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学位论文实用13篇

药学学位论文
药学学位论文篇1

1.2学习要求的不同

学术学位硕士应遵循课程学习与科研并重的原则,要求掌握本学科的专门知识与技能,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相关专业外文资料,熟悉本学科相关领域的学术发展动态,能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承担本学科的科研、教学(或)临床工作,具有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完成学位论文要求的科研工作的同时,在导师指导下,从事一定时间的专业技能实践,以增强实践能力;专业学位硕士应遵循课程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使硕士研究生既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又具有较强的从事科学研究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应基本具备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达到执业中药(药)师注册申请的专业技术要求;能胜任药物生产、质量评价与控制、新药研发、药品注册、流通管理、合理使用、临床及社会服务等工作,注重加强专业技能的实践及训练,同时亦应在导师指导下,参加一定的科研工作,参加学校组织的专业任职能力考核,任职能力考核内容须与行业资格标准衔接。

1.3培养方法的不同

学术学位硕士实行研究生处、二级学院、学位点共同管理,导师(导师组)全面负责的模式,课程学习所占比例较专业硕士大;专业学位硕士坚持与实践和应用结合,采用“校-企合作”、“政、校、行、企”合作的“双导师制”培养方式,理论课程教育在校内完成,实践环节到产业部门实施,所选的课题要注重实用性、创新性及服务于社会的实际需求。学分方面学术学位以课程学分和学术活动学分为主,专业学位以课程学分和实践能力学分为主。设置课程学术学位应根据学科内在逻辑来设置,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三者之间的课程结构体现层次性、衔接性和递进式,形成一种纵向深化为主的知识结构,而专业学位应符合专业人士的职业需求,进行多元化综合性教育,同时注重职业道德等人文教育。

1.4论文选题的不同

学术学位硕士多立足本专业研究领域进行基础或应用基础研究,具有创造性、理论性,提出新发现、新方法、新理论,解决新问题;而专业硕士主要从事应用性研究,具有创新性、实用性,侧重实践探索的创新,应紧密结合中药产业的实际需要,对中药产业领域中某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制订、设计调查方案,收集资料,在现场实践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对策和研究课题,论文能够体现综合运用所学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独立承担专业领域实际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能力。

1.5就业方向不同

学术学位硕士多继续攻读博士,或到教学、科研单位从事中药学教学工作、科研工作;而专业学位硕士多到生产企业、市场营销部门、医院临床药学部、药房以及医药公司从事技术、产品开发、管理与销售、质控监管等工作。

2中药学学术学位硕士及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分析

2.1两种培养类型的意义

中药学学术学位硕士和专业学位硕士仅是两种不同培养方向的研究生,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两种重要类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一种强调学术研究,一种强调应用实践,没有优劣之分。认为专业学位硕士文凭“含金量”不如学术学位硕士,或者认为学术学位硕士不能获得高薪资工作而不如专业学位硕士的观点,都有失偏颇。中药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传承和发展既需要教学科研人才,也需要从事药物生产、质量评价与控制、新药研发等方面的专门人才,两种培养方式需要并行共举,不能相互取代。

2.2目前存在的不足

学术学位硕士的培养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体系,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目前多为单一导师指导研究生,导师知识和精力有限,培养模式缺乏多样性,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僵化,缺乏灵活性,学术交流的范围较小,研究生课题研究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了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业压力日趋增大。中药学专业学位硕士属于新设学位类型,起步较晚,社会认可度较低,培养机构重视程度不够,师资和生源不足,没有成体系的培养模式可供借鉴,从招生选拔的方式到整个培养过程皆因未能走出学术型研究生模式而遭诟病,课程设置多参考学术型硕士的课程设置,课程的应用性及实践性不强,不符合培养需要,部分课程缺乏相应的教材,仅有学术型的教材或授课教师的讲义或提纲,容易造成教学内容和专业实践的偏离。另外作为职业指向性较强的学位类别,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必须与执业中药(药)师资格证书制度紧密联系,目前的准入制度还不健全,更缺乏国际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2.3改进方向

对于学术学位硕士,应改变目前单一的导师制度,改为导师小组指导研究生,既有利于扩大信息渠道、扩充知识面,更好地进行资源共享和学术交流,又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此外,增强学术学位硕士的实践能力,灵活设计教学方法,扩大学术交流范围,给予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充分的思考空间,提高创新的积极性。对于专业学位硕士,应加大宣传力度,认识到设置专业学位是出于中药学学科本身的发展需要,也是适应国内外专门人才培养的需要,办学机构应各方配合,确保物资经费、师资配备,做好专业学位的相关工作,要充分借鉴国外药学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以及广州中医药大学等先驱院校的经验,立足中药学学科发展现状,突出自身特色,以产学研结合打造中药学专业学位主要培养环节,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充分体现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培养规格之间的差异,即使同一门课程也应名同而实异。最后,还需要社会各界推动,实现专业学位硕士学历或学位与国家执业中药(药)师资格的挂钩,推进国际中药职业标准化资格认定。

药学学位论文篇2

本科专业,培养掌握中药学基础知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熟悉中医学、药学等知识和能力,能在中药流通、使用、生产、检验领域从事中药调剂、合理用药、中药制药、质量检验等符合中医药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可从事如下工作:药店、医院、保健品店等的调剂、合理用药及养生保健等工作;中药相关企业的经营、管理、质量检验、质量控制、临床监察、生产、研发、信息网络等工作;中药及天然药物相关实验室技术工作。

1.2 我校中药学专业毕业论文工作概况

根据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方案,中药学专业培养应用型中药学本科人才,而非研究性相关人才。本专业采取3+1培养模式,即:利用3学年进行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的学习;利用1学年进行毕业实习及岗位实习,使学生在岗位实习中进行中药相关岗位实训并完成毕业论文。在毕业论文工作中,力求围绕毕业论文的核心目的,以实际岗位工作为核心,在毕业论文中解决实际问题。

2 我校中药学专业毕业论文的实践及成果分析

我校中药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目前已完成2011届、2012届及2013届,在毕业论文工作中,根据实习单位特点及具体实习工作内容,以培养方案为核心,不断地对毕业论文工作的过程、形式及管理等方面进行实践,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2.1 选题阶段灵活,双指导教师选派,旨在解决实际问题

由于我校中药学专业大多数学生进入不同实习单位或不同岗位,原则上要求一人一题,与岗位相结合并考虑实用性[1],要求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后,结合实习单位具体情况、实习具体内容及自我兴趣自拟选题。选题务必紧扣培养目标,可利用一种或几种研究方法综合研究,且有可实施及可操作性。首先在实习单位指定指导老师,因为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期间一直在岗位实习,实习单位老师可随时指导学生;同时,学校会配备1名校内负责教师协助指导,跟校外实习单位的老师沟通,高质量地全过程管理学生的毕业论文。对于实习单位没有相关指导老师的,结合选题的同时,在学生、教师双向选择基础上,选派校内老师作为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并实行负责人制。

3 毕业论文选题类型的多样化

3.1 鼓励支持科研型毕业论文形式

学生实习单位是科研院所或医药公司的,在实习过程中参与中药研发等项目,毕业论文与科学研究相关,这与大多数高校中药学专业毕业论文一致。在此期间,学生可以对药物研发有深刻认识,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良好的科研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有部分毕业论文题目为此类论文。

3.2 增加实验大报告类型的论文形式

实习单位是某医药公司或药厂的质检部门,在实习中主要接触质量检验工作,依据药典或相关规范操作,无需进行科研设计,不能完全等同科研项目,将该类型设定为实验大报告的实验型毕业论文,要求学生将实习工作及实验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掌握。有部分毕业论文题目为此类论文。

3.3 增加调研型毕业论文的形式调研型论文的增加基于以下几点:

①众多高校中药学相关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大多是实验型论文,这是沿用多年的医药学院校本科毕业论文的模式。然而,我校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实习中不能接触相关实验或科研项目。

②我国高校中药学相关专业的毕业论文遇到诸多问题,也都在进行改革。中山大学药学系学生做过调研型毕业论文,其他中药学专业做调研型论文的资料很有限。

③从我国高校现状来看,除实验性很强的专业外,有很多专业的毕业论文倾向于社会调查深入剖析某专题的实质。且我校经济管理等其他专业的毕业论文采用调研型论文。基于上述,我校中药学专业毕业论文增加调研型论文,不仅非常切合毕业生的实习岗位,也符合就业现实情况。该调研型论文要求与中药学领域相关,解决单位的实际问题,这对毕业生开展后续工作及工作晋升都有现实意义。通过中药学相关领域的调研,完成毕业论文,能够对学生基础、专业知识及应用能力全面考查,使学生所学知识与岗位实际需要相结合,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及知识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得到综合训练,达到毕业论文教学目的。调研型毕业论文题目。

3.4 增加处方分析

类型的论文形式学生实习的具体工作是医药药房的中药调剂工作,可以对处方的规范性及合理性进行分析,有些可参与医院开展的处方点评工作,将该类型设定为处方分析型毕业论文。这样不仅可以很好地结合实习单位的具体问题,也可利用所学的中药学相关的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也为后续中药调剂工作做铺垫。有部分毕业论文题目为此类论文。

3.5 增加实习总结类型的论文形式

实习单位是医药公司或药厂的车间,学生实习中参与药物生产过程;有的实习单位是药店,学生实习中进行药品销售、中药饮片调剂、中药煎药或库房管理等工作,可以根据具体实习内容撰写实习总结类型毕业论文,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中药学相关岗位工作内容有全面、深入地了解,也可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实践操作中的每一环节,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从而达到毕业论文综合训练的目的。有部分毕业论文题目为此类论文。

4 合理安排毕业论文时间避免就业的冲突

近年来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毕业论文与就业的时间和精力难以平衡,有的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或找工作中,难以保证毕业论文任务。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对此状况进行相关改革:调整本科毕业论文的时间,在时间上给予保证,其毕业论文时间已经由原来的大四下学期调整到大四的两个学期,实践证明这对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具有一定的成效。我校中药学专业为缓解此问题,在3+1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下,将毕业论文的启动时间提前,学生在8月中旬进入实习单位,基本在9月初左右确定选题,在实习的前半过程中基本完成毕业论文的相关研究工作,后续的实习工作中只进行论文的撰写及补充等工作。这样的时间安排可在一定程度上缓冲就业与毕业论文的矛盾。

5 毕业论文的模拟训练的必要性

在论文工作开始前,开设相关课程或必要培训,使学生掌握需要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广东药学院药科学院在实习前进行毕业论文系统辅导,让学生明确实习目的及论文要求, 并要求实习单位强化对论文的质量监控。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4]在毕业论文工作前期进行课程设计和集体指导,开设系列论文选题指导和论文写作等专题讲座,辅导一些共性问题,从源头上改善毕业论文质量。广西中医学院应利用寒、暑假期,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组织学生进行论文相关的技能训练。在我校中药学专业毕业论文工作中,利用毕业论文开始前的中药课题设计为毕业论文工作打基础。课程中开展毕业论文写作讲座,并对毕业论文进行初步模拟;同时,在平时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撰写科研论文能力,毕业论文开始前加强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正确态度的引导,通过适当培训、练习及模拟设计等措施,逐步使学生掌握完成毕业论文的有关能力,从而确保并促进论文整体水平的提高。

6 加强毕业论文过程管理严格保证毕业论文质量

药学学位论文篇3

1现状分析

1.1我国制药行业的现状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促使跨国制药公司正在进行一次世界范围内的结构调整,这给我国的制药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与挑战。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原料药生产和出口国、世界第二大OTC药物市场、全球第三大药品市场[1]。然而,我国与世界制药强国比较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仿制药品多、生产成本高、科技含量低;产品同质化严重、企业规模小、产业总体经济效益低下;药物创新研究投入不足,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不够,学科带头人、企业家、管理人才缺乏[2]。因此我国制药业如何尽快缩小与世界先进企业的差距,提高产品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是十分迫切的问题。而大力培养高层次制药工程人才,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2我国制药人才培养现状 制药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极大地制约着医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制药业缺乏从事制药工程方面的高级专业技术和质量管理人才。在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着重工艺、轻工程、重设计、轻制造,重技术、轻质量管理等偏向,对工程化制药人才的培养相当薄弱。为解决医药产业面临的问题,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关键在于调整和加强我国高等药学教育和人才培养,为制药业提供大批既懂制药技术、又懂工程,并擅长质量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2制药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概况

