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语言文字训练实用13篇

语言文字训练
语言文字训练篇1
语言文字训练篇2

语言文字训练是什么?训即训示,指导;练即反复学习。语言在这里显然是指口头语言文字及书面语言,合起来说,语言文字训练是学生有指导地反复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过程。这就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内涵。

二、在语文教育中为什么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由教育思潮的流变,对教育的价值与功能产生了许多不尽相同的解释,概括起来包括如下几种争鸣,一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争论,二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争论,三是主体性教育的争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争论焦点是人性与物性是否同构?教育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为本,或是说教育的价值在于审美、教化,还是在于传授知识。素质教育在于发展人的素质,认为人的发展中存在着基本的构成要素,这些构成要素是高级发展层面的基础。而主体性教育认为教育在于发展人的主体价值,而不是把学生作为客体加以塑造,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具有自主性,而不是既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教材的刻板的执行者。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争论是努力使我们看到人性的多样性与独特性,而素质教育则努力使我们看到人性中存在的基本层面,主体性教育的争论则使我们看到人在实现人的价值中的主体作用。

关于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问题的争论正是在这种教育思潮的流变中我们对于语文教育的价值的一种理性思考。

语文教育性质的讨论由来已久,这种讨论的中心话题是:语文教育是干什么的?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我们主要是从语文教育的功能、目的层面去思考语文教育的性质问题。就语文教育功能目的而言,受三个方面制约,一是社会对语文教育的价值期待,二是语言文字本身的内在逻辑,三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内在规律和价值期待。长期以来,我们较为重视社会对语文教育的价值期待,比较重视语文教育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的教化功能。反映在教学大纲和教材上以及教学过程中,语言文字的内在逻辑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教师主要是作为社会道德的体现者的角色出现在课堂上,而学生语言发展的规律,我们则知之甚少,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价值期待没有得到适当的回应和重视。

在此种情形下,提出语言文字训练的问题是顺应了教育思潮对于人性的呼唤和重视,是人们从语文教育的结构和过程对语文教育的实质的一种深入思考。

在数学课里,在思品课里,教师可以不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这对于这些工作的开展并无大碍,但要不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则是把语文教育与其他教育区分开来的最重要的标志。如果语文课里不进行系统、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语文课就成为空壳。因为语文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获取系统的语言文字知识,形成系统的语言的沟通能力,而这些目的离开了系统的语言文字训练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审美和道德教育在语文课中也是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进行的。

三、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语文教学的问题不在于要不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而在于如何进行这种训练。如果把语言文字训练看成是一种纯技能、知识的训练,显然是一种误解,语文训练理应在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层面。思想、政治、道德、审美教育显然不能离开语言文字的训练,如果离开了则成了无本之源,无异于缘木求鱼。

由于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考虑较多的是教什么以及怎样教的问题,对于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则是以教师的教为依归的。而教什么的问题似乎并不是一个问题,因为教学大纲已明确规定了一个小学阶段教学目标,教师的任务就在于按照既定的大纲和教材进行教学。这里教师的自主性表现为对教材定课文的内容的前后顺序的处理上,教师对教学阶段的前后联系的方式和程度保持着一种被动状态,而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基本由教师的教学设计所决定,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价值期待基本处在自发状态,只是偶尔迸出一点火花。

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需要极大的提高,这是增强教师教学自主性的重要前提。也正是因为教师整体素质较差,大部分教师已经习惯于按照既定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亦步亦趋地进行日常教学,以至于教学参考书成为判断是非曲直的唯一标准,而没有教学的自主性,创造教育的口号无异于空穴来风。在总结著名特级教师的教学经验过程中,我们有一种非常朴素的想法,那就是,特级教师的教学生涯中是不是存在一种“恒常”的教学模式,而我们往往把这种“恒常”的教学模式,就看成是一种教学规律的表现,并努力使它具有一种推广的价值。这样的做法在建国五十年的教育史上应该说是一种较为惯常的做法,我们甚至试图将教材的每一课搞出一个教学流程图,以便教师拿起来好用。这些做法很大程度上顺应教师的低层次心理需要,如果有了这种“科学”的教学流程图,教师的课程运作能力显然就是多余的。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适宜于制作这种情境性很强、操作性很强的流程图呢?显然,人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和审美个性不适宜,人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能力和道德个别差异不适宜,人的认知发展的个别差异不适宜。惟一适宜的是便于标准化考试的语文知识和简单的语文技能。因为这样做,可以回避多样性,而人的成长的多样性与模式往往是矛盾的。

四、对语言文字训练的误解可能导致的后果

在语文教学中显然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但语文课并不只是语言文字训练课。形式教育论较为重视语文教学的教育功能,这在我国有着久远的传统,因为语文历来作为国学,而实质教育论较为重视语文教学的本位价值。如果从本位价值出发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会把学生训练成语言知识和语言技巧的储存器

,学生无法完成从一个学习语文的人到善于使用语文的人的转化,学生无法经由语文的学习去体验美、实践美,体验善、实践善。对语言文字训练的种种误解已经在实践中产生了如下几方面的偏差:

1.教学中较为重视书面语言训练,轻视口头语言训练,因为考试不考口语。

2.重视“训”,轻视“练”。教师讲得太多,问得太碎,学生读得太少,写得太少,想得太少,说得太少。

3.较为重视接受性的反复学习,较为轻视学生发现性的领悟、意会、体验、揣摩、顿悟。

语言文字训练篇3

1996年,我省小学语文教学在教改方面最突出的成绩,就是“语文教学一定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观念已成为全省绝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尤为难得的是,广大教师在各自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创造了许多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方法、好经验。但是,在每一堂课的40分钟里,如果要真正落实语言文字训练,还需要在时间、精力、群体研究上付出更大的代价。实际教学存在的问题表明如何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因此,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应该继续在加强语言文字训练上下功夫,动脑筋,想办法,出经验,真正使语言文字的训练可操作,有模式,落实处,见效果。

