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计算机应用基础实用13篇

计算机应用基础
计算机应用基础篇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职业和岗位要求的必备能力。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水平也应随之变化并有大幅提高。为适应变化,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建设、设备条件等,都在进行改革。由于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面向对象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普及,为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模式的改革带来了可能,在教学中可以引入这些新的思想、新的手段和新的技术。

各专业学生来自于不同地域,在理解能力和学习积极性方面相差很大,还有任课教师在教学水平、教学手段和教学经验方面差距明显,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也不一样,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造成影响从而到教学质量。要大力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整体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运用网络教学、多媒体等新技术、新手段进行计算机素质教育。搞好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是从事这方面教学工作的教师需要认真研究探索的问题。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转变教学理念和思想,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二者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和谐统一。

教师角色要转变,不但要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注重其引导者的角色,因为学生是知识学习的主体,把学生引导到学习知识的正确道路上来,使学生自主的去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更重要的是答疑和引导,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把重点放在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上。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转为主动积极的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刻板的学方式和内容,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能力水平的教学对象,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都能通过学习掌握技能,并运用计算机手段辅助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比如在讲解WORD时,学生会理解这是一种简单的打字工具。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自己设计圣诞节贺卡,既打开了他们的想象空间,又挖掘了他们潜意识的艺术细胞,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

三、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

1、优化课程内容、完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是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核心问题。目前,值得提倡的思路是: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前提下,确定必要的知识单元,分层次将它们组成系列课程。将不同的知识单元有机地结合在一门课程中,可以改进教学效果,节省学时。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

第一个层次是计算机文化基础,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以便在信息化社会里更好地工作、学习和生活。考虑到未来高等人才的工作环境是信息与计算机的支持平台,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中,除了讲授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基本操作和办公自动化软件外,还增加了计算机网络的原理与操作内容,以及多媒体工具软件的使用常识。

第二个层次是计算机技术基础,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基础。它主要是让同学更加深入地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为了应用开发所必须掌握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

第三个层次是计算机应用基础。通过开设多门公共选修课程,在计算机应用方面为学生打下一个基础。

2、教学软件、课件和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全部在多媒体教室授课,通过多媒体软件、课件,并进行素材库的建设,教学效率、效果较以往有了很大提高。目前授课的电子教案由开始时以静态文字为主的Powerpoint幻灯片方式变为现在采用的以动态演示为主的多媒体课件,用形象的动画在大屏幕上展示各种抽象原理、算法过程,辅之以板书交流,使得大大增加了从教师到学生传递的信息量和信息种类,有助于建立从感性到理性的深入理解与相关技术掌握,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激发了学生研究和探索问题的兴趣,调动了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提高了效率。网络化教学平台是在校园网支持下构建的现代化教学环境。拥有计算机的在校大学生也正在逐年递增,构建了一个自主学习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平台已成了我们必须要做的工作。构筑一个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生态圈”,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全部数字化,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最终使计算机教学与计算机应用融为一体。网络化教学平台建设主要包括网络教学环境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其中资源建设是核心,为学生提供学习课件、参考资料、查询手册和联机帮助信息等多种资源。

四、总结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各专业学科知识学习的基础和发展要求,不仅仅是一门技术基础教育课程,同时也是文化基础教育和人才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是学习任何学科的工具和手段,对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以及思维方式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进一步深化改革进程,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从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全局推动整个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作者单位:郑州市卫生学校)

参考文献

计算机应用基础篇2

中等职业教育是一个特殊的教育类型。它不同于以理论知识为主、以升学为目的普高教育,也不同于社会上以单一技能为主的培训教育。而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初中时就对学习毫无兴趣,基础差,缺乏自信心。对这样一些进了中职学校的学生,我们怎样才能让他们留得住,学得好,出得去呢?我认为有好的教师,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我们只有从教学方法和技巧上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观的需求,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合社会需要的合格的技术人才。

下面笔者就个别中职学校实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解决的办法作一浅析。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 中职学生的学习现状

