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课堂观察论文

摘要:课堂观察是通过查看对课堂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这一基础上寻找学生课堂学习完善、推动教师发展专业活动。教师借助在课堂观察的效果,来探究、应对具体课程、教学、学习、管理上的问题,展现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在改进课堂教学同时,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得到的综合发展。
课堂观察论文

课堂观察论文:观察与反思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随着我国新课改进程的进一步推进,使得我国的基础教育研究有了显著的提升,而在新课改中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不断加强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培养、应用研究。教师教学技能培养是极为复杂的过程,而在教师的教学技能培养中课堂观察和教学反思却是至关重要的。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观察是师生之间共同构建的双向活动,其属于一种师生关系的动态反映。而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影响的,即教师的“教”影响学生的“学”,学生的“学”影响教师的“教”。教学后的反思是属于教师能力和意识的一种理性智慧表现。课后教师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对自己在教学中的教育设计、活动以及观念进行理性的、客观的判断、认识与评价,以此来对自己教学进行有效地调节,从而形成教师独特的、具有个性化的新型教育观念。

一、以课堂观察为载体,开展教学反思

课堂观察是通过查看对课堂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这一基础上寻找学生课堂学习完善、推动教师发展专业活动。教师借助在课堂观察的效果,来探究、应对具体课程、教学、学习、管理上的问题,展现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在改进课堂教学同时,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得到的综合发展。

有效的课堂观察:首先需要确定观察的目的与目标。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就需要我们教师了解关于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个体差异以及爱好等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只有掌握了这些因素,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实践时就能够将其灵活的融合到教学设计上;其次是落实观察内容。我们一般把课堂观察分为三个阶段,即:课前准备、课中观察、课后分析。教师的课堂引导除教学前要精心准备好教学情境、教学材料外,最主要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行为与反应,观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对话与交流,同时课后要有意识地对活动各个环节进行质疑,以激活自身的逆向思维能力。

在课堂观察之后的分析中,需要以课堂教学环节为主线,根据观察者的观察点为基础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教学情景再现或者视频回放等形式与任课教师进行交流,然后任课教师根据观测者的观察记录对教学设计进行的反思和修改。

二、以教学反思为契机,优化课堂教学

对于教学反思,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任课教师通过教学反思提出教学疑问、探讨研究及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进行课后反思来达到师生共同发展的目的。

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正不断深入,对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当我们在为进行新课改而不懈努力的同时,还应该及时反思自身在新课改中的不足之处,总结分析在教学的设计、管理以及实践等环节上的出现问题,并积极研究解决方法。通过不断的进行教学反思和教学实践的磨练,以此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一)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课堂教学大大加强了探究式学习,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探究的方式、方法过于简单重复、缺乏启发性。

例如:“走进现在的高中语文课堂,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猜想文中产生这种问题原因是什么?”学生们则思维活跃,各抒己见,老师们不再追求答案的性。”但稍作观察分析,就会发现不少教师把“你读懂了什么”、“你想说什么”等当成了“万能钥匙”,不论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基础如何而一味使用,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探讨性问题。[2]根据高中语文学科的特点,我们要注意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并且要有目的性,要重视教学任务的完成和知识点的落实,还要避免因问题过于简单平淡而使学生感觉缺乏挑战性,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供丰富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素材,使学生产生探究愿望,而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

(二)在强调“创新、实践、探索”的课程主旋律下,师生应共同营造一种动态的、充满生机的课堂,但上课时不能解决好“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局面。

一方面,按新课程的要求,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阶段,必须开展非指导性教学,要“放”,但要善于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实际学习的兴趣需要出发,让学生去主动探索,鼓励学生质疑、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切忌将预设的教学目标、自己的经验、态度、价值观强加给学生,管得太死;另一方面要看到课堂教学的复杂性,需要老师将学生、教学内容、课堂的际遇等诸多因素纳入教学过程,进行课堂的适当调控,使课堂放而不乱,学习环境和谐。

(三)教师应该精心的去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积极的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以此来有效的提高“讲”的艺术性和科学性。

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必须做到“少讲”,甚至“不讲”。尤其是对开放性的讨论题目,许多教师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支持学生在现成答案之外寻找新的尝试,无所顾虑的“迁移”和“延伸”等等,似乎成了新课改的“特点”。

新课改主导的是将传统教学的讲授式转化为启发式和讨论式。对教师提出了新的问题、新的挑战,教师不再是传统教材的“克隆者”,而是新教材的研究和开发者,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要从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好好研究“讲”,正确把握“讲”的作用,提高“讲”的艺术,这样才能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高中语文《触龙说赵太后》一文的课堂上,教师就巧妙的设计安排两个讨论组,针对不同的问题展开不同的辩论与叙述,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针对触龙和赵太后这两个不同的人物引导学生展开辩论,一组为触龙这个角色,另一组为赵太后这个角色,辩论内容为互相站在这两个人物的角色来说明触龙要怎样才能说服赵太后,而展开自己的思想,进行不同的思维见解。通过这教学引导,可以让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对课文的思路等有很清晰的认识,以此将学生对课外的理解达到一个高度,并达到促进课堂生命力的效果。

总之,在践行新课标的过程中,对于教师的课堂观察以及课后反思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在新课标中,其要求在教学中推广应用课堂观察工具进行课堂教学观察,可以帮助教师把握教学问题,同时让教学反思有理有据。理性的课后反思是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然途径,这样不仅有利于提升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质量,还有可以促进语文教师的自我成长。

课堂观察论文:英语课堂教学问题观察和改进策略

英语课堂教学的问题观察和改进策略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学过程中频频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分析,需要从几个维度开展问题观察:

一、主体活动的有效性

一个课堂如不能体现主体的有效性,那就不是一节有效的课堂。在主体互动的过程中要有新的,有意义的内容生成,同时师生之间的问和答都融入了积极的思维活动。如果只是老师一连串的问题和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虽然很热烈频繁,但不能算有效的活动。同时课堂上要保障主体间平等的参与机会,课堂上每一个互动的环节都要涉及更多的主体。

二、知识的输入过程

每一节课都有知识的输入过程,但呈现的效果却各不相同,其主要原因是输入的时机和形式是否恰到好处。时机是在恰当的时候输入了适当的知识;形式是指适当的知识以具表达力的方式呈现出来,主体的沟通和理解变得快捷。要想做好这点,需要对当堂内容的透彻理解和学生认知能力的深刻洞察。

三、教学环节的连贯性

“课堂是教师对教学一种结构化的设计和演绎”,每一节课都有其教学环节,但并不是按部就班地实施教学环节都能体现教学的内容和目标。关键在于一节课各环节之间的连贯性和逻辑性。所以有效的课堂应该是既是行云流水,又环环相扣。

四、教学资源的开放性

在利用教学资源这方面,很多老师只是利用本学科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所提供的信息资源。经验丰富的老师可能会运用本学科领域内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以及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知识。但在新课程指导下,教学资源还应该包含教学过程中经过情景互动、交流碰撞生成的新的课程资源,从而丰富预期的课堂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真正的好课是老师充分利用课堂情景,创造设计恰当的问题,积极挑战学生的思维。

五、教学目标的达成率

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有自己的预期目标。教学目标的设计多教学过程有指向性的作用,不恰当的教学计划必然导致无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知识和活动是教学目标达成的一个重要指标。

上述五个纬度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和整体。主体有效性是教学过程中主体的活动;知识的输入则是教学活动中知识运用的艺术;教学环节的连贯性关注全过程教学活动展开的结构;教学资源的开放性关注的是知识本身的形态;教学目标的达成则关注教学活动的结果状态。

问题观察和实践改进需要一套环环相扣而又行知有效的操作流程:

1.观察问题

进入课堂,必须有明确的问题意识,要善于观察教学中的问题,并且在可能有很多问题的情况下,抓住主要的问题和问题的主要方面进行分析。

2.分析问题:一节课的主要问题确定之后,然后客观地追究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标本兼治的有效测略。

改进策略:实践改进不同于评课,问题的观察和原因的分析离不开问题的对策,并根据对策进行改进。课堂教学的改进才是最终的目的。

英语课堂实践改进的案例诠释: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老师为了讲授某个单词和句型,很容易发生机械性的操练活动。笔者为了迎接江都某所重点中学老师的观摩,特开了一节公开课,课题为“Starter Unit 8 Our things Reading” .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 To teach the students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2. To learn to describe the things in the lockers 3. To lear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usage of “have/has” and “there be” 4. To learn to use “too” and “also”

课堂教学环节分为课前导学、复习巩固、新知输入和开放拓展几个方面

一、及时次课试讲

从表面上看,每个学生都能够根据教师的安排充分有序地参加课堂教学活动,训练的密度和强度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交际用语也得到了有效的巩固和强化。实际上,这是一节“顺”的课,不一定是一节好课。

问题观察: 课堂上师生互动内容机械, 生成的新课程资源较少,学生的任务比较程序化

二、第二次课改进

经过及时次课的出现的问题和改进过程中的研究策略,笔者对改进过的课做了重新设计。这次课堂设计紧凑合理,各环节之间环环相扣,不断深化知识难度。有效互动、精彩生成。但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问题观察:

1.有点急燥,未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准备

2.学生口语暴露了一些问题,需要老师给予矫正

3.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较短,对学生课堂上生成资源的开发不足。

分析问题:在经过重新设计之后,课堂教学的形式出现多样化,各环节之间安排得很紧凑,对于学生任务时没有能够将语言形式和功能的关系明确化,让学习者在任务履行中充分感受语言形式和功能的关系,以及语言与语境的关系,增强学习者对语言得体性的理解。

教学过程:

Step 1. Show 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Step 2: Revision

---Revise how to use possessive pronouns.

(这次不是机械的一问一答式操练,而是叫学生先拿出自己的东西,这是真实的任务教学,比较贴近真实生活,叫学生来介绍周围同学有的东西,以此来巩固句型 I have…/ She/he has… 学生积极性很高,高举着自己的东西,让别人知道他有什么,其中有一位学生带来了月饼,当同学介绍时,他显得很兴奋。)

Step 3 A game (look for their owners)

(将事先准备好的学生的物品放在一个盒子里, 然后叫一个学生拿着物品找主人,使用句型 Is this yours/his/hers/theirs? 但这个游戏的设计是新颖的,但这个环节学生的输出过程有点boring)

Step 4. Lead in

Show a picture of my camera. Ask students to guess:

T: Whose is the camera?

S: It is yours.

T: What’s on in the camera? Let’s see.

(播放录像,What’s in the locker? 由于资源来自于班级宿舍的真实场景,所以学生对此很感兴趣, 同时也是情感目标达成的一个环节,是课堂的一个亮点)

Step 5. Presentation

What about these things? Where are they ?

Task1: Skim ( find out the answer quickly)

Task2: Intensive reading ( do “T” or “F” questions)

Task3: Future reading ( Work in pairs and answer more questions)

(该环节过渡自然连贯,在处理阅读内容时采用了生生合作和小组合作的办法获取更多的信息,学生参与面广,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但给学生合作的时间比较短,显得有点急躁)

Task4. Retelling ( Ask one boy and one girl to the blackboard, retell the text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s.)

