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译文纪实系列·奇石:来自东西方的报道图书
人气:40

译文纪实系列·奇石:来自东西方的报道

如果你不认识何伟,就请从这本《奇石》开始。 如果你已经读过《江城》、《寻路中国》,甚至是《甲骨文》,那么,更不应该错过何伟的这颗“奇石”。 一个作家的笔,要如何赶上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 从20...

内容简介

如果你不认识何伟,就请从这本《奇石》开始。

如果你已经读过《江城》、《寻路中国》,甚至是《甲骨文》,那么,更不应该错过何伟的这颗“奇石”。

一个作家的笔,要如何赶上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

从2000到2012,3个国家,12个家,24个故事。

终于,在何伟的笔下,你不仅能读到奇形怪状的中国。

徒步长城,甲骨冰冷。从江城到新城,当年的艾米莉,已然成了大姑娘。

美国的西部,日本的黑道,尼泊尔的和平队,埃及的清真寺。

十二年来,何伟用心记录的,不止是中国。

编辑推荐

“中国就像块奇石,每个人都能看出不同的样子。”

史景迁、梁文道、柴静联合推荐。

寻路中国》、《江城》作者何伟(彼得海斯勒)力作。

简体中文译本独家增补6篇故事(4篇《甲骨文》故事 2篇埃及故事)。

相关推荐:

寻路中国》:荣获《时代周刊》年度亚洲图书

江城》:《寻路中国》姐妹篇、获Kiriyama 环太平洋图书奖

作者简介

彼得 海斯勒(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伟,曾任《纽约客》驻北京记者,以及《国家地理》杂志等媒体的撰稿人。

他成长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哥伦比亚市,在普林斯顿主修英文和写作,并取得牛津大学英语文学硕士学位。海斯勒曾自助旅游欧洲三十国,毕业后更从布拉格出发,由水陆两路横越俄国、中国到泰国,跑完半个地球,也由此开启了他的纪实文学写作之路。

他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中,《江城》一经推出即获得“Kiriyama环太平洋图书奖”,《甲骨文》则荣获《时代周刊》年度亚洲图书等殊荣。《寻路中国》荣获2010年度经济学人、《纽约时报》好书奖。海斯勒本人亦被《华尔街日报》赞为“关注现代中国的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

2006年以《甲骨文》 (Oracle Bones) 一书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National Book Award)。2011年9月20日,彼得海斯勒因长期报道改革中的中国,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获奖金50万美元。他说可以用奖金在他去埃及学习阿拉伯语时养家,并“开始新的生活”。

目录

野味

胡同情缘

徒步长城

肮脏的游戏

海滩峰会

新城姑娘

永沉江底

铀寡妇

奇石

恕我直

当你长大

四重奏

离乡回乡

主队

汽车城

中国巴比松

去西部

多恩医生

突袭美国

桥上风景

广场上的清真寺

甲骨文

全力冲刺

阿拉伯之夏

致谢

在线预览

奇石

我们在110国道沿线看到了许多奇石的广告牌。这些广告牌首先出现在河北省境内,那里地势偏僻,的颜色来自沿路设置的广告旗。这些广告旗呈红色,上面写着两个很大的汉字:奇石。从字面意思来看,“奇石”指的是奇怪的石头,不过“奇”这个形容词也有“非凡”和“罕见”之意。这些广告旗被大风撕扯得破旧不堪。我们正往西北方向,也就是春季暴风雪的方向行驶。现在下的仅是雨水,不过我们已经看见横在前方的是什么东西——迎面开来的汽车上已经凝结了前方的天气状况。车辆多是装载着从内蒙古往南运输货物的解放牌大卡车,车上成堆的箱子和箩筐已经覆盖着积雪。一辆辆大卡车顶着横风从大草原驶过来,走到此处那些冰冻的货物已经往右倾斜,宛如怒海小舟。

我驾驶着租来的切诺基吉普车,麦克高提格顺路搭我的车。如果一切顺利,我可以一路开到青藏高原。我们相遇于和平队,在结束服务期之后各自找到办法留在了中国:我当自由作家,高提格在西南开了一家酒吧。不过,我们偶尔会在路上相遇,纯粹因为旧情难忘的缘故。我们谁也没有说话,一路经过了五六处奇石广告牌。

