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简史(彩图珍藏版)图书
人气:23

万物简史(彩图珍藏版)

(原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著名科普作家叶永烈鼎力推荐,一部有关人类科学发展史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普名著,科学从未如此引人入胜,我们所居住的世界也从未如此充满惊奇和美妙)
  • 所属分类:图书 >童书>科普/百科>科普   图书 >童书>11-14岁>科普百科  
  • 作者:(美)[布莱森] 著,[严维明],[陈邕] 译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807326083
  • 出版社:接力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7-05
  • 印刷时间:2007-12-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铜版纸
  • 包装:精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有关现代科学发展史的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胜的书,作者用清晰明了、幽默风趣的笔法,将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繁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笔下。惊奇和感叹组成了本书,历历在目的天下万物组成了本书,益于人们了解大千世界的无穷奥妙,掌握万事万物的发展脉络。

书中回溯了科学史上那些伟大与奇妙的时刻,引用了近年来发现的科学史料,几乎每一个被作者描述的事件都奇特而且惊人:宇宙起源于一个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得见的奇点;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使北美洲和欧洲北部地区变得更加寒冷;1815年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坦博士拉火山喷发,喷涌而出的熔岩以及相伴而来的海啸夺走了10万人的生命;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上的活火山”……而那些沉迷于科学的科学家们也是千奇百怪:达尔文居然为蚯蚓弹起了钢琴;牛顿将一根大针眼缝针插进眼窝,为的只是看看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富兰克林不顾生命危险在大雷雨里放风筝;卡文迪许在自己身上做电击强度实验,竟然到了失去知觉的地步……

本书在讲述科学的奇迹与成就的同时,还浸润着浓郁的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全书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对“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一千古命题作了极为精当的阐释,每一个人在阅读此书之后,都会对生命、对人生、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产生全新的感悟。一位美国小读者的父亲说,读过《万物简史》之后,他对死亡不再感到恐惧。作者认为,这是一本书所能获得的较高评价。 这是一部有关现代科学发展史的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胜的书,作者用清晰明了、幽默风趣的笔法,将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繁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笔下。惊奇和感叹组成了本书,历历在目的天下万物组成了本书,益于人们了解大千世界的无穷奥妙,掌握万事万物的发展脉络。

书中回溯了科学史上那些伟大与奇妙的时刻,引用了近年来发现的科学史料,几乎每一个被作者描述的事件都奇特而且惊人:宇宙起源于一个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得见的奇点;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使北美洲和欧洲北部地区变得更加寒冷;1815年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坦博士拉火山喷发,喷涌而出的熔岩以及相伴而来的海啸夺走了10万人的生命;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上的活火山”……而那些沉迷于科学的科学家们也是千奇百怪:达尔文居然为蚯蚓弹起了钢琴;牛顿将一根大针眼缝针插进眼窝,为的只是看看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富兰克林不顾生命危险在大雷雨里放风筝;卡文迪许在自己身上做电击强度实验,竟然到了失去知觉的地步……

本书在讲述科学的奇迹与成就的同时,还浸润着浓郁的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全书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对“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一千古命题作了极为精当的阐释,每一个人在阅读此书之后,都会对生命、对人生、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产生全新的感悟。一位美国小读者的父亲说,读过《万物简史》之后,他对死亡不再感到恐惧。作者认为,这是一本书所能获得的较高评价。

编辑推荐

《万物简史》是为数不多的真正体现科普写作艺术高度的图书之一,一卷在手,乾坤宇宙尽在掌握,古往今来尽收眼底。仰望蔚蓝的星空,感受着宇宙的神奇与浩渺;俯瞰苍茫大地,领略生命的惊奇与美妙。

原北京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许智宏及著名科普作家叶永烈作序,中科院院士甘子钊、何祚庥及国际知名科学家彼特阿金斯、提姆弗兰纳里联袂推荐。

英文版荣获欧盟委员会笛卡儿科普奖、英国皇家学会安万特奖、美国《科学》杂志科普佳作奖,全球销量超过1000万册,被译为50多种国家和地区文字

中文版荣获首届中华出版物(图书)奖、第三届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佳作奖、第二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首届“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作品奖”等在内的数十项大奖

入选新中国60年具有影响力的600本书、改革开放30年具有影响力的300本书、改革开放30年30部科普翻译图书、中央国家机关读书活动第二批推荐图书、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青少年推荐百种图书,还被不少省、自治区、直辖市列入当地读书活动推荐书目。

作者简介

比尔布莱森,享誉世界的作家。1951年出生于美国艾奥瓦州,后定居英国,曾任职于《泰晤士报》,也为《纽约时报》、《国家地理杂志》等刊物撰文。2005年,被任命为英国久负盛名的杜伦大学校长。2006年12月,为表彰他在文学上的杰出贡献,他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授予大英帝国官佐勋章(OBE)。

