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科技教师论文实用13篇

科技教师论文
科技教师论文篇1

本文作者:陈冬梅工作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互惠互利,吸引行业企业融入

激励高职教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产研合作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系统中,企业是创新的主体,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是重要的创新源。除少数大企业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外,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都较弱。高等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帮助中小企业弥补科技创新能力的不足,真正成为“中小企业加油站”。在此过程中,高等职业院校提升了教师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了师资队伍水平,更好地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服务。1.优势互补,成立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是指依托行业、领域具有综合优势的单位,具有较完备的工程技术综合配套试验条件,有一支高素质的研究开发、工程设计和试验的专业科技队伍,有稳定的经费来源,并能提供多种综合性技术服务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一般设立在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或科研机构,随着高等职业院校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部分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依托部级重点专业,整合相关专业群,配备高学历、高水平的科研骨干,发挥产学研优势组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如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整合相关资源,组建广东省普通高校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该中心研发人员主要来自该校,而技术指导委员会成员由重点应用型本科院校及知名塑料企•业的教授专家组成。该中心紧密结合广东省三大支柱产业之一——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的发展需要,充分依托高分子材料加工以及相关行业、产业开展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科技推广,服务企业、服务区域发展,加强产学研合作。由此可见,在高等职业院校组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推动了企业及行业的科技进步,促进企业与高等职业院校的结合,提升了高职教育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2.筑巢引凤,引入企业科研机构高等职业院校可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场地大的优势,采用场地换资源、服务求支持的方式,筑巢引凤,引入企业科研服务机构。企业科研机构在高等职业院校“安营扎寨”,获得了场地资源、技术资源(老师)和人力资源(学生),尤其是可利用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强的优势为企业解决在生产、管理中的技术性难题。而学校可根据教学要求安排学生到企业科研机构实训,在提供技术服务中提升教师科技创新能力,互惠双赢,校企共同发展。3.互动双赢,共建技术服务机构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科技创新能力,不仅要“引进来”,更要“走出去”。学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技术研发优势,“走出去”,到企业或中小企业集中的区域共建技术服务机构。专业教师主动到企业去,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就技术性问题进行研究,一起攻克生产技术难关,为企业改进技术设备和流程,为企业节约成本,赢得利润。通过技术服务,教师熟悉行业发展动态,提升了教师的职教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制度创新,推行学校激励高职

教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内部改革近年来,事业单位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包括岗位管理、绩效工资、公开招聘、量化考核、拔尖人才工程等在内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高等学校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高等职业院校要充分发挥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指挥棒作用,加强制度创新,加大人才培养开发力度,营造激励教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优良环境,促进教师队伍全面发展。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08年以来,学校承担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基金项目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与企业合作共同承担省市各级各类工业攻关、农业攻关、社会发展领域的项目20项,其中省部产学研结合项目6项;面向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技术培训等450项,实现科技服务到款为1670万元,名列广东同类高校前列;技术成果在企业应用并通过省级鉴定3项;共申请专利276项(其中PCT国际专利1项),授权发明、实用新型、软件版权登记专利39项。学校在科研方面取得的骄人成绩与学校锐意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致力提高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密不可分。下面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阐述高等职业院校通过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促进教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途径。1.体现高职特色的“岗位设置方案”国家推行的岗位设置改革突出以岗定薪。各高等职业院校可充分发挥岗位设置的激励作用,将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聘用条件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紧密联系。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岗位设置实施方案》体现了高职特色,岗位条件中既有名师、教学团队、教学成果奖、科技成果奖、课题、论文等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又涵盖了技术能手、发明专利、横向科研合作项目、校企合作项目、技能竞赛等职业教育教师的要求。方案体现业绩与资历相结合的特点,高级岗位重业绩,业绩要求比较高,资历门槛相对低。明确教师在聘期内的科研技术服务任务,加强聘期考核。对在聘中考核时无科研技术服务工作的教师,由学校主管领导进行戒勉谈话。对在聘期满考核中没有完成科研技术服务任务的教师,将降低其聘用等级。2.蕴含全工作量的“校内分配方案”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不断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充分发挥校内分配制度的激励作用,以分配促管理。校内分配实施方案多维度全面量化教师工作,改革由单一教师教学工作量为主的校内分配制度,引入非教学工作量考核指标,以全工作量来核定教职工的劳动报酬。非教学工作量包括科研与技术服务工作量、教学建设工作量、校企合作工作量和素质教育工作量。要求教师完成科研与技术服务工作量在内的非教学工作量占教师总工作量不低于20%。教师可根据职业生涯发展的总体规划,阶段性选择完成教学工作量或•科研技术服务工作量,甚至在科研技术服务工作重的阶段,作为专职科研人员领取劳动报酬。3.强调企业工作经历的“公开招聘准入制度”为适应高职教育教师在产学研合作平台上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教师不仅具备教书育人的技能,而且熟悉行业企业一线工作情况、具备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实践技能。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强调企业工作经历的公开招聘制度,改变从应届优秀毕业生中选拔录用新教师的传统做法,新补充的专业教师从企业行业中的能工巧匠中选拔聘用。为全面提升原有教师的实践操作和技术应用能力,学校落实教师“‘3+2’校企交替工作制度”。教师五年内有两年时间到企业生产服务一线顶岗、驻企业从事产品研发及技术改造、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或参与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通过有效激励、目标管理、过程控制、校企考核等措施,保证教师能“领着任务去,带着成果回”。4.突出绩效的量化考核标准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突出激励、注重绩效,加大考核力度,实施教职工360°绩效量化考核制度。教师的量化考核标准包括教学、专业建设、科学研究、产学合作、社会服务等内容。科学研究、产学合作、社会服务工作在绩效量化考核中的比重达30%。获年度绩效量化考核优秀等次的教师,必须在科学研究、产学合作、社会服务中取得良好的业绩。同时,按绩效工资改革的要求设立绩效考核津贴项目,教师的量化考核结果是教师获得绩效工资多少的重要依据。5.激励创新的拔尖人才建设工程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实施拔尖人才建设工程,以在教学、科研、学科发展的实际业绩成果和创新潜能为主要依据,选拔一批在教学、科研一线工作的创新型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为校级拔尖人才。对那些在科技攻关、技术服务、拓展校企合作等方面起着主导作用的领军人物和灵魂人物提供科研创新支持,促进他们出好成果,取得突出业绩。同时组建跨专业的服务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结构优良、合作精神好、科研意识强、科研素质高的科研团队,将协同创新思想贯穿于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全过程,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新机制,促进科研拔尖人才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师资队伍建设任重道远。只有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联动,加快机制、体制、制度建设,才能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科技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专业化高职教育教师队伍。

科技教师论文篇2

组织好每年度的教育教学论文、课题评选和推荐工作是天津市教研主管部门和各技工院校开展教育科研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教研工作平台的引领作用,达到推动全体技工院校教师科研能力不断提高的目的,需要我们不断进行积极思考和创新实践。现将我们的一些思考梳理出来,供大家指正。

一、引导教师明确技工院校教育科研定位

要实现技工教育创新发展,教师必须从事教育科研;要实现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教师必须从事研究、探索,才能将新观念渗透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要消除从教的疲惫感,改变教书没有乐趣的心理,教师必须从事教育科研,在研究中体验到工作的快乐,使教师不会像蜡烛那样,燃烧之后毁灭自己。但是,在过去技工院校教师队伍中存在着对教育科研“敬而远之”的心理,认为搞科研是教育专家、学者的事情,认为从事科研工作会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技工院校教师主动从事科研的意识不高。通过分析,我们认为要提高全体教师的科研意识,必须明确技工教育科研的目标定位。

教育科研是运用科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教育规律的创造性认识活动。技工院校教育科研既有教育科研的一般特点,又具有自己的特殊之处。技工院校教育科研的主体是技工院校教师,研究的对象是技工教育规律,研究的内容是技工院校的实际问题,研究的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技工院校健康发展。因此,技工院校教育研究的特点是:紧密联系教育教学实践,只有当技工院校教育科研与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密切联系,才能吸引广大技工院校教师积极参加;参加的主体是全体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才能使教育科研繁荣发展。为此,我们提出技工院校教育科研的定位是:以当前正在应用而又急需补充完善的教学管理问题为对象;以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对象;以学科教学遇到的问题为对象;以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对象。

我们天津市教研主管部门利用jnpx网站以及召开相关的工作会议,将教研工作平台上技工院校教育科研的定位的信息理念及时向各学校宣传讲解,使广大教师基本消除了教育科研神秘高深以及教学、科研冲突论的原有观念,普遍树立起正确的科研意识。

二、引导教师培养锻炼教育科研能力

通过前几年的论文、课题评选工作,我们发现教师在树立了正确的科研意识后,要达到科研活动出成果的目的,还必须使教师掌握必备的技工教育科研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是指对教育实践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针对技工教育科研的目标定位,应当从以下方面培养和锻炼教师的科研能力。

1.提高选题的能力

教育科研的宗旨是为技工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从事教育科研首先遇到问题是找到合适的研究课题,因为,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发现问题,所以,教师首先要具有选题的能力。然而,并不是所有出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现象都能成为技工院校教育科研的选题。只有技工教育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现象,才能成为教育科研的选题。所以,对教师选题能力的一般要求是,要选择技工教育改革、发展和提高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要选择具有新意或有新知的问题,主要包括,首创性的题目,对同一题目的不同方面作补充研究,对已有题目进行补充完善等。技工院校教师在选择研究题目时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1)要适合自身的研究能力

教师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的职业教育研究的发展动向是必要的,但如果对国内外的职业教育某一领域的问题展开研究,往往得不出创新性的结论。因此,选择题目时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选择的题目不要超出自己实践和可以观察到的范围,课题的主攻目标要明确,研究的问题难易要适度,研究的范围大小要适度。选择的题目要适合自身的研究能力,就是要以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主,主要有,需要我们直接面对,又必须想办法加以解决的问题;将教育理论、成果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时所遇到的问题;为改进自己的专业水平,通过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回顾和反思发现的问题。

(2)要发挥教研工作平台选题指南作用

为了提高教师的选题能力,我们倡导教师要关注教研工作平台公布的研究热点和难点问题,为选择恰当的研究题目提供依据;要关注以往已经研究过并取得相应成果的问题,以避免重复研究。我们天津市教研主管部门,根据教研工作平台公布的研究热点和难点问题,结合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拟定出每年度的重点题目,为培养锻炼教师的选题能力,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