“边上是什么?”高提格终于开了口。

“不知道。我之前没走过这条路。”

广告旗树立在水泥白瓷砖建成的小商店门前,似乎每往前开进一步,他们就愈发引人注目。“奇石”指的是具有其他形状的任意一块石头。它在全国的旅游景点已经成了一种必备之物;人们在黄山可以看到名为“仙人下棋”和“犀牛望月”之类的自然形态。收集者购买小块石头;这些小石头有时候甚至被雕刻成适当的形状,或者带有某种矿物图案,这样的图案让我们觉得既神秘又熟悉。我对奇石没有一丁点兴趣,可它们在河北省这样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里如此欣欣向荣,倒让我感到有几分神秘。什么人会购买这样的玩意儿?驶过二十多面广告旗之后,我终于把车停了下来。

走进店铺,物品的摆放显得很怪异。整个房间摆了满满一圈展柜,只在入口处留了一个小口子。一位店员微笑着站在口子的边上。高提格走后面,我从一排排桌子边上挤了过去,随即听到了巨大的摔倒声。

我转过头去。高提格僵在了那里;水泥地上满是绿色的碎片。“怎么了?”我问道。

“他碰倒了!”那位店员说道。他抓起了高提格的衣襟。“你的衣服把它扫了下来。”

我和高提格看着一地的碎片。过了一会儿,我问道:“这是什么?”

“玉石,”那位店员回答道。“是一艘玉雕帆船。”

我终于辨认出了那些部件:被摔坏的船帆的一角、扯断的缆绳。那是一艘中国的商人们喜欢摆在自己的办公桌上以求好运的帆船模型。帆船的材料看上去像是从工厂里弄出来的廉价仿冒玉石,而整艘帆船已经摔散——地上竟有五十多片碎片。

“没事儿,”那位店员乐呵呵地说道。“先到前边慢慢看慢慢选,也许你还想买点别的东西呢。”

身边全是展柜,我俩站在房间的一角,仿佛两只笼中困兽。高提格的双手都在发抖,我感觉自己的太阳穴突突直跳。“真是你打翻的吗?”我用英语问道。

“不知道,”他回答道。“我什么都没感觉到,不过我也不敢确信。我一走过它就掉下来了。”

我从未遇见过货物摔碎了还能如此平静的中国生意人。第二个人提着扫帚从边上一个房间里走了出来。他把帆船碎片扫到一堆,然后就离开了。又一个人悄无声息地出现了,直至大门边站了三个人。我几乎可以肯定,这就是一场蓄意栽赃;我听说过,有的古董商店自己把花瓶砸碎,然后怪罪于顾客。可我们才离开北京几个小时的时间,连所在的县名是什么都还不知道。高提格已经变得出奇地平静——只要犯了事,他总会这样。除了挑选“奇石”,我们谁也想不出别的好法子。

我和高提格都于1996年加入和平队,当时做志愿者工作似乎有点不太合潮流。自约翰F肯尼迪总统在冷战的巅峰期建立和平队以来,这个组织的个性一直随美国的政治气候变化而变化。当时,和平队一下子大受欢迎,对于关心美国应该在发展中国家扮演什么角色的理想青年十分具有吸引力。越战之后,随着美国在外交政策上遭遇犬儒主义浪潮,和平队这一组织跟着成为受害者。自“911事件”以来,和平队的重要性又一次发生了改变——现在任何加入和平队的人可能都对战争时期个人应该承担的责任进行过认真的思考。

不过,1990年代中期并没有国内大事件在志愿者心中具有相当的分量。很难说清楚是什么东西让人产生动机要去海外待上两年,而我们加入它的理由千千万万。我所知道的志愿者大多怀揣一丝理想主义,但通常予以轻描淡写,人们有时候觉得说起这样的词语会让人很不自在。高提格告诉我,和平队在对他进行面试的时候,要他把自己的“社区义务”按照五级制进行评价。高提格给自己打了个三分。沉默了好久,面试官才开始发问。你曾经在治疗中心工作过,对吗?你目前在教书,对吗?他终于说了句:“好吧,我给你打四分。”高提格后来告诉我,他报名的理由之一是他在明尼苏达州的女朋友说要认真考虑两个人的关系。我在其他志愿者那里也听到过同样的说法——硬着头皮也要做的一件难事就是想个最简单的办法结束两个人之间的关系。

