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理想而战斗·开国将帅子女访谈录图书
人气:9

为理想而战斗·开国将帅子女访谈录

开国将帅子女访谈录
  • 所属分类:图书 >传记>其他  
  • 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68033152
  •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10
  • 印刷时间:2017-09-10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内容简介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瞬间,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走过了90年风雨征程。90年来,人民军队高举党的旗帜,脚踏祖国的大地,背负民族的希望,浴血奋战,勇往直前,战胜一切敌人,征服一切困难,为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光荣的历程,恢弘的军史,不朽的功勋,饱含着深刻的历史规律,蕴藏着宝贵的红色血脉。作为人民军队元勋的开国将帅,是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突出代表。在我军重整行装再出发、我国由大向强再奋进的历史时刻,展示他们的丰功伟绩,高扬他们的精神旗帜,对于我们解读历史规律,清晰感知红色血脉,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为此,我们通过访谈、口述、查档等形式,采访了25位开国将帅的子女,收录了158张珍贵的馆藏档案,力图用zui温热的回忆、zui权wei的档案、zui真挚的情感和zui客观的采写,同读者们一道,共同追寻那份zui深切的怀念、zui深处的感动和zui深刻的领悟,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书写强国强军更为辉煌的篇章而不懈奋斗!

编辑推荐

他们曾为共和国建立浴血奋战,立下赫赫战功,他们的故事不应该被遗忘。

作者简介

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中央级国家军事档案馆。隶属于中央军委办公厅。收藏保管着我军全部革命历史档案和军委、军委机关部分单位的现行档案,馆藏723个全宗,40余万卷、500余万件。这些珍贵档案翔实记载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成长轨迹和历史进程,集中体现了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凝聚军心士气、激发战斗精神、增强打赢能力、实现强军目标的不竭动力。

目录

永远的总司令

——杨涛、杨晓玲访元帅之孙刘建

是无可代替的三军统帅。,作为我军的缔造者、红军之父、共和国及时元帅,这个响亮的名字始终与我军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紧紧相连。

铁军唱凯歌横槊赋雄篇

——孙瑾、王纲访元帅之子陈昊苏

征战沙场近三十年,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他出席了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开国大典。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望着天安门广场沸腾的人海,他感慨万千,写下了《开国小言》一诗。

终身事政功勋著育人有方留美名

——屈建军、冯文杰、孙党铭访元帅之子罗东进

北屯、东进、南下、北捷,是几个孩子的名字,这些极富动感、具有方向感的名字,集合起来就是对一生征战的形象阐述。

时艰托大义国幸有元戎

——刘玉海、孙党铭、焦黎阳访元帅之女叶向真女士

一个人如果追求和想法很简单,就不会那么痛苦。父亲就是这样,为人很坦荡,他没有别的想法,只是为自己的民族、国家去打天下,很单纯、很执着,光明正大。

对党赤胆忠心为革命立下大功的一代名将

——杨太阳、张文友、孙党铭访徐海东大将之女徐文惠

在战斗的烽火与血泊中,徐海东边打边学,敢闯险境,善打硬仗,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红25军也声名远扬,“徐老虎”“虎将军”的威名响彻大别山区,令敌人闻风丧胆,谈“虎”色变。

为人民利益奋斗到底

——杨晓玲、宋冰梦访黄克诚大将之女黄楠

功名利禄,他弃之如敝履。因为自始至终,他都把自己视为无产者,而“无产者,在革命中失去的只是枷锁”。

忠肝义胆谱写“黄埔”精神呕心沥血照亮“军工”前程

——王玉璘、杨晓玲、孙党铭访陈赓大将之子陈知建

救了一命的陈赓,被调到身边当了贴身的侍从参谋。一次,陈赓在为整理桌面时发现一份花名册,自己名字上面被点了个红点,写着:“此人是共产党,不可让他带兵。”

一生谈政树功勋终身坦正励后人

——陈浩、杨晓玲访谭政大将之子谭泽代

是啊,谭政将军对军队政治工作的思考成果,不正是从残酷的战场交锋中而来,再到火热的斗争实践中去的吗?也只有这样的思考成果,才实事求是,才经得起战争和历史检验,才能够放心大胆地用于指导我们的战斗实践。

