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大学生就业创业实用13篇

大学生就业创业
大学生就业创业篇1

近日,中组部、、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务院扶贫办、、全国妇联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长效机制意见》)。

大学生“村官”任期结束后的出路有哪些?

中组部负责人对此问题解释说,《长效机制意见》提出,要建立大学生“村官”正常流动制度。一是鼓励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干部。对表现优秀、党员群众认可、担任村“两委”主要负责人的大学生“村官”,鼓励他们长期在农村基层干部岗位上建功立业。留任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可以继续享受中央财政补贴。二是推荐大学生“村官”参加公务员考试。表现优秀、聘期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可以享受公务员报考的优惠政策。各级党政机关要注重从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优秀大学生“村官”中招考公务员,并明确录用比例;乡镇机关补充公务员,要逐步提高从大学生“村官”中考录的比例;选调生主要从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大学生“村官”及其他到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中招考。三是扶持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各地将结合实际,建设和完善一批投资小、见效快的大学生“村官”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认真落实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重点帮助和支持那些有创业意愿、创业能力、创业优势的大学生“村官”。强化大学生“村官”创业指导服务,积极开展信息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小额贷款、开业指导、跟踪辅导等工作。各级共青团组织将大学生“村官”创业纳入促进青年创业就业总体部署。高等院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四是引导大学生“村官”另行择业。对于聘期考核称职,不再留村工作或不参加公务员招考的,帮助和支持他们另行择业,择业前可免费参加一期职业培训。对于素质能力不适应岗位要求、不能正常开展工作的,或年度考核连续两年不称职的,将予以解聘,引导其另行择业。鼓励和引导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等用人单位,优先聘用(招用)具有2年以上农村基层工作经历的大学生“村官”。五是支持大学生“村官”继续学习深造。聘用期间工作表现良好、考核合格的,报考硕士研究生可享受初试总分加10分和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的优惠政策等。

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生活补贴有哪些规定?

中央有关部门规定,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生活补贴比照本地乡镇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后工资水平确定,中央财政补贴按照西部地区人均每年1.5万元、中部地区人均每年1万元、东部地区人均每年0.5万元的标准拨付,不足部分由地方财政承担。同时,中央财政给大学生“村官”按人均2000元的标准发放一次性安置费。《长效机制意见》提出,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生活补贴,由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和地方财政补助资金共同支付。

对大学生“村官”参加社会保险是如何规定的?

《长效机制意见》提出,大学生“村官”聘用期间,按照当地对事业单位的规定,参加相应社会保险。其中在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的地方,应在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的基础上,为其办理补充医疗保险。社会保险的单位缴纳部分,由负责发放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补贴的部门缴纳,个人缴纳部分由负责发放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补贴的部门在个人补贴中代扣代缴,具体手续由县(市、区)负责发放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补贴的部门到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其中工伤保险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应由用人单位支付的工伤待遇,由负责发放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补贴的部门发放。相关费用,纳入财政给予的工作、生活补贴范围。

高度

应将“创业带动就业”上升为最高国家战略

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说,2009年预计中国有3000万左右农民工失业,往年没有就业和今年毕业需要就业的大学生有900多万,另外,还有其他需要就业的,全部就业压力在5000万左右。而从未来30年看,如果2040年城市化水平推进到85%,城市中还要增加4.5亿人口,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巨大,整个国家就业压力巨大,将是中国长期的、头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难题。

民生是就业之本,特别高的劳动力剩余率和失业率,将会使大规模的城乡居民陷入生活的困境,会使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建议中央和国务院将“创业带动就业”上升为最高级别的国家战略。

在国家发展的重点战略上,我们提出过新农村建设,提出过建设创新型国家等等,我认为这些都是必要的。但是,值得指出的是,韩国在提倡新农村建设时,提出了中小企业振兴计划。我们的有关部门和学者,只是给国务院领导提到韩国的新农村建设,但是好像没有部门和学者提醒韩国还有个同样重要的中小企业振兴计划。

缩小城乡差距的根本出路是推进城市化,而转移和容纳劳动力转移和需要就业人口的最大领域是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是保证中国粮食安全的基础,创新型国家建设则是国家经济有竞争力的基础。新农村建设要与推进城市化和在城市中发展中小企业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大量的劳动力在城市创业和安居乐业,才不会出现农民工工棚式转移和钟摆式流动,也才不会像拉美和印度等国家那样在城市周围形成大量的贫民窟,也才不会发生粮食不安全问题,也才能使我们在发挥劳动力密集优势的同时,有自主技术的竞争力。新农村建设、推进城市化、中小企业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这四个战略密不可分,缺一不可。从中国这样多的劳动力需要转移和就业来看,可能建设创业型国家和中小企业发展,更为重要。因此,我认为,在党和国家层面上,应当将建设创业型国家,发展中小企业,上升为最高级别的国家战略。

热议

高校老师凭人脉帮学生找工作

前些时候,有媒体报道称,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商学院,有10年证券行业经验的肖华老师,依靠自己的人脉关系,在5年内成功推荐100余名学生顺利就业。尽管今年大学生就业形势相对严峻,肖华老师还是成功推荐30余名学生顺利就业。此消息在社会引起热议。

“高校教师利用人脉关系帮百多名学生顺利就业”的新闻在互联网上引起不少网友的注意。不少网友对该教师赞不绝口,表示“社会需要实用性高的老师”,并认为他是目前大学教师的典范。

大多数学生欢迎“大学教师利用人脉关系帮学生找工作”的做法。他们认为,老师的关系比较广泛,其身份和地位更易赢得用人单位的信任,且老师了解学生,教师利用人脉关系帮学生找工作其实是实现双赢,“企业或者单位通过我们找适合的人选,我们老师肯定会挑选一些最合适的学生去应聘,这样一来对企业有好处,而且又顺利帮学生找到工作,就是企业与学

生双赢了。”

高校教师对此则有不同的看法。从记者调查看,大部分高校教师认同“大学教师利用人脉关系帮学生找工作”。这些教师反映,他们虽然不是学校里专门负责就业工作的,但对学生的就业还是非常关注和关心的,事实上自己或多或少都在为学生就业做工作,有意无意地为学生找工作牵线搭桥,也有一些成了“红娘”的。而作为专职的就业指导老师许老师,虽然也认为“大学教师利用人脉关系帮学生找工作”帮助学生解决了就业问题是好事,但他同时也指出,大学教师利用人脉关系帮学生找工作,并不是解决目前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根本出路。这种行为不可能成为长期、大量的行为,只能是短期、机遇性的行为,“一名教师即使有更广阔的人脉关系,但也不能长期为学生收集有用的就业信息,提供就业机会是有一定偶然性的,所以毕业生们不应该依赖教师的人脉关系找工作,更应该靠自己的能力找工作。

•热议

摊派就业安置任务背后的喜与忧

大学生就业创业篇2

毕业生就业问题,既是对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挑战,也是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历史机遇。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把挑战转变为机遇,转变为变革和创新的动力。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暴露出高等教育的质量、结构和体制机制甚至组织机构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在的要求。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从培养质量和培养模式上看,过去主要强调学科标准、教师主导、静态评估,对实际能力重视不够,使学生难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从学科结构上看,专业划分、招生结构和教学组织长期沿用计划经济的办法,缺乏适应性和弹性;从学校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上看,学校重培养轻就业,重管理轻服务,学校管理机构行政化。从高等教育总体上看,学校缺乏明确的定位,培养目标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多层次的需求。只有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创新,推动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模式的根本性变革,才能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起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多学科结合,加强高校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培养学生科技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学生创业成功,提高学校声誉,为学校发展形成良性发展循环。

1以就业为导向,转变高等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

对于一个学校,最重要的是什么?当然是学生。学校的声誉归根结底来自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实力及就业、创业后做出的成绩。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才,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随着时代的前进,高等学校的职能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从原来纯粹的教学开始走向育人为本,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协调发展,然而,其根本任务仍然是培养人才。而人才的价值,必须在现代化建设中体现出来,如果培养出来的都是就不了业的人,那高等学校就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高等学校也是没有发展前途的。

高等学校必须树立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新的人才观。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但不是毕业了就是人才,要成为人才,就要能就业、创业,并且有能力创造出较多的社会财富。

高等学校要树立新的发展观,把满足社会需求作为发展的动力。满足社会需求包括科研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但最基本的还是通过人才培养促进就业和提高就业水平。必须看到,今后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力量,不是政府,也不是主观愿望,而是社会需求。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有竞争力,学校的社会声誉就好,生源就更好,各方面的投资就更多,学校的发展就更快。

