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艺术专业论文

摘要:随着高教体制改革,高校扩招措施的实施,各高校纷纷开设了艺术专业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所谓艺术类专业一般包括音乐专业、美术专业、设计专业、传媒专业等,从专业群体来看,这是一个思维风格、心理特点、行为方式具有鲜明专业特点的群体,而与普文、普理的学生相比.
艺术专业论文

艺术专业论文:艺术类专业大学语文论文

一、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殊性

随着高教体制改革,高校扩招措施的实施,各高校纷纷开设了艺术专业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所谓艺术类专业一般包括音乐专业、美术专业、设计专业、传媒专业等,从专业群体来看,这是一个思维风格、心理特点、行为方式具有鲜明专业特点的群体,而与普文、普理的学生相比,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有如下特点:

(一)思维方式上:长于形象,短于逻辑

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要求多是训练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情感体验、较强的审美与表现力,特殊的思维训练和心理体验导致艺术类专业学生特殊的思维定势:形象思维发达,逻辑思维欠缺。形象思维的发达导致他们对诉诸视觉、听觉的线条、色彩、声符以及意象具有较强感受力,且善于联想与想象,情感丰富。逻辑思维的缺乏使得他们在掌握与接受概念、判断、推理、论证的理论知识方面能力较弱。“艺术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生产,伴随着复杂的心理活动与思维活动,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形象性是最突出的美学特征,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都离不开具体可感的形象。尽管好的思维品格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互相配合、协同运行,但不可否认,艺术类专业的学生确实存在着利于专业技能学习的重形象轻逻辑的思维定势。

(二)学习行为上

行为是思维的体现,不同的思维风格可能导致不同的学习兴趣和行为偏好,“艺术类学生受艺术思维特征的影响,一般更习惯于直觉和形象思维,更富于情绪、情感和想象,往往喜欢追求浪漫情调和美感”。故反映在学习过程中,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学习行为更多体现出如下特点:

(1)倾向无纸化阅读:由于受直观和形象思维习惯影响,那类融合了文字、画面、声音、视频的丰富、形象、生动的教学材料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好奇,更多关注知识载体视觉与听觉的趣味性。“传统的以文字为主体的教材、文学作品正被艺术生所冷落,相反,那些动感的、图形的、虚拟的阅读物正受到他们的青睐。”这种特殊的阅读倾向,值得大学语文课堂思考教学局限与实施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

(2)凭兴趣接受知识:由于想象活跃、情感丰富,对外界刺激敏感,情绪易受环境的干扰影响,极容易出现注意力与兴趣迁移,情绪不够稳定,专注力不够深入与持久,故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多表现为喜欢轻松、新颖、实用的学习氛围,更适于面对有新鲜感的任务,做事喜欢标新立异,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对单一、缺乏新意的学习环境与课堂气氛极易产生抵触情绪,学习更多地依凭个人兴趣,率性而为。

(3)学习过程中重自我表现:艺术专业学生由于创造性思维敏锐,情感世界细腻丰富,人际交往中有较强的自信心,专业特点又决定了他们经常参与竞赛活动与表演活动,有充分的机会表现自己。有研究显示:艺术类学生具有一种立法型思维,这种思维风格的人“喜欢创造并提出自己的规划,用自己的方式做事,喜欢没有预先建构好的问题,自己去搭建结构并决定如何去解决问题”。故作为个体,他们在群体中具有强烈的不受约束的自我意识倾向,不愿受约束而要求行动自由,要求自我表现,有较强的表现欲。

(4)同时也具备一定合作精神:由于思维感性,更易被外部世界影响,也喜欢关注外部世界,故他们对外部的鼓励评价与帮助有较强的心理需求,这种外顷性思维使得他们具备一定的社会参与感,也能很好地与别人合作,所以艺术类专业学生虽个人表现欲强烈,但学习与工作过程中,也具备一定的团体合作精神。

二、艺术类专业大学语文教学策略探析

在承认、了解了受教群体的差异性、特殊性之后,应着眼构建与之匹配的差异化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学习过程的有效控制以及老师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多途径多手段地达到教学效果。针对以上分析的艺术类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大学语文可调整如下教学策略: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专业针对性

欲实现教学效果的整体革新,首先应是教学内容的革新。就艺术类专业的大学语文来说,大学语文教材缺少针对性的问题已成为阻碍艺术专业开展人文教育的一大瓶颈:表现为编辑体系单调,多以文学史或文体类别结集作品、古代作品比例偏多、注重作品的教化功能,强调共性而忽略了艺术类受教对象的专业特性……有鉴于此,对艺术类专业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必须作出选择,而选择的原则是教学内容切合艺术专业背景,能够更为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艺术专业大学语文的内涵应是文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用文学的语言,人文性建构,与诸种艺术相互交融,去激发学生的艺术思维,用语言文字去完成孕育“艺术创造潜能”的任务。具体做法可尝试如下建构:

(1)创建有艺术专业特色的多元组合的课程结构体系

如可设置一门《大学语文》必修课程,下设《影视欣赏》《新闻写作》《中国文化》等专项选修课,或开设一些如文学与音乐、文学与绘画、诗歌与艺术为题的专题讲座,这种多元组合的课程设置可让艺术类不同专业的学生有机会选择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帮助他们形成多方面的兴趣,从而运用自己的优势思维风格,完成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

(2)结合艺术专业特色编写教材:

编一部偏重艺术类专业特性的特色教材,在编撰过程中注意选文既要有浓郁的文学性,又有很强的专业色彩,如依据艺术的分类,选取与美术摄影、音乐舞蹈、建筑园林各大艺术门类相关的文章作为课文,如嵇康《琴操》诗、萧伯纳《贝多芬百年祭》、范曾《徐悲鸿论》等古今中外文本,这样会使学生由熟悉和相关性产生对整个课程所学专业的兴趣,让学生在文学欣赏的同时浸润艺情。

(二)课堂教学的创新:思维的适配性

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仅仅以一本适宜的教材或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的挑选为依托对学生进行研究教育是不够的,为了使学生从教学中获益,老师的课堂教学方法也应该和学生的思维风格、学习心理、个性行为相匹配。因此,针对艺术类专业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师的教学方法应灵活多变,积极创新,运用与艺术类学生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来教学相长,协调师生的课堂关系。具体来说,有如下教学途径可与学生的艺术思维匹配:

(1)视听法:

也叫“圣克卢法”,是一种强调在一定情境中听觉(音频)和视觉(图片、影视)结合的教学方法。由前所述,艺术类学生由于形象性思维,多崇尚无纸化阅读,源于他们成天与声音、旋律、线条、色彩、视频等专业符号打交道,由纯文字组成的文学界面对他们不够亲和,过于抽象和枯燥。因此,大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应顺应艺术类学生之所长,善于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等方式将文学的知识性、趣味性、文学性以图文、影像的方式将教学内容呈现出来,如诗歌教学中的诗配乐,文学品读中的画面,戏剧学习中的视频、录像、电视片段的播放等。事实上,在文学作品中涉及相应的音乐、舞蹈与绘画知识,作为艺术类专业的大学语文教师,还应下大力气去挖掘。

(2)情境体验法:

具体到大学语文教学上是指教师给学生以自导自演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舞台设计等,将语言文字构筑的文学世界表演出来,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有较强的艺术天赋和艺术表现力,性格上注重自我表现但又具有一定的合作精神,故在讲授古今中外的文学名篇时,可让他们采用角色扮演、诗歌朗诵、动漫展示等方式让学生自编自导,自行设计去体味人物、人物心理与文学场景,让他们在激发专业热情的同时加深文学体验。

(3)课堂讨论式:

情境体验式给学生提供“我的舞台”,课堂讨论式为学生提供“我的讲台”让他们表达“我的观点”。教学中,教师居于的主导地位的一言堂、满堂灌会使学生兴味索然。艺术类专业学生生性自由,张扬自我,爱发表言论。因此,教师可采用引进案例或设置话题的方式,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后再试着将讲台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各种导入式话题、展开式话题、深化式话题中组织语言、表达观点,给他们展示自我风采的机会,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当然,创新的教学方式需要个性化的教师。目前,艺术类专业大学语文的授课教师最迫切的任务是加强自己的艺术修养,向相关领域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院校也应将艺术类专业大语教学的教师相对固定,并提供更多艺术实践继续教育的机会,以使他们积累与艺术相关的专业知识,使自己的大语课堂更具艺术实践性。

(三)考核评价的方式:过程差异性

合理的评价能把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和情感倾向传导给学生,对学生科学、积极的评价也直接激励着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培养。艺术类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对他们应重视创作过程中创新能力的考查,故传统的“定性评价”只重视结果而忽略学习过程的评判方式,已逐渐证明了对其艺术个性发展的不利,而教改语境下提出的“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则更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参与程度、知识选择能力、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在一定意义上是对“因材施教”思想的回归,对艺术类专业的大语课程考评也应有与艺术思维相对应的革新。

(1)加大过程性评价的比例。

课程的评价一般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而比例多为平时成绩占30%或40%。对于艺术类专业的大学语文课程成绩总评可改为平时成绩占50%至70%,从分配比上注重过程性评价。

(2)平时成绩可采用模块化评价。

对艺术类专业的考评,可按能力侧重点将考核内容分成几个模块,其中有1—2个模块向平时艺术创作倾斜,如除去期末卷面考评模块后,广告设计专业学生可加入“广告语创作”模块,服装设计专业可加入“作品人物服装设计”模块。同理,别的艺术类专业亦可加入别的“创作模块”,如根据作品文本去谱曲、编舞、绘画、制作flash作品等,打通文学与艺术,让学生在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实践中去品评文学经典,提高文学素养。

(3)具体考核方式可考虑“视觉情景法”。

即在学期末的卷面考评中,教师在部分试题中采用比传统纸质试卷考试更为仿真与注重现场感的影像资料作为考试试题,教师可先拍摄、制作5分钟左右的录像,题目可以是简单的名画分析或流行影视的片段分析,落脚到录像的评述和写作,使其成为考题的笔试方式。这种新的考核方式的尝试适合擅长形象思维、学习过程中更带有视觉倾向的艺术专业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方式,将文字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情景,可以提高他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接受效率,也能有效测试艺术专业学生的知识积累及技能的掌握情况,更能提高大学语文课程对艺术专业学生考核的信度与效度,达到增强考核质量的目的。

作者:王凡 单位:汉口学院文法学院

艺术专业论文:艺术类专业学风建设论文

一、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课堂纪律较差。

艺术类专业学生个性较强,学习纪律意识淡薄,部分学生认为学艺术就要张扬有个性,追求自由,不应受到过多管束,思维发展会因为学校的规章制度限制而受到抑制。在一些错误的思想影响下,盲目崇尚所谓的自由和浪漫,不愿自觉接受学校纪律约束,上课迟到、早退等现象较为普遍,随意旷课也屡见不鲜,尤其是公共课,特别是外语、计算机等课程,大部分学生有抵触心理,学习兴趣普遍不高。

(二)学习动机不明确,为应付考试而学习。

不少学生在入校前并非出于对艺术的爱好和追求而学习艺术,而是因为学习成绩偏低,报考非艺术类普通专业根本没有录取希望,因而“临时抱佛脚”,突击参加艺术类考前培训参加高考。这种情况导致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缺乏学习动力,也缺乏对自己大学生活和专业学习的一定规划。