(1)学生自身方面:中职学校的门坎很低且相当多学生来自农村,由于现在农村中学计算机教学设施的不完备,许多学生在初中学习时很少接触过计算机,对计算机的认知程度也很低。学生在学习整个过程中,普遍对计算机基本理论课程的学习都不感兴趣,他们只热衷于上网、聊天、玩游戏,既然学生在这些接触中认识了键盘、鼠标,学习积极性未能充分调动起来,很难提高教学质量,也不利于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

(2)教材方面:部分教材过于陈腐,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职业的需求;由于计算机知识更新实在太快,假设教材跟不上知识的更新,造成教材与教学的摆脱,就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方面:在这种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没有让学生们拥有充足的空间让学生实践练习,计算机中的许多术语、原理、命令总让许多学生听的云里雾里,上机操纵时不知从何下手,结果造成老师教学费力,学生学习吃力,实际效果不好的情形。

2.2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1)由于地区差异、学校差异和学生基础差异,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2)由于这门课程的教学环境是职业学校,学生们又刚刚初中毕业,习惯了初中的灌输式教育,对职专的教学方法还不能快速适应。

(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特点是知识点多、可操作性强,且许多知识点之间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如果仍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讲授,势必需要大量的课时,这将影响职业学校正常的教学进度。

3、《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采取措施

为了适应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要求,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在实践中,我采用了如下措施:

3.1 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1.1 多媒体教学与实际操作演示相结合

随着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制作过程中将文字、图形、图像、视频、音频融为一体,使得课堂讲授过程中,板书时间减少,可加大与学生的双向交流、互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图文并茂,将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直观呈现,动静结合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若能将多媒体教学与实际操作演示结合起来,将能更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将桌面、窗口、菜单、图标、应用软件的使用,利用多媒体讲解后,再辅以真实环境下的实际操作演示,将每一步操作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强调应注意的细节,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加强记忆掌握。

3.1.2 启发诱导式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教师启发诱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通过学生自我感知、自我发现、自我探究,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真正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思想转变,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Word、Excel、Powerpoint是Office家族套装软件中三个非常重要的应用软件,也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三者在窗口、菜单上的操作基本相同,甚至有些功能也相同,因此可以让学生在掌握一种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的基础上,通过联想,轻松学会其它办公软件的使用,优化教学效果。

3.1.3 使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依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将基本知识点融合在具体、生动的典型案例中,以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用案例来带动知识点的学习,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的过程大致分为这个四个步骤:分解为案例演示、分析讲解、指导学生动手制作、总结提高。例如在Powerpoint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可先行制作一个精美的个人简介,将素材的获取、新建演示文稿、插入图片、影片、声音、Flash、音频、视频、自定义动画、动作设置和超级链接等理论知识整合在一起,通过幻灯片放映,展示其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再逐步分析讲解各知识点,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并指导学生改进作品,最后进行总结提高,通过这一过程增强学生动手的能力和学习的信心。

3.1.4 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教师在课前认真拟定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以任务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围绕任务帮助学生分析、探究任务,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最后归纳总结解决问题思路、方法,穿插介绍操作技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把握重点,变枯燥的填鸭式说教活动为自主的能动活动。任务驱动法的关键在于任务设计要符合实际需要,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解决问题,并且引导学生在任务完成后总结和归纳所涉及的知识点、重点、难点,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和获取知识相互推进的良性循环。

3.2 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技能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除了理论知识的教学外,应更注重于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在实践中获取和增强实际操作能力,达到熟练应用计算机的目的,因此上机实践课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必须制定一套完整的目的明确、内容具体的实践教学大纲,以此作为学生上机实践的指导,通过学生的反复练习,体会操作的技能技巧,将单个知识点的应用上升至全面综合运用。

4、提高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水平的几点意见

4.1 合理选用和使用教材,注重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计算机教材的本身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要注意选取内容新、实用性强的教材,并做到适时更新。也可以结合学生的要求和就业的特点,开发校本教材,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充实教学内容。