当时,我可不想告诉面试官我的真实动机。我需要时间用于写作,但又不愿意再去读书,而且不敢想象找一份平常的工作会是什么样。我很高兴有了学习外语的念头;教几年书的想法我也很有兴趣。我觉得和平队的工作不会那么机械死板,我很喜欢这一点;而他们又把这样的工作称之为志愿者,所以我父母亲也感到十分高兴。我的父亲和母亲都住在密苏里州,同为天主教徒,对肯尼迪的记忆相当愉快——我后来才知道,和平队曾经招募过大量的天主教徒。不知何故,它尤其受到中西部人的欢迎。我们那一年派往中国的十三名志愿者中,有六个人来自中西部各州,三个人来自明尼苏达州。这跟中西部各州笃信的自由主义有关,不过其中也有逃离的成分。有同伴之前从未出过国门,来自密西西比州的一位志愿者之前从未乘坐过飞机。

我们都没想过会来到遥远的中国。没有人在那里生活过,除了一点点基础,也没有人学习过他们的语言;我们对于中国历史实际上一无所知。我们了解到的及时点,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对我们的前往十分怀疑。我们得知,在“”期间,中国政府指责和平队跟中央情报局扯上关系。这些东西从未公开表述,但中国仍然有一帮人对于接纳和平队抱着提防的态度。直到1993年和平队才首次向中国派出教师,我是第三批。

我们一定受到了严密的监控。我时常想弄明白,中国的安全官员是怎么思考的——是不是我们的无知迷惑了他们,或者令他们愈发怀疑我们。他们一定想琢磨个明白,这一帮家伙有什么共同点,美国政府偏偏选中他们派到中国来。为了确保从评估中抽身而出,总得有几个倒霉鬼以备听用。在我之前一年,一位从美国海岸警卫队退休的老人也加入了进来。大家都叫他“上尉”,他还是美国著名电台节目主持人拉什林宝的忠实粉丝;在培训活动上,他穿了一件罗纳德里根体恤衫,这让他在即将任教的中国大学校园里显得非常扎眼。一次,和平队的一位官员对他说:“你也许应该换一件衬衣。”上尉回答道:“你也许应该再读一读宪法。”(这事就发生在成都。)24小时,上尉给中国的青年学生上课,他在黑板的中间画了一根线,并在左右两边各写上“亚当斯密”和“卡尔马克思”。“好,同学们,咱们开始上课,”他高声说道。“这个可以;这个不可以。”结果呢,他因为在成都街头的一场争吵中毁坏出租车侧视镜而被和平队扫地出门。(争吵碰巧发生在马丁路德金纪念日那24小时,本是相当不错的素材,却很可能未被中国的安全官员记录在案。)

没过多久,大家几乎就可能忘记了谁为什么把我们派到那个地方。我们大多在偏僻地方规模不大的大学教书,跟和平队很少有直接的联系。只是偶尔从上面传下来的一些课程方面的要求,比如“绿色英语运动”等。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项目:和平队希望从事教育工作的志愿者将环保主题融入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我在中国的一个同伴非常审慎地开了头,以“吐痰是好还是坏”为题组织了一场辩论。这一下子把全班分成了两派。一部分学生群情激奋地说,很多中国人从事的职业就是捡拾垃圾,如果没有了垃圾可捡,他们肯定会失业。没有了垃圾,他们靠什么吃饭?除了“绿色英语运动”得以有效结束,这一场辩论没有明显的输赢。

