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犹闻读书声:中国教育1912─1937图书
人气:15

乱世犹闻读书声:中国教育1912─1937

没有人会否认民国也有如同"看不见海岸和灯塔的漆黑的海洋"一样的黑暗面,但是,数年前开始、蔓延至今天尚未"退烧"的民国读本热,还是引发了许多教育人士的困惑、焦虑和不安。不论家长们对民国读本的消费有多少...
  • 所属分类:图书 >社会科学>教育  
  • 作者:[张兴龙] 著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308121743
  •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3-11
  • 印刷时间:2013-11-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一切对民国教育的叙事,都应该注意"活着的民国教育",即在教育史上的意义,特别是对当下教育的影响。《乱世犹闻读书声:中国教育1912─1937》正是通过展现蔡元培、马相伯、鲁迅等8位先生在教育上的亲身诠释、梳理中国现代教育在1912─1937年26年间的发展路程,追慕远风,透析当下。作者认为,唯有如此,我们对民国教育的追溯和探索,才能对时下饱受诟病的应试教育有所补益,我们的读史,才能真正达到"以见知隐、以往知来"的目的。

现今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学制是如何来的?是谁创办了及时所"育才"学校?新文化运动在教育方面的意义又是什么?女子争取平等教育又有着怎样艰辛的过程?……诸多问题,开卷即可解疑。

编辑推荐

陈平原先生说:关心中国未来的读书人,都应该关心教育问题。然何谓师者?何谓教育?书中八位先生的亲身诠释,民国二十六年间实践与探寻之路,或可让诸位心有所得。谨以此书,追慕远去的精神。

作者简介

张兴龙,男,江苏连云港人。文学博士、博士后、兼职研究员、作家。主要研究文化学,已出版专著多部。

目录

及时部 1912─1919:枪炮喧嚣后,整饬教育待从头

[ 一]?1912 年:"壬子癸丑学制"的前前后后?

民国教育人物 | 蔡元培:翰林前传

[ 二]?1915 年:逆流与乱象?

[ 三]?1917 年:风流云散的北大?

民国教育人物 | 马相伯:国之大老

[ 四]?1919 年:新文化运动与教育改革?

?????| 民国教育人物 | 鲁迅:民族魂魄归何处

第二部 1920─1927:西学东渐,新教育运动的本土化

[ 一]?1922 年:青山遮不住的新学制?

民国教育人物 | 张伯苓:永远的南开校长

[ 二]?1925 年:职业教育的洪流?

民国教育人物 | 王国维:超越滚滚红尘的诗意

[ 三]?1926 年:定县实验?

民国教育人物 | 晏阳初:平民教育之父

第三部 1928─1937:二水分流,党化教育下的两张面孔

一]?1928 年:女子高等教育"双城记"?

[ 二]?1929 年:三民主义教育狂潮?

民国教育人物 | 罗家伦:徘徊在学术独立与政治涉入之间

[ 三]?1936 年:生活教育?

民国教育人物 | 陶行知:两千年后的孔子

后记

在线预览

及时部 1912─1919 枪炮喧嚣后,整饬教育待从头

推翻封建帝制后的中国所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是民国政府构建西式国民教育大厦的基础。正是以此为起点,才有了后来神话传奇般的民国教育大师风范。虽然期间不乏教育逆流与乱象,但是,北大的教育思想与新文化运动撕开的教育改革,仍然成为这一历史板块中最经典的记忆。

民国的历史太短,短到如同漫长历史板块之间的一条夹缝;民国的治乱太频,乱到人类所有的灾难几乎全部降临;民国的英雄太多,多到"大师"云集无法用数字计算;民国的话题太沉重,重到今天忆起仍然无法释然。仓皇乱世,究竟应该从何说起?

百年已过,我们的教育陶醉于数字上的不断刷新,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国际纪录"、"世界之最",应试教育的枷锁仍然未能解除,素质教育的目标还是一个遥遥无期的梦。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凭借他们富有的资产,让子女漂洋过海,去享受西方"美式教育"、"英式教育"的快乐,逃避已被妖魔化的应试教育。西方的教育似乎成了黄皮肤、黑眼睛的孩子们天真个性的庇护所,扮演着"救世主"的形象。这时,我们耳边"救救孩子"的呼声显得如此悲壮。

我们的目光重新触及那个短如夹缝的民国历史区间,同样是一个"西学东渐"的时代,教育舞台的大幕徐徐拉开,耀眼的聚光灯下,舞台的中央是鲜活的各色面孔,这里弥散着各异的声音:"迂腐顽固"的清朝遗老,带着学生尊孔读经;"投机的政客",口若悬河地宣扬政治教育;学贯中西的留洋博士,高蹈民主思想启蒙;激进的革命斗士,狂飙突进教育革命……众声喧哗,百家争鸣,共同奏响民国教育历史的曲音。之所以再次把目光聚焦于他们身上,源于他们学贯中西的大师风范,源于他们桀骜不驯的张扬个性,源于他们教育理想的自由赤诚。在当下,回眸民国教育历史中的点点滴滴,对于今天的教育仍具有现实的启示和警醒意义。