2.要培养锻炼理论思维能力

开展技工教育研究的过程,就是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学科专业等理论对教学实践过程和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进而推导、论证出相应结论的过程。因此,理论思维能力是从事教育科研的必备能力。我们倡导教师要着重在以下方面进行锻炼和提高。

(1)加强教育理论学习

从事教育科研必须具有理论修养,理论能够为从事教育科研提供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教育研究是难以得出创新性结论,甚至是主观臆断的结论。可见,对教师来说,强化教育理论学习,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非常必要的。

(2)要强化信息资料收集的意识

收集教育教学资料和信息是做好技工院校教育科研的重要保证。只有收集和占有丰富的资料和信息,才有可能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理论思维过程。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做到心到口到的同时,还必须做到手到,及时地将自己身边发生的具有研究价值的事实记录下来,把收集到的有价值的资料信息保存起来,为从事科研做好资料准备。

(3)要培养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运用理论思维对所积累的相关资料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得出新知、新论,实际上就是一个创新思维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我们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挑战过去的思想观念,转换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判断。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只有不断培养锻炼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创造出具有创新指导意义的教育科研成果。

3.要注重提高文字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育科研成果是要以规范的文体和规范的文字为载体,才能表达出来。因此,教师的文字表达和写作能力,也成为科研能力的重要组成要素。这需要教师在从事科研的过程中,注重培养锻炼自己的文字表达和写作能力 。针对论文、课题评选过程中存在的写作和文字表达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定期举办了相关的培训讲座,同时倡导教师要仔细研读有关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及写作方面的书籍,对于提高教师科研成果总结概括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创造良好的教育科研评选激励机制

要切实发挥教研工作平台的引领作用,必须要创造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要消除“为科研而科研”“为评奖而科研”的旧观念。积极创造为提高技工教育质量、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而开展教育科研的良好氛围。为此,我们提出要从以下方面加强和完善教育科研管理。

1.坚持同行评审制度

在组织论文、课题评选工作过程中,首先要对评审专家进行培训,以统一标准。对各技工院上报的论文、课题,要按照学科专业进行分类、编组,坚持由同行专家对各类成果进行集体评审,最后得出综合评价。避免“外行审内行”的现象发生,确保评审结论经得起考验。

2.建立反馈修改机制

对于不符合评奖标准的作品,要写出具体修改意见,并及时反馈给作者,帮助其进行修改、提高。

对于获奖但仍存在需要补充完善的作品,也要将修改意见反馈给作者,帮助其继续提高科研质量。为其作品能够推荐到教研工作平台参加评奖和展示创造条件。

通过反馈修改机制的建立,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的科研氛围。使广大教师深切体会到,开展论文、课题评选工作是为了引领他们不断提高教育科研能力、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为激励教师积极投身教育科研活动,创造了良好环境。

科技教师论文篇3

1 技师学院教师科研能力的含义及组成

1.1 良好的学术道德

学术道德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规范,是提高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的重要保证,不具备学术道德,所学知识不仅对社会无益,反而有害于国家。

1.2 科学的研究方法

科学研究方法是通向完成教育科学研究任务的桥梁。掌握正确的科研方法对于技师学院教师研究课题、解决企业需求十分重要。

1.3 实用技术研究和成果推广应用

具备实用技术研究和成果推广应用能力,是技师学院教师区别于高等教育研究的显著标志。走产学研校企合作之路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目标的重要捷径。让教师走出校园与企、事业单位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学习,学习企业正在使用的科学研究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建立健全相应机制,使专业课教师下到企业生产第一线,将所学知识服务于企业的同时,努力汲取企业先进工艺技术知识,与企业共同攻关生产一线的难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

2 提高技师学院教师科研能力的意义

2.1 科研能力是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技师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企业生产一线的技能和管理人才。学生毕业后,将成为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着技师学院的教学必须紧密依靠企业,根据企业需求而设置专业与课程。然而科研是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以科研作为抓手,以企业需求为目标,多方面、全领域地促进学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开发、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改革,从而实现服务社会的人才培养目标。

2.2 科研能力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

科研能力是评价教师队伍建设成败的重要指标。通过科研能够提高整体教师整体业务素质。将科研工作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与专业建设相结合,与教师专业提升相结合。优化教师队伍,促进教师理论和实践能力。

2.3 科研是促进校企紧密合作的需要

校企合作是技师学院发展的必经之路,科研是建立校企合作的关键枢纽。通过科研能使校企进一步加强联系,形成相互依存、相互赢利、共同发展的局面。一方面教师将理论知识带到企业,为企业员工培训提高;另一方面企业将现场难题拿到学校,与教师合作共同攻关。以此方式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因此,科研是促进校企紧密合作的需要,也是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

3 技师学院教师科研能力存在的问题

3.1 科研意识模糊,经验缺乏

当前大多数教师还抱着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学,只要把书教好,科研工作是学院科研管理部门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

3.2 工作任务繁重,科研精力不足

技师学院教师长期都承担着大量的教学任务和繁杂的学生管理工作。随着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的不断变化,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需要在各种教学管理工作上花费更多时间,导致投入到科研的精力明显不足,难于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

3.3 缺乏提升教师科研能力的保障措施

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比较狭窄。作为教师,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这种基础知识不仅仅指专业理论知识,还包括科研理论知识和科研方法知识。当今技师学院的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仍满足于传统理论教学,在本专业领域有一定的理论功底,但作为教师必备的科研理论与方法有一定的缺陷,知识面比较狭窄,理论基础不牢,特别是科研能力与方法的缺陷必然会导致其发现问题的能力不足和逻辑思维能力不强。

此外,学校相关制度不健全,没有时间和资金作为保障,科研设备落后,使得提高专业教师科研能力流于形式。

4 技师学院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方法

4.1 加强学习培训,提升教师科研能力水平

技师学院教师通过自我学习和专家辅导相结合的办法,不断强化科研理论与专业理论新知识、新方法的学习。对教师从文献检索、项目申报、论文写作等方面进行多途径的培训,同时通过专家引领、课题带动,不断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教师在专题培训、专题讲座过程中提高自己,进而形成强化教师科研理论的内在动力机制,同时也达到培养新的科研教师的目的。

4.2 鼓励实践,鼓励创新

积极组织科研教师利用假期到社会中去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实际存在各方面的问题,为科研教师的社会实践与调查研究活动提供方便和必要的支持。鼓励创新,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方法创新,都应予以鼓励,可以适当地从物质上鼓励教师大胆提出科学假设,或将科研成果与分配方案改革结合起来,建构激励创新的机制。

4.3 加强校企合作,促进成果转化

以科研为桥梁纽带,加强校企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校企合作是我校成功实现教师科研水平提高的突破口。具体为两条腿走路:一方面,通过科研加强了校企合作,使企业生产技术问题成为了科研的课题,促进企业技术人员与教师之间的紧密联系,共同完成课题研究内容,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于企业生产实际,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教师将科研成果、企业文化引入教学改革中,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推动企业与徐州技师学院合作,探索政产学研用创新之路。利用徐州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势头,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徐州技师学院联姻,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与职业技术学校合作,企业可以获得最实用的技术、工艺和产业工人,这对于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徐州瑞杰机械科技有限公司与徐州技师学院开展校企合作多年,企业从学校招聘生产工人,通过企业的培养,成为企业生产中的骨干;企业将生产中出现的有关设计、工艺、制造等问题与学校共同公关,利用技师学院比高校更为接近企业实际生产、更为注重技能的优势,成功解决多项难题;企业也为职业学校教师提供暑期锻炼平台,提供实训机会,使职业学校的教师得到提高。由此实现科技型企业与职业学校互惠共赢。

5 结 论

通过以培养适用于企业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为方法,以健全的科研制度为保障,徐州技师学院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专业教师科研水平获得大幅提高,多名专业教师获得省市劳动模范称号,形成了科研团队。在科研之路上教师不仅获得尊重,获得利益,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水平也收获了长足进步。

科技教师论文篇4

1.1SCI(EI)检索期刊论文分析2006~2013年,该高校教师共计8416篇,被SCI(EI)检索期刊论文是816(376)篇,占总数的9.70(4.47)%。2013年比2006年增加了1054篇,被SCI(EI)检索期刊论文增加了270(115)篇。2006~2013年SCI(EI)检索期刊论文,按第一作者年龄统计见表1。2006~2013年,青年教师被SCI(EI)检索期刊论文数369(189)篇,占总数45.22(50.27)%;35岁以上教师被SCI(EI)检索期刊论文数447(187)篇,占总数54.78(49.73)%。可见高校教师论文质量明显提高,青年教师被SCI(EI)检索期刊论文数虽然每年都有增加,但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显示了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

1.2按学位和专业技术职务分析2006~2013年博士学位教师被SCI(EI)检索期刊论文数758(300)篇,占总数92.89(79.77)%。2006~2013年高级职称(教授和副教授)教师被SCI(EI)检索期刊论文数397(155)篇,占总数75.76(61.51)%;讲师被SCI(EI)检索期刊论文数283(165)篇,占总数34.668(43.88)%。表明:博士学位教师被SCI(EI)检索期刊论文数每年都有明显提高,并且占主置;高级职称教师被SCI(EI)检索期刊论文数较高,呈逐年增长趋势;讲师被SCI(EI)检索期刊论文数所占比例仍较低。高级职称和高学历的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均相对较强。

2专利成果

2006~2013年教师申请专利件数、申请发明专利件数、申请发明专利件数所占百分比、授权专利件数、授权发明专利件数、授权发明专利件数所占百分比,分别是1815、891、49.09%、980、270、27.96%。2013年教师申请专利件数、申请发明专利件数、授权专利件数和授权发明专利件数比2006年相应数据分别增加了739、284、454、106件,对应提高达186、96、454、106倍。专利成果逐年增长,来之不易,教师们付出了许多辛勤工作和智慧。2006~2013年的专利成果情况,按第一发明人年龄统计见表2。2006~2013年,青年教师申请专利件数、申请发明专利件数、申请发明专利件数所占百分比、授权专利件数、授权发明专利件数、授权发明专利件数所占百分比,分别是764、267、14.71%,379、44、4.49%;35岁以上教师对应的数据分别是1051、624、34.38%,601、230、23.47%。数据表明,青年教师的专利成果逐年提升,但据主导地位仍有不小距离,且发明专利仍较少。拥有发明专利,是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4〕。

3青年教师创新能力提升存在问题

高校青年教师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拥有了较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他们的创新能力也在逐步提升,但还存在问题。如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有待提高、被引用的频次不够、发明专利的数量和质量亟待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进还需加强等实际问题。