布莱森擅长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他所游历的世界,在他的书里,英国式的睿智幽默与美国式的搞笑绝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他的尖刻加上他的博学,让他的文字充满了幽默、机敏和智慧,使他自己成为“目前活在世上的最有趣的旅游文学作家”(《泰晤士报》)。

代表作有《哈!小不列颠》、《欧洲在发酵》、《一脚踩进小美国》、《别跟山过不去》、《请问这里是美国吗?》等多种,每本均高居美、英、加畅销书排行榜前列。其中《哈!小不列颠》更被英国读者推选为“最能深刻传达出英国灵魂的作品”。作者不但才华横溢,兴趣亦十分广泛,在语言学方面著有《麻烦词汇词典》、《母语》、《美式英语》等书,皆为拥有广大拥趸的幽默之作。

作为布莱森创作的扛鼎之作,《趣味生活简史》是一部包罗万象的有关人类居家生活的思想性与趣味性兼具的巨著,甫一上市即荣登欧美各大畅销书排行榜最前列,包括美联社、英国广播公司、《纽约时报》、《泰晤士报》在内的世界各大媒体都予以广泛报道并且好评如潮。 译者简介: 比尔布莱森,享誉世界的作家。1951年出生于美国艾奥瓦州,后定居英国,曾任职于《泰晤士报》,也为《纽约时报》、《国家地理杂志》等刊物撰文。2005年,被任命为英国久负盛名的杜伦大学校长。2006年12月,为表彰他在文学上的杰出贡献,他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授予大英帝国官佐勋章(OBE)。

布莱森擅长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他所游历的世界,在他的书里,英国式的睿智幽默与美国式的搞笑绝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他的尖刻加上他的博学,让他的文字充满了幽默、机敏和智慧,使他自己成为“目前活在世上的最有趣的旅游文学作家”(《泰晤士报》)。

代表作有《哈!小不列颠》、《欧洲在发酵》、《一脚踩进小美国》、《别跟山过不去》、《请问这里是美国吗?》等多种,每本均高居美、英、加畅销书排行榜前列。其中《哈!小不列颠》更被英国读者推选为“最能深刻传达出英国灵魂的作品”。作者不但才华横溢,兴趣亦十分广泛,在语言学方面著有《麻烦词汇词典》、《母语》、《美式英语》等书,皆为拥有广大拥趸的幽默之作。

作为布莱森创作的扛鼎之作,《趣味生活简史》是一部包罗万象的有关人类居家生活的思想性与趣味性兼具的巨著,甫一上市即荣登欧美各大畅销书排行榜最前列,包括美联社、英国广播公司、《纽约时报》、《泰晤士报》在内的世界各大媒体都予以广泛报道并且好评如潮。 译者简介:

严维明,原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教授。曾留学英国伦敦大学,美国哥伦比亚特区大学及乔治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1995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译有《雾都孤儿》、《汤姆索耶历险记》、《牛津中阶英汉双解词典》等几十种,以及散文集《西欧见闻》和《大洋彼岸》。 陈邕,文学硕士,博学编辑兼翻译,1989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外文系英国语言文学专业,199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

目录

万物简史》中译本序

及时部 寥廓的空宇

第1章 如何营造一个宇宙

第2章 欢迎光临太阳系

第3章 埃文斯牧师的宇宙

第二部 地球的大小

第4章 事物的测定

第5章 敲石头的人们

第6章 势不两立的科学

第7章 基本物质

第三部 一个新时代的黎明

第8章 爱因斯坦的宇宙

第9章 威力巨大的原子

第10章 把铅撵出去

第11章 马斯特马克的夸克

第12章 大地在移动

第四部 处境危险的行星

第13章 砰!

第14章 地下的烈火

第15章 美丽而危险

第五部 生命本身

第16章 孤独的行星

第17章 进入对流层

第18章 浩瀚的海洋

第19章 生命的起源

第20章 小生物的世界

第21章 生命在前进

第22章 多灾多难的生命进程

第23章 丰富多彩的生命

第24章 令人惊叹的细胞

第25章 达尔文的非凡见解

第26章 生命的物质

第六部 通向我们的路

第27章 冰河时代

第28章 神秘的两足动物

第29章 永不安分的类人猿

第30章 一个星球,一次实验

在线预览

科学之书,原来可以很文学

梁晓声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著名作家

起初,书名将我吓了一跳——世上任何人,敢起如此大言不惭的书名?又见封面上印有一竖行小字——“为万物写史,为宇宙立传”,更是荒唐。想这世界上,物种分类别科,补以纲,补以目,仅以昆虫而论,据我所知,似乎便有千余万之多。所谓“物”,又分为有生命的,无生命的,而书名那个“万”字,又显然是包容一切的意思,自然也包括地球和宇宙。地球之外,星球无数,宇宙之外,还有宇宙……这样一部“万物”的“史”难道是人写得出来的吗?再见作者是美国人,窃思美国人也未免太狂妄了,连“上帝”做来都肯定要伤脑筋的事,他们竟也好大喜功起来,于是决定再看这 一部匪夷所思的书……