[ 一 ]1912 年:"壬子癸丑学制"的前前后后

1912 年 1 月 1 日,辛亥革命的枪炮声稍有平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1 月 3 日,蔡元培被孙中山任命为教育总长。1 月 9 日,在南京碑亭巷内务司楼上三间简陋的办公室里,蔡元培和他的同事们郑重宣布: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正式成立。

就这样,身为堂堂民国及时任教育总长、学贯中西的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乘两轮的人力车,在人力车夫的一路奔跑摇铃声中,穿越南京拥挤的街道,亲自去大总统孙中山的办公处领取官印。虽然这次上任不过经历短短数月──因为对袁世凯倒行逆施的强烈不满,蔡元培在同年 7 月愤然辞去教育总长之职,然后偕同家人奔赴德国留学考察──但是,蔡元培临危受命筹建民国教育部的动人情景,一度被人们列为民国开国史上的趣谈。也正是从这24小时开始,他为民国教育演绎了一段经典传奇。

然而,作为民国及时任教育总长,摆在这位清末著名翰林面前的困难是空前的。民国初建,百废待兴。1 月 3 日,蔡元培凭借其在教育界的崇高威望,临危受命,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之职。可是,民国及时任教育总长的桂冠外表光鲜,内在寒碜。蔡元培受命之际,教育部简直就是一个"草台班子",甚至没有办公的地方,为此,蔡元培询问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得到"国父"答复:"此须汝自行寻觅,我不能管也。"言下之意,不要指望国家给你安排了,一切都要自己想办法。此时蔡元培心中滋味莫可名状。

一个月前欧洲游学之时,惊悉国内革命,蔡元培欣喜若狂,乃至夜不能寐。刚刚抵沪之时,也有好友提醒国内教育已经是一个无可救药的烂摊子,让他不要接手。深谙国情的蔡元培对于其中困难何曾不知?但是,物质匮乏竟然如此,还是令他措手不及。他无奈地在南京城的旧提学使署、南洋劝业会、狮子桥等处连续数日奔波,寻找办公地点,但未果。一筹莫展之际,他遇见了恩师马相伯。当时,马相伯任江苏都督府内务司长,他允诺借出内务司办公楼的三个房间,蔡元培和他的同事们这才有了"官署"。堂堂民国教育总长,却连寻觅一间办公室都如此窘迫,其将面对的重新整饬全国教育伟业将会遭遇怎样的艰难,由此可想而知。

历史总是不断地创造神奇,民国的历史注定了蔡元培把神奇的故事进行到底。匮乏的人力资源考问着蔡元培总揽全国教育大局智慧的同时,也成就了他成为这个神奇故事的主角。

教育部创建之初,仅蔡元培、蒋维乔和一名会计,总计三人。蒋维乔,1873年生于江苏武进,自幼饱读诗书,20 岁中秀才,曾留学日本,力主"西学",倡导中小学新式教育,于 1902 年加入蔡元培组织的中国教育会,后长期在商务印书馆编辑小学教科书,并主持商务所办的新式学堂。蔡元培赴南京就职之前,身在上海,他到蒋维乔家中登门拜访,恳切地邀请蒋维乔共赴教育部,助他一臂之力。蔡元培说:"去国多年,于近来国内情形殊多隔膜,望公相助为理,部中一切,事无大小,皆愿为我计划之。"面对如此真挚的恳请,没有人会无动于衷,何况蒋维乔同样心怀国家,又念及与蔡元培的故友之情,于是慨然应允,任教育部参事,负责草拟法令。

为了尽快搭建一个以新式人才为主要成员的教育部,蔡元培致电全国的有识之士,真切地邀请他们为国家教育出智出力。年仅 23 岁,只是小学毕业的王云五与蔡元培从未谋面,素不相识。当时他被聘任为大总统府秘书,写信给蔡元培阐述自己对教育的一些主张。蔡元培认为他的建议极为中肯,立即回函邀请他来教育部工作。最终,经过孙中山的同意,王云五上午在总统府办公,下午到教育部做事。

蔡元培选用部员,不论党派,不计年龄,唯才是用。为了尽快招揽到人才,他采用了多种途径:其一是邀请早年曾经一起共事的故友,如蒋维乔、钟观光、王小徐等;其二是邀请留学德国时的同窗,如俞大纯、钱方度等;其三是邀请对教育学有研究的学者,如鲁迅、许寿裳等。经过紧张而忙碌的招贤纳士工作,蔡元培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组建了包括誊抄人员在内的 30 余人。