课堂教学是学科课程的主渠道,也是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主阵地。首先必须把握好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和基本摸式。我们认为,在教师指导下的读书、思考、交流、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里,读书是基础,思考是关键;交流能让学生在童心童语的氛围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发挥班级授课的忧势;练习则使知识得到巩固和积累,并转化为能力,让学生开始初步的运用。很明显,这些环节都是以学生为活动主体的。因此,如果教师的指导基本得法,就能大致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步入语言文字训练的轨道而不致陷入“发胖式分析”的歧途或重蹈“满堂灌”的覆辙。当然,“教师指导”是至关重要且需精心设计的,否则,训练的效果就会不佳。这里,首要解决的又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问题。从我省许多老师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课堂教学经验来看,先扫除障碍(生字、难词、有关背景、知识等),重点抓好识字写字;接着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结构;继而精读课文(或片断),侧重语言训练;之后勤读背诵,加强语言积累;最后迁移练习,促进语言运用,应该是我们语言文字训练课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当然,模式的把握和运用也有高下智愚之分。但只要牢牢把握这一摸式中的后三个重要程序,做到语言训练(包括分析比较)有重点,勘读背诵(全文或片断)有积累,迁移练习有运用,那么,语言文字训练的目标不难达到。

其次,要真正落实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在具体操作上应提出一些根本要求和硬性规定。比如,40分钟的课时目标要明确单一,除了思想感情教育方面的教学目标外,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目标要非常具体且数量不能过多,最多也不应超过三项。因此像作文训练课“教会学生按人物动作的先后顺序说。写,语句通顺连贯”的课时目标是订得具体且切实可行的,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课时目标却订得高而空洞、大而抽象。再如,“以读为本”、多读课文是一节成功的小学语文课所不可缺少的。在小语课堂的40分钟内,如果听不到琅琅的书声,那就很不好了。因此,每一节课,学生至少应该有10分钟以上的时间用来读书,包括朗读和默读。这样,到课文教完时,我们期盼“低年级学生对全篇课文,中高年级学生对重点句段能背诵”的要求,不仅可以达到,而且不增加学生的课外负担。又如课堂练习,包括书面练习,每节课也都应有具体安排。现在有一种把书面练习都放在课外的不良习惯,这实际上增加了学生的课外负担。从语文的角度来说,小学课外的语文学习应是阅读课外读物和自由练笔,所以我们认为书面练习,包括作文一般都应在课内完成。还有,指导学习方法,这既是完成中小学语文教学要使学生最后能做到“自能读书”广自能作文”的目标所必需,也是提高语言文字训练效丞所不可缺少的。最理想的学法指导应该是全盘考虑、分项设计,做到有序、有机的渗透。即使眼下一时达不到,我想也应该增强学法指导的意识,做到对单元、课文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学法指导,力求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基本掌握一般的学习方法、学习语文的方法和形成良好的读写习惯。在指导学法的随机渗透和专课讲授两种方法中,我们更加提倡前者,它更便于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在参与领悟、体会、总结中,更加深刻、更加具体地把握祝。

语言文字训练篇4

如,我在教学《金色的脚印》一文时,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师:一提到狐狸,你首先想到了什么?(狡猾)

师:通过对本课的预习,狐狸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聪明、善良)

师:是什么让大家对狐狸的印象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我们一起出声读课文。

通过谈话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可谓找准了“读点”。

在学习“老狐狸在营救小狐狸”的过程中,我问:“那些情景最让你感动?找出来,动情地读一读。”在学习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目时,最适合齐读。于是,我让学生齐读,以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和升华情感的目的。在齐读中,学生感受到在阳光的照耀下,印在雪地上的狐狸的脚印是金色的;同时,感受到这脚印不仅包含着狐狸一家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也包含着它们对人类的友善,还包含着正太郎一家对狐狸的爱护。

在“读点”中,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到了狐狸一家以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了我们要与动物和谐相处的道理。

二、寻找“背点”,从经典入手

积累是阅读的基础,也是表达的基础。厚积才能薄发。积累从哪里来呢?从背中来,从悟中来,从写中来。“背点”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在近几年的语文教学中,“背点”往往被忽视了,整堂课被分析、理解所占据。在阅读教学中,不妨多读多背,舍得给学生时间,让他们熟读成诵,这样会大大地提高学生的素养。

《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是要求背诵的,而且学生觉得很难背。在教这一课之前,我就提前背熟了。教完课文,我让学生背诵前三个自然段,孩子们有口无心地背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我提议:我和他们比赛背。学生一听,先是疑惑地看了我一眼,然后兴奋地说:“好!”比赛开始了,我先背。此时,教室里出奇的安静,一双双“意味深长”的眼睛齐刷刷地看着我。当我一气呵成,一字不错地背下来时,孩子们热烈地鼓掌。往日让他们背书,他们总是懒洋洋的,可今天下课了,一个一个都在认真地背书。没有想到,我的这一“背”,胜过了平时的“千言万语”。

在课堂上,我们应多给时间让学生背诵,多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找经典、美文让学生背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寻找“说点”,从文本语言的空白处入手

文本中总有空白处。教师应引导学生捕捉文本中言虽尽而意无穷的空白点进行说话。如《触摸春天》描写了一位盲女安静用自己神奇的灵性拢住了一只蝴蝶的故事,表现了她对生命与自然的无限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一个“流连”引发了我们无限遐想,但文章并没有对此展开具体的描写,这正是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话的空白点。一位教师抓住“流连”一词,让学生思考:整天流连在花丛中的安静会做些什么呢?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一个学生说道:“她蹲下身子,凑到一朵小花上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极其满足地闭上眼睛,好像那香气沁入了她的心脾,融入一根根血管一样。她和小草谈心,诉说自己的故事;她到小池边聆听天籁之音,听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听泉水扬起的刷刷声,听虫子的叫声,听青蛙的鸣叫,听落叶翩翩亲吻大地的声音……”

多么美的补白语言!想象说话,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训练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让语文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四、寻找“写点”,提高写作能力