3.1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有待提高2009~2014年青年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为60%,取得的成绩令人欣喜。这要得益于国家对培养青年科学家的一贯重视,对科技创新的强力要求,也要归功于该校近年来“人才引进策略”所取得的实效。然而,增加高质量的有效申请、提高申请资助率,依然非常重要。

3.2论文被引用目前,高校学术论文数量逐年增长,论文质量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论文质量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论文被引是论文质量的重要体现,因此,要大力提高高质量论文被引用的频次。

3.3发明专利数量和质量亟待提高青年教师的发明专利,在申请数量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在质量和数量方面还有相当广阔的上升空间。专利的资助政策需要进行适当调整,因为专利申请的投机行为,垃圾专利和专利泡沫现象,会给专利转化造成障碍。

3.4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进创造一项新技术,并能够转化为生产力,生产出适应社会的新产品,并占领市场取得经济效益,只有科技创新才能实现。相对说来,高校青年教师的科技成果转化相对较少。如何有力打通科技和产业化的通道,是落在高校青年教师肩上的重任。

4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策略

青年教师是高校科技发展主力军,努力营造浓厚学术氛围,打造实力雄厚创新团队,加大科研启动经费和科研预研经费力度,加强科学研究实践,为青年教师提供一个公正竞争学术环境。

4.1建立青年教师科技创新研究中心设立高校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通过科技创新研究中心,搭建、整合青年教师的科技平台,加强学科交流和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大经费投入,更多提供项目、资金、设备仪器、试验环境等创新资源,创造良好合作机制、环境条件和工作氛围〔11,12〕。青年教师要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明确的任务分工、对所承担的研究任务能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通过更多的创新实践,青年教师能够更好的成长。

4.2引导青年教师申报交叉学科与科技创新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选题、论证及实施是一个富于创新的过程,青年教师应积极地参与。能否获得资助、资助率高低,选题是关键,在交叉学科上更容易找到创新点。青年教师知识结构不完善,主观上从事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虽然高,但会受自身专业的限制,边缘交叉学科问题研究也会受到限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工作应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常抓不懈,保证项目申请书撰写的质量,以提高资助率。

4.3鼓励青年教师撰写高质量论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通常可产出较高水平的科技论文,被SCI(EI)核心检索。青年教师学术论文数量逐年增长,论文质量也有所提高,其被引用的频次是评价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重要影响检索收录论文和引用率高论文,应加大奖励力度,促使高水平的科技成果不断产生,并作为教师课题申报、科技奖励、职称晋升等一系列评奖的重要指标。

4.4优化发明专利资助政策和奖励提高专利资助成效,价值高的发明专利应提供更多经费保障和奖励。优化发明专利科技政策,青年教师以资助发明专利为主,激发青年教师的创新热情,逐步引导专利质量的提升,不要盲目追求专利申请和授权的数量。加大发明专利申请人申请与授权的资助费用,给予应用价值高、有望产业化的专利实施项目专项扶持。评聘专利指导专家,让专利指导专家重点帮助青年教师,提升青年教师专利授权质量。

4.5建立多学科创新团队为了进一步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能力,通过整合各种资源,培育和建设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并能为经济社会发展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的多学科创新团队。依托重点学科,不仅要有明确的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目标和标志性创新成果计划,还要有明确的技术实现路线和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增强源头创新和争取承担国家各项重大科技项目的能力。

4.6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大力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与企业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加快科技成果适应市场,并获得经济、社会效益〔13,14〕。更好履行高校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职能,提升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教师论文篇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7-009502

1 引言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类型,产学研用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加强职业教育科研教研队伍建设,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研究水平。《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强教科研及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教科研对教学改革的指导与服务功能。但是,高职院校教师普遍科研意识不足,缺乏参与科研的动力。同时,高职教师的科研成果表现形式复杂多样,难以进行定量评估。因此,如何建立有效的科研评价激励机制,科学合理评估教师科研活动,激发教师参与科研的主动性,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全面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国内外学者从多个角度对绩效评价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而且在高校科研绩效考核方面也做了大量研究,但鲜有关于高职院校教师科研工作绩效评价的研究。因此,本文拟根据高职院校科研绩效考核实际情况,选取国内高职院校科研绩效评价制度作为样本,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并以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评价体系的科学合理性,为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工作提供参考。

2 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的内容

在对查阅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绩效考核文件基础之上,对多所高职院校进行实地调研,结合高职院校实际,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绩效考核主要包括科研项目、科技论著、科技成果以及获奖成果四个方面。

2.1 科研项目

承担科研项目是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评判高职院校科研绩效的重要指标。科研项目主要包括纵向科研项目和横向科研项目。纵向课题按照项目来源,科研项目可分为部级、省部级、地厅级及院级。科研项目的完成过程要经过科研立项、中期检查以及结题验收三个阶段。一般而言,科研立项和结题验收是评判纵向项目承担者科研能力的具体指标;而横向科研项目实际到账金额是衡量横向项目承担者科研能力的唯一指标。但是,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长期以来都是走“产学”之路,直到近年来才向“产学研”之路迈进。科研绩效评价的目的之一是要提高教师参与科研的主动性,鼓励教师积极承担科研项目。因此,不少高职院校也将横向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和结题验收作为是衡量高职教师科研能力的指标之一。

2.2 科技论著

科技论著是高职教师科研产出最显著的表现形式。科技论著包括论文和著作两大类。论文的质量由刊物级别、影响因子、下载频率等因素决定。一般而言论文学术水平可划分为三类:一是被国际与国内权威检索系统(SCI、EI、SSCI、ISTP、ISSHP等)转载、索引的论文;二是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的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三是未被上述期刊检索的一般公开出版期刊发表的论文。著作分为专著、编著、译著、教材及一般读物。专著是对某一学科领域多年探索所撰写的学术专著,其署名形式为著作。编著是作者依据有资料,经过选择、加工后编写的具有独自见解或新发现的论著。编著通常由主编和参编共同来完成。译著是对某一学科领域国外著作翻译成本国语言的翻译作品。教材是由教师编写供学生学习的资料,可分为部级规划教材和统编教材。

2.3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是指组织或个人完成的各类科学技术项目所产生的具有某种被公认的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的知识产品。高职院校教师科技成果以专利发明为主,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及外观设计专利。

2.4 获奖成果

获奖成果是指科研论文、著作、教材受各级政府部门奖励或国家一级学会、省级专业性学会的非商业性奖励,主要分为部级、省级、院级。

3 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体系模型

根据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绩效指标选择分析结果,得到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4 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1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记为AHP),是美国运筹学家Staat教授提出的一种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研究的多个领域。层次分析法的一般步骤如下:

步骤l:先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因素,建立一个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步骤2:对同一层次各元素关于上一层中某一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B,见式(l)。其中,bij表示bi和bj相对于目标层的相对重要性。

步骤3:层次单排序。层次单排序是根据判断矩阵计算对于上一层某因素而言,本层次与之有联系的因素的重要性次序的权值,可归结为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和特征向量问题。首先,根据式(2)求得列向量W=(WI,W2,W3,…,wn)T,再按照式(3)将向量归一化,得到W=(WI,W2,W3,…,Wn)T,即为层次单排序权向量。

研论文撰写的数量和质量明显提升,教师更重视实践到理论的提升,对教学工作方式方法进行深入研究,积极结合工作实际撰写科研论文。2014年我校科研绩效考核办法拉大了在核心期刊与一般期刊上绩效的差距,许多老师更注重论文质量,力争在核心及以上期刊上发表文章。2014年,我校321多篇,比2013年多56篇。其中,在核心期刊20多篇,是2013年的3倍多。

5.3 科技成果

2014年,我校科技成果没有进步,仅1项发明专利,与2013年相同。

科技教师论文篇6

一、前言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校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1,2]。对学生而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阶段,可以培养和锻炼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科技文献查阅与科技论文撰写能力,以及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对学校而言,是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主要抓手,也是检验能否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重要标准。

生物技术是解决21世纪人类面临的资源、能源、环境、人口与健康等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生物技术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点[3]。为了适应生物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我国教育部在1998年高等院校学科调整时增设了生物工程本科专业[3,4]。目前,高等学校的生物工程专业已成为最为重要的专业之一,它是培养掌握现代生物学和生物技术基本科学原理、基本技能、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本理论,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产业化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5,6]。生物工程专业是以工为主、以理为辅、工理管相结合的复合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做好该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环节,对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高校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整体上出现了下滑的趋势,主要表现在:(1)师生比例偏低,指导老师无法利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高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2)选题盲目,课题研究内容陈旧,缺乏创新性,有的还脱离生产实际;(3)毕业论文的写作水平差,学生缺乏科技论文写作训练,论文写作格式与文献引用缺乏规范;(4)评价体系不完善。学生们在毕业设计(论文)阶段的表现是良莠不齐的,但最终毕业时获得的文凭却并无二致且本科毕业率几乎一直都是100%,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为了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如何改革并完善现有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模式已成为高校教育者讨论的热点之一。

从2010年开始,我们进行了依托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课题教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探索和实践,让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实践环节参与到导师的在研课题中。本文以ε-聚赖氨酸高效生物合成和产业化实施项目为例,就相关的探索和实践进行了总结。