(三)学习氛围不浓厚,学科竞赛活动较少,缺乏团队精神。

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开发的课程地域特色、民族特色不鲜明,对学生吸引力不强。多数学生认为,目前艺术系乃至整个学院的学习氛围不浓厚,课程体系设置不成熟,也尚未形成真正能吸引学生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学生缺乏良好的艺术创作氛围,因而团队协作意识难以形成。学科竞赛是艺术类学生专业能力体现的重要平台之一,而由系部组织参加全国或全区类的学科竞赛活动偏少,这限制了学生与其他院校同类专业的交流,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也影响了良好学风的形成。

(四)只注重专业技能训练,忽视综合文化素质培养。

艺术类生源输出主要依靠中学美术类、音乐类特长班,以及由个人或社会举办的各种培训机构。这些机构主要以应付专业考试为主要学习目的,培训中灌输学生以掌握艺术技能为主,忽视整体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在这种盲目追求升学率,忽视培养质量的培养模式下,艺术类专业学生知识结构普遍不均衡。由于长期受到只突出专业素质,忽视整体素质的应考观念影响,多数艺术类专业学生在入学后,其学习重心全部放在专业课程上,对文化课程不感兴趣,觉得文化课程难度大,枯燥无味,没有学习理论知识的动力。因此,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大学期间专业课程比文化课重要,这种恶性循环给学风建设以及学生的管理工作都带来了诸多障碍。

(五)艺术类专业学生兼职现象普遍。

部分学生片面地追求实践锻炼能力,热衷于拉项目搞演出、做设计,严重影响在校的学习时间。掌握一定专业技能后,艺术类专业学生在社会上较容易找到兼职工作,虽然通过兼职能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减轻学生家庭经济负担,但在社会的某些消极方面影响下,也有一些学生没有把握住自己,认为“读书无用,不如赚钱”,出现旷课赚钱影响学业的负面现象。

二、加强学风建设的建议

(一)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及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激励学生成才。

学风能反映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学风建设活动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重要,可以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百色起义革命精神,分阶段、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根本上解决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原动力问题。此外,学风教育在新生的入学教育即可展开,一年级新生的学习目标和理想要尽早确定。只有这样,大学四年的学习原动力才能保障,学生才会有明确奋斗的目标与方向。同时,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好大学学习规划,逐渐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

(二)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课程体系,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

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对各个艺术类专业的课程体系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艺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应当突出能力模块设置,设置能力模块有利于以能力统筹课程,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文化必修课教学方法的更新,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也有着重要作用。此外,还应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打破艺术类专业传统的“操作式”或“专题设计”的考核形式,加强对学生日常学习的考核要求,从而促成良好学风。

(三)抓好校园文化建设,打造特色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浓厚的学习氛围。

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优良学风的形成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各类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直接影响着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笔者认为,依托百色学院办学的资源优势,开发有地域民族文化艺术特色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凝练形成富有民族与地域特色的公共艺术课程群,在此基础上打造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构建浓厚的学习氛围也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基于“全国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结合专业特点以地方民族文化或者红色革命为主题,开展唱红歌、举办红色主题绘画作品展等各类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将极大地激发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这些做法也能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作者:杨帆 单位:百色学院艺术系

艺术专业论文: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素描教学论文

一、学习设计素描的价值

设计素描是从纯绘画形式中分离出来的一门独立的视觉造型艺术,是具有明确功能性和实用性的一种设计基础训练方式。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其目的是为提升学生专业设计能力服务的,它的目的性和功能性都十分明确。艺术设计的素描教学,要将艺术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理性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设计素描的本质是功能性与审美性的结合,是以实用和审美为目的的。设计素描的学习要建立在良好的基础素描造型能力之上,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素描造型能力,才能达到“笔随意转”的境界。

二、认识设计素描

设计素描是现代设计的绘画表现形式,是用素描表达的方式传达设计师对事物的构思、设想、策划、规划和解决问题的方案,使设计直观化、艺术化、渲染化,它是设计师表达造型创意、交流设计方案的语言和手段。设计素描把传统素描的造型能力拓宽转变为对设计构成的表现与研究,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创意思维和表现能力的有效途径。设计素描拓宽了素描的基本内涵,以宽阔的视角来重新认识素描的价值与意义。学习设计素描,要着重培养自己的设计意识、图形意识、创造性表现意识和美术设计的思维技能。设计素描是与传统素描有着明显区别的一种素描形式,它在观察方法、表现形式、思维方式和目的等方面与传统素描有着明显差异。设计素描的应用极为广泛,包括工业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艺术和包装装潢等领域。

三、设计素描有着自身的造型特点

设计素描作为艺术设计基础造型的训练方式,有其自身的特点。设计素描与传统素描不同,不以真实地再现自然为目的,而是从研究自然形态入手,以获取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在此基础上,将从客观事物中获得的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以更加主动性的姿态进行重新构建与创造,可以说,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它有如下特征。

1.客观性。

设计素描应以客观物象的本质特性为依托,通过研究客观物象的形态特征,来获得设计的构想与创意。设计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是凭空的臆造和胡思乱想,设计素描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理解、归纳和概括,既要有新意,又要给人以真实可信之感。

2.逻辑性。

客观物象之间都存在着相应的逻辑关系,逻辑性是设计素描的重要特征,逻辑的推断、逻辑的关联、逻辑的迁移等,都成为设计素描造型的重要因素。因此,强化逻辑训练,养成对客观事物逻辑的分析与理解,从事物表象中发掘新的判断与认知,是提高设计创意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3.综合性。

设计素描的表现形式极为丰富,它不仅研究客观物象的结构构成、形态构成,而且将材质、肌理、媒介等应用于设计之中,大大提升了素描的表现手段和语言。因此,设计素描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表现形式也更为多样,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创意与表现起着重要的作用。

4.创造性。

设计素描是以培养设计师的设计创意能力为目标,设计需要创新,没有创新的设计是没有价值的。设计素描通过主观的认知和理性的思维方式,创造性地去认识和发现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从中获取新的设计元素,形成全新的现代设计理念。

四、设计素描学习的意义

设计素描从传统素描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构素描学习的目的性和指向性更加明确,其目标就是培养实用型艺术设计人才,造就未来的设计师,满足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对新型设计人才的渴求。设计素描以其独特的艺术教育理念和方式,对培养设计师的艺术素质和创意构想起着重要的作用。设计素描成功地将基础素描的学习转换为能力,将基础素描学习和设计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基础素描服务于专业学习的需要,改变了传统素描的“纯绘画”性。设计类的素描教学,是以培养锻炼设计人才的造型力、创意力和综合素质为目的的,设计素描的教学始终围绕设计教学来开展,并将素描教学引向实用,目的性更加清晰。设计素描将观察与理解、分析与判断、具象与抽象、肌理与材料等造型因素融为一体,打破了传统素描表现语言的局限性,具有更为宽阔的造型方式和设计表达方式,形成透过事物的表象探索事物本质特征的思维习惯。设计素描的学习对于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它是形成学生设计理念的一种表现形式和手段,是整体设计过程的重要环节。设计素描的表现过程也是创造的过程,是造就设计师的基础。

作者:王光辉 单位:南京中华中等专业学校

艺术专业论文:专业艺术与群众文化论文

1、群众文化与专业艺术概述

1.1群众文化

群众文化活动样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保护挖掘民间艺术以及组织群众参加各种类型的艺术比赛等。群众文化在社会上受到普遍欢迎,其性质是非职业性的,亦不掺杂商业利益。通常,参与群众文化的主体是为了通过欣赏一些民间艺术,如歌舞、杂技、戏曲、古诗词等,陶冶情操,满足自我精神层面的需求。此外,举办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好处诸多。一方面能够促进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更够丰富当地群众的业余生活,为其提供多元化的精神食粮,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此外,鼓励广大群众参与文化艺术活动,能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文化艺术成果带给人们的乐趣。

1.2专业艺术

艺术是对社会形态的高度的艺术浓缩,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形态,是人们对各种事物的感知,并以一种夸张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此外,艺术的创造过程,不仅是创新,更是一种审美。目前对艺术的分类,由于出发的角度、依据的标准有所不同,导致其分类方式多种多样。以美学原则对艺术进行分类,可将整个艺术体系分为实用艺术、文学艺术、造型艺术、综合艺术以及表情艺术五个类别。实用艺术主要包括工业、建筑以及园林等;文学艺术主要包括小说、诗歌以及散文等;造型艺术主要包括摄影、绘画以及雕塑等;综合艺术主要包括影视、戏剧以及曲艺等;表情艺术主要包括舞蹈、音乐等。此外,群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专业艺术的很大影响,专业艺术的发展亦带动了群众艺术水平的提高。

2、群众文化和专业艺术的关系

艺术发源于群众文化生活,二者相互渗透,共同发展,但是文化艺术需要得到社会的普遍理解。而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从群众文化中不断的汲取营养、精华,所以又比群众文化高一个层次。同时,群众文化要将其艺术提高到另一个层次,需要借助于艺术,得到艺术的引导,而群众文化亦会对专业艺术的发展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在物质生活日益充裕的今天,人们更加注重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同时其文化艺术品味亦在逐年提高。因此在二者的发展过程中,要使其和谐的发展,不仅要将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同时还应提高群众的艺术鉴赏能力。艺术是隐于人们的实际生活之中,要使大众接受艺术,就要让群众文化与其衔接起来,并促使人们逐渐理解艺术。另外,在艺术汲取群众文化的过程之中,群众文化也要逐渐的趋近于艺术的境界,从而不断提高其自身的水平与质量。当前,中国正进入了一个文化建设的新时期,强化艺术的创新,从群众文化中挖掘创新、新奇点,加强对群众文化和艺术联系的重视是非常重要的。

3、群众文化与专业艺术的共同发展

群众文化和专业艺术是相互传承、共存的,且处在一个共同发展的轨道之上。群众文化的发展需要注入更多的内涵,并与专业艺术相结合,将群众文化艺术事业推向一个繁荣的景象之中。另外在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不断加快的今天,为了促使群众文化和专业艺术的发展,应加大对其的投入机制。首先是资金方面的投入,构建足够的群众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发动群众的积极性,鼓励群众参与文化生活。创建多个非盈利组织机构,带动群众积极投身文化事业,推动文化艺术事业的蓬勃发展。对社会力量加以利用,鼓励企业举办各种公益活动,使群众文化从点到面,形成一定的规模,并使文化艺术产业形成一个市场体系,使艺术生活能够与群众的生活更贴近。其次,在人才方面的投入。由于群众文化艺术是面向多数群体的,其内容需要得到升华,且更加丰富,必须与艺术相结合,并融合起来。群众文化的兴起,必须注入更多的新生力量,即需要对文艺骨干加强文化艺术方面的培养,加深对专业艺术的学习。从而才能产生更多的文化艺术作品。此外,的艺术家应该多接地气,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为大众创作出更多的作品,并积极鼓励人们追求文化艺术。同时,民俗文化之中也蕴含了丰富的素材,能为专业艺术提供丰富的养料,推动艺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将“高雅”与“民俗”的文化生活相结合,交相辉映,能够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4、结束语

总而言之,群众文化和专业艺术的有效结合不仅促进了二者的共同发展,更是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一条独具特色的群众化的路线。为了使艺术和群众文化能够实现更有效的结合,可采用艺术文化的高雅以及群众文化的淳朴作为一个融合切面进行相互渗透融合,让群众文化永葆生机,让专业艺术在群众文化的基础之上将其审美境界不断地提高。