2以适应就业工作需要为前提,加强毕业、就业教育

如果说“无业可就”反映的是就业制度、政策与教育教学方面的深层次问题,那么,“有业不就”反映的就是毕业生的职业观念方面的深层次问题。要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转变择业观念,对学生加强毕业、就业、创业教育。

加强就业教育,就是在学生毕业这个关键环节,进一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和社会需求的关系,确立正确的人生信念,主动将自己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将个人建功立业的志向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实现为人民服务的理想联系起来,自觉地主动地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和行业去就业、创业,把个人的聪明才智融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斗的洪流之中。就是要帮助毕业生确立与市场经济体制、与大众化高等教育相适应的职业观、择业观。

开展毕业教育,就是要通过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使他们的思想和境界得到进一步升华,进一步坚定服务于祖国、奉献于人民的意识和责任感。要认真抓好和严格实施毕业教育的每一个程序,妥善安排毕业生完成实践、答辩、鉴定等工作,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3以就业为导向,坚决调整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十几年来,在调整高校培养结构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学科专业结构同过去相比,培养层次更加丰富完善,大批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需求的专业发展起来了,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批急需人才。高等学校要适应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需求,科学定位,进一步加大调整、改革的力度。以就业为导向,深入思考和推进专业设置、学科结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以社会需要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4以创业为导向,多学科结合,加强创业理论研究,促进高校发展

“创业教育”正式作为一个教育理念提出来,无论是实践活动还是理论研究,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随着20余年来的总结性和研究性的文章、专著不断问世,创业教育可以说是已经历史地、必然地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并日益显现出成为独立学科的趋势。创业教育理论框架的初步构建,为日后创业教育理论的进一步科学化、系统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对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也要采用多学科研究的方法,是创业研究的必然选择。其一,科学研究的综合化和集成化已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无论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已逐步走出精细化和专门化的老路,日益成为“复杂科学”。其二,“创业教育”本身就是一门横向学科或交叉学科。“创业”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活动,创业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和科学的智能结构,如果说,在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农业经济时代,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创业尚能成功的话,在以信息资源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是知识密集型创业。作为培养创业型人才的创业教育因此而不能由某一学科来独立承担,多学科的参与已是历史的必然。其三,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应该与高等教育的研究同步。既然多学科研究方法已走进高等教育,并给高等教育研究勃勃生机,那么,多学科研究就应该是高校创业教育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围绕创业教育的内容,主要应该吸纳和融合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文化学、人才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的观点,通过借鉴和移植,形成血肉丰满的创业教育学和创业教育学科群。“创业”对创业者综合素质的要求很高,不仅要具备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而且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优秀的道德品质、牢固的法制观念和丰富的法律知识,而现时高校的创业教育对受教育者在这些方面的教育显然是不够的。如果将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非正常的创业“成功”现象当作普遍和永恒,那将是十分危险的!通过创业教育研究,特别是科技创业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对科学技术如何转化成生产力,科技如何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变革的研究。通过创业教育研究,使学生在校学习的科技知识,通过毕业创业找到科技与生产的结合点。因此,在创业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法学方面的教育极为重要。同时,创业成功离不开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对创业过程与创业环境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用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人才学等学科的观点来研究高校的创业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在不长的时间内,在用多学科研究方法构建较为成熟的高校《创业学》的同时,还创建诸如《创业哲学》、《创业经济学》、《创业人才学》等一批交叉学科群,为高校更好地开展创业教育提供全方位的强有力的理论支持。这样创业教育必将成为高等教育百花园中光彩夺目的一朵奇葩,高校就会培养出大批的优秀创业人才。毕业生创业成功将大大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为学校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推动学校的持续发展。

大学生就业创业篇3

笔者认为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

1.高校毕业生人数迅速增加,待就业大学生群体增大,从2001年到2007年全国的高校毕业生人数由115万增长到495万,翻了两番多,2003年毕业生就业率为70%,2004年毕业生就业率为73%,2005年毕业生的就业率是72.6%。每年净增待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大学生求职就业的压力也在逐年增加。

2.准备不足,生涯模糊,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三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我们在调查分析中发现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较多的放在学习以外的事情上了。

3.大学生盲目择业现象严重,大学生在预就业阶段,比较迷茫,对就业信心不足,在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就业岗位选择方面矛盾突出,在期望薪酬方面仍高于企业对其预期,同时,社会需求变化,供需结构性矛盾增强,“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共存,而且,部分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存在问题。

4.对学校老师、家长依赖性强,创造力弱。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学校的老师依赖,希望老师能够帮助他们落实单位,或者是帮助他们解决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有些时候我们看到人才市场找工作的大学生后面经常有家长陪伴,与用人单位谈话,家长急于先介绍,这种长期以来养成的依赖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意向成交率。

近几年,从我国大学生就业情况来看,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失业大学生,亦出现“毕业就失业的现象”,这是社会竞争之趋势,有其存在的客观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其主观原因:学生综合能力素质不符合社会需要、就业创业能力薄弱、不能很好的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成为“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二、对策研究

1.大学生要转变传统就业观念,走向市场

目前我国的大学教育已经由“精英阶段”进入“大众教育”,因此,今天的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应该改变传统的“等、靠、要”心理和“一步到位、终生不变”的就业心态;应调整自己的目标,树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观念和就业新观念;同时注意提高自身能力。主动多方面寻找就业机会和就业渠道。

2.学校要改革教育模式,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

一方面,高校应充分了解市场信息,把办学规模和专业设置与市场接轨,灵活的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另一方面,主动与市场、社会接轨,考虑与相关部门和企业联合。在专业课程设置、招生规模大小等方面与企业等进行协商,与此同时引导学生及早了解、参与企业活动。

3.有效开展就业指导,全过程指导学生

高校应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建立动态的岗位需求信息库,广泛向社会、学生,收集各类案例,开展毕业生就业的跟踪调查,开展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改革和研究工作,同时组织企业家的专家讲座团协助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开展工作。

三、拓宽学生就业途径,增加就业竞争力

1.在课堂教学中以就业为导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无论是教师在课堂授课还是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都应在教学教育中渗透就业指导思想,加强专业教育、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能力。

2.加强学风建设,鼓励学生考级、考证

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对学生的要求不仅是一张文凭,更希望学生有较强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和求知意识也越来越强烈,他们对自己的要求也在不断更新。抓紧时间参加外语、计算机基本技能证书的考证工作,另外,参加专业技能证书的考试,为自己走上工作岗位拓宽知识面,增加就业砝码。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学生通过参加社团活动拓宽自己的社交圈,让自己认识更多的同学,为自己踏上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基础;参加与专业相结合的活动,能够在活动中加强对专业的认同感,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学院和系部举办的各类文体活动,为学生搭建舞台,展示他们多才多艺的风采,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以社团、专业活动和各项文体竞赛的推进,强化校园文化活动育人的功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4.利用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大学生就业创业篇4

1 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的原则

(1)全面性与针对性结合的原则

培养大学生不仅要全面发展而且要兼顾个体差异,这就要求在对大学生进行创业创新教育既全面又要有针对性。创业创新教育的全面性,即每名大学生都要进行创业创新教育;针对性,要根据大学生不同的专业类别、不同的培养层次差异制定不同的教育标准,不能在进行创业创新时而耽搁正常课程,也不能制定过高标准挫伤大学生创业创新的兴趣。

(2)绝对性与相对性结合的原则

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要反映出大学生个体差异不同又要注重个体的提高幅度,这就要求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时要做到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结合。不同大学生的先天条件、家庭环境、个性品质的差异,决定了其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兴趣的差异,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的绝对性旨在反映出大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而相对性旨在淡化个体的差异,注重学生的不同特长,关注其进步幅度,增强其自信心,最大限度的挖掘其创业创新的潜能。

(3)形成性和终结性结合的原则

对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不仅要注重创业创新教育的成果,更要关注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的过程,这就要求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要体现形成性和终结性相结合。所谓终结性就是以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所取得的成绩和成果,评估出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的强弱,激励其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和成绩。而形成性,则更关注了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的提高和培养过程,最大限度的激发大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挖掘其内在潜力。

2 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的主要手段

(1) 建立良好的创业创新氛围

好的氛围是进行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基础。这就需要大学的领导层能够对大学本身具备的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在学校内进行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的宣传,这样就能在学校创造一个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的大的氛围。

