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的朋友圈图书
人气:17

季羡林的朋友圈

读交友之道,品书生意气与名士风流。记录了季羡林与胡适、巴金、沈从文、金庸等名士们的交际与往来。展示了季羡林一生如何“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北京大学著名学者季羡林的亲炙弟子梁志刚先生亲自动笔。
  • 所属分类:图书 >文学>纪实文学  
  • 作者:[梁志刚] 著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69916089
  •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9
  • 印刷时间:2017-09-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内容简介

季羡林的朋友圈》是一部谈论友谊的散文集。主要讲述了季羡林与好朋友之间的生活交往。季羡林说,朋友是世界上可爱的。若没有朋友,生活中便会少了很多乐趣。因此,他用自己的真诚,结交了各类有趣的朋友。这本书谈论了他们交往的过程,鼓励人们热情互助、真诚相交。 这本书借季羡林的生活实例、日记和其他作品展示了季羡林先生关于人生、治学、生活、交友等方面的独到见解,讲述了他在交友中坚持的原则:质朴,淳厚,诚恳,平易;骨头硬,心肠软;怀真情,讲真话。季羡林坦诚自己的交友原则:我喜欢的人是这样的:……不阿谀奉承,不背后议论;不人前一面,人后一面;无哗众取宠之意,有实事求是之心;不是丝毫不考虑个人利益,而是多为别人考虑;关键是一个“真”字,是性情中人……这本书是一本凝聚了长者生活智慧和治学经验的书,值得后生和晚辈好好品读。

编辑推荐

季羡林作为梵语、吐火罗语学者,他一生的经历曲折多变、丰富传奇。

《季羡林的朋友圈》是季羡林的亲炙弟子梁志刚先生亲自动笔著成的一部回忆巨著,记事儿,描写用心。其中大量引用了季羡林的日记、亲笔文章等,描写了季羡林在日常生活中非常真实的一面,包括一些外人难以见到的生活中的细节。

作者描述了季羡林先生历经的百年沧桑,为我们展示了季羡林先生质朴却饱含智慧的交友之道。

季羡林说:我喜欢的人是这样的:质朴,淳厚,诚恳,平易;骨头硬,心肠软;怀真情,讲真话;不阿谀奉承,不背后议论;不人前一面,人后一面;无哗众取宠之意,有实事求是之心;不是丝毫不考虑个人利益,而是多为别人考虑;关键是一个“真”字,是性情中人。

季羡林一生朋友很多,本书挑选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人物:胡适、郑振铎、巴金、梁实秋、金岳霖、老舍、沈从文、臧克家、卞之琳、金庸、吴作人、张岱年、周汝昌、圣严法师、池田大作、叶公超……我们可以尽情品味当年叱咤风云的著名人物和他们的一些有趣的事迹。

我们可以在书中一览季羡林先生宝贵的人生经验和人生智慧。

读完本书,稍微对比上个世纪季羡林先生的朋友圈和我们在这个世纪的朋友圈,我们会深深的被震撼到。季羡林先生是一个会交朋友的人,他所交往的一些人在当时也许并不起眼,但都是才华横溢的潜力股,后来大都成绩斐然、功成名就,不得不让人深思和佩服。

作者简介

梁志刚,1945年生,得季羡林亲炙,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语系。出版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季羡林谈义理》《此情犹思:季羡林回忆文集》等。本书是作者特意征求了季羡林先生的同意才欣然动笔的。作者说:“2005年,我去医院看望季先生,我对老先生说:‘我看了别人给您写的几种传记,不是特别满意,我也想写一写。可以吗?’季老回答说:‘他们能写,你也能写。只是记住:实事求是,既不要夸大,也不要缩小。’……作为弟子,我们对先生都有所了解,我们都感念老先生的恩德。我们何不把自己所知道的真实的季先生写出来,留给后人呢。”