二、依托科研课题教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1.形成合理的科研团队。目前,高等院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方式多采用导师制。然而,导师制是一种精英教育的教学模式,其实质上是一位导师和一个学生之间面对面的、高度个人之间的接触和交流[7]。这种形式的制度是依靠学生对教师的低比率,它是一种高成本的制度。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来临,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生师比持续升高,办学资源日益紧张,高成本原始形态的导师制已难以为继,它对师生比例的要求无疑增加了导师的教学负担。通过依托科研课题教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学生在选题后就进入到导师的课题组中,与研究生统一学习和交流,建立一个由导师、研究生和本科生(1∶5∶3)构成的梯度研究团队。在这个团队中,导师对本科生、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内容进行统一安排和规划,对项目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分解和归纳,形成一个个独立且相关联的子课题。然后,本科生自主选择一个具体子课题进行研究。团队中研究生协助导师对本科生进行实验技能、实验设备和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和指导。这样,以科研课题为基础,通过科研团队各成员的分工和合作,一方面减轻导师的工作量,使导师能够高效利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避免了以往导师对指导内容不明确,对“如何导”、“导什么”等缺乏清晰的认识等问题。另一方面,传统的一个导师和一个学生的面对面的交流,转变成本科生与具有一定科研基础的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进行高度个人的接触和交流,有效地缩短了本科生的适应期,极大地提高了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2.选择合适的论文题目。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显著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若选题过于陈旧或是假题目,研究内容与实际的研究和生产严重脱节,则论文的价值低或意义不大。学生仅为了学分和毕业而进行毕业设计(论文),会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也得不到锻炼和提高。通过依托科研课题教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让学生参与到导师的在研课题中,做到真题真做,使得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不仅能够提高其主观能动性,还能极大地激发其创造性。另一方面,由于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内容与导师的科学研究具有极高的关联度,导师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学术能力使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他们参与到本专业某领域前沿的相关研究,实现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目的。比如,针对江苏省产学研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新型生物食品防腐剂ε-聚赖氨酸高效提取关键技术与集成化研究”这一课题,要求学生尝试各种先进分离提取方法,发现和比较这些提取方法之间的优劣性和互补性,最终提出一种可行的分离提取工艺路线,并进行实验验证和评价。此外,由于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有两种形式,即试验性题目和设计性题目,为了能够兼顾学生的特长以及与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对学生进行分流,充分发挥其特长,激发学习兴趣,保持个性。尽可能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并巧妙地加以引导利用,帮助学生实现“参与―成功―参与”的良性循环,使学生持续保持自主参与学习的动机。在ε-聚赖氨酸分离提取新工艺开发的课题中,鼓励学生尝试自己感兴趣和认可的分离提取方法,在对该方法进行充分实验和评估后,将其整合到原有分离提取技术路线中,并考察该提取方法的加入对最终产品质量和收率的影响。如果试验结果是积极的,则尝试让学生对新技术路线进行工厂工程设计,为实现新工艺或新技术规模化和工业化提供一定参考和依据。

3.开设学术报告会议。科研成果汇报和科研论文的撰写是展示科研工作者成绩的有效途径。这一过程,并不是单纯的工作总结,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是提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然而,本科生在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之前,本科教学中没有开设关于科研成果汇报、论文写作等课程,学生缺乏一定的科研基础知识和实践机会。因此,学生在总结科研成果,撰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往往存在以下问题:(1)学术道德观念淡薄,论文有明显的拼凑,更有甚者直接从网上抄袭;(2)缺乏专业化和学术化语言描述实验方法和结果,措辞不严谨、论文层次不分明,图表说明不合理;(3)论文格式不规范,特别是论文的参考文献、中英文摘要、图表等。这些问题是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依托科研课题教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在教学实践中,导师要求本科生也参与到课题组的各种科研活动,包括读书报告会、月底课题组汇报、中期汇报和专题讨论等各种学术报告会议。在读书报告会中,要求学生阅读、分析和归纳1~2篇与课题研究相关且是近期发表的高影响因子的SCI论文,以PPT的形式解释论文的研究内容、创新点以及对自身课题的启发,并要求本科生、研究生和导师一起讨论分析。在课题月底工作汇报、学期汇报的会议上,要求学生以PPT形式对一个月或一学期的研究内容和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导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并依据实验结果安排下一步工作计划。此外,课题组不定期组织专题报告,由导师或高年级的博士研究生对某一专题进行学术报告,报告选题有“如何写好毕业论文”,“生物工程学科常用科研软件的使用”,“发表高水平SCI论文的心得体会”等等。通过这些学术报告会议,使得本科生在文献阅读能力,课题研究的总结、汇报和论文写作等多方面得到系统训练和提高。

4.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从选题、实施到论文定稿,历经约8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合理评价,建立奖惩制度,可以使学生产生公平感和信任感,对学生职业道德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估中分为指导教师评审、评阅老师评审和答辩评审三个环节。由于在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学生与导师(指导教师)有更多的接触和交流,导师对学生的态度、能力和创新性等方面有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因此,指导教师评审成绩往往占总成绩的60%以上。课题组在严格执行校教务处规定的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和管理规范的基础上,利用模糊评价的方法[8],构建一套合理、科学和客观的指导教师评价体系,见表1,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创新性三个方面定量地分析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环节的表现,保证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的客观、公正。

三、结束语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校本科教学的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步骤,也是评价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笔者针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剖析了造成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断下滑原因的基础上,探索并实践了依托科研课题教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方法,通过形成科研团队、选择合适题目、开设学术报告和构建合理评价指标四个手段来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已毕业学生的就业单位均反馈学生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较高的职业道德能力和水平,得到了社会的初步认可。然而,在教学改革和探索的过程,发现仍有一些问题,如毕业论文(设计)题目的难度选择,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与学生考研和找工作的时间冲突等,这些问题尚需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曹士云.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与管理若干误区的审视与反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1).

[2]孙建云,夏凯,王庆亚.农业院校理科类本科生毕业论文环节的改革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0,(1).

[3]曹飞,范伟平,韦萍.强化工程实践的生物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07,(5).

[4]刘桂萍.依托化工学科优势构建具有特色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化工高等教育,2008,(1).

[5]李常健,黄光文.新建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12).

科技教师论文篇7

1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现状

通过在电子期刊网(中国知网)上进行高级检索,以“体育”为主题进行跨库检索,对中小学体育教师在2010-2015年中的科研情况进行整理(见表1)。搜索来源主要以期刊、国内会议、专利、特色期刊、国际会议、年鉴和学术期刊7种类型为主。

从表1数据可以了解到,搜索文章总计298926篇,中小学体育教师发表的文章43440篇,占搜索到的全部体育类相关文献中的14.53%。其中年鉴和专利所占比例最小,而发表在期刊、特色期刊以及学术辑刊上的论文分别占总体比例的9.87%、39.1%和13%。中小学体育教师在近五年所参加的科研会议上发表的科研论文为566篇,占近五年体育主题会议的9.65%。以上数据直观的显示了中小学体育教师现阶段的科研成果的发表状态,而科研成果的发表是衡量科研工作能力高低的方法之一,科研论文是否发表在核心刊物,是对其科研能力及论文质量高低的另一个评判标准。从体育学科核心期刊中遴选出中小学体育教师近五年发表的论文(见表2),以便可以更为直观的了解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核心期刊所发表的论文情况,了解和掌握现阶段体育教师的个体科研能力。体育学科核心期刊主要参照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14-2015)中的体育学学科标准进行遴选。

由表2数据可知,中小学体育教师近五年内在体育学科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数总计55篇,占其总体比例的0.85%。其中以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所数量最多,发表13篇;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数量最少,发表0篇。

结合表1和表2数据进一步分析可知,中小学体育教师近五年来在期刊及特色期刊发表的论文数分别占近五年期刊数总体比例的9.87%和39.1%,而在核心期刊所发表的论文数量却只占各类期刊总体比例的0.13%,从中可以了解到现阶段中小学体育教师所发表的论文数量较多,但是论文级别整体较低,论文质量及所作科研的可借鉴价值不是很高,间接说明中小学体育教师现阶段科研能力不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体现着自身的科学探究创新能力,由于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我国体育教师队伍中所占比重较大,并且这一时期的体育教育直接关系到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因此,针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能力不足这一现状进行探讨和分析,并对此提出相应的建议和策略,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引。

2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能力不足的原因

2.1内在因素

2.1.1体育教师自身理论知识占有量导致的科研能不足体育教师科研能力欠缺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体育教师自身理论知识的不足。从体育教师自身而言,多数人认为,体育实践重于理论,导致自己在获取理论知识时产生心理上的倦怠,而这种倦怠,直接导致科研能力的不足。另外,大多数教师是高水平的退役运动员或各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在之前的训练和在校学习过程中,专业技能的培养占据了大部分时间,相对的也就造成了体育从事者在技能训练和理论学习上的精力不均,造成理论知识薄弱。另一方面,由于运动员和体育专业学生接受体育训练的时间较早,并且技能训练占据了其大部分的时间,中学教育系统性的培养遭到破坏,导致其文化基础较为薄弱,理论知识较为贫乏。造成了运动员或体育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缺乏相对应的系统理论知识学习的情况,导致其在工作中不能真正的做到以理论知识促进技能的提高,也不能应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学生在课堂中的问题或自身在教学中的不足。体育科研工作不仅需要体育工作者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将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相结合,真正做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此外,体育教师文化知识基础薄弱也是导致其科研能力欠缺的因素之一,即使能够发现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但却不能将其上升为理论研究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也是体育教师群体在科研工作中的一种缺憾。

2.1.2对体育学科传统的思维定势导致教师科研积极性降低中小学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育的一线工作人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出大量的示范动作,对于技能的掌握也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传统观念认知看来,衡量体育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方法主要以体育教师自身技能水平的高低为标准,理论水平掌握程度的多少则被看作是无关紧要。现阶段绝大多数的体育教师依然持有“体育以技能为核心”的观念,认为理论知识水准的高超远不如技能动作水平的高超受人认可。因此,体育学科一直处于技能占主导地位的状态,体育学科中的理论发展也较为缓慢。体育教师作为体育参与者中的一员,在“重技能,轻理论”的观念指导下,导致体育教师理论知识水平掌握程度较低,科研意识淡薄,对待科研的态度始终呈现片面性、曲解性,不能正确地认识科研工作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造成部分体育教师认为体育与科研二者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自己的工作任务主要是体育教学而不是体育科研。这对体育教师参与科研工作,提升个体科研能力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另一方面,出于对体育学科的传统思维定势导致体育教师较少的去考虑改变现状,反复执行较为低下的工作。而科研工作在外界认知中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职业声望,或者只有社会的主流学科才有资格开展的一项工作,因此外界对体育和科研二者认知的差距给体育教师造成的压力使得许多体育教师望“研”却步。

2.1.3对体育学科地位的认识偏差引发教师职业倦怠

出于人们对体育教师存在“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刻板认识,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在应试教育的巨大升学压力下过度追求升学率,以身体锻炼为主的体育学科一度被列为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副科”,学科地位低下。因此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不论是在整体教师队伍中的职业声望还是在社会中的大众认同感都比其他学科教师要低。学科地位低下间接造成学生、家长以及教师对体育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而体育学科地位低下则直接影响了体育教师在工作中的自我认同感,挫伤其工作积极性,造成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消极怠工。体育教师受学科地位低下的影响,在对待课堂教学、在职继续教育、体育科研等工作的开展上积极性大大降低,造成以体育教师和学生为主的课堂群体对体育学科未能树立正确的认识,平时忽略对体育科研资料的收集与积累,导致体育教师对科研工作的关注与了解甚少,个体科研敏感度和科研工作能力降低。