(2) 建立完善的创业创新教育机制

若想长期进行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就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机制。通过让大学生对创业创新活动的不断地参与来提高其创业创新能力。大学的领导层要针对该机制提供一套完善的政策支持体制,并制定一系列的针对性的活动细则和相应的奖励机制。

(3) 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

虽然进行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的氛围和创新活动都非常重要,但是这其中最根本的是建立一个合理的课程体系。因为合理的课程体系会和整个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相互相成,互相贯穿。合理的课程有启迪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作用,这样的课程、实验和实习要重点建立。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一个坚实的基础知识作为背景,如果学生仅仅有一个单一的专业知识是很难进行创业创新的。所以要实现创业创新就必须加你一个合理的课程体系。该体系的加你要以必修课加选修课的模式。必修课是为了使得大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所以必修课的设置要遵循“少而精”的选择。而选修课的作用是为了使大学生能够拓展知识层面,所以选修课可以适当增加比重,可以选择专业选修课、跨学科选修课等。这样就使得大学生具备了较高层级的专业支持和广阔的视野。最终使得大学生的知识向深度和广度不断发展。

(4)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

其实上面提到的很多方面的对策,都需要大学在创业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加大经费的投入,否则所有的一切都只是空谈。所以大学的领导层要为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加你一套完善的经费保障机制。要为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的各项内容加你专项资金。并为该资金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经费来源。利用这部分资金可以为大学生创新创新的优异表现者设立奖励机制、建立创业创新场地、购买设备等。这样才能长期有效地推动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深度培养。

3 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经调查发现,创业创新教育当今在高校开展的较为普遍。创业创新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实践的方式来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业创新教育的实践性会大大增大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所以,应该将创业创新教育的理念和大学生就业教育融合在一起,将其作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和方法,使其能为大学生今后的就业培养保驾护航,这样就能使得。下面笔者就分析一下创业创新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1) 创业创新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观的正确性

在高校进行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业创新教育的理论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创业创新教育的理念是无论是进行政治生活、社会生活还是经济生活,都是将大学生作为主体,为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职业规划。如果能在大学生就业的培养过程中加入创业创新教育的思想,就能采用创业教育的体验式、互动式和渗透式的方式来进行大学生就业培养的渗透。如果能在创业创新理论的学习中加入一些案例分析或者战略学习等创业教育的知识点,将会对大学生的勇敢、乐观、担当等品质的培养非常有帮助,这样就能使得大学生自觉地在就业理论中与党中央的思想保持高度一致,这样大学生们就能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2) 创业创新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就业的开拓素质

创业创新教育的实践性很强,特别强调的是知识的实际运用和操作,也就是说在高校中开展创业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开拓精神和职业素质。其中职业素质包括社会知识、市场知识、国情知识的掌握。在这些素质的培养过程中,大学生需要不断地参加创业创新方面的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增加对国情和社会结构的了解,这样就能进一步开拓大学生的素质,使他们认识到:虽然在就业的道路上可能会出现反复和曲折,但是只要能够坚定新年,不断开拓肯定能够实现最终的理想。

(3)创业教创新教育可以构建大学生就业培养体系

创业创新教育不是孤立的,实施创业教育需要整个高校的所有资源,这样才能全方位地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和能力。而高校就业培养虽然有很多的路径,但是这些路径的合力却不强,理论教学和实践锻炼在很多种情况下都各自为政。而创业创新教育的系统性对就业培养体系的构建有很多的启示。高校就业培养体系的构建可以参照创业创新教育的系统性从培养计划入手,选择合适的师资,进行就业培养的课程的设置和开展,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就业培养体系。

4 小结

大多数高校都设置了大学生就业培养的相关课程,但是不同的高校在培养方式和体制方面却存在很多的问题,这样就导致很多高校不能很好的全面实施就业培养。本文就针对这些出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以创业创新教育作为切入点,从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的原则和主要手段为依据,分析其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并希望能够利用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开辟一个大学生就业培养体系。通过该体系的构建来开拓大学生就业的新思维、新路径和新举措。并将创业创新教育的优点与大学生就业培养体系的特质相结合,通过创业创新教育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完善大学生就业培养的机制。

参考文献

[1] 罗志敏,夏人青.高校创业教育的本质与逻辑[J].教育发展研究,2011(1):29-33.

[2] 刘铸,张纪洪.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功能与重要意义[J].中国高等教育,2010(18):45-46.

大学生就业创业篇5

一、“互联网+”的内涵与基本特征分析

“互联网+”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普及后形成的特殊媒介环境。21世纪以来,媒介传输格局与数据分析技术高度更新换代,社会生活方式发生变革,网络空间内部逐步形成了全新的产业形态,各类传统实业经济逐步与互联网技术融合,高技术含量的信息科技开始在多个社会生产行业获得广泛应用并逐步扩散到其他领域,这一过程被称为“互联网化”。云计算技术、数据分析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先进技术的演化发展改变了社会信息环境,降低了网民获取社会信息的难度,我国社会网络普及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步提升。“互联网+”时代的本质性特征在于,网民能够使用成本较低的数字化设备中内置的云计算服务功能、数据处理功能,面向其他网络用户释放自身掌握有价值的社会信息,突破传统社会媒介网络的限制,构建全新的信息传播路径。而“互联网+”时代相比其他时期更为注重技术创新,在不同平台的虚拟空间中,网络设备的使用者能够汇聚来自不同领域的新元素、新技术,自行搭建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与资料分享网络[1]。我国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必须把握“互联网+”时代的本质特征,在教学指导工作的不同环节贯彻“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教育理念,适应时展和全新的信息环境,顺应社会大环境中的就业市场变化趋势,利用互联网技术搜集不同行业的就业信息与可利用的创业素材资料,让高校学生认识到在就业创业过程中使用大数据技术等先进科技的必要性[2]。

二、“互联网+”环境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分析

(一)正面影响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我国高校学生可以通过合理使用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在开放性的网络空间中寻找自身感兴趣的工作岗位,查询行业龙头企业的用人标准,评估个人职业竞争力,从多个数字化招工平台上获取最新的高匹配的人才招聘信息。大学生在网络时代能够获得更多容易把握的工作机会,基于个人在网络平台上搜集到的信息,制定较为严密、合理的阶段性就业计划与求职规划,寻找个别较为热门的朝阳产业所提供的管理型、技术型岗位,发现更多与互联网产业有密切关联的工作,在网络空间中与各大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行深入互动交流。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获得了更大的选择权与议价权,能够在线上与用人单位的领导、部门负责人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并在遭遇困难问题时,向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征求意见或寻求帮助。多数与互联网产业有关的工作薪资待遇较好、能够满足部分高校学生的求职要求,受到了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欢迎。高校学生能充分发挥个人潜能,抓住就业与创业的机会,汇聚多种可利用的创业要素,如与风投资金、技术供应商合作等,在网上申请创办各类互联网企业,锻炼个人的创业能力与经营能力。在“互联网+”时代,国家有关部门每年均会颁布针对大学生创业活动的优惠政策,如税收层面减免营业税、印花税等税费,对技术密集型企业提供免费维护服务等,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创业条件。此外,高校大学生可以定期参加网上召开的互联网产业招聘大会,将自身档案录入数字化人才市场中,选择个人能够胜任的岗位投递简历,在招聘平台上搜集各个企业的资讯。就业指导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帮助,使之获得专业性的指导,积累个人工作经验,锻炼其信息搜集能力与判断力,并根据各类招聘网站上的信息来衡量企业的资质与发展前景[3]。

(二)负面影响

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未经证实的虚假信息,企业招聘资料的核查成本较高,多数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不足,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无法自行建立配套的信息管理机制,很容易忽视辅导员与就业教师的指导,自行决定个人实习单位与创业方向。目前,我国网络人才市场的监管机制还不健全,部分不具备人才招聘资质的企业在数字化招聘网站上大规模投放招聘信息,误导了许多高校学生,使之浪费了时间与精力。部分高校学生受到互联网上的不实信息诱导,错误地认为所学专业不具备就业前景,难以实现个人职业发展目标,因此逐渐丧失了参与就业创业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创业进程处于停滞状态。多数高校学生并未接受严格、系统的求职能力训练,创业竞争力较差,无法与其他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竞争,缺乏普遍性的工作经验,对自身的社会价值、工作能力强弱缺乏直观、准确的认识,容易被个别错误言论所诱导。指导教师必须依托客观环境,制定科学、合理的指导措施与创业能力训练计划,让学生在尝试性的创业训练中积累具备普遍性的工作经验,并搭建较为完善的创业团队组织框架,降低高校学生进入社会创业的难度[4]。

