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研究图书
人气:11

互联网+与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研究

序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一战略的实施,为京津冀地区农业的区域合作与协调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条件。《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规划(2016—2020)》提出,通过推进产业协同...
  • 所属分类:图书 >农业/林业>农业工程  
  • 作者:[李瑾],[冯献]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11630070
  •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5
  • 印刷时间:2017-05-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内容简介

共分为十章。主要包括三大方面内容:①基于“互联网 ”的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的理论研究,包括章、二章内容,旨在提出本书研究的关键概念、核心范畴与理论框架。重点在相关基础理论及研究进展基础上,从理论层面揭示了“互联网 ”促进京津冀农业协同创新发展的作用机理及运行机制。②基于“互联网 ”的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的实证研究,包括第三章到第九章的内容,旨在通过实证研究解决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中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是本书研究的核心与重点。研究重点在于基于现状及需求的实地调查,通过构建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找出三地现代农业发协同创新的关键需求,分析“互联网 ”在解决农业协同创新中的逻辑,进一步地构建基于“互联网 ”的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体系,并提出了基于“互联网 ”生产、“互联网 ”流通、“互联网 ”数据、“互联网 ”服务的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的实施路径。③基于“互联网 ”的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发展对策研究,为第十章内容,旨在结合理论与实证研究的结论,结合“十三五”时期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发展战略需求,从“互联网 ”层面提出“十三五”时期京津冀“互联网 ”现代农业协同创新的发展思路、重点及相关对策措施。与国内外已出版的同类书籍相比,本书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①目前我国在区域现代农业协同发展方面主要侧重产学研方面的协同创新,对于区域之间的协同创新的产业领域研究较少,同时对于基于“互联网 ”的协同创新的主要模式的凝练仍不足。针对该问题,本研究以“互联网+”区域农业协同创新为主题,立足京津冀协同创新战略背景,从“互联网+”在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的内涵、需求、机理、路径及对策等方面深化区域农业协同创新领域研究,在理论和研究思路上有所创新,所提出的基于“互联网 ”的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机理与体系,为本领域相关学者提供理论借鉴。②针对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不少学者、政府、机构等均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并出台了系列文件、规划,但总体看仍缺少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政策的针对性仍不够。鉴于此,基于京津冀区域现代农业发展实践,搭建基于“互联网+”的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体系框架,分别从“互联网+生产”、“互联网+数据”、“互联网+服务”、“互联网+流通”四方面提出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具体实施路径,提出的工程方案具体详实、可操作性强,为对接落地提供了科学依据与规划支撑,可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大创新。

作者简介

李瑾,女,1978年1月出生于湖北省襄阳市,博士,研究员。2002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获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获农业经济管理博士学位。现在北京农林科学院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工作,任战略研究部主任,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农产品市场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及部委委托课题30余项,在核心期刊50余篇,参编著作4部。

目录

目录

及时章导论()

及时节研究背景()

第二节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研究综述()

第四节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五节创新点()

第六节本章小结()

第二章区域协同创新理论机理研究()

及时节概念及内涵()

第二节相关理论基础()

第三节“互联网+”与京津冀农业协同创新发展间的作用机理()

第四节本章小结()

第三章京津冀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需求分析()

及时节京津冀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第二节京津冀现代农业产业结构()

第三节京津冀农业主导产业发展()

第四节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问题分析()

第五节协同创新需求分析()

第六节本章小结()

第四章京津冀现代农业创新发展协同度测算与评价()

及时节协同度评价体系构建()

第二节协同度评价方法与区间划分()

第三节京津冀现代农业创新发展协同度测算结果()

第四节本章小结()

第五章基于“互联网+”的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体系构建()

及时节基于“互联网+”的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逻辑()

第二节“互联网+”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

第三节基于“互联网+”的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模式()

第四节本章小结()

第六章基于“互联网+生产”的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发展路径()

及时节“互联网 生产”的含义及特点()

第二节基于“互联网 生产”的京津冀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第三节基于“互联网 生产”的京津冀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需求()

第四节基于“互联网 生产”的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五节本章小结()

第七章基于“互联网+服务”的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发展路径()

及时节“互联网+服务”的内涵及特点()

第二节基于“互联网+服务”的京津冀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第三节基于“互联网+服务”的京津冀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需求()

第四节基于“互联网+服务”的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五节本章小结()

第八章基于“互联网+数据”的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发展路径()