语言文字训练篇5

Keywords: language, reading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H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语言文字积累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积累训练,没有引起多数老师的重视。因为多数老师认为,在低年级进行语言文字积累,实际上是徒劳无功,是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低年级的重头戏,还应该是识字写字,而不应把太多的时间花在积累上,积累应在中高年级中进行。因此,很多的低年级语文课堂,还是把大量的时间放在识字写字上,语言文字积累十分欠缺。还有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对课文内容繁琐的分析,而忽视了对语言文字的训练:只注重“理解语言”训练,而忽视了“积累、表达、运用”的训练。如此状况会使我们的学生只会学语文,而不会用语文。

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积累训练的有效策略。

有感情地朗读是理解课文语言文字的有效方法,叶老曾誉之为“美读”。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课文应该引导学生认真读,反复读,以此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学生可以理解词语的内涵,领悟作者写作的情感和目的。在悟情的基础上自然地理解祖国的可爱之处,然后让学生举例畅谈祖国的大好河山,特别是班级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要让他们说说家乡各种风俗、美景、特产等,让本地的学生说说家乡这几年的巨大变化。最后以幅员辽阔、山河壮丽、物产丰富、文化灿烂、民族伟大、奋发开拓等词来提纲挈领地串连全诗,复述诗句,达到以读悟情、以读解词、以词概文的目的。

三、通过熟练背诵,促进语言文字的积累训练。

小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黄金时代。趁着小学生的记忆好,在他们的小脑袋里装点诗文佳作,并为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文字做好一定的铺垫,尤其是对于学生“不会表达”的缺憾是一种很好的补偿。低年级的语文教师尽量做到精讲多练,挤出时间指导学生背诵。要求学生会背的课文,作为教师,必须做到先会背,与生同背,与之同乐。同时还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下列活动:1、每日背一句。低段学生可由老师选择一句简单优美的课内外语句、诗句。每天早上利用5分钟时间带领学生背诵。2、每周背一诗。教师每周选择一首适合学生的古诗,要求学生不仅会背诵而且能理解其意,感悟其情。背诵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而且形式多样,可检查性地抽背,巩固性地小组背、齐背,可游戏性地同桌

四、指导学生在运用语言中增强积累语言的乐趣(一)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运用积累的语言对学生摘记的优美词句,要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运用。学生在作文中运用积累的语言常犯的毛病是堆砌词句,这时学生最需要的是鼓励和指导,而不是指责和嘲讽。否则,学生就有可能从此失去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兴趣。对学生作文中堆砌的词句,哪些可保留,哪些要删除,哪些应替换,教师应予以悉心指导。学生会在教师的指导下体会到运用语言的方法和积累语言的乐趣。对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教师可用红笔标出并加以赏析,增强学生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乐趣。(二)鼓励学生在课外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在语文活动课上,可用成语接龙方式,找近、反义词方式,指定一个意思要求用各种形式表达的方式等,指导学生运用积累的语言,展现自己的语言能力。

语言文字训练篇6

“许多语文老师把阅读教学课上成阅读课,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主线安排教学过程,教学时不适当地强调所读的内容,而把语文本身的规律放在次要的地位。”(吕叔湘语)其实,阅读课与阅读教学课两者的目的是不同的。前者主要是在阅读中理解语言文字,获取所负载的信息,如果以此来安排教学过程。那与要达到的语言训练目标不啻于“缘木求鱼”。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培养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教学时,可以有计划地浓缩课文内容的教学时间,注重语言形式的教学。例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不要把气力用在桂林山水的内容上,而应把重点放在本文轻松活泼、句式优美的语言和运用对比的表达方式与总分总的写作方法上。让学生通过自学、反复朗读去感受生动优美的句式,学习对比和总分总的写作方法。

二、抓好常规性的字词句基础训练

小学中、高年级要有重点地进行段与篇的训练,但仍不能放松常规性的字词句基础训练。目前有的教师只重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忽视学习表达理解内容的语言文字,对学生回答问题、发表意见等语言表达、词语的运用、句式的选择、分析概括等组织语言的思维活动不够重视。学生对课文内容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都必须训练用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利用推敲、比?^、替换、改写等手段,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懂得课文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例如,课文《开国大典》中的“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句子用“飘拂”来描写红旗,而不用“飘动”、“飘扬”、“飘荡”等词。如果换用其他词,红旗飘得太利害或太轻了,与开国大典这庄严肃穆的气氛就不协调了。对于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我们必须让学生理解,每篇课文都可选几句进行专门训练。例如课文《凡卡》中“在写第一个字以前,他担心地朝门口和窗户看了几眼,有斜眼看了以下那个昏暗的神像……”凡卡为什么要在写第一个字以前要那么“看”呢?他“担心”什么呢?联系上下文,可以理解,这是因为老板经常打他,他的日子过得连狗都不如,怎么有资格写信呢?他要看一看有没有人发现他写信,他是在偷偷写的。凡卡“斜眼”看神像,表现出凡卡既希望得到保佑,又不相信神像能保佑他的矛盾心理。句子写出了凡卡可怜、可爱和幼稚。

三、加强对读的指导,在读的过程中进行语言训练

读的训练是阅读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理解课文靠读,感受课文思想情感靠读,积累语言更要靠读。现在许多语文课读得太少,讲得多,问得多,讨论多。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课文读得太少,而关于课文的谈话却很多”。其结果是教过的课文有的学生竟未能读通!因此,要以“读”贯穿阅读教学,初读知大意,精读品文字,熟读体会情感。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揣摩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旨,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等,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深刻的感受。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可引导学生在观看桂林山水的图片或视频的同时,反复朗读全文,正确处理课文中高昂、婉转、舒缓、急速等不同的语气变化,抓住关键字眼,突出几个“真”字,注意“啊”的读法,切实感受到桂林山水的静、清、绿和奇、秀、险的独特风姿。

四、注意写的训练,让学生自己去学懂课文

语言文字训练篇7

句子是语言的使用单位,离开了句子训练,语言训练就会落空。所以“大纲”强调:“各年级都要重视句子的教学。”小学阶段经常要抓的句子训练有:用各种词语造句、扩句缩句、修改病句、句型变换、逻辑、修辞的练习等。其中造句的训练举足轻重,而往往被一些老师忽视。他们没有看到:造句不仅能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的能力和独立选材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独创能力。在训练时,可以结合班上学生的实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分层指导。如:

(1)鼓励学生造复句

请先看学生造的两个句子:

①勤奋――我要勤奋学习。

②我只要坚持不懈地勤奋学习,就一定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

(2)激励学生主干加枝叶

也请看学生造的两个句子

①五颜六色――我学会五颜六色造句了。

②五颜六色――老师要我用五颜六色造句。

③五颜六色――春天,公园里那翠绿翠绿的草地上,盛开着五颜六色的小花,有红色的,有黄色的,有白色的,还有紫色的,多可爱呀!