作者:兰君 单位:江西鹰潭市演艺有限责任公司

艺术专业论文:专业教师实践艺术设计论文

1实践能力提升的基本路径及实施方式

1.1选派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

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教学实践性的重要手段。从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来看,现在所教授内容普遍滞后,教学设计缺乏经验基础,教学环节脱离实践,急需积累行业经验,更新教学内容。通过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与企业员工交流、学习,了解行业动态,掌握相关专业技能,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丰富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也能通过进一步深入社会,熟悉企业和市场运作的流程,在教学中运用实践的案例,指导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教师结合自身理论知识能够更加融会贯通,提高日后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方面的能力,同时也能使自己不断反思以前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1.2为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提供更多培训进修机会

艺术设计专业教师不同于其他专业教师,因艺术设计需要紧随时展潮流,这就要求专业教师不断学习,促进艺术设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各类培训、学术交流等方式加大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培训。有计划选派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参加各类艺术设计培训或高校组织的专业能力培训学习,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学习更为先进的职教经验和实践教学模式。

1.3鼓励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积极参与职业技能竞赛

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深化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在就业中所体现出的作用也日趋明显,尤其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这就要求专业教师自身具有实践能力经验,鼓励并支持专业教师参加省、市职业技能大赛、各类与专业相关行业的设计大赛,通过与同行业人员的竞技提升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从而取长补短,找出不足,锻造自己成为专业过硬的艺术设计人才。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展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提高艺术设计类专业才能。

2进一步开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项目化教学课程

2.1与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

高职院校应在企业中建立专业教师实践基地,完善教师到相关企业定期实践制度,为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创造有利条件。积极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与相关行业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参加相关专业培训的学习制度,保障教师参加企业的继续教育学习。同时借助担任学生顶岗实习指导教师之机,边指导管理学生边进行实践锻炼,做到在“教中学”、在“学中教”,把“教”和“学”融为一体。

2.2依托企业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是高职办学中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完善校内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显示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的集中体现。专业教师进入企业实践毕竟时间有限,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完善使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巩固。通过依托企业逐步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能够提高专业教师教学水平;提升专业教师实践能力。通过不断探索,形成单项训练、项目化综合实训的实践教学模式,在模式中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使教学从传统的“灌输式”向“互动式”转变,把一个独立的项目任务交给学生,在整个完成过程中进行资料的收集、方案设计及实施直到任务的完成,专业教师在项目中负责引导、指导及辅助的作用,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从而达到培养实践能力的目的,为以后从事本职岗位奠定坚实基础。在整个实践教学设计中,也可以拓展一定训练内容,发挥艺术设计专业特色,通过外出写生、专业采风、技能实训、专业考察等形式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实现职业教育持续发展

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多种教学模式更贴近市场与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教学实践需求,也是未来现代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有效模式。通过多种教学模式的实践也有助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3.1企业顶岗实践常态化

每学期根据专业课设置情况,选派教师到相关企业顶岗实践,除了每学年度的学习之外,还可根据课程的安排,利用寒暑假时间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践,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积累教学经验,增长见识,及时纠正以往教学中的不足和偏差,促进实践能力提升教学体系的常态化发展。

3.2专业工作室市场化

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通过企业实践经验,以市场为导向,组建与当前市场相适应的“专业工作室”,不仅将专业课程理论学习知识与在企业工作经验、工作流程运用到实际项目中,起到课堂教学延伸的作用,又产生市场价值,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提供前沿阵地,更快捷的与市场机制接轨。在项目中学生在不断进取中完善缜密思考、方案制作、设计运用,达到锻炼与提升创意思维意识、检验设计能力,这是院校培养与企业实践都无法替代的,被行业专家一致推崇的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

3.3教师资格与职业资格的“双轨制”

此外,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应将取得职业资格与教师资格相结合,从而促进“双轨制”教学模式发展,比如我们学院现有专业正在进行的《平面设计师》、《室内装饰设计师》、《形象设计师》、《服装设计定制工》及《纺织面料设计师》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通过以上相关资格证的取得与实践技能锻炼有机结合起来,增强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通过大量的创新思考与实践,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进而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实践能力。

4结语

培养综合的实践能力根本性要求就是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高层次的技术结构必然要求高层次的复合人才结构与之相适应,这就要求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及综合实践能力。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的改革一直在持续进行中,为了培养出具有专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必将以加强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学习为切入点,通过实践能力的学习,增强专业教师的业务素质、设计能力,不断深化教学,实现讲授内容与社会需求相匹配,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引领市场潮流的艺术设计专门型人才,促进实践能力培养教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作者:张宏达 单位:营口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专业论文:专业实践性教学艺术设计论文

一、艺术设计专业进性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及其环节介绍

(一)艺术设计专业进性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整个比较特殊的专业,教师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于创新能力,而非是大量的专业知识,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欣赏艺术设计、感受艺术设计,从而获得足够的艺术素养,进而真正的学会艺术设计。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教学条件和教学理论的限制,艺术设计专业还是以理论的教学为主,空洞的教学方案使得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分离、教育与产业脱节。长此以往,学生缺少对美的欣赏,很难获得足够的艺术灵感,更是难以将艺术设计运用到实践当中。

(二)艺术设计专业进性实践性教学——专业考察。

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本科及时年,要以基础技能培训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与专业素质。从这时开始,就要将专业考察相关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学院应该组织实地调研、现场观摩、专题考察、专家现场讲解等与专业息息相关的课余活动,让学生能够真正的了解艺术设计专业,要做到让学生了解今后他们发展的方向。初步的实践性教学可以让学生明确目标,让学生明白艺术设计专业在社会上的工作方向。同样的,学生若能基本掌握艺术设计专业的全部程序和技能,这样既有利于提高设计质量,也能减轻教师毕业设计辅导时的工作量。

(三)艺术设计专业进性实践性教学——技能实习。

在学生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有着一定的了解,并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之后,就需要展开实习和实训教学,我们将之称为“技能实习”,具体来说是组织学生深入现场从事一定的实际工作,让学生进行独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形式,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技能实习的重点是让学生真正的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艺术设计当中,通过让学生提前接触到今后工作可能接触到的内容,来加强学生对于艺术设计的认知与了解。技能实习的内容包括课程实习、生产实习、专业考察、社会调查实践;综合实习包括创新能力训练、现场实习、毕业设计等。

二、进行实践性教学的控制管理要点

(一)提前做好实践性教学的教学安排。

由于开展实践性教学的案例比较少,教师很难直接的获取教学资料,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现有的资料制定全新的教学方案。在制定教学方案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教务管理部门利用校园网建立健全的教学计划、教学资源、学生学籍与课表编排等电子系统,直接获取与实践教学有关的原始数据,结合实践教学承担单位的具体安排,从而简便、快捷、完整、地制定出学期实践教学任务。另外,还要采取互补、协调与一致等原则,安排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课表,保障教学计划具有良好的执行性和制度的可持续性。

(二)设置合理的实践性教学考核方案。

凡是教学,必要有一个教学考核的过程,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也不例外。而实践性教学不同于其它的教学,它的考核方式不应该局限于笔试,而应该扩展开来,即“实践性考试”。学生通过实践性的学习所学得的内容繁杂,可以通过结业设计来进行考核,要求学生根据实践性学习过程中所学到的东西自行创作作品。这种“实践性考试”方案可以较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性,也避免了目的性的考核。实践性学习不同于其它的教学方案,它有很强的灵活性,但随之而来的还有着不可控性。在该教学方案下,学生收教师监管的程度较低,因此,应该设立规范的学生考勤、考核制度,避免让实践性教学沦为“实践性娱乐”。参与实践性教学的教师应该建立严格的考勤考核方案,做到每次实践性教学都进行签到和签退,学生请假、缺勤、旷课、不及格的处理,参照学籍管理办法,根据专业课程有关规定执行。每次实践性教学完成之后都进行一次小规模的考核,并将成绩编辑入册,评语归档,与推优评奖挂钩。通过这种考核制度可以有效的避免学生忽视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相信通过合理的考核制度,定能使得实践性教学取得良好的成果。

(三)完善实践性教学资料,做好成果汇报工作。

由于我国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尚处于起步的阶段,还在进行“摸石头过河”的探索过程,相关的教学资料少之又少,因此,每一次实践性教学的资料都使珍贵的资料,教师在完成实践性教学之后,不能放手了事,而要将实践性教学的教学大纲、课程安排、学生作品、教师的教学心得等资料详细整理,并做好资料的归档工作。另外,如果实际条件允许,学院还应该组织参与实践性教学的教师进行教学汇报,分享自己的教学心得,做到资源共享。实践性教学是一个新型的教学方案,教师应该在进行实践性教学之后对学生的整体水平做一个评估,并与之前的数据进行对比,综合研究开展实践性教学的得与失,并在下次实践性教学中对于存在的漏洞进行修正。

三、结语

本文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方案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讨论了该教学方案的具体步骤以及开展实践性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实践性教学使教育改革的重要步骤,我国在此方面的参考资料比较少,这就需要各教师要有大胆创新的精神,又要对教学方案进行仔细的斟酌。希望广大教育研究人员对实践性教学加大研究力度,为我国的教育改革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李俊 单位: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艺术专业论文:艺术类专业大学语文论文

一、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殊性

随着高教体制改革,高校扩招措施的实施,各高校纷纷开设了艺术专业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所谓艺术类专业一般包括音乐专业、美术专业、设计专业、传媒专业等,从专业群体来看,这是一个思维风格、心理特点、行为方式具有鲜明专业特点的群体,而与普文、普理的学生相比,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有如下特点:

(一)思维方式上

长于形象,短于逻辑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要求多是训练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情感体验、较强的审美与表现力,特殊的思维训练和心理体验导致艺术类专业学生特殊的思维定势:形象思维发达,逻辑思维欠缺。形象思维的发达导致他们对诉诸视觉、听觉的线条、色彩、声符以及意象具有较强感受力,且善于联想与想象,情感丰富。逻辑思维的缺乏使得他们在掌握与接受概念、判断、推理、论证的理论知识方面能力较弱。“艺术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生产,伴随着复杂的心理活动与思维活动,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形象性是最突出的美学特征,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都离不开具体可感的形象。尽管好的思维品格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互相配合、协同运行,但不可否认,艺术类专业的学生确实存在着利于专业技能学习的重形象轻逻辑的思维定势。

(二)学习行为上行为是思维的体现

不同的思维风格可能导致不同的学习兴趣和行为偏好,“艺术类学生受艺术思维特征的影响,一般更习惯于直觉和形象思维,更富于情绪、情感和想象,往往喜欢追求浪漫情调和美感”。故反映在学习过程中,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学习行为更多体现出如下特点:

(1)倾向无纸化阅读

由于受直观和形象思维习惯影响,那类融合了文字、画面、声音、视频的丰富、形象、生动的教学材料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好奇,更多关注知识载体视觉与听觉的趣味性。“传统的以文字为主体的教材、文学作品正被艺术生所冷落,相反,那些动感的、图形的、虚拟的阅读物正受到他们的青睐。”这种特殊的阅读倾向,值得大学语文课堂思考教学局限与实施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

(2)凭兴趣接受知识

由于想象活跃、情感丰富,对外界刺激敏感,情绪易受环境的干扰影响,极容易出现注意力与兴趣迁移,情绪不够稳定,专注力不够深入与持久,故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多表现为喜欢轻松、新颖、实用的学习氛围,更适于面对有新鲜感的任务,做事喜欢标新立异,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对单一、缺乏新意的学习环境与课堂气氛极易产生抵触情绪,学习更多地依凭个人兴趣,率性而为。