4.2 研究学生心理,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施,注重教学方法的使用

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心理活动产生和谐的共鸣,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同时应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结合,善于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生动灵活地表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上机操作技能

足够的实践练习是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前提,学生上机实践的课时应占到总课时的三分之二左右。教师须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特点而又实用的操作内容。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勤于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把握好进度,分层次推进。

4.4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篇3

 

在落实计算机应用基础改革方案的过程中,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教学用书,以课程改革后的教学观来实施教学,实验证明效果很好,成绩不错。

 

一、改革前的课堂现状

 

1)内容:学科知识逻辑推演导向;2)教学:突出知识目标;3)载体:文字语言图形公式;4)考核:以知识记忆为主体;5)体系:理论实践分离;6)讲课:教师灌输;7)评价:教师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了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或者理论实践分离,老师是主体,没有学生的参与,或者说学生也没有兴趣参与。比如,课堂中提问题,学生要不是说不知道,要不就是干脆不说话,学生显然没有兴趣学习这些内容,因为不知道学习的目的在哪里,就不会有学习的动力,虽然中职学生的素质确实是一届不如一届,但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我们必须接受现实,要改变的是自己,将学生吸引到我们这里来。

 

二、改革后的课堂实施

 

1)职业活动导向;2)突出能力目标;3)项目载体;4)用任务训练职业岗位能力;5)以学生为主体;6)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设计。

 

1、改革后课堂学习气氛非常好,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有了显著的提高。

 

【授课对象】2012级营销专业的学生,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因为计算机的普及,学生入校前都多多少少接触过计算机,但绝大多数学生使用计算机仅局限于qq聊天和玩游戏,除此之外,比如文件和文件夹的操作、文字处理、电子表格、ppt演示文稿等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还非常欠缺。

 

【授课内容】文档处理软件word的应用

 

【授课时数】4学时

 

【教学目的】熟练掌握文档的基本排版技巧

 

掌握表格的制作与编辑技巧

 

掌握图文混排技巧

 

【过程设计】

 

第一阶段:

 

布置任务一:学校小报的编辑

 

布置任务二:毕业自我介绍的制作

 

教师按要求进行具体的操作,

 

布置实训任务:加班通知的制作(含文本与表格)

 

实训指导(此过程让学生自愿组合相互讨论)

 

第二阶段:

 

布置任务三:房地产海报的制作(给出效果图)

 

学生讨论分析效果图的结构

 

教师讲授各部分的制作过程及运用的word处理技巧

 

布置实训任务:以五人为一组自行设计与完成某一种产品或某个商场的销售海报,要求对顾客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及较高的制作技巧。

 

第三阶段:对两项实训项目作出过程性的评价在课堂上我们老师不再只是教书而是改为教课,让学生们由以前的“先学后做”改为“边做边学”或“先做后学”,也就是教无定法,学生是主体,老师只是在做导演,采取开放式教学,由于先有了目标,而且与本专业联系很强,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商业活动有直接关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所以学生们显得很有兴趣,都跃跃欲试,这个班上有一个同学家里有私家公司,公司业务与本专业联系很强,这个同学因此提出很多实用性的问题,我们就让同学们来讨论,解决不了的,可以下课以后到市场去调研,去图书馆查资料,我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由以前的背动听课变成了现在的主动参与操作,积极参与新知探索。

 

后来学生们反馈回来说,现在的项目化教学让我们觉得每天都很忙碌,几乎一有时间就往图书馆跑,三楼的资料室经常是被我们班级的学生包了,和项目相关的那些资料几乎被我们翻了个遍,好像自从初中毕业后就没看过那么多的书、那么厚的书,随着项目的深入,难度的增加,我们甚至觉得图书馆里的那些书已经满足不了我们的需要了。我们老师也感觉到在学生的各种能力未形成前,指导量大,非常辛苦;在学生的能力基本形成后指导难度大,实践经验、专业能力、跨专业知识和能力等都要增强。

 

2、学生们的职业核心能力有所提高

 