目录

楔子_001

及时章

乡间发小杨狗和哑巴小_002

青梅竹马彭家姐妹_005

蝙蝠脸的老人_008

第二章

文学批评家李长之_012

小说家吴组缃_015

诗人林庚_018

第三章

革命家胡乔木_022

“官家”子弟章用_026

“特异功能”张天麟_030

异国恋情伊姆加德_032

第四章

教授的教授陈寅恪_038

北大校长胡适_043

蔼然仁者汤用彤_049

“博士父亲”瓦尔德施密特_054

吐火罗语大师西克_061

命中贵人哈隆_066

第五章

老校长鞠思敏_070

文学引路人胡也频和董秋芳_072

前清状元王寿彭_076

古貌古心吴雨僧_079

英文教授叶公超_082

庄严敦厚郑振铎_085

文坛明灯巴金_088

不忘旧谊梁实秋_091

龙虫并雕王力_094

一身正气周培源_097

佛学大家赵朴初_102

三松堂主冯友兰_105

美学巨璧朱光潜_109

逻辑学家金岳霖_112

第六章

“京味”作家老舍_118

终生挚友臧克家_121

汉园诗人李广田、卞之琳、何其芳_127

武侠小说宗师金庸_132

淡泊宁静张中行_136

兄弟系主任冯至_140

忠厚长者曹靖华_144

比较文学扛旗者乐黛云_147

大百科之父姜椿芳_150

书画名家范曾_154

第七章

知心画家吴作人_158

民俗学家钟敬文_162

史学史家白寿彝_165

英语教授许国璋_168

宋史邓广铭_172

明清史专家郑天挺_177

铁骨仁心马石江_180

红学周汝昌_183

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_186

哲学大家任继愈_190

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_193

自学成才金克木_196

敦煌守护神常书鸿_200

第八章

惺惺相惜饶宗颐_206

赠书报国石景宜_218

“一见倾心”梁披云_222

英籍作家韩素音_227

印度友人普拉萨德_232

日本友人池田大作_236

室伏佑厚一家人_239

梅特丽耶 黛维夫人_244

泰国侨领郑午楼_248

德国汉学家傅吾康_253

新加坡华人陈瑞献_257

第九章

早年学生牟善初_262

“鼎谈”学者蒋忠新_266

黄宝生、郭良鋆夫妇_270

英年早逝赵国华_274

亲炙弟子张保胜_277

入室弟子王邦维_286

突厥语耿世民_289

“非你莫属”王树英_294

日本学生辛岛静志_297

散文妙笔卞毓方_299

敢闯敢拼唐师曾_304

经典互译薛克翘_308

评传作者郁龙余_312

在线预览

陈寅恪是赫赫有名的学术大师,他与季羡林的关系,可用“名师高徒”四个字来概括。季羡林与陈寅恪的接触是从清华大学开始的。他在清华西洋文学系(后来改名外文系)读书四年,除了一大堆必修课,还选修、旁听了一些名家的课程。朱自清、俞平伯、朱光潜、郑振铎、谢冰心等先生的课他都听过。后来他总结自己的求学收获时发现,必修课乏善可陈,而选修的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和旁听的陈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课,却印象深刻,受益匪浅。陈寅恪的课在季羡林心中播下了一颗学术种子,季羡林去德国留学,选定的专业是印度古代语言,特别是佛教梵文,陈师播下的种子便生根开花了。

陈寅恪(1890年7月—1969年10月),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当年陈寅恪先生教课没有讲义,用的参考书是《六祖坛经》,季羡林专程进城到王府井北边的大佛寺请回一本。陈先生上课时,先把相关资料抄写在黑板上,然后对材料进行解释、考证、分析、综合,对其中的人名、地名格外留意。他做学问有实事求是精神,不武断、不夸大、不歪曲、不断章取义。学生听他的课,如同夏日饮冰,如沐春风,是一种无法比拟的享受。

除了听陈先生的课,季羡林上学的时候,与陈寅恪没有更多接触。他一次都没有去过陈先生的家。只是有时在校内的林荫道上,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看到陈先生穿着朴素的长衫,肘下夹一个装满资料的布包,匆匆走过。

在哥廷根留学的时候,教季羡林梵文的是瓦尔德施密特。瓦尔德施密特是陈寅恪在柏林大学的同学,都是吕德斯教授的弟子。到德国以后,季羡林读吕德斯的著作,发现自己的两位老师都得了吕德斯的真传,从心底感到三生有幸。吕德斯是举世公认的考据大师,这种学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无征不信,不主观臆断,不穿凿附会,这才是做学问的正道。他认准了这条正道,顶住“政治挂帅”、“以论代史”的巨大压力,艰难跋涉,终于登上20世纪学术顶峰。这些,从某种意义上说,全赖恩师陈寅恪和瓦尔德施密特之赐。

1945年“二战”结束后,季羡林听说陈寅恪在英国治疗眼疾,立即写了一封长信,向老师汇报自己10年来的学习情况,并附上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和其他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他很快便收到了老师的回信。陈寅恪在信中介绍了自己的情况,说很快就要回国。最重要的是,陈先生说准备向北大校长胡适、校长傅斯年和文学院长汤用彤推荐季羡林到北大任教。季羡林喜出望外,立即回信表示同意和感谢。毫无疑问,陈寅恪看了季羡林的几篇论文,认定他有能力胜任北大的教学。第二年夏天,季羡林回国后,听说陈寅恪正在妹夫俞大维家,便前去拜访,谈了在海外十年来的详细情况。陈先生叫他去鸡鸣寺下“中央研究院”拜会北大代校长傅斯年,并叮嘱他带上那几篇用德文发表的论文。这次拜会敲定了季羡林此后数十年的工作。

建国以前三年时间,季羡林多次去清华大学看望陈寅恪。知道老师喜欢红葡萄酒,他特意到车公庄买外国神甫酿造的栅栏红葡萄酒,送到清华园。几瓶葡萄酒现在不值一提,当年物价飞涨,算是相当珍贵的了。

一年春天,紫藤花开得累累垂垂,紫光映天。季羡林知道陈先生爱花,便约上周一良、王永兴、汪筏等同学,请陈先生到中山公园来今雨轩赏花,品茶。在兵荒马乱、人命危浅、物价腾飞的环境中,度过了难得的愉快的24小时。

1947年冬天,北平奇冷。陈寅恪因为无钱买煤取暖,无法过冬。季羡林将情况报告给了胡适,胡适提出赠送陈寅恪一笔美元,陈寅恪坚决不肯接受。陈寅恪决定卖掉藏书换取美元。胡适就命季羡林用自己的汽车去清华园新南院52号陈先生家拉书。装了满满一车西文关于佛教和中亚语音方面极其珍贵的图书,陈寅恪只收了二千美元。其实,在这批图书中,仅一部《彼得堡梵德大辞典》的市价就不止此数。这批图书差不多等于赠送给了北京大学。

媒体评论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季羡林:难时也不丢掉良知,96岁的季羡林先生长年任教北京大学,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名著,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2006年感动中国

“伟大无须装饰,也不可形容,伟大只能是它自身。”

——一位诗人对他的评价

做学问要像北京大学的季羡林那样。

——胡适

季羡林笃实敦厚,摇起笔来却娓娓动听,光华四射。

——饶宗颐

季羡林以一身兼具三种难能:“一是学问精深,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有深情。”

——张中行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刚到没看,只好凑字数

2017-11-13 09:39:46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内容丰富,有趣生动,真实,有个别小问题需注意,如1990年季先生看朱光潜先生,可朱先生1986年已逝世,这个时间有点不解。

2017-11-02 06:13:57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