三、高校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模式的缺陷分析

(一)高素质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部分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多由负责学校内部管理工作的教务人员负责处理,此类教务人员并未在社会生活中积累大量可用的求职创业经验,对“互联网+”时代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缺乏了解与准确认识,很容易在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中误导部分大学生,使之走向错误的就业道路。负责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教职人员队伍中专职人员较少,多以兼职形式负责此项工作,专业性较差,导致就业创业指导活动无法传授给高校学生更多有价值的知识与经验。部分担任指导工作的教务人员不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不会使用复杂的网络设备搜集各类行业招聘信息,只能够依托理论教材讲解教学大纲中的知识与脱离社会现实的求职技巧,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无法在线上进行,大多在线下实体课堂上开展,教学时间较少,不具备可持续性,无法有效地发挥指导作用。新时代的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必须选择线上工作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给予高校学生不间断的指导与帮助,以了解不同类型学生的特长、工作风格、思维方式,明确高校学生的个人能力结构与能力发展趋势,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深入交流,在线模拟各类求职活动,提高高校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信息搜集能力[5]。

(二)未能建立完善的数据搜集与分析机制

国内大多数高校未建立较为完善的信息搜集机制,对人才市场中部分用人单位针对工作岗位所提出的能力要求缺乏了解,只是要求学生在毕业后定期填写个人就业信息,并未针对部分高速发展的行业,缩短不同频次的数据搜集活动的时间差,导致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只能在教学活动中使用落后3年~5年的行业数据与就业信息,此类信息的时效性较差。高校的数据搜集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多数学生的信息使用要求。由于缺乏可用数据,指导教师无法根据历史数据分析最近的不同类型、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意愿与创业能力,不了解社会生产体系中对个别专业人才的需求在最近一段时间内发生的变化,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较差,实效性不足。指导教师并未合理使用技术设备分析可利用的数据资源,未能认识到就业创业数据的使用价值,教师的数据分析能力与辨识能力较差,导致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不符合学生的个好与认知方式,客观上阻碍学生正常就业。

四、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模式的创新路径

(一)转变就业指导观念,优化教学环境

传统的高校职业指导理念已不能满足网络时代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师应准确把握“网络+”的基本特征,创新职业指导理念,增加更多的职业指导实践课程,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例如:在职业指导的发展过程中,高校通过网络平台获取行业发展现状数据,如就业率、行业平均工资、发展前景等。基于这些信息,大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网络学习和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全面推动大学生就业指导观念的创新。通过使用网络技术和设计相关软件,学生可以构建一个具有模拟功能的创业环境,改进和调整项目计划。创业环境模拟是一种以创业为导向的实践活动形式,它可以使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积累创业经验,教师也可以发现学生创业能力存在的问题。与传统的创业指导理论相比,它可以为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指导,高校应进一步加强相关方面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加完善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二)采用实用性信息搜集方法,记录各类就业信息

担任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教务人员必须合理运用各类信息化技术设备,在网络上搜集不同领域的就业资讯与数据。根据实际情况,教师必须选择性地使用高性能的数据分析设备与网络设备,做好人才招聘信息的分类与加工工作,评估高校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展现的个人能力,如信息搜集能力、判断力、语言交流能力等。将学生所具备的各方面能力与网络上不同行业的人才招聘要求相匹配,找到最适合不同类型高校学生的工作,制定具备可行性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引导学生主动使用各类技术,记录具备一定参考价值的就业信息与创业资料,找到于人才市场与网络劳务交易平台的用人信息,构建属于自身的个性化就业竞争力、创业能力模型。指导教师必须结合高校学生的个性与兴趣爱好,找到学生能够理解的指导方法,让学生逐步树立正面、阳光的职业观。立足于互联网空间,指导教师必须给多数学生提供在线指导,定期询问学生的个人能力发展情况与求职进度,为其提供更多可利用的社会资源。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线上完成个人能力评估测试与心理测试,鼓励学生结合个人求职需要,获得具备较强针对性的指导。

(三)建立虚拟化服务评价体系,搭建就业指导平台

为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实际效果,强化作为指导教师的教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高校管理者必须集中资源,建立跨平台的综合评价体系,定期调整评价体系中的各项基本参数,拓展高校学生表达自我的渠道。以学生反馈的个人意见作为基础评估指导教师的阶段性工作成果,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建立统一的智能化意见反馈平台,让接受就业创业指导的高校学生在线评分,根据个人学习体验与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就业创业成果,评估教师所提供指导的实际价值。校方还应清退学生满意度较低的指导教师,奖励满意度较高、获得突出指导成果的教师。指导教师应主动与教务部门、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部门进行合作,进一步完善指导效果评价标准体系,为需要帮助的高校学生提供全方位的高品质服务,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找到自身能够胜任的理想工作。校方要根据大部分学生的要求,搭建数字化智能管理平台,以便整合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招聘信息,并将社会上大多数专业对口的企业所的招聘信息发送给学生。在智能化管理平台上,校方可以建立数字化社区,在网络社区中,让学生与指导教师深入讨论政府所颁行的各项就业创业优惠政策,提升各类行业信息的传播速度,完善此类就业创业平台的基本功能,为其添加在线意见反馈、专家咨询、资料查询等功能。高校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爱好与求职意愿,搜集平台上汇聚的行业用人信息,而且,管理者可以将学生无法独立解决的求职创业问题与问题的答案刊登在网站的求助界面中,并允许学生在社区中建立虚拟化的电子档案,记录个人求职经历,与其他网友共同分享个人经验,全面强化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校方应及时根据平台用户提交的意见调整平台的运作模式,争取满足所有高校学生的信息需求。

大学生就业创业篇6

大学生在价值观错位的今天,要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敢于挑战市场。更重要的是,在就业过程中要学会掌握资源,掌握市场主动权,并且要融入企业中,看清企业的盲区,从而透过现象看本质。

本文依据实践队所得到的相关资料,对企业文化作了深入的分析,并从创业就业的角度,探索如何运用企业文化来达到提高创业就业率的目的。

一、企业文化

杰出而成功的企业都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即为全体员工共同遵守,但往往是自然约定俗成的而非书面的行为规范,并有各种各样用来宣传、强化这些价值观念的仪式和习俗。正是企业文化这一非技术、非经济的因素,影响了大到企业决策的产生、企业中的人事任免,小至员工们的行为举止、衣着爱好、生活习惯。(《企业文化――企业生存的习俗和礼仪》泰伦斯・迪尔和艾伦・肯尼迪)

我对企业文化有一个自己的定义:企业文化是一种符号,是一个企业的文化底蕴,它应该体现一个企业的精神及价值观。

康奈集团有限公司对企业文化的定义:企业文化是企业创业和长期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企业理想目标、行为准则、制度规范和外在表现的总和,是企业意识形态、物质形态、制度形态的复合体。文化管理是最高层次的企业管理,是各项工作创出一流水平、做出一流业绩的动力源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康奈不仅提到了企业文化是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而且意识到了创业之初企业文化所起到的作用。这便是本文要探讨的重点之一。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率逐年下降,造成多数大学生从就业大军中跳出,纷纷转入创业之流,可大学生创业的失败率却高达90%。

二、企业文化与就业

设计一份精美简历,参加一轮又一轮的考试,准备一套职业服装,背好自我介绍,是应届生求职时所做的事。

但这些准备还远远不够。当你幸运地通过考试而进入面试的时候,你所要做的不仅仅是听报告或回答面试人员的问题,你所要做的重要一点是了解企业的文化。

企业的正式员工有时也没有融入企业的文化。因为文化不是一个实体,它包含企业的精神,见证企业的发展,也预示企业的将来。企业的理念、价值观、团队合作精神都是其中一部分。

大公司凭借自己的实力,总是有机会在很多场合宣传自己的企业文化,应届生可以很容易地进行了解。但公司的宣传词通常比较概括、简洁,单凭此无法真正获得对公司的了解。公司的文化是在公司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所以了解公司的详细的发展历程是应聘者应该做的。公司招聘新人,是它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链条。或者公司原有的业务需要扩大规模,或者公司需要开展某项新的业务等,招聘新人是为公司的进一步发展服务的,并非是公司每年有义务来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把公司招聘看成是整个公司发展过程中的一步棋,求职者便更容易把公司的需求和自己的实际结合起来,判断自己是否与企业的发展目标一致。而在面试的时候思考问题就能处在和面试人员同等的位置,提高自己求职成功的命中率。