改革实施后,我们用改革后考核体系来验证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发现同学们不管是合作交流能力还是自我学习能力以及自我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提高。经过发放的学生调查表可以发现学生的能力养成属于正态分布,得4、5分的学生占大多数,表明学生的职业核心各能力比改革前还是有所提高的,实际学习过程中老师发现有的同学非常优秀,但是比较谦虚,自我评价给自己打出的分比较低,类似的评价在每个分数段都有,学生们都比较谨慎,所以高分段人数比较少。

 

这种谨慎让我们老师很高兴,在课程改革前同学们对待这种打分都没有兴趣,要么就是默然的,要么就是嘻嘻哈哈的随便打分,有时候老师们对学生呆滞的表情特别急,其实是孩子们没兴趣造成的,他们不知道学这些做这些干什么,老师要求做,那就做吧,现在同学们在打分时那种认真谨慎的态度是多么的可喜啊,其实,这是学生们学习积极性提升的表现。

 

三、教学改革问卷调查及分析

 

本次教学改革至此,我们在2012级学生中进行了随即问卷调查,通过对500名学生调查结果分析,80%的同学表示对本门课程很感兴趣,希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使用计算机设计出一些作品;69%的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的目标是用好、管好电脑,让电脑成为自己学习、工作、生活的好帮手;5%的同学认为计算机基础的学习是为了应用而不是通过国家计算机相关的考试;60%的学生希望本门课程的讲授时间缩短,增加项目实训时间;对于机房讲授与上机一体化的授课方式,有85%的同学认为很好,3%认为—般,8%认为不习惯;39%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希望在学校期间的计算机水平可以达到解决专业问题;对于现在的教学模式69%认为很好,9%认为一般,26%不习惯;对于教师采用的多种教学方式,学生最喜欢的是主体式教学方法。

 

计算机应用基础篇4

一、教学手段

我以前在中等职业学校学习计算机课时,教学基本上沿袭传统的授课方法:“板书+讲解”,传统的授课方式没有直观的演示,在教室里讲解Word、Excel等操作性很强的内容时,学生听课不知老师所云,造成老师在讲台上大讲,学生却在课桌上昏昏欲睡,效果非常差。这些内容多以图标方式和鼠标操作为主,其操作直观、便捷,但这软件的应用与操作在黑板上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需要使用演示设备向学生讲解,因而我们应该以“演示+操作+讲解”的新的授课方法进行讲授。目前计算机教学已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先进的工具,建设了较为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教师人人一台笔记,利用大屏幕投影或电视转接进行直观教学。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有同步的演示,学生学习的兴趣很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学方法