这样的经历会改变一个人,只是改变的结果不一定符合你的预期。对死硬的理想主义者而言,这样的工作真是糟糕透顶,他们大多干到便沮丧不已,十分不开心。实用主义者可以做到,明智的人还给自己的每24小时都确定了细微的目标:学一个中文词组,或者给渴求的学生教一首诗歌。长远的目标统统被抛到了一边。灵活性最重要,幽默感同样如此。和平队的手册里没什么好玩意儿,美国人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看法相当的一丝不苟——有的国家需要拯救,有的国家需要害怕。这对于共产主义同样如此,他们的宣传丝毫没有幽默感。不过,中国人本身倒是出奇地心境开朗。他们看见事情都会哈哈大笑,其中包括我:我的鼻子,我穿的衣服,我说的中文。对于固执地以美国人身份为荣的人来说,这个地方糟糕透顶。有时候,我把和平队想成是逆向避难机构,它把我们这些失落的中西部人遣送至此,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教会美国人抛掉国民性格的政府机构。骄傲、抱负、缺乏耐心、想控制的本能、想积累的欲望、宣传的冲动——这一切统统被抛在了脑后。

这家商店有几块像食物的奇石。这在中国是比较流行的艺术主题,我认出了几样旧时最爱:石头雕刻的大白菜、石头做成的腊肉串。还有些石头经过打磨,显出了神奇的矿物肌理,不过因为紧张的缘故,它们在我的眼里看起来大同小异。我随便挑选一件问起了价格。

“两千元,”那位店员说道。他看出我有些退却的样子——那毕竟将近250美元啊。“不过可以便宜点卖给你,”他紧接着补充了一句。

“你看,”高提格对我说道。“这里的其它东西就算掉到地上也不会摔坏。”

他说得没错——这事儿彻头彻尾地奇怪。首先,玉雕帆船怎么会摆放在那个地方?作为救命稻草,我指望高提格的体格也许可以避免暴力冲突。他身高一米八六,块头很大,蓄着短发,长着日耳曼人的大鼻子,中国人往往看了吃惊不已。不过,我从来没有遇到过他这么温和的人,我俩很勉强地向大门口走去。那个人还站在那里。“对不起,”我说道。“我不想买。”

店员指了指那一堆绿色的帆船碎片。“怎么办?”他小声地问道。

我和高提格合计了一下,决定以五十元开始起价。他从钱包里掏出了钞票——相当于六美元。店员一言不发地接了过去。走进停车场的时候,我准备着有人走过来拍我的肩膀。我发动切诺基,转动方向盘,急驶上了110国道。车开到张家口,我们俩还止不住地发抖。我们在一家大卡车停车点停下来吃午饭;我大口大口地喝着茶,以平复自己的神经。一看我们是美国人,服务员一下子来了劲头。

“我们老板去过美国!”她说道。“我这就去叫她!”

老板是个中年人,头发染成了深黑色。她来到我们的餐桌跟前,以夸张的姿势呈上了名片。名片的一面印着中文,另一面印着英文:

美利坚合众资源有限公司

中国办事处副主任

金芳柳

上面烫金印着美国的总统徽章,粗劣不堪。除了那只鹰,这个徽章跟美国的正宗原版大致相似:张家口的这一只鹰比美国的同类胖了不少。它的翅膀显得臃肿,脖子显得粗大,双腿肥得像鼓槌。即便放下盾牌和箭头,我还是怀疑这只鸟能不能飞起来。名片的一角印着几个小字:

名誉主席

杰罗德R福特总统

“这是一家什么公司呀?”我问道。

……

媒体评论

充满难以忘怀的形象和持续不断的冒险精神,《奇石》是一本边界广阔、引人深思的书,作为彼得海斯勒报道的合集,它以令人眼花缭乱的有力的故事叙述、明智的文化洞见以及温情的幽默为标识。

海斯勒的人物和地点的多样、微妙但又攸关重要的主题皆与之有关:地方传统的力量,明显相对文化里的惊奇重合,以及来自跨越不同世界的个人的深刻教训。

--美国亚马逊编辑推荐

在描述从来没去过欧洲,却要为那些著名建筑画像谋生的中国艺术家时,海斯勒先生写道:“镜像的反映能够让她聚焦细节;她从未在大环境中迷失自我。”这句话同样也是海斯勒先生的写照。

--《华尔街日报》

当多恩医生抬头望着可罗拉多的星星,说出一句台词时,就像在为全书点题:“当你从地面看星星,它们彼此看起来那么近,”他说“很难相信它们其实相距千百万里。”海斯勒的写作也达到了相同的效果,不是把东方与西方重叠合并,而是用许多线索将它们明晰相连。