(3)倡导学生一词造多句

还是请先看学生造的句子

①清澈――一条清澈的小河奇迹般地出现在眼前。

②清澈――她那水晶般的蓝眼睛多像清澈的泉水,闪耀着欢乐的光。

一个词语造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选材不一样,可算一词造多句。上面两个句子,好象符合要求,其实是课文《可爱的草塘》和《心愿》中照搬下来的。不能算造句,只能算是摘录句子,积累材料。教师应该告诉学生:一词造一句,或一词造多句,都要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独立选材。理解书上句子的用法是可以的,但不能照抄。如果一词造多句是造复句,教师可提出要求。

(4)引导学生用修辞

小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修辞有: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引用、双关、摩声、摹色等。使用修辞不仅能使文章笔下生辉,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表达能力。下边举两个例子。摩声、摹色这两种修辞方法,就是把物体发出的声音和物体的颜色写出来,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这些修辞在课文里有很多。如:

A、猎狗把鼻尖凑在地面上嗅来嗅去,突然汪汪地叫起来。《冬眠》

B、大婶听了,扑哧一声笑了。《女邮递员的信》

C、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通通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白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火烧云》

这些修辞手法,只要教师略加指点,学生特别有兴趣,就连低年级的小朋友一说就懂,一学就会,有两个二年级的小朋友在学习“杜鹃”一词的时候,造了这样几个句子:

A、杜鹃――春天到了,山上的杜鹃花开了,有红的,有白的,还有紫色的。(摹色,还用了句式)

B、杜鹃――秋收季节到了,每天天还没有亮,杜鹃鸟儿就叫个不停:“咕咕,咕咕……快黄,快割……”(摩声)

C、杜鹃――映山红也叫杜鹃花,它的花是红色的,但是也有白色的,紫色的,好看得很。

D、杜鹃――布谷鸟也叫杜鹃花,它的叫声很好听:“咕咕,咕咕……”好象在叫大家早点起来,谷子黄了,快去收割。(摩声)

(5)指导学生由分到合

所谓由分到合,就是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把各个单项训练组合成两项或两项以上的综合训练。如:今天中午放学的时候,我走在油菜田边,看见两只金褐色的小蜜蜂,一会儿落在油菜花上,一会儿飞起来,一会儿在翩翩起舞,一会儿“嗡嗡嗡……”的好象在商量着什么。

这是一句话。就小学而言,这句话比一些自然段还长。句子中不但有“四素”句(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怎么样),而且有修辞的套用(摩色、摹声、比喻、拟人),还有句式(一会儿……一会儿……)这不仅充分体现了由分到合的综合训练,而且充分体现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观察、思维、想象、表达,融会贯通的综合能力。如果能按照这样的类推和轨迹训练下去,到了学生习作的时候,还愁他们用词不准确,语句不通顺,言之无物,言之无序,记流水帐,甚至没有内容可写的吗?

二、加强朗读,训练语感

所谓语感,就是由感受语言文字而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过程,是一种通过对语言材料的感知,所形成的对语言材料特有的,近乎直觉的敏锐的感受能力。它虽是一种快速闪现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它却是一种能力,是长期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的积累和结果。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而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教学中要加强朗读训练。大纲就明确规定: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朗读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言。如《海上日出》第三段具体描绘了日出时的情景,这是全文的重点。教学这部分除了运用直观挂图、投影外,还要靠学生的反复朗读,通过读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太阳上升的过程,把太阳的形状、动态、颜色、亮光刻画得真实,传神的。读第四段课文,学生通过语言的感受,在脑海中出现一幅水天一色,阳光灿烂的壮丽图景。读第五段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细细体味,在云层很厚的情况下,日出又有哪些特点?找出描写它们的句子进行细读品味,抓住关键词语加深理解。例如课文为什么要用“镶”字?对照图说明“镶”是在加边,因为云层很厚,光线透不过气来。黑云的边上就镶上了一道光亮的金边,用词很贴切。读这段的最后一句,要让学生体会阳光照亮一切,作者沐浴在阳光下感到特别温暖,心情特别兴奋,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光明世界的向往。

三、背诵、摘抄,积累语言

学习语言需要积累,而背诵是大量积累语言材料的最有效的办法。许许多多老一辈专家学者之所以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就是因为他们在学生时代背诵了大量的名篇佳作。一代文豪巴金少年时代就把《古文观止》上的两百多篇文章背得很熟,后来写出文章来就游刃有余。他深有感触地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能摸到文章的调子……”因此,教材上要求背诵的段落或篇章,一定要严格要求,指导方法,让学生熟读成诵。但一定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囫囵吞枣。要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积累语言除背诵外,还要指导学生摘抄,抄那些好词佳句,课文精彩片段,新颖的句式,准确的措词以及新出现的成语等等。另外,还可以抄比喻句、拟人句以及外貌描写片段,景物描写片段等等。然后反复细读,比较欣赏,逐步消化。这样,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然会有长进。

语言文字训练篇8

一、语文工具性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可在现实的语文课堂中,却忽略了语文的工具性。否则,小学生的作文中怎么会有那么多的错别字和病句?小学生怎么连基本的句式都掌握不了?小学生的作文怎么会“四不像”呢?……