1.在教学中应与学生进行交流。首先,应该帮助学生走出思想误区。有些同学认为计算机不是自己的专业,学不学无所谓。其实不然,计算机作为各门专业最基本的工具,任何专业都应该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教师在授课中把一套系统的内容详细讲给学生,如果学生能认真学习并掌握,即使将来软件更新了、升级了,凭自己扎实的基础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而且汉字的录入在当今社会上还有一定的市场和应用价值,并且是学习其它微机课的基础。不能因为练习打字单调无趣还要付出辛苦而放弃它;也不能只是一味地练习打字,其它的什么都不会,也不去学,那样就成为单纯的打字员了,这绝不是我们职校生学习计算机的最终目的。其次,加强课堂互动。传统的教学中,一般是老师一味地讲解内容,与学生交流的也不多,这样很容易导致满堂贯的情况。我们应让实践课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战场。为了保证学生在上机时间内完成实验任务,教师应悉心辅导,学生应反复练习,体会通过某个操作所得的结果,寻找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终达到能综合运用的目的。每次上机时应该采用记成绩制度并且加以评比,用以激发学生完成上机任务的积极性,实践证明采取每次上机后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记成绩的方式,能更好地使学生高效完成实验任务,学生学习劲头更足,这样课堂教学效率更高。上机操作课应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操作更熟练,为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2.适当调整计算机基础课的内容。计算机发展迅速,计算机基础的课程内容也更新快。目前我们主要对教材里的Word、Excel、Windows、五笔打字知识进行详细教学,而忽略了互联网知识的教育。我认为,互联网知识其实和OFFICE系列软件同样重要。现在是信息社会,互联网无处不在,大部分学生对互联网的认识还局限于游戏和QQ上,作为计算机基础知识应介绍互联网知识,让学生正确认识互联网在社会、学习及以后的工作中起到的作用。而且中职校的起点是初中,有部分同学对学习提不起兴趣,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和优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可以发现学生对网络非常感兴趣,很多学生都有QQ或邮箱,老师可以将自己的邮址和QQ号码告诉学生,然后把班上同学的QQ加进来,通过QQ或邮箱将作业、资料发送给学生;学生也可以将上机作业结果及相关资料发送给老师批改,对作业中的疑问还可以随时提问,老师可以及时回答,并将作业批改的结果传送给学生。有时学生在QQ中会和老师聊一些生活中的事情,这样增进了师生感情,老师还可以在适当的时机提醒他们不要太沉迷于网络,特别是游戏,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正确对待互联网。因此,适当增加互联网知识的介绍,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三、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不像其它的文化基础课,比如语文、数学等课程,计算机知识更新很快。一个人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知识更新,才能跟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掌握,从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始时,自学的内容要少而简单,等学生认为自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且乐于参与时,再适当加大自学的难度。比如:在文字处理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已掌握文字框的基本属性操作方法时,把图像属性、表格属性操作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体会,这样做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有了自学的习惯,必然会在平时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探讨,课堂上再经过教师的讲解、指点及自己的练习,所掌握的操作技术就会更快、更多,这样使整个课堂教学更快、更高质量地达到预期的目标,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计算机应用基础篇5

1“互联网+”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腾讯董事会主席马化腾提出了新的概念,即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利用新的互联网平台,将传统行业在内的所有行业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新的生态。比如“互联网+集市”有了淘宝,“互联网+百货卖场”有了京东,“互联网+银行”有了支付宝。“互联网+”的关键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使“互联网+”具有实际价值和意义。我国很多地区的教育水平发展不均衡,导致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熟练程度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偏远的山区或少数民族,他们几乎都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采用了分级教学或分层教学,但这种教学模式的现实效果并不理想。笔者对职业学校新入学的学生进行了相关调查,发现学生计算机应用熟练程度不同,多数学生只是认识,并没有真正接触过计算机,只有少数学生接触过计算机,但计算机的相关操作非常不正规,这就增加了计算机教师的教学负担。在授课过程中,基础薄弱的学生需要加强基础学习,而基础较好的学生则想学习一些难度较高的操作,教师没办法兼顾,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但是如果通过微课教学,就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教师只需要把当天的授课内容和学习资源放到网上,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程度去选择想要学习的内容,使学习更具针对性,各取所需,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以致用。

2“互联网+微课”的意义

第一,“互联网+微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以自己为中心,并拥有主动权的角色地位,教师扮演了幕后的角色,为互联网+创造了新环境,为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第二,“互联网+微课”这种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可循环反复利用的资源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仅课上学,也可以延伸到课外去学,更好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获取相关知识,这也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第三,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而言,微课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学校信息资料库的建设具有了一定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可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用微课教学的好处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多且知识繁杂,知识点非常分散,不容易理解,这些特点适合采用项目性的教学模式。微课就具有项目性的特点,它所讲的内容像点一样碎,但与计算机相关操作正好相对应,这些琐碎的知识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通过微课,教师把琐碎的知识点提前记录下来,制成微课传到网上资源库,学生就可以自主学习遗漏的知识或没有学会的知识点。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讲解过程中,可减少教师的重复教学,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很特殊,教师需要把每个知识点重复讲很多遍,因此教学效率明显降低,有的同学基础较好,听一遍就会,有的同学基础较弱,需要反复听。如果使用微课进行教学,教师可以把知识点录成视频发到网络资源库,供学生们观看,学生们对不懂的知识点可以反复观看学习,达到理解并熟练运用的目的,真正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运用水平。“计算机应用基础”通过微课的形式可在智能手机上随时观看学习。我国通信设备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网络也融入了每个人的生活,学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随时随地上网学习微课,手机不再只是学生的游戏设备,也变成了他们的学习工具,学习变得更加便利,可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4微课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具体运用

