攻击过我。这个扫描图确实很有意思,但是事实证明一切。你确实有过不良行为,但是你才不是一个心理变态。”

我相信她的话。

虽然我从没担心过自己可能是个心理变态,但是发现自己的大脑扫描图地吻合了心理变态模式这件事之后,我还是把工作暂停了下来。我曾经坚信自己找到了帮助破解心理变态的钥匙。但我的脑部扫描图和我的行为之间的“失联”也许暗示着我的关于心理变态大脑的理论可能是错误的,至少说,是不完整的。

2005年12月的某个周日,也就是我发现自己不正常的脑部扫描图后的2个月,我和妻子黛安邀请了我们的直系亲属,在后院组织了一次烧烤。当我忙着翻烤肉和蔬菜的时候,我的母亲詹妮把我拉到了一边,“我听说你在全国巡回做关于凶杀犯大脑的讲座”,她压低了声音说道。她知道我在一些讲座中提到了自己的脑部扫描图看起来正像是一个凶手的事。“这有些东西你必须得看看”。

她的话立即吸引住了我的注意。

“你的堂弟大卫跟我提到了一本新出版的历史书,那本书是关于我们家族的。呃,应该说,是关于你父亲的家族的。”母亲所说的堂弟大卫.波尔(David Bohrer)是个好相处又聪明的机灵鬼,他是个报社编辑,还是个狂热的家族血统爱好者。我们俩这几年一直在讨论关于家族血统的事情,他之前也跟我提过这本书,但没有强调书里写了些什么。我几个月前买了这本书,但一直没有抽空读。

“我知道这本书,妈妈,但我一直没时间去读。”

“为什么不拿来读读?”

“好吧,我晚饭的时候看。”

我很清楚这番敷衍并不会让母亲消停多久。当她还是个小姑娘的时候,有一次在波基普西街头看到了埃尔莎.爱因斯坦(Elsa Einstein),之后竟然成功地穿越了埃尔莎这道铜墙铁壁,拿到了她丈夫艾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的签名。六十年后的24小时,我和她在洛杉矶美术馆的人群中走散,十五分钟后我找到了她,她正在对摇滚电台主播瑞克.狄斯喋喋不休——她正试着告诉瑞克,她觉得当下流行的音乐太吵,歌词也不够高雅。我还亲眼目睹了好几次,她给我们的朋友乔治.卡琳上课,教育他不能再说脏话。按照詹妮的话来说,乔治风趣幽默、招人喜欢,不能讲那些低级粗俗的词。我母亲这个身材矮小的西西里人,直到八十九岁还是个伶牙俐齿的女王,所以她才不会如此轻易地被她儿子打发。但是,吃饭总是排在及时位的,出于对这条古已有之的自然规律的尊重,她没有再说什么。

晚餐结束后半小时,我偷偷溜回办公室小憩,给自己做了一杯意式特浓黑茴香酒放松一下。出于某种强迫的习惯,我一定要在里面放十三颗咖啡豆。当我嚼着豆子喝着咖啡酒的时候,目光刚好扫过了那本书。书名是《离奇谋杀:丽贝卡.康奈尔之死》,作者伊莱恩.福尔曼.克兰,书中详细叙述了1673年,七十三岁的丽贝卡.康奈尔被自己四十六岁的儿子托马斯谋杀的经过。那可谓美国殖民地时期弑母及时案。(丽贝卡.康奈尔是埃兹拉.康奈尔的祖先,后者创建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康奈尔大学。所以康奈尔家族也是美国历史爱好者们热衷研究的对象。)

丽贝卡和托马斯以及其他家人住在罗德岛州纳拉甘萨特湾边,他们在那里拥有一片一百多英亩的地产。24小时晚上,丽贝卡被发现死在卧室的壁炉边,周身焦黑,难以辨认。一开始,这个案件被定性为一场“糟糕的意外”,但不久,一些灵异的事件开始造访丽贝卡的哥哥,暗示其中另有蹊跷。丽贝卡的儿子托马斯在经济上一直靠他母亲为生,但他们相处得并不好,托马斯有时还会虐待丽贝卡。人们把丽贝卡的尸体从坟墓中挖出,做了一个仔细的检查,在她的胃上发现了一个可能由刺伤导致的伤痕。虽然缺乏有力证据,托马斯还是被判有罪,施行绞刑。