(3)学习过程中重自我表现

艺术专业学生由于创造性思维敏锐,情感世界细腻丰富,人际交往中有较强的自信心,专业特点又决定了他们经常参与竞赛活动与表演活动,有充分的机会表现自己。有研究显示:艺术类学生具有一种立法型思维,这种思维风格的人“喜欢创造并提出自己的规划,用自己的方式做事,喜欢没有预先建构好的问题,自己去搭建结构并决定如何去解决问题”。故作为个体,他们在群体中具有强烈的不受约束的自我意识倾向,不愿受约束而要求行动自由,要求自我表现,有较强的表现欲。

(4)同时也具备一定合作精神

由于思维感性,更易被外部世界影响,也喜欢关注外部世界,故他们对外部的鼓励评价与帮助有较强的心理需求,这种外顷性思维使得他们具备一定的社会参与感,也能很好地与别人合作,所以艺术类专业学生虽个人表现欲强烈,但学习与工作过程中,也具备一定的团体合作精神。

二、艺术类专业大学语文教学策略探析

在承认、了解了受教群体的差异性、特殊性之后,应着眼构建与之匹配的差异化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学习过程的有效控制以及老师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多途径多手段地达到教学效果。针对以上分析的艺术类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大学语文可调整如下教学策略: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专业针对性欲实现教学效果的整体革新,首先应是教学内容的革新。就艺术类专业的大学语文来说,大学语文教材缺少针对性的问题已成为阻碍艺术专业开展人文教育的一大瓶颈:表现为编辑体系单调,多以文学史或文体类别结集作品、古代作品比例偏多、注重作品的教化功能,强调共性而忽略了艺术类受教对象的专业特性……有鉴于此,对艺术类专业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必须作出选择,而选择的原则是教学内容切合艺术专业背景,能够更为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艺术专业大学语文的内涵应是文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用文学的语言,人文性建构,与诸种艺术相互交融,去激发学生的艺术思维,用语言文字去完成孕育“艺术创造潜能”的任务。具体做法可尝试如下建构:

(1)创建有艺术专业特色的多元组合的课程结构体系

如可设置一门《大学语文》必修课程,下设《影视欣赏》《新闻写作》《中国文化》等专项选修课,或开设一些如文学与音乐、文学与绘画、诗歌与艺术为题的专题讲座,这种多元组合的课程设置可让艺术类不同专业的学生有机会选择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帮助他们形成多方面的兴趣,从而运用自己的优势思维风格,完成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

(2)结合艺术专业特色编写教材

编一部偏重艺术类专业特性的特色教材,在编撰过程中注意选文既要有浓郁的文学性,又有很强的专业色彩,如依据艺术的分类,选取与美术摄影、音乐舞蹈、建筑园林各大艺术门类相关的文章作为课文,如嵇康《琴操》诗、萧伯纳《贝多芬百年祭》、范曾《徐悲鸿论》等古今中外文本,这样会使学生由熟悉和相关性产生对整个课程所学专业的兴趣,让学生在文学欣赏的同时浸润艺情。

(二)课堂教学的创新

思维的适配性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仅仅以一本适宜的教材或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的挑选为依托对学生进行研究教育是不够的,为了使学生从教学中获益,老师的课堂教学方法也应该和学生的思维风格、学习心理、个性行为相匹配。因此,针对艺术类专业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师的教学方法应灵活多变,积极创新,运用与艺术类学生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来教学相长,协调师生的课堂关系。具体来说,有如下教学途径可与学生的艺术思维匹配:

(1)视听法

也叫“圣克卢法”,是一种强调在一定情境中听觉(音频)和视觉(图片、影视)结合的教学方法。由前所述,艺术类学生由于形象性思维,多崇尚无纸化阅读,源于他们成天与声音、旋律、线条、色彩、视频等专业符号打交道,由纯文字组成的文学界面对他们不够亲和,过于抽象和枯燥。因此,大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应顺应艺术类学生之所长,善于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等方式将文学的知识性、趣味性、文学性以图文、影像的方式将教学内容呈现出来,如诗歌教学中的诗配乐,文学品读中的画面,戏剧学习中的视频、录像、电视片段的播放等。事实上,在文学作品中涉及相应的音乐、舞蹈与绘画知识,作为艺术类专业的大学语文教师,还应下大力气去挖掘。

(2)情境体验法

具体到大学语文教学上是指教师给学生以自导自演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舞台设计等,将语言文字构筑的文学世界表演出来,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有较强的艺术天赋和艺术表现力,性格上注重自我表现但又具有一定的合作精神,故在讲授古今中外的文学名篇时,可让他们采用角色扮演、诗歌朗诵、动漫展示等方式让学生自编自导,自行设计去体味人物、人物心理与文学场景,让他们在激发专业热情的同时加深文学体验。

(3)课堂讨论式

情境体验式给学生提供“我的舞台”,课堂讨论式为学生提供“我的讲台”让他们表达“我的观点”。教学中,教师居于的主导地位的一言堂、满堂灌会使学生兴味索然。艺术类专业学生生性自由,张扬自我,爱发表言论。因此,教师可采用引进案例或设置话题的方式,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后再试着将讲台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各种导入式话题、展开式话题、深化式话题中组织语言、表达观点,给他们展示自我风采的机会,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当然,创新的教学方式需要个性化的教师。目前,艺术类专业大学语文的授课教师最迫切的任务是加强自己的艺术修养,向相关领域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院校也应将艺术类专业大语教学的教师相对固定,并提供更多艺术实践继续教育的机会,以使他们积累与艺术相关的专业知识,使自己的大语课堂更具艺术实践性。

(三)考核评价的方式

过程差异性合理的评价能把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和情感倾向传导给学生,对学生科学、积极的评价也直接激励着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培养。艺术类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对他们应重视创作过程中创新能力的考查,故传统的“定性评价”只重视结果而忽略学习过程的评判方式,已逐渐证明了对其艺术个性发展的不利,而教改语境下提出的“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则更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参与程度、知识选择能力、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在一定意义上是对“因材施教”思想的回归,对艺术类专业的大语课程考评也应有与艺术思维相对应的革新。

(1)加大过程性评价的比例

课程的评价一般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而比例多为平时成绩占30%或40%。对于艺术类专业的大学语文课程成绩总评可改为平时成绩占50%至70%,从分配比上注重过程性评价。

(2)平时成绩可采用模块化评价

对艺术类专业的考评,可按能力侧重点将考核内容分成几个模块,其中有1—2个模块向平时艺术创作倾斜,如除去期末卷面考评模块后,广告设计专业学生可加入“广告语创作”模块,服装设计专业可加入“作品人物服装设计”模块。同理,别的艺术类专业亦可加入别的“创作模块”,如根据作品文本去谱曲、编舞、绘画、制作flash作品等,打通文学与艺术,让学生在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实践中去品评文学经典,提高文学素养。

(3)具体考核方式可考虑“视觉情景法”

即在学期末的卷面考评中,教师在部分试题中采用比传统纸质试卷考试更为仿真与注重现场感的影像资料作为考试试题,教师可先拍摄、制作5分钟左右的录像,题目可以是简单的名画分析或流行影视的片段分析,落脚到录像的评述和写作,使其成为考题的笔试方式。这种新的考核方式的尝试适合擅长形象思维、学习过程中更带有视觉倾向的艺术专业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方式,将文字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情景,可以提高他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接受效率,也能有效测试艺术专业学生的知识积累及技能的掌握情况,更能提高大学语文课程对艺术专业学生考核的信度与效度,达到增强考核质量的目的。

作者:王凡单位:汉口学院文法学院

艺术专业论文:艺术设计专业伦理学论文

一、伦理学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重要性

伦理学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同样,设计伦理学更是现代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元素。的设计,真正能为使用者提供服务的设计,从伦理学角度看应是合乎逻辑的。这一点,现代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都应该认识到,并努力做到。如,德国有一种专为无家可归的人设计的袋子,不仅实用,而且美观时尚,同样适用于其他人群。在相关部门的推广下,很多人开始喜欢这样的袋子,他们购买一个袋子自己使用的同时,也会买一个给一位需要救助的无家可归者使用。这样的袋子在两个陌生人之间建立起了某种情感的联系。这样的设计合情合理,是一项的设计。老年人是弱势群体的一部分。老年人上楼梯时较为吃力,为了让老年人可以不再因上楼感到吃力,同时又为他们的安全着想,设计师KimBo-kyung和BaekEun-ha为老年人打造了一款小鸟形态的扶手辅助器。小鸟蜿蜒的背部很像拐杖的扶手,老年人可以扶着借力上楼,同时可以把手中的购物袋挂在它身上。残疾人也是一个重要的弱势群体。触摸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及时步,眼睛的观察只能获得表面的视觉效果,而触摸则是人类能够接触到事物本质的关键。触摸是盲人接触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盲文就是基于这一点被创造出来的。来自尼日利亚的创意设计师在各种日常生活用具的设计中嵌入了盲文,让盲人朋友通过这些盲文说明区分相似物品。不论是卫生纸,还是花瓶、杯子,这些生活用具上都留有盲文说明,这样贴心的设计会让盲人朋友的生活更加方便。又如,设计师MiguelNeiva为盲人朋友设计了彩色铅笔。设计者制作了一套盲文码,印刻在不同的彩色铅笔上,让盲人能感受到不同的颜色,体现出对盲人群体的一种关爱态度。同时,MiguelNeiva也希望健康的人通过这种方式体验盲人的辛苦,从心底关爱周围的残疾朋友。当这样的设计伦理学概念被灌注到学生的设计思维之中时,将会使学生的设计上升到新高度。设计伦理学不仅是艺术设计专业中必将被关注的问题,也必定会成为设计新生代的创新思维激发点。

二、设计伦理学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开设

如今国内各大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包括基础课程部分和专业课程部分。设计伦理学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应当掌握的专业知识点,也应当被设置在专业课程之中。与此同时,教师应当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处,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设计伦理学问题。美国文化学家拉里•A.萨莫瓦尔、理查德•波特、爱德温•麦克丹尼尔合著了《跨文化交际》一书,他们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内涵十分宽泛,既包括精神性文化,也包括物质性文化。从一种物质化的创造行为看来,设计不仅是一种自觉的创造活动,也是自觉地运用艺术形式创造一种审美文化的活动。设计活动在物质和艺术之间,在经济和艺术之间,在技术和审美之间,在现实领域和精神领域之间寻找中介逻辑,并通过具体实践性的活动架设它们之间的桥梁。对于设计日新月异的现状,用后评估(POE)显得更为重要。如对建筑的评价,国外对居住建筑的评价开展得比较早,评估机构经常研究一些社会供给型的住宅。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如约旦、巴西,政府和研究人员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影响使用者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有:空间是否足以供家庭成员活动,房间和使用的材料是否便于清理和维护,视线和声音是否受邻居的干扰,内部形式是否令人感到愉快,以及建筑外观能否满足业主个性的需要,能否吸引人。由此可见,仅仅把设计产品的功能看做可乘、可坐、可看,具有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则过于简单。当代设计已经改变了这种简单的评价标准,功能性是一个多层面的复杂价值系统,一件产品除了具有使用性功能以外,还具有认知功能、象征功能以及审美功能等,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件产品的物质性以及文化性的特征。产品从而更加符合使用者生理、心理等各方面需求。从这些角度、层面出发,弱势群体需要的设计更值得设计者付出更多的思考。让设计更加完善,更多地为大众服务,这便成为现当代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及教师需要更多关注的关键。

作者:韩萍毅单位:河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

艺术专业论文:非艺术专业学生艺术教育论文

一、高校艺术教育的内涵

高校艺术教育,就是按照大学生不同学科特点,因材施教,开展艺术教育。开展艺术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的艺术精神,挖掘其潜能,启迪其心智,促进其发展的教育活动。