--《图书论坛》

“何伟写出了我熟视无暏的中国,和那种亲切的酸楚。那个酸楚就是剧变的实质——人的痛苦就是心灵没有归属,不管你知不知觉,承不承认。”

--柴静

“何伟的作品平静而充满自信,以绝妙的语调和姿态赋予他所描绘的时刻以生命。他知道何时应该参与行动,何时应该等待事情发生。”

--史景迁

“《寻路中国》的确比起之前的《江城》、《甲骨文》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我真的觉得这是一本我们绝大部分,甚至是所有现代中国作家都写不出来的一本书。”

--梁文道

“在一个信息时代,做一个中国通不难。而作者要做一个诚实周密的记录者,他记述土地的忧伤和人民的努力,他一一做到了。”

--2011年新浪年度十大好书《寻路中国》颁奖词

在历史、回顾、反思等图书贯穿2011图书市场的时候,这样一本兼具资料性、可读性、话题性的观察现实中国之作殊显难得。作者何伟虽系美国记者,但此书写作是建立在扎实的采访与充分的“行走”基础上,既有客观旁观又有感性亲历,将发生在我们身边又被广泛忽略的现实呈现在书中。

--2011年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寻路中国》获奖理由

在这个美国人眼中,中国,不是地图上的红线蓝线,而是他可能踏上的土路马路,不是报告里被引用的GDP,而是他已经认识的店老板或者教师的妻子。在这一秒钟可以搜索几万条资讯的年代,他慢慢走向了一座城。比起那些被催眠的伊文思,被误读的安东尼奥尼,彼得海斯勒幸运得多,因为他的双眼是你无法没收或误导的摄影机。何伟是他的中国名字,特别普通。很多中国人都会有一个叫何伟的同学,邻居或者知己。读完《江城》,你会多记得一个何伟。

--2012年新浪年度十大好书《江城》颁奖词

因《寻路中国》为更多中国读者所知,前《纽约客》记者何伟这本首部关于中国的书是回望上世纪九十年代四川小城涪陵乃至读懂彼时中国、比对作者写作走向的绝佳参照。何伟对中国社会观察细微,冷静呈现中不猎奇也不过于悲悯。简洁的线索、丰富的情节用介于新闻、文学之间的流畅笔触记录下来,有着较他此后作品更多的深入、纯粹意义。

--2012年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江城》获奖理由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jibawan**的评论:

貌似到了这本书何伟同学的语气变得有点玩世不恭了,而且他对中国的兴趣也渐渐淡了。

2015-05-05 21:46:39
来自hexuro**的评论:

何伟的书,一直都很喜欢。不过我只喜欢看他写中国的部分,其它写美国和日本的,我没怎么细看。

2015-06-25 11:49:20
来自雒乐乐**的评论:

第一次买何伟作品的中文版,送朋友的,希望他喜欢。

2015-09-22 07:45:06
来自m1911a1**的评论:

本书是一个美国人,从他的视角来写中国人的生活。当然,本书收录的内容不仅仅是中国的,也有其他国家的。本书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读来感觉与其他作品还是不一样,值得认真阅读和研究。

2014-05-30 10:23:04
来自razaes**的评论:

何伟与他的华裔妻子从他们的视角观察中国,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了解我们自己,值得一读。

2015-02-11 07:03:2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江城》不错,作者倾注了心血和感情;《寻路中国》也还可以;看过那两本书的可以不看这本《奇石》了,会失望的。没看过那两本的去看那两本,别看这本。

2014-12-25 19:18:36
来自RoverTa**的评论:

何伟的每一本书都体现了他对现实很好的观察与反思,读来很受益

2015-07-07 09:09:02
来自火***f(**的评论:

看了作者的《寻路中国》,深有触动,就决定找齐他的书来看,相信这本同样不会让人失望。

2017-04-27 20:30:26
来自stcsky**的评论:

看过何伟的 江城 寻路中国 希望这本书有更深的探讨

2015-02-05 00:35:48
来自milanla**的评论:

一直是何伟的忠实读者,他的每本书都有读。西方视角下的中国。

2015-07-09 21:19:16
来自taber12**的评论:

《江城》《寻路中国》《奇石》何伟中国三部曲之一,内容细致真实而平淡。个别章节则属于炒冷饭,收录前两者书中已有的内容。四星级推荐。

2016-11-26 16:10:32
来自***(匿**的评论:

本来想买江城三部曲,第三本好像不是这本,但是既然买了,就好好看看

2017-07-25 15:06:57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看过江城,然后决定买的一本书!希望能给自己另一个角度看中国!!期待这次精彩的书中旅行!