及时节“互联网+数据”的内涵及特点()

第二节京津冀农业大数据发展现状()

第三节基于“互联网+数据”的京津冀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需求()

第四节基于“互联网+数据”的京津冀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五节本章小结()

第九章基于“互联网+流通”的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发展路径()

及时节内涵与特点()

第二节基于“互联网+流通”的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发展现状()

第三节基于“互联网+流通”的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与需求()

第四节基于“互联网+流通”的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发展路径选择()

第五节本章小结()

第十章基于“互联网+”的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及时节发展思路()

第二节“十三五”发展重点()

第三节基于“互联网+”的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发展的对策()

第四节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表目录表目录

表1-1近十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相关政策梳理(3)

表1-22004年以来京津冀农业合作情况(14)

表2-1互联网巨头公司对“互联网+”概念的描述(31)

表3-12009—2014年京津冀三地耕地面积(44)

表3-22014年京津冀一产从业人员及三产从业人员结构(48)

表3-3京津冀三地农业劳动力资源对比(49)

表3-4京津冀地区财政支农资金及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50)

表3-52005—2014年京津冀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0)

表3-62005年和2010—2014年京津冀主要农产品产量(51)

表3-72005年和2010—2014年京津冀人均主要农产品产量(52)

表3-8京津冀农林牧渔业产业结构(53)

表3-92005—2013年京津冀地区农业受灾面积(58)

表3-102006—2015年京津冀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59)

表3-112003—2012年京津冀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1)

表3-12京津冀地区农业园区(65)

表3-132005年和2010—2014年京津冀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和互联网普及率(66)

表3-142010—2014年京津冀农业机械拥有量(67)

表3-152014年京津冀农作物种植面积优势指数(70)

表3-162005—2014年京津冀人均粮食产量(70)

表3-172014年京津冀畜产品产量优势指数(71)

表3-182014年京津冀水产品产量优势指数(72)

表4-1京津冀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95)

表4-2协同度等级划分及标准(102)

表4-32010—2014年京津冀三地现代农业创新子系统发展水平测算结果(103)

表4-42010—2014年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水平(109)

表7-1京津冀主要农业信息服务平台(164)

图目录图目录

图1-1技术路线图(28)

图2-1“互联网+”推进京津冀农业协同创新生态圈(40)

图3-12005—2014年京津冀三地人均水资源变化情况(45)

图3-22005—2014年京津冀三地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占比变化情况(46)

图3-32005—2014年京津冀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变化图(47)

图3-4京津冀地区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投入量变化图(48)

图3-52005—2015年京津冀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图(54)

图3-6京津冀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55)

图3-72006—2014年京津冀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变化情况(56)

图3-82005—2014年京津冀地区土地产出率变化情况(57)

图3-92005—2014年累计自来水受益人口占农村人口比重(58)

图3-102005—2014年京津冀卫生厕所普及率的年际变化(59)

图3-112006—2015年京津冀城乡收入差距(60)

图3-122006—2015年京津冀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60)

图3-132006—2015年京津冀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61)

图3-142003年和2012年京津冀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结构(62)

图3-152010—2014年京津冀耕种收机械化水平(68)

图3-162010—2015年京津冀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84)

图4-12010—2014年京津冀三地城乡协同创新与系统发展水平(104)

图4-22010—2014年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创新与系统发展水平(105)

图4-32010—2014年京津冀三地科技协同创新与系统发展水平(106)

图4-42010—2014年京津冀三地生态协同创新与系统有序度(106)

图4-52010—2014年京津冀城乡协同发展水平(107)

图4-62010—2014年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水平(107)

图4-72010—2014年京津冀科技协同发展水平(108)

图4-82010—2014年京津冀生态协同发展水平(109)

图4-92010—2014年京津冀现代农业发展水平(110)

图4-102010—2014年京津冀三地区域现代农业协同度(110)

图5-1“互联网+”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体系总体框架(119)

图5-2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主体架构(120)

图8-1北京市农业局京承农产品产销信息平台(185)

图9-1爱孚瑞冷链配送模式(207)