我母亲倒对丽贝卡的故事不怎么感兴趣,想必她一定是拥有与大众趣味相反的品位。据大卫说,丽贝卡.康奈尔是我们父系血统中的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母。然而,康奈尔家族并不只有托马斯这一个凶杀犯。书中还指出,丽贝卡是丽奇.博登的直系祖先,而丽奇则在1892年被指用斧头砍死了自己的生父和继母。用堂弟大卫的话来说,这种凶案就是“博登家的人做出来的事”。除此之外,书中还提到,在1673年到1892年之间,我们父系有好几个人,要么是被指控,要么是被证实谋杀了自己的亲人。丽贝卡的后代阿尔文.康奈尔1843年用铁铲重击妻子汉娜之后,用剃刀割断了她的喉咙。康奈尔家族这种自相残杀的癖好,还真是种别致的社会公德心的表现。,事情出现了让人愉快的结果,也像是历史的必然,这条凶手链在十九世纪末终于趋于平淡、消声匿迹,使我和我的父亲都远离了家族中的那条血脉。

大卫和我的堂兄阿诺德.法隆带着极大的兴趣和专业精神研究了我们的族谱。凭借着对族谱孜孜不倦的执着劲,他们走访了散布在新英格兰、纽约、堪萨斯州和加利福尼亚的墓地,又发现了其他大有看头的花边新闻。2011年和2012年,他们发现了另两支祖父辈分的父系血脉,一支全是嫌疑犯和凶杀犯(共七人,其中两人为女性),另一支祖父辈血脉中的男人们总是毫无理由地离开他们的妻子和情人们。这几条血脉和康奈尔血统中的男性,个个性格冷血,还有谋杀直系亲属的倾向,对外人倒是没有。

再往下追溯,我的亲祖父约翰.雷克兰国王(1167—1216年),他曾签署过有史以来最有名的反君主制文件《英国大宪章》,除此之外,他一直是英国史上最残忍和备受厌恶的君主。据说他做事毫无顾忌(一个密友这样对我说),还刁钻狡猾,很有些“恶作剧式”的幽默感(我的叔叔鲍勃这样说)。他充满能量——如果不是个躁狂症患者的话,也算是个轻躁狂患者——还总是疑神疑鬼、善变、残忍而无情。一个和他生于同时代的人这样描述他:“约翰是个暴君,一个顽劣的统治者,他从来都不是一个国王。他贪婪,对他的臣民锱铢必较,搜刮彻底。像他这种恐怖的人,就算下地狱都嫌不够。”但关于他也有些“好话”。在《约翰大帝:英国最邪恶的暴君?》一书中,历史学家拉尔夫.特纳(Ralph Turner)写道:“约翰有做大事的潜力。他聪明,有经营头脑,还很擅长军事。但是性格中的缺陷却使他止步难前。”

约翰的父亲亨利二世(1154—1189年)也同他一样躁狂。他们生气的时候有时会口吐白沫。亨利死在了自己的儿子手里。我的叔公亨利三世和爱德华一世也和亨利国王一样,有着好斗、冲动和卑鄙的名声。他们四个都对犹太人施暴。亨利三世下令让犹太人在公共场所佩戴代表耻辱的标志,爱德华一世则在处死了三百个犹太人之后,又下令把犹太人驱逐出境。爱德华身居高位、手握重权、野心勃勃,在1264年写成的《刘易斯长诗》中他被比作一只豹子(贬义的)。史学家迈克尔.普雷斯特维奇(Michael Prestwich)在书中记录道,圣保罗大教堂的主持牧师曾劝谏爱德华修改税收政策,结果就当场(以某种方式)死在了君王的脚边。这意味着他可能是被爱德华亲手杀死的,但这个说法只是个猜想。

我和黛安2004年造访了威尔士的一所“家族”城堡(卡菲利城堡)。这里埋葬着祖父辈的吉尔伯特.克莱尔(Gilbert de Clare)。他也在坎特伯雷大举屠杀过犹太人(1264年)。这一支血脉里还出过一个恶棍约翰.菲茨艾伦(John Fitzalan)。某场战役中他曾下令在布列塔尼建起一个女修道院,然后他的将士(抑或是他本人)强暴了里面所有的修女,还将邻近的社区洗劫一空。暴行结束后,他们乘船离开港口,忽然风暴四起,一些将士被吓坏了,于是约翰又下令处死了他们。这里只列举了几个小例子,但也足以说明我并非什么忠厚人的后代。

