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名师丛书·梁思成图书
人气:46

中国建筑名师丛书·梁思成

《梁思成/中国建筑名师丛书》作者林洙。 《梁思成/中国建筑名师丛书》内容提要:我国当代建筑学家。早年清华学校毕业后留学美国。曾任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部主任,清华大学硬件西主任,北京市建...
  • 所属分类:图书 >传记>建筑设计师  
  • 作者:[林洙]著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112124534
  • 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2-05
  • 印刷时间:2012-05-01
  • 版次:1
  • 开本:大32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梁思成/中国建筑名师丛书》作者林洙。 《梁思成/中国建筑名师丛书》内容提要:我国当代建筑学家。早年清华学校毕业后留学美国。曾任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部主任,清华大学硬件西主任,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名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会长。

编辑推荐

《梁思成/中国建筑名师丛书》作者林洙。 梁思成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

目录

上编 学术成就 下编 万年遭遇

在线预览

初踏求学之路杨廷宝6岁那年,24小时,父亲郑重其事地对他说:"廷宝,你该读书啦!"小廷宝一听,心里就有些怕,因为那时书读不好是要挨手心板的。但父命难违,小廷宝只好怯生生地尾随着父亲向家塾走去。家塾设在杨宅二进院的大厅里,四间宽大的堂屋,红漆的木格窗上糊着雪白的纸,屋内六七张八仙桌围坐着二十多个孩子,大的十多岁,小的五六岁,全是杨廷宝的堂兄弟和表兄弟。而家塾的老师是远近闻名的张先生,他清高而严厉,私塾里的孩子没有不怕他的。每天,老先生按初、中、高几个班次串讲,无非《百家姓》、《三字经》、《千家诗》,或者《诗经》、《论语》、《孟子》等等,说文解字,甚是乏味。而且老先生讲完,便要孩子们温习后轮流背书。杨廷宝最恨死记硬背那一套,再加上体弱记性不好,背书就越发吃力了。杨廷宝几乎每天都背不下来,于是挨手心板、面壁罚站,很是伤心,因此师生间的一道鸿沟便越来越深了。后来,那位私塾先生对杨廷宝父亲表示:这廷宝断然成不了什么宝!并,说:"我不能再收这孩子!"①而他父亲,一则豁达大度,并不计较这种小事,二则也想给孩子换换环境,便对张先生歉意地笑了笑:"好吧,以后我带他到洋学堂试试!"小廷宝从私塾回到了他自己的小院,面对同窗小伙伴的羞辱和先生的冷眼心情十分惆怅,但是父亲却耐心开导他、鼓励他,叮咛说:"来日方长,不要灰心。先养好身体,空下来多临临帖,练练字,一有机会,就带你进城读小学。"①从此,小廷宝出于对母亲的怀念,对父亲的感激,取出母亲留下的文房四宝和画卷遗墨,开始一笔一划地临摹起来,心中油然升起替父母争气,替自己争气,替亲朋好友争气,干出点成绩给瞧不起自己的人看看的强烈愿望。他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地写啊、画啊,再加上祖母的抚爱和后母的疼爱,更激发了小廷宝的上进心,练字习画更加用功了。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再加上小廷宝生来就有母亲米氏擅长书画的遗传基因,此时的书画水平日见长进,不但获得父亲的称赞,也让全家人,特别是私塾老师张先生刮目相看,更为小廷宝日后成为建筑大师奠定了扎实的绘画根基。杨廷宝9岁那年,父亲把他送进了南阳城里一所小学就读,但只读了两年便因战乱逃难辍学。等战乱平定后,杨家逐渐恢复元气,小廷宝就一面在家自学,练字习画;一面就跟父亲的好友王可亭先生习文练武,听他谈古论今,吟诗作对。不但学识日增,身子骨也硬朗起来。父亲见儿子大有进步,加之自己又被选为省议员,担任了开封省立中学的校长,就让小廷宝去投考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并请王可亭先生在家中辅导。1912年6月,不满12岁的小廷宝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及时次出远门赴省城开封应考。