(两位学生表现的很大方,但在说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语言表达上的错误,任务后给予及时的纠正,同时给他们发了小礼品,以此来激励学生更多更好地参与到任务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Step 6. Consolidation

1. Complete the blanks according to Reading. (学生齐读并鼓励学生总结重点)

2. Check the answers on the paper

3. Consolidate the importance (教师创设情境,采用竞赛的方式,再一次调动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挑战学生的思维,为新资源生成创造了条件)

Step 7 Reading

(一篇自编的任务性阅读,包含了本课的重点句型,同时也对该阅读的做题技巧给了适当的指导, 由于综合性较强,板书的两位学生的正确率在60%,以后需要加大这方面的训练)

Step 8Homework (开放性作业模式,让学生介绍一下家里储物柜的摆放,丰富课堂资源)

三、第三次课改进

在总结前两次课堂教学的得失后,再a game 这个环节进行了调整,换成很多学生了解的电视人物、学生喜欢的漫画人物用过的物品,让学生猜主人,以此来训练形容词和名词性物主代词,收到很好的效果,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另外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适当放宽一点时间,保障了任务活动的有效进行和目标达成度。

案例启示:

1.英语课堂教学要真实

在英语教学中,交际性活动不在于复杂,课堂气氛不在于热闹,而在于交际活动的真实,有效提高学生的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在任务设计中,任务所使用的输入材料应来源于真实生活,同时,履行任务的情景以及具体活动应尽量贴近真实生活。没有真实的交际活动情景,学生的交际也只能算作“假交际”,其实质是在教师控制下的一种语言机械训练活动,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起不了积极作用,反而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

2.英语课堂教学要关注全体学生

课程改革的着眼点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学生只有在活动中亲身体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才是真实有效的。教师所设计的操练活动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之中,力求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这要求教师在进行活动设计的时候,要尽可能多的设计一些集体活动、小组合作活动或者是同桌活动,减少一对一式的师生问答、生生问答,来增加学生操练的机会。

3.英语课堂教学要有效的任务

在任务型教学活动中,任务是无处不在的,即大任务中包含小任务,小任务中包含微任务。教师不能单纯的设计大任务,而忽视小任务,微任务的设计。正是由于它们的链接和点缀,任务才更易操作,活动的效能才能更好的发挥。任务的设计不能仅注重形式,而不考虑它的效果。课堂任务总是服务于教学的。因此,在任务设计中,要避免为任务而设计任务。任务设计者要尽可能为学生的个体活动创造条件,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较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互动和交流的机会,达到有效性。

课堂观察讲座学习心得

今天,聆听了东北师大物理学院的侯恕教授的讲座《课堂观察》。她从课堂观察的的起源和内涵、内容与方法、工具和使用三方面做了讲述,并从一节初中物理课的教学片断引导我们从不同角度去做课堂观察。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高端引领与实际工作恰当融合,让我们受益匪浅。感悟如下:

一、设计符合校情师况的课堂观察。

本来,我一直认为课堂观察是学者、专家做的事,因为它专业性太强、项目划分过细、时间要求太紧,像我们在讲座中实践的“弗兰德斯对话观察”每3秒钟为一个观察点,把一节课划分为若干个观察点,还要记住10个编码代表的内容,在每个3秒钟结束时要快速而的记下对话的类型,不是我们没经过训练的平常人能做的。而且它的量表设计也和我们普通的教学评价表不同,更加的科学严谨,对于我们基层学校的发展、对教师的业务素质提高起不到立竿见影的效用。但听了侯恕老师的课,让我改变了看法。我们可以借鉴课堂观察这种科学的方法,从学校实际情况、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方面选择课堂观察的主题,小处着眼,针对性强地去设计课堂观察。一个时期选择一个观察要点引导领导、老师去做观课、评课、议课,就会达到我们预想的目标。

二、实施简洁易操做的课堂观察。

侯教授说,课堂观察要简洁为要。我们基层学校要做课堂观察更要把握好这个要求。可以根据选择的观察要点,如教师的问题设计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观察等,制定好量化表,安排听评课的老师同时做,综合考量、分析,提炼出发现的问题,形成分析报告,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教学。

三、让课堂观察结果促进我们的常规教研。

我们做完课堂观察后,要组织教师进行诊断、分析,把结论报告做为评课、议课的依据。这种评课学校领导、年组教师都可以参加,采用交流研讨式评价,就问题研究解决办法,鼓励教师说出发现的问题,引导他们找到出现问题的原因,让集体智慧碰撞,共同研究对策,起到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每周一次集体备课,每月一次课堂观察后的集体交流研讨式评课,坚持经常,定会有成效。

把高深的理论、科学严谨的方法、专业的研究工具“借来”与我们的常规教研相结合,既有科学性,又有实效性,事半功倍,何乐不为?

课堂观察论文: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观察深刻性的发展策略

观察的深刻性是衡量观察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俗语“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说的就是观察深刻性的问题。“看热闹”的通常总是被光怪陆离的表象所吸引,而“看门道”的却能透过这些表象挖掘出隐含于其中的规律或本质来。在化学教学中,“看热闹”与“看门道”的同时出现并不鲜见。例如将一瓶集满氯气的集气瓶让学生进行观察,就会得到两种不同的回答:

(1)氯气是一种黄绿色的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2)氯气是一种黄绿色的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明显地可以看出上述两者观察的深刻性是有差异的,第二种回答说明该同学在观察时不仅用感官在观察,而且思维也介入了其中:集气瓶装有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要倒放,以防止气体逸出,但装有氯气的集气瓶正放在桌上,说明氯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可见思考是观察的“第三只眼睛”,思考将观察引向了深入,观察也因思考而变得深刻。本文拟就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观察中思考的意识,以及如何入手对观察时获得的信息进行思考等方面作一些的探讨。

1 学生在观察中思考的三个基本条件

1.1 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

在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孩子们总是热情高涨,畅所欲言,不会害怕因问题回答错误而受批评,也不会害怕因为思维的天马行空而受到同学的讥笑。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观察各种现象,也才。会是客观真实的。曾经听过一节课,在课堂上老师布置了一个小实验:用两节干电池、两根铜导线电解饱和食盐水。应该说创意不错。但当问及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时,好多学生都说阴、阳极都产生了大量气泡。明显看出学生的回答是在揣摩老师的意思,在他们心里,电解氯化钠饱和溶液理应两极都会产生气体,所以宁可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而违心地说出了这样的现象。其实此时Cl-根本不放电,在阳极上,是Cu失去电子变成了Cu2+,所以我们看到的现象应该是阳极溶液变成蓝绿色。人本主义学家罗杰斯认为:创造性个体没有心理防御,从而能够充分体验环境[1]。在师生关系硬冷、缺乏民主氛围的课堂中,孩子的观察思考回答等一系列学习活动都可能发生畸变。

1.2 追本溯源的探究意识

对各种现象熟视无睹,没有由表及里、追本溯源的意识,是观察能力肤浅的内在原因。因此,在课堂上不断强化学生根据现象探究本质的意识,形成较为强烈的“观察-思考联接”是将学生观察能力引向深入的重要条件。比如根据铁丝在纯氧中燃烧,火星四射,没有产生火焰,引导学生探究铁的沸点高还是低;用手可以将镁带折断,引导学生推究镁有什么物理性质等等。只要是能引起学生思考的哪怕是很细微的现象,都可以提取出来,激发学生探究现象背后折射出来的物质的性质,如此学生的探究意识必然会得到加强。

1.3 观察的目的和计划意识

观察的目的和计划意识,是提升观察深刻性的基石。观察目的性强的学生,在观察前对将要观察的对象,总习惯性地作一些必要的推测,比如观察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首先作如下推测:(1)可能与铁一样,沉在水底,没有任何现象;(2)因为比较活泼,可能直接与水反应,从而在表面产生一些气泡等,然后有目的地观察自己预测的这些现象能否出现,并对各种可能及时地做出分析。这样观察就不可能将注意力弥散在一些无关的事物上。另外,对将要获得哪方面信息、怎样才能获得这些信息做一些必要的计划,是对观察对象获得认识的基础,惟其如此,也才能对现象的本质做出更为科学的解释。

2 在观察中思考的常用方式

2.1 在观察中联想

善于联想的人总能将曾经观察到的与当前观察到的相似或相反的现象联系起来,使得当前的观察变得丰富、厚重,并从中得到启示,从而加强对事物性质的理解。本文开头讲述的有同学回答出氯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其实也可以是一种联想的结果:由装有氯气的集气瓶联想到装有氢气的集气瓶,发现两者的不同,从而得出了比其他回答更为深刻的结论。课堂上注意暗示学生进行相似的、相反的、接近的或因果的联想,是将学生的观察引向深入的重要途径。比如,观察到溶液颜色变红,指导学生进行相似或因果的联想:酚酞滴入碱性溶液中、Fe3+滴入KSCN溶液中、SO2与品红混合物受热分解等;进行相反联想:氨水酚酞混合物加热、氢氧化镁酚酞热溶液冷却、品红通入SO2或氯水等漂白性的溶液、F-离子滴入[Fe(SCN)6]3-溶液中等;进行接近联想:酚酞滴入过氧化钠中、石蕊试液滴入氯水中先变红后褪色等等。这样不仅使学生观察问题更深刻,而且化学的学习会变得非常灵活,对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提取知识带来很大的帮助[2]。

2.2 在观察中分析

现象的背后,一定有其动因,在观察到某个问题后,将其可能的诱发因素加以整理、剖析、考量,最终确定产生的原因,这里就包含了一个分析的过程。分析的意义在于细致地寻找能够解决问题的主线,并以此解决问题[3]。例如:SO2是极易溶解于水的气体,20℃时1L水中能溶解40L气体。按说充满SO2的试管倒立在水槽中时,水面应立即上升并充满整个试管。但在实际操作中会发现,试管中的水面常常只上升一个很小的高度,就不会再上升了。这时指导学生进行分析:液面不上升可能有哪些原因?如果SO2确实已经充满了试管,为什么液面还不能上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在这种层层深入的分析下,学生容易得出由于试管中与SO2接触的水很少,于是局部达到了饱和状态,试管中其余的气体不能再继续溶解,液面也就无法上升的结论,并由此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轻轻晃动试管,使得上层SO2饱和溶液与下面的水进行混合,这样SO2就可以继续溶解了,水面也会随之上升,直至充满整个试管。

2.3 在观察中变换

苏子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观察同一个对象,如果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看到不同的面貌,如此对该对象的认识也会更为、更为深刻。比如对于面心立方晶胞的模型,可以引导学生从正面观察、从侧棱方向观察、从体对角线方向观察、从面对角线方向观察等等,每一个角度都会有一个不同的景象,也都会有一个不同的规律,每多一个角度,学生对该晶胞的理解就深一层。当然多次变换角度观察,也不仅只适用于晶体模型这样的实物,对化学用语等抽象的化学符号也可以进行。比如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用差量法计算,可以从气体物质的量差角度观察,可以从质量差的角度观察,也可以从气体的体积差的角度分析等。当然在观察中对同一观察对象不断变换角度进行观察,不仅能增强观察的深刻性,对提升学生观察的灵活性和性也有一定的作用。

2.4 在观察中归纳

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培养观察力的好方法是教他们在万物中寻求事物的“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异中求同、同中求异说的就是归纳推理的过程。对于纷繁芜杂的各种表象,仅通过观察,只会给人茫然繁乱的感觉。此时如果发现了其中蕴含的些许的规律,总能给人豁然开朗之感。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系列可以进行求同、求异、剩余或共变等可以归纳的现象,从而增强学生根据现象,总结规律 的能力。比如:用NaCl溶液、NaOH溶液、NaNO3溶液、NaHCO3溶液进行焰色反应。启发学生归纳:这几种不同的溶液,焰色反应都呈黄色,那这几种不同溶液中的共同因素是什么呢?——水、钠元素,众所周知,水在灼烧时是不可能产生黄色火焰的,因此钠元素的焰色反应为黄色,这就是求同思维。当然实际课堂教学中的求同求异观察训练设计并不总像上述的那么浅显,比如在盐类的水解中,首先让学生用pH试纸测定Na2CO3溶液、CH3COONa溶液、Na2S溶液、NH4Cl溶液、Cu(NO3)2溶液、(NH4)2SO4溶液的pH,总结盐溶液呈酸碱性的规律,再预测FeCl3溶液、(NH4)2SO4溶液、KNO3溶液、FeCl2溶液的酸碱性,就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先求同,在众多事例中找出产生相同现象的案例的共同点,再求异,找出产生不同现象的差异,抽象出基本规律,最终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

另外,对观察所得到的信息进行整理、综合、判断等也是增强学生观察深刻性的有效手段,但其过程,与上述分析、归纳等有相似之处,故不再赘述。

当然,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所观察到都是一些比较浅显的现象,所以在观察的同时,通过简单推理就可能得出现象背后的本质。其实在科学研究中,有很多复杂的现象,人们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分析出隐藏在背后的本质,而是需要在观察后,再慢慢分析,细细琢磨、孜孜地思考才能揭开其神秘的面纱。比如第谷、开普勒通过两代人的努力才找出观察所得数据中的规律来。但无论是观察中还是观察后,无论观察所得的信息是简单还是复杂,想深刻地理解现象背后的“推手”,思考总是不可或缺的。

由此可见,思考之于观察,一如种子之于土壤,无论土壤多么肥沃、吸收了多么丰富的阳光雨露,但要开放出鲜艳美丽的花朵,还需要土壤中埋有一颗有生命的会思考的种子。只有观察中有了思考的意识,并习惯于在观察中用各种方法进行思考,对各种现象的理解才会慢慢石退玉露,渐于深刻。

课堂观察论文:观察探究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 观察探究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形式,它通过组建探究小组、创建情景、明确探究问题、指导观察探究、组织交流、评价激励等六个环节开展观察探究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探究性学习,观察探究,观察,小组合作学习

观察探究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形式,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观察图片、实物、影像、实验等直观事物,解决问题或发现问题的一种探究学习方式。它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观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从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观察探究学习。

1、组建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观察探究的主要组织形式,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方式。在进行观察探究学习前,教师要帮助学生组建人数合理( 5-6人)、优化组合(组内有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工明确(组内有不同角色)的合作学习小组。