针对这一现状,顾之川先生在呼吁:语文教学“忽略或削弱工具性不可”“工具性是第一位的”“要把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工具性的训练中所蕴含的人文教养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意识到的。认识到这一点才不会在高扬人文性大旗的同时忽视了语文的第一性——工具性。

二、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渗透语言文字的训练

过去的语文课堂,是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了,而忘了枯燥的语言文字背后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现在的语文课堂则是人文内涵的泛滥,而忽视了我们是在教语文,教学生运用语文。那么,我们该怎样在语文课堂中渗透语言文字的训练呢?我来说说自己几点粗浅的见解:

1.让生字来自文本,回归生活

就低段语文教学来说,识字是重中之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一二年级的学生需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其中800——1000个会写。所以,低段课堂中将认读生字、书写生字作为重点。大量的生字,势必需要很大的训练量,这让学生觉得枯燥甚至厌烦。怎么办呢?低段教师真是煞费苦心,将各种各样的识字游戏、识字竞赛、自编儿歌等等都引入了课堂,给这些来自文本的抽象的符号注入了生命的气息,从而学生就能很快掌握生字了。当然,我们都知道“语文的工具性”,学习了就应该学会运用,这就有了“在生活中认字”。曾听过一节识字课,为了巩固新学的生字,教师在课前收集了含有所学新字的食品包装袋。面对熟悉的食品包装袋,学生兴趣盎然,纷纷抢着认上面的字,殊不知他们是在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来自文本中陌生的符号让学生头疼,但是如果能将这些陌生的符号具体化、生活化,相信学生定能很快地学会祖国的汉字。

2.让新词出于文本,用于文本

跟生字相比,词语的意境便更加丰富了,如动词、名词、形容词、成语等,让人目不暇接,所以就语文教学而言,它依然是重中之重。

记得课文《小站》有一段写小站喷水池的文字。教师在教学这一段时便要求学生找一找、品一品其中的方位词语、修饰词语,并板书:月台——喷水池——假山——小树——喷泉——小宝塔。让学生把这些孤立的词语用文中的方位词语和修饰词语连起来,写出“精心设计”的喷水池。作业完成后,教师让学生看课文对照比较,品味课文中的方位词语和修饰词语怎样使这些事物构成一幅“精心设计”的生动画面:“月台中间有一个小小的喷水池,喷水池中间堆起一座小小的假山,假山上栽着一棵尺把高的小树,喷泉从小树下面的石孔喷出来,水珠四射,把假山上的小宝塔洗得一尘不染。”

词语的意境并非体现在出于文本时,而是体现在用于文本时。只有通过不断地提取、不断地运用,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

3.抓住文本语言,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

“腹有诗书气自华”,仅仅通过紧紧抓住文本中的字、词、句是远远不够的,同时应该去关注文本的语言,使得祖国的语言文字更富血肉。首先,读出情。阅读是教学的第一要务,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要反复诵读。如古人所说,“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诉。斯时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但觉神入文、文入心,永不失矣。”要加强读的指导,该读出画面时读出画面,该读出情感时读出情感,该读出见解时读出见解,该读出方法时读出方法。其次,品出味。即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怎么个丰富,怎么个优美,怎么个生动,怎么个形象,怎么个有特点,怎么个有魅力。譬如,同是豪放,苏轼有苏轼的旷达,“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稼轩有稼轩的激昂,“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在品味语言中,应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再次,悟出效。即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味词句的表达效果。如《找春天》中有这样一句话“孩子们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其中一个“冲”字,一个“奔”字,便很好地体现了孩子们对春天的渴望,继而又回到主题。

应该说,语文是一门最基础的学科,只有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强化熟读背诵,抓好语言训练,重视迁移应用,这样才能很好地体现语文的工具性,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真正减轻课业负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语言文字训练篇9

阅读教学是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就需要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叶圣陶老先生早就说过:“训练,分开来说,训是老师的事,练是学生的事。”本文结合语言文字训练的历史和现状,重点阐述语言文字训练在现今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及探讨如何能有效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一、语言文字训练的历史及现状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教学在繁荣的背后出现了不少值得忧思的现象,其中一个较严重的问题就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削弱。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很多教师重视了“自主、探究、开放”等阅读形式,语言训练的内容越来越少。老师带领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词写字,切出大块时间进行默读、复述、背诵等语言训练的现象越来越少。即使有这样的训练,也因为过分强调了自主而使得训练不到位;缺乏表达的规范性;说写的交流只重视内容的反馈,忽略了语言的形式,且经常得不到时间的保证;教学中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逐渐淡化。

二、语言文字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石

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熏陶渐染的过程,宜于采取不断反复,螺旋式上升的训练方式,企图一蹴而就,是不切合小学生学习语文、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如果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能真正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习语言的规律,让学生对每篇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眼看、口读、心想,用尽可能多的时间让他们参与语言文字的训练,长此以往,学生定能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

三、有效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方法

1、突出阅读兴趣,有趣地实现语言文字训练

教师要运用生动活泼的、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并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方法施教,营造平等和谐的气氛,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多创设情景,多联系生活,同时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把“点拨”、“引导”留给自己,把 “阅读”、“感悟”还给学生。正如特级教师孙双金所言:“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体,教师既关注阅读教学中的知识与技能,更关注阅读过程和阅读方法,还能关注阅读情感和阅读体验。

2、正确理解语言文字训练的定义

有些教师为应付考试而搞题海战术,让学生机械地抄抄写写,死记硬背,这样的做法被很多人误认为就是语言训练。要有效进行语文文字训练,必先正确理解其定义。就语文教学来说,训练是为了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进行的语言实践活动,这里所说的训练,主要着眼于语言的积累,在于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也包含着对语言知识的领悟和语言规律的发现。语言文字训练不同于工匠式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由简单到复杂,由粗放到精确的递进式活动。