真就是才读的它。

斯时十部图书我已列出了书单,偏见使我将此书排除在外了。

幸而我终于还是读了它。否则,作为评委,我大惭也。

而这一部书,是那类只要喜欢读书的人读上几行,就立刻会被吸引住的书。并且,立刻会感到这是一部不寻常的书。

关于质子有多么小,此书所列举的例子仿佛是信手拈来,然而也是极其智慧巧妙的。用“5000亿个”和“1.5万年的秒数”两个天文数字,将质子之小描述得令人叹为观止。

质子如此之小,作者的结论却是那么的谨慎——“因此,起码可以说,质子是极其微小的”。

也没有感叹号。

一种平静得很的、毫不夸张造势的行文风格。

此种文风也顿时使我对它好感有加。

接下来关于怎样创建一个宇宙的描写,更是令人拍案叫绝。科学之书,原来可以很文学

梁晓声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著名作家

起初,书名将我吓了一跳——世上任何人,敢起如此大言不惭的书名?又见封面上印有一竖行小字——“为万物写史,为宇宙立传”,更是荒唐。想这世界上,物种分类别科,补以纲,补以目,仅以昆虫而论,据我所知,似乎便有千余万之多。所谓“物”,又分为有生命的,无生命的,而书名那个“万”字,又显然是包容一切的意思,自然也包括地球和宇宙。地球之外,星球无数,宇宙之外,还有宇宙……这样一部“万物”的“史”难道是人写得出来的吗?再见作者是美国人,窃思美国人也未免太狂妄了,连“上帝”做来都肯定要伤脑筋的事,他们竟也好大喜功起来,于是决定再看这 一部匪夷所思的书……

真就是才读的它。

斯时十部图书我已列出了书单,偏见使我将此书排除在外了。

幸而我终于还是读了它。否则,作为评委,我大惭也。

而这一部书,是那类只要喜欢读书的人读上几行,就立刻会被吸引住的书。并且,立刻会感到这是一部不寻常的书。

关于质子有多么小,此书所列举的例子仿佛是信手拈来,然而也是极其智慧巧妙的。用“5000亿个”和“1.5万年的秒数”两个天文数字,将质子之小描述得令人叹为观止。

质子如此之小,作者的结论却是那么的谨慎——“因此,起码可以说,质子是极其微小的”。

也没有感叹号。

一种平静得很的、毫不夸张造势的行文风格。

此种文风也顿时使我对它好感有加。

接下来关于怎样创建一个宇宙的描写,更是令人拍案叫绝。

“你已经做好了创建一个宇宙的准备。”

这样的文字,怎么能不吸引人呢?

此书的某些章节,自然而然地引出科学趣事和科学事迹。在介绍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为某些科学家画了素描。

此书文采飞扬,智慧巧妙的比喻不胜枚举。

将具有科学性的书以具有文学性的风格来写,一向不多。

万物简史》是我读过的好的一部这样的书。

它的文字不但饶有趣味而且极为优美,有些章节、段落,堪称科普美文。其美少见。

“科学从未如此引人入胜,我们所居住的世界也从未如此充满了惊奇和美妙”。

“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书。”

“注定要成为一部现代科普著作的经典。”

以上评论之语,《万物简史》实在是当之无愧。

它给予我们中国写书人的一种大启示乃是——很科学的书原来竟是可以写得很文学的……

(本文为作者作为评委为《万物简史》获得第二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所写的书评。)

生命的奇迹

地球上的普通物种只能延续大约400万年,因此,若要在这里待上几十亿年,你不得不像制造你的原子那样变个不停。你要准备自己身上的一切都发生变化——形状、大小、颜色、物种属性等等——反复地发生变化。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变化的过程是无定规的。从“细胞质的原始原子颗粒”(用吉尔伯特和沙利文的话来说),到有知觉、能直立的现代人,要求你在特别长的时间里,以特别的方式,不断产生新的特点。因此,在过去38亿年的不同时期里,你先是讨厌氧气,后又酷爱氧气,长过鳍、肢和漂亮的翅膀,生过蛋,用叉子般的舌头舔过空气,曾经长得油光光、毛茸茸,住过地下,住过树上,曾经大得像麋鹿,小得像老鼠,以及超过100万种别的东西。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演变步骤,只要发生哪怕最细微的一点偏差,你现在也许就会在舔食长在洞壁上的藻类,或者像海象那样懒洋洋地躺在哪个卵石海滩上,或者用你头顶的鼻孔吐出空气,然后钻到18米的深处去吃一口美味的蚯蚓。

