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浅谈农业院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研究

摘要:党的报告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并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农业高职院校因专业设置范围、人才培养、科研与社会服务对象等方面的特性,使其生态文明教育特点鲜明,如易于营造教育氛围、便于实施教育实践、有针对性地培养教育对象。农业高职院校生态文明建设应从建设绿色生态校园、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实践活动组织、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着手。
浅谈农业院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研究

生态文明是为了持续保持地球上生命活力与环境稳定,通过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协调、持续发展目标的文明形式。党的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农业高职院校由于专业设置范围、人才培养、科研与社会服务对象等方面的特性,其生态文明教育较之其他院校更加具有典型意义。

一、农业高职院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

1.易于营造生态文明教育氛围

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是自然资源,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与适度规模的农业生产是相匹配的,在维护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同时,必须保障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农业高职院校大多数专业涉及农业、林业、畜牧业、水产等,对于营造生态文明的教育氛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便利的条件,学生在学院进行专业学习和实习实践中生态文明意识可以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并有利于培养其生态文明情感。

2.便于实施生态文明教育实践

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产教融合,因此教学科研实训基地是农业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根据农业高职专业特点,大多数基地是农业生态科技示范园区(基地)、自然保护区、园林旅游风景名胜区、生态农牧场等,这些基地最显著的特征是真实、可体验,便于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实践。通过精心的设计,可为农业高职学生乃至整个社会民众营造生态文明环境提供有效条件和保障[4]。

3.有针对性地培养生态文明教育对象

农业高职院校培养的对象是服务三农,具备农业生产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能进行农业技术服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农业领域中的土壤与水环境污染、水土流失、森林覆盖率下降、草原退化等都是引发生态危机的关键因素。因此,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学生在专业技术学习以及行为习惯中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形成生态文明观,最终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避免并改善相关领域的生态问题,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

二、农业高职院校生态文明建设策略

1.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建设,构建生态绿色校园

农业高职院校通过建设绿色生态的校园环境,可以为所在地方区域的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起到良好的示范和教育指导作用。首先,通过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念与现代生态文明知识的讲授,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以及生态文明行为的规范等,使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其次,通过专业集群建设进行农业生产链的融合,通过开设环境生态类公共基础课程促进生态文明教育,加强校园农业文化、生态文化建设以及管理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做好校园生态规划,选择生态环保的校园设施、设备,重视绿化、美化、节能、环保,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

2.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助推现代农业发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党的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就需要生态文明建设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同步推进。农业高职院校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实践育人体系等措施,培养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需要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鼓励大学生担任村官、到农村创业等,这些高素质人才在助推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的同时,会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与改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生态文明教育贯穿于专业教学实践活动

农业高职院校根据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特点,应努力寻找并充分挖掘生态教育资源,积极创建和维护生态教育基地,唯有此才能将生态文明教育贯穿于专业教学实践活动,学生在实践中接受生态文明教育。例如,植物生产类专业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土地轮作休耕制度,土壤和水污染形成的原因及治理方法,农药残留的危害,作物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等;林业类专业注重如何提高森林覆盖率,发展林下经济的优点,人与自然和谐的园林景观设计,林木类环保建材的使用等;动物生产类专业注重善待小动物,养殖场面源污染的控制,农牧配套复合经营的模式等。通过这些教学实践活动,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进一步增强,最终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观。

4.通过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在落实乡村振兴

战略中践行生态文明首先,把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转化为农业生产力,满足生态文明建设对现代农业生产的要求;其次,通过举办农民学院、培训等各种教育形式,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工作队伍以及一批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业从业者整体文化素质,最终为建设资源节约、环境优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人力资源;,农业高职学院利用科技创新和人才优势,通过研发生态科技产品,输出生态科技服务,开拓性地实现农业高职院校对社会的科学研究功能。

5.引导大学生树立环境法律意识

环境法制观念、环境权益意识和平等意识,使大学生从环境他律转为自律,最终养成环境自律精神。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还是知识、智能教育;无论是人文学科教育,还是自然科学教育,都在授课中加强大学生对生存环境的认识和人与生存环境相互协调的能力。高校还可以充分利用科技的创新,把研究出的成果反馈给社会,直接或间接推进生态文明的进程,使大学生不仅能直接分享生态文明的研究成果,还能使他们切身感受社会对生态文化的认同程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