2.1国外制药工程硕士培养概况 国外高校制药工程专业教育起步较早,目前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实践等环节上也比较完善。纵观国外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我们发现,国外高等工程教育是在不断协调与政府、企业、社会诸方面关系中建立和完善起来的[3]。由于国情和教育基础情况的不同,国外的制药工程硕士教育经验,仅能为我国提供参考借鉴,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研究提高我国制药工程硕士教育培养质量的方法和途径。

2.2我国制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概况 2009 年全国制药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始招生,并且从2010年开始减少学术型硕士招生名额,最终使专业型与学术型硕士的比例达到7∶3[4]。但目前我国对如何培养制药工程硕士均处于探索阶段。制药工程作为新兴交叉整合学科,对人才的培养将任重而道远。

3我校制药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

3.1培养目标与方式 我校对制药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学习年限为2年,采用全日制研究生管理模式,吸收本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对研究生进行联合培养。

3.2课程设置与专业实践 课程设置是保证全日制制药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基础。我校全日制制药工程硕士的课程设置参照学术型硕士的设置框架,分为学位和选修课。开设应用型课程,压缩理论课学分,增加实践环节学分。

专业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我校为提供和保障开展实践的条件,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如与制药企业包括青岛华仁、国风、黄海制药等,各大医院、研究所等单位建立联合培养模式,以上单位的研究几乎涵盖了药物研发的全过程,对制药行业所需专门人才进行针对性培养,着重培养如何解决该领域关键问题的人才。成立崂山药用植物园,让学生从中药的种植、采收、加工炮制、提取等经历一个完整的过程。通过王春波教授的省级课题"牛蒡根的研究"所设计的综合实验[5],涉及包括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理学等多学科领域,并为牛蒡根制定山东省中药材部颁标准,填补国内中药材(牛蒡根)的质量标准体系的空白。

3.3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综合体现研究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学术水平,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体现学校的科研水平,是衡量研究生培养和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6]。我校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担负专门技术、管理工作的能力,为将来能够从事技术应用型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学位论文选题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让学生独立完成论文,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1论文开题 研究生在撰写学位论文之前,必须在查阅文献资料、结合专业实践内容的基础上确定学位论文题目。公开进行开题报告,并由开题报告评议小组评审。对于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选题在局部上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对论文质量进行评估:实用性、研究性、创造性。

3.3.2论文评阅及答辩 学位论文评阅人聘请本领域或相近领域具有应用研究经验的专家进行评阅,答辩委员会中至少有1名来自企业或应用研究部门的同行专家。确保更加客观、公正地检验学位论文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3.3.3论文质量监控措施 学位论文质量是制药工程硕士生培养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我校一直以来注重制药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环节,确保培养质量。为加强论文质量的考核和评价,在论文开题6个月后进行中期筛选。在完成学位论文后,实行"双盲"评审制度,采取预答辩制度。在论文答辩阶段,聘请2名本领域有实践经验的专家评阅学位论文。至少聘请1名来自企业的同行专家担任答辩委员会的成员。

4结论

要实现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制药工程硕士培养特色,主动适应行业与企业需求,完善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制药工程硕士培养体系,培养制药行业与企业需要的专门人才,是制药工程硕士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关键,是国家创新型制药工程领域技术人才需求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孔学东,千荣富.中国医药产业的机遇、挑战及相应对策[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1,42(1):76-80.

[2]颜爱民,吴浩生,殷振林.中国制药业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7,7(5):801-802.

[3]张海英,汪航.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若干问题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8(5):63-68.

药学学位论文篇4

1.2研究方法

从论文类型、研究内容、作者地区分布等方面对80篇会议论文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论文类型分布情况

本次会议80篇论文中,理论探讨性论文占43.75%,调查分析性论文占22.50%,其余为综述和实验性论文,未有应用中药临床药学干预疾病治疗的个案报道。可见,全国中药临床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以理论探讨性论文为主,中药临床药学应用在中医临床的具体实践性论文较少,这与中药临床药学目前在全国医疗机构开展情况基本一致。

2.2论文研究内容分布情况

80篇会议论文中研究内容除中药临床药学浅论最多外,还有中药用药分析、中药不良反应、中药药动学、中药煎药及临方炮制、中药说明书及包装、中药处方点评、中药药源性疾病、中药循证药学等,研究内容较广泛,涉及研究领域也较多。但是,涉及中药药动学、中药处方点评、中药药源性疾病、中药循证药学的论文较少,且多以理论探讨性和综述性论文为主,缺少开展上述具体研究的成功案例和经验总结性论文。通过统计还发现,在中药用药咨询、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中药生物利用度监测等方面未有相关论文。

2.3论文作者单位所在地区分布

80篇论文的作者单位所在地区分布较广,但投稿数量最多的为会议主办地广东(31.25%),其次为天津(18.75%)、北京(16.25%)、河南(10.00%)、江苏(8.75%),其余11个省市只有1~2篇,投稿数量均很少,另外还有海南、广西、云南、贵州、江西、山西、辽宁、福建、浙江、、宁夏等10多个省市未有论文。

3讨论

3.1建立完整的科学的中药临床药学学科体系,促进中药临床药学由理论研究向具体实践转变近年来,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逐步开展起来,临床药学工作也成为医疗机构药学服务的核心内容。但是,目前的临床药学工作多以化学药临床药学为主,中药临床药学开展较少,多数中药临床药学研究仅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本次会议80篇论文中,理论探讨性论文较多,而实践性论文较少。究其原因有多方面,其一,目前还未建立有一套完整、科学的中药临床药学学科体系,也未有一套规范的、行之有效的中药临床药学开展模式,使中药临床药学人员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其二,中药临床药学人才的缺乏限制了中药临床药学的开展。目前在我国尚无一名正式的中药临床药师,也没有中医药高等院校设置过中药临床药学专业或开设中药临床药学课程。现在从事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人员多为受传统中药学教育的中药师经简单的临床药学知识培训而来。传统中药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中药饮片鉴定,中药制剂生产及质量控制各个环节的药学人才[2],他们往往缺乏中医基础理论和中药药理等知识,导致难以胜任中药临床药学工作;此外,还存在医疗机构主管部门及医疗机构本身对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重视不够等因素。鉴于上述原因,大多数中药临床药学理论研究成果均未能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应用,阻碍了中药临床药学的发展及水平的提高。随着中药临床药学相关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高水平的中药临床药学理论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本次会议论文中也有不少,如有2篇论文对中药临床药学概念、主要任务和最新研究进展作了详细论述;有的论文从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实践出发,从思想认识、机构建立、编写资料、信息服务、中药调研和处方分析与点评等方面探讨了医院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方法;有的论文就中药临床药师的定位、工作内容等作了深入探讨;有的论文探讨了医院中药房开展中药临床药学模式;有的论文还深入探讨了中药临床药学研究内容中的中药处方点评的科学化、系统化实施要点。此外,有的论文还从中医药院校的课程设置、实习安排及医疗机构的培养安排方面,对临床中药师的培养方法进行了分析,以探讨及完善具有中医药特点的临床中药师培养模式。上述会议论文中一些有关中药临床药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和本次会议首发的《中药临床药学》专著,对指导建立一套中药临床药学开展模式甚至建立中药临床药学学科体系都具有重要的参考。因此,本次会议论文中占多数的理论性文章为中药临床药学学科理论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使人们对中药临床药学的开展内容、方法等有初步了解,为中药临床药学工作者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有助于中药临床药学由理论研究向具体实践转变,推动中药临床药学发展。

3.2拓宽中药临床药学研究范围,进一步深化研究内容,有利于完善中药临床药学研究中药临床药学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患者为对象,研究中药及其制剂与人体相互作用和合理、有效、安全用药及应用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学科[3]。狭义来讲,中药临床药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指导临床医师合理应用中药治疗疾病。从广义上说,中药临床药学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除上述狭义研究内容外还包括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与上报、中药药动学研究与生物利用度监测、中药药性理论、中药之间及中药+化学药之间的配伍、中药处方点评、中药用药咨询、中药药源性疾病防治、中药药物经济学、中药循证药学、中药调剂与煎服、中药临方炮制、中药临床试验与评价等多方面研究内容[4]。从中药临床药学本身定义及其内涵外延的需要,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中药临床药学研究领域绝不能局限于狭义的指导临床医师合理应用中药治疗疾病,必然会是多元化的研究领域。从本次会议论文的内容分布情况看,虽然中药临床药学研究内容在多方面已取得一定成绩,但在某些方面的研究力度、深度仍然不够,且有些领域未有相关研究报道。因此,应积极拓宽中药临床药学研究范围,进一步细化、深化研究内容,丰富完善中药临床药学的内容。

3.3调动医院药学人员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积极性,加强地区间合作与交流,促进中药临床药学水平的提高中药临床药学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现正处在一个研究探索阶段,开展过程中肯定也会碰到不少困难和问题。为了使中药临床药学更好的发展,需要组织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对其存在或碰到的个性与共性问题进行研讨及学术交流,本次学术研讨会正是以此为目的而召开的。本次研讨会共有来自全国23个省市的专家、学者参加,有16个省市的专家、学者向大会提交了论文,论文作者单位所在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天津、北京3个省市。虽然本次会议论文投稿数量较多,但仅分布在16个省市。由此可知,各地区开展中药临床药学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地区对开展中药临床药学意识薄弱,缺乏开展中药临床药学的积极性。因此,要加强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必要性、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中药临床药学的认知度,强化医务人员的中药临床药学意识,调动医院药学人员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要注意加强地区间合作与交流,邀请开展中药临床药学水平较低或未有开展相关工作的地区医院代表参加有关中药临床药学的学术活动,促进上述地区与较发达地区中药临床药学工作人员的沟通和交流,以带动该地区中药临床药学的发展,促进各地区中药临床药学水平的协调发展,最终促进全国中药临床药学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

药学学位论文篇5

研究表明,结合患者使用药物的过程,我国多数 医院目前所开展的药学服务有用药前药学咨询、用药 中参与临床治疗、用药后合理用药评价。在药学服 务工作过程中,除了专业知识之外,还涉及到与患者、 医生、护士以及同行等交流问题,如何能将药学工作 者认为正确的药学服务内容传达给不同的人群,获得 非专业人士的认同,不仅体现出药学服务工作者的专 业水平,更重要的是展现了 “药学服务型”工作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为此长沙医学院药学院在“药学服务 型”人才的培养方案中,将具有“药学服务能力”的人 才培养目标贯穿于教学环节的每个阶段。目前已初步 形成了涵盖“药学服务理念”的人文教育的相关课程, 基于药学服务的实践及毕业课题研究3个环节的实习 模式,进一步完善了基于药学服务人才的培养体系。

1.1强调药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构建“服务型”的药 学人文教育

著名药理学家吴春福教授认为传统的药学教 育理念是以药物为中心,而不是以“人”和患者为中 心;教学内容则是以药品为中心,并没有考虑药学服 务型人才培养中全面素质教育。因此现有的药学教育 思想难以满足社会药学服务型人才的岗位需求。所谓 药学服务是指药学工作者药学工具及自己掌握的药 学专业知识,向社会民众尤其是患者提供与药物使用 有关的各种服务的总称。因此,学院在开展“药学服 务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中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利用现 代教学技术开展了如下工作:

1.1.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新人文教育新模式通过 多渠道开展人文知识培训和再学习,鼓励教师授课过 程中增加人文知识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学院鼓励教师在教学中采取TBL、PBL、CBL等教学 活动,以多元化评价模式将人文精神在专业课教育中 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 的同时,要求教师自己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并起到 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确立“以人为本,药 学服务”的理念。

1.1.2优化课程结构,积极建立网络文化教育阵地结 合药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学院依托互联网的技术, 让学生在学院网络教学资源中选修相应的人文课程, 从而形成网络教学的新途径。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碎 片时间学习人文教学内容,解决了课堂教学时间受限 的困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1.3延伸第二课堂空间,强化校园人文建设校园活 动等第二课堂作为药学人文教育的有益补充,将课堂 教育和第二课堂紧密衔接,建设校园文化平台,促 进学生人文内涵的形成间。因此,通过开展药学人文 论坛、药学人文电影展播、药学人文对话等特色的第 二课堂,形成校园药学文化活动,为培养学生良好人 文素养提供坚实的保障。