你不光自古以来一直非常走运,属于一个受到优待的进化过程,而且在自己的祖宗方面,你还极其——可以说是奇迹般地——好运气。想一想啊,在38亿年的时间里,在这段比地球上的山脉、河流和海洋还要久远的时间里,你父母双方的哪个祖先都很有魅力,都能找到配偶,都健康得能生儿育女,都运气好得能活到生儿育女的年龄。这些跟你有关的祖先,一个都没有被压死,被吃掉,被淹死,被饿死,被卡住,早年就受了伤,或者无法在其生命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刻把一小泡遗传物质释放给恰当的伴侣,以使这惟一可能的遗传组合过程持续下去,最终在极其短暂的时间里令人吃惊地——产生了你。

世界是很宝贵的

按照德雷克的方程式,你把宇宙某个部分的恒星数除以恒星可能拥有行星系的数;再用那个商除以理论上能够存在生命的行星系数;再用那个商除以已经出现生命,而且生命提高到了有智力的状态的行星系数;如此等等。每这样除一次,那个数字就大大缩小——然而,即使以最保守的输入,仅在银河系里,得出的高等文明社会的数字也总是在几百万个。

这种看法多么有意思,多么激动人心。我们也许只是几百万个高等文明社会中的一个。不幸的是,空间浩瀚,据测算,任何两个文明社会之间的平均距离至少在200光年。为了让你有个清楚的概念,光这么说还不行,还要作更多的解释。首先,这意味着,即使那些生物知道我们在这里,而且能从望远镜里看到我们,他们所看到的也只是200年以前离开地球的光。因此,他们看到的不是你和我。他们看到的是法国大革命、托马斯杰斐逊以及穿长丝袜、戴假发套的人——是不懂得什么是原子或什么是基因的人,是用一块毛皮摩擦琥珀棒生电、认为这挺好玩的人。我们收到这些观察者发来的电文,很可能以“亲爱的大人”开头,祝贺我们牵着骏马,能够熟练地使用鲸油。200光年是如此遥远的距离,我们简直无法想像。

因此,即使我们其实并不孤单,实际上我们还是很孤单。卡尔萨根推算,宇宙里有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多达100万亿亿颗——这个数字远远超出我们的想像力。但是,同样超出我们想像力的,是它们所散落的宇宙的范围。“要是我们被随意塞进宇宙,”萨根写道,“你在一颗行星上或靠近一颗行星的可能性不足十亿亿亿亿分之一(即10-33)。世界是很宝贵的。”

东京:一座“等待死亡的城市”

最常见的地震发生在两个板块相接之处,比如沿圣安德烈斯断层的加利福尼亚州。两个板块互相推推搡搡,压力随之增加,一方或另一方作出让步。总的来说,两次地震的间隔越长,积储的压力就越大,大地震波及的范围就越广。东京特别担心这样的事情发生。伦敦大学院的危险事件专家比尔麦圭尔把东京描述成一个“等待死亡的城市”(你会发现,许多旅游传单上没有印上这句名言)。日本已经是个以多地震闻名的国家,而东京恰好又位于三个构造板块的相遇之处。你会记得,1995年,近500公里以西的神户市发生了一次7.2级地震,造成6 394人死亡。据估计,损失高达990亿美元。但是,那算不了什么——哎呀,相对很小——如果与将来东京可能会遭受的损失相比的话。

东京在近代遭受过一次破坏性极大的地震。1923年9月1日快到中午时分,该市发生了有名的关东大地震——一次比神户地震强烈10倍以上的地震。20万人死于非命。自那以来,东京一直神秘地悄无动静,因此地下的张力已经积聚了80年。到头来,它肯定要爆发。1923年,东京只有大约300万人口。今天,人口将近3 000万。谁也不愿意去猜测下一次到底会死多少人,但据估计,潜在的经济损失可能高达7万亿美元。