二、当前非艺术专业大学生的艺术素养

当前高校非艺术专业大学生的艺术素养究竟如何呢?在一个什么水平上?笔者任教于理工科院校,对他们的思维习惯、艺术知识掌握程度有一定了解。就笔者看来,理工科非艺术专业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存在以下三个特点:

(一)接受艺术教育机会较少多年以来,由于受实用主义的影响,学校教育长期陷入“智育及时”的误区,形成以智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和制度。尤其是在理工学科为主的大学里,“重理轻文”的观念根深蒂固,绝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后,受培养体系、师资、办学经费的限制,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基本无法接触艺术领域。他们除了看过几部电影和听过一些歌曲之外,对艺术的感受机会是很少的。更谈不上系统的艺术理论知识和艺术实践活动。

(二)形象思维能力较差,艺术感受力有限理工科大学生习惯于进行逻辑思维,这使得他们的艺术思维方式也趋于逻辑性,即较为注重艺术的变化性和叙事的逻辑性,如描述电影电视的故事情节,音乐的叙事性,舞蹈、摄影、美术中的构图、黄金分割计算等,而对其中蕴含的美缺乏欣赏和感受,久而久之便导致艺术审美的接受力较为迟钝。也就是说,理工科大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较差,艺术感受力受到一定限制。

(三)纯理工科大学生对艺术同样有强烈的追求虽然理工科大学生的艺术感受力普遍较低,但是他们的爱美之心却丝毫不减。笔者所在的理工科院校的大学生对艺术美有着强烈的追求,只是缺乏系统的教育体系,造成他们对于艺术的“入门”有一定的局限性,即“想而不得”的状况。这就要求高校应根据理工科大学生的特点完善培养体系,提供与之相适应的审美教育。

三、艺术教育对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的启迪作用

艺术教育对人格培养具有强烈的渗透功能。艺术教育的本质就是以一种自觉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人进行培养,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造就一种健全、的人格。应试教育背景下大学生的品德情操有所缺失,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综合人才。艺术教育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的品德情操、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其它教育门类的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一)艺术教育有利于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人的思维方式分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非艺术专业学生在借助专业学习强化逻辑思维的同时,接受一定的艺术教育,从而发展形象思维,促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统一,使创造力和感悟力得到提高。与此同时,接受艺术教育的大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都比较强烈,笔者所在的理工科院校中艺术专业的学生往往比较活跃,自信心、协调能力都普遍较强,他们的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也较为完善。

(二)艺术教育有利于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完善身心健康,增强人才竞争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当代中国学生多成长于应试教育的环境之中,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更是极少经过细腻的艺术教育,同时又面对着来自家庭、社会、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就业、个人定位等多方面的压力,或者长期受挫感较强,很容易产生一系列思想与心理问题,影响其健康成长。对此,通过有针对性的开展艺术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主动发掘生活之美,培养对生命的热情,进而增强受挫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力、积极的情感心态、热爱生命的思想信念,激发他们通过自身努力去战胜逆境,乐观面对挫折,主动迎难而上,才能使他们在自我意识、自我激励、情绪控制、人际沟通等方面都能具有一定优势。这样的人才进入社会后才更具竞争力。

(三)艺术教育有利于非艺术专业学生提高思想品德修养,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艺术之花永开不败,它能够净化人的灵魂,升华人格魅力,延续灿烂辉煌。艺术教育有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很广,涉及到学生思想意识、爱国爱党、遵规守纪观念、认真学习态度、良好的生活习惯、正确的伦理意识等,与学生平时的一言一行密切相关。将富有净化心灵的艺术精神融入日常的思想道德教育之中,通过开展更为直观、更为贴近生活、更易接受、形式丰富多彩、内容充实、主题积极向上的艺术文化教育,可以拓展大学生的思想,活跃思维,完善心智,提高大学生品格修养,增强综合素质,促使完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道德,自觉抵制消极庸俗的思潮,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养。

四、加强针对非艺术专业大学生的艺术教育

非艺术专业大学生的艺术素养、理工科高校艺术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均有待提高。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质,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所不可或缺的。笔者建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坚持以人为本,更新艺术教育理念艺术教育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即在艺术教育中要以大学生为本,引导和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制定和完善适合非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教育体系,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素质,尊重和实现他们的个人价值,最终促进他们的发展。

(二)加强艺术类课程建设,规范高校艺术教育内容理工科院校的艺术教育要同艺术院校的艺术教育区别开来。首先,要将艺术教育纳入非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体系。其次,针对非艺术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高质量的艺术类教材。再次,创新教师授课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明确艺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塑造高尚情操、提升创新能力、促进和谐发展。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艺术教育教师素质从事艺术教育教师的整体素质如何是实施艺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艺术教育的开展,教师是主导,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直接决定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因此,要提高高校艺术教育的水平,推进素质教育,首先学校必须建立健全机构建设,人员配备到位,并把提高艺术教育教师素质当作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常抓不懈。其次还要加强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系统的培训不断提高艺术教育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业务水平。再次,要结合时展及不同层次大学生的要求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四)加强校园文化艺术精神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艺术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艺术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作用。艺术教育是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发展建设的活跃因素,尤其对于理工科院校,营造和谐文明、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育人环境不能离开艺术教育。高校要积极组织开展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动员学生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让他们施展才华、展现个性,体现大学生精神风貌。同时要针对学生特点不断改进艺术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实施途径,保障校园艺术活动的参与性、思想性和实效性。让大学生在美的环境和氛围中陶冶情操、开启心智。使艺术教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五、结语

人需要艺术,人人都是艺术家。只有让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基础上,接受良好的艺术教育,健康的成长、和谐的发展才有可能;而惟有良好的发展式教育,才能够为每一位即将走入社会的大学生铺设一条由狭隘走向广阔的大道,才能促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精神,提升综合素质,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实现自我价值,创造美好人生。

作者:桂巧玲单位: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艺术专业论文:专业实践教学环境艺术论文

一、目前环境艺术教育的社会现状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社会上的就业前景还是非常可观的,那么就业应该是很容易解决的问题,但是企业给出的设计工作是实践型,不是学校教学模式的纸上谈兵,所以就业率与以前相比较逐渐降低;出现这个问题是由于很多的因素所造成的,一方面就是我们的教学体系问题,太过于着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上脱节了,导致了他们不能胜任实践工作。教学方式过于传统,老师经常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善以教师的角色来教导人,而不是让更多的学生自己理解实践,总是沿用老式的套路来教学很多时候将学生的创新思维扼杀,让他们没有专研的兴趣,只是等待老师的告知,并在养成了这样的学习习惯。老师传授的方式太固定式,导致学生没有结合实践,对于实际的工程设计中的很多的问题都不了解。

二、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相互结合,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一)引入实践教育,多动手,提高操作能力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用实践动手能力来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是设计教育的核心点,要解决设计问题必须要拥有良好的理论知识。理论知识相对来说非常的枯燥,但是不学习理论知识,设计问题根本就不能进行分析和解决,也根本无从下手。针对于纯粹的理论知识,很多是没有生动形象的事例,因此会导致很多的人失去学习的激情,因此要将理论知识和动手实践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让理论知识能够更多的融合在一些工程实例中,这样就能够避免学习的枯燥,而且还能够进一步的让同学实践。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参观,或者是老师在实验基地进行授课,让学生能够近距离的感受到每个设计在工程中的原理,在这样的一个实践中,让学生能够将老师讲的内容,马上进行感知,加强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

(二)模拟实践,确定课题,展开设计仅仅是通过学生的视觉和感知是不够,还要让他们真正地动起手来。环境艺术专业真正在工作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一名真正的设计者对于项目的全过程肯定是了如指掌。从项目的招标、投资成本、预算、设计等多方面都有一个设计,然后通过一系列的计算分析能够得到最终想要设计的东西需要的成本和所获得的价值。而在课堂上根本就不存在这些,因此没有一个实际的项目作为事例,就没有真正的问题出现,因此也不能解决真正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老师就可以做一个模拟的实践练习,首先要选择一个课题,然后和实际的项目结合起来,进行“真正的实践”,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企业的帮助让学生针对去实地参加实践,或摘要: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本文针对此特点提出适合于实践教学的发展方向方法。根据改变和创新实践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对于环境艺术设计有更多的激情,让他们更喜欢这个专业,为储备专业型人才做好工作。关键词:环境艺术;实践教学者通过实践模拟大赛来进行。在实践模拟中,老师可以确立课题后让学生自己去做市场调研工作,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实践中可能要遇到的一些问题,并且试着去解决这些问题。例如:材料类型、成本、工艺流程等多方面问题;然后制作方案,并且画出草图,做出模型,分析可实施性。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策划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时大家都能够看到别人实践中比比自己好的方面,使其能够找到自身的劣势,这样能够促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的交流和互动。

三、建立或通过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

设计的结果就是要完成一个“作品”,在完成这个作品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怎么来解决这些问题就是一个设计者所必备的知识。现在设计专业的学生更多的是局限在理论知识上,没有一个适合实习的基地。因此学校应该根据实际的情况建立一个教学、实践一体化的基地,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让相关的企业入驻到学习,让学生能够真正的进行实践学习。让他们能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也能够在实践中进行,让学生能够参加到合作的单位中参与工程的设计和管理,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让学生获得实践的经验。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也可以为合作单位提供潜在的人才。

通过本文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方式与社会需要的人才的培养方面能够看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支持和不同的地方,说明了教学不仅仅只是理论性的,更要注重实践操作,只有理论和实践并重,将两者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够真正地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就业现状得到改善;只有它得到了更好的发展,那么这个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专业才能够为社会更好的服务,造福更多的人。

作者:欧阳尙海单位:长江大学艺术学院

艺术专业论文: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论文

一、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现状调查

为了了解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真实的职业道德现状,笔者通过问卷调研的方式,以软件与艺术设计学院738名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为对象,进行了一次小范围的调查研究。软件与艺术设计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中,共三个年级,其中一年级300人,二年级249人,三年级189人,三个年级共有男生305人,女生433人。政治面貌抽样分布为党员1.85%、团员94.55%。问卷中主要涉及到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政治信仰、就业指导、专业设置、学风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发放问卷738份,回收683份,其中有效问卷670份。在此基础上,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能直观的看出软件与艺术设计学院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态度和对学校环境、学习环境的建议和意见。

(一)政治热情不高,理想信念淡薄调查结果显示有36.8%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的开设是非常必要的”,60.5%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的开设是浪费时间”。通过调查也发现,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不高。调查显示,“对十八大报告的学习”,“非常愿意参加”的学生仅占10.35%,“因为对组织和老师的尊重参加”的学生有6.28%,这种相对消极的政治参与态度,须引起足够重视。

(二)集体观念不强,道德标准个人化调查显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认为应该具备基本的道德,但是道德的评判标准不一,不能用一些人的道德标准来束缚另一群人。在问及“你所理想的职业是什么”,32.37%的学生回答“清闲舒适”,63.43%的学生认为“充分发挥个人才能”。能开除90后的学生在追求发挥个人才能的同时也在注重工作工程的享受。但是他们在精神追求与物质享受上,一方面表现出较强的集体观念,另一方面又不愿为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当问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你有何选择”,48.67%的学生回答“尽量两种利益趋同”、10.67%学生回答“视情形而定”。这也表明,他们虽然认为应该具备基本的道德标准,但一旦发生了违背公德的事情,他们的态度又是暧昧的。(三)组织纪律性不够,行为方式情绪化在调查问卷中,当问及“对上课迟到你怎么看”时,58.8%的学生认为“迟到总比旷课好”,仅有9.75%的学生认为“不应该,是缺乏组织纪律性的表现”;在回答“对校园内的不文明行为你怎么看”时,有65.26%的学生认为“这是个人自由”,30.89%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只有3.26%的人认为“应该注意大学生的形象”。由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自身的特点,他们大都以快乐自己为原则,推崇时尚,思想前卫,喜张扬、好独立、爱自由,追求感性满足,行为方式情绪化。