2.2外在因素

2.2.1体育信息实时传输性差

在体育信息建设方面,政府管理部门对硬件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远比对软件开发和体育信息收集整合的投资建设要大。从而导致硬件设施建设充足,软件开发却相对缺少,造成体育信息传输的衔接性大大降低,信息的收集整合严重缺乏,不能满足对体育教师的需求。我国现阶段中小学体育在体育信息传输上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体育信息资源整合的实效性落后,由于缺乏对体育前沿信息实时动态的掌握与了解,造成体育教师在科研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结合上存在着严重脱轨,只能依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此外,由于中小学体育教师之间开展的交流活动也比较少,造成体育信息的流通性较差,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整合,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几乎处于信息闭塞的状态,体育信息的整合和共享几乎不能有效涵盖欠发达地区,造成绝大部分的体育教师缺乏对最新体育动态的了解,无法对科研工作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展开。

2.2.2科研氛围差科研氛围对于科研工作具有较大影响,体育教师群体普遍受“重技能,轻理论”思维定式的影响,造成体育教师对体育科研工作的认识不到位,体育科研工作的开展较为缓慢。此外,由于学校缺乏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系统的科研培训造成其知识更新速度慢,教学结构改善不明显,中小学体育教师不能用正确的科学方法进行科研工作,教学中的实践无法科学转换成理论指导,做出的科研成果没有很大的可供参考价值。而对于刚参加工作的青年中小学体育教师来说,他们虽有着强烈的科研意识,对科研工作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也有着深刻认识,但由于缺少可供利用的体育设施、科研资料查阅整合较为困难以及科研工作缺乏科学的纠正指引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都不同程度制约了青年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科研工作积极性。另外,“同工不同酬”是目前存在于中小学体育教师学校教育工作中较为普遍的问题,中小学体育教师在学校教育中不仅课程任务繁重并且还要组织课间活动、课间操等课余锻炼,科研工作的开展受到时间限制、薪资待遇低以及科研经费缺少等方面的影响。体育教师科研工作不仅受到人文设施环境影响,还受到工作待遇环境的影响,这些对科研工作的进行具有较大的阻碍。

2.2.3科研评价机制不科学体育教师的科研工作能力作为对其教学综合评价的指标之一,对体育教师参与科研工作具有相对的推进作用。但是在现有的教师评审工作中依旧存有评审的不足之处,例如有的教育管理部门工作不负责,过分注重职称评审的外在工作,对评审的内在工作关注较少,导致体育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时只注重论文数量的发表,曲解科研工作的意义,造成体育教师在科研工作的开展上缺乏主动积极性,不能正确的认识对待科研工作,发表的科研论文缺少可借鉴价值,不能更好的深入指导体育教学实践工作。此外,青年体育教师在高校浓厚的学术氛围培养起来的科研习惯使其成为体育科研工作大军中的新鲜血液,而在学校教育的评职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资历一直作为评审的一个重要标准,评职制度的“论资排辈”压抑了青年体育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导致其在科研工作上很难做出成绩。由于体育教师在这种不科学的评价机制下,将只是当作工作晋升的工具之一,从根本上扭曲了教师对体育科研的认识,从而导致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论文质量较低、可鉴性较差、科研工作进展缓慢等问题的产生。

3提升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对策

3.1理论和技能同步提升,加强教师理论知识学习

体育学科要实现长远发展必须要转变体育教师对体育所保留的传统认知,不断加强体育教师的理论学习,实现理论指导技能,技能丰富理论的同步提升。体育教师注重自身运动技能提高的同时还应注重加强体育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逐步提升体育教学水平并加强对科研工作的认知。使体育教师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渐认识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改变以往的传统认知,真正做到体育教师的理论和技能同步提升。此外,体育并不是单一的技能指导型学科,体育教学过程中要牵涉到多门学科的综合运用,体育教师有必要加强对文化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把握,及时更新自身专业知识,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提升对体育科研的自信。体育教师还应多关注一些高质量的核心论文期刊,将其理论和教学实践能高效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体育科学理论来高效指引体育教学,改变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所存在的定势思维,加强对体育科研的认识,平衡体育教学中技能和理论二者的关系,使体育教师逐渐变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3.2提升中小学体育学科地位,加强对体育的重视

提升体育学科地位使体育学科得到应有的重视不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实现的,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和支持。为提升体育学科现有地位,我国对现有学校体育工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体育地位的提升不仅需要学校管理层切实执行教育部门所制定的学校体育政策,将有关政策全面落实到学校教育以及体育教学实践中,还需要我们对所制定的制度措施进行不断的监督和反馈,及时进行有效调整,以保证工作的科学合理性,真正做到行之有效的帮助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工作的开展。体育学科地位的提升不仅要求有制度政策的保障,教师还应该做好学校日常体育工作,充分运用学校的已有资源提升体育学科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此外,像日本的应试教育也很严重,但是学校体育工作并没有得到松懈,我们完全可以向国外学习他们较为成功的经验,指引现阶段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3.3广泛开展交流合作,提高信息传输效率

信息的有效传输需要体育教师之间不定期的进行交流合作,以此达到对体育信息的有效整合。这种交流活动不应该仅限于本校体育教师的交流,也不是某个学校和某几个学校的单独行为,而应该是一种有相关部门牵线,多层面,多渠道的交流活动。本校内的交流活动可以在各个学科间共同展开,从而开阔体育教师的视野,吸取其他学科的优势,转化为自身的发展动力。此外校与校间,市与市间,省内,国内,甚至是国外的交流活动都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这样广泛的交流活动,教师之间可以互动有无,共同进步。另一方面,交流活动的形式不应该是单一的面对面式大家坐在同一间房间里的交流,而应该是多种渠道的。例如通过网络,特别是微博、微信这种形式,不但省时省力,更提高了交流的效率。通过广泛开展交流活动,使体育信息的传输渠道更为宽广,有效把握科研信息的实时动态,提升体育教师的科研动力。

3.4提高体育教师的工作待遇,创设良好的科研氛围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不仅要靠自身的努力,相关部门还应该进一步提升其应有的薪资待遇并给与提供相应的物质保障,缓解因参与学校日常管理而带来的工作压力,重视体育学科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使体育教师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科研工作中。除了对体育科研的物质支持外还应对体育教师进行不间断的在职继续教育科研培训,提升体育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及时更新体育教师自身知识结构,做到理论与技能的良性成长。除此之外,国家还应对学校教育中的体育设施进行一定的投资修建,使体育教师可以具备良好的场地进行教学,使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以理论指引技能,以技能转变理论,真正做到理论和技能的相辅相成。而对于刚就业的青年教师来说,则应该多鼓励他们在教学中发现问题,为今后科研工作的开展积累科研资料。另一方面,学校管理部门还可以组织优秀教师成立学科科研小组,对教师的科研工作进行及时的纠正指引,以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3.5建立科学的评审制度,端正体育教师教学态度

科技教师论文篇8

在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化、大众化的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已成为我国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手段。1998―2004年,我国共新增设本科院校171所。技术本科院校是新建本科院校中走技术应用发展道路的一类学校。随着技术本科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招生数量逐年增加,青年教师的比重也逐渐增大。青年教师是技术本科院校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所以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健康蓬勃发展的保证。

技术本科院校青年教师的成长不仅要遵循教师职业发展的基本规律,还要符合技术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因此技术本科院校的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具有其特殊性。

(一)青年教师成长的基本规律

青年教师成长是一个长期的探索实践过程并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美国学者卡茨认为,教师的职业生涯可分为求生存、巩固、更新和成熟等阶段。我国学者张民选先生提出教师成长六阶段论,即教师成长需经历职前教育期、入门见习期、热情建构期、专业挫折期、稳定更新期与离岗消退期。虽然国内外学者的划分标准和方式不尽相同,但大都认为,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持续探索、反复借鉴的过程,并无绝对的界限,同时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反思、更新自我的过程。

(二)技术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

1.技术本科教育是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

我国教育家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对“技术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定义,狭义的技术教育是教育的一种类型,有独立的学校教育体系,是培养技术员类人才的职业准备教育,包括中专、大专、本科以及研究生等多个层次。技术本科教育即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是为进入应用科学和现代基础技术领域就业的学生提供为期四年的学术与职业准备、实施技师基本训练的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技术本科教育是技术教育发展的高级阶段。

2.技术本科教育以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

根据在社会活动中的职能分工,可将社会人才分为科学型、工程型、技术型与技能型四类。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人才之间出现界限模糊的迹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逐步上升,这就要求不能把各类人才所担负的工作岗位绝对化。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技术本科教育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的工作岗位多在生产、管理第一线,除补充、完善工程型人才的工作,将工程型人才的具体设计方案转化为现实产品外,还能独立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问题,甚至可以承担技术改造与更新的责任。这类人才的最大特点是不仅能掌握某一技术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原理,而且还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擅长将技术创新应用到生产与生活中去。

3.技术本科教育强调校企合作

技术本科教育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种新兴的本科层次的教育,具有崭新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方向,其肩负着国家战略发展和产业需求的使命,是国家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耦合点。这种新的使命和职能决定着技术本科教育在办学模式和发展路径等方面要与行业、企业建立密切联系。依托行业、企业办学,吸引行业、企业参与办学,是技术本科教育生命力的维系点,是其发展壮大的内在需求。

4.技术本科教育需构建“双结构型”师资队伍

技术本科教育要求教师一方面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岗位技能,因此技术本科教育强调“双结构型”师资队伍的培养。“双结构型”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从教师结构来说,既有来自高校的,又有来自企业的,既有侧重于专业理论教学的,又有侧重于专业技能教学的;二是从教师个体来说,既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又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逐步向讲师―工程师、讲师―注册会计师等复合方向发展。

(三)技术本科院校青年教师的特殊性

基于技术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以及青年教师成长的基本规律,技术本科院校对青年教师提出了以下要求:

1.青年教师必须加快缩短适应期年限,通过个人努力熟悉学校环境,尽快完成两个角色转变,一是由大学生、技术员等向教师的角色转变,二是由教学知识向教学能力的转变。

2.青年教师要进行多样化学习,校内向名师学,校外向同行学。向有良好师德修养和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学习能够帮助青年教师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利用假期进行国内外访学,参加境内外各项学术交流活动,能够开拓青年教师的视野,扩展其科研思路。

3.青年教师要积极投身于科研活动。参与科研是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有效推动青年教师投身科研也是技术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重点。学校鼓励青年教师积极申请各类科研项目,在项目申请、工作规划与研究方法等方面给予经验指导,同时学校在校内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的审批上应向青年教师倾斜。

4.青年教师必须逐步提升实践教学能力。技术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双结构型”的师资队伍建设,青年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比重逐渐加大的新生力量,尤其要加强对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青年教师可通过校企合作、校企共建产学研基地,直接参与企业的科研攻关和技术创新,在实践中逐步提升自己。