在这年夏秋之交发榜的那天,小廷宝急切地在榜上搜索自己的名字,名列备取生(20名)倒数第二!小廷宝垂头丧气,以为"这没什么指望了"①。幸运的是,在备取生中有个省城有权势的孩子,校长慑于他家的权势,就把备取生全部收录进来,编入了最差的"丙"班,小廷宝才有幸进入这所学校。后来,"因为丙班的那几位纨绔子弟,转为正式生也将我一起转入甲班。丙班是淘汰班,不然的话,我今天不知又在何方。"②1912年,杨廷宝离别了家乡,来到地处开封的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这里是截然不同的境地,严格的校规渐渐改变了杨廷宝的生活。他开始喜欢运动,打打拳,玩玩球,身体也慢慢健壮起来。假期回家,还常去池塘游泳,胆量也大了起来。新的征途朱启钤因发现宋《营造法式》的抄本,两次刊行后,产生了研究中国建筑的兴趣,因而1925年自筹资金成立营造学社。学社就设在北平宝珠子胡同七号朱启钤宅内,成立中国营造学社后于1932年迁到中山公园东朝房。初邀入社的社员大部分是朱启钤过去的幕僚,一些国学家。1930年朱启钤向支配美国退还庚款的"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中基会)"申请补助,"中基会"董事之一周贻春(梁思成初入清华时的校长,与朱共同创建营造学社)认为,营造学社缺少现代建筑学科的专门人才,担心庚款补助取不到成果,又由于他曾从梁启超处得知梁思成有研究中国建筑的志向,因而到沈阳来动员梁思成到营造学社来。最初,梁思成颇为踌躇,因为他一方面舍不得东大刚刚办起来的事业,另一方面对朱启钤曾为袁世凯称帝筹备大典一事感到十分不快,不愿轻率与他合作(后来证明他们合作得很好),但周贻春的多次说服终于使他动摇了。迫使他下决心离开东大,还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东北局势的不稳定,日本侵略军已剑拔弩张,东大的前途岌岌可危。另一个近因是校长张学良认为学生闹学运是一些教授们在后边鼓动的,所以扬言要枪毙他们。这事虽与梁思成无直接关系,但他对此事极为气愤,遂坚决辞职。于1931年9月到营造学社工作。1932年8月梁思成的第二个孩子(儿子梁从诫)出生了。在北平北总布胡同3号,他安置了自己的第二个家,这里有恬静的四合院,古香古色的起居窒,舒适的书房,但他没有留恋这安乐的物质生活,又开始了新的征途。我国历代,自实行科举制以来,封建土大夫阶级对文化的传统观念局限于文人学士的诗、文、书、画,而对铜铁冶铸、建筑、告——《蓟县独乐寺山门考》中说得十分清楚:"近代学者治学之道,首重证据,以实物为理论之后盾,俗谚所谓`百闻不如一见`,适合科学方法。艺术之鉴赏,就造型美术言,尤须重`见`。读跋千篇,不如得原画一瞥,义固至显。秉斯旨以研究建筑,始庶几得其门经。""我国古代建筑,征之文献,所见颇多,《周礼考工》、《阿房宫赋》、《两都两京》,以至《洛阳伽蓝记》等等,固记载详尽,然吾侪所得,则隐约之印象,及美丽之辞藻,调谐之音节耳。明清学者,虽有较专门之著述,如萧氏《元故宫遗录》,及类书中宫室建置之辑录,然亦不过无数殿宇名称,修广尺寸,及`东西南北`等字,以标示其位置,盖皆`闻`之属也。读者虽读破万卷,于建筑物之真正印象,绝不能有所得,犹熟诵《史记》`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遇刘邦于途,而不识之也。""造型美术之研究,尤重斯 旨,故研究古建筑,非作遗物之实地调查测绘不可。"(摘自《梁思成文集》(一))从此他为收集中国建筑资料的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争取实地调查,测量古代建筑物的全部及细部,用照相及写生方法记录下来,这是中国人用科学的方法,从实物中研究中国建筑的开始。梁思成还认为了解古代应由近及远,要研究宋《法式》应从清工部《工程做法》开始,要读懂这些巨著应求教于本行业的老匠师,要以北京故宫和其他古建筑为教材。于是他首先拜老木匠相文起,老彩画匠祖鹤州两位老师傅为师。到1932年他基本把清工部《工程做法》弄懂了,并把学习心得写了一本《清式营造则例》(于1934年出版)。它不是清《工程做法》的注释,仅仅是他学习《工程做法》的心得。1945年梁思成回顾这一工作时说:"我曾将《工程做法则例》的原则编成教科书性质的《清式营造则例》一部……十余年来发现当时错误之处颇多,将来再版时,当予以改正。"可惜梁思成没有得到"再版时改正"的机会。梁思成认为我国自"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楚人一炬,非但秦宫无遗,后世每当易朝之际,故意破坏前代宫室之恶习亦以此为嚆矢。"