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现状分析

造成艺术类学生职业道德现状的原因无外乎三类: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校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艺术类学生先天的对外界环境变化敏感性和他们的专业特点,使他们极易受到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侵蚀的影响,自媒体时代的今天,他们的信息获取方式越来越简单,信息获取内容越来越丰富,信息获取时间越来越短暂,社会上不良信息的传播和接受形成了即时性和面对面的局面,缺乏辨别力的艺术专业大学生容易形成人云亦云的状况,并且受到深深的影响。

(二)学校环境的影响在高职类专科学校中,由于很多学校因为社会需求,艺术设计类学院的成立时间短,加上艺术设计大环境长期未能形成系统的理论学科,学校专业课程的设置不够合理,重技术教育,轻人文教育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职业道德观念淡薄。

(三)家庭环境的影响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家庭环境相对来说一般比较优越,这样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教育偏向于开放化,学生获得大量的书本知识,兴趣爱好广泛,学生特长比较突出,但是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可能比较淡薄,造成很多学生养成自我为中心的特点,他们追求享受,消费观念大胆并且习惯于以眼前利益的实现,代替对远大理想的追求,价值取向实用化、功利化。

三、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途径探析

(一)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构建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同时还要求适应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引导广大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主动配合学校教育,以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风气巩固学校教育成果,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

(二)加强引导,实践育人,将新媒体的运用与职业道德教育结合新媒体技术环境下建构的虚拟空间不是一个与现实世界割裂的独立空间,而是以现实为基础的,是现实社会的拓展与延伸,展示了虚拟与现实的统一与整合。要避免学生沉溺新媒体娱乐不可自拔,就需要将新媒体的运用与思想政治实践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利用新媒体、投身现实的实践教育活动的能力。特别要重视学生在新环境中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交往能力的培养,使其真正成为媒介的主人,而不是媒介的奴隶。通过引导与教育,让学生通过新媒体实践提升自我素养,让学生在实践教育中体悟自己的价值。

(三)构建丰富的职业指导内容体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构建丰富的职业指导内容体系,不仅包括内容上的丰富,主要体现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建立职业指导、咨询、服务机构,根据学生的心理、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进行综合测评,系统开设职业规划指导课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为学生开展心理、求职、政策、创业等个性咨询活动,帮助学生正确定位、增强自信心和耐挫心。为学生收集整理和提供就业实习岗位信息,组织企业宣讲招聘会,提供就业或创业服务等。同时还应包括授课方式上的丰富,主要体现在分阶段的引导式教学手段的设计,团体辅导、个性化辅导、素质拓展、专家讲座、现场实践等等。

四、软件与艺术设计学院加强职业道德引导教育的一些做法

通过几年的摸索实践,我们以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为切入点,开展了多项同学们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分项目活动,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建立了不同类别的分项目活动,也在致力于把每个分项目都打造成精品活动。用“团队文化节”培养学生集体意识,用励志视频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用访谈类活动表达同学们的心声,用“世界日”为同学们普及节日知识,用“学习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感染学生。

(一)以四格漫画的形式制作了多块宣传画,在学校学生公寓,进行德育引导。

(二)选出学院内获得重大比赛奖项或者有特殊表现的同学,制作访谈节目。把有代表意义的现场采访片段和访谈节目制作成视频到微博、人人等学院公共网络平台上,大范围传播,让同学们相互转帖、跟帖,以便我们扩大了解,深入探究。

(三)主要以真实的大学生校园学习生活为切入点,以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手法拍摄不同主题、不同风格的励志微视频,拍摄各种大学生行为习惯及不良行为习惯制作成类似于公益广告的宣传短片,上传到学院人人网公共主页、学院微博平台、学校贴吧等,让校园文化建设达到更好地宣传效果,目前已经拍摄六个短片。

(四)通过志愿者们统一身穿印有积极、奋发、向上语句的创意文化衫,传递青春向上的正能量。用“布媒体”呈现积极向上的文字,以这样的方式将正能量传播开来。

(五)通过每年的“团队文化节”、“世界日”和“学习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活动,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作者:冯大伟徐令单位: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专业论文: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论文

一、艺术设计国际交流的现状

艺术设计教育与国际接轨成了发展的必然。国内的艺术设计类院校正越来越重视国际交流合作,其形式也从最初的校际互访、学历培养、师生交流,进而扩展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目前,许多艺术设计类院校都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国际交流工作绝不应该只停留在“面”上,而应深入研究国外艺术设计教育的各个环节,包括课程设置、办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估、产学结合、就业指导等,从而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的艺术设计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探索符合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之路。在当前众多的国际交流活动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能够深入到双方课堂的联合设计教学。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外合作课题。在这种模式下,中外师生齐齐参与,中外学生混合组成学习小组,在双方教师的共同指导下,有的放矢地围绕指定主题展开设计创作活动,完成设计任务。

二、对专业教学的促进作用

1.感受国外的教育理念国外艺术设计教育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多引进“真实”案例。在传授学生设计知识与技巧的同时,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让学生明白,在真实项目中,必须以客户的需求为上,不能随心所欲,要学会与客户沟通,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国内的艺术设计教育往往一味强调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忽视了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素养的提高。

2.学习国外的教学方法国外的艺术设计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真正的主体是学生,在规定主题的框架下,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碰撞出许多灵感的火花。与此相比,中国的学生习惯于听从老师的意见,等待老师的指令,在创作上缺乏自主性,作品风格趋向化明显。在合作课题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英方师生在创作中的热情与激情,学习培养独立思考和创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中国学生比较擅长“单打独斗”,一旦与人合作,往往就不知如何进退、与人沟通了。作为一名的设计师,只有懂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才有机会参与更多的设计项目,展现自己的设计才华。尤其,在全球化趋势下,你的合作伙伴有可能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与你不同的文化背景,这时,如何协调一致,共同完成设计任务是新时代设计人才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4.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品牌摄影课题时间短、要求高。指导教师必须全程参与,工作强度大,必须具备很强的责任心;课题的各个环节环环紧扣,指导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为了保障双方的良好沟通,指导教师还应增强对对方相关领域知识的了解,包括英语沟通能力的提高。

5.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陌生的合作伙伴,新颖的上课方式,有趣的拍摄主题,都将极大地激发起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表明,这些初次合作的搭档有能力在2~3天的时间内完成高质量的作品创作。此外,项目的开展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结语

迄今为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中英合作摄影课题已成功举办了七次,在师生中获得了良好的反馈。目前,这一模式已被该校其他专业借鉴,如工业设计系与英国提赛德大学老年人用品的联合设计课题,以及环境艺术系与加拿大道森学院的室内设计合作课题等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未来将在各专业的教学中进一步推广。

作者:龚瑜行单位: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专业论文: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论文

一、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现状

1.课程安排重能力轻教育。近年来,我国对学前教学的重视度不断加大,使学前教育迎来发展黄金期,设置学前教育专业的院校也越来越多,特别是高师的学前教学,因为就业率高一直是重点招生专业,很多社会机构也趁机办起了学前教师培训。参差不齐的办学条件,使他们的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只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忽视了教育的重要性。即使一些正规院校的学前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比如音乐课程的设置,将《舞蹈》《键盘》《声乐》当成必修课从入学到毕业坚持学习,而对于《幼儿舞蹈编排》《幼儿音乐教育》等教育教法课程只安排在毕业前以选修课形式开设,忽视了学前专业学生对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2.教师重实用而轻理论。高师及综合大学的学前专业一般隶属教育学院,办学规模相对较小,招生名额受各个方面限制学生不是很多,专职教师也不多,几乎都没有专职艺术教师。他们的艺术教师都是从临近高校聘请的年轻教师指教,这些教师学历很高,但是教学经验尚且缺乏。受各方面因素影响,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课内容、学生评价、教学方式等都存在中实用轻理论的状况。比如,在声乐课上,教师一般先领唱几遍,就让学生自己练习,然后教师纠正,学生再练习,至于为什么这么唱、学前儿童有什么样特点及他们唱歌时应注意什么,教师都没有告诉学前教学专业的学生,像舞蹈、美术、键盘等课程的教学方法也都是这一模式。该教学模式的优势,就是学习成效高,短短几节课,学生就能学会好几首歌,在用人单位面试时,很占优势。但是,学前专业培养的是走向幼教岗位的教师,他们应该学会如何教幼儿唱歌、跳舞,而不是像艺人一样唱歌、跳舞给幼儿看。目前学前教育艺术教学模式只会让未来的幼教教师,也会用同样的方式教育学生,不但不能很好地对幼儿开展艺术教育,还可能挫伤孩子的学习兴趣。

二、改善教育现状的策略

1.利用课余时间发展“一专”技能。对学前专业学生来说,课堂学习实践十分有限,而课余时间却十分充足,学生们可利用课余时间练习课堂教学内容,增加自身的艺术技能。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及爱好,参加二胡、钢琴、声乐等艺术社团,院校可组织专职教师参与社团管理,给社团成员布置作业,并督促他们完成。这样就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既巩固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发展了艺术特长。掌握一门艺术技能,对准幼教教师来说是提高个人素质及艺术教育技能的贯通都有很大帮助。

2.注重幼教一线的实际需求。由于学前专业培养的是幼教教师,该专业教师就应该深入了解幼儿园的实际需求,加强与幼儿园教学一线的联系,及时掌握教学一线对教师的要求,了解幼儿的心理特征及教学规律,将自己了解的情况融汇到教学中去,使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更加切合幼儿园教学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前专业教师还应将自己所教授学科与学前教育体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学习规律。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技术技能不是单独表现出来的,是揉合在幼儿游戏中,通过游戏活动逐渐展现出来。说明,幼儿园教学是一门艺术,所以学前专业教师应在教学中穿插一些学前教育理念,让学生学会发现美、表现美。只有这样,院校培养的幼教教师才能更好地胜任幼儿教师这一岗位。

3.以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实战能力。实习及见习活动是学前专业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前奏,也是其从学生角色转变为幼儿教师的好契机。然而,在实际中,很多学生对实习活动并不看重。我国现有的见习时间一般在毕业前的及时个学期,见习实践仅有一周;实习时间一般在毕业前一学期,实习时间为八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学生的实习、见习机会太少、时间太短。导致了学生与社会实践的脱节,使他们不清楚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劣势及努力方向。所以,笔者建议,学生要充分认识见习、实习的重要作用,努力创造机会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当然也可以通过模拟课堂的形式经常性练习。学校也可对学生的见习、实习活动进行考评,特别是艺术技能课,让学生把艺术技能渗透到游戏或活动中,教师可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计入期末成绩,以督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

三、小结

总之,开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院校、机构,应科学设置教学课程,处理好教育能力与艺术技能之间的关系,加强教师、学生联系幼教一线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教学能力。

作者:李军娜单位: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实验幼儿园

艺术专业论文:专业声乐教学声乐艺术论文

一、大众文化导向影响专业声乐教学的“审美选择”