二、技术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培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为适应因学校转型而引发的师资队伍建设调整,形成中青年相结合的教师梯队,保证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及企业对理论指导的需求,技术本科院校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变得越来越紧迫。

(一)“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到“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转型引发师资队伍建设调整

技术本科院校在升本前的专科时期实行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教育,因此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开展教育教学工作,重专业设置,轻学科建设。而本科是建立在学科基础上的专业教育,升本后的技术本科院校应强化学科建设。在发挥自身办学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技术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主体应是技术学科,以创新型技术人才的培养为主。应当承认,技术本科院校由于起点底、基础薄弱,而学科建设又是一个漫长且不断优化的过程,引发了师资队伍建设策略的调整,需要建设一支具有技术本科院校特色的中青年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汇聚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与学术骨干,培育优秀的学术团队,从而提高技术本科院校的办学水平。

(二)从教师队伍的职业生涯及专业发展角度看,青年教师要从教学型转变为教学科研并重型

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不单纯是教师个人的事情,还存在着教师自身完善与高校发展定位的协调一致性问题。技术本科院校不同于研究型、综合性高校,相应地,教师专业发展方向的特色创新就在于它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校教师能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科研活动,从教学型转变为教学科研并重型。因此,青年教师在追求其职业生涯成功的过程中必然需要结合技术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来对自己担负的各种教学任务进行全面规划,同时学校要参与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设立相应机制帮助青年教师制定符合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符合教师职业发展的生涯设计,并对教师的职业生涯进行开发与管理。

(三)从企业需求来看,迫切需要有深厚理论基础的教师参与科研开发

校企合作、校企共建产学研基地,不仅是技术本科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技术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企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从企业来讲,一般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经验知识丰富而理论知识缺乏,因此在科研攻关、技术创新中迫切需要理论知识的指导。真正好的企业导师可以增加企业在设计和理论方面的知识,参与企业的科研开发,帮助解决企业中的一线问题。因此,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能够实现技术本科院校和企业的双赢。

三、技术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培养的途径

(一)支持青年教师继续学习深造

初入职场的青年教师面临着提高学历层次的需求,技术本科院校应该在注重实用的基础上,制定政策,支持教师在职继续学习深造,攻读硕博士学位等。教师继续学习可以采取“边工作、边学习”或“工作一段、学习一段”的形式,使学习和工作交替进行。技术本科院校还要积极开展国外访问学者计划,选派优秀的青年教师到国外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开阔教师的国际视野,促进与国外高校、高水平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

(二)鼓励青年教师参加知识技能培训

技术本科院校首先应重视对青年教师的理论知识培训,按照高等教育对系统理论知识的要求,开设教育理论培训班,邀请各类教育专家对青年教师进行教育理论、教育研究方法和教学工作规范等方面的培训,使青年教师尽快掌握技术本科教育的教学规律,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执教水平。

其次,实践技能的培训也不容忽视。技术本科院校可聘请专家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来校开展讲座或利用寒暑假期对青年教师进行短期培训。有些技术本科院校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选择具有丰富经验的教授、副教授为青年教师担任导师,通过随堂听课、指导课件与合作研究等形式充分发挥老教师的示范和传帮带作用。同时可以有计划地选送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企业进行专项知识技能的培训。

(三)开展青年教师校外挂职锻炼工作

技术本科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行业优势和企业发展平台,实施青年教师校外挂职制度,挂职青年教师深入参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团队,严格按照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标准进行考核。学校可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激励青年教师和保障挂职制度的实施,拿出专项经费作为挂职津贴,规定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必须有企业及科研院所实践经历,成立青年教师校企联合培养工作指导委员会等。

参考文献:

[1] 刘素婷,王久梅.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7(20).

[2] 段作章,朱倩.基于教师成长规律的教师培养模式一体化建构[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8(1).

[3] 郭耿玉.关于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发展技术本科教育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论文,2008.

[4] 周江林.技术本科教育:内涵、特征及发展思路[J].现代教育科学,2008(1).

科技教师论文篇9

(二)理解小学教育教学过程

在引导师范生认识小学教师、小学生和小学教育的基础上,小学教育专业还需要引导他们理解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为此,小学教育专业可以开设小学教学论、小学课程论、小学德育与班队工作、小学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等课程。通过开设小学教学论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了解小学教学的基本环节和阶段,认识小学教学的实质、任务和内容,理解小学教学的规律、原则,掌握小学教学的方法、组织形式、小学教学媒体、小学教学评价、小学教学管理等;通过开设小学课程论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了解小学课程现象、形式,理解小学课程的实质、结构与特点、目的与内容、课程理论流派与学说,掌握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管理的理论与技术;通过开设小学德育与班队工作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了解小学德育现象,认识小学德育的实质与特点、规律与原则、德育理论流派与学说,理解小学德育的目的、内容、途径与形式,掌握小学德育的方法;通过开设小学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如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了解相应的小学学科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历史,理解其目的与内容、规律与特点,领会其课程标准与理念,掌握其开发、设计、实施、评价、管理的知识与策略。

(三)学会研究小学教育

在引导师范生认识小学教师、小学生、小学教育,理解小学教育教学过程的基础上,小学教育专业还应该进一步引导他们学会思考和研究小学教育的问题。研究小学教育是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给师范生终身专业成长与发展打下基础,小学教育专业可以开设小学教育科研方法、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比较初等教育、小学教育改革等课程,为他们成长为专家型小学教师奠定基础。通过开设小学教育科研方法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了解小学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理解教育科研的实质与特点,掌握小学教育科研的步骤和基本技能,形成初步的教育科研意识;通过开设中国教育史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历史事实,理解本民族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及其发展脉络,领会我国不同时代教育制度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把握我国教育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形成热爱祖国教育历史文化的情感;通过开设外国教育史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了解世界教育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历史事实,理解世界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领会主要发达国家不同时代教育制度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把握世界教育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通过开设比较初等教育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认识开展初等教育比较研究的意义,理解比较初等教育研究的基本内容,把握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小学教育的特点,认识我国初等教育的优势与不足,领悟世界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通过开设小学教育改革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了解小学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理解小学教育改革的实质、意义与任务,领会小学教育改革的模式与未来走向。这一部分课程内容丰富、结构复杂,在开设过程中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设置课程,有的以必修课程形式开设,有的以选修课程形式开设,否则,可能会因为教育专业课程比例的增加,挤占了学科专业课程或通识课程的课时。笔者建议将小学教育科研方法、小学教育改革设置为必修课程,其他设置为选修课程。

二、教育专业课程之活动课程的逻辑

学科课程系统性强,有助于提高单位时间的教育专业课程的教育质量和效率。但是由于它过分强调系统的学科理论和书本知识的学习,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以及探究创新和实践活动能力的发展要求。在小学教育专业之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还需要开设一定比例的活动课程,以弥补学科课程的不足,完善教育专业课程系统。因为“实践性课程的拓展与开发,是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课程支撑”。

(一)感知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专业要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就必须循序渐进地开设教育专业课程之活动课程。而这类课程的逻辑起点是感知小学教育,了解小学教师、小学生和小学。为了实现这一课程目标,小学教育专业可以开设小学教育见习课程。通过开设小学教育见习课程,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小学教师、小学生和小学,感悟小学教师职业特点和工作特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小学教育机构的特点,培养初步的小学教育工作职业情感。在实施小学教育见习课程的过程中,师范院校教师与小学教师要加强联系,密切配合,给师范生创造良好的感知小学教育的条件,督促师范生写好见习日记,引导他们对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认真分析、思考和研究,鼓励他们就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向指导老师请教,与同学讨论交流,加深自己对小学教育的认识和感悟。

(二)实践小学教育

在引导师范生感知小学教育的基础上,小学教育专业还需要引导他们亲自参与小学教育教学过程的实践。为此,小学教育专业可以开设形式多样的小学教育实习课程(如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通过开设小学教育实习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亲身经历小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面参与教研、备课、授课、辅导答疑、批改作业、考核评价、思想品德教育、课外活动指导、班级管理、少先队工作等教育教学活动,体验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特点,感悟小学教育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在实施小学教育实习课程的过程中,师范院校教师与小学教师要加强交流,密切合作,相互支持,为师范生创造良好的实践小学教育理论的条件,督促师范生写好实习日记和实结,引导他们对自己的实习见闻、体会进行认真记录、分析思考、总结和研究,为他们毕业论文选题和研究奠定基础,加深他们对已学专业知识和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职业情感。

(三)研究小学教育

在引导师范生感知小学教育,实践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小学教育专业还应该进一步引导他们去思考和研究小学教育的问题。研究小学教育是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他们成长为专家型小学教师的必要条件。为了给师范学生终身专业成长与发展打下基础,小学教育专业可以开设小学教育专业学年论文/学年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引导他们在完成这些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习教育研究、实践教育研究、体验教育研究,为他们将来成长为专家型小学教师奠定宝贵的科研基础。当然研究小学教育的课程也可以与实践小学教育的课程适当结合,相互促进,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教育专业课程之技能课程的逻辑

小学教育专业是培养小学师资的师范教育专业。按照它的培养目标,小学教育专业之教育专业课程应该培养学生哪些教师职业技能,有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但总体来看,小学教育专业教育专业课程之技能课程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即公共职业技能和学科职业技能。

(一)全面掌握小学教师公共职业技能

从小学教育专业的性质和特点来看,师范教育专业是一个服务于小学教育、小学教师、小学生的专业。因此,它有自己的专业个性特点,突出的特点有师范性、基础性、启蒙性、综合性、活动性等特点。这些特点要求小学教师必须时刻注重自身的教师形象,为人师表,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技能、书法技能、文艺活动技能、科技活动技能、体育活动技能等。除了日常教学教育工作技能外,还要有班主任工作技能、课外活动指导技能、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等。1994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规定,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基本技能训练内容包括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技能、教学工作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四大部分技能。这一大纲的规定对师范生的基本教师职业技能提出了一般的要求,具有普适性。但也有不够全面完整之处,主要是没有考虑专业方向性的要求,如它只强调了规范汉字的书写,没有对外文书写提出基本要求。显然对一个外语教师来讲,书写规范的外文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文件、学者们的有关调查与研究的成果以及时代的要求,笔者认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应该掌握如下几大基本技能,即德育技能、教学技能、社会工作技能、教育研究技能。这些技能是所有教师都应该全面掌握的基本技能,即公共职业技能。