剑门关上显英勇赤胆忠心为人民

——马萱、周恒好、孙党铭访王树声大将的夫人杨炬、女儿王宇红

王树声命令部队乘胜追击,最终一举攻破了剑门关。从此,红四方面军就控制了北起广元、南至约四百里的嘉陵江西岸地区,为与中央红军会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桃李满天下铁骨蕴柔情

——屈建军、贾茹访罗瑞卿大将之子罗箭

进入苏区后,罗瑞卿觉得红军的戏剧活动不多,于是,他创建了战士剧社(它是广州军区文工团的前身)。为了活跃部队生活、鼓舞士气,他还编剧、导演,并主演过几部话剧。

剑胆琴心展现大将本色情深意重流露赤子情

——王玉璘、杨晓玲访张云逸大将的长子张远之、王婷夫妇

1928年底,张远之出生才几个月,父亲张云逸就受党中央派遣到广西与邓小平等人组织领导百色起义,后率红七军转战千里到达中央苏区,参加第二次至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十年杳无音讯。

隐蔽战线的“神秘上将”李克农

——杨晓玲、孙党铭访李克农上将之子李伦

后来,据国民党特务头子陈立夫回忆,“抓捕只差五分钟,周化装成女人出走”。一些党史专家认为,如果不是李克农等三人情报小组的及时报告,中共党史有可能从此改写。

突重围建奇功显智勇本色战病魔书兵史写无悔赤诚

——周恒好、杨晓玲、王玉璘访傅秋涛上将之女傅洋、傅伟、傅援

在傅将军的忆述中,只字未提自己的功劳,却不断强调,一纵成功突围的关键,在于始终听从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决策指示,在于人民群众对新4军的爱护和支持,在于广大干部和战士坚定不移、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军旅生涯之外的“六星上将”洪学智

——王玉璘、杨晓玲访洪学智上将的夫人张文、女儿洪彦

学智看了材料后,认为这8名学生都应该资助,一个也不能撇下。计划外的两名学生,就由我和学智资助。每名学生每月资助100元,一直供到他们大学毕业。

一生革命不苟喘呕心沥血保前方

——张文友、秦海庆访杨至成上将之子杨子江、杨珠江

杨至成在起义中带领他的连队像一把尖刀一样冲在最前边,汗水湿透了棉衣,脚上跑断了鞋带,也顾不得喘息。突然,他感到右腿一麻,裤腿里有一种湿漉漉的感觉。

骁勇善战建奇功万水千山铸赤诚

——张文友、生旭志访陈再道上将之女陈江平

冀南大地,到处回响着父亲洪亮的声音:“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是来冀南抗日的!冀南人民闻声而起,汇聚在共产党八路军的旗帜下,掀起了平原抗战的洪涛巨浪。”

火炮指挥运筹帷幄战机起飞决胜千里

——贾茹、杨晓玲、孙党铭访刘震上将之子刘卫兵

刘震作战指挥的及时个特点是善于观察地形。他有一句口头禅:“到战斗的最前面!”每次战斗刘震总要先查看地形,了解战斗的及时手资料。

一生追随领袖两肩扛起“长城”

——贾茹、杨晓玲、孙党铭访陈士榘上将之子陈人康

回到北京后,接见了陈士榘等人,主席握着陈士榘的手,又指了指张爱萍风趣地说:“你们一个做窝,一个下蛋!配合得不错,你们都立了大功。从此我们中国人在世界上说话开始算数了!”

携笔从戎立殊勋军之良才铸忠诚

——孙瑾、马萱访朱良才上将之子朱新春

后来,朱良才遇到了被打散的战友,很多人都失去了信心,有人问他有什么打算,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去找党!找红军!”“可党在哪啊?”朱良才坚定地说:“党就在我们的心中!”

白杨千尺根为本得志报国将军心

——秦海庆、杨晓玲、孙党铭访杨得志上将之女杨秋华

中央考虑到他已经68周岁,又要去高原作战,不知他身体能否吃得消,所以中央征求他的意见,没想到他一口就答应了:“一切服从中央!”

