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场:萧红小说精选集(初刊编校版)图书
人气:32

生死场:萧红小说精选集(初刊编校版)

“文学洛神”萧红成名作品,看七十年来农村荒诞悲剧,人性残酷古怪。12篇精选,篇篇精彩动人。
  • 所属分类:图书 >小说>作品集>中国  
  • 作者:[萧红]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201099828
  •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01
  • 印刷时间:2016-01-01
  • 版次:1
  • 开本:32开
  • 页数:--
  • 纸张:轻型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1、《生死场:萧红小说精选集》精心挑选萧红各创作阶段作品12篇,从成名作《生死场》开始,选取早期作品《广告副手》和《看风筝》,自传性作品《弃儿》,讽刺风格的《太太与西瓜》,经典之作《手》、《北中国》到遗述《红玻璃的故事》(骆宾基撰稿)。

2、《生死场》是萧红的成名作,也是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一。《生死场》以哈尔滨近郊农村为背景,描写“九一八事件”前后赵三、二里半等农民生活和抗日故事:金枝未婚先孕,赵三反抗地主加租却误打了小偷,王婆因儿子死了服毒自杀……萧红敏锐生动地把握住当时北方农民糊涂地生殖,不断面向死亡的盲目生活。

3、《广告副手》:生病的芹跟恋人蓓力撒谎自己去画广告,却跑去看电影。蓓力担心芹,去接她,却发现了事实……

弃儿》:本篇是萧红怀孕后在哈尔滨被困东兴顺旅馆的生死经历的重述。蓓力解救被困旅馆腹中隆起的芹,两人贫困潦倒,四处辗转,终于等到芹在医院产下孩子。孩子生下来躺在冰凉的板床上哭了五天。 第六天,芹决定将孩子送人。

手》:染布匠的女儿王亚明因为有一双黑手和贫困的出身,被班级同学和老师当做下等人对待。王亚明对自己的愚钝毫无掩饰,一心努力学习,但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嘲弄,被赶出寝室睡在走廊直至退学。

山下》:以重庆嘉陵江畔为背景展开,讲述十一岁的林姑娘帮助逃难的下江人获得报酬。混乱的年头,林姑娘的母亲想趁机给女儿多讨薪酬,却害林姑娘失去工作。

红玻璃的故事》:萧红逝世前在香港思豪酒店口述,骆宾基记载。

编辑推荐

1、绕过萧红成名作《生死场》,不敢说读懂萧红。《生死场》是发生在北方村庄的故事,不同于浪漫悲壮的爱国颂歌,萧红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和真实质朴的口吻呈现出真实的受难的中国农民。《生死场》是值得多元解读的经典文学作品,其对人性、女性和底层生活的思考至今直抵人心。

2、《生死场:萧红小说精选集》精选萧红人生各阶段作品12篇,选篇时间纵贯萧红一生,选篇风格既有“萧红体”也有少见的讽刺小说。萧红的故事和文字如同她本人一样,真实、纯粹、独特。本书还原萧红的经典作品完整原貌,力图展现萧红的字里行间的悲悯和生命力。

3、萧红作为一个自传性小说作家,从她的创作内容可以窥见萧红漂泊传奇的一生。例如,《广告副手》写她与萧军的的爱情纠葛,《弃儿》写她自己初次有孩子的痛苦和纠结,在《家族以外的人》和《王四的故事》中追忆她的有二伯和老仆人王四……

4、本书编校自1935年容光书局初版版本,还原萧红独特的散文式诗性文字。

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女,本名张乃莹,笔名悄吟。黑龙江省呼兰县人。民国女作家,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20世纪30年代文学洛神”。

1932年,二十一岁的萧红与萧军相遇,正式开始文学创作。

1935年,中篇小说《生死场》假托“容光书局”自费印行,作者署名“萧红”,该书鲁迅作序、胡风作读后记,轰动文坛,萧红一举成名。

1936年,只身东渡日本。

1937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战文艺活动,足迹遍布上海、武汉、重庆、香港。

1942年逝世于香港,时年31岁。

代表作:

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小城三月》

目录

生死场

广告副手

看风筝

弃儿

太太与西瓜

牛车上

家族以外的人

王四的故事

山下

北中国

红玻璃的故事(遗述

在线预览

生死场》

一只山羊在大道边啮嚼榆树的根端。

城外一条长长的大道,被榆树打成荫片。走在大道中,像是走进一个荡动遮天的大伞。

山羊嘴嚼榆树皮,黏沫从山羊的胡子流延着。被刮起的这些黏沫,仿佛是胰子的泡沫,又像粗重浮游着的丝条;黏沫挂满羊腿,榆树显然是生了疮疖,榆树带着偌大的疤痕。山羊却睡在荫中,白囊一样的肚皮起起落落……菜田里一个小孩慢慢地踱走。在草帽的盖伏下,像是一棵大形的菌类。

捕蝴蝶吗?捉蚱虫吗?小孩在正午的太阳下。

很短时间以内,跌步的农夫也出现在菜田里。一片白菜的颜色有些相近山羊的颜色。

毗连着菜田的南端生着青穗的高粱的林。小孩钻入高粱之群里,许多穗子被撞着在头顶打坠下来。有时也打在脸上。叶子们交结着响,有时刺痛着皮肤。那里是绿色的甜味的世界,显然凉爽一些。时间不久小孩子争斗着又走出最末的那棵植物。立刻太阳烧着他的头发,急灵的他把帽子扣起来。

高空的蓝天,遮覆住菜田上跳跃着的太阳。没有一块行云。一株柳条的短枝,小孩挟在腋下,走路他的两腿膝盖远远的分开,两只脚尖向里勾着,勾得腿在抱着个盆样。跌脚的农夫早已看清是自己的孩子了,他远远地用喉音在问着:“罗圈腿,唉呀!……不能找到?”

这个孩子的名字十分象征着他。他说:“没有。”

菜田的边道,小小的地盘,绣着野菜。经过这条短道,前面就是二里半的房窝,他家门前种着一株杨树,杨树翻摆着自己的叶子。每日二里半走在杨树下,总是听一听杨树的叶子怎样响;看一看杨树的叶子怎样动摆?杨树每天这样……他也每天停脚。今天是他及时次破例,什么他都忘记,只见跌脚跌得更深了!每一步像在踏下一个坑去。

土屋周围,树条编做成墙,杨树一半荫影洒落到院中;麻面婆在荫影中洗濯衣裳。正午田圃间只留着寂静,惟有蝴蝶们为着花,远近的翩飞,不怕太阳烧毁它们的翅膀。一切都回藏起来,一只狗也寻着有荫的地方睡了!虫子们也回藏不鸣!

汗水在麻面婆的脸上,如珠如豆,渐渐侵着每个麻痕而下流。麻面婆不是一只蝴蝶,她生不出磷膀来,只有印就的麻痕……

广告副手》

……

房门大开着,碗和筷子散散乱乱的摊在炉台上,屋子充满黄昏的颜色。

蓓力到报馆送稿子回来一看着门扇,他脸就带上了惊疑的色彩,他心不平静的在跳:

“腊月天还这样放空气吗?”

他进屋摸索着火柴和蜡烛。他的手惊疑的在颤动。他心假装平静无事的跳。他嘴努力平静着在喊:

“你快出来,我知道你又是藏在门后了!”

“快出来!还等我去门后拉你吗?”

脸上笑着,心里跳着,蜡油滴落了满手。他找过外屋门后没有,又到里屋门后:

“小东西,你快给我爬出来!”

他手按住门后衣挂上的衣服,不是芹。他的脸为了不可止的惊疑而愤怒,而变白。

他又带着希望寻过了床底,小厨房,他坐在床沿,无意识的掀着手上的蜡油,心里是这样的想:

“怎么她会带着病去画广告呢?”