牛顿是个怪人

牛顿是个怪人——他聪明过人,而又离群索居,沉闷无趣,敏感多疑,注意力很不集中(据说,早晨他把脚伸出被窝以后,有时候突然之间思潮汹涌,会一动不动地坐上几个小时),干得出非常有趣的怪事。他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也是剑桥大学的及时个实验室,但接着就从事异乎寻常的实验。有一次,他把一根大针眼缝针——一种用来缝皮革的长针——插进眼窝,然后在“眼睛和尽可能接近眼睛后部的骨头之间”揉来揉去,目的只是为了看看会有什么事发生。结果,说来也奇怪,什么事儿也没有——至少没有产生持久的后果。另一次,他瞪大眼睛望着太阳,能望多久就望多久,以便发现对他的视力有什么影响。他又一次没有受到严重的伤害,虽然他不得不在暗室里待了几天,等着眼睛恢复过来。

与他的非凡天才相比,这些奇异的信念和古怪的特点算不了什么——即使在以常规方法工作的时候,他也往往显得很特别。在学生时代,他觉得普通数学局限性很大,十分失望,便发明了一种崭新的形式——微积分,但有27年时间对谁也没有说起过这件事。他以同样的方式在光学领域工作,改变了我们对光的理解,为光谱学奠定了基础,但还是过了30年才把成果与别人分享。

卡文迪许本身就是一部书

卡文迪许本身就是一部书。他生于一个生活奢华的权贵家庭——祖父和外祖父分别是德文郡公爵和肯特公爵——是那个年代最有才华而又极其古怪的英国科学家。几位作家为他写过传记。用其中一位的话来说,他特别腼腆,“几乎到了病态的程度”。他跟任何人接触都会感到局促不安,连他的管家都要以书信的方式跟他交流。

有一回,他打开房门,只见前门台阶上立着一位刚从维也纳来的奥地利仰慕者。那奥地利人非常激动,对他赞不绝口。一时之间,卡文迪许听着那个赞扬,仿佛挨了一记闷棍;接着,他再也无法忍受,顺着小路飞奔而去,出了大门,连前门也顾不得关上。几个小时以后,他才被劝说回家。

有时候,他也大胆涉足社交界——尤其热心于每周一次的由伟大的博物学家约瑟夫班克斯举办的科学界聚会——但班克斯总是对别的客人讲清楚,大家决不能靠近卡文迪许,甚至不能看他一眼。那些想要听取他的意见的人被建议晃悠到他的附近,仿佛不是有意的,然后“只当那里没有人那样说话”。如果他们的话算得上是在谈论科学,他们也许会得到一个含糊的回答,但更经常的情形是听到一声怒气冲冲的尖叫(他好像一直是尖声尖气的),转过身来发现真的没有人,只见卡文迪许飞也似的逃向一个比较安静的角落。

险象环生的细胞

细胞被许多人比喻成许多事物,从“一个复杂的化学精炼厂(物理学家詹姆斯特菲尔)到“一个人口稠密的大都市”(生物学家盖伊布朗)。细胞既是二者,而又都不是。说它像个精炼厂,是因为在其内部进行着规模巨大的化学活动;说它像个大都市,是因为里面拥挤不堪,忙忙碌碌,充满互动,貌似纷繁混乱,却有着自成一体的结构。不过,它实质上比你所见过的任何城市或工厂都要可怕得多。首先,在细胞内部没有上下之分(引力对细胞大小的东西几乎不起任何作用),它的每一处原子大小的空间都被充分地利用。活动到处存在,电流不停流动。你也许并不觉得自己带很多电,实际上是带的。我们吃的东西、呼吸的氧气在细胞里被合成电流。那么,我们为什么在相互接触时没有把对方击倒,或者我们坐在沙发上时又为什么没有将沙发烧焦呢?原因在于这一切都是在非常小的规模内发生的:电压仅仅是0.1伏,传输的距离要以纳米来计算。然而,如果将其按比例扩大,它所产生的冲击力相当于每平方米2000万伏,与一次雷电核心区所产生的电荷一样多。

如果你有机会去访问一个细胞,你一定不会喜欢它的。若是将原子放大到豌豆一样大小,那么一个细胞就会变成直径达800米的一个球体,由一个名叫细胞骨架的大梁似的复杂架子支撑着。在它的里面,几百万几百万个物体——有的大如篮球,有的大如汽车——像子弹一样呼啸而过。在这里你简直难以找到立足的地方,每一秒钟都会遭到数千次来自四面八方的物体的撞击和撕扯。即使对长期待在细胞里面的成员来说,这里也是一个险象环生的地方。每一段DNA链平均每8.4秒就要遭到一次袭击或损害——每天要遭到1万次——被化学物质或是其他物质撞击或撕成碎片,所有这些伤口必须很快被缝合,除非细胞不想再活下去。