我知道母亲对自己家族的发展进步十分满意。我母亲詹妮,在西西里语里的全名是乔万妮娜.朱赛皮娜.塞拉维德利卡.希尔维亚.斯科玛。那些西西里岛人移民到美国之后,都忙着做些不清不楚的勾当,想要在这里闯一番天下。为了把我母亲和她其他兄弟姐妹们养大,祖父托马斯混了不少“体面”的行当:庭审口译员、理发师、球童、乐手。甚至当他把家从我母亲的出生地布鲁克林搬到了波基普西之后,他还每周回布鲁克林做“幸运数字”生意——那是种非法的生意。此外他还兜售走私商品,并且靠着这些钱开起了属于自己的餐厅。当时正是禁酒令的时代,我母亲和她的哥哥以及另三个姐妹便一同加入了他们父亲的创业计划,私卖起了违法自酿的啤酒。我的父亲和他的家人对自己家并不光彩的血脉毫不在意,却总是喜欢嘲笑我母亲的过去。所以当母亲詹妮对我挤出一丝揶揄的神色,跟我讲父亲家那些嗜血祖先的故事的时候,我一点也不感到意外。

发现自己的脑扫描图,读到这本书,继而又了解了整个家族的历史,这一切没有怎么使我烦恼。对我来说,这些发现都是可以对人炫耀的资本,这就好比,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家族里出过好多江洋大盗,远比发现自己的贵族血统要值得夸耀得多。

媒体评论

在每个冰冷而残酷的案件背后都有其一份人性及反思,或者可以说,天才与疯子之间往往只差一个“罪名”。

——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作者高铭

他出人意料的结论可以拓宽我们看待常态问题的方式。

——Nature

仅仅是心理变态这个词就能吸引任何人的注意,它也给我们数十年的电影电视提供了灵感。事实上我认为,这个词无所谓好坏,它本身并没有掩盖其所包含的行为特征。在这本书中,法隆带我们深入他的精神世界,穿过错综复杂的旅程,打破了所有关于心理变态行为的刻板印象。

——《犯罪心理》导演:西蒙 米伦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从事影像工作好几年了,一直以为这是个严肃的科研工作。可作为脑科学家的詹姆斯 法隆偏偏发扬生活大爆炸的精神,把这个学科的故事弄得趣味盎然,已经推荐给好几位朋友了,很有意思的小说。

2016-04-23 08:49:3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跳出教育领域,考虑一个人的天生禀赋。他的禀赋可以是差别很大的。在这里,2%的人是缺乏同理心的心理变态,那么,是不是还有*%的人是本来就缺少毅力、对美的感悟能力、对疼痛的忍受能力。

2016-04-09 02:39:37
来自橘络罗**的评论:

书里的缺乏同理心的心理变态,是否也该因这种”材“而施以特别的”教“?再比如,一个小孩子专注一件事情的时间长短事实上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指标,但这点在一半的因材施教中几乎是不太会考虑的。

2016-05-01 18:48:2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关于作家自己的描写,写心理变态的心思以及自己是心理变态而没有变成心理变态的原因,也挺好看的。里面有些专业的词语,看起来有点困难,但是内容还是不错的

2016-07-09 10:49:47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我是在囧星人的推荐下买的这本书,值得阅读,我对这类心理书都非常感兴趣,书的前半段大多是在说自己的遭遇,后半段会写大量的理论验证,作为文科生,读到理论部分有些吃力,不过可以慢慢消化

2017-04-22 20:44:17
来自作家安**的评论:

人与人后续的发展,环境起到了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詹姆斯自己的大脑结构跟变态者一样,虽然自己的祖祖辈辈出现了数个大名鼎鼎的杀人犯,而自己有幸摊上了爱自己的母亲。

2016-07-13 23:19:48
来自小熊宝**的评论:

本书是詹姆斯?法隆的自传,无论是想了解他的犯罪遗传学研究、变态人格的脑成像规律,还是他的奇葩家族史事、以及他私人生活中的风流韵事、冒险经历等,这本书都将让你大开眼界并大饱眼福。

2016-05-11 08:39:30
来自是执着**的评论:

这本书讲述了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发现自己是心理变态者的故事。詹姆斯?法隆毫不隐讳地谈及自己的犯罪基因,并以此作为宽容他这样一个人存在的理由。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

2016-04-21 14:31:2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为了CM才买的,还故意回去看了教授客串的那一集。可是书的内容可能是自己不是神经科学专业的,相关基础差,看书里面的术语很头疼,翻译有个别句子没达到预期。相比起来,《僵尸玩过界》同样说了神经科学,反倒好一点

2016-06-02 15:58:41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此书很空洞,五分之三的内容都是作者在自恋,真正有营养的很少,也许是我没看懂,反正我不推荐,还不如看看经典的心理学书,再也不要看这种畅销的心理书了,简直就是坑。

2017-07-04 14:22:2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詹姆斯法隆,知道了他是一个ted神经学科学家,在研究正常人和心理变态者的脑结构差异时,发现自己的脑结构和心理变态者的一样,这本书就是它的自传性的小说,翻了一下,关于犯罪心理的描写解释很科学很专业。惊喜,推荐!