3、准确把握阅读教学中的三个环节

(1)找准训练点,关注针对性

备课时选好训练点并据以设计出训练程序是做好训练的基础。有时,一个的训练点一旦选定能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如在《月光曲》里写贝多芬走近茅屋时琴声突然停了,屋里传来了兄妹俩的对话。这段对话的最后一句是妹妹说的话:“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教师问:“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让学生找出“随便说说”指的是刚才说的哪句话。学生指出是“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接着再问:盲姑娘是真的这样随便说说吗?学生回答说:因为曲子非常难弹,她非常渴望能亲耳听到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教师接着问:既然不是随便说说的,寻她为什么又说“随便说说罢了”呢?这说明了什么?这一问,学生眼睛亮了,纷纷举手发言,说得很深刻,很全面。这样,联系上下文,找准训练点,步步深入,使学生感知了词句的丰富内涵,体会了人物的复杂心情,同时也进行了思维训练。

(2)抓准训练时机,关注课堂生成

语言文字训练篇10

二、在语文教育中为什么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由教育思潮的流变,对教育的价值与功能产生了许多不尽相同的解释,概括起来包括如下几种争鸣:一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争论;二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争论;三是主体性教育的争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争论焦点是人性与物性是否同构?教育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为本,或是说教育的价值在于审美、教化,还是在于传授知识。素质教育在于发展人的素质,认为人的发展中存在着基本的构成要素,这些构成要素是高级发展层面的基础。而主体性教育认为教育在于发展人的主体价值,而不是把学生作为客体加以塑造,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具有自主性,而不是既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教材的刻板的执行者。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争论是努力使我们看到人性的多样性与独特性,而素质教育则努力使我们看到人性中存在的基本层面,主体性教育的争论则使我们看到人在实现人的价值中的主体作用。

关于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问题的争论,正是在这种教育思潮的流变中我们对于语文教育价值的一种理性思考。

语文教育性质的讨论由来已久,这种讨论的中心话题是:语文教育是干什么的?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我们主要是从语文教育的功能、目的层面去思考语文教育的性质问题。就语文教育功能目的而言,受三个方面制约:一是社会对语文教育的价值期待;二是语言文字本身的内在逻辑;三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内在规律和价值期待。长期以来,我们较为重视社会对语文教育的价值期待,比较重视语文教育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的教化功能。反映在课程标准和教材上以及教学过程中,语言文字的内在逻辑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教师主要是作为社会道德的体现者的角色出现在课堂上,而学生语言发展的规律,我们则知之甚少,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价值期待没有得到适当的回应和重视。

在此种情形下,提出语言文字训练的问题是顺应了教育思潮对于人性的呼唤和重视,是人们从语文教育的结构和过程对语文教育的实质的一种深入思考。

在数学课里,在思品课里,教师可以不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这对于这些工作的开展并无大碍。但要不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则是把语文教育与其他教育区分开来的最重要的标志。如果语文课里不进行系统、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语文课就成为空壳。因为语文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获取系统的语言文字知识,形成系统的语言的沟通能力,而这些目的离开了系统的语言文字训练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审美和道德教育在语文课中也是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进行的。

三、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语文教学的问题不在于要不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而在于如何进行这种训练。如果把语言文字训练看成是一种纯技能、知识的训练,显然是一种误解。语文训练理应在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层面。思想、政治、道德、审美教育显然不能离开语言文字的训练,如果离开了则成了无本之源,无异于缘木求鱼。

由于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考虑较多的是教什么以及怎样教的问题,对于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则是以教师的教为依归的。而教什么的问题似乎并不是一个问题,因为课程标准已明确规定了一个小学阶段教学目标,教师的任务就在于按照既定的目标和教材进行教学。这里教师的自主性表现为对教材定课文内容的前后顺序的处理上,教师对教学阶段的前后联系的方式和程度保持着一种被动状态,而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基本由教师的教学设计所决定,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价值期待基本处在自发状态,只是偶尔迸出一点火花。

更为重要的是,农村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需要极大的提高,这是增强教师教学自主性的重要前提。也正是因为教师整体素质较差,大部分教师已经习惯于按照既定的目标和教材亦步亦趋地进行日常教学,以至于教学参考书成为判断是非曲直的唯一标准。而没有教学的自主性,创造教育的口号无异于空穴来风。在总结著名特级教师的教学经验过程中,我们有一种非常朴素的想法,那就是,特级教师的教学生涯中是不是存在一种“恒常”的教学模式,而我们往往把这种“恒常”的教学模式,看成是一种教学规律的表现,并努力使它具有一种推广的价值。这样的做法在建国六十年的教育史上应该说是一种较为惯常的做法。我们甚至试图将教材的每一课搞出一个教学流程图,以便教师拿起来好用。这些做法很大程度上顺应教师的低层次心理需要。如果有了这种“科学”的教学流程图,教师的课程运作能力显然就是多余的。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适宜于制作这种情境性很强、操作性很强的流程图呢?显然,人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和审美个性不适宜,人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能力和道德个别差异不适宜,人的认知发展的个别差异不适宜。唯一适宜的是便于标准化考试的语文知识和简单的语文技能。因为这样做,可以回避多样性,而人的成长的多样性与模式往往是矛盾的。

四、对语言文字训练的误解造成的严重后果

在语文教学中显然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但语文课并不只是语言文字训练课。形式教育论较为重视语文教学的教育功能,这在我国有着久远的传统,因为,语文历来作为国学,而实质教育论较为重视语文教学的本位价值。如果从本位价值出发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会把学生训练成语言知识和语言技巧的储存器,学生无法完成从一个学习语文的人到善于使用语文的人的转化,学生无法经由语文的学习去体验美、实践美,发现美、创造美。