2、创设情景,激发探究欲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学生都有好奇、好胜、好动的心理,在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探究活动时,充分利用这些心理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使兴趣成为学生参与学习探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动力。创设情景的方式是多样的,如图片、新闻、事例、影象、实验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加以选择。例如在学习《节肢动物 ----昆虫类》一节时,教师播放一段《昆虫世界》的影片剪辑,展示形形色色的昆虫,把学生带入美妙的昆虫世界,激发他们想进一步了解昆虫的学习探究欲望。

3、呈现对象,明确探究问题

科学家波普说过:“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现知识,去实验,去观察。”所以可以说,探究始于问题,并以进一步的问题为转折。问题为探究提供了不竭的原动力,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和为摆脱问题困扰的心理愿望,才使探究得以不断地向前推进。当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教师应及时、地向学生呈现观察对象,明确要探究的问题。观察的对象主要是图片、实物(标本)、影像、实验等直观事物。例如在学习《节肢动物 ----昆虫类》一节时,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一组昆虫标本:天牛、蝴蝶、螳螂、蝗虫、蝇、蚂蚁等,同时提出了要观察探究的内容(如表)及思考的问题: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表中的项目清晰的表明了学生要观察探究的内容及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角色。

4、指导观察,引导协作探究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只有正确的指导,才能够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培养出较强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指导学生观察探究分两步:①学生动手观察前,教师要向学生传授观察的一般方法、步骤、工具的使用,以及注意事项。但具体的技能则必须在实践中掌握。例如上面提到的观察昆虫,由于昆虫标本有的是浸制的(如蝗虫)、有的不卫生(如蝇),因此要提醒学生观察时要用工具(镊子)、不要直接用手拿昆虫、观察完成后应洗手等常识。②学生动手观察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指导和纠正观察探究中的差错,使学生在观察中有重点、有比较、有分析、有推理,逐步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提高观察能力,促进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同时辅导学生实事求是地做好观察记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观察探究提倡的是合作学习,因此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各探究小组的成员相互协作:观察、讨论、记录等,共同完成探究问题。

5、组织交流,激励学生质疑

交流是探究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检验学生观察探究效果的重要手段。经过学生的认真观察、积极探究,学生获得观察探究结果后,他们会有一种成功感和成就感,会有一种表现和展示的欲望。在交流中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发现各组之间的差异和存在的不足;同时在讨论交流中会诱发学生发现新的问题,为进一步探究提供了课题。例如《节肢动物 ----昆虫类》一节中,通过观察探究,学生发现这些昆虫在触角、复眼、足的数量和身体的分部上是相同的。而身体大小各不一样;同时学生还发现蝇的翅只有一对,蚂蚁没有翅,而其他昆虫都有两对。这样学生在探究中又发现了新的问题,为学生进一步探究提供了课题。通过进一步观察探究讨论和老师的解释,学生终于明白了蝇一对翅、蚂蚁没翅的原因。然后通过思考、讨论,学生就能比较的归纳出昆虫类动物的主要特征。

6、合理评价,激励探究学习

合理的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一种肯定和赞赏,更是对学生的鼓励。合理的评价可以激励学生更积极的投入到探究性学习中去。对学生观察探究学习的评价可以是学生评价,也可以是教师评价。但我认为应以教师评价为主,在学生心里,他们在乎同学的认同,更在乎教师的认可,因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因此当学生通过努力得到结果后,教师应对学生的辛勤劳动给予一定的评价。教师要实事求是地对每一位或每一组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给一个参考性的评价,以鼓励为主,从而激励他们再次积极参与探究性学习。

课堂观察论文:课堂教学秩序的观察与反思的关联性探讨

"教学秩序"对教师来说,是一个非常熟悉的词语,它是教学工作中各种重要关系的安排,教学单位有条不紊的活动的状态,其内涵非常丰富、饱满。教学秩序发生在教学的每一个角落,牵涉到教学的诸多要素,教师这一因素显得尤其重要,即使是自习课上,教师的无形影响及管理惯例依然起着维持教学秩序的重要作用。笔者最近参加了一些课改课的课堂教学,发现这些学校的课堂纪律发生了一些悄然的变化,简要概括为以下几个特征:

1、如果说传统的课堂是单一、安静、整齐的,那么新课程的课堂则显得凌乱、吵闹,出现众语喧哗、百家争鸣的局面,有时甚至是嘈杂不堪、没法收场,教师在课堂上是让孩子能充分地放出去了,却又不能有效地收回来。

2如果说传统的课堂是快节奏的,那么新课程的课堂则显得比较缓慢、悠闲,常为了保障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合作而花费平时几倍的时间,教学进程也不再井井有条,还常有意外的突发事件发生,冲淡了教学的内容。

3、如果说传统的课堂是严谨的,细致的,那么新课程的课堂则显得比较自由、随便,表现出对学生身心的部分解放,在"学中玩、玩中学"操作不好就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许多过去的"违纪"行为现在被更大限度地容忍,甚至可能得到违心或夸张的表扬。

以上课堂现象可见对课堂教学秩序的解决迫在眉睫,新课程改革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遵守纪律,善于思考,主动参与,积极发言,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那么应如何具体实施,让课堂活而不乱呢?笔者将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 落实课堂常规训练,奖惩分明,正确有效处理纪律问题

学生天生好动,所有学生四十分钟都不动一下那也是几乎不可能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共同参与,通过讨论达成统一认识,形成基本的课堂纪律规范。制定了课堂纪律就必须严格执行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按照事先制定的制度,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不能心软手软,即使制度有不合理的地方,在修改前也要"错"下去,以维护制度的尊严。另外,运用奖励手段鼓励正当行为,惩罚制止不良行为,也是是巩固纪律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用鼓励性的语言强调纪律,充分利用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如赞美评价法--"这个同学的想法与众不同,请大家给予掌声鼓励。"对待违纪学生,老师要多用眼神、表情、语言、动作暗示、提醒,保障和保持正常的课堂秩序。如,课堂上学生有小毛病,老师可用眼神提示他改正,或者自然地走到学生身旁促其收敛,或者用声音的抑扬顿挫暗示;如果学生的违纪影响较大,可以突然终止讲课,用威严的目光告诫学生,把全班学生的目光引到那个学生身上,此时无声胜有声,一般就能制止。

二、灵活授课,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学习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而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小学生自制能力和注意力较差。一节课40分钟,如果学生感到教师讲课枯燥无味,就很容易会产生厌倦和怠慢的情绪。那么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呢?那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精心的教学准备,并在熟悉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中常常能够领略到教学的创造之美。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这种有张有弛的课堂情境中才能有效地并且轻松愉快地学习,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玩"。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协调好课堂内各种人际关系

教师要热爱学生并且理解学生,能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让学生喜欢你这个老师,这样学生乐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乐于听取教师所提出的指导性意见,对教师所采取的教育措施学生会配合,学生从心理上就接受了这个老师,纪律自然就好。除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之间建立竞争、合作、交流、信任的课堂学生关系。良好的学生关系能使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在课堂中,学生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可能会出现竞争与合作的学习情境。在合作的学习情境中学生之间关系融洽,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学习氛围好。

总之,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秩序之实质应该是"参与、互动、共鸣",在此理念指导下,安静还是喧闹、快捷还是缓慢、严密还是松散都将不再重要,合理而有序、主动而和谐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应该长期追求的秩序图景。

课堂观察论文:浅谈以“发现”促进品德建构教师课堂观察新视角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 思想品德 价值观念 价值判断 建构

【论文摘要】教师是教学行为的实施主体 ,应对 自身的教学行为以及课堂上所发生的一切事情以专业眼光进行观察而“发现”,引导学生表达真实的心理困境,促进学生在认知冲突中建构知识与品德。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生动活泼 的课堂氛围 ,同时要求教师对 自己的课 堂教学 以专业 的眼光进行 观察 ,通过观察而 “发现”,对课堂教学现场 “审时度势”成为教育实践的必然要求 。

一、 观察的维度——“发现”之美

以“发现”促进学生品德建构的课堂观察新视角,有必要在一般意义上的课堂观察与教师作 为教学行为实施主体的课堂观察之问作出区分。

(一)课堂观察的一般理解与传统课堂观察的局限

关于课堂观察的研究包括一般意义的日常观察、工具角度的观察与叙事角度的观察。及时 ,一般意义的 日常观察。教学过程 中的观察源于教师对学生 的了解 ,即教师作为观察 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活动实施观察 ,观察是为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获得教学反馈 。一般意义上 日常 的课堂观察是教师在教学实践 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 自然地 习得。这是常规 的教学行为 ,即明显 的或是易于观察 的一种教学行为。第二 ,工具角度的观察 。由于教育科学定量 化 、系统化 的影 响 ,有研究者开始对课堂进行系统的梳理 ,并 探索进行观察 的量表和利用多种观察工具 。工具角度 的观察是研究 者对授课教师 、学生 以及教学行为和学 习行 为等方面进行系统的 、量化的观察 、分析和研究。第 三 ,叙事角度 的观察。教师相互 观摩课堂或是对教师的课 堂进行分析 ,还包 括叙事角度的观察 即通 过完整地记录教师的课堂 ,还原一 种 “原生态”的课 堂。如 ,观摩 的教师利用完整的记 录以便于对教师的课堂进行评价,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

当前 ,学术界关 于课 堂观察的研 究以工具角 度的观察研究和课堂观察叙事为主,如陈瑶的 《课堂观察指导》、金株希的《从一次观摩课谈教师的课堂教学意识和教学行为》 等研究 ,这两方面 的研究对教育科研有着重要 的指导意义。但是 ,这两方面的研究是以第三者的角度来进行课堂观察 ,其研究 主体实质上独立于真正的课堂之外 ,其观察 目的是实现研究 者 自身的需要 或为评价教师。而教师作为教学行为主体的课堂观察在实践 中还只是一般意义上的 日常观察 ,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具体表现为:教师将课 堂视为 日常的现象 ,流于随意看看,或顾此失彼,注意其中一些信息而忽略了其他 的重要信息 ;教师的观察 意识薄弱,难以调动自身的知识 、情感等因素进行观察 ,与学生互动 ;教师在观念上认为课堂观察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 ,缺乏量表或工具是难 以对 自身 的课堂进行观察的 ;教师对课堂进行 观察 由于缺乏有效的原则而导致低效的观察 。

(二)教师作为教学行为实施主体的课堂观察与发现之美

教师作为教学行为实施主体的课堂观察 ,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观察以及第三者角度的观察,有着自身的特征 。与一般的观察相比:它具有很强的目的性,是有意识的一种观察行为;以一定的原则作为指导 ,进行科学的课堂观察 ;考虑整个教学现场的即时状况,具有系统性。与第三者角度的观察相比 :将观察视为教师 自身教学行为的一部分 ;教师是观察行 为的实施者 ,并将 自己的教学行为包括在观察对象内;教师的观察 以促进 自我教学能力发展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为目的;教师可以不依赖观察量表或观察工具对课堂实行观察 。由于具体 的学科各具特 色,教师在对本学科进行课堂观察时 ,除了把握课堂观察 的自身特征以外,还必须考虑到学科 的特征 ,明确具体学科课 堂观察 的核心 ,并围绕核心部分进行有效 的观察。具体到思想品德课程,教师作 为教学行为实施主体的课 堂观察建立在学生价值判断的过程 中价值观念的变化这一核心之上。学生价值观念的变化是思想品德课堂观察 的独特之处 与核心 内容 ,教师对课堂里一切观察都应当围绕它而进行 。这就要求教师善 于观察 ,让 学生在对各种思想 意识和价值 观念进行 比较 、鉴别 和选择的 “发现”过程 中,促成学生思想品德的建构和发展。

在信息化学习型社会 中 ,学 习不仅体现在 知识的收获 ,也体现在观念 的更新 以及能力 、品德等方 面的发展 。新课程下倡导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其 内在要义是发现 、发掘学生 的潜能 ,即要求教师通过专业 的眼光进行观察而 “发现 ”。从这个意义上说 ,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是教育教学的起点 ,也是使课堂教学在交往 、谈话 中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基本点 。《全 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实验稿)》明确指出了课程的分类目标包括:知识 ,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思想 品德课堂教学 首先作 为普 通的课 堂教学 ,它承担着知识传播 的重要 功能 ,知识作 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对象 ,主要在于解决 “知”与 “未知 ”的问题 ,并不断实现由未知 到已知 的转化 。思想 品德课 堂教学还要通 过教 学使 学生解 决 运用 的问 题 ,即 “会”与“不会”的问题。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可以说是学生通过学习 ,参与运用在潜移默化 中建构 自己的思想品德 。思想 品德的课堂观察 ,就是通过观察而 “发现”。发现最重要的是 “问题”,即学生 的存疑 、困惑 ,这些存疑或困惑贯穿于思想品德课程三维 目标 。思想品德课程的 目标就是要通过教师对课堂进行 观察 、“发现”,并围绕学生价值观念 的变化而实现 的:即知识 、能力 以及品德的建构都是通过观察而发现,并通过各种形式 、方法使学生 内化知识 、能力 ,促成学生价值观念 的变化与品德的建构 。