微课教学可以实现课前自主预习,即学生通过微课教学,在课前先预习一遍相关课程内容,这样听课会更轻松,对知识点的记忆更清晰,理解更透彻。在导入环节中,可以把1min的微课视频播放给学生,既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让学生对本节课有初步的了解,更好地融入课堂,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在讲解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相关知识点时,可以将知识点通过微课展现出来。如在Word的综合项目练习———电子板报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提前把图片、艺术字、分栏、首字下沉、带圈文字、表格制作等学习内容制成微课视频,使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微课整合内容,制作出漂亮的电子板报,使学生做出漂亮的电子文档,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在课上总结的教学环节中,用微课对课上的重点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也可以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展示出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还可以通过微课视频在课后巩固复习知识点,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5“互联网+微课”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的设计

第一,对选题、知识点、重点等核心内容进行制作和设计,课程内容要做得完整。第二,对知识点要进行系统化的整理,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录制。第三,教学必须要突出重点,目标必须明确。第四,微课制作的视觉效果要好,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6结语

微课不仅能应用于很多教学环节还能够形成公共资源给不同专业、不同学校的师生学习与使用。“互联网+微课”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着重要意义。微课相对于传统教学来说,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它对传统教学方式起到补充和支持作用。如果能将“互联网+微课”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可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同时教师也应清楚认清到,这种形式并不能替代传统教学,而应共同发展、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孙芳芳.探析微课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制作[J].新教育时代杂志,2015,(06):118-119.

[2]彭继顺.“互联网+”时代计算机基础微课教学应用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09):112-113.

[3]陈浩.微课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5,(25):79-80.

[4]王义.浅谈微课对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的影响[J].科学咨询,2015,(04):59-60.

[5]颜文燕,陆汝华.微课在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3):95-96.

计算机应用基础篇6

1.微课程内涵及特点

微课程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一位学者与2008年提出,指将教严格筛选和界定后的教学主题、教学内容支撑教学音频或教学视频的教学方式,相较于传统课程,微课程具有切入点准确、课程容量小、学习方法灵活、问题核心集中、应用途径广泛等优势,不仅使用与传统面对面的课堂教学,同时还适用于网络在线教学,极大的拓宽了教学途径。从微课程特点来看,微课程教学具有微时间、微含量、微容量等特点,具体而言:①微时间。微课程所录制的视频长度通常在8-10min之间,课程时间较短。②微含量。微课程的核心在于对某一学科的具体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进行解决,因此所涵盖的教学内容较少。③微容量。微课程主要利用微课视频以及与其相配套的微课件、微反思、微评价等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教学,上述资源容量均较小,综合不过几十兆字节。

2.微课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应用中存在的不足

微课程应用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主要目的在于更好的提升学习者计算机应用水平、提高课堂效率和课堂质量。但就现目前的应用现状来看,还存在诸多不足,如对微课程的开发及概念认识不到位、课程设计不合理等,使得微课程的应有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计算机基础课程微课程的发展核心应当是以课程教学内容为主,创意的教学形式为辅,但部分学者、教学在设计微课程时,往往忽略了这一点,为了“微课程”而“微课程”的情况广泛存在,部分学者或教师设计微课程甚至只是为了应对改革或参加比赛,导致微课程教学流于表面,不仅未能增加课堂效率,反而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3.微课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建议

3.1课程设计从内容入手

在微课程教学中,视频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展现,同时更是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学习方法以及知识点的融合。为更好的发挥微课程在提高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质量中的应有之义,首先教师应当积极转变观念,在设计课程、制作课程视频时做到从内容入手,确保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论文写作为例,在设计课程之前应当对学生当前的Word软件应用水平有一个初步了解,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制定微课程视频,确保视频涵盖大多学未掌握的知识点,使学生能够通过观看视频掌握Word写作基本操作并运用软件完成论文格式设计。