1.2理论对接实践,积极推进“药学服务型”的毕业 实习

毕业实习是药学人才培养的最后环节,是教学计 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论联系实际和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关键节点。经过大学前3年的学习,学生 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但在药学实践 中笔者发现学生并不能有效地将所学理论应用于药 学服务。开展基于“药学服务型”的毕业实习成为学生 走向社会的重要保障。

1.2.1落实实习单位准入制度,积极建设实习单位实 习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能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动手能力 和综合素质得到很大的提升实习基地的建设一直 都是学院常抓不懈的工作,结合“药学服务型”的人才 培养要求,学院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打通“药学服 务”实习通道,选择医院综合实力雄厚、药学服务走在 前列的省内医院和社会药房。通过现场参观,考察实 习基地相关设施设备,与带教人员进行交流,评估带 教人员专业素养等方式,与实习单位就开展“药学服 务型”实习模式进行协商,形成考察报告上报学校,经 审核批准后建立学院实习基地。经过几年的努力,目 前已经和省内多家医院和社会药房形成实习单位网 络群,确保了开展药学服务的实习效果。

1.2.2规范实习教学内容,落实毕业实习带教活动实 习过程中,学生先通过对医院药库、药房、静脉配置中 心、临床药学等部门的轮转实习,了解药品在“药学服 务领域”流转、存放、发放及临床药学研究等工作流 程,然后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深入了解“药 学服务”的用药前咨询活动、用药中临床指导、用药后 的合理用药评价等环节,根据临床科室或者疾病等用 药特点,开展深入学习。实习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 学态度和工作作风,提高学生“药学服务理念”的职业 素养。

1.3开展“药学服务型”毕业课题研究

毕业实习过程是一个全面训练的过程,由于实习 时间的限制,学生只能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选择药学 服务的某一领域完成研究。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学 生通过査阅文献、结合实习内容,在带教老师的指导 下完成选题、设计、开展研究、分析、总结以及撰写毕 业论文。在毕业论文答辩时,实习学生汇报自己的研 究工作和实习内容,而后由医院药学相关专业的教师 组成答辩委员,按照毕业论文要求,实事求是地评定 毕业论文质量。开展药学服务型毕业课题研究,可以 使学生在实习阶段比较系统地剖析药学服务内容,发 现药学服务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己的专业和综合素 养进行解释,使学生对医院药学服务有一个全方位应 用性掌握,对医院药学服务的工作内容和性质提前做 好职业准备。

2.构建药学服务型毕业实习质量监控体系

人才培养需要有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做保障。 因此,学院在开展药学服务型毕业实习过程中,建立 了初步的实习阶段质量关键控制点,主要包括完善的 实习管理过程和规范合理的实习考核方式及内容,形 成了有效的实习质量监控体系。

2.1加强实习过程管理,健全实习管理机构

2.1.1开展实习前教育工作学院在实习前需要开展 教育工作,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为实习中 的安全纪律等规章制度教育,要求学生学会在实习单 位遵守各项规定,做好安全防范,第二是介绍实习内 容和实习要求,强调学生在实习期间的任务以及实习 中如何将通过工作完成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通过开展 教育,学生提前对药学服务实习的工作流程、工作 内容有初步了解,让学生更能在较短时间内适应实习 环境。

2.1.2建立健全实习管理机构为统一规范学生实习 的管理和监控,成立了以分管院长为首的实习管理机 构,主要部署和管理学生的毕业实习事宜。建立了定 期联络制度,以便执行和落实实习安排,及时了解学 生的实习动态,解决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1.3完善管理程序,出台“制度化”管理建立权责明 确、纪律严明的管理制度,实习期间,学生由实习单位 带教老师直接管理,实习单位通过采取实习岗位培训 及岗位轮转等措施,结合考勤管理制度,确保学生实 习学习时间。同时学院严格执行定期联络制度,考察 学生在实习基地的实习活动。通过有效的制度及严格 的执行,学院可以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有效地监督 实习单位带教教师的教学质量。

2.2规范实习考核方式,创新考核内容

药学服务型的毕业实习考核以内容案例分析为 主,主要考査学生在工作中遇到问题的应对及解决能 力。针对药学服务型的毕业实习,制订了 “阶段化”的 考核方式。

2.2.1引导学生及时总结,提高实习效果在实习阶段 初期,学生往往存在着理论知识与实际药学服务脱节 的问题。带教教师要帮助学生熟悉工作内容,积极引 导学生通过书写实习心得,学会将理论知识与药学服 务实践相结合,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学 院定期会将实习中优秀的实习心得总结在学院实习 网站发表,给予表扬,提高学生的实习积极性

2.2.2建立“阶段化”的考核形式带教老师针对不同 的药学服务内容,结合阶段性和系统性的原则,制订 实习培养计划,提高学生的实习兴趣和积极性。在药 物咨询方面,主要考察学生理解和运用药物的能力, 向患者讲解如何安全、有效、合理和经济地使用药物, 让学生能把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在合理用药方面, 主要考察学生处方点评的综合应用能力,在“考核”中 让学生加深理解产生不合格处方的原因以及如何指 导医生开具合理处方。在临床药物治疗方面,主要考 察学生对药物的不良反应、用法用量、特殊人群用药、 药物的相互作用、配伍禁忌、储存等方面的掌握程度。 通过组织开展药学服务阶段性考核,检査学生药学服 务的真正能力。

药学学位论文篇6

学院广泛联系省内外药物研究院(所)制药企业,并考察其科研条件及论文指导能力。经过遴选、协商,学院先后与数十家单位签订协议,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关系,使之成为药学院的校外实习基地。这些基地拥有良好的仪器设备、多项的在研课题、充足的实验经费和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极大地改善了辽宁医学院药学院毕业论文教学条件,也为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几年来,学院派往实习基地完成毕业论文的学生占应届学生总数的60%。由实习基地指导的毕业论文,选题均来源于药学领域的科研和生产实际,具有较高理论价值和实用意义,有的还具有相当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论文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们接触到了许多先进的仪器设备或技术方法。实行一人一题,不仅巩固、深化和扩充所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还培养了综合运用能力、自学能力、探索钻研能力和独立的工作能力,达到了全面训练的目的。

二、通过减轻就业压力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随着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高等教育己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学生在实习期间放弃实习忙于各种应聘或升学考试是影响实习和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学院深刻认识到了就业问题对实习和论文质量产生的负面影响,充分考虑学生实习期间的就业压力和心理状态,在实习安排时积极寻求实习和就业的有机结合,减轻就业难给实习和论文质量带来的冲击。

学院首先了解学生就业意向和实习单位用人计划与要求,然后有选择性地安排实习生。这种实习安排^学生实习更具有目的性,为争取实习后能得到就业机会,实习时大多能够安心岗位,努力工作;对于实习单位来说,培养更具有目标性,为培养本单位所需要的人才,指导时更加全面、细致、主动、热情。在实习单位,学生能安心实习,积极参加药学实践活动,各种技能提高很快,为招聘考核展示了良好的能力和素质,赢得了实习单位的认可;实习单位因学生良好的表现又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使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迅速提升,増强了就业竞争的实力。实习单位与学生双方的教与学,有效地促成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就业。学生有了就业的希望和保障,更加注重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实习期间能认真钻研课题,虚心接受教师指导,积累了大量、详实的数据和资料,为撰写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在实习过程中增强毕业论文质量意识

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很明确,而且意义重大,在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有多种原因使得学生对毕业论文工作不够重视,缺乏质量意识,甚至还存在着一些错误的想法和做法,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严重下滑。药学院针对本院学生思想实际和毕业论文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在学生中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实习前教育,以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及其质量的重视。

利用应届毕业生实习结束一返校一答辩一毕业之机,组织实习经验交流会。邀请应届毕业生给即将进行实习的学生介绍实习经验和体会、实习中应注意的事项,谈实习与就业的关系、实习质量对论文质量的影响、社会用人单位对药学毕业生的要求等问题,教育学生要重视实习过程和质量;组织学生旁听应届毕业生论文答辩会,让学生了解论文质量考核过程,感受答辩气氛,提醒学生论文答辩是论文质量考核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可忽视;安排专场的毕业论文动员会,邀请学院书记、院长参加并发表动员讲话,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认识,向学生着重强调毕业论文质量是学生毕业、获得学位的认证条件之一,告知学生毕业论文考核质量达不到要求的严重后果;召开毕业实习及论文工作安排说明会,详细介绍各实习基地实习内容、食宿情况、用人计划及招聘要求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医学教育。趣、就业意向及经济状况选择实习单位、地点或研究课题,使学生对即将开始的实习生活能够安心、放心和有信心。

多种形式的实习前教育活动,使学生对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教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思想准备,提高了认识和重视程度,増强了质量意识,促进了对实习和论文工作的投入。

四、利用岗前培训提高毕业论文的写作水平

学生经过前几个学期的学习,虽己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到了实习时难免有些遗忘和生疏,论文写作也是第一次。为使学生适应实习工作,掌握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提高论文写作质量和水平,药学院在学生实习前安排专门时间对实习生进行岗前培训。岗前培训内容包括实践技能培训、论文写作专题讲座和论文写作训练三部分。实践技能培训包括实验基本操作(溶液配制、标准曲线制备、常用仪器设备使用与维护等)、实验现象或原始数据的记录、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与计算机图表制作等;论文写作专题讲座主要是结合药学生毕业论文选题范围和内容,讲解科技论文的构成、各部分写作方法、要点及撰写规范;论文写作训练主要是模拟选题的文献调研、综述撰写、科研实验设计、结合往届评选出来的校级优秀论文,熟悉篇章结构、语言运用、文字编辑和打印格式等。针对学生专业外语相对薄弱、撰写英文摘要有困难、不够规范的情况,学院选择了若干篇中、外文期刊上典型摘要指导学生研读、模仿练习,等等。实践证明,这些实习前的培训对于学生科学、规范地撰写毕业论文都是十分必要的,为提高学生的论文质量提供了知识和技能准备。

五、加强对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过程的管理

毕业论文教学管理是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论文质量的重要保证。建立和健全完善的毕业论文工作管理规章制度,可使毕业论文教学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提高管理效能。药学院结合本院药学专业毕业论文工作实际,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周密而具体的管理制度。如《毕业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毕业实习工作管理办法》《毕业论文工作实施细则》《毕业论文撰写规范》《毕业论文考核办法》等。这些管理规章制度在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严格地规范了各环节的教学活动。

毕业论文过程的质量决定着最终毕业论文的质量,加强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有效措施。药学院严格执行毕业论文管理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分前、中、后三期对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选题、开题、进度问题、指导、撰写等情况进行检查,并实施质量监督,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认真加以分析,积极与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学生沟通与协调,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药学院通过三期检查,使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真正落到了实处,保证了每一环节的教学质量都能达到教学目标要求,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药学毕业论文的质量。

六、评审、答辩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

毕业论文评阅与答辩是对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全面检查和评估。严格的论文评阅与答辩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一项有力措施。药学院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对保证和提高药学毕业论文质量的促进作用,认真做好论文评阅与答辩的组织和安有^严格执行论文质量考核的有关规定和要求。

药学院成立论文答辩委员会及分专业答辩小组,专门负责和组织学生的论文评阅和答辩工作;学生实习结束前,论文答辩委员会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布置论文评阅与答辩工作,并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在学生答辩前,答辩小组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答辩资格审查,对预审不符合要求的论文一律不予论文评阅,对评阅论文水平达不到要求的学生一律不给予答辩资格;答辩小组对不符合答辩要求的学生安排校内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协助修改论文,安排延期答辩;论文评阅实行三人评阅制,论文答辩以公开的论文答辩会形式进行;学生论文成绩评定严格执行《毕业论文考核办法》中的成绩评定办法和评分标准;学生答辩时,答辩小组要按研究生答辩模式布置答辩会场、进行答辩过程,等等。药学院的论文评阅与答辩工作准备充分,过程规范,要求严格,论文成绩评定客观公正、标准统一,把住了论文质量关口,打消了学生忽视论文质量、企图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杜绝了不合格论文的出现,使学生论文质量整体得到了提高。