二、专业观察的原则——真实、发展与科学

以“发现”促进学生品德建构的观察不是一种自发的行为,而应当成为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行为 ,“发现”时应把握好基本的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

真实是思想品德课堂 的生命 ,失 去了真实 ,就等于失去 了其存在和发展的意义和基础。对真实性原则的把握 ,包括情境 的真实和学生情感表达的真实 。长期以来 ,造成我 国道德教育实效差 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普遍利用虚拟道德教育情境进 行道德教育 ,而不能引发学生真实的道德冲突是最重 要的原因之一 。德育课程研究专家和一线的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当高度重视情境的设置对德育实效性的影响。

真实的情境表现在它 的微观性 :它是贴近学生生活的 ,存在着具体的载体 ,能够让学生联系生活 、学习经验进行感知,并可以使学生调动其知识储备进行认知 、分析的。这样的真实情境有别于所谓 的 “热闹”课堂氛 围 :它并非教师拿着 生活 中实物简单 地演示 、展示给学生 ,而是使学生联系已有 的经验 和认知结构 ,并能够引起 认知的不一致性 或冲突。由真实情 境的不致 和冲突等矛盾引发 的思 考 ,是学 生真实 的困惑 , 并且学生是真正想 通过思 维锻炼 进行 辨别 ,探索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只有学生真实地表达情感 ,才能实现学生从关 于价值的知识转化为关于价值的观念 ,影响其价值判断。在现实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中 ,要加强对两个方面的观察 :学生是否对 自己的选择感到满意 ;学生是否乐于向他人确认和表达自己的选择 。学生只有在对自己选 择满意时 ,才是充满兴奋和激情的 ,才能尊重自己的选择 ,热爱 自己的选择 ,敢于并乐意 向他人表达 自己的选择 。这些 都表明 :学生作为一个真正 的主体 ,是一个有生命力 的 、有 生活热 情的 、有创造激情的人 。因此 ,在思想 品德课 堂中 ,教师在观察 中既要把握引起认知不一致和冲突的真实情境 ,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情感表达 ,鼓励 和帮助学生进行情 感的真实表达,倾入 自己的情感,珍视和珍爱 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二 ) 发展性原则

初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处于关键的时期 ,即处在未成熟的状态 ,具有发展的空间和生长的可能性。对思想品德课堂进行观察的发展性原则是指课堂教学是围绕着学生 的发展而展开观察,包括观察的某个基本出发点和在动态的过程中观察围绕出发点所产生的发展变化 。

确立一个基本的出发点对教师的课堂观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有一个基本的出发点 ,教师对课堂教学现场的调控和教学过程的推进会缺乏有力 的支撑就很可能导致教学现场的混乱或学生观念的混乱 以及对动态生成的资源利用效率低等后果 。思想品德课堂需要一个基 本的观察点来支撑教学,观察学生的思想观念的变化发展 :它就是课堂教学目标所要达成 的价值观念,是学生发展和教学目标的有机统一。

基本观察点的确立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提供 了有力的支撑,为教学活动的进行和展开奠定 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教师需 要合理采用价值两难、价值澄清和角色扮演等进行主题设计 ,引起学生的价值观念的冲突和不一致,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知识,提高价值判断能力 。因此 ,教师在进 行教学设计时将学生和教师自我 的生活经验、理解、困惑、问题、情感 、态度 与价值观等 因素融人 其中 ,并围绕主题设计 留出一定 的时间 、空 间,让师 生进行 商谈 与思考 。教师的观察通过基于学生价值观念的主题设计所产生的矛盾与冲突并观察学生在争论和辨析中的价值 观念的变化而实现。

(三)科学性原则

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对课 堂进行观察还要把握科学性原则,其关键体现在对课程目标的观察上。思想品德的课程目标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后所应达到的期望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也是思想品德课程的灵魂。只有牢牢地把握思想品德的课程目标才能把握住科学性原则。

思想品德课程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价值观念和价值判断能力而设置的。也就是说 ,思想品德课堂观察的是课堂教学目标所要 达成的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是学生发展和教学 目标 的有机统一,体现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特性,反映了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要求。如果课堂观察离开了学生价值观念和价值判断能力这个目标,那么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就缺乏科学性。对科学性原则的把握还体现在教材处理、教学设计和教育评 价上。以科学的态度来观察教材,主要是革新观念,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将教师自己的经验感受结合学生的经验情感融入教学之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应当是全程的、动态的和开放的,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想象空间和探索时间。教师对教育评价进行科学的观察,进行自我教学行为的评价和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 以及学生之间的评价 。教师 以平等 的身份和诚恳的态度来看待 自己的课 堂教学 ,根据观察到的学生价值观念的变化而积极地 、细致地评价学生适时引导学生评价以促进其价值判断能力的提高。

三、专业的观察眼光——“发现”的方法

以“发现”促进学生品德 的建构 ,需要借助专业的眼光,即采用一定的方法对思想 品德课堂进行观察 。

(一)学生发现与教师引导结合法

新课程改革实施后,思想品德课堂有大量鲜活的事物 、事件呈现,这是新课程改革所取得的可喜变化之一。对这些事物与事件缺乏有效利用,导致课堂教学效 率不 高也是教学实践中亟需解决 的问题 。从课堂观察的角度来看,是由于学生的“未发现”与教师缺乏引导有关 。“发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看见或知道 ,而是求真,是一种探索的精神 ,是对事物价值的一种追求,也是一种求索 的行为 。为了让学生有所“发现”就必须坚持由近及远,由己推及其他的观察思路。

新课程下 ,思想品德课教师重要 的职业能力就是创造各种条件 ,让学生发现价值 。新课程倡导学生 自主发现 ,主动建构关于事物的价值标准。如果学生没有发现 日常生活事物 、事件 的价值 ,就需要教师用价值发现的眼光来观察 事物 ,要指导学生去 发现价值从学生 的具体生活人手 ,发现 生命价值 、生活与生存的价值 、健康和友谊等的价值。

学生 的发现一般而言都是首先关于个人的价值标准 :如诚实 、宽容 、亲情 、友情 、上进心等 ;其次是关于社会的价值标准 ,如尊重他人 、社会责任感 、社会正义等。教师对思想 品德课堂 的观察要明确学生关于个人 的价值标准和关 于社会 的价值标准。如果学 生价值观念变化没有体现 出逐步 向社会价值的标准的认识 ,教师有必要通过一 定的价值观指导 ,在教学设 计中围绕学生价值观念变化而考虑价值 因素的设计 ,在课堂上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关于社会的价值标 准 ,培养学生的公 民意识。

(二 ) 师生互动中的价值商谈法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推进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观察学生价值观念的变化 ,而对其价值观念有无变化与怎样变化的把握都需要在互动的过程中进行 。互动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从表层引向深层和促进学生的价值 观念形成是非常重要的。师生的互动又为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价值商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有效的互动必须以师生人格的对等 为基础 。教师对学生价值观念变化进行观察也要坚持师生人格对等这一基 础。脱离这个基础来谈互动性原则,这样的观察不可能取得 良好的效果。因而 ,教师要做到 :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 ,鼓励学生 ,热爱学生 ;理解学生对事物认识的深浅程度 ,理解学生的不同见解 ;宽容学生 的一些错误认 知以及 对教 师或 的质疑和批 判。这样有利于形 成良好 的互动氛围,为教 师的课堂观察和与学生进行价值商谈创造有利条件 。

坚持对学生价值观念变化观察的互动性原则还要对课堂教学资源进行 比较 、鉴别 、重组并促进学生价值观念和价值判断能力的形成 ,更多的不应该是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品行操守、理想信念,而是引导他们基 于社会 环境 随各种价值观念 进行 比较反思 ,形成 自己的德行品格、思想意识和理想信念。教师要善于观察 ,甄 别和利用好资源,并与学 生共同重组资源 。与学生共 同重组资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与学生共 同进行价值商谈 、共同探索发现的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知识是社会建构与协商的过程 。通过师生的协商互动可以产生新的知识 资源 。教师要观察与学生经验相近的生 活经历 、生活事件 ,观察学生对这些生活经历 、生活事件 的各种立 场 、多视角的观点和多样的理解。教师在与学生协商互动 中,引领学生实现资源重组 ,促进 价值观念和价值判断能力的养成 。正如学者杨小微所指出:教师对学生的引领是指引领商谈 ,领着学生选择价 值 ,体验 价值 ,澄清 价值。换言之 ,教师 以一个类似谈话节 目主持人的姿态 ,引领着价值谈话 。

教师既是课堂教学行为的实施主体 ,也是课堂观察的主体。教师通过专业的眼光观察 ,发现学生的存疑 、困惑,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建构知识与品德,为增强思想品德课程的实效性做出努力。

课堂观察论文:通过课堂观察探究独立学院英语课堂中的互动模式

摘 要:文章通过定性研究的方法,以作者工作的独立学院的非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对英语课堂中的互动教学模式进行探讨。首先,作者通过访谈,了解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英语课堂互动模式;其次,结合教师的观察日志和学生的日记反馈、分析他们在各种英语课堂互动模式中的表现,以便在独立学院英语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课堂互动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关键词:课堂观察;课堂英语教学;互动教学;互动模式

独立学院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新兴群体,培养具有较强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其办学的宗旨。然而,独立学院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部分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学习动机较低,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教学方法的运用也应该与普通高校有所不同。传统的独立学院英语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作为独立的、且扮演不同角色的师生个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多种需要和潜能,忽视了共同活动的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多层次的交互作用,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也忽视了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的本质。

1 课堂互动

课堂互动是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传递和接收真实信息的过程。课堂互动具有以下特点:①互动是在共享的语言情境中进行理解与表达的;②互动是进行交际的基本前提;③互动需要使用真实的语料和表达真实的意义;④互动有利于曾强语言积累和提高语言应用能力;⑤互动应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并满足他们的认知和情感需求;⑥教师的责任在于启发、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和体验教学过程(rivers,2000)。

课堂教学中“互动”的观点是“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所谓“互动”,就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在教师的启发下引导学生去发现,在学生发现的要求下,促使教师启发,让师生密切配合,在和谐愉快的情景中实现教与学的共振。

2 教学模式与课堂互动

2.1 主题/任务教学模式

主题教学是以主题为核心内容进行思想情感和观点看法等的交流,可以使学生通过语境,从整体上理解和表达真实意义;而布置学生完成任务则需要他们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下自然地使用语言进行意义协商,也就是为了实现交际意图而运用语言(岳守国,2002)。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进入21世纪后,这种“用语言做事”(doing things with the language)的教学理念逐渐引入中国的基础英语课堂教学,尤其是教育部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2.2 “教师导入法”,“纵横联想法”以及“反复操作法”

英国语言学家wilkins(1972)认为:“外语教学好坏取决于教师和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多种因素,而学生是内在因素起着决定作用。”也就是说,外语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观努力和参与程度。

在互动式教学中,学生的“动”是以教师的“启动”为基础的。课堂上教师的任务是启发、设疑、鼓励学生观念独立思考。教师在讲授新课前主要做好引导工作,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学习新课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体现“教师导入法”的作用。“纵横联想法”主要是针对词汇讲解,为了扩大词汇量,稳固学好英语的基础。众所周知,词汇是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最头疼的问题,教师运用“纵横联想法”根据词根词缀以及单词所含有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扩展,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激发记忆单词的兴趣。关于“反复操作法”,英国语言学家埃克斯利说过:“语言教师流行的通病就是讲得太多。他试图以教代学,结果是学生什么也学不到。”教师应该较大限度地减少教师的讲解时间,想方设法以学生的操练代替讲授,使学生通过操练掌握语言点。

3 课堂互动模式在独立学院英语课堂学习的运用

通过课间和课后活动时间作者对所带班级的学生进行了访谈,了解到学生倾向于活泼的课堂教学活动,喜欢进行小组讨论式、教师学生问答式的课堂互动模式。在此基础上,作者以所带班级学生为案例,开展了各种丰富的课堂互动模式的教学实践,以求找到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课堂互动模式。下面以《新视野大学英语》为例对作者的教学实践进行简要的说明。

3.1 教学安排

按照教学设计,每6学时完成1个单元,包括主题导入、背景知识了解、单词讲解、文章语法点讲解、学生活动等,教学流程大致如下:

及时节:导入主题演示关于主体的资料信息引导学生关于主题进行思考及讨论,并发表评论和见解。

第二节:在学生对该课有了宏观的把握后进行词汇讲解,主要应用“纵向联想法”,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并引导学生结合单词进行对文章内容及用词的思考。