平型关前猛虎将铁血侠骨亦柔肠

——冯文杰、秦海庆访李天佑上将之子李亚滨、李亚明

紧要关头,父亲为了鼓舞士气,拔出手枪大喊“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跟我冲”,向主峰冲去,战士们看到团长身先士卒,士气高涨,全团与敌人在芹山主峰展开了殊死肉搏。

独臂挥刀战沙场丹心向党写忠诚

——刘志翔、杨晓玲、屈建军访贺炳炎上将之子贺陵生

17岁的贺炳炎骑马赶到,他急中生智,一刀将驮在骡子上装满银圆的麻袋砍破,趁敌人哄抢银圆之际,他带领手枪队护送着和邓中夏等军团首长成功突围,上演了一场智救军团首长的传奇。

一生善打“政治仗”一心立志为人民

——杨晓玲、孙党铭、王玉璘访李志民上将的夫人刘平女士及女儿李薇

李志民还教大家制作了一种奇特的“政治炮弹”:把传单捆在风筝尾巴上,然后点上香火,当风筝顺风飞到城堡上空时,香火在预定时间烧断了捆传单的细绳子,五颜六色的传单便“天女散花”似的飘落到城内。

鞠躬尽瘁报国心侠骨柔肠将军情

——孙瑾、孙党铭、马萱访赵尔陆上将之女赵珈珈

赵珈珈告诉记者,在研制“两弹一星”的过程中,父亲的身体状况已经不太好了,患上了心脏病、肺气肿,而且肺气肿很严重,发作时整夜整夜地咳,无法睡觉。即便这样,他还是要经常出差。

理想信念是革命军人智慧和力量的根

——陈浩、杨晓玲、马萱访李聚奎上将之子李生雨、女儿李卫雨

真正的力量,源自信仰,发自内心。9年后,正是凭着这股力量,李聚奎在西路军悲壮失败后,只身化装乞讨近两个月,千里跋涉,战胜凶险疾病,摆脱敌人搜捕,辗转回到党的怀抱。

在线预览

永远的总司令

——杨涛、杨晓玲访元帅之孙刘建

杨涛杨晓玲

元帅

1909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参加辛亥革命在云南的起义。1915年参加护国战争。1917年任滇军少将旅长,参加护法战争。1922年赴德国留学。11月在柏林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赴苏联学习军事。次年回国,参与领导四川泸州、顺庆起义,策应北伐战争。1927年初在江西南昌创办国民革命军第3军军官教育团,任团长,同年8月1日,参与领导南昌起义,任起义军第9军副军长、军长。后率起义军余部转战闽粤赣湘边界。1928年1月与等领导湘南起义。同年4月,率部到井冈山与所部会师,任中国工农革命军(不久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并任军长。与领导所创建赣南、闽西苏区(后合称中央苏区)。1930年起任红1军团总指挥、红一方面军总司令、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1931年11月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参加领导中央苏区反‘围剿’和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第18集团军总司令。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协助领导中国人民先后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兼中共中央纪律监察委员会书记。 1954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二至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中共第六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他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三个历史时期,毕生英勇奋斗,为人民军队的创建和发展,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他是指导中国革命战争zui得力的助手,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独特的贡献。

投笔从戎追求真理

,生在嘉陵江畔一户穷苦佃农家庭,家虽贫困,但还是想方设法送他读书。刘建说:“爷爷当年能完成私塾教育,全靠兄弟姐妹们整日辛苦劳动、节衣缩食供他读书。”聪颖好学的,好读古籍,博闻强识,他利用各种机会广泛阅读了后出版的各个领域的著述。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了《革命军》,知道了同盟会,自此便立下救国济民的志向。中学毕业时他在给同学的诗中写道:“骊歌一曲思无穷,今古存亡忆记中。污吏岂知清似水,书生便应气如虹。恨他狼虎贪心黑,叹我河山泣泪红。祖国安危人有责,冲天斗志付飞鹏。”

中学毕业后,尽管家中已债台高筑,养父朱世连仍四处借来数十元钱,送他去成都读书。从四川通省师范学堂附设的体育学堂毕业后,回老家仪陇县办教育,由于新旧教学理念不同,遇到了很多不快,他一怒之下,辞职回家。得知云南创办讲武堂的消息,背着家人远赴云南参军,经过一番曲折考进云南陆军讲武堂丙班二队。曾赋诗曰:“志士恨无穷,孤身走西东。投笔从戎去,刷新旧国风。”刘建说:“参军和考入讲武堂,可以说是爷爷革命生涯的关键起点。”