药学学位论文篇7

近年来,我国的药学类专业学位设置实现了一系列的变革,尤其是2010年药学类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过,可以说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中在药学教育方面实现的一次前所未有的突破,同时也指引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逐步由对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转变。这对全日制高等教育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必须加强学位授予质量,提升全日制药学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一、全日制药学类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

(一)全日制药学类专业学位的性质

从药学类专业硕士学位的性质上来说,它与药学硕士科学学位属于同一级别,然而这两者却存在很大的不同。药学类硕士专业学位主要致力于对学生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培养,以便为社会的医药职业提供具有专业医学素养的综合素质人才。

(二)全日制药学类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

在对药学类硕士专业学位进行探讨时,首先必须将其与药学硕士科学学位进行区分,药学硕士科学学位主要是能够使学生掌握系统的药学学术能力,而药学类硕士专业学位则注重培养药物知识的转化、使用以及监管,侧重于技能性人才的培养。药学类专业涵盖的知识面比较广,且与其他医学专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药学类硕士专业学生不仅要能够掌握全面的药学类知识,而且要了解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医学问题,能够对药学领域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改进的方面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实际工作中有效解决问题。

(三)全日制药学类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特点

我国的药学类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习年限为三年,在这三年时间内,要着重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药学类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参加至少1年以上的相关社会实践。而且,各个学位的相关授予单位可采用“双导师制”,也就是在学校学习期间专有一名导师负责,而校外实践基地另聘研究生导师负责,在两位导师的共同指导下,使药学类硕士专业研究生能够达到高校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二、全日制药学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源质量难以保证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术学位研究生在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且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的研究生仍旧存在一些偏见,甚至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比学术学位研究生低一个层次。从当前的高校研究生录取情况来看,大部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都是通过调剂实现的,而不是按照学生的第一志愿进行录取。

(二)缺乏科学的课程设置

近年来,我国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且进行了一些宏观调整,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原有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师资结构等受到了冲击,在短时间内,难以满足当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需求。大部分学校学术性师资力量雄厚,忽略了对应用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使医学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多接受一些理论性知识,缺乏案例分析与实践探索,不能够满足医学类学科特点的发展要求,课程设置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与特色,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

(三)毕业论文缺乏应用价值

尽管当前我国的高校已经普遍认识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导师仍然以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去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未能认识到两者存在的差异。当前,我国大部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向于对理论知识的研究,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选题来看,缺乏与实际应用的有效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三、全日制药学类专业学位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一)构建完善的药学类专业学位生源质量保障体系

针对当前我国高校药学类研究生专业学位存在的问题,必须从控制生源质量人手,加强学位授予质量,提升全日制药学类研究生教育质量。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途径将全日制专业学位招生的特点与药学类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进行宣传,使更多人能够认识到其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不同,在选择时有所侧重。高校要全面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建立考生奖励机制,同时制定有效的实习保障政策等。另外,要对复试方案进行有效的改革,侧重于对实践能力的考核,针对药学类专业的特点,设置专门的复制方案,并由专业人士成立面试小组,对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进行评价。除此之外,还要建立起完善的评价与反馈机制,对学校的生源质量进行定期评估,并针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调整,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反馈,对教学进行有效的改革。

(二)建立有效的专业学位课程保障体系

首先,要针对药学类专业的学科特点,对培养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药学类专业硕士学位强调的是实用性,是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以及学位论文的设计上都要全面把握药学类专业的特点,突出实践性与应用性。一方面要注重对学生人文修养以及实践管理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要使学生能够掌握全面的药学知识,包含其他交叉学科等,使学生在掌握药物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具备强烈的责任心与科学的职业价值观,为学生走向社会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在课程设计方面,一定要具有创新性,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可以聘请一些专业的药物学专家对学生进行授课,讲解在药物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升学生对药物学专业的认识,树立自己的学习目标。也可以组织学生到学校的实验室进行实践锻炼,真正能够使药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达到培养目标。

(三)药学类专业学位导师队伍与培养体系的构建

首先是导师的选聘,要注重对导师应用型研究的考察,导师必须具备完备的药学知识,而且有着专业的研究方向,具有专业的理论研究能力与丰富的实践经验。校外实践导师的选聘,要坚持开放、竞争的原则,由相关的合作单位组织推荐或竞选,对药品的应用、管理分别给予不同的导师指导。导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一定要发挥引导作用,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具有针对性的引导。另外可建立导师考核制度,定期为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促进导师作用的有效发挥。

(四)提升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实用性

药学学位论文篇8

1.“中医药文化”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

“中医药文化”概念的提出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中医药是在中国古代文化土壤中诞生的一朵人类文明的奇葩,与传统文化是紧密合一的。但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加之中国知识界科学救国的急切心理,反传统文化思潮在上个世纪初风起云涌,影响了中国文化的正常继承和发展,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断层。在这种情况下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就要求中医药加强自己的文化建设,必须构建和培育继承与创新的土壤,“中医药文化”作为特殊概念应运而生。

“中医药文化”的提出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但对其内涵学界多有歧义。2005年8月在安徽黄山召开的全国第八届中医药文化研讨会,对“中医药文化”的含义进行了初步阐释: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会议还确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工作的指导思想:即以中国哲学、文学、史学为基础,以中医典籍、中医名家、中医文物、中医史迹为对象,研究中医理论与临证发展规律、中医名家学术思想、中医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及名家风范,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为区域中医药文化发掘,为中医药院校、医院、企业文化建设,为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交流、传播服务,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1]。这是国内学界首次确定中医药文化研究的核心与范围,对进一步开展中医药文化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当然,对于“中医药文化”的定义学界还应进一步开展深入和细致的探讨,形成较为明确的研究领域。尤其要具有构建学科的意识,既要有学科概论性质的综合性研究,又要进一步划分研究领域,形成系列分支学科,并进行相应课程的建设。

2.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文化研究历史阶段的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事业发展相关的文化环境的变更大致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个阶段,新中国成立至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中医药文化研究的低潮时期。20世纪的中国始终存在一种反传统文化的思潮,阴阳五行学说遭到学术界的否定,对中医药产生了深刻而巨大的负面影响,西学强势文化的入侵和反传统文化思潮给中医药造成了严重后果,新中国成立初卫生部的个别领导在对待中医药上存在对待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同样的心态,认为只有来自于西方文化的西医是科学的、进步的,而根植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中医药学是不科学的、落后的,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抬西抑中、以西代中,阻碍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针对甚嚣尘上的民族虚无主义思想,早在1940年1月,毛泽东就在《新民主主义论》一书中曾指出:“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又说:“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新中国成立后,针对歧视中医药的现象,毛泽东发出了“团结新老中西各部分医药卫生人员,组成我国巩固的医药卫生统一战线”的号召,并把“团结中西医”作为我国卫生工作的四大方针之一。在毛泽东的保护和支持下,中医药学术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中医药学术被提升到与其他学科同等的地位,在政府的倡导下,各地中医中、高等学校相继成立,中医药教育一改两千年来的师徒相授模式。但是,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不转变,则很难真正正确认识和传承、发展中医药。当时学术界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批判地接收”,而实际情况是批判容易,接收难。而且在“新文化”运动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对传统文化具有一种怀疑心理,阴阳五行理论也得不到认同。在“中医不科学论”思想的指导下,中医药发展走向了以西医改造中医的歧途,以现代自然科学理论为准则,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与研究方法解释、整理、提高传统中医药就构成了当时中医药发展的主流方向,这种研究为中西医结合和中医药现代化开辟了道路,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由于没有正确认识到中医学是中国古代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结合体,孤立地将中医药定位于科学技术,把西医的一套科研方法强加在中医药的科研头上,用西医理论取代中医理论,用西医的“辨病施治”取代中医的“辨证施治”,进而取消中医药学的灵魂,取消中医药学的文化底蕴,其结果是偏离了中医药发展的轨道,在发展中医药的同时扭曲了中医药。受此影响,当时顺应时代的全国统编教材就有许多不足之处,使中医药教育出现偏差。1962年7月16日,北京中医学院“五老”给卫生部党组上书大力提倡传统中医理论、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呼吁大大增加中医课程的学习。正当中医药教育界总结中医药院校初期教学经验,讨论修改中医药教学计划,使中医药教育更侧重于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教学时,“文化大革命”的兴起,使传统中医药理论与传统文化再次陷入被批判的境地,对中医药事业造成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第二阶段,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医药文化研究兴起。基于民族复兴的美好愿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中医药的文化特性逐步明确,中医药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篇章。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成为党在新时期的基本文化政策。以1984年召开的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中国近代文化史学术研讨会”和全国首届“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讨论会”为标志,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兴起了反思和重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系列研究。1991年10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在北京召开国际传统医药大会,江泽民同志题词:“弘扬传统文化,振兴中医中药事业。”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场中医药文化研究热在中医药学术界酝酿,并取得了系列成果:专题学术著作相继出版;相关学术会议如中医理论与中国哲学及文化国际会议(1990)、中医文化研讨会(1991)、全国首届医学与人类文化学术讨论会暨首届中美医学文化恳谈会(1994)、95’中国医学文化学术研讨会(1995)、国际佛教医学暨港台中医文化学术研讨会(1996)等陆续召开;《医古文知识》(1993)、《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上海中医药杂志》(1997)、《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7)、《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等中医学术期刊相应开设中医文化专栏。通过这种研究,中医药学单纯科技定位的局限性日益暴露出来,人们逐渐意识到要用文化定位丰富和补充其科技定位。对中医药文化品性认识的提高为中医药学现代化提供了新思路:一是明确区分中医药学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是健康开展中医药科研工作的认识前提。中医药是具有科学精神的,中医药现代化首先是中医药科学文化的现代化,但其蕴含的科学精神容易被其人文方法遮蔽,在中医药研究中,混淆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界限,误以科学手段和方法研究本属于人文文化的原理,只能导致混乱和人、财、物的浪费,如不加以注意,甚至可能导致伪科学泛滥。二是中医药现代化不仅是中医药科学文化的现代化,还应该是中医药人文文化的现代化。中医药不仅是科学,用现代科学研究中医药是发展中医药的重要途径,但并不是唯一途径。中医药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结合体,对中医药基础的现代研究必须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方法相结合。中医药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人除了具有自然属性外,还具有社会文化属性,目前西方单纯生物医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现代医学模式已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主张从更广阔的社会心理文化背景认识人体健康和疾病,这正与中医药学的人文精神相吻合。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文化研究历程,应该说取得了较大成效。但是,中医药文化研究有过于拘泥于古代文化传统的倾向,中医药文化研究的宗旨是立今鉴古,不但要具有历史意识,而且要具有现代视角和当下意识,不但要总结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要吸纳现代一切先进文明成果。目前正处于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医药文化不能独立于文化全球化之外。面对强势的西方文化,中医药文化研究绝不能故步自封、过于保守。要科学分析文化全球化形势,树立中医药文化的自信,展现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使中医药文化成为文化全球化的组成部分。这就要求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具备保持中医药文化特质的能力,具备吸纳先进文化发展中医药文化的能力,具备与西方异质文化对话与融合的眼界和能力,从而保持中医药文化健康发展。尤其在对外交流上,由于中医药学独特的文化形式不具有科学文化的超越性和普适性,很难被其他国家和民族理解和接受,导致中医药学至今还得不到国际的普遍认同。至今,能从根本上承认和接受中医药的人群还主要集中在东亚、东南亚等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地区。而在欧美地区,中医药则很难进入正规医疗体系或通过他们所谓的认证,这就对广大中医药文化研究者提出了新任务和要求。

3.中医药文化研究是继承和发展中医药的基础工程

中医药文化研究是中医药学研究的前提,否则中医药发展就会出现方向性错误。中医药学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只有深化中医药文化研究,才能真正理解中医药理论的发生发展,才能真正丰富和完善中医药理论体系。比如,不了解阴阳概念,就不能真正理解中医药理论的起源。再如,中医药理论与易学、道学有很密切的关系。中医药典籍中存在大量以《周易》中的词汇命名药物、方剂、医籍的现象,甚至以易象、易理阐发、说明医理等。潘雨延先生说:“究夫《内经》作者的哲学思想,全部发挥老子的思想……”[2]刘力红先生也说:“我们知道中医的确有很浓厚的道学思想……因此在《内经》里,我们既可以看到许多易学的东西,又可以看到许多道家的东西。”[3]不深入了解易学、道学,就难以理解中医药理论的内涵和精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术界在整理传统文化、传统中医药方面做了大量拨乱反正的工作。但是由于对传统文化的错误态度和以西方知识体系为主体的现代普通教育的推行,使国人的知识结构、价值体系与行为模式大大改变,并未能从根本上恢复传统文化、传统中医药的本来面目,严重影响了中医药的生存和发展。表现在中医药教育上,习惯于数、理、化现代科学思维模式的中医药大学生难以理解中医药理论而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