3.2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形式

不同的课程形式往往可以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学习体验,为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应当以学生兴趣为基础、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形式。以论文目录生成操作为例,教师可采用引导式课程形式,首先,教学开始之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然后将目录生成分为几个步骤,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操作并在反复练习中提高操作的熟练度。

3.3增进交互性学习体验

微课程教学主要以新颖的教学模式和策略完成更高效率的教学效果,相较于传统教学方式,微课程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其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军更加直接、明了。在微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增进交互性学习体验是确保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热情、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故教师在设计微课程时,首先应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设计交互型场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其次,加强对远程开放教育的重视程度,设计相应的可涵盖远程互动交流的教学环节,为学习者提供更为便捷和实效的学习支持服务。

3.4加强教学工作总结

定时对微课程教学应用情况进行总结并根据存在的问题对教学计划进行不断调整和优化,是微课程教学提升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为此,教师在微课程教学完成后,应当及时做好总结工作,结合学生意见以及存在的不足来调整设计方案,以更好的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4.结束语

微课程是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应当以及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为出发点,结合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进行课程设计。但同时要注意到,作为教学领域的新生事物,微课程教学在现阶段的应用中还存在不足,究竟适合哪些教学场景还有待探讨、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提高有哪些有益之处还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孙慧霞.微课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5):118-119.

[2]赵明.微课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5,(34):108-109.

[3]米娜娃•买买提.浅谈微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运用[J].时代教育,2017,(2):77-77.

计算机应用基础篇7

1微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体表现在:目标指向的多重性;培训周期短,见效快;可控性好[3]。微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4]。目前,微项目教学法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可以从项目教学法的概念来理解微项目教学,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将课程的核心知识点结合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设计微项目,以小组讨论、团队协作的方式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掌握新知识、新技能。

2微项目的设计

2.1 设计微项目的注意事项

以微项目法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进行教学,可以将“教、学、做”融为一个整体,让学生在完成一个个的任务中学习计算机新知识与掌握操作技能,微项目教学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因此,在设计计算机基础微项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微项目要具有趣味性:感兴趣的学习项目,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微项目时应该考虑学生的专业、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主动参与进来。(2)微项目要体现课程目标:设计的微项目应紧紧围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具有针对性,一个微项目中可以只包含一个或几个小的知识点,但结构要完整,目的要明确。(3)微项目要具有实用性:微项目要具体、实用,最好设计与专业、生活息息相关的项目,或是最近发生的事件等。(4)微项目应该可行:微项目设计应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要求出发,选择短、小的题目,安排好计划学时,使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自主和协作学习完成作品,使学习变得简单、高效,让学生有成就感。(5)设计的微项目具有选择性:对于每一个知识模块,应设计多个微项目,让学生有自主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而不是强制性的指定,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2.2 设计微项目

高职院校一般要求学生学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后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根据新考纲要求,学生应掌握的内容分为6个部分: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Win7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Word2010、电子表格软件Excel2010、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2010、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考纲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面比较广,但是很多学校计划课时非常少,有的只有40课时,再加上学生生源有差异,因此学生学起来感到很吃力。因此不仅需要设计合适的微项目,还应为每一个微项目提供必要的素材。上机实验课是加深理解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有效方法与途径,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及创造能力,应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六个部分的内容设计多个微项目,每一个微项目都应从实际问题出发,同时应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有不同的微项目,涵盖课程的目标的内容,且对每个微项目应配有相关的学习指南及相关素材。