在讲武堂学习两年后,随蔡锷发起护国讨袁战争。得知袁世凯妄图称帝的消息,怒斥其“言犹在耳成虚誓,老不悲秋亦厚颜”。在护国讨袁作战中,因身先士卒、英勇善战,获得了滇军名将、护国名将的美誉。十年间,与枪林弹雨为伴,调任云南省警务处处长兼省会警察厅厅长后却道:“余素喜泉林,厌尘嚣”“不得已奋身军界,共济时艰”。后来,云南政局风云突变,被迫逃亡,这次逃亡成为走向新的革命道路的转折点。事后忆起这段经历,曾慨叹:“借着唐继尧的毒手,将封建关系替我斩断。”

在柏林留影

刘建说:“当时爷爷非常迷惘,他听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又学习了马克思和列宁的文章,回首自己的亲身经历,他认定只有这个党才能给苦难深重的中国指出明路。于是,他决心找到这个党,并成为其中一员。”来到上海,先见到了孙中山。这位在青年时就十分景仰的革命先行者,希望能随他一同革命,并以重金许诺,但婉言谢绝了他的邀请。几天后,专程拜访了陈独秀,并提出入党要求,可是遭到了拒绝。“感到绝望、混乱,我的一只脚还站在旧秩序中,另一只脚却不能在新秩序中找到立足之地”。后来,听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旅欧支部,他决意留洋,寄希望于在欧洲找到拯救中国的道路。

1922年11月22日,对来说是个永远无法忘记的日子,就在这天,他在德国柏林遇到了。几天后,在和张申府的介绍下,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刘建感慨地说:“在苦苦的追求中,爷爷从思想上完成了由一个旧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三年半的留学生活,让对中国革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旅欧初衷,苦难深重的祖国在等待他,身负千钧重担,踏上了归国路程。

统领三军虎略龙韬

是无可代替的三军统帅。,作为我军的缔造者、红军之父、共和国第yi元帅,这个响亮的名字始终与我军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紧紧相连。他在护国讨袁关键战役“纳溪之战”中一战成名;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担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在抗日战争时期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后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先后兼任第二战区东路军总指挥和第二战区副司令;在解放战争时期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从我军设立总司令一职到1954年10月撤销,一直担任这一崇高职务,一以贯之,从未更换,以后也不会再有。刘建说:“在1949年开国大典后举行的晚宴上,戎马一生的爷爷开怀痛饮,兴奋地跟身边的战友和属下讲‘从今天起,我才是真正的三军总司令’。”

红军时期的

是彪炳史册的一代名将。早在滇军时期,他便钻研战争指挥艺术,通过参加辛亥革命得到初步历练,在其军事生涯初期就根据战斗经验总结出了“流动游击,化整为零,化零为整,忽而在东,忽而在西”的灵活机动战术战法。出国留学的经历,让他掌握了更加科学的战争规律,进一步提高了军事素养。在德国期间,他认真研究了一战经典战例、世界军事史和战争史。到苏联后,他又参加秘密军事训练班,学习城市巷战和游击战术。那时,便认为“部队大有大的打法,小有小的打法;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这个基本思想和原则,成为其游击战术的理论基石。红军时期,与一起总结了游击战争“十六字诀”,制定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运动战原则,发表了《怎样创造铁的红军》《谈几个战术的基本原则》等文章,阐述了红军的阶级性质、党领导的作用、政治训练和战术运用等问题。抗战中,发表《论抗日游击战争》,阐述了抗日游击战争的重大意义和各种战法;在《论解放区战场》中,总结党在抗战中领导军事斗争和军事建设的成功经验,系统阐述了人民军队和人民战争及其战略战术等军事思想的基本观点。解放战争期间,协助,总结并提出了攻坚战和大规模歼灭战等作战思想。关于建设人民的军队、实行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的用兵新法等军事思想,对于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夺取中国革命胜利,指导军队和国防建设,起到了重大作用。

、在八路军总部研究

作战部署

是身经百战的开国元勋。南昌起义失败后,率领三河坝阻击战后剩余的2000余人,“隐蔽北上,穿山西进,直奔湘南”,他提出了同农民运动相结合开展游击战的战略思想。担任红军总司令后,参与指挥了五次反“围剿”,他与一起,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使红军夺取了三次反“围剿”胜利,在被错误撤职后,他与共同指挥战斗,在第四次反“围剿”中歼敌三个师。由于“左”倾错误,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红军在和指挥下,经过长征,终于抵达陕北。抗战爆发,亲赴太行山区抗日前线,亲自指挥了许多战役战斗。1940年他返回延安后,八路军从zui初的三个师不足四万人发展壮大到四十余万人,并在华北创建了多处抗日根据地。在延安面对敌人的经济封锁,他提出并制定了“南泥湾政策”,有力支持了的大生产运动。抗战胜利后,协助运筹帷幄,参与决策并指挥了三大战役,与一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挥师渡江,解放了全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授予共和国元帅,他参与领导并组建了空军、海军和各个技术兵种。为我军革命斗争、国防和军队建设立下了不朽功勋。