所以在大城市中是绝找不到古建筑的,可能的是在偏僻的地区保留有古代的宗教建筑。至1932年他已根据地方志的记载,为他的野外调查作了初步计划和准备。自1932年起他组织调查队每年两次出发到各省市县去探寻中国建筑的实例,林徽因虽然体弱,但仍尽可能参加调查工作。他及时次的野外调查即有重要的发现——河北蓟县独乐寺,是当时所发现的最古的木构建筑实物。尔后发现的正定隆兴寺,宝坻广济寺,赵州大石桥,大同善化寺、华严寺,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等都在中国建筑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P23-P27 初踏求学之路 杨廷宝6岁那年,24小时,父亲郑重其事地对他说:"廷宝,你该读书啦!"小廷宝一听,心里就有些怕,因为那时书读不好是要挨手心板的。但父命难违,小廷宝只好怯生生地尾随着父亲向家塾走去。 家塾设在杨宅二进院的大厅里,四间宽大的堂屋,红漆的木格窗上糊着雪白的纸,屋内六七张八仙桌围坐着二十多个孩子,大的十多岁,小的五六岁,全是杨廷宝的堂兄弟和表兄弟。而家塾的老师是远近闻名的张先生,他清高而严厉,私塾里的孩子没有不怕他的。每天,老先生按初、中、高几个班次串讲,无非《百家姓》、《三字经》、《千家诗》,或者《诗经》、《论语》、《孟子》等等,说文解字,甚是乏味。而且老先生讲完,便要孩子们温习后轮流背书。杨廷宝最恨死记硬背那一套,再加上体弱记性不好,背书就越发吃力了。杨廷宝几乎每天都背不下来,于是挨手心板、面壁罚站,很是伤心,因此师生间的一道鸿沟便越来越深了。后来,那位私塾先生对杨廷宝父亲表示:这廷宝断然成不了什么宝!并,说: "我不能再收这孩子!"①而他父亲,一则豁达大度,并不计较这种小事,二则也想给孩子换换环境,便对张先生歉意地笑了笑:"好吧,以后我带他到洋学堂试试!" 小廷宝从私塾回到了他自己的小院,面对同窗小伙伴的羞辱和先生的冷眼心情十分惆怅,但是父亲却耐心开导他、鼓励他,叮咛说:"来日方长,不要灰心。先养好身体,空下来多临临帖,练练字,一有机会,就带你进城读小学。"①从此,小廷宝出于对母亲的怀念,对父亲的感激,取出母亲留下的文房四宝和画卷遗墨,开始一笔一划地临摹起来,心中油然升起替父母争气,替自己争气,替亲朋好友争气,干出点成绩给瞧不起自己的人看看的强烈愿望。他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地写啊、画啊,再加上祖母的抚爱和后母的疼爱,更激发了小廷宝的上进心,练字习画更加用功了。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再加上小廷宝生来就有母亲米氏擅长书画的遗传基因,此时的书画水平日见长进,不但获得父亲的称赞,也让全家人,特别是私塾老师张先生刮目相看,更为小廷宝日后成为建筑大师奠定了扎实的绘画根基。 杨廷宝9岁那年,父亲把他送进了南阳城里一所小学就读,但只读了两年便因战乱逃难辍学。等战乱平定后,杨家逐渐恢复元气,小廷宝就一面在家自学,练字习画;一面就跟父亲的好友王可亭先生习文练武,听他谈古论今,吟诗作对。不但学识日增,身子骨也硬朗起来。父亲见儿子大有进步,加之自己又被选为省议员,担任了开封省立中学的校长,就让小廷宝去投考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并请王可亭先生在家中辅导。 1912年6月,不满12岁的小廷宝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及时次出远门赴省城开封应考。在这年夏秋之交发榜的那天,小廷宝急切地在榜上搜索自己的名字,名列备取生(20名)倒数第二!小廷宝垂头丧气,以为"这没什么指望了"①。 幸运的是,在备取生中有个省城有权势的孩子,校长慑于他家的权势,就把备取生全部收录进来,编入了最差的"丙"班,小廷宝才有幸进入这所学校。后来,"因为丙班的那几位纨绔子弟,转为正式生也将我一起转入甲班。丙班是淘汰班,不然的话,我今天不知又在何方。"② 1912年,杨廷宝离别了家乡,来到地处开封的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这里是截然不同的境地,严格的校规渐渐改变了杨廷宝的生活。他开始喜欢运动,打打拳,玩玩球,身体也慢慢健壮起来。假期回家,还常去池塘游泳,胆量也大了起来。新的征途 朱启钤因发现宋《营造法式》的抄本,两次刊行后,产生了研究中国建筑的兴趣,因而1925年自筹资金成立营造学社。