基于天人合一的思想,立足于比类取像的思维方式,以阴阳、五行、气等主要概念构建起来的中医理论体系,经过几千年的历史验证,面对当前唯科学主义的困境,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和意义。面对这样一份宝贵的遗产,只有在深化中医药文化研究的基础上,明确其理论精髓和文化内涵,才能使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从而避免走上中医西化,甚至以西代中的歧途。

4.中医药院校应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中医药院校作为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专门教育机构,承担着弘扬光大中医药文化的历史重任。不同类别的学校应积极营造独具特质的校园文化,积极培育在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修养,作为中医药院校来说就应当积极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医药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特质,以利于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接受中医药精髓,形成中医药内在文化的创新能力。

4.1校园环境建设必须融入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好的中医药院校校园环境应使人处处感受到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如建筑风格、校园景点布置、校风、校歌、校园网等,甚至建筑物和校园道路的命名都可以融入中医药文化的内涵,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设中医药文化博物馆。

4.2教学中必须加强中医药文化教育。要加大中医经典理论的学习,有条件的学校应开设中医药文化课程。注重中医药的文化品性,使学生不但学习中医的“技”,更要形成中医药独特的思维方式,养成中医药从业者独特的文化品性。尤其要重视教材建设,“现在当我们回顾历史,会发现“文革”之后,中医教材建设没有能积极地保持和发扬中医的理论体系,在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方面是不理想的,不是发展了而是萎缩了”[4]。

药学学位论文篇9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中药性味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长期以来、众多学者在此方面已经开展了众多研究,已经取得了诸多的研究成果,为中药药性理论的深入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但是,这些研究成果与阐明中药性味理论的科学内涵还有相当的距离。匡海学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在遵循中医药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力求以现代科学理论与技术解析并深化对中药性味本质和内涵的认识,通过阐明中药性味的内部精细结构,丰富中药药性理论的内容,同时构建了建立适于中药复杂体系与特点的、能对药性与药味科学内涵进行解析的研究思路及有效途径与方法以及基于中药药性理论的新药发现新途径与新药研发模式。随着该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对中医药学术发展及临床应用产生的积极影响日益突显。

传统的中药性味理论认为中药是“一药一性(气)”。匡海学教授创造性地提出中药当为一味一性(气),则“中药一药X味Y性,其中Y≤X”的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根据本假说,单性味中药为一味一气,而复合性味中药的内部性味精细结构则可能为多味一气,也可能为多味多气。通过该研究团队的长期研究实践,验证了这一假说的客观性。此假说深化了对中药性味本质和内涵的认识,通过阐明中药性味的内部精细结构,将丰富中药药性理论的内容(甚至可能改写或发现新的中药性味),进而丰富中医药理论内容,创新中医药学术思想;有利于构建中药性味研究的新模式;有助于科学解析中药在不同方剂中多组(成)分、多途径、整体综合调节的复杂作用机制;有助于解放思想,突破传统理论中的不足所致的束缚,发现新的药效,促进中药新药开发;有助于改变中药药性理论在临床用药中指导性不强,以及一些临床疗效与中药药性相矛盾,难以用传统的性味理论进行解释的情况等。

匡海学教授率领课题组,通过十余年的潜心研究,首次通过实验研究证明,中药同时具有性(气)与味,性(气)与味是中药同时兼具的两种特性,且中药性味组分、性味拆分组分或化合物亦有药性(气);五味主要与中药的具体药效相关,四性(气)是以主要影响机体的能量代谢、物质代谢为特征的一类生物学效应;四性(气)以相对的寒(凉)、热(温)两个方面表达,并可以主要通过对其影响机体的能量代谢、物质代谢等予以探测或评价归属。中药性味的物质基础具有可拆分性和可组合性。

此项研究还探索出中药性味可拆分性、可组合性的中药性味理论研究新方法;建立了基于代谢组学生物标记物的中药寒热性预测模型,将现代方法与传统的性味评价方法相结合,充实完善了中药四性归属的评价方法,可有效用于中药寒热温凉四性的评价归属;凝练并明确了一组与中药性味理论相关的新概念及其内涵;构建出中药性味理论研究新模式,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采用本项目构建的中药性味可拆分性、可组合性研究模式,以镇痛、抗炎、止泻、止呕、抗胃溃疡作用等共10个药理学实验组成的吴茱萸性味药理学评价体系和中药四气评价体系,不仅阐明了吴茱萸辛味(具镇痛、抗炎作用)和苦味(具止止泻、止呕、抗胃溃疡作用)的各自物质基础,还证实其辛味组分及3个辛味拆分组分,以及苦味组分及4个苦味拆分组分均具有温性。由此,将吴茱萸的内部性味精细结构确定为:吴茱萸,性味:苦温、辛温。可组合研究证明,吴茱萸的苦味对辛味的镇痛作用有协同作用,而辛味对苦味的止泻作用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基于“左金丸”和“吴茱萸汤”配伍规律的可组合性研究证明,吴茱萸辛味、苦味组分可分别代替吴茱萸饮片起到相应的配伍作用。本研究还首次发现并阐明洋金花并不是历代本草记载的单性味(辛味)中药,而是兼具辛味和苦味的复合性味中药。以镇痛,抗炎,止咳,抑制腺体分泌,抗瘙痒,抗哮喘、抗增殖,对免疫功能、小鼠尾部鳞片的作用等共12个药理学实验组成的洋金花性味药理学评价体系,证实其辛味(具镇痛,止咳,抑制腺体分泌作用)的物质基础是生物碱组分;苦味(具抗炎、抗瘙痒,抗哮喘、抗增殖,促进小鼠尾部鳞片角化等作用)的物质基础是大孔树脂50%乙醇洗脱组分。同时证实其辛味组分具温性,其苦味组分具凉(或寒)性。由此,将洋金花的内部性味精细结构确定为:洋金花,性味:辛温、苦凉(或寒)。结合洋金花治疗银屑病有效部位临床上对中医风热血燥型和血虚风燥型以及对西医寻常型银屑病疗效最好,推断洋金花治疗银屑病有效部位的基本药性为“味苦,性凉(寒),具有清热祛风、解毒、止痒之功效”。洋金花苦味功效与洋金花的传统辛味是完全不同的,这证明中药的药性和功效不是固定不变的,中药的药性和功效可以随着性味物质基础的变化而改变。以上研究结果,具有重大创新性,丰富发展了中药性味理论,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同时对临床用药及新药研发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这一研究模式也可作为基于中药药性理论的新药发现新途径。课题组已依此发现了洋金花的新性味(苦味)并证明其有独特的治疗银屑病疗效,阐明了苦味的物质基础,分离、确定了61种化合物(25种为新化合物);构建了药物治疗银屑病的多维评价体系,为解决研发治疗银屑病新药但缺少药效学和作用机理评价模型的问题提供了示范。在阐明其具有与治疗银屑病相关的系列药理作用基础上,采用5种HaCaT细胞模型以及银屑病样皮损动物模型进行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在DMSO、EGF、IFN-γ、TNF-α等诱导的不同病理模型下,洋金花苦味物质基础醉茄内酯类和黄酮类组分及其单体化合物具有不同的、但整体又呈互补的作用,并从多角度揭示了洋金花各类各层次性味物质基础的作用机理及相互作用;完成了5类新药临床前研究,研制的新医院制剂《洋金花胶囊》已用于银屑病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达90.75%,其中痊愈率为65.93%,且未见毒副作用,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首次发现麻黄苦味物质基础酸性多糖有很强的免疫抑制作用,对过敏性哮喘、类风湿性关节炎和慢性肾炎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并阐明了14种新酸性多糖的化学结构、构效关系及作用机理,科学诠释了中医对麻黄性味功效的认识,也为麻黄资源的再利用开辟了新途径。

据了解,围绕中药性味科学内涵新假说而开展的国家“973”项目《基于利水功效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目前也正在积极进行中。该项目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由匡海学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于2013年1月正式启动。目前项目五个子课题的课题组正按照计划组织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各课题组不仅选择单性味中药,也选择大量的复合性味中药(包括药对),对中药的四性(气)、五味、归经、功效以及临床应用等进行综合性研究,力求以新的研究思路和模式,实现中药性味物质基础与药效药理、药物之间及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研究的有机结合,突破传统理论上的不足所致的束缚,促进中药新药开发,并使中药新药的研发能够保持中医药特色。

中药现代化研究的路径选择

在传统中药研究中引进最先进的现代研究方法,用世界医药学研究领域的前沿思想促进中药的现代化研究,这是匡海学在30余年的中药研究工作一直坚持的方向。从最开始的艰难摸索,到现在的渐入佳境,过程中充满甜酸苦辣各种滋味,如今回头看看自己沿途留下的深深足迹,匡海学教授觉得这条中药现代化研究之路,自己走对了。

匡海学1976年9月毕业于黑龙江中医学院中药学专业,分配到绥化地区卫生学校任教。1982年9月于白求恩医科大学药物化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并获得理学硕士学位。此后一直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从事中药化学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以及教学管理工作。此期间曾三次公派赴日本深造或进行中药合作研究,并获药学博士学位,成为黑龙江省第一位药学博士学位获得者。由于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取得的突出成就,他于1987年9月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2年10月破格晋升为教授,成为黑龙江省中医药界当时最年轻的教授。自1985年5月以来,历任中药系副主任、主任、副校长、党委书记、校长等职务。

以中医药学理论为“根”,同时充分吸收现代医药学研究思想和研究方法,这是匡海学教授在自己的教育背景和成长历程中领悟的中药现代研究之路。他说:“有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揭示和阐释中医药传统理论的科学价值,可以使中医药在现代科技平台上实现与世界的对话,并且被世界真正了解、接受与认可。”

匡海学教授从事中药及复方药效物质基础、中药药性理论及创新药物研究工作30余年,先后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二十余项部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以及多项应用开发性研究课题,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一等奖1项以及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他本人于2010年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现任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化学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药学会中药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成为我国中药学研究、教学方面的领军人物。

为中医药事业培育未来

匡海学教授所率领的课题组,是一支学历、学缘、职称、年龄结构都较为合理,学术气氛活跃、团结协作的创新学术队伍,其中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体。在科研工作过程中,他特别注重对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对青年教师、青年科研人员的培养。这是因为,作为一校之长、作为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中药学科带头人,他深深知道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的重要。他说:“祖国中医药事业不管是继承,还是创新,关键都在于人才。培育高水平、高层次的人才,这是中医药高等教育的责任所在,也是中医药科学研究的未来希望所在。”

课题组的年轻教师们说:“匡老师对科研工作要求很高,最让他生气的事就是实验中的懈怠和马虎,这让大家都很紧张,对待每一个细节都不敢放松。不过,平时,他其实是一位很平易近人的老师,会把自己的学术思想毫无保留并且不厌其烦地给大家讲解,会创造很多机会送大家外出交流学习,还总是鼓励大家勇于独立思索,大胆提出自己的研究思路和观点。”他对中药科研的热爱与执着,他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务实的工作作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家,激发了青年教师们对事业的使命感,从而自觉以他为榜样踏实工作、刻苦钻研。他率领的中药化学团队自1993年始,一直是黑龙江省重点学科,并被评为部级教学团队和省科技创新团队;团队的“中药及天然药物药效物质基础实验室”被评为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

无论曾经取得多么丰硕的研究成果,也无论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有多繁忙,他时刻牢记,自己除了是一位校长、一名学者外,还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始终将教书育人作为自己事业的一个重要部分。多年来,匡海学教授一直坚持为本科生授课,始终工作在教学一线,从未有过一丝懈怠,授课始终严肃认真、一丝不苟。2009年获全国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他指导的两篇博士学位论文也分别于2008年和2012年被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在他的带领下,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学生成才为根本,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改革为重点,全面实施“631教学改革行动计划”,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全A的成绩获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结论,以优异成绩在国内首家通过中医学本科教育专业认证。学校部级重点学科、精品课程、教学成果奖、特色专业建设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中药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均取得历史性突破,学位授权点、博士后流动站、本科专业数量不断增加,与时俱进为中医药事业培育各层次人才。