媒体评论

所谓大学者,非谓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梅贻琦(清华大学"终身校长")

强国之道,不在强兵,而在强民。强民之道,唯在养成健全之个人。

──蒋梦麟(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

民国时好多大学,好多教育家,好多大师,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两弹一星的院士、专家、数得出来的大师都是民国培养的,至少是民国培养的大师培养的。

──许纪霖(著名史学家)

怀念民国不是怀旧,而是一种寻找。当我们回望民国的时候,是要寻找一种可以依赖的资源,一种可以依赖的本土资源,因为从晚清到民国的半个世纪当中,我们的前人立下了一些规范,创造了一些可以让我们今天重新接上的传统。

──傅国涌(历史学者,独立撰稿人)

理解当代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等,必须关注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在我看来,知识的真正确立与有效传播,必须借助教育才能完成。所以,关心中国未来的读书人,都应该关心教育问题。……必须承认,从晚清到民国,很多人是抱着"教育救国"的观念来从事小学、中学、大学教育的。对他们来说,教育不仅仅是职业,更是理想。

──陈平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敖拉的**的评论:

这个商品不错~

2013-12-02 08:40:1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当当的书送货快,质量好,愿意在这里买

2013-12-18 14:00:0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这个商品不错~

2014-02-21 16:20:48
来自行走於**的评论:

不错的教育书籍,简明扼要。

2014-03-06 16:57:07
来自玉俊文**的评论:

内容丰富,装帧精美,送货及时。

2014-03-26 17:57:5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许多人都喜欢读书,我也一样喜欢读书,书带给了我们人类许多乐趣,也让我们懂得了许多道理。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台阶,书也是我勇气的源泉。书就是大海,而我是小鱼,在大海中自由自在地遨游;书就是天空,而我是小鸟,在天空中愉快地飞翔。我从小就喜欢读书,那时候不识字,只能看一些有图画的书,也常常让妈妈读给我听。上小学以后,我时常不是抱着一本童话故事书,就是拿着一本作文书。久而久之,我喜欢上了读书,不管是什么书,我都会认真地看。就这样,我从书中知道了许多知识,也从书中明白了许多道理,也积累了不少好词、好句。我的作文水平一下子提高…

2014-03-31 17:52:53
来自sun6693**的评论:

民国教育的水准,我们什么时候能赶上?

2014-05-04 15:07:28
来自wucgebg**的评论:

这个商品不错~

2014-06-11 16:43:01
来自独吻苍**的评论:

这个商品不错~

2014-09-05 08:06:2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这本书很不错,值得推荐,你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2015-01-04 12:43:46
来自五松居**的评论:

好书

2015-03-20 22:40:5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帮老公买的

2015-09-11 23:27:18
来自sunshin**的评论:

不错,物流给力~~

2015-11-17 08:49:3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乱世犹闻读书声,读出来的都是大人才。

2016-09-18 21:22:59
来自neijian**的评论:

ok

2016-12-16 09:17:32
来自老***m(**的评论:

非常满意!

2017-02-10 08:58:20
来自**(匿名**的评论:

非常满意,很喜欢

2017-04-26 23:20:34
来自爱***命**的评论:

多年来,当当带给我发现好书的惊喜、购买好书的快乐、阅读好书的愉悦和收藏好书的满足。不亦快哉!当当是爱书人的明灯、向导和天堂。感谢当当!为当当点赞!

2017-05-30 16:49:34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未看,再追加。

2017-07-07 16:16:08
来自i***0(**的评论:

乱世犹闻读书声:中国教育1912─1937 当当的老客户了,每有活动必来囤书,每周扫一次,要剁手的节奏!!!这次趁着有活动,还是囤了一大堆书,书都是好书,自己书单上要采购的,目前没有一一细看,只能就外观包装做个评价,包装不错,物流不错,就是希望价格上能再优惠些,多些给力的活动,多些优惠给钻石客户,嘿嘿~~当当的评价系统传图不能一次选择多张图片上传,要一张一张传,不仅麻烦,而且传图很慢,每次评价都很费时间,望能改进……

2017-07-12 17:11:35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虽然不是计划中要买的书,但是也很不错啦。

2017-07-15 17:10:50
来自墨素涟**的评论:

乱世犹闻读书声:中国教育1912─1937 知识是民族之本!

2017-10-26 15:28:52
来自lgch007**的评论:

教育是锢疾

2017-11-10 18:44:13
来自若水一**的评论:

当今的高等教育是为了赚钱,现今能有几个马相伯!

2013-12-27 14:32:2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好书,内容写的很好,通俗易懂,又能对当前教育提供启示意义。

2013-12-05 22:51:10
来自宙六三**的评论:

说不尽的民国逸事,道不完的民国文化,总会让我们回想起还有一群知识分子,文化教育者坚守的良知和教化民众的赤诚之心,--回归教育。

2017-10-19 15:55:59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