通常在几名候选人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具有与公司的文化相融的个性的求职者是最后的成功者。比如新东方学校招一个秘书,可能会选一个有培训教师潜质的人,而不是一个只纯粹做文秘工作的人。

让我们看以下一组数据:

A.个人能力不足;B.学校就业指导不够(包括就业信息不足);C.求职方法技巧欠缺;D.缺乏工作经验;E.缺乏社会关系;F.用人单位选拔不公正;G.其他。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知识是书本上的知识,以及前辈总结的经验。它也许很适合当时前辈们的时代,但也许就不适合我们这个时代了,因为时代在变,人们的思想也在变,社会适应力也在变。

三、企业文化与创业

一个企业的建立需要领导,而领导不能只凭一腔热情,思想上要求深邃,才能带领企业提高到一个层次,对市场资源的了解要大于等于85%,对财力必须有50%―80%的把握,在运营中学会使用加减法(负价值)。(温州人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您对大学生创业持何种态度:

A.非常赞同 ?摇 B.基本赞同

C.持中立态度?摇 D.完全不赞同

当创业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当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创业这种新的就业方式的时候,我们发现在大学校园里创业的概念也越来越为广大的同学所了解与接受,高校学生的创业意识也越来越强。

创业并没有被独立为教育中的一个部分,它只是被归为社会实践中的一项活动而已。如今许多高校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希望大学生能够通过社会实践了解社会,积累社会经验。当把创业仅仅作为一种社会实践的行为时,高校都表示鼓励大学生多多参与社会实践,前提是不影响学业,兼顾学业。

在大学里,课程设置更注重的是理论学习,对于实践应用却不够重视,这就需要大学生自己主动去参与社会活动、锻炼自我。创业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也是很锻炼人的事情。

调查表明,企业人员也普遍支持大学生创业,因为这样既能锻炼他们的能力,同时也能使其以后踏入社会更方便、更快地适应这个社会。

在大量的学生接触创业的时候,很多人问出了这么一个相同的问题:一个企业,是什么时候开始有企业文化的?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从开始就有的吗?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这个问题好在它追到了企业文化产生的历史。

我们说,虽然可能有个别企业在一开始就有清晰和明确的企业文化,并且能够从第一天开始就把这个企业文化贯彻到企业管理的具体实践中去,但对绝大部分企业来说,企业文化通常是在半年、一年或者两年以后,在企业成功地活下来以后,才开始在原来非常粗糙的原始企业文化上,进行再创造而形成的。这是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

在创业中注重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使其贯彻到日常管理中,一定能提高创业率。

参考文献:

[1]张德锐.教育行政研究。台北:五南图书.

大学生就业创业篇7

鼓励当代大学生:“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转变择业观念,坚持从实际出发,勇于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方去,把人生的路一步步走稳走实,善于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2]。实践出真知,基层造就人,这是历史的宝贵经验,无数事实证明,大批在各行各业有所作为、成绩突出的骨干精英,大部分都拥有基层工作的经历。虽然当前农村基层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无法与城市的机关和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相比,但是基层可以锻炼和磨砺人,可以亲身体验民情国情,建立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培养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

基层就业是大学毕业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路径。“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3]能有机会去基层工作,从基层干起,应该说是一种机会和幸福。一方面可以帮助了解所从事工作的整体运作程序,做到心中有底,并积累经验。另一方面,可以经受艰苦环境的考验,培养吃苦耐劳和坚忍不拔的品质,从而更加懂得珍惜。事实证明,凡经历过基层实践的人往往能从实际出发考虑问题、谋划工作,不会乱摸脑壳,随意拍胸膛做决策。他们平时工作有张有弛,措施对路,遇到突发事件也处变不惊,心态沉稳,能驾驭好大局。基层工作经历是考量人才成长的一个重要关口和砝码。大学毕业生在基层摸爬滚打,更好地把自己的知识、能力与实践探索结合,这样才能知道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了解自己的潜力。基层有着广阔的天地,能到基层就业,对高校毕业生一生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基层就业有助于大学毕业生实现人生价值。纵观历史长河,放眼当今社会,在基层锻炼、从基层起步,而后活跃在政坛、学界、商海的成功人士比比皆是。人生价值的实现终究要通过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展现出来,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不仅有利于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还能推动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就业创业、建功立业,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基层是学习锻炼的大课堂,虽说条件艰苦,但在具体的工作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可以大大深化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学到更多课本以外的技能和方法。基层也是净化心灵的大熔炉,当我们把奉献服务作为自己的基本追求和人生信条,并得到老百姓的真情回报时,心灵和精神就会得到升华和净化。

二、进一步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对策建议

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就业是一个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如何实现大学毕业生在基层有所作为,迅速成长成才,应从国家和个人层面去努力。

在国家层面,首先应进一步完善政策。不断完善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构建长效机制。对现行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进行梳理和完善,对一些笼统的、概念性的条例加以具体化、明晰化、操作化,确保政策的连贯和落实,切实保障基层就业大学毕业生的权益,使他们能更好地扎根基层。其次,应强化管理。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坚持实施日常和年终考核、定期和不定期考核相结合的双重考核办法,明确岗位职责,确定工作目标。健全教育培养制度,将服务基层大学毕业生作为基层后备干部和村干部培训对象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规划。

在大学毕业生个人层面,首先,应摆正心态,从头开始,面对现实,明确目标,及时调整心态,尽快进入工作角色。刚走出校园的大学毕业生,大多数刚刚接触到基层工作,所以要想快速健康成长必须在适应性上花费巨大心思。既然选择了基层,就要做好为基层奋斗的打算,明确自己的目标,一步步地朝着目标前进,同时也要尽快适应基层的环境与生活,迅速融入到基层的工作中去。其次,应保持激情,勤奋工作,对生活和工作充满信心,保持激情和斗志,勤勤恳恳地工作。实践证明凡是在基层有所成就者一定少不了坚持,因此,在基层工作的大学毕业生要对工作充满信心,保持激情和斗志,同时还要坚守原则,耐得住寂寞,有所坚持地跨好成功之路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大学生就业创业篇8

最近几年,我国大学生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的创业就业问题自然成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高校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如何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关乎社会和谐、民心稳定的大事,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和解决就业,是当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重要手段,这在当前总体就业形势紧张时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也相应持续增加。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为559万人,2009年为592万人,2010年已经达630万人,而社会提供的工作岗位数量除了没有相应增长,反而因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也将造成现有岗位的严重流失,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二)创业对就业的促进作用

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就业压力大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基本国情。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供求矛盾更加突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但同时也带来创业的机遇,正所谓“危”中有“机”,危机孕育着机会。创业可为社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创业往往具有就业的“倍增效应”,新创的企业通常具有较强的就业吸纳能力,有利于拓展就业途径。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创业意愿低,缺乏对创业教育的认识

创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虽然国家及各省市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来支持大学生创业。然而,在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很低。美国大学生毕业的创业率为20%,中国大学生的创业率不到1%。同时,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也非常低。

(二)缺乏系统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即使是在高校创业教育较为成熟的美国,也依然存在着相关师资不足的问题。相对于美国著名的大学而言,中国的高校普遍严重缺乏那些既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一定的企业管理经验的师资。这就导致了国内大学目前在开展创业教育和研究方面的能力不足。

(三)教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缺乏有机结合

实施创业教育的高等学校,有的是以学校的理论教师为主,同时聘请校外的一部分兼职教师,有的是临时组织起来的一些教师,或者是相应的科研机构组织实施创业教育工作。这些教师专业化能力不强,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达不到有机结合;所实施的创业教育,没能实现系统化,达不到创业教育的目的。

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方法和措施

(一)对于大学生来说,“条条大路通罗马”,要积极转变就业思想,树立创业观

大学生自我创业的关键还是在于大学生自己。现代大学生要逐步树立就业形式多样化的观念,绝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社会在进步、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到处都存在着竞争,同时也存在着机遇。人们只有不断增强自主意识和应变能力,才能赢得主动,最大限度地发现和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