让中医药更好地走向世界

药学学位论文篇10

药学专业培养具备药学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能在药品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从事鉴定、药物设计、一般药物制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药学在世界各大经济领域可以说是发展最快的门类之一,医药公司的年经济效益增长率已经高于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1] [2]并且,由于它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已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

一、我校药学类专业学生近三年毕业实习工作概况

长春中医药大学药学类专业作为实践性学科,毕业实习是药学类各相关专业后期实践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药学院每年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药学类专业学生的实习计划,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实习时间不少于16周,毕业实习工作主要包括毕业实习岗前培训,实习岗的设定与分配,实习过程监管,毕业论文管理、实习成绩综合评定等主要内容。其中毕业论文包括选题、开题、论文提交、论文评阅、论文修改、论文答辩等环节。近年来,我院药学类专业实习生人数较多,也给实习安排、管理、就业等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从实习岗位分配情况表1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还是留在本校和科研院所等主要基地来完成实习的,由于严抓毕业论文答辩,自行联系实习单位的学生的数量逐年下降。

从毕业论文的成绩分析上来看,校内基地的论文优和良成绩的数量还是明显高于校外基地,说明校内实习基地的质量还是高于校外。

二、毕业实习工作采取的措施

(一)完善管理制度

药学院重视实践教学工作,由学院相关领导、教研室主任、办公室和学生工作办公室相关人员组成毕业实习领导小组。同时不断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相继制订和修订了《药学院本科毕业实习手册》、《长春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毕业实习及论文工作实施办法》、《药学院关于加强对本科毕业实习工作管理的通知》等文件,对毕业实习时间、实习内容、请假制度、毕业论文要求、毕业实习考核等有关问题做了相关修订。

办公室负责制订实习计划、下达实习任务、与实习基地沟通和指导教师的选派、组织论文答辩等工作,以及学生工作办公室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过程监督等。各个部门联动,能够保证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生活、学习、思想、纪律方面都有专人负责,推进实习工作顺利开展。

(二)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学院将实习与就业相结合,通过实习促进就业。学院和有招聘意向的有关用人单位沟通,邀请其到学校举办招聘会先聘用学生,后安排实习。此外,还与签订实习协议单位联系取得实习名额,在安排实习前根据学生的就业意愿安排实习岗位,力求达到实习促进就业,就业带动实习的效果。

推行毕业实习双导师带教制,确保学生实习质量。学院为自行联系实习单位的实习生配备中级以上职称的校内教师为第二指导教师。第二指导教师除了在实习过程中做好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开题、结题等阶段性的指导,还在学生返校后,负责学生论文撰写的指导修改和初步审评。[3]

(三)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

随着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多,学院不断拓展药学类的校内外实习基地,不断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4]通过在药学院科研实验室、研发中心、人参研究院等部门建好校内主基地,同时也与省内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为主的18家校外实习基地签订了实习协议。这些实习基地包括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吉林省药品检验所等省内一流的医药研发机构,也包括修正药业集团、北京双鹭药业、敖东集团、吉林紫鑫药业等国内知名的药品生产企业。这些基地科研水平高、设备先进、专业仪器门类齐全,能够满足学生实习的专业需求,保证实习质量,通过实习也缩短了学生步入社会的适应期。

(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在实习前强化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开展专题讲座,把20项基本技能考核和综合性实验作为毕业实习的一部分,纳入教学计划并赋予学分。20项基本技能都是化学基础课各种基本实验操作,综合性实验根据不同专业,分为三类,中药学类学生完成中药来源、鉴定炮制加工提取分离制剂成品质量检验药理药效的全过程;药学和制药类学生完成原料、药物合成制剂成品质量分析药理药效药物代谢全过程;生物制药专业学生完成生物药物发酵制剂质量分析药理药效全过程,以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为毕业实习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实验技能的强化训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提升,获得了实习基地的好评。

学院定期组织有关管理人员到各个实习基地检查实习生的实习内容和进度,了解学生的表现情况和毕业论文撰写情况,及时总结,做好实习监管。

严格做好出口把关。每年5月末学生从实习基地返校后,利用1周左右的时间完成毕业论文修改和完善,在6月初由学院统一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答辩组根据学生论文创新性、规范性、科学性及学生答辩情况打分,近三年评选出优秀论文167篇,但同时有28名学生因论文不合格延期答辩,其中有12人因延期答辩不合格而延期毕业。

三、实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药学类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当前实习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毕业实习与就业矛盾,个别企业要求签订三方协议的学生在实习期就进入试用期状态,实习期间安排大量的日常事务性工作,科研工作或生产实践内容较少,与毕业实习相关性不强等。

目前学生在就业去向上选择医药销售类岗位的学生比重偏大,部分企业要求学生提前上岗,这部分学生的实习条件参差不齐,实习质量无法保障。

实习单位反映的主要问题是部分学生自律能力较差,组织纪律观念淡薄,学习主动性不够强,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差,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强,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而实习学生提出的要求主要围绕个别单位专业不对口,部分生物制药、制药工程等工科类专业学生的实习内容与中药学、药学等理学类专业学生相同,不能体现工科专业特色和要求;个别单位因科研条件所限,带教教师指导不足等原因也影响了个别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

四、提高实习工作质量

(一)要以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核心,将实习工作做精

应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及学科的特殊要求、根据医药行业的需求和医药教育发展的状况,充分考虑学生就业、考研、教师的科研工作以及横向联合科研项目的需要,制订针对性、实效性更强的实习方案,特别是要做好制药工程、生物制药等工科类专业学生的实习方案设计。

(二)要以内涵建设搭建框架,将实习工作做硬

要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带教教师的培养,为毕业实习工作提供有力保障。[5] [6]要重视发挥实习基地的作用,听取他们对药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专家指导、项目合作、带教教师交流培训等方式,培养一支专业水平高、经验丰富的带教教师队伍,提高实习质量。

(三)要完善和健全各项制度,将实习工作做细

要进一步完善实习工作的质量监控体系,针对学生就业、实践教学的发展形势完善毕业实习教学和管理办法,为实习工作提供制度保障。要进一步完善实习检查制度,由药学院领导、专家和教学以及学生工作管理人员组成实习检查小组,加强对实习工作的交流与检查,要通过实习小组负责人对各实习点的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加强实习监管。

(四)要明确各方人员的岗位职责,将实习工作做实

药学类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包含的环节涉及学生管理、教学、就业等多个部门的工作范畴,不应只是教学部门或行政部门的事,要明确各部门、实习基地各方人员在实习过程中的管理职责。[7] [8]只有既有横向分工,又有相互协助,才能做好现阶段的实习教学工作。

[ 参 考 文 献 ]

[1] 杨玉芳.药学本科生在医院实习的带教体会与思考[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S1).

[2] 叶桂存,张辛,段继华等.药学专业毕业生应具备能力的调研报告[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3] 杨波,李津明,张晓丹.药学专业课程大实验的设置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11).

[4] 蒋鸿辉,漆小鹏.高校本科生毕业环节与就业的矛盾及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2014(6).

[5] 董吉贺.教育实习质量监控:问题与反思[J].山东高等教育,2014(6).

药学学位论文篇11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ealth care reform, pharmacists will be engaged in the pharmacy services to the patients. The traditional graduate trainees in hospital, who dispense drugs, have been unable to adapt to the work of pharmacy department. Higher pharmaceutical education in China should reform the talents cultivation pattern. This article put construction of integration of pharmaceutical service mode in graduation practice, which is consisted of curriculum reform, practice mode and the graduation project. Graduation practice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 is involved in the management system, assessment methods, which provides the reference for cultivation of talents on "pharmacy service".

[Key words] Pharmaceutical service; Graduation practice; Quality monitoring; Pharmacy

毕业实习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适应社会以及形成良好工作认知的重要学习阶段[1]。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每年有60%药学毕业生就职于医药企业的研发、生产、药品经营和医药管理岗位;但不容忽视的是,国家医疗制度改革已提出药师应提供给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必要服务,药学高等教育应加强引导培养药学服务型人才[2-3]。有资料表明,医院药剂科的工作内容将由传统的药房发药、药品摆放等内容转向“以病人为中心,以合理用药为手段”的药学服务[4-5]。因此,面向药学服务培养技能型人才,已成了近年药学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6-8],笔者提出针对在医院实习的药学专业学生,在药学人才培养中应构建比较规范的以“药学服务型”为目的毕业实习模式,同时应完善基于“药学服务型”毕业实习的质量监控体系。

1 优化药学服务型人才培养机制,构建“立体化”的专业实习模式

研究表明,结合患者使用药物的过程,我国多数医院目前所开展的药学服务有用药前药学咨询、用药中参与临床治疗、用药后合理用药评价[9-10]。在药学服务工作过程中,除了专业知识之外,还涉及到与患者、医生、护士以及同行等交流问题,如何能将药学工作者认为正确的药学服务内容传达给不同的人群,获得非专业人士的认同,不仅体现出药学服务工作者的专业水平,更重要的是展现了“药学服务型”工作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为此长沙医学院药学院在“药学服务型”人才的培养方案中,将具有“药学服务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贯穿于教学环节的每个阶段。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涵盖“药学服务理念”的人文教育的相关课程,基于药学服务的实践及毕业课题研究3个环节的实习模式,进一步完善了基于药学服务人才的培养体系。

1.1 强调药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构建“服务型”的药学人文教育

著名药理学家吴春福[11]教授认为传统的药学教育理念是以药物为中心,而不是以“人”和患者为中心;教学内容则是以药品为中心,并没有考虑药学服务型人才培养中全面素质教育。因此现有的药学教育思想难以满足社会药学服务型人才的岗位需求。所谓药学服务是指药学工作者药学工具及自己掌握的药学专业知识,向社会民众尤其是患者提供与药物使用有关的各种服务的总称[12]。因此,学院在开展“药学服务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中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利用现代教学技术[13]开展了如下工作:

1.1.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新人文教育新模式 通过多渠道开展人文知识培训和再学习,鼓励教师授课过程中增加人文知识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学院鼓励教师在教学中采取TBL、PBL、CBL等教学活动,以多元化评价模式将人文精神在专业课教育中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求教师自己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并起到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确立“以人为本,药学服务”的理念。

1.1.2 优化课程结构,积极建立网络文化教育阵地 结合药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学院依托互联网的技术,让学生在学院网络教学资源中选修相应的人文课程,从而形成网络教学的新途径。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碎片时间学习人文教学内容,解决了课堂教学时间受限的困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1.3 延伸第二课堂空间,强化校园人文建设 校园活动等第二课堂作为药学人文教育的有益补充,将课堂教育和第二课堂紧密衔接[14],建设校园文化平台,促进学生人文内涵的形成[15]。因此,通过开展药学人文论坛、药学人文电影展播、药学人文对话等特色的第二课堂,形成校园药学文化活动,为培养学生良好人文素养提供坚实的保障。

1.2 理论对接实践,积极推进“药学服务型”的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药学人才培养的最后环节,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论联系实际和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关键节点[16]。经过大学前3年的学习,学生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但在药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并不能有效地将所学理论应用于药学服务。开展基于“药学服务型”的毕业实习成为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保障。

1.2.1 落实实习单位准入制度,积极建设实习单位 实习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能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很大的提升[17]。实习基地的建设一直都是学院常抓不懈的工作,结合“药学服务型”的人才培养要求,学院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打通“药学服务”实习通道,选择医院综合实力雄厚、药学服务走在前列的省内医院和社会药房。通过现场参观,考察实习基地相关设施设备,与带教人员进行交流,评估带教人员专业素养等方式,与实习单位就开展“药学服务型”实习模式进行协商,形成考察报告上报学校,经审核批准后建立学院实习基地。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已经和省内多家医院和社会药房形成实习单位网络群,确保了开展药学服务的实习效果。

1.2.2 规范实习教学内容,落实毕业实习带教活动 实习过程中,学生先通过对医院药库、药房、静脉配置中心、临床药学等部门的轮转实习,了解药品在“药学服务领域”流转、存放、发放及临床药学研究等工作流程,然后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深入了解“药学服务”的用药前咨询活动、用药中临床指导、用药后的合理用药评价等环节,根据临床科室或者疾病等用药特点,开展深入学习。实习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提高学生“药学服务理念”的职业素养。