生命没有雄心壮志

请你想像一下,把地球的45亿年历史压缩成普通的24小时。那么,生命起始很早,出现及时批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大约是在上午4点钟,但在此后的16个小时里没有取得多大进展。直到晚上差不多8点30分,这24小时已经过去六分之五的时候,地球才向宇宙拿出点成绩,但也不过是一层静不下来的微生物。然后,终于出现了及时批海生植物。20分钟以后,又出现了及时批水母以及雷金纳德斯普里格在澳大利亚看到的那个神秘的埃迪亚卡拉动物群。晚上9点4分,三叶虫登场了,几乎紧接着出场的是布尔吉斯页岩那些形状美观的动物。快到10点钟的时候,植物开始出现在大地上。过不多久,在这24小时还剩下不足两个小时的时候,及时批陆生动物接着出现了。由于10分钟左右的好天气,到了10点24分,地球上已经覆盖着石炭纪的大森林,它们的残留物变成了我们的煤。及时批有翼的昆虫亮了相。晚上11点刚过,恐龙迈着缓慢的脚步登上了舞台,支配世界达三刻钟左右。午夜前20分钟,它们消失了,哺乳动物的时代开始了。人类在午夜前1分17秒出现。按照这个比例,我们全部有记录的历史不过几秒钟长,一个人的一生仅仅是刹那工夫。

在这大大压缩的24小时中,大陆到处移动,以似乎不顾一切的速度砰地撞在一起。大山隆起又复平,海洋出现又消失,冰原前进又后退。在整个这段时间里,每分钟大约三次,在这颗行星的某个地方亮起一道闪光,显示曼森尺度的或更大的陨石撞击了地球。在陨石轰击、很不稳定的环境里,竟然还有东西能存活下来,这是令人惊叹的。实际上,没有很多东西能挺过很长时间。

要了解我们在这部45亿年长的电影里登场是极其微末的事,也许还有一种更有效的方法。你把两条手臂伸展到极限,然后想像那个宽度是整个地球史。按照这个比例,据约翰麦克菲在《海洋和山脉》一书中说,一只手的指尖到另一只手的手腕之间的距离代表寒武纪以前的年代。全部复杂生命都在一只手里,“你只要拿起一把中度粒面的指甲锉,一下子就可以锉掉人类历史”。

幸亏那种事情没有发生,但将来很可能会发生。我不想在这个时刻散布悲观论调,但地球上的生命有着另一个极其相似的特点:生命会灭绝。而且相当经常。尽管物种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聚集起来保存自己,但它们经常崩溃和死亡。它们变得越复杂,好像灭绝得越快。为什么那么多生命没有雄心壮志,这也许是一个原因。

一个星球,一次实验

如果你在打算委派哪种生物去照料我们这个寂寞宇宙中的生命,监测它们正在去往何方,记录它们去过何处,你不会选择人类来担当这一项工作。

但是,无可改变的事实是:我们已经被选中了,不管是命中注定,还是天意眷顾,抑或你希望称做任何别的原因。就我们所知,我们是最的。我们也许是最有智慧的,我们也许是万物之灵长,同时也是万物最可怕之噩梦,想到这一点真令人沮丧。

我们对于自己的照料工作是如此的漫不经心,无论它们活着的时候还是死了以后,究竟有多少种生物已经灭绝,或即将灭绝,或永远不会灭绝,在此过程中我们究竟扮演何种角色,我们都一无所知——真的是一无所知。1979年,在《快要沉没的方舟》一书里,作者诺曼迈尔斯认为人类活动每周导致地球上的2种物种的灭绝。到了20世纪90年代,他将这个数字提高到每周近600种。(这种灭绝包括各种生物——植物、昆虫等等,还有其他动物。)别的人将这个数字估计得更高——每周达1 000多种。另一方面,联合国发表于1995年的一个报告中指出,在过去400年中,已知的动物灭绝种数将近500种,植物650多种——并且指出这个统计“几乎可以肯定是低估了”,尤其对热带物种来说更是如此。不过也有为数不多的人认为,大多数灭绝的数据中有明显夸大的成分。

实际情况是,我们不知道。我们一点儿也不知道。我们不知道我们已经做的许多事是什么时候开始做的。我们不知道我们目前在做什么,也不知道我们目前的行动对将来有什么影响。我们知道的是,我们只拥有一个星球,只有一种生物具有改变她的命运的能力。正如爱德华O.威尔逊在他的《生命的多样性》一书中以无与伦比的简洁语言所表达的那样:“一个星球,一次实验。”

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寓意的话,那就是我们来到这个地球上,实在是十分的幸运——这里的“我们”,我指的是所有的生物。在我们这个宇宙中,获得任何一种生命都是一个奇迹。当然,作为人类,我们更是双倍的运气。我们不仅享有存在的恩典,而且还享有的欣赏这种存在的能力,甚至还可以以多种多样的方式使其变得更加美好。这样一种技巧,我们才刚刚开始掌握。