(二)熟练掌握小学教师学科职业技能

在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由于小学教师任教课程的不同和工作岗位的差异,小学教师在掌握好教师公共职业技能的同时,还必须熟练掌握学科职业技能。即不同任课教师应该具备熟练的个性化的教师职业技能。这类职业技能由于任课教师工作任务的差异,其学科技能有自己的个性。如实验设计技能、实验操作技能、计算技能、视图技能、朗诵技能、演讲技能、写作技能、音乐示范技能、美术示范技能、体育示范技能等。

科技教师论文篇10

一、意义

(一)提高我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

面对社会急需高水平师资的这种需求,作为高等师范专业来说,我们应该大力改变职前教师教育现状。相对于中师水平、大专水平的小教学生,我们的小教学生应体现出自己的本科优势从而具备核心竞争力:不仅应该在知识储备、教学技能养成等技术层面略胜一筹,更应该在教育信念教育理想等软件层面显示出我们的优势。只有这样,我校的小教专业才能具有突出的专业特色。

(二)提升师生的人文素养。文科课程的重置,有利于师生焕发人文情感。教师厚积薄发,构建文科专业特色;学生学有所长,追求个性发展。

(三)小学教育的专业特点和文科内容的特殊性就决定了小学教育要重视训练。一定要摒弃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讲解,转换教学思路,赋予人文性内容以情感的内涵。

二、目标

小教本科专业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总目标是让学生能熟练运用教育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提高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研究能力,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培养优秀的职前教师。[1]

“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期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布鲁姆)我们首先要知道,小教文科究竟要培养什么人。

小教文科培养的是一批具有现代素质的小学(语文)教师,而不是一批文人;小教文科本科的学习不是小学语文教师单纯的学历进修,而是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能力的综合提高;小教文科本科培养的不仅是既有一定文科专业水准又有一定小学教育知识的老师,而且还应该是懂得将二者有机沟通并达到一个更高层次的教师。换言之,这样的老师,必须具备两种眼光:一是用本科的文科专业水准去把握和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二是用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来强化、提本科段的文化学习。

介于以上的原因,我们的改革目标是:以专业课程发展为核心,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抓好文科特色;即培养具有丰厚人文素养、从事小学文科教育教学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小学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具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具备从事小学文科课程教学和课程开发的能力,并在某一学科方向上有所专长,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流和沟通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

三、构想

(一)整合课程结构,突出师范性

以小学教育基础理论和实践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由此确定专业课程的结构配比,建立起由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到专业基础课程,再发展到专业研究课程的有机的、呈梯度分布的课程体系。以系统的小学教育基础理论和实践课程为核心课程,以大学文化通识类课程为基础课程,以选修课程为支持学生自我发展的辅助课程,构建大学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达到当前小学教育对“研究型教师”的培养需求;同时,也突出了“定格在本科,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学”这一专业定位。

(二)颠覆教学方法,突出示范性

侧重理论的课程,如《文学概论》、《美学概论》、《中国文化概论》和《汉语通论》等,采取“教-学-做”的“三合一“的教学模式。需要注意的是要基于研究的学习,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重视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的最好方法是多组织讨论课。

侧重实践的课程内容的,如《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口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和《阅读与写作》等,采用”观摩-评议-体验”的“三合一”教学模式。其中“观摩”指三方面内容:基于真实教学情境的教师本人的现身讲解、当地名师或新教师等上课说课、或者多媒体的视频材料等,以示范性影响、改变大家。

(三)调整教学内容,增加其特色性

首先,加设特色课程:如《民间手工制作》等,作为专业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其次,对学科内部加设特色内容,比如《唐诗宋词选读》就可以以唐宋诗词作品为依托,研究诗词鉴赏的方法,品读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还可以分成以下语文特色小组(分组设置组长。联合素质学生会,定期搞活动)(以下小组名称暂定):语言训练小组(演讲、朗诵等语言类)、设计训练小组(书法类、主题班会设计、班徽设计)、制作小组(板报制作、网页设计、手工制作等)和歌舞小组(填词作曲、影视配音等)、综合组(课本剧的编排与表演)。

(四)优化培养途径,突出实践性

教育实践的内涵包括:教师专业技能训练,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究。把终结性实习转变为过程性实践,使教育实践贯穿整个学程。学生入学后,将学生分到实验学校对口班级。主要任务是见习课堂教学、班队工作,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和学习表现,了解和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小学实施情况,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教。走进小学课堂,走进一线小学语文教师的生活,还要参加当地的小学语文教研活动,亲自体验并现场研究小语教学。从日常教学,到集中的实习上课,都要着力突出实践性。

科技教师论文篇11

二、信息时代外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内涵

(一)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CK

20世纪8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舒尔曼针对当时教师资格认证过程中忽视学科知识的现象,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PCK)这一概念。舒尔曼认为,学科教学知识是最适于可教性(germane to its teachibility)的一种形式,学科教学知识包括特定内容的教学策略和表征的知识以及学生理解和误解的知识,它是最有效的形式,最有力的类比、图解、举例、讲解和演示,即在各学科中,如何使用:模拟、图解、举例、解释与示范等最佳的方式呈现特定主题中的观念。舒尔曼强调学科教学知识是区分学科专家与教学专家最明显的标志。随后,有关学科教学知识的研究逐渐兴起。

在舒尔曼提出学科教学知识概念伊始,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还未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因此,很少有人把技术知识作为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一个必要成分列出。2006年美国学者米什拉和科勒(Mishra, P.,& Koehler)在《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教师知识的一种全新框架》一文中指出,“技术作为一个知识系统,通过它自己的偏见和功效使一些技术比其他技术更适合在某些教育情境中使用”,提出将教师利用技术进行有效教学的知识整合到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中的新框架,并称之为“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TPCK),它是学科知识、技术知识(计算机、因特网、数字视频等)和教学法知识(教学策略、教学程序和方法等)三者之间动态整合的产物,是关于教师在具体情境中如何利用技术进行教学的一种高度综合的复杂知识。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是学科内容知识(Content Knowledge)、教学法知识(Pedagogical Knowledge)和技术知识(Technological Knowledge)这三个知识要素相互作用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而不是三者之间简单的叠加。它们既彼此独立作用,又相互整合作用。成功的整合技术的教学实践要求持续性地创造、维持及重建各要素之间的动态平衡。TPCK的习得有助于教师进行更有效的表达,特别是使用技术转换对学习者来说理解有障碍或对教师来说表达有障碍的特定话题。

(二)信息时代外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内涵

我国目前对外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尚未有统一的标准和具体要求。戴曼纯、张希春通过调查认为,合格的英语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有过硬的英语基本功;懂教育理论,了解学生的心理及二语习得的基本规律;了解中西文化,能将文化内涵渗透在英语教学中;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能用多媒体等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紧跟应用语言学理论的发展。陈坚林教授指出:“计算机在外语教学上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其辅助的功能,计算机已经从辅助的角色逐渐地走向了教学的前台”“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将逐步演变成计算机主导教学模式”。

根据Mishra和Koehler对TPCK框架的解释,良好的用技术教授语言的知识基础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如何使用技术表征语言和文化概念的理解;二是从建构主义观点出发,用来提高学生语言文化能力的教学法;三是对学生的先验知识,特别是对二语习得理论、认知理论的理解;四是对多变的教学环境或情境所带来的文化、语言和价值观的冲突的理解;五是对当前和新兴技术如何应用于改进现有知识、维护原有知识和拓展新知识的理解。

因此,信息时代外语教师的专业知识应是外语学科内容知识、外语教学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关于学习情境的知识以及技术知识的整合(TPCK)。

图1 模型中的5个向外扩展的椭圆代表构成外语学科教学知识的5种成分处于动态发展的状态,向内的箭头表明5种知识不断交融,形成处于核心地位的整合技术的外语学科教学知识,并对其产生影响。而中心部分向外的箭头则说明随着5种知识的持续完善,个体的外语学科教学知识也在相应提升。

1.外语学科内容知识

外语教学相较于其他学科有其特殊性,其他学科的教学是用给定的“工具”去学习新“内容”,而外语教师所教授的语言既是“工具”又是“内容”。“工具”与 “内容”的一体性使得外语学科内容知识成为外语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是外语教师从事教学的先决条件。外语学科知识是教师对外语学科基本知识、概念、理论方法等的综合理解,包括语言基础知识、听说读写译等语言运用技能、应用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文学、测试评价和教材开发等众多相关专业知识和能力。

2. 外语教学知识

外语教学既是传授语言文化知识的过程,也是训练语言技能的过程。外语学科教学知识应包括普通教育学理论知识以及对外语教育理论的个人理解与实践。如: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灵活使用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和示范、举例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积极互动的课堂氛围以及课外自主学习环境。教师能否形成符合教学实际需求、具有自身独特风格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策略是决定其能否成为一名优秀外语教师的关键。

3. 学习者的知识

学科教学知识的核心内涵在于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可学的形式,其核心因素是“立足学生立场,实现转化”。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策略、学习态度、学习动机等有关学习者的知识不仅会影响学生个体的知识构建,更关系到教师教学策略的设定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因此,教师要了解不同层次、不同地域学生的学习背景和需求,以此为根据及时调整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身的教学认知水平。

4. 情境知识

从一定程度上讲,外语学科教学知识属于“触景生知”,无论是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还是教育学知识的获得都离不开特定的教学情境。外语学习情境的知识广义上是指有关社会、政治、文化和周围环境等方面的知识,狭义上是指学校、班级和课堂等实际教育情境知识。外语教学的目的不是学习者机械记忆背诵文本所提供的语言知识,而是外语教师创建与主题相关的交际情境,促使学生参与到情境中来,使“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交融,教学中的主体真正发挥了自己的主动性,教与学得到最大的发挥。

5. 技术知识

随着信息技术对教育的不断渗透,技术知识已经成为教师知识结构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尤其是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整合更是引人关注。整合技术的外语学科教学知识实际是外语教师理解、应用技术改善并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的过程。外语教师的技术知识应包括:具有基本的技术知识和技能;能应用技术整合教学知识和技能提高教学质量;能应用技术记录、反馈和评价;能应用技术促进交际、合作以提高教学效率。

三、信息时代外语教师TPCK的发展

吴一安认为构成优秀外语教师素质的4个维度是外语学科教学能力、外语教师职业观和职业道德、外语教学观、外语教师学习发展观。因此,“新的培养模式要在正确教育观和教学理念引导下,注重外语学科教学能力的培养, 并在培养过程中引入促进教师学习发展的机制。