1.3 开展“药学服务型”毕业课题研究

毕业实习过程是一个全面训练的过程,由于实习时间的限制,学生只能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选择药学服务的某一领域完成研究。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查阅文献、结合实习内容,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完成选题、设计、开展研究、分析、总结以及撰写毕业论文。在毕业论文答辩时,实习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工作和实习内容,而后由医院药学相关专业的教师组成答辩委员,按照毕业论文要求,实事求是地评定毕业论文质量。开展药学服务型毕业课题研究,可以使学生在实习阶段比较系统地剖析药学服务内容,发现药学服务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己的专业和综合素养进行解释,使学生对医院药学服务有一个全方位应用性掌握,对医院药学服务的工作内容和性质提前做好职业准备。

2 构建药学服务型毕业实习质量监控体系

人才培养需要有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做保障[18-21]。因此,学院在开展药学服务型毕业实习过程中,建立了初步的实习阶段质量关键控制点,主要包括完善的实习管理过程和规范合理的实习考核方式及内容,形成了有效的实习质量监控体系。

2.1 加强实习过程管理,健全实习管理机构

2.1.1 开展实习前教育工作 学院在实习前需要开展教育工作,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为实习中的安全纪律等规章制度教育,要求学生学会在实习单位遵守各项规定,做好安全防范,第二是介绍实习内容和实习要求,强调学生在实习期间的任务以及实习中如何将通过工作完成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通过开展教育,学生提前对药学服务实习的工作流程、工作内容有初步了解,让学生更能在较短时间内适应实习环境。

2.1.2 建立健全实习管理机构 为统一规范学生实习的管理和监控,成立了以分管院长为首的实习管理机构,主要部署和管理学生的毕业实习事宜。建立了定期联络制度,以便执行和落实实习安排,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动态,解决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1.3 完善管理程序,出台“制度化”管理 建立权责明确、纪律严明的管理制度,实习期间,学生由实习单位带教老师直接管理,实习单位通过采取实习岗位培训及岗位轮转等措施,结合考勤管理制度,确保学生实习学习时间。同时学院严格执行定期联络制度,考察学生在实习基地的实习活动。通过有效的制度及严格的执行,学院可以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有效地监督实习单位带教教师的教学质量。

2.2 规范实习考核方式,创新考核内容

药学服务型的毕业实习考核以内容案例分析为主,主要考查学生在工作中遇到问题的应对及解决能力。针对药学服务型的毕业实习,制订了“阶段化”的考核方式。

2.2.1 引导学生及时总结,提高实习效果 在实习阶段初期,学生往往存在着理论知识与实际药学服务脱节的问题。带教教师要帮助学生熟悉工作内容,积极引导学生通过书写实习心得,学会将理论知识与药学服务实践相结合,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学院定期会将实习中优秀的实习心得总结在学院实习网站发表,给予表扬,提高学生的实习积极性

2.2.2 建立“阶段化”的考核形式 带教老师针对不同的药学服务内容,结合阶段性和系统性的原则,制订实习培养计划,提高学生的实习兴趣和积极性。在药物咨询方面,主要考察学生理解和运用药物的能力,向患者讲解如何安全、有效、合理和经济地使用药物,让学生能把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在合理用药方面,主要考察学生处方点评的综合应用能力,在“考核”中让学生加深理解产生不合格处方的原因以及如何指导医生开具合理处方。在临床药物治疗方面,主要考察学生对药物的不良反应、用法用量、特殊人群用药、药物的相互作用、配伍禁忌、储存等方面的掌握程度。通过组织开展药学服务阶段性考核,检查学生药学服务的真正能力。

3 总结

基于“药学服务型”的毕业实习作为药学专业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药学服务型人才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实习效果直接影响着药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学院对“药学服务型”的毕业实习模式和实习内容以及相应的质量控制点、考核内容尚属探索阶段,还需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完善。随着我国药学服务的不断发展,学院将继续加强药学专业“药学服务型”实习的科学性、规范性建设,不断加强实习过程管理,完善质量监控,培养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药学服务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苗明三,李肇进,谢新年.调整药学专业实习模式,培养社会急需人才[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23(6):76-77.

[2] 徐晓媛,张凯丽,姚文兵.中国高等教育进展,现状及展望[J].中国高等教育,2015,24(3):195-199.

[3] 陈菲,李群力,王建美.基于药学服务人才培养的高职药学“六站式”实践教学研究与实践[J].药学教育,2015,31(6):35-38.

[4] 汤小平.药剂工作向药学服务转型措施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5,13(8):34-35.

[5] 马宁,张青松,冷一平,等.综合型药学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22):55-58.

[6] 骆航,王文渊,周振华.药学服务能力本位下的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4(4):38-39.

[7] 于广华,常唐喜,吴争鸣.面向药学服务的药学高职人才培养[J].药学教育,2008,24(2):1-3.

[8] 谭敏,王宪庆,涂冰.基于药学服务岗位的高职药理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12):48-49.

[9] 胡晋红,蔡溱,孙华君.药学服务与全程化药学服务[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8,8(3):161-163.

[10] 莫镇涛.浅谈药学服务人才培养的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3):11-12.

[11] 吴春福.关于药学服务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J].药学教育,2004,20(2):12-15.

[12] 金跃,陈晨,陈素芹,等.小型医院临床药学服务工作实践[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5,35(15):15-18.

[13] 刘吉成,张晓杰,李莉,等.以社会需求为目标的三导向药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药学教育,2015,31(3):10-12.

[14] 燕娟,陈晓阳.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设置探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25(9):48-49.

[15] 吕青波,刘翔,奇鑫,等.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28(6):986-989.

[16] 王鹏,赵峡,方玉春,等.药学专业实习模式及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药学教育,2015,31(3):66-68.

[17] 张英,陈t,关海滨,等.浅谈药学类专业实习基地建设[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4,36(10):924-926.

[18] 谢丽莎,梁天坚,黄茂春,等.独立学院药学类专业学生实习质量监控体系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2,33(9):33-34.

[19] 许建新,赵丰.完善实习管理,提高实习质量[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45(12):110-112.

药学学位论文篇12

1.Department of Pharmacy,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 Sichuan Province, Luzhou 646000, China; 2.Department of Clinical Pharmacy,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 Sichuan Province, Luzhou 646000, China; 3.Department of Anorectal Diseases,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 Sichuan Province, Luzhou 646000,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clinical pharmacy graduate education in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 ("our school" for short) has been rapid, and has achieved some results, but there are still deficiencies compared with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first-class clinical pharmacy postgraduate education. This paper aims to understand the clinical pharmacy graduate status and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education with the professional graduate education present situation, and analyze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current clinical pharmacy graduate education, study the new trends of the specialty in our school,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conditions and advantages from the realitya put forward feasible suggestions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innovative and practical service clinical pharmacy personnel in accordance with its ow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characteristic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strategies for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clinical pharmacy.

[Key words] Clinical pharmacy; Postgraduate education; Situation analysis; Combination of medicine and pharmacy; Characteristics of running a school

临床药学是一个医、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以患者为对象,以提高临床用药质量为目的,以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为核心[1],研究药物临床安全、合理、有效应用方法及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核心是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合理性,其任务就是要实现老药新用、常药特用、优化量效等。临床药学已成为医院药学发展的新方向和药学学科的新研究领域[2],它的进步极大地提高了临床药物治疗水平,推动了药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笔者采用调查问卷、文献查阅、深度访谈、电话咨询以及网络等多种形式对西南医科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现状及国内、外一流大学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进行研究与分析,提出提高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建议,以期为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1 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现状

我校于2013年开展了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学制学位:三年学制、毕业后授予理学硕士学位;培养方式:采用理论学习、教学实践与科学研究相结合,集中授课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导师指导与学科集体培养相结合,在教研室领导下组成以导师为组长的指导小组对研究生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及独立工作能力等全面负责,侧重素质和能力培养;培养目标:培养具备临床药学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具备药学、医学及其相关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际交流能力,能够参与临床药物治疗,从事临床药学实践和教育,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实验技能,具有独立进行课题设计、从事临床药学创新研究的能力,能够在药品临床??用、研究、开发和管理方面从事临床药学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临床药学人才;研究方向:药物临床应用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应用安全性研究、循证药学研究。课程设置:包括专业基础课程(高等药剂学、医学科研方法学导论、外科学进展、循证医学、肿瘤基础理论、药物分析选论、内科学进展、医学分子生物学、医学信息检索、现代仪器分析实验与技术)和专业课程(临床药理学、专业外语)及公共课、选修课。考核方式:考试、论文答辩。实践教学分为教学实践和临床药学实践,临床药学实践分为初级实践(在门诊药房、住院药房、药库、药检室、制剂室、静脉药物配制中心、临床药学室等部门轮转3个月)、高级实践(在导师和指导小组指导下参与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内分泌科、肿瘤科等临床科室轮转5个月)和专科实践(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临床药学某个专业方向进行较深入的专科临床药学实践,时间4个月)。

2 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分析

2.1 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优势

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成为临床药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拥有临床药学研究生导师5名,都是从事临床、教学、科研的高级双师双证导师[3];拥有3家直属大型三甲附属医院及30多家非直属三级教学实践基地,多家实践教学基地同时也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具备临床药学人才培养的丰富经验及优质资源。通过对我校临床药学相关师生广泛调查发现,他们均对招生就业情况评价较为满意,这与“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医院药学服务由原来的“以药品供应为中心”转变到“以病人为中心”[4]以及医疗机构合理用药水平需求、药学从业人员职业发展需求、学生就业背景需求[5]有关;教师队伍、教学质量与效果评价也较为满意,这与我校拥有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及较好的教师队伍有关。

2.2 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不足

美国是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的发源地,1957年美国密西根大学药学院的Donald Francke教授首次提出六年制Pharm.D.(Doctor of pharmacy)[6],国外发达国家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现己较为成熟,国内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中国药科大学是最早(2006年)获批设置临床药学专业的学校,我校的批准时间是2011年。由于我校地处中西部地区,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学科发展时间短,与国内一流大学及欧美相比,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尚不成熟:学制学位较为单一,培养方式合理,但很多?节未到位,培养目标是复合型人才,与现代临床药学教育发展方向(服务型临床药学人才[7])有所偏颇,研究方向较少,需拓宽研究领域,课程设置无特色,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欠缺。目前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还属于科学学位型培养模式,毕业授予理学学位,这与我国还没有独立设置临床药学专业学位有关[6];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学生大多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积极性差,尽管应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但还有待提高;课程设置欠合理,教材实用性较差;见、实习安排不尽合理,临床药学实践范围较窄,时间短,偏重于药学研究、实验室监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以及用药咨询,而临床用药决策参与较少,不能适应现阶段医院药学、社区药学领域对临床药学人才的需求[8];考核方式较为单一尚需修善,教师、学生国际合作交流机会少,很难跟上学科前沿。

3 建议

3.1 加快“以病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转变

目前我校是培养能够在药品临床应用、研究、开发和管理方面从事临床药学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临床药学人才,而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临床药学专业以培养具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服务型临床药学人才为目标,一个优秀的临床药学工作者应是健康服务的提供者、决策者、沟通者、引导者、管理者、教育者、监督者、控制者、终身学习者和研究者[9]。培养服务型临床药学人才,更符合现代临床药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因此我校临床药学教育应从“以药品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服务教育理念转变,由培养“化学型药学人才”向“临床型药学人才”的转变,由“科研型”向“服务型”药学人才的转变。

3.2 建立多学制专业学位培养模式

从目前国际临床药学教育现状及我国医疗机构对临床药学服务的需求来看,我国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任务应是培养能胜任临床药学工作的临床药师,属于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应开展专业学位型教育。目前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学制只有3年,授予理学学位,建议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衔接,逐步增设6年制本硕连读、8年制本硕博连读、5年制硕博连读,增设博士点,毕业时授予药学(专业学位)硕士、博士学位,山东大学[10]、北京大学[11]开设的临床药学专业本硕连读可为我校提供宝贵经验。这种多学制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有利于节约培养时间,有利于课程设置的连贯性,更有利于学生在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能与临床医生在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学历学位、职称等各方面匹配并通力合作,更符合我国不同层次、不同地区学生和用人单位实际需求,利于突显我校特色办学,实现我校品牌效应。