蜡油一片一片的落到膝盖上,在他心上翻腾起无数悲哀的波。

拿起帽子一种悲哀勇敢的力量推着他走出房外,他的影子投向黑暗的夜里。

门在开着,墙上摇颤着空虚寂寞的憧影,蜡烛自己站在桌子上燃烧。

……

弃儿》

一个肚子圆得馒头般的女人,独自的在窗口望着。她的眼睛就如块黑炭,不能发光,又暗淡,又无光,嘴张着,胳膊横在窗沿上,没有目的地望着。

“我怎么办呢?没有家,没有朋友,我走向那里去呢?只有一个新认识的人,他也是没有家呵!外面的水又这样大,那个狗东西又来要房费,我没有。”她似乎非想下去不可,像外边的大水一样,不可抑止的想:“初来这里还是飞着雪的时候,现在是落雨的时候了。刚来这里肚子是平平的,现在却变得这样了。”她手续摸着肚子,仰望天棚的水影,被褥间汗油的气味,在发散着。

媒体评论

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鲁迅

她(萧红)这种优美精简的文笔,当读者初读时很容易被忽略,原因是她行文太流畅,太自然了。萧红的文章是真挚感人的,从不拐弯抹角或使人扯不清楚,并且特别女性化。

――葛浩文(美国汉学家)

萧红的文学成就一点也不比张爱玲逊色。中国现当代小说史没有收录萧红是不可饶恕的疏忽,她是20世纪中国的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将成为此后世世代代都有人阅读的经典之作。

――夏志清

萧红是继鲁迅之后的一位伟大的平民作家,她的《呼兰河传》和《生死场》,为中国大地立传,其深厚的悲剧内容,以及富于天才创造的自由的诗性风格,我以为是唯 一的。

――林贤治(学者)

虽然萧红和我们的时代相差了70年,在我看来,两者却有一种古怪的相似。我们这个时代,又轻松又残酷,这与萧红所写东西又暗合起来,不仅吸引我,也是如今大家又重读她作品的原因。

――许鞍华

其(《生死场》)影响力是强大的……散文体的,深刻清晰的。

――《科克斯评论》

具有画面感,令人惊叹!……仿佛置身电影中,声音画面皆栩栩如生。

――《纽约客》

不凡……萧红在寥寥数笔之间,让我们看见了人物是如何来到了命运边缘,又是如何被推向了边缘线外。

――《亚洲周刊》

萧红的一生都在漂泊,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我们试图沿着这条轨迹,去重现萧红的人生,去体察一个女人在那个时代的情感和命运。她在文学中找到了个人价值和心灵自由,像“大鹏金翅鸟一样飞翔”,而在人生际遇上则颠沛流离,终于“跌入奴隶的死所”。

――《三联生活周刊》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魏敏子**的评论:

先看过书评才去看的小说,对故事的恐怖和绝望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村子里女人的各种悲剧除了压着妇女头上的三座大山之外,还有当时封闭的社会结构。现在的农村人日子过不下去,还可以进城打工逃离这一切,但是以前的人不行

2016-04-01 18:06:06
来自栗子青**的评论:

无论是现代社会中的劳碌工作,纷繁争斗,还是《生死场》中穷困的物质条件,麻木的封建思想以及战争,都是规律的产物。生死场就像任何电磁场一样,只是一个固有的东西,并不可怕,也不是笑话,它存在着,就足够产生无数种变化,让这个复杂的世界有规律地转动起来。

2016-03-29 18:06:32
来自邦畿千**的评论:

萧红的文风一向争议颇大,有人说她结构散乱,语言情绪不稳定,可读性大有影响,不过,这种磕碰的文字,正是后来很多红迷的最爱。增添小说真实性的方法之一便是细节描写,而其中我认为值得重点体味的是萧红对于自然万物高超的敏感度,让读者增加身临其境的感受。

2016-06-21 16:21:24
来自叶孤城**的评论:

不是第一次看萧红的书了,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觉。《生死场》是我最喜欢的一本。小红的文风不同于其他女作家,24岁的青葱年纪,文笔虽不老道,却辛辣直接。她在文章中对人生、死亡、病痛的描述,体现了他不同于常人的生活阅历。这样的女人是美的,文字也是美的。

2016-03-29 18:05:20
来自木断征**的评论:

梁遇春曾说:“我相信真真了解下层社会情形的作家,不会费笔墨去写他们物质生活的艰苦,却去描写他们生活的单调,精神奴化的经过,命定的思想,思想的迟钝,失望的麻木,或者反抗的精神,蔑视一切的勇气,穷里寻欢,泪中求笑的心情。” 可以作为萧红小说的注解

2016-03-21 18:28:43
来自丰南都**的评论:

这本书的选篇很棒,和其他版本随便选几篇知名的不一样。这本书选的《手》是很特殊的一篇,外文叫《染布匠的女儿》,是萧红作品里面很独特的一篇,非常值得收藏和阅读,动人。几近让我沉溺在小时候的农村生活中,不能自拔。

2016-03-19 14:29:34
来自四海咸**的评论:

很奇怪,为什么以前有好多次的机会,偏就与它错过。那村庄、那四季、那房屋、那田野、那河沿、那男人和女人,似乎都很熟悉。虽然是城市里长大的,却在呼兰河边生活过两年,所以,总觉着萧红笔下流淌着的,尽是令我亲切的气息。

2016-03-31 18:43:27
来自问多情**的评论:

读了萧红的文字,发现她的文笔和张爱玲的小资情怀有着天壤之别。东北破旧衰败的农村,孕育出来的作家注定是要写农村的,连那文字也透着东北农村的像刀子一样的风。同时伟大的女性作家,风格却是迥异的。中国近代的文坛,着实缺不了这两个奇女子。

2016-04-01 18:29:0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 读的时候想到了《呼兰河传》,沈从文的《萧萧》,赛珍珠的《大地》,孙犁的《荷花淀》,余华的《活着》,茅盾的《子夜》,萧洛霍夫的《被开垦的处女地》,林芙美子的《放浪记》,甚至雨果的《悲惨世界》。萧红实在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

2016-03-21 10:56:05
来自田中既**的评论:

人们忙着生忙着死,死与生都是那么触目惊心,相较之下,死倒是一种幸福了。孩子们没有得到温柔的呵护,所以他们不会温柔的对待自己的女人,更不会温柔地对待自己的孩子,所以粗暴、冷硬就这么一代代传下去,一眼望不到边的绝望。

2016-06-16 17:12:31
来自迢迢qia**的评论:

生,死。在我有生的16年岁月里从来就不敢去轻易触碰的字眼,一个人死了,不说轰轰烈烈,不说震天动地,起码也会引起周围人的几番波动。就连一颗小石子投入水中,也是能够荡漾出波纹的。可是在生死场中的人,生生死死,是多么的卑微,经不起半点波澜……

2016-06-20 18:09:37
来自小灰机**的评论:

萧红的小说,真是艺术小说。每一篇的篇幅都不长,就是一个街头巷尾的小故事。但是串联起来,就是这个村庄横跨十年的痛苦与悲痛。 其中女性的悲惨,自然是不用多言;男人的愚昧,更是让人叹息。 希望了解民国时代人们的生活,这本书是再好不过的记录了。

2016-03-21 10:53:20
来自宇文勇**的评论:

看《黄金时代》的时候,鲁迅的夫人曾经评价过萧红的文字,说她尤为擅长刻画苦难。果不其然。匆匆阅后,虽然对故事情节缺乏足够的印象,但是家国动荡时无人幸免的绝望,底层人民挣扎无果的悲哀的谋生,位于那个时代那个层级的女人的悲哀,都让人心寒。

2016-06-29 19:27:53
来自两把小**的评论:

《生死场》这个题目就给人很重大、很悲壮的感觉,其实文章只是短短叙述了农家的一些生活,简单朴素,但是深刻、沉重。就这么不带任何饰意的生活,农民们活得死的边缘,生的希望总是摇摇欲坠,紧紧地被扎在物质上,高于人命,是多么无意又有意的人类文明。

2016-06-16 16:15:45
来自变古今**的评论:

《生死场》是萧红早期创作的一个巅峰,正是这部作品奠定了萧红抗日作家的地位。更难能可贵的是,鲁迅为这本书写序,胡风写后记。鲁迅先生说,这本书“她才会给你们以坚强和挣扎的力气”,对于这本书的评价可见一斑。

2016-03-21 10:13:32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萧红原名张乃莹,是很有才情的女作家,大才女。早想买她的书来读,这次正好买来两本,一本呼兰河传,一本生死场。了解她那个时代的人的生活。萧红的笔触,萧红的语言风格,都将是另一番风景。

2017-01-04 12:25:05
来自百花暖**的评论:

萧红的书太苦了,而我却愿意忧虑地读下去。有一天我说人生太苦了,姐姐说现在都不敢轻易说苦,因为总觉得有人比自己更苦。和这样的人交往下去,心里才会有力量吧。萧红亦如是。 看萧红看的直哭,哭着睡去,心里全是眼泪。