(二)对于高校来说,“该出手时就出手”,积极引导,改变教育模式,培养创业人才,加强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校在大学生自我创业中所起的作用和所能提供的服务是多方面的,包括创业指导、资金落实等,但其主要角色是提供比较规范、适用、系统的创业教育。

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在校期间,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学习知识、全面提高素质,在踏实学习的基础上创新,在具有前瞻性、可行性的创新基础上创业。

(三)对于政府来说,“扶上马,送一程”,政府扶持,为大学生提供创业资源

政府可以从政策、人力、物力等方面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制定扶持创业教育的相关政策。对相关的行业或企业,既要给它们政策,又要给它们责任。对实施创业教育的高校给予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五、结语

大学生就业创业篇9

 一、引言 

最近几年,我国大学生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的创业就业问题自然成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高校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如何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关乎社会和谐、民心稳定的大事,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和解决就业,是当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重要手段,这在当前总体就业形势紧张时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也相应持续增加。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为559万人,2009年为592万人,2010年已经达630万人,而社会提供的工作岗位数量除了没有相应增长,反而因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也将造成现有岗位的严重流失,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二)创业对就业的促进作用 

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就业压力大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基本国情。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供求矛盾更加突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但同时也带来创业的机遇,正所谓“危”中有“机”,危机孕育着机会。创业可为社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创业往往具有就业的“倍增效应”,新创的企业通常具有较强的就业吸纳能力,有利于拓展就业途径。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创业意愿低,缺乏对创业教育的认识 

创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虽然国家及各省市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来支持大学生创业。然而,在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很低。美国大学生毕业的创业率为20%,中国大学生的创业率不到1%。同时,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也非常低。 

(二)缺乏系统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即使是在高校创业教育较为成熟的美国,也依然存在着相关师资不足的问题。相对于美国著名的大学而言,中国的高校普遍严重缺乏那些既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一定的企业管理经验的师资。这就导致了国内大学目前在开展创业教育和研究方面的能力不足。 

(三)教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缺乏有机结合 

实施创业教育的高等学校,有的是以学校的理论教师为主,同时聘请校外的一部分兼职教师,有的是临时组织起来的一些教师,或者是相应的科研机构组织实施创业教育工作。这些教师专业化能力不强,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达不到有机结合;所实施的创业教育,没能实现系统化,达不到创业教育的目的。 

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方法和措施 

(一)对于大学生来说,“条条大路通罗马”,要积极转变就业思想,树立创业观 

大学生自我创业的关键还是在于大学生自己。现代大学生要逐步树立就业形式多样化的观念,绝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社会在进步、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到处都存在着竞争,同时也存在着机遇。人们只有不断增强自主意识和应变能力,才能赢得主动,最大限度地发现和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 

(二)对于高校来说,“该出手时就出手”,积极引导,改变教育模式,培养创业人才,加强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校在大学生自我创业中所起的作用和所能提供的服务是多方面的,包括创业指导、资金落实等,但其主要角色是提供比较规范、适用、系统的创业教育。 

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在校期间,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学习知识、全面提高素质,在踏实学习的基础上创新,在具有前瞻性、可行性的创新基础上创业。 

(三)对于政府来说,“扶上马,送一程”,政府扶持,为大学生提供创业资源 

政府可以从政策、人力、物力等方面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制定扶持创业教育的相关政策。对相关的行业或企业,既要给它们政策,又要给它们责任。对实施创业教育的高校给予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五、结语 

大学生就业创业篇10

(二)对科技型小微企业和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当年新招收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或登记失业并持有《就业失业登记证》的高校毕业生达到企业现有在职职工总数30%(超过100人的企业达15%)以上、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给予贷款贴息。贷款额度要根据实际招用人数合理确定,最高不超过200万元,贷款期限不超过2年,财政部门按贷款基准利率的50%给予贴息,展期不予贴息。

(三)对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中的加工型企业和街道社区具有加工性质的小型企业实体,在新增加的岗位中,当年新招用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失业1年以上且持《就业失业登记证》(注明“企业吸纳税收政策”)高校毕业生,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在3年内按实际招用人数,按照相关规定依次扣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企业所得税。

(四)高校毕业生在县及县以下基层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申报相应专业技术职称时,职称外语免试。

(五)对到我省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所在地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要协助办理落户手续。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科研项目经费申请、科研成果或荣誉称号申报等方面,享受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同类人员同等待遇。

辽宁大学毕业生创业政策

(六)对持《就业失业登记证》(注明“自主创业税收政策”或附着《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从事个体经营的高校毕业生,在3年内按照相关规定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个人所得税。对高校毕业生创办的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10万元(含10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在2016年底前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对高校毕业生创办的月销售额(营业额)不超过2万元的企业或非企业性单位,暂免征收增值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留学回国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符合条件的,可享受现行高校毕业生创业扶持政策。

(七)对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高校毕业生创办的未上市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的,按其投资额的70%,在股权持有满2年的当年,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当年不足抵扣的,可以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抵扣。

(八)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按照风险可控和方便高校毕业生享受政策的原则,降低贷款门槛,优化贷款审批流程,提升贷款审批效率。通过进一步完善抵押、质押、联保、保证和信用贷款等多种方式,多途径为高校毕业生解决反担保难问题。

(九)对在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开办“网店”的高校毕业生,每人可申请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贷款期限最长为2年,到期确需延长的,可以展期2年。在贷款期限内,由财政给予全额贴息,展期不予贴息。

(十)鼓励企业、行业协会、群团组织、天使投资人等以多种方式向自主创业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设立重点面向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

 

辽宁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相关文章:

1.2016年辽宁大学生创业最新扶持政策

2.辽宁大学生创业政策

大学生就业创业篇11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2-238-04

大学生创业就业难是社会问题,也是现实问题。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是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是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毕业生创业就业的重要措施。当前,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指导服务工作已经成为高校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针对目前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存在问题,如何构建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服务新体系,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课题。

一、大学生创业与就业形势分析

经济新常态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下的客观存在的状态。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运行发生一系列新变化,基本特征是经济增长速度发生变化,经济结构优化发生变化,第三产业主体发生变化。2016年,受到国内经济影响,大学生创业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作为高校毕业生这一就业群体,这将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很大压力,大学生创业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我们通过组织对广州地区有关高校和招聘单位的专题调查,了解到大学生创业就业难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创业困难主要体现在:创业意识较低,调查结果显示,39%学生认为高校创业教育宣传工作开展不够广泛,大学生创业意识缺乏,而且,创业实践基地少,没有机会参与创业活动;创业激情较高,有24%大学生有创业欲望,而且表现比较强烈,大学生创业激情逐年增多,创业人数不断增加,但实际参与创业的比例还是很低,统计创业人数不到2%;创业环境欠佳,目前,大学生创业还没有得到社会、家庭和学校完全认可和积极支持,大学生创业还没有得到高校、地方政府和家长的大力鼓励和足够的资金资助;创业资金短缺,调查数据显示,38%的学生认为自己想创业,但没有资金支持。处于创业期或准备创业的毕业生,资金短缺是创业重大问题。地方政府出台了相关的资金资助政策,帮助大学生创业融资,但整个资助效果并不理想,很多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得到落实。二是在就业方面就业困难主要体现在:工作经验缺乏,调查显示,有51.2%学生认为工作经验欠缺是求职过程中最大的困扰,没有得到企业的认可,平时也没有机会参与实践活动,动手能力较差;专业能力不足,有31.4%学生认为个人专业能力不足是求职过程中主要障碍;缺少求职技巧,数据显示,有25.1%学生认为求职技巧的欠缺对就业面试时很不利;冷门专业困难。调查结果有25.4%学生认为社会需求量饱和,对一些专业相当不容易就业;毕业学校歧视,专访中发现,36.7%学生认为非重点院校毕业生就业更难,很多大型企业在招聘时,一定要985、211工程院校毕业生,这些要求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影响较大。

二、当前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学科专业调整力度不够,创业就业指导服务水平较低

1.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存在不合理现象。有的高校在教育教学中存在很多比较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科专业设置方面改革力度不够,未能做到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去设置学科和专业。