2017-06-24 13:39:58
来自菊花茶2**的评论:

这本书是推荐给朋友读的,有人说何伟这是炒冷饭,但何伟说这是他的精选集。所谓见仁见智,还需读者自己去评判了。

2015-02-17 12:57:0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何伟的角度跟普通记者又略有不同,去套路,更加真实有趣,读来很舒畅

2016-12-19 10:28:1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何伟的书都买,更重要的是,他在夏天又回到了中国,期待他的新书!

2016-10-18 09:57:35
来自0nimei0**的评论:

书很好,绝没有异议。但我也看到了当当的诚意。不要告诉我活动火爆,要处理的订单多你们就可以随便应付,一次买那么多本书,只用个塑料袋包裹,当我看到脏兮兮的快递包裹,我还不能找个拒收的理由,我也是醉了。

2015-05-01 07:51:09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从一个外国人,一个走过很多地方的愿意思考的外国人的视角来看,这绝对是一个不一样的感觉,有些被忽略的已经习惯的东西突然跳到你眼前,对你说:"嘿,我就是真实的中国呀!"

2014-08-10 22:16:11
来自其巴查**的评论:

何伟写的《寻路中国》、《江城》都看过,外国人看中国有独到眼光,《奇石》一定还有惊喜。

2015-01-26 12:09:09
来自机***锁**的评论:

现在翻译西方的著作越来越多了,这是个好事,当年吴稚晖说过,非要好好翻译几万种书出来,中国才有个国家的样子。现在翻译的质量参差不齐,这是我们需要继续提高的地方。

2017-01-22 15:16:18
来自folklor**的评论:

何伟的书,希望和他的江城及寻路中国一样好看

2014-11-04 15:19:36
来自妈***猫**的评论:

很喜欢何伟的书,一直希望国内能出他的另一本(甲骨文)

2017-03-07 13:59:39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一个美国作家以独到的视角与笔触去深入观察了解和描述中国,站在我们的国度,用异样的思考去研究和分析中国,让你感知现在所处的中国原来也可以如此玩味,不论如何,在心底扎根的中国终究无法撼动,那么也请用一种鉴赏的态度去认知中国,或许也会感受到其微妙之处。

2015-05-09 23:38:24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部分内容和《江城》、《寻路中国》重复,不过何伟的叙事方式我跟喜欢,他的书很好读。

2017-07-10 16:25:29
来自yoyo读**的评论:

嗯嗯,还没有看这本,他的书前面基本都蛮喜欢的。现在发现当当网上的评论越来越少,大家越来越不认真,但是想想我们买书之前应该还是想参考别人的建议吧,所以我把重点的建议写出来,让大家参考,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真正的读书人,并且能够帮助别人,从我做起!

2016-11-29 19:16:08
来自负十三**的评论:

何伟是我特别喜欢的作家,最开始是因为《寻路中国》,然后《江城》,《甲骨文》看的电子版,都是我喜欢的风格,或许有太多是作家是大家,他们的作品是经典,但是我喜欢何伟只是因为他的视野很不一样,给我很多另一角度的思考。

2014-05-06 15:39:50
来自a***6(**的评论:

读起来虽然不像《江城》和《寻路中国》那么带感,但是它是之前故事的一些延续,包括世界观的延续,隔着长长的岁月回望,何伟对中国的认识带着一些心有灵犀的“你懂的”,读完了之后,还能牵扯你的思想很久很久。

2017-02-24 23:41:0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何伟的书是我至爱。内容已先睹,还是李雪顺的经典翻译,相得益彰,有一些何伟在《甲骨文》中以及最新的文章,也有一些《寻路中国》和《江城》里的片段,是第一次接触何伟的读者最好的敲门砖。何伟不会让你失望,用他独到的视角解读中国,令人读来颇为唏嘘,想哭又想笑。

2015-05-08 23:47:30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