2016-04-21 11:31:26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想买这本书很久了,终于到手了。果然没有让我失望

2017-07-24 17:23:3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那么有名的心理学者,书的内容丰富,可读性强,作者的观点独特,学习心理学的好书,推荐!

2017-08-31 21:54:2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因为特别喜欢看 犯罪心理 ,在看到这本书后就买了,很喜欢

2017-09-03 15:39:21
来自漆园君**的评论:

每一种人格都可以有自圆其说的解释。作者有勇气来剖析自己,挺好。但是看完总感觉作者正在耍“天生变态狂”的一些花招……哈哈。 你可以告诉聪明人真正的美丑善恶,但是请欺骗像我这种愚蠢的人类一辈子。

2016-08-26 14:40:37
来自如意如**的评论:

自以为自己度过的小说也算是一大推了,可是这种风格的确是第一次见,他是一个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却遭遇了非常尴尬的事情——自己的大脑跟自己企图证明的黑暗大脑是一致的,可是作者没有消沉,还愿意分享给更多人。

2016-04-25 08:59:01
来自飞鸟和**的评论:

腾讯视频里偶然发现了这本书的宣传片,颇有大片的感觉,就买了读了,一个研究犯罪大脑的神经科学家发现自己的大脑符合罪犯的样子,自己又来自一个变态杀手的家族,哎,真是个苦命的人儿,可是作者写得还蛮乐观的。

2016-04-22 14:04:25
来自两颗心**的评论:

出人意料的是作者的家庭、成长环境给了他良好的影响,所以即便是有杀人犯的基因,他并没有走到那一步。最后几个章节作者也在反思自己的问题,在生活中他的确伤害过一些人,但他试图改变,让一切变得更好,算是不错的励志故事。

2016-04-21 14:18:1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一个研究罪犯头部扫描图的著名神经科学家居然发现自己的脑扫描图具有变态杀手的模式,也是醉了,作者于是开始追溯自己的家族史和成长史,期间还不忘给我们科普下心理学和解剖徐、生物学的知识,所以比起一般的小说来显得更加高大上。

2016-04-21 13:37:20
来自汤莲**的评论:

书的题目中的“变态狂”显然是故作惊人之语;并不知道书中中文翻译过来的“心理变态”在英文原书中对应的是什么,它在书里大约指的是一种天生的受制于基因遗传的缺乏同理心的心理状态,并不是我们通常在中文语境中理解的那种严重的、负面的意思

2016-04-13 09:35:41
来自请问你**的评论:

这本书看完我真的感触很深,我还给自己做了一个深度剖析,作者叙述他的一生,在一些事情的处理方式上察觉到了自己性格上的不足,或许在座的你我在什么方面有些缺陷,但我们没有扩大那个缺陷的影响,这就是好的。

2016-08-12 00:19:06
来自我是来**的评论:

詹姆斯自己是心理学家,偶尔发现自己的脑电图跟他所研究的具有心理变态的人的脑电图很相似。他追溯了家族充满暴力的历史,和自己成长过程中异于常人的据认为是心理变态导致的各种行为。

2016-04-28 11:49:40
来自菲菲和**的评论:

听彭凯平教授讲座时,听到一句话:情景使人变成圣人,情景也使人变成恶人。觉得很适合用在本书的主人公身上,虽然先天上来说,法隆注定会成为一个杀人犯,但是他却成了注注著名的科学家,不得不让我们感叹教养的可贵。

2016-04-25 09:02:1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很有意思的心理学书籍,作者的经历可以拍成一部电影了。心理变态的基因,血腥的家族史,却成为了顶尖科学家,这离不开作者的家庭和亲人对他的支持与爱。所以说“三条腿定理”,少了一条就能避免成为一个杀人犯啦哈哈。

2016-04-25 09:34:03
来自a***o(**的评论:

天生变态狂:TED心理学家的脑犯罪之旅 说是心理学书籍,看着看着总觉得是生物书哈哈哈。还是很不错的~

2017-07-03 10:59:5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詹姆斯法隆,知道了他是一个ted神经学科学家,在研究正常人和心理变态者的脑结构差异时,发现自己的脑结构和心理变态者的一样,这本书就是它的自传性的小说,还没开始看,但是感觉还不错。

2016-10-25 08:20:19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很有趣的故事,让我记起以前听到的一个故事,一对盗匪有一对双胞胎儿子,儿子在父母被抓时得知他们的身份,其中一个儿子大喊着也要像他的父母一样,而另一个孩子默默的下定决心去当一位有能力的律师。

2016-10-31 13:48:01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