在不太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已经达到了一个优越的位置。从行为科学的意义上说——也就是能够说话,从事艺术,组织复杂而又丰富多彩的活动——现代人类存在的时间只占地球历史的万分之一——实在短得可怜。但是,即便是存在如此短暂的时间,也需要一连串差不多永无休止的好运。

我们确实还处于起始阶段。当然,问题的关键是要确保我们一路走好,并且永无尽头。而这一切,几乎可以肯定的就是,仅仅有好运相伴是远远不够的。

媒体评论

赞誉:

万物简史》……注定要成为一部现代科普著作的经典。

── 《纽约时报》

科学从未如此引人入胜,我们所居住的世界也从未如此充满惊奇和美妙。

── 《出版商周刊》

万物简史》必将引发销售狂潮,其结果是数以百万计的人将对宇宙万事万物和万千生命比以前有更多的了解。

── 《每日电讯》

再过一二十年,布莱森一定会收到不少年轻科学家的来信。他们告诉他,是他的书引领他们走进了科学的殿堂,使他们明白了应该怎样度过他们的一生。

── 《俄勒冈人报》

国内外知名科学家推荐:

科学其实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神秘和高深,它每天都发生在我们的周围。

── 许智宏(北京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

一次富于智慧、风趣幽默而又大开眼界的科学之旅。

── 甘子钊(中科院院士、国家超导专家委员会及时首席科学家)

我认为这是值得向所有青少年朋友们推荐的一本科普读物。

── 何祚庥(中科院院士、著名理论物理学家)

这部雄心勃勃的著作,通过一种富于智慧和极易理解的方式,将科学与最广大的潜在读者联系在了一起。

── 罗伯特温斯顿(英国皇家学会安万特奖评委会主席

万物简史》可以跻身于最引人入胜的图书之列。

── 彼特阿金斯(牛津大学著名教授、国际理论和应用化学联合会会长)

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如果所有学校都将其列入科学教育的教材,那么它们将变得更加富有吸引力。

── 提姆弗兰纳里(南澳科学委员会主席、《自然的缺环》作者)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万物简史(彩图珍藏版) 书印刷精美,但是有异味;孩子小,看不懂,大人先看看!

2017-06-18 09:59:13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一部有关人类科学发展史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普名著,科学从未如此引人入胜,我们所居住的世界也从未如此充满惊奇和美妙。就像介绍说的一样,我们和孩子一起读书,一起了解世界的可爱和奇妙~

2017-02-20 08:46:34
来自丁当obr**的评论:

书籍很好,但是有一页纸不太好了,自己重新粘了一下,感觉好多了。关键是价格够给力,这种书是可以看一辈子的好书,家长看好了之后,孩子也可以看,这钱值得花,谢谢当当,还是要说一句的是,加强包装,加强包装,加强包装,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2016-05-16 19:11:04
来自铃兰之**的评论:

这本书本身还可以,但是放在儿童图书目录里不合适。本来买给我女儿看的,一翻,除了感觉文字有点深以外,还发现有“印第安人的生殖器”这类语言。我想起码要等到孩子15岁左右才能看吧?另外有几张插图我看了都吓一跳,小孩子能受得了么?希望下次当当归类图书的时候注意!

2009-11-09 12:41:53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字迹清晰流畅自然,内容丰富,很早就想给孩子买一本好书,怕孩子太小看不懂。现在开学四年级了。果断下手买一本,整个暑假可以多阅读。够他消化了,希望能吸收很多的新的知识。自己也准备看看和孩子一起阅读,和孩子一起成长!

2017-07-07 08:57:52
来自尘埃与**的评论:

这本书是买了送给外甥女10岁的生日礼物,书的质量还可以,外甥女好像不太喜欢看,说等到上初中了再看,目前她只看了其中关于螨虫的一篇。这可能跟她不太爱看书有关。我对书的质量及内容感到挺满意的。

2010-11-05 12:22:13
来自s***r(**的评论:

《万物简史》是为数不多的真正体现科普写作艺术高度的图书之一,一卷在手,乾坤宇宙尽在掌握,古往今来尽收眼底。仰望蔚蓝的星空,感受着宇宙的神奇与浩渺;俯瞰苍茫大地,领略生命的惊奇与美妙。大人孩子都喜欢看

2017-06-05 13:04:1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万物简史,7岁的女儿超喜欢,去年买的是儿童彩绘版的,读完了真心觉得这是本好书,无论是大人小孩都可以学习到很多之前不了解的东西,所以这次买了完整版。一开始女儿还嫌字多图少,现在读到第三章就爱不释手了,每天必读!