学社就设在北平宝珠子胡同七号朱启钤宅内,成立中国营造学社后于1932年迁到中山公园东朝房。初邀入社的社员大部分是朱启钤过去的幕僚,一些国学家。1930年朱启钤向支配美国退还庚款的"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中基会)"申请补助,"中基会"董事之一周贻春(梁思成初入清华时的校长,与朱共同创建营造学社)认为,营造学社缺少现代建筑学科的专门人才,担心庚款补助取不到成果,又由于他曾从梁启超处得知梁思成有研究中国建筑的志向,因而到沈阳来动员梁思成到营造学社来。最初,梁思成颇为踌躇,因为他一方面舍不得东大刚刚办起来的事业,另一方面对朱启钤曾为袁世凯称帝筹备大典一事感到十分不快,不愿轻率与他合作(后来证明他们合作得很好),但周贻春的多次说服终于使他动摇了。迫使他下决心离开东大,还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东北局势的不稳定,日本侵略军已剑拔弩张,东大的前途岌岌可危。另一个近因是校长张学良认为学生闹学运是一些教授们在后边鼓动的,所以扬言要枪毙他们。这事虽与梁思成无直接关系,但他对此事极为气愤,遂坚决辞职。于1931年9月到营造学社工作。 1932年8月梁思成的第二个孩子(儿子梁从诫)出生了。 在北平北总布胡同3号,他安置了自己的第二个家,这里有恬静的四合院,古香古色的起居窒,舒适的书房,但他没有留恋这安乐的物质生活,又开始了新的征途。 我国历代,自实行科举制以来,封建土大夫阶级对文化的传统观念局限于文人学士的诗、文、书、画,而对铜铁冶铸、建筑、告——《蓟县独乐寺山门考》中说得十分清楚:"近代学者治学之道,首重证据,以实物为理论之后盾,俗谚所谓`百闻不如一见`,适合科学方法。艺术之鉴赏,就造型美术言,尤须重`见`。读跋千篇,不如得原画一瞥,义固至显。秉斯旨以研究建筑,始庶几得其门经。" "我国古代建筑,征之文献,所见颇多,《周礼考工》、《阿房宫赋》、《两都两京》,以至《洛阳伽蓝记》等等,固记载详尽,然吾侪所得,则隐约之印象,及美丽之辞藻,调谐之音节耳。明清学者,虽有较专门之著述,如萧氏《元故宫遗录》,及类书中宫室建置之辑录,然亦不过无数殿宇名称,修广尺寸,及`东西南北`等字,以标示其位置,盖皆`闻 `之属也。读者虽读破万卷,于建筑物之真正印象,绝不能有所得,犹熟诵《史记》`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遇刘邦于途,而不识之也。" "造型美术之研究,尤重斯 旨,故研究古建筑,非作遗物之实地调查测绘不可。"(摘自《梁思成文集》(一)) 从此他为收集中国建筑资料的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争取实地调查,测量古代建筑物的全部及细部,用照相及写生方法记录下来,这是中国人用科学的方法,从实物中研究中国建筑的开始。 梁思成还认为了解古代应由近及远,要研究宋《法式》应从清工部《工程做法》开始,要读懂这些巨著应求教于本行业的老匠师,要以北京故宫和其他古建筑为教材。于是他首先拜老木匠相文起,老彩画匠祖鹤州两位老师傅为师。到1932年他基本把清工部《工程做法》弄懂了,并把学习心得写了一本《清式营造则例》(于1934年出版)。它不是清《工程做法》的注释,仅仅是他学习《工程做法》的心得。1945年梁思成回顾这一工作时说:"我曾将《工程做法则例》的原则编成教科书性质的《清式营造则例》一部……十余年来发现当时错误之处颇多,将来再版时,当予以改正。"可惜梁思成没有得到"再版时改正"的机会。 梁思成认为我国自"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楚人一炬,非但秦宫无遗,后世每当易朝之际,故意破坏前代宫室之恶习亦以此为嚆矢。"所以在大城市中是绝找不到古建筑的,可能的是在偏僻的地区保留有古代的宗教建筑。至1932年他已根据地方志的记载,为他的野外调查作了初步计划和准备。自1932年起他组织调查队每年两次出发到各省市县去探寻中国建筑的实例,林徽因虽然体弱,但仍尽可能参加调查工作。 他及时次的野外调查即有重要的发现——河北蓟县独乐寺,是当时所发现的最古的木构建筑实物。尔后发现的正定隆兴寺,宝坻广济寺,赵州大石桥,大同善化寺、华严寺,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等都在中国建筑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P23-P27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 兽小**的评论:

不错

2013-02-06 13:04:4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这个人可伟大了 该看看这书!!

2013-03-19 20:24:0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这个商品不错~

2013-11-18 22:10:5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这个商品不错~

2014-05-12 22:47:58
来自杨天才**的评论:

喜欢看,内容不错,推荐广大读者。值得拥有。

2014-12-24 09:50:3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很好,书不错

2015-08-21 12:58:16
来自dd13196**的评论:

卖家服务很好,货品很好,快递也很迅速,合作愉快。

2015-08-27 08:33:1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好看

2015-09-10 14:54:34
来自smallle**的评论:

不多说,好东西

2016-02-20 23:11:43
来自lezhis**的评论:

女儿听同学说的,希望喜欢

2016-11-18 14:19:06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趁六一买的,留着慢慢看

2017-06-08 23:33:28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内容不错,排版也可以。

2017-06-19 12:14:58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这本没有塑封,封皮有点脏。主要是大概介绍梁的一生,很佩服以前这些大师,心中有一种坚持和信仰

2017-11-01 16:32:08
来自最淡心**的评论:

很好的课后学习资料,课外阅读都选的这个版本

2014-09-11 11:13:4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这本书 较为详细的介绍了梁思成的一生梁启超的家庭教育对他的影响 还有 中国文化的熏陶 西方文化的影响成就了 这么一个 梁思成

2013-06-20 18:43:26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