力挽狂澜德高望重

在关系我党我军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总能挺身而出,力挽狂澜,表现出忠贞不二的坚定信仰和伟大的革命气魄。

刘建说:“是爷爷将南昌起义的革命火种保留下来,火种不但没有熄灭,还形成了燎原之势。”南昌起义失败后,革命队伍中产生了严重的悲观情绪,在部队面临顷刻瓦解、一哄而散的危难时刻,登高一呼:“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强。……1927年的中国革命,好比1905年的俄国革命。俄国在1905年革命失败后,是黑暗的,但黑暗是暂时的,到了1917年,革命终于成功了。中国革命现在失败了,也是黑暗的,但黑暗也是暂时的。中国也会有个‘1917年’的,只要保存实力,革命就有办法。”从此,的威望树立起来。正如萧克在回忆录中所讲:“红4军官兵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危险,只要朱军长在,就感到踏实。”

刘建说:“同在武装起义中崛起的爷爷和,当时虽未谋面,但从一些传闻中对彼此有所了解,惺惺相惜。南昌起义失败后,爷爷深刻认识到进行革命必须有一个立足点,同时要有一个具有政治头脑的人来领导部队。”

1928年4月,和两位伟人在井冈山下走到一起,紧紧握住了彼此的手。无比兴奋,特意换下习惯穿着的长衫,找人连夜赶做灰布军装,只为能够穿戴整齐,会见大名鼎鼎的。这一刻,被人们传颂为伟大的朱毛会师;这一刻,朱毛紧紧联系在一起;这一刻,中国革命开启了新篇章。刘建说:“当他们在井冈山会师后,经过反‘围剿’等艰苦斗争的考验,爷爷认定是可以信赖的,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把武装斗争与中国的现实农民运动相结合,是搞农村根据地,而不是盲目学俄国占领大城市。朱毛会师,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两支具有北伐战争传统和战斗力很强的部队聚集在一起,不仅增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力量,而且对红军的创建和发展、以井冈山为依托扩大红色根据地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他们共同创造了朱毛红军,他们的建军经验,以及实行的战略战术被称为‘朱毛战争经验与行动规范’。”朱毛会师后,一大批坚定信仰马列主义的工农红军指战员,在艰难困苦的战争年代得到了锻炼和磨砺,增强了革命信念,培养了革命意志,提高了革命能力,一大批红军指挥员经历磨难,脱颖而出,成为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遵义会议时,坚决支持,严厉批判王明等人的“左”倾错误路线,坚定不移地支持进入zui高军事指挥小组。长征途中,面对另立中央,把红四方面军带入歧途的行径,刘建说:“爷爷凛然表明,朱毛不可分,你可以把我劈成两半,但是不能把朱毛分开,更不能要朱反毛。”称赞:“临大节而不辱”“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

解放日报》关于延安各界祝寿活动的报道

题词“人民的光荣”

1946年,在六十寿辰之际,中共中央为朱总司令贺寿,《解放日报》首先发表了中共中央祝贺朱总司令六十寿辰的祝词和《将军年谱1886—1946》。从11月29日起,延安城悬旗三天为贺寿。党政军各界纷纷举行庆祝活动。、刘少奇、、等都为六十寿辰题词、撰文、致电、表示祝贺。

中共中央的贺词说:“人民庆祝你的六十年生活,因为你是中国人民六十年伟大奋斗的化身。” 的题词是:“人民的光荣。”刘少奇的题词是:“朱总司令万岁。”的祝词说:“举世人民公认,你是中华民族的救星,劳动群众的先驱,人民军队的创造者和领导者。……你是那样平易近人,但又永远坚定不移,这正是你的伟大。对人民,你是那样亲切关怀,对敌人,你又是那样憎恶仇恨,这更是你的伟大。亲爱的总司令同志,你的六十大寿,是全党的喜事,是中国人民的光荣。全党中,你首先同同志合作,创造了中国人民的军队,建立了人民革命的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写下了新的纪录。你的革命历史,已成为20世纪中国革命的里程碑。”中央前所未有的隆重庆贺寿辰,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他的崇高地位和无可替代的巨大贡献。