在线预览

及时章导论

及时节研究背景

一、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面临良好的政策机遇

自2004年京津冀三地达成“廊坊共识”以来,京津冀的农业协同发展开始起步。2013年,先后到天津、河北调研,强调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2014年2月26日,在北京考察工作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推进思路和重点任务,这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驶入快车道,协同发展成为三地共识,促协同、谋发展的社会氛围初步形成。此后,又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个大思路、大战略。总理也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明确提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一环,并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重点任务。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后,京津冀三地针对各地实际情况相继通过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意见,这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进入一个贯彻落实的新阶段。2016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国发(2016)58号)提出“促进区域农业统筹发展,华北地区要推动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这将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提到了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高度。

在国家出台相关政策的同时,各部委、京津冀三地也积极响应,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政策和实施方案。2015年9月,北京市科委研究制定了《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关于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工作方案(2015—2017年)》,提出“通过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积极打造国家自主创新重要源头,促进高端创新资源集聚,完善区域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区域创新资源整合共享”。2015年河北省委一号文件提出“面向京津市场开展多方位合作,扩大京张、京承及各地与京津农业合作的领域和范围,通过产销联姻,建立我省农产品进入京津市场的便捷通道,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都市农业”。2015年10月,天津市制定了《促进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发展方案》,提出在现代种业、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农业科技创新合作、与“四院一校”科技合作、智慧农业和农技人才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推动构筑京津冀农业科技创新高地。2016年3月底,农业部等八部委联合的《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要在“产业协同、市场协同、科技协同、生态建设协同、体制机制协同、城乡协同”六大方面实现农业协同发展,这标志着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进入实质推进阶段。同年5月农业部召开《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规划(2016—2020年)》部署推进会,审议通过了《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工作推进机制》,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定京津周边常年菜地保有量和重要蔬菜产品的自给率”“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建设‘中央厨房’,构建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打造环京津1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构建区域性的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平台”等推进措施,并落实了农产品物流便利化、科技协同创新等工程任务。2016年7月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六部委印发的《京津冀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行动方案》,提出“大力发展全程冷链,探索建设京津冀农产品公共信息平台,经过三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建立畅通高效的京津冀农产品流通网络体系”。随后在2016年9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出台的《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中提出“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有力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建设京津冀创新共同体,形成区域协同创新中心,依托‘互联网+’,推动现代服务业高端化发展”。其中在农业生产经营服务领域,提出“构建京津冀食品安全协同防控科技服务体系,打造农业高端产业链,着力构建与首都功能定位相一致、与二三产业发展相融合、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相衔接的农业产业结构”。2016年6月工信部和北京、天津、河北等部门下发《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提出“以北京中关村、天津滨海新区、唐山曹妃甸区、沧州沿海地区、张承(张家口、承德)五个地区为依托,重点发展汽车、新能源装备、智能终端、大数据和现代农业五大产业链”。此外,三地就其功能定位,将京津冀都市现代农业协同发展摆上了三地农业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并出台了“当前—近期—中期—远期”的一揽子推进体系,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战略正在向铺开、纵深推进的阶段迈进,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发展面临良好的政策机遇(表1-1)。表1-1近十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相关政策梳理