第三节:演示课文,主要就有助于主题理解的篇章结构、内容细节和表达方式等进行讲解,并提出文章难点,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理解文章。待文章讲解后,要求学生解决难点。

第四节:围绕主体组织课堂互动活动,如师生对话、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和角色扮演。

第五、六节:检查学生口头或书面作业并讲解课后练习,从而复习文章中的词汇、语法点等。

3.2 以主题为课堂教学的中心

做出以上这样的教学安排主要目的在于突出文章主题,以主题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此外,该教材每个单元的3个部分都是以同一个主题设计的,所以有关文章背景和内容的展开都以这个主题为中心,旨在让学生领会文章的立意以及涉及到的社会文化内容,以主题为依据,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使他们关注语言接收和表达的意义。这与传统的教学相比,课堂互动教学主要关注的不是对语法和句子翻译等语言形式的详细讲解,而是通过对于问题的探究、获取信息的能力,进行语言教学实践。

3.3 开展任务型活动

在开展互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都能够布置形式多样的任务,使学生置身于用英语交流的活跃氛围中,参与语言实践。例如:在学生小组讨论中,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和主题可以采取brainstorming,interview,role-play等不同方式进行信息传递和处理,分析和理解,以及表达、阐明思想和观点,旨在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减少单向输入,增加双向交流鼓励学生进行连续性的交流。

3.4 学生反馈和教师的课堂观察总结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在07级经济系证券投资b1、b2班开展的大学英语课堂互动教学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作者通过对学生课堂中的观察,以及分析学生的日记反馈,发现绝大多数学生赞成开展课堂互动教学,对其作用持较高的认同态度。其中,令作者印象深刻的是b1班的学习委员这样写道:“我很喜欢老师的这种上课方式,使得我们有机会开口说话,尽量地用英语去表达我们的思想,虽然有些难度,但至少我们在进步。”此外,b2班中的一个学生这样说:“英语老师的课堂气氛很活跃,每一节课的信息量都很大,对于文化,不仅是课文中的内容,而且还有相关的文化和背景知识让我受益匪浅。今天我们对aids进行了小组讨论,原本内向的我还在课堂上主动进行发言,这使我很惊讶。…”

通过课堂观察,作者发现学生对于有关课堂互动的形式,具有开放性或参考性特点的课堂互动活动的认可度较高。尤其是对小组讨论的积极性甚高,学生普遍认为学生多发言要比教师讲解更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4 结束语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展有意义的交际性活动是大量增加课堂语言实践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强化课堂互动教学可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并促进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加强大学英语课堂互动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为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过程和进行语言实践提供更加充分的条件和机会,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课堂观察论文:试析教师教学技能之课堂观察研究

论文关键词:课堂观察 教学技能 研究

论文摘要:课堂反察作为一种教学技能备的一种基脚雌要职业技斌只有进行效的课堂观察,才能切实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及时获得教学反情信息,从而麟课堂教学的实妓。

一、课堂观察的概念与意义

课堂观察,指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感知觉器官(主要是眼睛和耳朵)有愈或无意地对教学过程诸要素(学生、教师自身、教材、教法)以及教学环境等进行的感知觉活动。很显然,观察的主体是教师,观察的对象是教学过程诸要素和教学环境。

课堂观察对于教师来说十分重要,其意义集中表现在五个方而。及时,课堂观察是教师必备的一种基础性的重要职业技能;第二、只有进行有效的课堂观察,教师才能了解教室内所发生的事件,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第三,只有进行有效的课堂观察,教师才能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得与教学有关的反馈信息,从而及时并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使自己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顺利、更加有效;第四,有效的课堂观察有助于师生的情感交流,老师通过眼神与学生交流是师生进行情感交流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第五,细致的课堂观察是教师对玖级的课堂纪律、学生的课堂表现等做出科学和公正评价的前提和依据。

二、课堂观察的对象

课堂观察的主要对象是学生。观察学生可以从以下六个不同角度来进行:①参与情况。看学生是否全部参与。没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谈不是成功的教学。匆学习态度。看学生在课堂中听课的专注程度、回答问题的积极程度一与问题回答的程度、发言的踊跃程度、练习和作业的完成情况等,以此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积极,注意力是否集中。思维状况。着学生是否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是否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看这些问题和见解是否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独创性和新颖性。④交往情况。看学生是否有多边的、丰富多样的信息交流与反馈活动,是否有良好的人际交往与合作行为。⑤认知情说。看学生是否记忆、理解、掌握和善于运用老师所教授的内容。这可以从学生的口笔头表达、对问题的反应速度及问题回答的性、独立分析向题的能力等方而加以分析判断。⑥隋绪状态。看学生的表情、听学生的声音、分析学生的行为,看他们是否有胆怯、恐惧、焦虑、不耐烦和紧张等情绪。要改变学生的不良情绪,使其能有良好的情绪对待学习。

教师对自己的观察,可以称之为“自我觉察”。教师自我觉察得与否,会对教学的成败产生至关重耍的影响。教师对自己的观察可以从以下五个不同角度来进行:①组织能力。看自己是否很好地对课堂、教材、语言、教学活动等进行了组织。②注意状况。看自己是否在授课时进行了注意的适当分配,既注意了自己的教学,又注意了学生、学生的学习以及其他方方面而。③教学机智。看自己是否在教学过程中;突发或者复杂情况时能表现出敏锐、快速、的判断能力以及灵活的应变能力。④教学态度。看自己是否充分理解、尊重和信任学生,以和蔼、热情和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⑤教学境界。看自己是达到“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形成人格”等三种教学境界中的哪一种。

教材和教法也是教师要观察的对象。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看教学是否围绕教材进行,自己是否把握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耍看学生是否适应教材,教材难度是否适中。不仅如此,教师还要看教学活动是否遵循教学的规律和原则,是否按照一定的教学模式或者教学程序来进行,是否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对象、环境等的不同,从实际出发,在课堂采取了相应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做到有的放矢、讲求实效、灵活运用。

教学环境也是教师要观察的对象。微观的教学环境主要包括校园和教室。教师要注意观察校园和教室内外的情况,确保校园安静、整洁,避免噪音和有害气体污染,使其成为环境优美、适宜学习的场所。同时,还要观察教室的布置、教学设备、教学工具等,确保教室里空气清新、光线充足,布置简朴素雅,要避免过多的装饰和不必要的张贴。此外,教师还要观察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班风、学风等心理环境。

三、课堂观察的要求

一般说来,课堂观察需要达到以下四个要求。

(1)自然而同步。观察自然,指的是老师的观察要做到不做作、不刻意、不别扭、不夸张,让学生感到役有压力,很好接受。观察同步,指的是观察要与教学活动同时进行,以使随时发现和处理所出现的问题和情况,不为观察而观察,木为观察而浪费时间。

(2)迅速而。观察迅速,指的是教师在堂上要能够快速地而不是慢慢地捕捉教学过程诸要素以及教学环境的变化,并能够采取适当的措施,及时把学生的注意和思维引向教学的中心。观察,指的是教师对被观察对象的观察要符合实际,不出错误。

(3)细致而深入。观察细致,是指教师能够观察到被观察对象的细微的变化,如学生语言、行为、服饰、态度等方面的细微变化等。观察深人,是指教师能够透过事物表面的现象看到事物的内在本质。

(4)而客观。观察,是指教师能够观察到被观察对象的各个方面。观察客观,则指教师没有先人为主的意识,而是实事求是。

四、课堂观察的方法

课堂观察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来进行。

(1)注视。注视是指人的视线主动而集中到某个被观察对象之上的行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注视对象主要为学生。对教学而言,教师的这种注视行为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老师的这种注视,不仅可以使老师获得来自学生的丰富的反馈信息,而且可以对学生起到良好的监控效果。当然,除特别情况外,注视的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令学生感到局促不安,尤其是近距离的目光接触,更容易令学生产生心理压力。

(2)扫视。扫视是指人的视线将被观察对象快速进行过目的行为。在课堂上要把视线在每一个学生身上都集中一次,看上去有可能,而实际上是不现实的。但在教学中,教师时不时地用目光扫视全班学生,则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因为这样做既可以快速了解学生的整体清况,及时觉察课堂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又可以让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与注视相比,注视强调的是“点”,而扫视强调的则是“面”。

(3)巡视。这里的巡视是指如有可能,老师要到教室的各个地方、各个学生身边转一转、看一看。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空间距离、教师的视力、学生的人数以及教学环境等因素,都会对教师观察的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进行到阅读、讨论、练习等教学环节时,教师应该到学生中间走一走,以便收集来自学生的更多、更的反馈信息,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监控。可以说,巡视在课堂教学中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观察手段。

(4)换位。这里的换位是指教师要注意自己所在位置的改变。教师不要总是局限于站在或者坐在讲台上,而是要不定时地改变一下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如站到教室左边、右边、中间、后面等,从而使自己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各种观察。

(5)耳听。耳听是指用耳朵来感知学生。教室里学生的声音往往是对教师教学情况的一种反馈,教师一定要善于对此加以分析利用。课堂上鸦雀无声,说明老师讲得好,学生学得认真;有人窃窃私语,说明老师可能没讲清,他们没听明白,或者说明有人开了小差;课堂上有人抱怨,说明学生可能有某种不满;课堂上声音很大,说明学生积极性很高,思维很活跃,发言很积极,或说明学生的纪律出现了问题。总之,教师要针对不同情况加以具体分析。

(6)口问。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来询问或提问学生。无论是询问还是提问,都可以既面向学生个体又面向学生全体,以此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更好地为自己的教学服务。

(7)手记。指做好观察笔记。教师可采用描述法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或者所发现的较为独特的现象与学生行为等在适当的时候、在适当的地方做一些必要的记录,以便今后对学生的评价做到有理有据,客观而公正。

五、课堂观察能力的提高途径

(1)增强课堂观察意识。课堂观察意识的形成或增强与教师对课堂观察意义的认识有关,与教师的责任心有关,与教师的课堂纪律观念有关。教师一定要深刻认识课堂观察的重要作用,要有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要有教书育人的高度责任感,要深知良好纪律、秩序、学风等对学生学习的积极影响。

(2)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如果教师对授课内容一知半解、照本宣科、呆板僵化,教师就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来进行课堂观察。教师只有吃透教材,真正内化教学内容,上课时才能做到讲得精、讲得透、讲得活,才能使自己的讲授深人浅出、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左右逢源、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3)合理进行注意分配。注意分配是一种注意的品质。教师在上课时,要善于分配注意,既要把主要的注意放在所讲述的教学内容上,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注意全体或个别学生的听课情况,以便随时发现学生诸如注意力不集中、思想走神以及其他不应出现的问题,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及时而巧妙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回到教学内容上来。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使自己的注意力从穷于应付的状态中解放出来,自如调控课堂教学,主动驾驭教学的方向。

(4)掌握教学机智。教学机智是教师在教学中面临偶发或者复杂的教学情况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敏感、迅速、的判断能力以及灵活多变、妥善处理问题的能力。它是教师的知识、灵感、修养等在教学中的集中体现,是教师教学能力中不可缺少的方面。它源于教师敏锐的观察力、灵活的思维力和果断的意志力等心理品质,源于教师对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对教学经验、技巧的积累与升华,源于教师对学生的深刻了解和对学生出自内心的爱护与关怀等。教师摹善于掌握这种机智,以提高应变能力,妥善处理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机敏、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注意,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5)综合运用感觉器官。课堂观察虽然以眼睛和耳朵为主,但良好的课堂观察只做到目明、耳聪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其他感知觉器官的共同参与。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善于综合运用各种适合于观察的器官,通过各种途径来进行观察。

课堂观察论文:课堂观察研究

摘要:在新课改逐步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单一课本知识的灌输机,而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探究者。因而在新课改的课堂上,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及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就显得更加的至关重要。良好的观察力是思维能力的前奏,是实验能力的基石,观察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其他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在化学教学实践中多对课堂观察进行研究,学习,不断丰富教学的手段和能力,是当前形势下教师的必修课。

关键词:观察力;探究;培养;指向;课堂结构

观察是探求的开始,观察是最基本的智力品质之一。同时,观察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因此,我们在进行化学教学时,要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提供丰富的素材,扩大观察的范围;培养观察方法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力是指大脑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如通过观察发现新奇的事物等,在观察过程中对声音、气味、温度等有一个新的认识。观察力的敏锐程度决定了从一个人或事物身上得到的信息的多寡。也就是说,只有敏锐的观察力才能尽可能多地将一个初次见面的人或者事物的信息更好地把握住。良好的观察力引导人们的猜测与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给学生留下一个较大的观察和思考的空间。具有审美直觉的问题情境是开发学生观察力的良好契机。在课堂上,不要交给学生现成的结论,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复杂的问题需要设计观察程序。