3.3 拓宽临床药学专业研究方向

我校临床药学专业研究生招生方向只有4名,2018年的研究生招生简章更没有备注研究方向,作者根据我校实际情况、临床药学发展新方向及国内、外一流大学临床药学研究方向建议该专业导师及新增导师应向群体药物生物等效评价、糖尿病并发症发病机制与治疗、个体化给药研究及药物代谢研究、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药物新剂型与制剂新技术、药物基因组学、合理用药与临床药物评价、上市药物评价研究、临床药学服务和个体化给药方案设计、药物不良反应监察、新制剂的开发和评价、治疗药物监测研究及给药方案设计、生物活性肽研究等方向拓展[12]。

3.4 广泛应用混合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如今互联网背景下,建议我校师生广泛利用智能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进行线上、线下教学,这种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创造性和解决问题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有利于打造教学团队,有利于过程性评价[13]。教学方法与手段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建议教师联合应用讲授式教学法(LBL)、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BL)、基于问题的学习(PBL)[14]等教学方法,通过教师授课、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药学沙龙、实验、专题 讲座、模拟训练等多种形式,充分运用数字化教学,使临床药学教学以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方式直观地展现给学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及兴趣,加深其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记忆,从而将教与学、学与用有效衔接,将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专业与素质紧密结合。

3.5 加强教师队伍团队意识,构建实践教学基地合作交流平台

师资力量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目前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教师队伍来自药学及其相关学科,多为药理学、中药学等专科教师,教师知识结构较为单一,不能有效地将合理用药与临床问题有效结合,建议教研室对整个团队进行有效整合,建立医、药导师组制度,通过团队定期开展医学、药学沙龙(处方用药分析、专科用药解说、经方应用举例、典型案例探讨等)、专题讲座等,达到医药互动、医药互补、知识共融、医通药情、药知医意,增强双方共识,弥补学识漏洞,极大地提升教师队伍的关联度与支撑度。我校实践教学基地多,质量高,但其与教研室及导师联系不紧密,交流平台不完善,建议各实践教学基地与教研室及导师建立开放性、多媒体、多层次交流平台,让导师参与建议实践培养方案的制订,优化、整合学校与社会多种优质资源,构建学校、医院、医药企业多重实践教学平台,最大化利用现有资源,避免资源的重复投入和浪费。

3.6 优化课程设置,合理安排实践教学

我校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课程分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公共课、选修课4类,复旦大学临床药学研究生课程分类和我校相似,但其教材选择和我们差距很大,而美国Pharm.D研究生教育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药学相关课、医学相关课、临床药学相关课[15],作者认为美国Pharm.D研究生教育课程分类更为合理。建议加强学生药学、医学相关知识培养的同时,应重视临床药学相关课程的普及,建立针对性更强的选课机制,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科学知识:公共基础课增设人际交流学、自我保护和人文素质、心理学、信息检索与写作;药学相关课增设药学伦理学、药物信息学、药物经济学、药物计量学、药物毒理学、药物流行病学、药学政策与公共卫生;医学相关课增设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免疫学、重症医学、急诊医学;临床药学课增设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治疗学、循证药学、临床药学实践导论、药学监护、临床药物评价、药物警戒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药事管理。我校教学实践安排很为合理,临床药学实践共1年,实践范围较窄,时间短,毕业学生不具备独当一面的素质,不能满足医院药学、社区药学、促进合理用药等相应岗位与实际工作的需要,建议实践范围拓宽至社区、社区药房、社会大药房、药厂、实验室以及临床肾病科、ICU等科室,实践时间从1年延长到2年,半年理论课程结束后进入实践教学,理论课始终要与临床药学实践紧密协作、穿插进行,可将理论课以药学问诊、药学查房、药历书写、文献分析报告、临床处方点评、讲座、典型病例讨论、医学药学沙龙、多学科综合门诊、药学监护、用药宣教、ADR监测等形式安排在临床药学实?`环节中去,同时建立研究生培养校内、校外双导师制[16],使从事临床药学实践的学生与住院医师一样在临床科室轮转、管理患者、参与查房和会诊、处理医嘱和药物治疗等,实现院校教育与岗位培训的无缝衔接,毕业时培训考核合格可授予临床药师岗位培训证书,这对学校吸引生源,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保证学生就业顺畅,减少学生就业单位培养经费等不失为一个好举措。

药学学位论文篇13

1.1 目前的药学本科教育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1.1.1 本科实习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欠缺中国教育的传统模式,基本上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而未能接触到真实的科研环境,更未涉及到撰写论文的过程。因此药学学生的实习阶段,可以说是从被动学习的模式向主动学习模式的转变,如果这样的机会也没有能够得到充分地利用、用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这将不利于发挥学生自主创造的能力、激发学习的热情、锻炼科研实践的能力;对学生曰后的进一步学习和就业产生消极的影响。

1.1.2 不利于把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和融会贯通 实习过程本身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在理论指导下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进步的过程。如果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没有经过查阅文献、选题等步骤就直接参加实验研究,那么实习生在很大程度上只能单纯重复一些实验技术和技巧方面的工作,往往很少考虑到研究当中所用到各门课程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关性,更谈不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单纯做实验根本不能称为科研。

1.2 校外实习基地的文献资料有限,无法满足毕业论文写作的检索需要

毕业论文的设计是一项科学研究的前期工作,要确定学生毕业论文的方向,首先是要了解该学科发展现状、存在什么问题、关键问题在哪里,另外是别人已做了哪方面的研究。把握这些内容才能怡当地确定自己的研究题目、方法和途径。所有这些工作都需要学生经常查阅文献资料,并汲取新的成果,从中得到启发、形成新的思路,采用新的实验手段,使本身的研究工作逐步深入,不断向更高水平发展。在整个毕业论文设计与写作中,学生均需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然而,文献资料是需要大量的资金去购买和专业人员去管理的,一般的企事业单位是无法承担这些费用的,他们内部的文献资料很不齐全,根本不能满足科学研究的需要,而高校因为承担着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因而都有文献资料较齐全的图书馆,能够满足科研工作的要求。

1.3 校外实习基地带教老师教学科研水平参差不齐

指导老师博学的知识及丰富的实验室经验不但能够帮助学生选题,而且在实验进展中可以理性地预见实验的结果,以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实验问题。但由于高校扩招,大量的药学毕业生需要到医药生产、营销、使用、服务和管理等环节的医院药剂科、药厂、医药公司、药检所(药监局)以及药物研究所等部门实习,这就要求高校加大力度扩展相应数量的校外实习基地。然而校外实习基地带教老师水平参差不齐,他们教学科研水平差距较大,有部分单位仅能接收学生实践但根本不具备本科生论文写作指导能力。而且实习单位的带教老师大多是单位里的骨干,肩负重任,工作很忙,很难集中精力对学生论文的选题和开题进行有效的指导,很少有充裕的时间来指导实习生开展科研工作和撰写毕业论文。

1.4 校外实习基地开展科研的条件与高校相比相差甚远

目前我校药学专业学生主要到医院药房、药厂及流通领域的药店等部门实习,这些地方的科研氛围、文献资料的查阅和检索、实验场地等都无法与高校相比。一方面是实习基地的科研氛围不足,良好的科研氛围才能促进学生踏实、勤恳地开展科学研究;另一方面是实验室的硬软件匮乏,缺乏实验必须的基本仪器设备,更谈不上大型或先进的仪器设备。

2.充分利用网络教育的优势加强校地合作,提高实习生的毕业论文写作能力

为了解决由于高校扩招而带来的生源素质下降、教学资源短缺等原因造成的高校教学质量严重下滑的矛盾,我校计算机与信息中心、药学系及附属医院药剂将信托校园网络建设药学信息应用与服务平台,实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强化药学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按社会需求量身打造新时期药学人才,构建科学的药学实践教学体系。

实习论文质量如何是检验药学生实习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为确保学生实习论文质量,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教育的优势,加强校地合作,推行毕业实习双导师指导制:在众多的实习单位里挑选质量较好的实习单位,根据药学类专业各方向的教学目标不同,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或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校内老师才有资格担任学生指导老师,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配合实习单位带教老师,根据学生专业特点,还从学生实习岗位出发,一同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工作和实习论文的指导工作。

2.1 学校老师远程指导学生在实践选题

选题是做好毕业论文的首要环节,它直接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毕业论文选题应该既要面向科研训练,又要突出实用性;要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又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选题应从两个方面着手,—方面是突出实用性:与临床一线用药情况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是突出科研性:让学生参与到科研课题中,了解所学专业发展的新水平、新动向。以往一般的做法是学生在实习前从学校老师拟定的诸多选题中选取论文题目,然后到实习单位联系指导教师,根据论文题目由指导老师指导实习生开展研究和撰写论文。因为高校与实践环境有着较大的脱节,在实践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一方面,有的选题过大,超出了一个本科生的能力和所学专业的知识范围;有的题目过窄,使学生难以发挥或施展其能力;有的题目几年甚至十几年一贯制,缺乏创新,有的题目则过于超前,与现实脱节。另一方面,有相当一部分指导教师由于没有科研课题或者出于以备后用的目的而让学生查阅资料,完成文献综述类的论文;还有的教师只让学生整理资料、分析数据,写出数据分析报告式论文,这或许对提高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有一定帮助,但显然有悖于毕业论文(设计)的初衷,尤其是无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在实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选取课题,做到课题就是为了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然后通过实习生成为沟通学校和实习单位的桥梁,发挥高校老师的理论优势和实习单位的实践优势,让我们的同学真正能够在实习中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高校老师对学生毕业论文进行有效的指导,以提高药学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质量。

2.2 远程查阅学校图书馆文献,获取参考资料

在选取参考资料上,由于毕业生没有丰富的资料作论据支持,使很多本科毕业论文缺乏时代性、实用性和参考性。对于本科毕业生,在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选取丰富的参考资料可以使论文增色不少,可是现实状况是实习单位的文献资源毕竟有限,图书的更新率较低,最新的医学、药学的研究进展很难在本科毕业论文一见。高校建设了网络教学中心,给学生们上网查询最新资料带来了便利,而且现在电脑已经普及到寻常百姓家,就是个人没有电脑到网吧使用也很方便,只要我们做到学生能在学校网站注册帐号,就可以浏览药学系的药学信息应用与服务网页,也可在学校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就可解决学生在外实习不方便往返学校查阅文献资料的困难。

3.利用网络课程对药学生做论文写作的指导

毕业论文的写作是实习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科技论文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尝试,我们的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对科研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认真、主动地学习,因此对科研工作的开展程序及论文写作方法都不太清楚,有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窍不通。当他们进入实习环节,在撰写科研论文时,常常发生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格式不规范、表达不准确、层次不清、逻辑性不强等。但是他们远离学校没有老师在身边指导,实习单位的老师有的水平有限,有的虽然会写但是却没有教学办法和相应的教材,有的因工作忙无暇顾及,态度生硬不够耐心,学生不敢请教带教老师,使得学生在初次撰写论文时困难重重,在撰写论文时常犯低级错误。而且今后工作中很少会有人向他们悉心传授这方面的知识和技巧。

论文撰写,以总结研究成果与他人共享,是每一位毕业生必须做的工作。撰写论文对他们来说是第一次,所以往往不知道从何入手。我们可以把科研论文写作的基本要领和规范、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图表的正确表示方法以及如何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讨论等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或视频放在网络课程上,让学生身在实习单位都能学到这些知识。

4.通过科研论坛远程指导论文设计和实施、数据处理及论文写作

随着本科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本科生入学人数的急剧上升,本科毕业生人数也在与曰倶增,给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由于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致使毕业生数量的急剧上升和高校教师数量缓慢增加之间的矛盾成为了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一个瓶颈,随着毕业生人数增多,导致教师工作负担的不断加大,使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中,其次我校的药学专业课教师中仍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达到硕士及以上学位,他们年纪轻、从教时间短、缺少教学实践经验,科研课题和教学改革项目少、成果贫乏、论文写作水平偏低无法起到“传帮带”作用,这些不利因素对专业课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毕业论文写作影响极大,无力承担专业性很强的论文指导工作。而能参与本科毕业论文评定的教师人数与实习生相比欠缺很多,无法做到一对一或一对几的指导,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队伍的短缺使得毕业论文的指导和监控问题尤为突出。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