年月日部门政策名称内容2004-2-12~13国家发改委、京津冀等9省市发改委廊坊共识提出了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工作方案、区域布局、区域政策和重大措施等,重点针对三地生态环境建设,提出协调区域内重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问题,联合开展水资源的保护与合理作用2011-11-23河北省政府《河北省城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廊坊市要发挥临近京津的区位和信息产业优势,构建中心城区与固安、永清三角城市区域,建设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城市2014-6-16北京市农业局《关于2014年“菜篮子”工程生产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深化区域合作,提高“菜篮子”产品控制率。围绕北京农业结构调整和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目标,着力推动京津冀农业产业协同发展。拓展外埠农业合作广度和深度,建设一批“菜篮子”产品外埠生产基地,稳步提高蔬菜、肉类、禽蛋、鲜牛奶、水产品的控制能力2015-2-5河北省委《2015年河北省委一号文件》面向京津市场开展多方位合作,扩大京张、京承及各地与京津农业合作的领域和范围,通过产销联姻,建立河北省农产品进入京津市场的便捷通道,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都市农业2015-3-5国务院总理《201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产业升级转移等方面率先取得实质性突破2015-3-14京津冀三方政府部门《推进现代农业协同发展框架协议》京津冀三地将突出大城市农业功能定位,重点在籽种、会展、观光休闲、沟域经济等方面开展交流与合作,共同开发农业生产、生活、生态等功能;重点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推广及动植物疫病联防联控和节水、循环、低碳农业发展等方面开展科研合作2015-4-30中共中央政治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京津冀三省市定位分别为,北京市:“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市:“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省:“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2015-7-10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聚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交通一体化发展、推动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力争率先取得突破。要更加重视发挥好辐射带动作用,推动首都的科技、产业、文化及公共服务资源延伸到周边地区,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要深化各个领域的改革,促进区域内各种要素按照市场规律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破除制约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2015-8-30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快实施现代物流重大工程的通知》推动京津冀物流协同发展。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整体战略和产业布局调整优化的要求,推动建立跨区域物流合作机制,促进京津冀地区物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京津冀物流一体化协同发展2015-9-10北京市科委《关于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工作方案(2015—2017年)》通过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积极打造国家自主创新重要源头,促进高端创新资源集聚,完善区域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区域创新资源整合共享2015-10-8天津市农委《促进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发展方案》在现代种业、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农业科技创新合作、与“四院一校”科技合作、智慧农业和农技人才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推动构筑京津冀农业科技创新高地2016-2-8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到2020年,京津冀地区的整体实力将进一步提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协同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首都“大城市病”问题得到缓解,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2016-3-9天津市政府《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积极对接北京创新资源和品质产业,主动向河北省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产业一体、联动发展。农业,共建“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基地和环京津1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2016-3-31农业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8部委《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规划(2016—2020年)》要在“产业协同、市场协同、科技协同、生态建设协同、体制机制协同、城乡协同”六大方面实现协同,这标志着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进入实质推进阶段2016-5-4农业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8部委《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工作推进机制》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定京津周边常年菜地保有量和重要蔬菜产品的自给率,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建设“中央厨房”、构建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打造环京津1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构建区域性的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平台2016-6-13工信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人民政府《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以北京中关村、天津滨海新区、唐山曹妃甸区、沧州沿海地区、张承(张家口、承德)五个地区为依托,重点发展汽车、新能源装备、智能终端、大数据和现代农业五大产业链2016-7-4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商务部、交通部、海关总署以及质检总局《京津冀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行动方案》大力发展全程冷链,探索建设京津冀农产品公共信息平台,经过三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建立畅通高效的京津冀农产品流通网络体系2016-7-4国务院《国务院关于京津冀系统推进创新改革试验方案的批复》充分发挥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和石(家庄)保(定)廊(坊)地区的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基础和政策先行先试经验,进一步促进京津冀三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深度融合,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推动形成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带2016-7-8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建设环京津鲜活农产品基地,鼓励北京种植养殖企业与津冀开展有效对接;推进三地统一标准化体系和检测结果互认,完善区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共享平台;推动京津冀“互联网+”协同发展,建设农业协同平台和农业资源平台,促进三地农业信息化协同发展;构建京津冀农业协同创新链,健全京津冀协作联合攻关机制,加大北京农业高新技术向津冀的推广辐射力度,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2016-7-29京津冀三地民政部门《共同推动京津冀社会组织协同发展合作框架意向书》建立京津冀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联席会议制度;明确支持社会组织参与三地重大活动项目;共同编制扶持社会组织协同发展项目目录;探索建立三地社会组织资源配置平台;支持行业协会、科技类社会组织建立区域对接、行业合作和优势嫁接活动;建立京津冀社会组织协同发展论坛机制2016-8-11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北京市“十三五”时期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 》以大数据的思维、技术、模式、产品、服务等突破行政藩篱和区域界线,打造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将京津冀区域打造成为国家大数据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大数据应用先行区、国家大数据创新改革综合试验区、全球大数据产业创新高地。立足三地各自特色和比较优势,北京强化创新和引导,天津强化带动和支撑,河北强化承接和转化,打造协同发展功能格局。强化数据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利用,建立京津冀政府数据资源目录体系;进行公共数据开放共享试验探索,推进公共基础信息共建共享,建立统一的公共数据共享和开放平台体系2016-8-11河北省农业厅关于贯彻落实《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实施意见供京“菜篮子”产品占比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肉蛋奶占比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251。区域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 000元以上,年均增长达到8%以上,与京津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缩小到171,区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比缩小到2612016-8-12北京市政府《北京市国资委国有经济“十三五”发展规划》用好京津冀协同发展投资基金,支持京津冀产业对接合作。引导疏解资源向承接地集聚,支持配合津冀加快承接平台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加强在科技创新、环保、能源、农业、旅游、物流等重点领域的合作2016-9-30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有力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新方向。到2020年,初步建成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形成区域协同创新中心。构建京津冀食品安全协同防控科技服务体系;着力构建与首都功能定位相一致、与二三产业发展相融合、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相衔接的农业产业结构