(一)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学科教学知识水平

1.提升学科教学知识

我国高校外语教师在教学任务繁重的情况下,长期重复基础性的教学,如果不能加强学科知识基本功的训练,专业知识会停滞不前,出现语言石化现象。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之下,教学要求的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对教师教学考核标准的提高都使大学英语教师面临职业发展过程中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必须不断提高专业知识的水平才能契合职业发展的要求。教育学知识是教师学科教学知识中重要的成分之一,教育学知识的缺失会导致教师无法成功建构其自己的学科教学知识。教育学知识使教师具备设计与实施教学方案、调整教学策略的能力,并有助于形成认识框架和为经验重新命名。根据自己的学科知识和关于怎样使教学内容更易于被学生接受的知识,外语教师会对要整合的技术做出决策。因此,外语教师对教学知识的不断重构对其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提升信息技术知识

相较于大多数传统教学技术的明确性、稳定性和功能透明性,信息技术则是多变、不稳定和不透明的。新技术扩展了外语课堂的视野,因特网、聊天工具、电子邮件、视频等数字技术已经改变了教师向学生介绍文化的方式。对于广大二语习得者来说母语学习者的语言环境是无法复制模拟的。而新技术不仅为学生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搭建文化桥梁的机会,特别是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ALL)的研究,它将着眼点置于技术如何塑造外语教师以及如何辅助其更有效地呈现学科教学知识。

但相关调查报告发现,高校外语教师信息素养与目前英语教学改革形势很不相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普遍缺乏系统理论知识;二是实际操作能力不足;三是不熟悉网络信息资源和学习软件;四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不足等等。所以, 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技术能力, 首先要使广大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提高自身信息素质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责任感,能自觉主动地加强学习与实践, 不断提高自己认识、掌握并创新地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语言教学的能力。

(二)彰显主体意识,树立自主发展观

周燕在《高校英语教师发展需求调查与研究》一文中指出绝大部分受访教师具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愿望。出国进修、脱产学习是最受教师青睐提升专业水准的途径,但因资源紧缺及条件限制,绝大多数教师无法获得这样的机会,另外仅仅依靠短短一年半载的进修学习根本不能满足外语教师长期乃至终身职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对于外语教师而言树立自我发展的主体意识,通过个人反思以及群体协作促进自身发展是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并且切实可行的教师职业发展途径。

科技教师论文篇12

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在教学中将特定的学科教学内容加工转化,形成的学生能够接受的知识。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需要教师对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学生知识、情景知识等进行整合,并对教学经验不断归纳、总结与调整,因此,学科教学知识具有实践性、情景性和个体性。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揭示了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复杂过程,对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更为深入与科学。

高职学院是为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一线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也不同于学科教学的教师,因此,本文把高职“双师型”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称为技术与高技能教学知识,高职“双师型”教师实际上就是具备技术与高技能教学知识的专业教师。

当前,在高职学院进行的“双师型”教师建设中,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理解也存在简单化现象,认为“双师型”教师就是具有理论教学和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WWw.133229.COm学科教学知识观为我们认识“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对高职“双师型”教师建设也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促进教育、劳动和学科领域知识的全面协调发展

普通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主要来源于学科——教育两个领域的知识,而高职专业教师的技术与高技能教学知识的形成至少来源于教育一劳动一学科三个领域,此外,还需要其他领域的知识,如文化知识、语言表达知识、语言交际知识等。

技术与高技能教学知识的形成与以上领域的知识都存在联系,特别是劳动领域的知识对高职专业教师来说显得尤其重要。因此,完善高职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使不同领域知识协调发展,是“双师型”教师建设的基础。

目前高职学院的专业教师,无论是从生产一线引进的教师,还是直接从工科大学毕业的教师,他们的知识结构都存在一定问题。从生产一线引进的教师主要缺乏教育领域的各种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可能滞后,技术和工艺应用的知识也可能逐渐滞后;从工科大学毕业的教师,既缺乏教育领域的各种知识,又缺乏技术实践领域知识,而且专业领域知识往往也需要不断更新。这些不利因素都将制约专业教师技术与高技能教学知识的形成,影响到“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因此,高职学院在培养“双师型”教师时,首先需要对不同专业、不同成长过程的教师的知识结构进行科学的诊断,确定培养内容,然后结合学校和专业实际,采取不同的培养模式和不同途径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使不同领域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为教师技术与高技能教学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二、加强对教师企业实践的管理和指导

劳动领域的知识是高职业专业教师知识结构与学科教学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同之处,也是高职教育职业性与技术性的体现。因此,参加企业实践,获取劳动领域的知识,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必由途径。

政府管理部门和学校都非常重视专业教师的企业实践培训,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教师参加企业实践的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工作缺乏科学管理和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养效果。因此,应该加强对教师企业实践的管理和指导。

首先,要明确参加企业实践的目的和任务。专业教师参加一线生产与管理活动,其目的就在于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最终提高自己技术与高技能教学能力。因此需要了解一线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素质、能力和人才成长规律等劳动领域的各种知识,避免只是把任务局限在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上,将企业实践的意义简单化。

其次,在参加企业实践前做好知识储备工作。在教师加企业实践之前,需要对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进行评估,针对性地完善其知识结构,特别是职业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储备,以保证在企业实践活动中,能够用职业教育理论知识去整合实践知识,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技术与高技能教学能力。

最后,加强对教师企业实践活动的指导与管理。一方面,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参加教师企业实践的管理。企业需要保证教师能够在生产一线获得尽可能多的生产技术信息、人才管理信息,并对操作能力进行考核;另一方面,学院应引导教师在实践活动中,要从职业教育的需要出发,学习实践知识、技术知识、技术人才成长的知识等有教育价值的知识,并转化为课程内容,形成良好的职业技术教学能力,并对教师的职业技术与高技能教学能力发展情况予以评估。

三、通过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使教师形成技术与高技能教学知识

技术与高技能教学知识的形成是基于教学实践,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内容不断改造,转化为有利于培养学生技术和高技能的内容,并以有利于学生接受的形式呈现。因此,专业教师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并不意味着就具备良好是技术与高技能教学知识,还需要通过教学实践和教学科研活动,把不同领域的知识不断整合,在实践中不断反思,逐渐形成独特的具有自我经验的技术与高技能教学知识。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学科研是当前培养教师技术与高技能教育能力的重要途径,但也是当前高职学院科研管理工作比较薄弱的地方。高职学院应充分调动基层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基层教研组以职业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学校专业、教师队伍现状、学生实际等情况,大力开展主题教育教学科研活动。

科技教师论文篇13

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在教学中将特定的学科教学内容加工转化,形成的学生能够接受的知识。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需要教师对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学生知识、情景知识等进行整合,并对教学经验不断归纳、总结与调整,因此,学科教学知识具有实践性、情景性和个体性。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揭示了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复杂过程,对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更为深入与科学。

高职学院是为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一线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也不同于学科教学的教师,因此,本文把高职“双师型”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称为技术与高技能教学知识,高职“双师型”教师实际上就是具备技术与高技能教学知识的专业教师。

当前,在高职学院进行的“双师型”教师建设中,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理解也存在简单化现象,认为“双师型”教师就是具有理论教学和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学科教学知识观为我们认识“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对高职“双师型”教师建设也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促进教育、劳动和学科领域知识的全面协调发展

普通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主要来源于学科——教育两个领域的知识,而高职专业教师的技术与高技能教学知识的形成至少来源于教育一劳动一学科三个领域,此外,还需要其他领域的知识,如文化知识、语言表达知识、语言交际知识等。

技术与高技能教学知识的形成与以上领域的知识都存在联系,特别是劳动领域的知识对高职专业教师来说显得尤其重要。因此,完善高职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使不同领域知识协调发展,是“双师型”教师建设的基础。

目前高职学院的专业教师,无论是从生产一线引进的教师,还是直接从工科大学毕业的教师,他们的知识结构都存在一定问题。从生产一线引进的教师主要缺乏教育领域的各种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可能滞后,技术和工艺应用的知识也可能逐渐滞后;从工科大学毕业的教师,既缺乏教育领域的各种知识,又缺乏技术实践领域知识,而且专业领域知识往往也需要不断更新。这些不利因素都将制约专业教师技术与高技能教学知识的形成,影响到“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因此,高职学院在培养“双师型”教师时,首先需要对不同专业、不同成长过程的教师的知识结构进行科学的诊断,确定培养内容,然后结合学校和专业实际,采取不同的培养模式和不同途径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使不同领域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为教师技术与高技能教学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二、加强对教师企业实践的管理和指导

劳动领域的知识是高职业专业教师知识结构与学科教学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同之处,也是高职教育职业性与技术性的体现。因此,参加企业实践,获取劳动领域的知识,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必由途径。

政府管理部门和学校都非常重视专业教师的企业实践培训,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教师参加企业实践的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工作缺乏科学管理和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养效果。因此,应该加强对教师企业实践的管理和指导。

首先,要明确参加企业实践的目的和任务。专业教师参加一线生产与管理活动,其目的就在于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最终提高自己技术与高技能教学能力。因此需要了解一线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素质、能力和人才成长规律等劳动领域的各种知识,避免只是把任务局限在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上,将企业实践的意义简单化。

其次,在参加企业实践前做好知识储备工作。在教师加企业实践之前,需要对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进行评估,针对性地完善其知识结构,特别是职业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储备,以保证在企业实践活动中,能够用职业教育理论知识去整合实践知识,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技术与高技能教学能力。

最后,加强对教师企业实践活动的指导与管理。一方面,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参加教师企业实践的管理。企业需要保证教师能够在生产一线获得尽可能多的生产技术信息、人才管理信息,并对操作能力进行考核;另一方面,学院应引导教师在实践活动中,要从职业教育的需要出发,学习实践知识、技术知识、技术人才成长的知识等有教育价值的知识,并转化为课程内容,形成良好的职业技术教学能力,并对教师的职业技术与高技能教学能力发展情况予以评估。

三、通过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使教师形成技术与高技能教学知识

技术与高技能教学知识的形成是基于教学实践,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内容不断改造,转化为有利于培养学生技术和高技能的内容,并以有利于学生接受的形式呈现。因此,专业教师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并不意味着就具备良好是技术与高技能教学知识,还需要通过教学实践和教学科研活动,把不同领域的知识不断整合,在实践中不断反思,逐渐形成独特的具有自我经验的技术与高技能教学知识。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学科研是当前培养教师技术与高技能教育能力的重要途径,但也是当前高职学院科研管理工作比较薄弱的地方。高职学院应充分调动基层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基层教研组以职业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学校专业、教师队伍现状、学生实际等情况,大力开展主题教育教学科研活动。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