2014-05-22 16:30:33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万物简史,到货后孩子就迫不及待的看了起来,当当书真是不错,绝对正版

2017-06-01 21:08:55
来自秋回**的评论:

可能是原先的期望过高,拿到手后打开一看非常失望,我期待的生动有趣的文字没有,由浅至深的解说也没有。这本书原本是要送给上初中的姨侄女,但我现在只能说这本书不会给她带来惊喜了。

2010-03-23 08:53:2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不少于5个字万物简史读后感读完厚厚的一本《万物简史》,我感到意犹未荆这真是一本最打动人的科普书。作者比尔·布莱森自称这本书是“为万物写史,为宇宙立传”。他用清晰明了、幽默风趣的笔法,将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繁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笔下。这是一本可以从任何一页任何一行任何一个字开始把你吸引的书,就像是在聆听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你可以和作者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去与达尔文、爱因斯坦、牛顿这样的巨匠一起遨游科学的海洋,探索宇宙和世界的奥秘。在这本书里,作者不是在陈列知识,而是用满腔热情把知识做成工艺品,让人读来…

2013-05-23 08:41:27
来自小龙爱**的评论:

通俗易懂的语言,丰富的知识使我受益匪浅。从宇宙的形成到宇宙大爆炸;从地球的形成到人们对地球的研究;科学地发展历史及其对生活及环境的影响;从中了解了地球的愤怒----自然灾害,人们在自然灾害面前真是非常的弱小,甚至一个国家也难于对抗。日本的前途大概就是在地震中消亡。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人类发展的历史让我更了解了自身。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尤其对于像我这样的小学生来讲,可以懂得更多有益的科普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2009-07-31 10:52:56
来自职场大**的评论:

确实是非常不错的一本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史。就像是这本书的英文名字一样: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hthing。几乎关于这个世界的所有科学知识通通都囊括。最重要的这类科普读物和国内的科普类书籍有个很大的区别,大多数国内出版的科普类书籍要么就是知识的堆砌,把读者当做小学生,用词幼稚,要么就是功利化严重,科学养殖等等的。阅读科普书籍不仅仅就是只收获科学知识,培养自己的科学精神也很重要。在《万物简史》里我们看到很多科学家有巨大的成就同时也在犯错误,有创新也有守旧,很多观念一度被视为天经地义也同样经过时间而遭到淘汰………

2009-08-18 00:13:39
来自紫贝壳l**的评论:

这本书捧回家就被我家先生霸占了,厚厚的一本在他痴迷的阅读下已变得相当薄,就剩几十页就读完了。他说,只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但读书人要有一定的基础,也就是得学过中学史地知识,那看起书来会深有体会的。的确是一本可收藏的好书!

2008-06-24 16:39:25
来自大熊不**的评论:

偶是偶尔发现有这个珍藏版的。在偶的概念里书就应该都印刷成这样才叫书。可以收藏几百年。孩子拿来特别喜欢,看过之后跟我提了好多问题我都不知道,搞得我既惊喜又难堪。是不错的科普读物,很好看。看了这本书,真是觉得我们的教科书写得不是一般的烂,完全泯灭孩子们了解世界和宇宙的兴趣。希望编教科书的人、编考试卷的人也去看看这本书,看看人家是怎么让科学变得有意思的!我强烈建议父母们购买,写得风趣幽默,读得十分轻松、开心。可以有效地提高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不仅仅是科学知识——从而免于被伪科学忽悠。

2008-04-11 14:44:26
来自betty乐**的评论:

看到中央电视台推荐了这本书,当时就很想拥有,好在当当网有出售,立即下单购进。这本书从我们普通人而不是科学家的角度上,让你很轻松的理解了各种平时很难触及到的科学知识,真是本不错的书。先自己看,然后再吸引孩子看,可以永久珍藏的好书!

2012-03-01 14:00:11
来自长风林**的评论:

刚收到书的第一时间,就被深深震撼。精美的印刷,丰富的图文,幽默的语言,都让人爱不释手。不愧经典之名。作为“最好的”科普经典读物,大人读,孩子读,都是适合且受益深远。强烈推荐阅读。也许一本书,就可以改变对于自己周遭的理解。

2012-11-19 11:26:10
来自anylush**的评论:

之前有犹豫,简装版才二十多,这个精装版贵太多了。书香节时咬咬牙买了精装插图的。结果收到书时吓一跳,好大好厚的一本!粗略翻了翻,精美值爆表。至于书的内容,读作者的前言就被迷住了,好看程度是名不虚传。看来没买错,自己看完将来留给小孩子也不错。

2016-04-24 21:02:44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