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未能得到全面开展。主要体现在高校的创业指导课程设置不明确,对创业指导课程理论研究还不够成熟,还没有形成一种科学理论体系,有些高校未开设相关课程。创业指导服务观念落后。有些高校还是被动,他们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第二课堂活动,缺乏对学生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创业就业指导服务难以满足学生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就业创业指导内容单一。面对创业就业指导服务问题,学生最需要的,就是学校给予指导服务工作是多样化、全程化的指导服务,这些内容主要包括创业就业政策与形势、创业就业技巧、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创业就业需求信息、职业适应能力、就业创业心态调整等等内容。但从目前有的高校的情况看,指导服务内容比较少,这显然很难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二是创业就业指导队伍较弱。高校创业就业课程指导老师,有的是学生辅导员、有的是行政管理干部,或者兼职教师,这些老师缺乏专业知识、缺乏实践经验,综合能力不强,比如很多老师都没有懂得最基本的教育学、法律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而且又没有了解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跟不上形势发展要求所具备的创业就业知识,很难保证创业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效果。三是创业就业服务形式落后。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指导服务老师,受到工作要求和专业知识局限,在全程化的创业就业指导和咨询服务上,确实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和问题,造成指导工作和服务水平跟不上形势发展要求。

4.高校创业就业实践基地未能满足学生需求。目前,高校都能通过各N方式和形式设立大学生创业就业实习基地,比如:大学生创业基地、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等创新创业平台。但有的高校仅仅是形式上的做法,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而且,基地数量也不多,仅能供一部分学生实习或实践,未能满足大学生的各种专业学生的需求。

(二)创业政策落实程度较低,创业就业环境未能得到较大的改观

1.产业转型升级不合理。从经济社会角度分析,通过发展经济特别是地方经济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创业就业难与经济转型升级速度缓慢有着密切关系,地方经济产业层次偏低是导致对大学生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

5.提升创业就业指导服务质量。高校创业就业指导老师必须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发挥指导和服务作用。因此,一要提升指导老师专业水平。加强指导老师的专业培养和培训,组织他们参加各种培训研讨会,更新知识结构。二要做好兼职教师聘请工作。邀请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创业理论专家、创业企业家担任学校兼职教师,进校指导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三要创新创业指导服务方式。高校要建立校园创新创业QQ群、微信群,搭建创业信息网络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加强创业信息交流,建立创业项目指南库,提高学生创业工作服务与指导的有效性。四要加强个性化创业就业指导。加强大学生创业就业个性化指导和服务,是做好毕业生创业与就业工作的重要举措,高校要深入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残疾学生、农村生源学生、以及少数民族学生、边远地区学生等创业就业困难群体,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做好他们的个性指导和服务工作,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全力帮助他们充分就业,实现创业愿望。五要做好学生就业心理调适工作,为大学生自觉树立良好的创业就业观,自觉调适在创业就业选择中的不正确的心态,树立务实的创业就业理念,顺利实现创业就业。

6.开拓学生创业就业渠道。高校要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挖掘发现各个领域的创业就业岗位的就业机会。高校要落实好“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和“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等基层项目岗位,切实做好鼓励毕业生到农村基泳鸵怠⒌街行∥⑵笠稻鸵倒ぷ鳌M时,要发挥农业院校的优势,引导大学生到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研发和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等领域创业就业,真正实现学有所用。

7.扩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高校要建设和利用好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创新创业平台。加强产学联基地建设,加强与企业协同发展,加强产学研教学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实习见习实践活动场所,为大学生做好创业就业准备和实训提供发展平台。高校加强创新创业基地培育指导工作,大力促进产、学、研等多方面紧密结合,采用多样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活动以及实习实训活动,不断增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以提高毕业生创业就业质量。

(二)完善学生创业就业政策体系,建立健全良好创业就业环境

1.加强创业就业法律法规建设。针对我国大学生创业就业法律建设落后问题,国家要加强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法律法规建设,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法律保障。构建比较系统完善的大学生创业就业法律体系。针对我国大学生创业就业领域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问题,加强创业就业法律法规建设,比如创业就业市场中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问题,对暂时失业大学生给予提供失业保险救济、职业指导和职业培训等相关指导与服务问题,都要通过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法律法规保障构建完善的创业就业体制机制,加强宏观调控责任,逐步扩大创业就业需求,创造更多的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机会和平台。运用政策倾斜、鼓励投资兴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以达到扩大地方创业就业需求。进一步完善企业补贴制度。大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为调动大学生见习单位的积极性,政府要提高给予企业适当补助资金,并根据企业单位接收毕业生实习人数及实践基地设施建设、职业培训指导的情况在财政与税收方面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资金资助,保障大学生实习顺利进行。

2.加大创业就业政策宣传力度。政府部门要大力宣传大学生自主创业宣传,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通过网络或电视等多种渠道,及时帮助大学生或企业深入了解和掌握国家及地方创业就业优惠政策,引导他们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创业信心,更好地开展自主创业,实现创业梦想。同时,通过创业就业政策的宣传,让社会和家长都支持鼓励大学生创业,形成良好的创业就业环境。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大力宣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典型经验以及大学生创业就业典型,树立典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的良好氛围。

3.解决创业就业困难学生实际问题。政府部门要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目前大学生创业就业困难的根本情况,出台一些符合地方实际的大学生创业就业政策,着力解决困难学生的实际问题,到达精准扶助创业就业困难大学生,增强他们创业就业信心。提高创业资金资助标准,增加优惠政策补贴和低息贷款,扶持大学生进行创业就业。对于一些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毕业生,要扩大对他们的经济资助力度,提供未就业大学生社保补贴,增加财政资助资金。在大学生就业落户方面,各级政府要消除毕业生流动限制政策,比如取消高校毕业生毕业后跨省跨市区域创业就业限制和取消户口指标限制,以及一些不合理行政管理收费,让高校毕业生扩大创业就业选择的发展空间。

4.加快企业产业结构升级。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充分就业提供基础条件。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政府要推动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引导企业产业结构调整,调掉落后产业,发展新兴产业。通过企业产业行业的供给侧改革,能增加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大学生创业就业。

(三)着力拓展学校企业合作空间,强化用人单位社会责任意识

1.加强校企协同创新工作。加强企业与高校创新协作,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促进企业发展,为企业培养人才提供人力资源。校企双方给学生提供到企业实习的机会,让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提升能力与见识,同时,能够增长大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通过协同机制可以促进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形成一批优秀创新团队,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也可以为企业产出一批标志性的创新成果。

2.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目前,在大学生实习见习环节,有的用人单位不愿意为他们提供实习见习机会,大部分用人单位认为过多的实习生会影响他们正常的工作秩序,或者担心商业机密泄漏,或者认为学生理论水平虽然较高,但实际经验确实缺乏,帮不上什么忙,在实习见习中会增加工作成本,不肯接收实习生。在这一点上,用人单位应把向在校大学生提供一些实习岗位作为自己的社会责任,积极地为社会培养储备人才,以增强大学生实践经验和提升实际工作能力。

3.消除单位选人偏见。加强对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进行监督,进一步规范用人单位招聘行为。公开招聘信息,规范招聘程序,杜绝灰色招聘、公示录用结果等程序,为毕业生树立正确就业价值取向营造公平、公正、安全与和谐的创业就业环境,构建大学生创业就业保障机制。

(四)学生个人做好职业规划准备,不断提升创新创业就业能力

1.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高校大学生要提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对影响个人职业目标的因素和能力需求进行分析,初步明确个人将来发展目标,并在大学学习期间根据个人的发展和兴趣情况对规划进行不断比较、修改个人的目标要求,重新审视自己,结合经济社会实际情况,给自己确定一个比较合理的符合实际的创业就业定位。这有利于今后的创业就业目标的实现。

2.转变创业就业观念。毕业生要明确高等教育已不再是过去的精英教育,要面对现实,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现实,在创业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要退缩,要正确认识理想和F实的问题,做到客观公正地认识社会,适时适度调整创业就业目标,对就业期望值要有一个准确的估算,做到心里有底,积极主动寻找机会,实现创业就业意愿。在创业就业领域方面,不要将创业就业范围局限于少数行业领域里,要拓宽创业就业范围视野,坚持多元化创业就业理念,积极主动地去迎接激烈的市场竞争。

3.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在当前毕业生创业就业困难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对招聘大学生的条件要求越来越高。毕业生也要相应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培养和塑造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参加专业实习和技能实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开拓创新创业思维,培养自身的创业就业竞争力。

4.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从进入大学读书起就要有意识进行创业就业规划,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将来的创业就业做好必要准备。积极主动参与校内和校外的社会活动,比如社会企业兼职活动、校内勤工助学活动、参与老师课题研究活动,通过加强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熟悉各项事务和项目工作流程,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提升个人创业就业能力有很大推动作用。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4GXJK100)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黄建美,王莉芬,唐秋红.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问题与对策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