二、京津冀现代农业合作取得重要进展

当前,推动京津冀都市现代农业协同发展已成为促进三地现代农业融合互动、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京津冀三地在推进现代农业协同发展中,重点在农业科技合作机制建设、农业产业协同发展、农产品产销对接等方面开展合作,并取得了重要进展。

1搭建了多个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平台

自京津冀协同创新战略提出以来,三地围绕区域现代农业发展实践,纷纷开展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如2014年6月由三地农业大学与科研机构牵头建立的“京津冀农业与水安全协同创新战略联盟”旨在协同解决当前三地面临的农业和水安全等紧迫问题,实现都市现代农业的“以水定产,以水定量”;2014年8月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与北京市科委牵头成立的“首都食用菌产业科技创新服务联盟”旨在促进京津冀食用菌产业协同发展;2015年5月由三地农科院共同签署的“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旨在合作推进三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和协同发展;2015年7月京津冀三省市土壤肥料系统共同组建“京津冀土肥水事业协同发展创新联盟”旨在围绕三地土壤肥料和节水农业,协同促进京津冀土肥水科技研发推广服务事业发展和创新;2015年8月,作为科技部认定的及时批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之一的河北省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开始启动建设,示范带将集现代生态农业、都市农业、智慧农业、高效农业为一体,打造成为京冀农业协同创新样板区、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试验区、环首都扶贫攻坚与现代农业联动发展示范区,这标志着河北省搭建了及时个部级京津冀农业协同创新战略平台;2015年12月由河北农业大学等9所高校共同成立的“京津冀农林高校协同创新联盟”,旨在充分发挥三地农业高等院所在农业和水安全及相关领域的人才、科技、信息和区位等方面的综合优势;2016年5月7日,由中国农业大学牵头的“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研究院”,旨在围绕生物种业创新、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重大设施、循环农业创新、设施园艺创新、智慧农业装备创新、现代食品加工创新、农业大数据创新、未来农业科技园区8大研究领域开展协同创新。

2共同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深度合作

为突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高精尖”产业的目标定位,京津冀三地重点在菜篮子供给保障、籽种农业、会展农业、观光休闲农业等方面开展交流与合作,共同开发农业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在“菜篮子”供给保障方面,三地启动的多个合作项目为京津冀菜篮子供给保障奠定了基础。其中2015年10月,京津冀共建蔬菜绿色防控基地的建设工作启动,计划到2016年三地将协同建设“绿控基地”80个。在会展农业方面,为推进京津冀地区会展农业的协同发展,2014年12月10日,京津冀三地贸促会共同签署了《京津冀贸易促进协同发展合作备忘录》,重点从整合扶持政策、争取会展资源、制定议事制度三个方面完善三地会展农业协同发展机制。在籽种产业方面,为推动京津冀种业协同发展,促进三地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2015年5月北京市农业局、天津市农村工作委员会、河北省农业厅共同印发的《关于建立京津冀一体化农作物品种审定机制的意见》,明确了三地在保留独立品种审定的基础上,对水稻、小麦、玉米、棉花与大豆等主要农作物实行统一审定,通过审定的品种可在京津冀区域内推广应用,开创了相邻省市一体化品种审定的先河。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方面,京津冀三地重视休闲观光农业方面的优势互补,三地联合推出了“京津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促进了休闲观光农业资源和产品整合开发、优势互补、共赢发展。此外,由天津市牵头,京津冀三地正共同研究制定《京津冀休闲农业协同发展产业规划》,实现市场、信息、资源、线路共享,打造京津冀休闲农业旅游圈,开创京津冀休闲农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3积极推进三地农产品产销对接