艰苦朴素永葆本色

手书《勤俭》

“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勤俭建国家,长期是真言。”刘建说:“爷爷的这首诗背后还有个小故事。我母亲朱敏原来是个不擅计划开支的人,家里几乎月月入不敷出。后来,爷爷不仅批评了她,还专门教了她一套勤俭持家的法子。

她在爷爷的指点下渐渐养成了节俭的好习惯,到年底家里居然还结余了一百多元钱。她向爷爷汇报了这个好消息后,爷爷特别高兴,当场吟诵了这首诗。”

从1959年开始,国家遇到三年困难时期,国家领袖们也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餐桌上从此没有荤腥。刘建回忆:“当时,在中南海工作的机关干部由个人报数重新定量。自报每月粮食定量26斤,报了24斤,刘少奇只报了18斤,是zui低的,爷爷当时也报了26斤。后来北京市政府重新定量,男性干部28斤,但爷爷他们坚持说,既然已经自报,就不要变动了。”

刘建说:“爷爷和奶奶一直过着俭朴生活。爷爷也要求我们必须同人民一起同甘共苦,和同学一起在学校吃住。当时,在中南海里,爷爷、刘少奇、、杨尚昆这四家同在一个食堂吃饭。朱、刘两家人口多伙食差,杨家人口少饭菜质量相对好些。每到周日,住校的孩子们都回家了,偶尔在餐桌上看到一点油腥,为了抢一点菜汤拌饭,在桌上就打了起来。这时,杨尚昆就端着自家的饭菜来到爷爷的餐桌旁说,‘我和你们交换一下,尝尝你们的菜’,实际上,他放下菜便离去,我们则把菜一抢而空。爷爷是种菜高手,他在中南海住所空地上开出一片菜园子,种茄子、白菜、辣椒、西红柿等,每逢休息日,爷爷和奶奶采摘鲜菜,请所有工作人员会餐。”

“爷爷一生恪守原则,保持公心。”刘建回忆道:“1972年,爷爷的秘书受人之托,以给老人家亲属购表的名义,向军委办公厅申请购买10只‘莺歌’手表,虽按价付款,但免除工业券。当时这种原装进口手表是重点内控商品,市场上根本见不到,价格是187元一只,同时需要70张工业券。军委办公厅

朱总司令在开国大典上检阅部队

工作人员接到电话后,只按价收钱,免除所有工业券,并把手表送到家中。爷爷知道后,非常生气,将拐杖杵得地面噔噔响。说他戴的国产手表质量很好,不需要更换,他身边的工作人员,

尤其是共产党员,首先不能欺骗组织,必须遵守组织纪律,绝不允许搞特殊化,以他的名义向组织要东西。”后来,责成这位秘书作出深刻检讨,为了让秘书汲取教训,并警示他人,还果断将表退了回去,另选秘书。

访谈结束时,刘建将军总结道:“爷爷对事业有五心:一是永葆恒心,坚决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不断探索,不懈努力;二是竭尽忠心,为党和人民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三是充满热心,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辛勤耕耘、任劳任怨;四是满怀爱心,对人民群众全心全意,终生奉献;五是保持公心,恪守原则,革命到底。”

媒体评论

中国人民解放军自1927年诞生至今,已经走过了90个春秋。《为理想而战斗——开国将帅子女访谈录》是献给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的一份礼物,是对革命先辈的一份缅怀。本书的一大特色是,书中的史料,包括文字描述和老照片,均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提供。这些内容权wei、详实、生动,能让读者感觉更加亲切。本书重点讲述二十多位开国将帅的故事,内容包括将帅们出生入死的峥嵘岁月,也展现了他们在家庭生活中少为人知的一面,由此我们可以更地了解他们。本书另一大特色之一是,书中所记述的大部分内容,为作者直接采访将帅们的家属所得。这些已故将军的资料,由于作者的及时采访和整理,得以保留,并成为十分珍贵的史料作品。虽然那些岁月已隔久远,但读了此书,仍然使我们感到震撼。后辈可借此书回顾历史,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激励自己学习他们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质。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