以下谈谈我在化学教学实践中对课堂观察研究方面的一点认识和做法。

一、摈弃传统注入式的满堂灌,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日常教学中,部分教师已经习惯了对课堂教学进行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模式。但是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都应该逐步且快速的摈弃传统注入式的满堂灌,把课堂还给学生。尽快顺应新课改的要求,在进行教学时多探求、多引导、多互动,让课堂真正属于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理解,得出科学的结论。

比如:在学习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模型时,教师尽可能的引导学生自己想象各种情况下价层电子对相互排斥时,在空间最稳定的分布是哪种构型。教师再利用气球等教具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总结。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自己思考得出正确结论。这样的教学,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的同时,还增强了学生的分析、想象能力,并对各种观察、感悟做出总结。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顺应了新课改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而且也增强了课堂学习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课程的内容理解掌握的更加牢固。像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高,学生的观察力也得到强有力的培养。教师仅作为课堂的主导,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二、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良好的观察习惯是观察成功的基础,是观察能力形成的保障。良好的观察习惯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目的性明确,观察时细致,能够在观察时发现问题。中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是中学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课堂上大致从以下三点去做:

(一)切忌教给学生现成的结论

在中学化学的教学中,化学知识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元素化合物知识,另一部分是化学理论知识。在化学教学中实验很多,教学内容很生动、很有趣味性。当老师并不急于把结论教给学生的时候,学生便有了更多的机会去观察、思考与感受。切忌教给学生现成的结论。比如:学习氨气的性质时,引导学生观察氨气的状态,闻气味,观察喷泉实验等演示实验来总结出氨气的物理性子,通过氨水中滴酚酞变红,氯化铵受热分解等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总结出氨气的化学性质。教师通过对每节课的设计,在每节课都尽可能的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汇总,得出结论。这样的学习课堂,不仅学生兴趣高,而且效率也高,学生记忆的会更加牢固持久。切忌刚上课先板书个结论或者图表,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已经知道了答案。

(二)明确问题的指向

课堂上的时间十分宝贵,我们教师的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一把把小钥匙,我们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必须十分重视提问的设计,在设计问题时,问题的指向性十分重要。

曾经有这样的经历:教师讲钠的物理性质时,拿着一块钠问学生你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的兴趣瞬间下降,不知应如何回答。

这样的观察就是缺乏明确的指向。

学生不知道要从中看出点儿什么,已熟悉的是一目了然,不熟悉的仍看不出来。 明确的指向引导了学生的观察目的:金属钠的状态、颜色、硬度等。这样可以的引导学生发现现象及规律。

(三)复杂的情境要设计观察的程序

如果在课程内容讲授时遇到化学现象不鲜明或者概念方法理论联系比较曲折隐蔽的时候,学生容易对此类问题产生畏惧,从而更加难以理解。这个时候需要设计观察的程序,让整个知识的学习层次分明,难度递进,更有利于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观察钠与水的反应时(浮、游、熔、响、红),教师事先设计好观察的程序,让学生在观察时按照设计好的问题来逐个进行观察和讨论。这样一个复杂的实验,在教师的设计下变得富有层次,复杂的现象变得清晰。学生的观察力在这个过程中将得到很大的展现和提升。在学生把各自的结论汇总后,把钠的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做出总结。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对看到的现象及所产生疑问也有了思考的方向,从而使学习过程显得轻松愉快。

三、优化课堂结构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发现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疑问式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及暗示法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欲望与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同时,积极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尤其是电脑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通过声音、图片等多种表现形式,不仅能增大课堂教学容量,优化教学结构,实现资源共享,还能增强学生兴趣,激发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观察能力,在中学化学教学能力培养的目标中,也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观察力是思维能力的前奏,是实验能力的基石,观察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其他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不断掌握并探索培养观察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完善和提高。

课堂观察论文:关于课堂观察的初步实践和认识

在大多数学校,教研组活动往往成为听课评课的代名词,多年来几乎固定不变的模式,让许多教师特别是有多年教龄的教师普遍存在教研倦怠现象。偶然的机会拜读了由崔允?t教授主编的《课堂观察 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对课堂观察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并且在教研组内听课时试用了一年多,发现课堂观察这种新型的听评课方式很有意义。

一、对课堂观察的再认识:

课堂观察是一种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它不同于一般意义的观察,它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除了用眼睛、心智之外,还要借助一定的观察工具、讲求一定的方法,以提升洞察课堂的深度和广度。

从理论的层面看,课堂情境具有变化迅速、同时性、即时性、脉络性等特点,课堂观察技术是适合于研究课堂情境的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之一。从实践的层面看,掌握课堂观察技术,有利于发展教师自主性的专业判断力,促进专业发展;有利于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有利于促进教师成对或成组地协作,成为一个有活力的团队,促进学校发展;并能为教育决策与教育评价提供较为客观的依据。

二、初步的尝试:

我们采用的是团体观察。在准备阶段。我们做到"五个确定",即确定观察的主题、内容、工具、方法与分工。比如,我们确立"课堂提问有效性"为主题进行观察,那么,就要求听课成员观察提问的内容、形式、时机、学生的回答、教师的理答等等。观察的工具,我们以现成的量表为主,分析、统计提问的个数、有效提问的比例等等,并用摄像机将课堂进行实录。观察的方法是定性观察与定量观察相结合的。观察的分工,一般分为分时观察(按观察时间段分工,如每人观察5分钟)、"盯人法"(按观察对象分工,如每人观察若干名学生)及兼有分时与"盯人"的综合法。

第二阶段是观察阶段。要求观察者将自己所观察任务的相关信息尽可能具体地进行采集。课堂教学结束之后,可以对执教者和学生进行访谈了解。观察涉及到以下内容:

1、观察教师的教,重点内容:(1)课堂教学目标是否清晰,教学目标如何实现; (2)如何创设教学情境;(3)采用哪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4)如何展开教学过程。这是重点内容,重要的是观察教学过程如何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5)教学目标达成度。既要看是否实现既定教学目标,还要观察教学任务的生成与转化。(6)课堂教学氛围。(7)体现的教学理念,渗透的教学思想。(8)教学表达与板书。

2、观察学生的学 :(1)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参与的长度。(2)学生的主动学习状态与长度。(3)学生的积极探究状态与长度。

(4)学生的课堂学习情绪。(5)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把学生的发展状况和达成的学习目标作为课堂观的关键点。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学生学习活动的结果是评价课堂教学好与坏、优与劣、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课堂教学目标不能局限于学生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更要看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学生的学习思维是否被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态度是否受到积极的影响。听课过程中或课后,听课人对学生当堂学习的效果进行及时的测试(抓关键,以口头测试为主)。

第三阶段是反思阶段。首先是进行个别反思,即观察者根据自己的观察分工进行独立的反思;第二是进行集体反思,根据观察者的独立反思,开展"沙龙式"的交流与反馈,集体反思一般由观课老师和执教老师一起参与。

三、课堂观察带给我们的变化:

1、教研方式正在趋于转变,教研组内正在逐步形成良好的教研文化。传统的教研方式逐渐显露出三个严重的不足,一是缺少基于主题的研究,所谓的研究没有聚焦的内容,呈现出"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的"现象;二是粗放化,缺少精细化的描述与分析,因此,"好象"、"感觉"、"似乎"这类的模糊词汇充塞在课堂教学研究的过程中,不痛不痒,没有"冲击性";三是形式化,以种种先验性的评课套路与话语诠释千变万化的课堂,这种教研方式在生动的教学现象情境中常常会捉襟见肘,无法取得实质性的、针对性的效果。实施课堂观察以来,这种教研方式正在趋于转变。在这里,老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评判者,新教师也不再是唯唯诺诺的听从者;每个人的发言必须是基于观察的现象、数据之上的分析,没有新老(教师)之分,也没有高低(职务)之别,只有不同思维的碰撞,不同设想的交流;没有"假如我来上这堂课,就会……"的说法,只有"如果这样改变一下,是不是更好?"的建议。课堂观察改话语霸权为话语平等,出现了人人都能说,人人都会说的局面。

2、教师主动参与教研的积极性明显增强。课堂观察所关注的问题通常都是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落实,提问、回答、理答,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活动的效度,实验的有效性等等,所以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大大提高。同时课堂观察活动的开展,也由最初的随意式观察逐渐发展到如今的主题式观察。由于课堂观察的起点和终点均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所以这个活动的开展与教师自身的利益密切相关,教研活动的参与性大大提高了。

虽然实施课堂观察我们还是初步尝试,但因为是以研究的方式解决课堂问题,所以给教师提供的帮助是具体的。我们将继续完善课堂观察,让教师真正走上专业发展的快车道。

课堂观察论文:课堂观察生物教学技能提高

摘要:

教师是课程与教学中的核心要素,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新课程健康实施的强有力支撑点。课堂观察提高自已自主性的专业判断力,并通过观察研究改进教学,提高常规教学质量。本文试从课堂观察和学困生心理缓解的角度,探讨提高生物教学技能途径。

关键词:

课堂观察;学困生心理缓解;课堂教学技能培养;有效途径

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改革的更加深入,教育教学改革也不断深入,学校规模的不断发展,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如何能够使教学改革能够持续不断地深入下去,关键是要提高教师的素质,而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就是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本人认为目前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最有效、最经济、最便捷的方法就是课堂观察。在中学生物教育领域引入课堂观察不仅使我们对教师教学行为进行的探讨,也使我们对课堂教学的研究进入到更加深入,使每种教育教学能力的内容、范围、效果和质量更加趋于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教学能力的培训和评价更加具有可观察性、可记录性、可操作性。为建设一支现代化的、高质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

1发展实践性知识

实践证明课堂观察也是提高中学生物教师教学技能的一条有效途径。课堂观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日常的教学实践和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专业教师的能力发展提供了一条的途径。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借助合作在实践知识、反省能力等方面将获得更大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能力和教学素养。教师的成长是教育理念、教学技能和教学效果的综合提高。这就要求我们从多个角度观察和指导生物教师的课堂教学。通过微格教学和课堂观察的有机整合,在通过多个角度观察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同时,让教师更加的理解教学和地自我定位,进而有目标地提升教学能力,能有效的提高生物教师的教学技能。当然,对于微格教学和课堂观察如何进行的有机整合,它具体的是如何提高生物教师的教学技能等等还还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完善。

2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观察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教师参与的课堂观察是教师探究课堂的重要方法;其次,教师参与的课堂观察是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活动;再次,教师参与的课堂观察是一种合作行动。对于生物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而言,具体有以下几点:(1)发展实践性知识;(2)增进专业反省意识;(3)提升课堂教学质量;(4)加强思想品德教育;(5)要积极应用各种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模拟生物场景,让生物教学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从而使生物知识更加易学易懂。例如,在对生物免疫系统部分的讲授过程中,涉及特性免疫的定义及相关知识,为了让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更加理解,教师在具体讲授过程中,通过运用图像展示法,将生物特异性免疫的分类、特点以及形成过程进行动态演示,学生通过前期系列的预习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直接感知,对于生物特异性免疫的具体过程获得了十分形象直观印象,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便得到了十分有力的保障。另外,学生因素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容忽视,尤其是学困生,他们是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也是学习上的弱势群体。其次是厌学心理。厌学心理的突出表现为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没有动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心不在焉,作业草草了事,不愿意与同学交流沟通,在学习中表现出逃避心理,甚至逃课、逃学。其次学困生的成因可大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一直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伞下,从未受到挫折,以自我为中心,不尊重和关心他人,有“小姐脾气”或“公子哥脾气”;另一部分来自问题家庭,大部分学困生不能够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意志比较脆弱,情绪起伏大,较敏感多疑,内心与外在表现不一致。一旦出现外因刺激,极易出现为所欲为,不计后果,比如打架肇事,逃学撤谎。尽管事后他们也能认识到其所作所为的错误与危害,但往往在脆弱情感的驱动下,无法理智处理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锁事,对自身放任自流而产生可怕的冲动。造成“学困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等均是其形成的原因。

3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怎样使学困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呢?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通常按以下步骤进较大可能的缓解学困生的在心理方面的问题,也收到过良好的效果。(1)对每个学生建立学生个人档案,有针对性的缓解学困生的心理问题,弘扬社会生活中的正能量,为他们树立生活中的榜样,培养他们积极的心理状态,但这也是一个复杂的、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不可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因此,为了促进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开展,首先可以采用学生心理问卷调查、进行家访谈心等方法了解和掌握学困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建立起他们的心理档案。(2)分析具体情况,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解铃还需系铃人”,在具体的心理辅导过程中,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可以对他们进行爱的教育,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用抚慰来打开他们封闭的心灵。例如:一位学困生,他的父母离异,在班级中常欺侮同学(甚至用刀子划人家),同学们常常嘲笑他,于是他一见同学笑就生气,对同学甚至老师出现攻击行为。针对这一情况,首先要搞清同学们为什么笑?笑什么内容?笑与他是否有关系,从而让他认识到大多同学的笑是善意的。另外,也要诚恳告诉他,笑是每个人的权利,不可制止别人笑而侵犯别人的权利。