京津冀围绕特大型城市消费市场特点,积极推进三地农产品产销对接,重点在环京津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农产品物流标准化区域合作、农产品市场相互延伸等方面开展合作。在环京津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方面,三地结合优势农产品发展规划,河北支持本省企业在北京、天津周边建设蔬菜、畜禽和水产品生产基地,北京、天津两市则支持本市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在河北省建设生产基地,河北为相关企业提供便利和帮助。根据课题组与河北省农委座谈记录整理所得,截至目前,河北省廊坊、滦平、平泉、唐山、张家口等地通过开展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农校对接,共为京津提供了超过35%的蔬菜和30%的肉蛋奶。其中廊坊市瓜菜年商品量的60%、肉类年产量的40%以上、禽蛋年产量的30%以上销往京津。如固安顺斋合作社与北京京客隆大型连锁超市开展对接,日供应蔬菜80~120t;永清清源合作社已成功进入京客隆、易初莲花、华润万家、物美、华联、西单商场等京津20家大型超市,在北京建立了47家蔬菜直营店,日销售蔬菜80t。从批发市场建设与物流标准化区域合作看,2014年京津冀商贸部门正式签订了“关于落实京津冀共同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合作框架协议商务行动方案”,为三地的农业优势企业和特色品牌发展创造条件;2015年10月新发地在河北省高碑店建立了预计年交易量达千万吨分市场,成为首都农产品供应保障的重要市场载体,加快了京津冀农产品产销一体化进程。2016年7月北京市政府的《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北京市将建设环京津鲜活农产品基地,鼓励本市种植养殖企业与津冀开展有效对接。从三地产销合作模式看,目前三地在产销对接方面形成了“科研院校+基地示范”“企业+企业”“企业+外埠生产基地”等模式,如中国农业大学与明慧养猪集团、文安瑞丰禽业合作形成了“科研院校+养殖基地”模式;北京金星鸭业有限公司在河北省建设了北京填鸭养殖基地;廊坊市康达畜禽养殖有限公司与北京二商局大红门肉类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将肉鸡产品销往北京市场,形成了“京内企业+外埠基地”模式。此外,京津冀三地商务部门主要负责人还建立了定期会晤、举报投诉优先处理和合作处理机制,以统筹部署三地市场一体化的阶段性任务。

4三地官学研之间开展紧密合作

一是三地科研机构与政府合作。如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同河北省科技厅、河北承德市隆化县政府、唐山曹妃甸区政府、迁安市政府等多家单位就加强高效实用技术推广促进地方产业发展等方面已达成了合作共识。二是三地涉农部门合作。如2015年3月,北京农委、天津市农委、河北省农业厅签署《推进现代农业协同发展框架协议》,提出京津冀三地将突出大城市农业功能定位,重点在籽种、会展、观光休闲、沟域经济等方面开展交流与合作,共同开发农业生产、生活、生态等功能;重点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推广及动植物疫病联防联控和节水、循环、低碳农业发展等方面开展科研合作。三是三地科研机构开展项目联合攻关。为推进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三地瞄准农业产业的多个领域组织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共同确定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农业规划研究、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种业科技创新、全产业链可控型精品农业、城郊型多功能休闲农业、农业物联网技术研究与示范和农村与农业信息化等7大合作领域。2015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利用专项自有资金500万元,联合津冀区域科技资源,联合开展项目攻关20余项,启动实施了“京津冀精品蔬菜安全生产与供应科技攻关与示范”“京津冀菜篮子安全物联网管理系统研发”“京津冀草莓产业提升与科技示范”“京津冀品质鸡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金属污染农田修复技术研发与示范”等一批项目,涵盖节水、生态农业及西甜瓜、草莓等产业,涉及天津、河北中部和北部主要城市,为三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特色产业发展、农业物联网技术、农田修复以及农作物新品种的推广起到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三、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1三地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京津冀地区同属京畿重地,濒临渤海,背靠太岳,携揽“三北”,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我国经济具活力、开放程度较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也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现代农业发展方面逐步趋向协同。

河北省:京津冀协同背景下河北省都市型现代农业初步规划形成了“一核一圈一群”的发展布局,生鲜农产品生产和休闲观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已建成各类现代农业园区893个,共有300个乡镇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涉及村落达到1 400多个。围绕粮油、畜牧、水产品、蔬菜、果品等资源优势,河北省初步建成了京津农副产品保障和应急基地,其中2013年供京、津总量分别超过600万t与400万t,在两地市场占有率各达到55%与45%;2014年全省肉、蛋、奶和饲料产量分别达到500万t、410万t、650万t和1 338万t,每年供给北京市场的猪肉、禽肉和禽蛋约占北京消费总量的20%、10%和20%。根据河北省贯彻落实《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规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要面向京津培育打造100个直供直销基地、100个休闲农业园、100个知名品牌、100个加工冷链物流园、100个产业化龙头企业”。

天津市:天津市以“绿色化、集约化、功能化&r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