2016-03-23 18:22:26
来自神马一**的评论:

电影黄金时代中,一位作家对萧军说,论文学才华,萧红要比你高,萧红完全是靠她的才华去写作,她写的东西是生动的,我们看她的作品,那些形象就像发生在眼前,我们能感同身受。你不一样,你是靠努力才达到这个高度。萧军默然。

2016-03-29 18:12:41
来自箭荷花**的评论:

写《呼兰河传》的萧红是怎样的开阔如今已是记不清了,写《生死场》的萧红是怎样的开阔却是看得清清楚楚。薄薄的一本书是细细品读完的。惊异的是在她笔下生死不过平常,粗粝与细腻并存,北方农村是这样有质感的,文字是这样有力度的。才女的称号是实实在在的

2016-03-21 17:32:22
来自戴碧思**的评论:

张爱玲的故事,更多的建立在儿女情长之上,是一篇老少皆宜的通俗剧,耐看、却也大众。而萧红,则是国仇家恨下的悲剧,是一部不太迎合市场的文艺歌剧,并且还是中国人最讨厌的悲情戏,她也因此比张爱玲多了一个“抗日作家”的标签

2016-06-22 15:02:40
来自两行斜**的评论:

说一部作品一字一句都是浸透了鲜血,形容《生死场》一点不为过。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突然想起张爱玲的那篇小说来。张爱玲只是撷取了苦难社会中的一个片段,正如一棵苦难之树上的一片树叶,但《生死场》似乎让我完全发现了这棵苦难之树。

2016-06-22 14:21:55
来自一杯皇**的评论:

读了这本书,才真正知道萧红的感情和内心世界。《广告副手》写她与萧军的的爱情纠葛,《弃儿》写她自己有孩子的痛苦,她不是残忍的扔掉孩子,当时的环境很艰苦,加上萧红还有革命事业要去完成,不能拖累孩子。看着萧红写自己怀着孩子,肚子像个簸箕一样,不禁哭了出来。

2016-03-19 14:14:26
来自上街来**的评论:

我总认为,一个作家的作品和他的人生经历必然是有联系的。萧红在这算个典型,而对于如今文学评论界对她的各种“议论”,倒真是被她当年预见到了。在看这本书前,我一直是把萧红和丁玲有所混淆的,孤陋寡闻了。而对她人生的绯闻,反倒是后知后觉

2016-04-06 14:32:31
来自云儿贇**的评论:

在我看来,《生死场》更像一篇大散文。倘若萧红能活得更长久些,对人物性格的驾驭能力一定会大幅提升。不过,即使是现在这个面目,也已经如鲁迅所言——“力透纸背”了。萧红说自己“是《红楼梦》里的人”,于是,只好“留着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去了……”确实如此。

2016-04-01 18:30:39
来自美人手**的评论:

萧红每本书的风格都不一样,《生死场》是萧红的成名作,那时她的写作不讲求技巧,但已经展露出天才文学家的才华,鲁迅赞她“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2016-03-19 14:10:37
来自司徒小**的评论:

萧红在其短暂的一生中经验并表达了中国女性的精神高度,她的柔弱之极的强大、感知纯真的鲜丽在二十世纪的中国鲜有人可与之相比。这部萧红作品对萧红深具同情之理解,读本书让我们重新了解萧红,重新发现中国的男人和女人。

2016-03-21 10:27:29
来自qiangrw**的评论:

那些说《生死场》没呼兰河写的好的,是没看懂!萧红每一篇长篇的风格都不一样,两手空空无依无靠的萧红能单凭这本书就站稳脚跟,让鲁迅、胡风大加赞赏,足以说明这本书有多好!生死场是厚重的,里面是大的爱、大的自由!

2016-03-19 14:35:34
来自黄心琳**的评论:

看《呼兰河传》的时候一度阴郁,各种各样的愚笨和被愚笨拖累的人和人生。非常佩服萧红的洞察力和觉醒以及聪明。《生死场》读起来并不顺畅,可能比较不对口吧,也有些吃力的。不过,萧红依旧是那个萧红。女子里能这么洞悉人性的,其实是少之又少的

2016-03-23 16:24:28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