面对歌唱的娱乐化、流行化,专业声乐是洁身自好、捍卫“专”之纯正还是顺势而为、打破“专”之自封?这是没有定论的“选择”。抑或说,两难之间的每一种选择都有其必然性与适应性,也都会面临其对立面的责难与非议。但依然不妨碍人们做出自己的选择,并都可“自圆其说”。在我国,几大专业音乐院校的声乐教学还尽可能保持专业之专门性,在专业设置上有美声方向与民族方向,或声歌系内又分为歌剧专业、音乐剧专业、民族声乐专业等,各个专业之间保持其不可规避的内在联系之外,在教学实践中还是各自呈现其专属性、独特性,即凸显专业性的“专”,将对“专”的提纯与钟情作为教学方向,客观上促进了专业发展的深度与精致化,使声乐学科朝着专业化的更高程度发展,同时专业化程度可与世界声乐教育水平相提并论的声乐教学培养了一批出类拔萃的专业歌唱家,比如吴碧霞、谭晶、常思思等。作为专业声乐界的风向标性人物,这些歌唱家在展现声乐技术之高与艺术之美的同时,对声乐艺术审美也表现出两面性,一面对专业技艺的“全心全意”,一面又对大众审美取向“半推半就”。

于“半推半就”间,一种新颖别致、受众更为广泛的歌唱风格“被给予”,即所谓民美唱法、民通风格等。这是专业音乐创作与审美的“占有欲”在大众文化快感与普适的“亲民性”催化下产生的杂交品种,也可以说是多样性具体到歌唱表现形式的“微表情”。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不再泾渭分明,艺术音乐与流行音乐也不再各自为政,在多元化的音乐发展大背景之下,多样性成为这个时代的审美需求。时至今日,尽管当时风起潮涌般的热情渐渐消退,但在专业声乐教学领域,尤其是师范类院校、或地市级二本院校以及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专业声乐教学中在并行着美声、民族以及其他的同时,在美声与民族领域中,教育双方似乎都更乐于接受“民美兼通”的歌唱风格。“喜闻乐见”是其中主要原因,但不排除对“专业性”之难的避重就轻,也不排除以此教学或演唱风格作为某种“退而求其次”的托辞,更以一种堂而皇之的姿态宣称找到了一条联通专业与民间、畅行于精英与大众之间的中庸之路。然而,近十年的声乐教学实践证明:术业有专攻,尽管在艺术学科中常常无法像自然学科那样,用“是或不是”、“对或不对”来定义,但作为一门科学与学科,其内在的规定性与基本发展法则依然是不可违背的。民美兼通是一种歌唱能力与歌唱风格,不是一种可以推而广之的声乐教学方法,换句话说,吴碧霞、常思思的成功之路并不具有普适性,个人的嗓音特质与音色调节能力是一方面,长期专业化技艺训练以及灵敏的歌唱声音掌控力以及深厚的专业素养等使她们可以在民族、美声之间游刃有余。而一旦作为专业声乐教学的重心趋之若鹜,难免陷入两不靠、三不粘、四不像的尴尬境地。在声乐教学中常常纠结摇摆于“前后”、“明暗”、“上下”、“远近”之间,对于声音音响的审美感知是一个具有历史感的范畴,同时这些两级对立的音响状态在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中的黄金比例、美感侧重各不相同。民美唱法是什么?是介于前后、明暗、上下、远近之间的尺度吗?如果继续追问,这种所谓的尺度存在吗?如果存在,是否人声歌唱走入至高至妙之境,也因此再无路可走?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专业声乐教学的“自在”之态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等都是多元文化于不同视角之下的划分。在这种并行交叉各“元”之下有包含多个子元。专业声乐教学作为精英音乐文化的幕后“作俑者”,在西方文化(美声唱法)与中国文化(民族唱法)的并行交融中经历百余年。在现代审美文化的导向、冲击之下有变异传统、削足适履、迎合大众审美、取悦市场娱乐的“非专业化”倾向。移植音乐美学中的自律与他律概念,如果可以将自律理解为由内而外的阐发,将他律理解为由外向内的赋予,那么专业声乐教学的严肃性、纯粹性就具有某种自律质素,从专业教法到专业唱法再到专业审美评价保持着专业人的自律精神,而专业声乐教学的同质化、异质化、多样化、娱乐化等何尝不是当代审美文化潜移默化的他律围堵呢!

从多元化、多样性音乐美学视角看专业声乐教学,相对于平等多元的“理想态”而言有主次之分的多元并行更符合事物发展之“自然态”,但主次之别在传统、在数量,而非优劣地位,并行各元自在的同时交叉融合,即原型与变型、结合型等共存,而非替代或吞并。声乐教学中可以有民美、民通等变型形态的存在,甚至这种变型可以支撑起“元”的规模与建制。但,一方面它无法取代原型,不仅不可取代且对原型具有稳定的寄生性,甚至可以说它只是原型的异质化或一种新质;另一方面,这种变型并非原型的升级版,也就是说,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理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这里发挥不了效用,或许这种变型具有审美优越感,但在艺术本质上,原型的“纯粹性”似乎更有美学品格与自律意义。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再到多元文化,专业声乐教学在这样的生态转换中,在经历最初的茫然到一度尴尬摇摆又回到其元约定与原点。在多元文化语境中,对专业的界定、解读在不偏离其既定规定的同时,参考社会审美尺度与大众文化经验,这是对艺术的社会属性与审美功能的回归与遵守;对专业声乐教学表现出应有的学术胸怀,即无论原型、变型、杂交型不失专业本色的前提下可以多样并行、可以融合互补。事物发展过程从来就不会像人们希望的那样笔直畅通,“偏离与阻碍”是常态,尤其在艺术领域,偏离与阻碍不仅产生美也贯穿于美生成的技术实践环节之中。专业的自律性与审美的他律性在多元意识的调解下达成某种默契,这是专业声乐艺术与教学对这个时代审美文化的响应,更是专业声乐艺术与教学发展的必然轨迹与自在之态。

作者:杨海源 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艺术专业论文:专业实践教学艺术设计论文

一、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理念设置不明确,仅是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理论知识,课后学生自主进行绘画练习。在讲授理论知识之时,教科书上的理论知识生涩难懂,仅是凭教师讲述,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仅是书面的了解,不能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二、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措施

培养复合型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至关重要,下列具体措施能够促进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性,其中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一)重视实践教学的作用与地位

学校的相关领导需对教学实践加以重视,对于艺术设计专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在重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大对实践能力的重视力度,明确基本的教学目标,增加实践教学的这一课程,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不仅如此,学校还应为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气氛,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被感染,融入到实践过程当中来,与此同时,建设学习场所以及与此课程相关的教学设备,也能够从一定程度上促进这一专业的教学发展。

(二)建立并完善艺术设计专业实践基地

建立并完善艺术设计专业实践基地极为重要,这一场所能够提供给学生进行艺术实践,提高实践能力。高校需与相关企业进行联合,企业提供场所与项目进行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考查,进而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对社会的基本需求有进一步地了解。企业方面还应有相关人员对学生进行培训,或开展讲座活动,业内的成功人士可以向学生们传授宝贵的经验,供给学生参考应用。从学校的目前情况来看,低年级的学生因基础知识较为薄弱不能获得实践机会,高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掌握了足够的知识应对企业的要求,实践机会更多。

(三)建立健全实践教学制

度各个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的规范运行离不开一套缜密的完善制度,学校方面应确立相关实践教学制度。在制定制度时,应秉承以人为本的宗旨,尊重学生的想法,从多方面征求意见,确立奖惩机制,这样能够激励学生对学习实践的热情,从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培养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学校方面也应严格执行教学制度,在一项新的制度颁布之前,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试行,保障制度的合理性以及执行性,这样才能够做到进一步的规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

三、结束语

实践教学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意义十分重大,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够促进学校的教育建设进程。在相关制度的形成过程当中,需要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制定完善、规范的教学制度。与此同时,应做到与时俱进,与时代的艺术设计教育专业同步,传授给学生近期的艺术设计专业知识,做到对于课本内容的活学活用,从而才能够做到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们更快地融入社会,达到用人单位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

作者:殷小彤 单位: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

艺术专业论文:专业实训教学艺术论文

一、实训课堂教学实施艺术

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即是教学艺术的实施过程。由于实训教学不同于专业基础理论教学,它更多地强调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实训课堂教学艺术可分为实训业务背景导入艺术、实训过程指导艺术及实训结果评析艺术。

1.实训业务背景导入艺术。实训开始前要做好业务背景导入,业务背景导入要讲究一定的艺术,同一业务背景不同的导入方式将会产生不同的沟通环境,最终将影响本次实践教学效果。笔者对连续四届学生同一个实训项目(揽货报价)所用不同导入方式后的效果做一比较:业务背景导入艺术分析

(1)教风调适。上述对四届学生进行的揽货报价实训项目均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但不同的业务背景导入艺术结果迥异。究其原因,开放式思维导入满足新时代学生的心理需求,易激发其探索兴趣,规避了因传统刻板教学法仅使其产生劳苦畏惧感而不愿“为老师做”的问题。

(2)台风把握。课堂教学实质是师生之间的沟通过程,授课教师潇洒的台风将有助于营造和谐的沟通氛围、能造就“乐”的学习氛围,学生的探知积极性自然高涨。滑稽的表情、幽默诙谐的口语及充满情感与活力的眼神,均可形成教师独特的台风。

(3)情感投入。课堂教学中,信息传递的载体包含着情感互动成分。如果教师自然随和地融入学生,并与学生平和地交流会让学生感觉不到等级压力,信息传递通道自然畅通。

2.实训过程指导艺术。实训指导要讲究艺术,否则在很大程度上教师便成了学生的“雇佣工”。当学生示意求助时,教师应帮助其分析问题,引导其消除障碍,当其差不多回到正常操作轨道上来后即停止引导,让其自己继续思考、操作。

3.实训结果评析艺术。实训完毕并不意味着教学任务结束,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实训结果的评析。实训结果评析要以肯定成绩为主,一句不起眼的表扬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对这一学科的兴趣。但表扬也要有度,过度表扬会使一些学生得意忘形,影响其后续学习。对于存在问题的评析,更要讲究艺术。首先要讲究对象的选择,比如,对于多位同学存在类似问题的情况,好选择平时爱学习且不爱面子的同学为例去评说,然后说“其他同学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不再逐个评说”,这样做即可避免让那么爱面子学生感到难看,又能让他们接受正确的解决方案。其次是要讲究解决存在问题的方法,评析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及影响因素,让学生按分析后的思路再去完成实训,方能达到实训教学的目的。

二、实训教学课前设计艺术

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应用效果如何决定于其课前的准备情况。本节将从实训项目设计艺术、课堂教学角色转换设计艺术及教学信息反馈艺术等方面予以阐述。

1.实训项目设计艺术。专业指导教师在实训课堂教学中的艺术表现如何,取决于其课前实训项目设计的水平高低,设计水平高,课堂表现才能酣畅淋漓,否则也只能是凑合着做缺少职业理想的应付活动。实训项目如何设计才能达到理想效果,取决于实训教师对教学内容把握的熟练度、对本行业理解的深度及其对教学对象的了解程度。对行业理解较深的实训导师在做实训教学设计时就不会按照教材的实训项目进行安排,而是根据行业发展状况增加一些动态的、能培养学生随机应变能力的实训项目。实训项目的难易程度、可操作性等均要做好设计。掌握学情,也是做好实训项目设计的前提,实训导师在做实训项目设计时如果忽略学情,势必会导致学生厌学而达不到对学生技能培养的需要。