4要积极应用各种信息技术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涉及的科学理论、基本概念、工作定理一直是教育教学中的难点、重点,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高效的教学辅助手段,部分教师经常会采用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方法进行教与学,然而这样的教学模式往往违背教育教学规律,起不到应用的效果,通过教学后学生对概念内容理解仍是一知半解,这样就导致学生在实际背诵过程中,无法地把握概念吃透概念,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作者:杜辉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宿迁分校

课堂观察论文:小学教育课堂观察研究

一、观察主题:从“借鉴”到“有意义”建构

1.模糊阶段———“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2007年,在市里刚提出“课堂观察”的时候,我们是很模糊的,许多一线教师觉得课堂观察“深不可测”、“高不可攀”:一是没有高深的理论去设计科学的观察量表;二是没有必要花费许多人力精力物力,一个人、一个组是难以做起来的;三是一些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去专业发展了,上好课教好学生就可以了。课堂观察的主题是比较随意的,对课堂观察的认识也是比较模糊的。

2.摸索阶段———“摸着石头过河”。

针对以上情况,首先,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利用教师会议,下发《课堂观察专辑》,组织学习,结合教科研活动进行交流,把“旨在改变教学行为的课堂观察”的思想传达给大家。其次,校长室联合教科室教导处,开展了以数学学科为主的课堂观察。学校层面上一个学年两次,主题分别为“小学生计算习惯的观察”、“教师评价语言的有效性观察”。教师在多次“观课议课”中,对课堂观察提升教学行为有了一定的认识。如跟踪观察俞老师的数学课以后,她这样感叹道:“课需要千锤百炼,教学行为的提高更离不开观察与反思”。

3.清晰阶段———“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2009年至今,课堂观察得到有效推进,特别是教科室的课堂观察协作组名声远播,深入活动,使我们认识上渐渐清晰,行动上得到统一,主题上走向有意义的建构。我们主要尝试了三个“一”的推进:一份《课堂观察主题指南》———把热点、焦点、有价值和意义的主题,分门别类,编辑印发到教师手中,便于参考和借鉴。一个“主动型”课堂的专题———把基于儿童的“主动型”课堂,梳理出“主动型”课堂教学的特质,建构语文数学和英语课堂的观察主题,本学期“主动型”课堂研究的小专题有:(1)“主动型”课堂学生“自学”的方式、方法与内容的观察与研究;(2)“主动型”课堂学生“展示”的程序、方式与内涵的观察与研究;(3)“主动型”课堂教师作用点的观察与研究,以此推进教师对“主动型”课堂的结构要素的清晰把握与自觉运用。一堂自下而上的课堂观察教研课———开学初,教研组长根据本组实际,推荐一堂教研课,申报本学期的一次课堂观察。教科室每月定点一个教研组开展课堂观察活动。值得一提的是申报的观察主题,来自教师实际,更有现实意义。其中,英语组、高数组,教科室邀请了相关教研组长参加,进行了引领和示范,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

二、观察活动:从“示范”到“自主引领”

1.活动内容上,讲座培训与示范引领相结合。

学校每学年要组织一次课堂观察培训,邀请专家名师来做讲座培训,示范引领课堂观察。我们先后邀请区教科室领导指导了“小学生计算习惯养成的课堂观察”活动;骨干老师作《课堂观察的理论与实践》的通识培训;学校教科室自己做了《如何开展学科特质的课堂观察》的专题辅导。同时,外派骨干教师参与课堂观察协作组、学科中心组,参加学习与观摩,并在各教研组内开展了课堂观察,语文组观察的“朗读指导的有效性”;数学组观察的“优化教师评价语”;英语组观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过程逐渐规范,实践富有意义。值得一提的是,教科室示范性地引领了课堂观察的全过程。例如“科学课中小组合作有效性的观察”。教科室联合科学教研组做了规范的指导。观察前———科学教研组除上课老师外,四个人“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各领一个相关的观察主题,如“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小组合作的学习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的分工与职责”,自定标准与量表,形成小组合作的多主题观察。观察时———教科室组织协作组成员,按照座位,进行编号、跟踪观察、记录填表。活动后———交流汇总数据,分析归因和反馈。,形成四篇“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观察子报告和一篇综合报告,并发表反馈于学校的《爱德》内刊。

2.活动形式上,团队观察与自我观察相结合。

团队观察,在组织上,学校教科室和教导处、教研组“三位一体”。教科室每月联系一个教研组,组织有关教研组长,引领开展一次课堂观察活动。教研组层面,按照期初申报的课堂观察来组织开展,以教研组为单位,一个学期一次组内课堂观察活动,主题自定。自我观察,主要有教师自己进行课堂的观察。平时,教师根据自己的课堂来观察反思和提高。对于承担有观察任务的老师,学校教科室立足教研组,联合校长室、教导处进行观课议课,几个教师围绕同一“主题”,进行自我观察,以录像、录音等形式记录,提供给老师,引发自我观察、分析反思和教学改进。如组织科学课学生“记录主动课堂观察”的活动。观课老师就“预测阶段、科学探究阶段、小结延伸阶段”这三个板块,立足“交流前记录、小组交流后记录”这两个观察点,观察“主动记录的人数”、“记录情况”和“现象细节”,分析“主动型”“边缘型”“游离型”三类学生的数据,反馈问题的成因。活动深化了“小学科学探究式学习中边缘性参与的实践研究”“,以点带面”,为“走向自我观察”做了有益尝试。

3.活动评价上,管理服务与考评反馈相结合。

我们以课堂观察的方式重点开展自我观察,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聚焦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尝试四个“变化”:即变没有主题的研讨为适合“本学科有核心价值的话题”;变一般的课堂教学为“同题异构”的研讨;变一般的交流为人人参与交流的“沙龙”;变活动后的无序为“活动后的整理反馈”。特别是学校“主动型课堂”的研讨活动,在教学方式、教学语言、教学模式等方面起到了突破、引领的作用,打破了现有模式,带给广大老师全新的视角。语文数学英语三个教研组,轮流坐庄,观察主题凸显“主动型课堂”的特质和价值取向,将观察带入另一个深度,真正促使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和研究方式得到相应的转变。

三、观察流程:“科学性”和“针对性”的结合

观察流程的科学性是过程要规范,一般分两个阶段。及时阶段:(1)课堂观察前。要学习主题相关的文献资料,明晰相关的因素。通过学习、会议布置,让参与观察的教师选主题定计划,设计教学、观察量表的记录和填写、现象与分析的内涵。值得一提的是要慎重选择被观察老师。要考虑三个因素:一是这位教师“以学论教”方面的观念有待改变的;这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不满现状的,有积极向上的态度,非常乐于承担活动的;三是这位教师听取别人意见后,能进行反思,吸取教训,改进提高。这样,观察活动才能顺利进行,会后研讨和反思也会有效,被观察的老师的进步才会明显,对团体合作有推动作用。(2)课堂观察。明确观察任务、观察分析、记录观察数据和现象、捕捉观察细节,进行科学的收集、研究、分析,准备交流。(3)课堂观察后。执教老师谈教学预设、组内教师每人围绕主题议课、观察者汇总、分析数据、现象和细节,挖掘背后的原因和意义,反馈执教老师,提出借鉴建议。第二阶段:重构教学———课堂(自我)观察———总结反思———形成观察报告。值得一提的是,特别要关注课堂观察的交流和反馈。如中年级数学观察,组织教师交流时,我们人人交流,自始至终。当时许多老师及时时间反馈观察细节与意见,很晚才回去,但是收获却很多,为大家提供了榜样,也为第二次观察做了很好的示范和引领。观察流程的针对性是指要解决问题。课堂观察是更专业的观课、议课,要通过捕捉的现象和细节的分析,聚焦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通过观察、记录、反馈、自我反思等活动,促进教师行为的根本性改进。这种改进,应该以跟踪式观察为主。因为被观察者经过数次被跟踪观察,面对观察所得的多次数据,认真虚心地进行对比,就比较容易发现问题,找出对策,从而痛下决心,切实改进教学行为。

四、观察收获:生成“教与学”的精彩

1.课堂观察改善了学生的课堂学习。

课堂观察的起点和归宿都是指向学生学习的改善。无论是教师行为的改进,课程资源的利用,还是课堂文化的创设,都是为了学生。如颜老师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开展了“情境创设”课堂的自我跟踪观察,针对一年级新生的特点,分别运用三种方法进行了情景的创设。一是讲故事方式的导入:“你们会数这么多的数,真了不起。羊村村长想邀请小朋友去看看小羊的数学学习情况,愿意吗?”学生在这样的故事情境中欣然接受羊村村长的邀请,情趣高涨地依次数出了数目。二是“争当小小售货员”的游戏:村长新开一个文具店,要招聘售货员,并把喜羊羊、懒羊羊请来当考官,由考官提出问题寻求小朋友帮忙。学生的兴趣来了,明显注意力集中了。三是“有奖竞猜”商品价格的游戏,改编了“想想做做”,把生活中的数学引入了课堂,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因此,课堂观察要关注学生如何学、会不会学、学得怎样。在这过程中,教师也会得到发展和提高。

2.课堂观察改进了教师的教学行为。

课堂观察不是为了评价教学,而是为了研究教学,促进教学。如2012年4月,语文顾老师执教的《猴子种果树》、数学席老师执教的《认识人民币》、英语郑老师执教的《6Bunit7Alettertoapenfriend》。执教老师都进行两次观察。及时次观察,是试上,旨在凸显“主动型”课堂的教与学,提高教师的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第二次观察,是公开课,进行了“主动型”课堂学生自学情况的观察”,并对教师的课堂进行了全程的录像和跟踪反馈。每次观察后,大家在一块平等对话,思维碰撞,展现智慧,分享成功。观察者通过观察别人的课堂来反思自己的课堂,从而提升教育理念,改进教学行为。被观察者受人指导,被人点拨,从而让优点更优,让缺点更少,跟进教学行为。

3.课堂观察促进了教师之间的情感和合作。

课堂观察是互惠的,对于观察者和被观察者来说都是促进,满足教师成长的需要。如:科学教研组的“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观察”活动,四位老师分别从四个角度进行多主题观察———“小组合作的分工”“小组合作的氛围”“小组合作学习的交流”“小组合作的效果”,一个视角一个微型报告,四个视角形成一片高质量的观察报告。营造了合作的校园文化,增进了教师的责任感和对学校的归属感,同时也增进了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情感。通过专业对话,每一个教师都得到发展,学力得到提升,尝到了教科研的甜头,生成了教学研究的精彩和智慧。

作者:李建华 单位:江苏省吴江市实验小学

课堂观察论文:英语教育专业学生课堂观察的重要性

一、师范生课堂观察有效性研究

课堂观察作为教研方法虽然有着重要意义,对教师专业成长有着指导作用,但尚未理论化和被教师广泛采用,更未被列入师范生技能培训项目。以英语教育专业为例,课程设置中安排有教育见习,要求学生到小学听课,但由于学生未接受过系统的课堂观察指导,听课学习的效果难以保障。为深入了解师范生课堂观察的有效性,做好教学改革准备,本研究以问卷的形式,从课堂观察的作用和不足等四个方面对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英语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调查。

(一)问卷设置

问卷根据LICC课堂范式,从观察的内容与过程设计等方面分成四个部分,以单项选择题为主。其中“课堂观察准备”部分共9题,主要了解师范生对于被观察课堂的了解程度、观察目的以及准备工作等信息;“课堂观察过程”部分共9题,主要了解师范生如何进行课堂观察,如授课记录、授课环境、学生对教学的反应等;“课堂观察后续”部分共5题,主要了解见习生在课堂观察之后的工作,包括评课讨论或总结等;“课堂观察反思”部分共10题(其中2题为半开放多选题,分别有7个选项;1题为开放题),主要了解师范生对课堂观察的态度以及需求度。本调查共分发问卷160份,回收有效问卷150份。

(二)调查对象

本研究以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外语系英语教育专业2010级的师范生为调查对象。该院以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为核心,目前英语师范生约有3000人。该院英语教育专业2010级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已学习“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课程”,并于2012年10月在小学开展了为期两天以听课为主的教育见习活动。他们对小学英语课堂及小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且对英语新课程标准及教学理念有了初步的认识,符合调查的要求。

(三)研究分析

调查问卷采用百分比统计数据方式来分析结果,从课堂观察的四个方面分析,具体如下:

1.课堂观察准备

数据表明,超过一半的师范生认为课堂观察的目的是学习教学方式,其次是为了学习课堂管理;而选择观察对象的原因主要是随机安排和组织听课,各占45%左右。师范生的听课目的比较单一,以观察授课教师为主;课堂选择方面也比较被动,随机性比较大。对于被观察对象和内容方面,师范生选择“基本了解”的均占85%以上,可见在课前师范生能有意识地了解被观察的学校、学生、教师、教材和授课内容等方面;但选择“非常了解”的不到10%。此外,半数以上师范生认为他们没有经过系统的课堂观察指导或培训,这正好能说明他们无法透彻了解被观察对象的原因。

2.课堂观察过程

课堂观察作为一门科学发展出了观察量表等工具,然而根据调查,师范生选择的观察工具只有记录本,量表或录音笔等工具的选项为0。没有更为科学的手段记录,这意味着师范生缺少可信度较高的课后研讨资料。观察的方式则显示出师范生缺少合作观察的意识,所有受访者不约而同都表示他们观察的过程都是个人进行,并没有分工合作,更没有事先安排观察的目标或内容。师范生观察的关注点大部分集中在授课教师上。超过一半的师范生表示他们最为关注的内容是教师活动、教师教态、教师使用的教具以及学生对教学的反应;次重点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的表现、教师授课步骤的时间安排、教师的活动范围以及教师对学生的注意视线。由此可见师范生基本了解课堂观察内容,具备观察能力,但由于观察工具的不足,因此观察还不够完整。

3.课堂观察后续

这一部分调查是了解师范生课堂观察后是否有进一步的研究,提升课堂观察的作用。半数以上师范生表示他们课后会做总结,但如果没有教师组织则不会进行讨论。而指导教师或任课教师在课后“总是”能组织评课的仅为5%。虽然分别有超过50%的受访者认为他们“总是”能发现授课的优点和缺点,选择“有时”能发现的也有20%左右,但仍这说明师范生课堂观察的后续跟进不足。指导教师与任课老师应以科学的态度来看待师范生的课堂观察活动,组织评课讨论活动,总结得失,给予系统的指导。

4.课堂观察反思

在调查中师范生一致认同课堂观察有利于教学技能的提高,43%的同学希望每学期能组织听7-12节课,并能有教师进行观察方面的指导和组织评课。关于课堂观察的具体收获是多选题,我们根据选择人数由多到少排序如下:体验教学经历,发展实践性知识,增进专业反省意识,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营造学校的合作文化,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在“其他”一栏有同学提及课堂观察能提供模仿教学方式的平台,能让自己更加坚定未来的职业方向,也可以增加师范生的教学经验。调查说明师范生在课堂观察中比较重视自身教学经验以及知识的提升,而对教育事业的其他内容则收获不大。总体而言,课堂观察对英语师范生提高专业素质是有效的。对于“观察效果不足可能的原因”同样是多选题,排序为:课前准备不充足,缺少总结经验,教师指导不足,所学知识无法有效应用,与同学合作不够,对观察的重视不足。这说明师范生对于课堂观察是重视的,但仍需要指导和掌握观察的方法。

二、师范生课堂观察的建议

根据调查我们发现,师范生具备一定的课堂观察能力,课堂观察对师范生的专业提升有积极的作用。然而,师范生的课堂观察活动虽然有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1)参与课堂观察活动不足,师范生没有足够的教学观摩和实践机会;(2)缺乏与被观察教师的交流、对话,观察前的准备工作不足;(3)不了解课堂观察的重要性或方法,不知道该如何进行课堂观察,无法采取有效的手段获取课堂教学资料;(4)课堂观察群体数量大,指导教师无法做到适时指导与讲解;(5)师范生之间缺乏合作和讨论,难免以偏概全;(6)观察的记录工具有限,除了用眼看、用耳听、用笔记之外,还需要设计更多适合的、的、科学的记录表格及量表;(7)观察后缺少及时反思、总结观察经验,导致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无法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要发挥课堂观察的作用,奠定师范生的教学基础,提升专业技能和素养,就必须妥善解决上述问题。

首先,课堂观察应作为师范生技能列入课程,师范院校和教师应重视课堂观察的作用,在进入课堂前给予师范生足够的培训或指导,使其有明确的观察目的,了解观察的内容,掌握观察方法。其次,教师应提醒师范生注意课堂观察的方法,让量表和其他工具走入课堂,同时发挥团体合作精神,恰当分配观察的工作,使观察完整而有科学性,为评价和讨论留下依据。再次,“课后会议旨在使观察者与被观察者进行有效的专业探讨,通过多视角、多方位寻找有效教学的策略,实现课堂观察的目的”。应重视观察后的评价与反思,增加评课讨论活动。,有条件的师范院校不妨增加实践机会,让师范生更多地走入课堂,增加观察和学习的机会。

三、结语

课堂观察是提高教学的重要途径,对师范生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大部分师范生对此一知半解,忽略其重要性,缺少方法和方向,难以充分发挥课堂观察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讨论师范生课堂观察的各个方面,发现存在的问题,这有利于师范课程改革和引导师范生开展课堂观察活动,从而促进师范生的专业发展,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促进学校的合作文化发展。

作者:蔡绿妍 单位: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外语系

课堂观察论文:德育课有效课堂观察与倾听教学行为调查分析

为了更好地提高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效率,改进教学方法,师生共建高效课堂。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调查,调查时间是2012年12月;调查对象为中专一年级1208、1209旅游酒店专业,中专二年级1108、1109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发放问卷96份,回收96份,回收率。并进行调查结果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对策与建议。

一、课堂观察与倾听

你上课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吗?48%的同学有时倾听同学的发言,47%的同学注意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5%的同学根本不倾听同学的发言。你在课堂上喜欢回答老师、同学提出的问题吗?35%的同学喜欢回答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31%的同学都不喜欢回答问题。20%的同学喜欢回答同学的问题,4%的同学喜欢回答老师的问题。你在课堂合作学习讨论中经常发言吗?44%的同学偶然发言,26%的同学经常发言,22%的同学只跟同桌同学交流。你敢于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吗?这样的机会多吗?37%同学不敢于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32%同学认为这样的机会很多,31%同学认为这样的机会很少。课堂上,自己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思考出答案,但又不敢站起来回答的时候,你希望:49%同学希望通过自己的示意,老师主动请你回答;27%同学希望老师挨个儿请同学回答,很自然地轮到你;22%同学自己一直忍着不回答。

1.存在的问题

(1)倾听有效性不够。课堂上的倾听是师生间、生生间相互倾听。只有有效听课,学习才会进步,课堂上倾听很重要。做到有效倾听,才可对老师、同学的发言进行思考、判断和整理,从而获得知识。(2)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缺乏自信心。当老师提出问题,少部分胆大的学生,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大部分同学习惯于等待,等老师来点名,或者是怕回答错了被笑话,或者干脆不愿动脑思考问题。

2.解决的对策

(1)通过观察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老师提问的问题设计需要贴近学习,让学生感兴趣,或与同学有关,让学生能有话可说,引起同学的共鸣,关注、调动那些神游的个别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好让全班同学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2)鼓励学生回答问题。老师在倾听的过程中正确适当地鼓励、调动学生回答,让学生想说、乐意说,及时表扬,耐心、细心地听取学生的回答。(3)增加师生间的交流。教育的过程中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是双向交流,形成有活力的课堂。

二、课堂自主学习思考

你喜欢在课堂上自主看书学习和思考问题吗?26%喜欢在课堂上自主看书学习和思考问题,34%比较喜欢在课堂上自主看书学习和思考问题,30%喜欢看书但是不喜欢思考问题,9%不喜欢在课堂上自主看书学习和思考问题。以你上课的表现,你认为自己发挥自主探究精神的状态如何?15%认为自己发挥自主探究精神的状态很积极,39%认为自己发挥自主探究精神的状态较积极,40%认为自己发挥自主探究精神的状态一般。

1.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少思考问题的意识。学生长期地习惯于“满堂灌”“满堂听”的教学方式,在学习中提不出问题,养成了不愿独立思考探索的习惯,只有被动的接受。中职学生是学习基础比较薄弱,他们不善于学习,也不会主动学习与探究问题。(2)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流于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整个教学过程是老师事先设计好的,学生的学习行为都是按照老师的设计的固定思维结构去完成,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不能得到充分发挥,有的接受能力较快的,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自学习和思考问题,但其他同学就缺少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3)在课堂上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在课堂上老师总是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自己备课时所设想的那样,流畅地完成一节课,这样学生的思维始终被老师牵制,处于被动状态,无法提出质疑。而且老师要在课堂上维持好教学秩序,也不允许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带来“混乱”,这样学生的自由表达权利受到了限制。

2.解决的对策

(1)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式上打破传统的“满堂灌“”满堂听”。教师依据中职学生的学情,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专业等特点,设计有效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2)课堂上应用探究教学法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以探究教学为主,增加课堂讨论、体验等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开放式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课堂教学设计时,在时间上有所预留,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发挥。(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针对学生学习兴趣缺失的现状,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悬念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营造轻松和谐、互动热烈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独立探索,大胆发表见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三、多媒体技术手段在课堂上的使用效果

你认为老师使用多媒体教学对你的学习有帮助?59%的同学认为老师使用多媒体教学对学习有帮助,39%的同学认为老师使用多媒体教学对学习帮助一般。多媒体的运用对德育课内容的理解有帮助吗?53%同学认为多媒体的运用对德育课内容的理解很有帮助,46%同学认为多媒体的运用对德育课内容的理解帮助一般。对于多媒体教学你觉得怎样?原因是什么?47%同学认为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效果好;51%同学感觉一般;17%同学认为多媒体教学好玩。对于多媒体教学,34%同学认为多媒体教学生动的画面更加吸引注意力。

1.存在的问题

(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使得老师在上课前的备课任务增加了。(2)不能保障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每一节课的质量。目前教室都有多媒体设备,每节课基本上都会用多媒体教学,在课前没有精心准备。(3)大量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使得老师忽视了教学基本功的训练。

2.解决的对策

(1)对多媒体资源在三贴近原则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整合。要求老师在多媒体课件资源的选择上要进一步在符合课程内容需求的基础上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2)教师在进行课件制作时,课件内容需进一步加强与教学内容结合,课件的使用是为了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3)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课件要根据课程的性质、特点、内容等进行合理设计,教学中以课件为媒介使用探究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效性。(4)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多媒体制作技术。在平时课堂教学中遵循教学规律,注重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培养教学语言和板书设计的合理科学。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老师课前花更多的时间收集、整理教学资源,注意突出教学重点,课件应用的内容与教材、教学大纲结合,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要注意内容表达的多样化,增加教学效果。

四、课堂讨论与互动

你认为课堂讨论必要吗?如果必要,你认为一节课应该花多少时间来讨论。57%同学认为课堂讨论非常必要;如果必要,29%同学认为一节课应该花1/4的时间来讨论;33%同学认为课堂讨论可有可无,如果必要,43%同学认为一节课应该花1/3的时间来讨论。你喜欢什么样的课堂氛围?48%同学喜欢气氛活跃的课堂氛围,23%同学喜欢课堂气氛安静的课堂氛围,22%同学喜欢课堂不受约束的课堂氛围。

1.存在的问题

(1)学生喜欢课堂上有讨论,但真正围绕教学开展讨论时,大多数学生又保持沉默。有的是老师在课前没有做好充分准备,讨论的问题脱离学生实际,学生不会讲,有的是学生不愿讲,有的是怕自己表达的观点不被认同。(2)讨论内容偏离课题,致课堂秩序混乱。中职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不强,自控能力也相对弱。一些学生利用讨论的时间,谈一些与课题无关的内容,讨论起来比较起劲,甚至忘乎所已,课堂纪律往往会因几个学生的太过兴奋而影响了整个班级的教学秩序。(3)课堂教学互动单一。课堂教学活动多数围绕在语言上的互动,在一问一答间形成,互动应该是多元化的,不仅包括语言还包括行为的交流、情感的交流。互动不是在部分学生中进行。

2.解决的对策

(1)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对学生的知识认知、学生的兴趣点、对讨论的问题可能引起的学生反应都有一个预设,让学生围绕课题有话讲、敢于讲,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对自己有要信心。(2)明确讨论课题,合理安排讨论时间。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讨论内容明确具体。讨论的时间也要根据课题内容合理安排,既可以让学生有充足的自由讨论时间,放开思维,又不能象征地留几分钟就收场,更不能放任学生偏离课题自由发挥扰乱课堂纪律。老师在课堂上既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3)教学活动多样,师生互教互学。老师由教学活动的“主宰者”、“指挥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师生间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性,把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之中,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启发讨论,鼓励学生表达,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开展讨论。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结合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乐中学、做中学等学习方式,提高德育课堂实效,以做到知识、能力、行为相统一为目标,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学会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准备。

作者:李宁 单位:南京下关中等专业学校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