语文教育的真正失误在哪里?百年中国语文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总体失误就在于,总是矢志不移地着眼于所谓纯粹的语言能力“技术化”,再辅加扭曲的思想政治教育“伪圣化”。百年来,根本忽视了对学生自我内在精神的培育,忽视了对学生主体自我的热烈关注。百年来,一直没有彻底认清,语文教育的根本,就是一种主体精神的教育,是精神经验教育;是一种人化教育,人的教育,是关涉语言学习者精神成长的教育。在此特别申明,我绝对不反对训练,不反对能力,我反而觉得应该大力提倡真正的“训练”并强化能力。我要说的是,当今语文教育中的许多所谓“训练”,是严重脱离学生个体自我精神生命的。而脱离语言学习个体自我精神生命的所谓“语言能力训练”,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所谓“政治思想教育”和一味庄严圣化的人文教育,又是带有极左说教的压抑个性生命的“群性话语”——我觉得,这是百年中国语文教育的根本失误所在,是百年中国语文教育步履蹒跚、起伏跌宕、少慢差费的根源。百年中国语文教育,自觉不自觉地使语言学习脱离人的主体精神经验,力图使之成为一种空壳的、工具的、载体的纯技能训练。然后再根据时事、时势,生硬地外加上“思想”教育。因此,可以简练地概括为一句话:百年中国语文教育,就是“语言技能训练+思想政治教育”。忽而强调前者,忽而强调后者.忽而强调二者结合。前者是空壳,后者是硬性的抽象实体,而所谓二者结合,又把本是一体的东西人为剥离为二,均不涉及、不诉诸人的主体精神经验,远离人的生命自我、个性精神。严重的后果是,压抑和束缚了孩子们天然的感觉、想象,荒芜了孩子们纯真的情感,僵死乃至戕害了孩子们烂漫的精神生命。最终,不但语言能力根本难成,精神和情感也成一片荒漠,个性被泯灭。这,就是“科学主义”!使语文教育,成了字字词词句句的像“数码”一样的纯粹文字游戏,成了段落篇章的像“积木”一样的纯粹智力体操,成了“公共话语”的大合唱,成了“政治话语”的大喧嚷,成了他人精神的“跑马场”!这里没有师生“个性精神”,没有师生的“生命自由”,没有孩子们的“童稚”与“率真”。一句话,我们的语文教育,不关注语言文字背后的生命精神,不关注孩子们的“个性自由”和“自我人格”!这样的语文教育,本质上,就是了教育的精神生命,使语文课成为一片精神沙漠、情感荒原!看看我们孩子的作文,听听孩子们的说话,他们有千万张不同的面孔,但是却共有着一套“公共话语”,共有着一套“公共精神”,共有着一样的呆滞、僵死的思维!不少语文教育工作者意识不到,语言的生命之根是人的文化精神、人的情感、人的个性、人的独特的感觉与体验;语言,不是别的,它就是人的文化生命本身、人的精神本身。人的语言的成长,就是人的精神的成长。一句话,语言就是“道”、“体”。决无不根植、不诉诸人的精神经验的语言能力、语言训练。或者说,不诉诸人的精神经验的“纯”语言能力、语言训练,那只是“海市蜃楼”,是“水上浮萍”,是“屠龙”本领!

对语言文字训练的种种误解已经在实践中产生了如下几方面的偏差:

1.教学中较为重视书面语言训练,轻视口头语言训练,因为考试不考口语。

2.重视“训”,轻视“练”。教师讲得太多,问得太碎,学生读得太少,写得太少,想得太少,说得太少。

3.较为重视接受性的反复学习,较为轻视学生发现性的领悟、意会、体验、揣摩、顿悟。

4.较为重视训练的逻辑性、连贯性,把语文教学看成是一种既定目的展开过程,教师与学生对于这种既定的目的保持一种被动性,较为轻视训练中教师与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情趣萧瑟,兴趣寡然,以至于教育理论界醉心于专家程序和模式的研制,教师渴望能有一种拿来就能用的无须费心的样板。

简单的认知学习和行为习惯训练中,可能存在有较为通行的既定的教学模式,认知发展的高级机能道德层面不可能存在通行的教育模式,而情感,特别是美感层面难有这种既定的教育模式。但没有通行的模式,并不等于没有规律,只是此一模式适合于此情境的此一个体,并不适合彼情境的彼一个体而已。现代教育理论更为重视集体性的学习,强调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

语言文字训练篇11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材更完善,更能体现新时代的一些新观念,更能让学生发挥其主动性;随之而来的课堂教学方法也发生了许多变化:课堂活跃起来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教师的教学方法更是多姿多彩,一改往昔单一的、生硬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人文性凸现了,语言感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体现了,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新的学习形式也在课堂中屡见不鲜……但是,从许多公开课、示范课中,隐隐觉得在课堂上“语言文字训练”有一些受冷落,因为课堂上很少看到语言文字的训练,看到的多数是教师声情并茂的讲演,多媒体演示,学生积极的讨论,搞活动,上台表演。不是说这不是在训练,应该说是课本剧表演更恰当一些。

当然,课改以前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确生硬、呆板,一遍又一遍地读字词句,一遍又一遍地抄生字词,没有去体验学生的感受,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没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为了使语文课程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认为可以把课改前后的课堂模式中庸一下,既能在语文课堂上使语言文字得到训练,又能在语文课堂上体现语文的人文性,既能让学生有过硬的语文基本功,又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加强语文课“语言文字训练”的措施

首先,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做到一个“实”字。在教学中,虽然每个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水平千差万别,但是其教学目的是一样的,都应该做到一个“实”字,落实到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的训练。如教学《荔枝》一课,对描写母亲剥荔枝的细节的词“抚摸”“划破”“托着”等词,让学生反复阅读,仔细体会,体会到母亲第一次吃荔枝时的惊喜、好奇的动作、表情。

在“新课堂”教学中应该以文本为中心,围绕文本进行教学,不能游离于文本之外进行教学,课堂“生成”应该有度,不能搞无限延伸。

“新课堂”教学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不但使学生易于理解课文,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教学《游子吟》一课时,一位教师在教学课文前,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让学生回忆、收集母亲对自己的爱,对自己的关怀的事例,在上课时给同学们讲一讲。然后,结合课文讲母亲对儿女真挚的爱,这样,学生受到的思想教育就会深刻一些。

在“新课堂”中应该注重训练的整合,要经常对字词句篇进行综合训练,教学中要考虑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综合,应尽量减少课堂练习中单一型的训练,要尽量将训练由单一训练转为多元维度上去,尽可能在训练中充分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比如,《我的战友》的教学中,在思考题中,可以这样设计:想一想,在烈火中的会想些什么?你站在的角度,你会想些什么?从的故事中,你体会到什么?