2.实训导师角色转换设计艺术。现代教学理念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角色不是单一的演员,而应是集导演与演员于一身。教师做导演和演员的时间分配应因实训项目内容差异有所不同。一般而言,除实训后的评析做演员外,其余时间均可只做导演,这样,才有可能在课堂上真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3.信息反馈设计艺术。高效的实训源于科学的项目设计,而实训项目设计的依据不能仅仅是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标准,还应结合实训课上及课后教师所获取的反馈信息,结合这些信息以对实训项目的先后顺序、内容设计的可操作性、资源的可得性及业务处理的难易程度等进行不断的优化。实训课上,在学生进行业务操作的过程中,实训导师此时应重点观察学生的实训操作情态,以获取及时手教学信息;实训完毕后,实训导师应仔细审阅学生的实训报告,找出学生实训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特殊问题及创新点;当然,实训导师还应在课后借助课程学习交流平台,从而为完善实训项目设计准备实务性依据。

三、结束语

专业实训课程教学不同于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实训教师课堂上应充分运用实训教学环境及教学内容的行业职业特点做好实训教学氛围的营造和调节,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及探索心理,并应在课堂上做好反馈信息的收集以为后续实训教学设计及优化做准备。所以,就教学艺术而言,专业实训教学比基础课教学更需要运用和体现行业职业特色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其工作上的进取心、责任感等职业素养也能够得以培育。课前设计是课堂艺术展现的基础,对一个的实训教师而言,无论课堂怎样充分的设计,也需要视具体情况灵活调节,否则,课堂同样会失去应有的活力,教学效果势必会下降。总之,掌握专业实训课的教学艺术,教师应具备编剧、导演与演员的综合技艺。

作者:王明严王正华单位: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专业论文:高职艺术专业课程设计论文

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开发现状

(一)沿用本科院校课程体系,课程开发模式、课程设置、培养目标雷同

在历时较长、资历较老、名气较大的艺术设计院校中,学习实践和社会实践是一直存在的,只是其内涵稍有改革和丰富。这些经验直接为高职所借鉴,在课程设置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近十几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几乎以之势迅猛发展,“示范性建设”成了各高职院校追捧的目标,考察交流、培训学习为各院校普及了新型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标准化的课程开发流程,按照工作能力和工作任务制定课程,势必造成同一职业工种培养课程的同一性。笔者通过对珠三角部分高校网络调研、考察交流发现:大多数院校同类专业的课程名称大同小异、课程结构基本相似;高职院校有实训内容的特别说明,包含实训项目、实训场地等,本科院校则加入“工作坊”“大师营”等特色环节。

(二)课程开发中“重项目、轻能力”的情况较为普遍

“项目”是高职课程推进的动力,“项目导入”也只是课程开展的及时步,后续的实施方案才是“能力”培养的重点。在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中,网页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商业空间设计等以具体项目命名的课程比比皆是,这类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可能会由于师资、场地等多方原因造成能力训练的不系统或者不深入,导致教学结果并未达到预计目标。

二、“能力训练包”操作性方案初步构想

(一)“能力训练包”的提出

针对上述开发现状,我们不禁思考:既然在实施中的项目有诸多影响因素,那能否在课程体系中就明确要求呢?“能力训练包”的提出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其包含一系列课程,而这种组合是通过项目课程和科目课程的配合来明确“能力”培养目标。

(二)“能力训练包”的构成

“能力训练包”基于常规课程模块,操作灵活,最直观体现就是课程计划表。以室内设计专业的“居住空间设计训练包”为例说明、分析。小户型家居空间设计、样板房空间设计、SOHO空间设计为项目课程,手绘效果图、电脑制图、风格与流派、电脑效果图、电脑编排设计等为科目课程,这些科目课程既可以作为项目课程的支撑课程,又能结合项目开展教学。科目课程安排的时间可以根据项目课程的进度点适时插入,同时也可以根据需要在多个项目课程实施阶段出现多次,这种通过反复操作提升技能的训练模式也符合高职“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能力训练包”的分类和编排

1.“能力训练包”的分类

模板式能力训练包:这类训练包的项目要求符合特定的标准,一般已有固定的形式、形态或结构。学习者必须按照这一标准来进行,教师通过考察项目产品是否满足既定的规格要求来评价学生学习的成功与否。这类训练包比较适合初学者系统地掌握项目设计的整套程序和方法。强调式能力训练包:这类训练包要求在训练中加强对某些能力的拓展训练,在课程设计时,应该从项目本身重、难点出发,针对学习者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课程。主题式能力训练包:这类训练包对项目有特定的要求,比如文化创意类项目、校企合作项目、设计大赛项目等。除了项目课程外,还需要开发针对性辅助课程。对于当今各大艺术院校打造品牌、办出特色的办学宗旨,这类训练包的开发尤为重要。

2.“能力训练包”的编排

对于设计师及设计专业的学习者来说,职业能力不是短时间集聚的,只能一个阶段、几个阶段地成长。设计师在不同发展阶段所具备的职业素养也是不同的,“能力训练包”的编排应该参照设计师职业发展阶段的技能要素,可以按照“初级能力训练包———中级能力训练包———高级能力训练包”的层递关系来构建。“能力训练包”一方面反应了职业能力培养是综合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又强调了单项能力的重要,只是单项技能所占比重不同,但绝不能割裂两者。因此,“能力训练包”模式的课程体系开发对岗位分析要求更深入、对项目课程的选定也应多方面综合考虑。

(四)“能力训练包”的开发事项

1.立足现实,依靠集体力量

首先,各个院校有不同的政策、师资、环境、生源、设备等,复杂繁琐,甚至出乎意料。只有从实际情况出发,借助全体专业教师的集体智慧和集体力量,整合资源开发课程。其次,“能力训练包”的建立,打破了以往按课程组教师团队的形式,专业基础类、技术类、方案类教师都会为了一个项目集合在一起,增进教学交流、提升教学效果,也更利于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

2.重视课程表的编排

课程表作为“能力训练包”的直接体现,从项目选择、课时分配、插入节点、教师安排等各个环节都要认真研究,以保障资源较大优势化。

3.和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艺术设计类专业有其特殊性,学校出于多种考虑,更多采用将企业“引进来”的校企合作模式,因此建立一套双赢有效的课程体系就很关键。这要求一方面既要培养学生的通识能力,另一方面又要满足企业的专项要求,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本质而言,也需要两者兼顾。在“能力训练包”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要大力吸收企业项目融入“能力训练包”,形成稳定的课程资源,保持校企合作的长效活力。

4.将传统文化与课程体系融合

中国当代设计教育面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全球性语境,各大院校非常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传承和创意产品开发,以此培养“文化创新型”人才。借助“能力训练包”平台,提取传统文化的精髓作为项目的内涵,整合原有课程,开发文化创意课程,将传统文化真正融入课程体系。

三、结语

总之,设计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高职院校作为年轻的教育团队任重而道远。在现有教育模式下,本文试探性提出了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开发的新观点,通过“能力训练包”操作性方案将课程重新梳理整合,在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的同时又能形成特色,最终提升专业教学质量。

作者:王沙莉单位:广东文艺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

艺术专业论文:新媒体环境下加强艺术专业学生德育教育对策论文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深入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和价值观,特别是对艺术类学生的影响,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特点以及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研究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讯技术迅速发展,以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为代表的新媒体越来越深入地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尤其在当代大学生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艺术类学生在大学生群体中是具有鲜明个性的一个部分,对于他们的教育管理一直是高等教育管理中的难点问题。如何在新媒体背景下分析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特点和成长规律,探索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规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成为具有艺术类专业的高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艺术类学生的特点

艺术类学生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他们具有其他专业学生的共性的同时,还具有鲜明个性特征。这些特点如同“双刃剑”,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影响。

(一)思想活跃,但理想信念淡薄。理想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也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着不关心政治甚至厌烦政治的心理。他们虽然思想活跃,但缺乏深度;热爱专业,但很少关心时事;重视专业技能训练,但轻视文化理论特别是“两课”理论学习。其理想信念淡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易偏离正确轨道。

(二)个体竞争观念突出,集体观念弱化。艺术专业的教学方式及教师的思维方式往往是以个体为本体的,一切以个人的感悟、喜好为出发点,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淡薄等弱点。

(三)情感丰富,但组织纪律性不强。纪律性较差具体表现为:随意迟到、早退、旷课;不顾公共卫生,寝室卫生脏、乱、差;夜不归宿,上课时间外出兼职打工等等。由于这些现象的长期存在,艺术类学生的学风、班风都相对较差,其整体形象的塑造也较难。

(四)文化基础薄弱。由于艺术类专业学生一般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开始专业学习,他们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专业学习上,相对轻视文化课程的学习。这势必导致艺术类学生文化修养不够,知识面狭窄,缺乏人文精神。艺术类学生的不及格科目也大都集中在文化课上。

二、新媒体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

(一)思想信仰多元化

新媒体介入后,校园信息化在某种程度上处于一种“时间、空间、资讯无屏障”状态,信息的和使用比以往更加自由,具有不确定性和难以控制性,一些落后腐朽的思想、违反社会公德的信息,甚至资产阶级消极思想趁机进行大肆传播和渗透。大学生尚未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缺乏理性的判断能力,很容易被动地接受外界信息,影响个人思想观念和道德认知,导致理想信念迷失、价值观混乱等问题。

(二)生活空间虚拟化

新媒体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形成了一个虚拟的空间。手机短信、博客、网络论坛、社区等都具有明显的虚拟性,大多数学生在新媒体空间里都以匿名或化名的方式进行交流。言行得不到规范,真实性难以保障,部分学生整天沉溺于虚拟空间,容易造成紧张孤僻、厌倦生活、逃避现实、丧失自我等问题,甚至会出现信任危机和人格障碍。

(三)精英意识模糊化

新媒体的内容多来自于大众,几乎任何思想观点都能得到表达,人人都可以有博客可以是记者是编辑,个人言论的自主性大大提高,出现了草根大众操纵的“自媒体”和个人控制的“独立媒体”。由于新媒体的这种自由性和开放性,传统的纸张阅读和笔墨书写逐渐淡出视野,快餐文化应运而生。

三、新媒体环境下加强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正确认识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规律,正确把握新媒体背景下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在新媒体技术背景下,大学生实现了信息选择与利用的自由化和自主化。但艺术类学生本身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而辨别是非的能力却较弱,容易受人误导,面对艺术类学生错误的或不成熟的思想观点时,如果不尊重或不能把握新媒体技术的传播规律,不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往往容易事倍功半,甚至矛盾会激化。因此,在新的环境中开展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认识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规律,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的教育模式,实现教育角色的转换,帮助艺术类学生学会认识和分析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积极鉴别纷繁复杂的信息,引导他们积极自主参与整个教育过程,以平等的方式丰富教育形式。

(二)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教育功能,努力营造文明有序的新媒体校园文化氛围

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教育功能,加强校园网建设。通过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促使艺术类大学生树立自律意识和正确的新媒体观念,培养和提高他们对有害信息自觉抵制的意识和能力,自觉遵守媒体规范与道德,合理使用新媒体资源,努力营造文明有序的新媒体校园文化氛围。

(三)大力加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水平

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能较好地掌握新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对当代高校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要首先意识到新媒体技术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便捷和困难。只有这样才能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掌握主动性,体现教育的针对性,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媒体背景下的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四)建立健全大学校园新媒体信息的监督机制,并且做好舆情引导工作

运用技术手段在校园内、外部网的界面上构筑信息关卡,通过建设网络虚拟组织、设立网络管理员等方式使所有内外连接都要接受检查过滤,从而屏蔽危害大学生心理、思想等信息的传入,对新媒体信息实施有效的监控和合理的引导,在校园形成健康的新媒体教育环境,加强信息传播监管力度。同时国家必须进一步完善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制度法规,完善新媒体信息的监控机制。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