[2] 张应军,黄诚.浅析湖南大学生创业就业现状及对策[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8)

[3] 杜玉波.努力开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新局面[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3)

[4] 赵迎华,林玲.高校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J].改革与开放,2016(7)

[5] 司趁云,赵月芳.浅析河北省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体系构建[J].东方企业文化,2014(1)

[6] 刘文洁.湖南省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调查与建议[J].中国科技信息,2012(22)

[7] 吴向宇等.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4)

[8] 韩维群.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体系的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5(3)

[9]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6(1)

[10] 刘宏波等.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研究[J].经济师,2016(10)

大学生就业创业篇12

二、工作任务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健全服务机构。根据当前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际需要,建立区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政策咨询、就业创业指导与培训、项目评估、人才测评、薪酬定级等全方位服务。

(二)整合政府行政资源,打造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高速公路”。定期召开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联席会议,研究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整合行政资源,简化各类行政审批手续,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

(三)依托人才库资源优势,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全方位指导服务。积极发挥我区高层次人才资源优势,根据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实际情况,从区人才库中聘请相关专家和导师组成专家顾问团,采取“一带一”或“多带一”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项目开发、项目论证、风险评估、技术指导、融资服务等全方位“跟踪”指导,为大学生提供项目、技术、智力、人才等全面支持,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成功率。

(四)全面启动“区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贯彻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部署,制定出台《区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力争在2010—2012年实施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大学生创业500人,实现大学生创业培训3000人,引领1000名大学生实现创业。加大对大学生创业政策的扶持力度,建立全区大学生创业培训师师资培训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培训示范基地,探索建立模拟公司和信息化创业实训平台,创建具有特色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8家,实现创业促发展,创业促就业的良性互动,力争引导和带领一大批大学生通过创业实现就业。

(五)拓宽市场信息渠道,建立大学生创业项目信息库和创业项目储备库。完善以“流动先锋网”和“第一招聘网”为基础的人才服务信息平台,结合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实际需求和主要特点,进一步拓宽信息收集渠道,建立大学生创业项目信息库和创业项目储备库,收集储存适合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信息资料,并通过网络、宣传手册等方式及时向高校毕业生。

(六)加大创业扶持资金投入,推动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深入发展。进一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切实解决大学生创业实际困难,再向“区高校毕业生创业扶持资金”投入100万元,确保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七)关注就业困难群体,建立健全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帮扶体系。利用“高校毕业生未就业和失业信息库”,及时掌握辖区内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零就业家庭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等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及失业情况,将特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纳入政府援助困难群体就业政策体系,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帮扶体系,实行跟踪服务和动态管理,实施重点帮扶。

(八)加强人才市场建设,积极维护大学生就业者合法权益。充分发挥人才市场的优势,采取现场招聘与网上招聘相结合、专项招聘与广泛招聘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积极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实行部门联动,广泛收集信息,形成立体的人才需求网络,将各地人才需求信息、企事业招聘信息带入到高校,最大限度地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进行岗位拓展。同时,开辟高校毕业生就业维权专用通道,确保高校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得到及时有效的维护。

三、工作要求

大学生就业创业篇13

2、高职院校大学生自主创业可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鼓励高职院校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可以加深高职院校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通过创业实践全方位培养他们以创新为重点的创业实践能力,不仅能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还能为将来的就业积累宝贵的工作经验。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大学生在自主创业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自身的职业转换能力,从而为将来的高质量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高职院校大学生以自主创业促就业可实现就业的倍增效应

高职院校大学生通过自主创业不仅可以实现自身的就业,而且还能创下新的就业机会。一般来说,一个学生创业可以吸引若干个学生的参与,1人创业可以带动近3个工作岗位,小型企业能够吸纳3至5个人就业,如果创业成功还可以解决一批学生的就业问题。此外,自主创业成功在高职院校大学生中还具有示范效应。高职院校大学生以自主创业促就业,可实现毕业生就业的倍增放大效应。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创业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意识不足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毕业后创业的总体比例比较低的现状说明了高职院校大学生缺乏创业意识,甚至在我国高职院校中还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根本不懂什么是创业,更不用说如何去创业了。这些问题也反映出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滞后。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而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对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观念落后,没有将创业教育真正融入到人才培养的系统工作中去;很多高职院校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往往以“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作为创业教育的主导课程,或者是把创业教育作为“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的附属内容,没有形成系统、独立的体系;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良莠不齐,缺乏专职的创业教育师资团队。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滞后直接导致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意识不足。

2、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不强

一方面,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不强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滞后有关。很多高职院校在校内开办了大学生创业街或格子铺,由学生开办实体商店或者网店来进行创业经营实践,但这种简单的创业方式对于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和素质的作用并不是很明显,不能很好地将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和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创业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不能让他们在完全市场环境中得到全方位的锤炼。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在创业前根本不具备系统的创业知识和能力。和本科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大学生在个人综合素质,特别是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通过在高职院校学习,很多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实际动手能力,但离创业实践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滞后和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先天不足导致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不强,创业失败率高。

3、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多数大学生主要依赖学校或亲朋好友推荐社会现有的岗位就业,创业动力不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目前出台的创业政策还不是很完善,导致大学生创业启动难、发展慢、风险大。虽然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些鼓励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但很多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对当地政府出台了哪些鼓励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的政策知之甚少,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创业政策的宣传。此外,有四成以上的高职院校大学生认为“资金是创业的最大困难”,如何制定鼓励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的各种资金优惠政策也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4、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虽然加强了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在校园内也提供了一定的场所来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但相对于数量庞大的高职院校大学生来说,校内搭建的大学生创业平台远远不能满足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的需要;很多高职院校在校外还没有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社会各方提供给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实训基地和创业园也相对有限,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受到了空间环境的制约。

5、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指导机制不健全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缺乏能够具体指导学生创业的专业教师团队,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指导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创业导师制度。据调查,有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在校期间有创业的想法,但他们不知如何开展,开展创业后遇到各种困难也不知怎么解决,虽然有的高职院校经常会邀请社会上的一些创业成功人士或创业领域的专家来校开设创业方面的讲座,也会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创业大赛,但关于创业的适应性指导与大学生对创业的实际渴望还有一定差距。此外,社会有关方面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实施以创业带动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的具体措施

1、加强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创业意识

首先,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应转变教育观念,建立全面创业的教育观,要将创业教育真正融入到人才培养的系统工作中去。其次,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还要构建科学的创业教育体系,和“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相对应,要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课外实践活动与具体的创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形成独立、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包括创业理论课程体系、创业实训体系、创业实践体系、创业文化体系。此外,还应提高创业师资的综合素质,为学生配备专门的创业导师。当然,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不能仅成为就业教育的一部分,不能仅由学校的就业管理部门来实施,而应该像其他专业教育一样,由专门的教学部门和人员来进行普及教育和专门教育。通过加强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创业意识。

2、加强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切实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

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综合素质的培养,除了要求其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求他们具有实际的专业动手操作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当然,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也是非常重要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创业实践过程中应先参与创业,在切实提高自身创业能力的基础上再自主创业。

3、制定完善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政策,鼓励高职院校大

学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府应制定扶持大学生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完善大学生创业的各种激励措施,建立大学生创业风险保障机制,加大对大学创业的资金扶持力度,鼓励高职院校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技能培训。为了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地方政府可以推行工商注册零费用,大学生在创办企业的过程中所涉及的注册费用、验资费用、银行开户费用等所有手续费用全免;落实房租补贴,新办的大学生创业企业入驻大学生创业园的,可由地方政府免费提供一定面积的经营场地,在创业园外租房创业的,地方政府可按照一定的标准给予房租补贴。在资金扶持方面,政府应制定大学生创业的各种信贷优惠政策,除了小额担保贷款、创业资助资金外,还可充分利用风险投资、天使投资、创业基金等融资渠道来帮助高职院校大学生解决创业过程中资金瓶颈的问题。

4、进一步改善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环境,营造崇尚创业的社会氛围

高职院校在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同时,还要在校园内要积极搭建大学生创业平台,在校外要积极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政府要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建设模拟公司创业实训基地,鼓励建立大学生创业园,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孵化场地;各类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也要积极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开辟创业场所。通过各个方面的积极努力,协同工作,逐步形成政府鼓励大学生创业、社会支持大学生创业、学校引导大学生创业的良好环境。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