语言文字训练篇12

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曾经是语文教学家族中重要成员的语言训练,历经沧桑几十载,似乎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时至今日,竟跌至了破败落魄的边沿。《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教学在繁荣的背后出现了不少值得忧思的现象,其中一个较严重的问题就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削弱。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很多教师重视了“自主”、“合作”、“探究”、“开放”等阅读形式,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越来越少。我们很难看到老师带领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词写字,也很难看到老师切出大块时间进行默读、复述、背诵等训练。忽略了语言的形式,且经常得不到时间的保证;教学中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逐渐淡化。

二、语言文字训练――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石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熏陶渐染的过程,宜于采取不断反复,螺旋式上升的训练方式,企图一蹴而就,是不切合小学生学习语文、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叶圣陶指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叶老这段论述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其核心就在“自能”二字上。如果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能真正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习语言的规律,让学生对每篇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眼看、口读、心想,用尽可能多的时间让他们参与语言文字的训练,长此以往,学生定能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

三、阅读教学中如何落实语言训练

1.正确理解语言文字训练的定义。有些教师为应付考试而搞题海战术,让学生机械地抄抄写写,死记硬背,这样的做法被很多人误认为就是语言训练。要有效进行语文文字训练,必先正确理解其定义。就语文教学来说,训练是为了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进行的语言实践活动,这里所说的训练,主要着眼于语言的积累,在于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也包含着对语言知识的领悟和语言规律的发现。语言文字训练不同于工匠式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由简单到复杂,由粗放到精确的递进式活动。

2.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策略,任何教学理念,如果不转化为教学行为,是毫无意义的。因此,语言文字训练必须要切入到课堂这一领域,才能取得实效。

(1)重视语感的培养。语感的培养重在引导学生去感受。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策略,指导学生领悟语言内涵,增强语感。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加以想象,用稚嫩的语言来描述各种动人场景。这些环节的设置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使他们听与说能力同时得到训练。教师设计组织学生活动,通过语言训练实现对语言的感知、理解、运用。

(2)引导学生学会针对语言提问题。在阅读教学中,语言问题只限于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并且多数在学习课文之前进行。学习课文中,学生提的问题往往是偏向内容性知识的,教师把握不好,就会使教学陷入单一的内容理解中去。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启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语言问题。

3.注重阅读教学中的读、复述和比较训练。加强读的训练,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就要让学生优充分接触语言文字,多读课文。读:有默读、朗读、背诵。默读,是理解词语,熟悉句子、感知内容的好方法。朗读,既是吸收语言文字的有效手段,也是积累语言文字、培育感情的有效方法。背诵,是大量积累语言文字材料的最有效方法,以便提高学习效率。重视复述训练,经常进行复述联系,是促进学生消极语汇转化为积累语汇的有效手段。抓好语言的比较训练,也可从文字的比较,词的比较,句式的转换等方面加以训练。语言文字训练,相当的一部分要学生学习词语的运用,语文中有大量的词汇。能否正确、流利、优美地使用语言,关键是看学生能否理解大量的词汇,词语的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之中,语文教学中词语的教学是相当重要的。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另外,语言跟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我们只有将语文教学延伸到校外,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读写实践机会,才能促成所学语言的全面内化,达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大吉《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训练》。

语言文字训练篇13

从微观上进行文字训练,应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提问、讲解以及作业设计中,正如新大纲所强调的,提问、讲解、作业设计都要有启发性。

1.讲解、提问、作业设计是否有启发性,关键在于备课,在于是否能深挖教材中的启发性因素。教材的挖掘,主要是寻找启发学生的突破口,要选择举一发而动全身的词、句、段,这些词、句、段既有语言文字训练价值,又有思维训练价值,甚至还有情感熏陶价值。

如《白杨》一文,思想感情含蓄,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北京的李明新老师把他们只知道……这一自然段作为启发思维的突破口,引导学生从孩子们知道什么去领会他们不知道什么,爸爸要孩子知道什么,爸爸的心意是什么,进而领会白杨取喻之妙,认识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质。课堂教学取得了十分满意的效果。  2.提问要有启发性。小学语文教学专家袁微子先生生前曾说过,备课主要是备提问。可是,提问并不等于启发式。启发式的提问,要能引发思维欲望,要能指点思维的途径、方法。语言文字训练仍然离不开启发式的提问,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质难问难,分析归纳,激感,引发兴趣等。即使是以读带讲,也还需要以问导评,以问导读,以问指点朗读方法。

有问要有答,对教师的问、同学的问,学生想得如何,要通过答来体现。有启发式的提问,还需要有答后启发式的导,导思、导读、导辨。导思,就是引导学生作更深入的思考;导读,就是引导学生再次钻进课文,进一步理解思想内容;导辨,辨词句细微区别于毫发间。三个导,是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来的重要方法。

3.讲解要有启发性。十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已经说明,讲解并不是注入式的代名词。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就是启发式。语言文字训练,离不开启发式的讲解。

荀子曾说:我尝终日而思焉,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能解学生之惑的讲解,就属于启发式。学生思而未能解惑,或是缺乏背景知识,或是缺乏生活体验,或是不得学习要领,此时教师的讲解能使学生茅塞顿开,而有豁然开朗之感。如袁微子先生试教《在仙台》,既有提问,又有不少讲解,甚至大段的讲解。如有关时代背景的介绍长达600/!/多字,有关物以希贵取喻的讲解,也有500多字。假如没有这些讲解,学生理解这篇课文就难免肤浅。

帮助学生整理、强化思维成果的讲解也是启发式的,如课堂小结。能帮助学生丰富再造性想象,把课文所描述的意境主体化,或把课文简约的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具体化的讲解也是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如对课文内容的绘声绘色的讲解,能使学生神思飞扬,想象力勃发。

4.作业要启发性。作业要有启发性,就是要能激起学生完成作业的欲望,主动完成作业,充分发挥作业在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等方面的作用。在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要注意作业的启发性,防止加重学生的作业负担。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