3微项目的实施

3.1 理论课微项目教学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分理论和实验教学两个部分,高职院校是将整个课时各分一半。理论课主要以微项目为载体讲解新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们系统地了解与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制作微项目。(1)学生分组:第一次上课就向学生说明计算机基础课是采用微项目教学,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们分为多组,每组同学分工协作完成任务,同学之间友好相处,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每组成员数为3-4人,设定一个组长,每2周重新分组一次,好生、差生相搭配,以便更好地完成作业。(2)引入情景:计算机应用到了各个领域,生活或工作中情景非常多,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精心挑选教学情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与挑战欲望。(3)探究新知识与技能:从情景中发现新知识,讲解新知识点与操作方法、步骤,并提示注意事项。(4)展示微项目内容:从设计好的微项目库中挑选与教学进度相关的微项目,先对项目要求进行讲解,让学生进行10分钟的讨论。(5)小组交流、讨论:鼓励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从而发现、解决问题,学会操作要领,为实验课打好基础。(6)师生交互完成任务:教师是在多媒体教室完成理论课教学的,采用边问边答边操作的模式,师生共同完成微项目任务。因此,教师在制作微项目时,要将新知识、技能贯穿在其中,还要注意时间与进度,这对教师要求相对较高,要充分备课[5]。(7)扩展应用:理论时结束时,将实验课的微项目任务布置下去,要让学生小组根据兴趣去选择一个或多个微项目,或自定题目进行创新设计。

3.2 实验课微项目教学

理论课上采用“边讲边练”的教学方式,学生基本掌握了所教内容和基本的操作,为了巩固加深所学知识和技能,上机实验是必须做的一个环节,也为学生巩固、创新知识提供时间和空间。(1)制定解决方案:上机前由组长组织成员讨论8分钟左右的时间,确定微项目的解决方案。(2)协作完成项目:小组成员每人都动手完成整个微项目,有问题各成员协商解决,或请教老师,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协作能力。(3)交流展示:各小组提交完成得最好作品进行展示,分享经验。(4)总结点评:首先各小组之间互相评价,然后老师对各组作品进行点评,从项目的完成质量、效率等方面进行评价,以便发现问题,及时改正,为完成下一个微项目做好准备。(5)反思改进:师生共同对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方案,然后对微项目中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建构新知识。

3.3 教学效果分析

我们对2014级新生选择6班的学生使用微项目教学,另选6个班采用常规教学方法。课程结束后,采用统一试卷,统一评分标准,对这12个班进行了测试,然后将笔试与上机考试成绩进行了平均,结果是实验班的平均成绩为86.4%,对比班的平均成绩为75.7%。实验结果显示,微项目教学效果明显,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了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微项目教学中将课本知识结合到实际中,锻炼了学生们的实践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4结束语

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用微项目教学进行了分析、探讨,教学实践表明微项目教学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还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这些能力的锻炼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融入社会,融入工作,能突出职业教育的实践性与职业性,符合目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方向。

参考文献

[1]刘云.浅析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软件工程师,2014(1):42-44.

[2]焦金金.项目学习模式下的微型课程设计研究[J].软件导刊,2010(12):4-6.

计算机应用基础篇8

微课(Microlecture),是运用信息技术,以视频为载体,或浓缩授课内容的知识点,或辑成课例片段,或提供相应教学资源,碎片化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素材、教学点评、教学反思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微课应用于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优长主要是:其一简洁。微课以“微”的浓缩和提炼辑成教学知识点,以视频予以教学,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超10分钟,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容易集中学生听课注意力。其二精炼。微课将教学内容及辅助教学资源予以精炼组合,给予学生一目了然的视听材料,免去了教师讲解过程中的琐碎语言,容易让学生抓住中心学习内容和调动思维注意力和分析力。其三情景化。微课的制作以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出现,很具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其四自主。微课的视频教学形式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吸收知识、自主探研、自主复习,课上可课都可利用。

2微课应用于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三结合”策略

微课是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具体到教师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会是“因师而异”的,但“三结合”策略必须讲求。

2.1微课与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相结合

微课说到底是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手段,由专业教师来把控,达成学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因此,并非是“一微就灵”。而是要取决于制作的水平和教师的用法。将微课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相结合,譬如:微课制作主要有教师来完成,当然也有微课的预制课件可供教师选用,包括网上可借鉴的微课课件,但是论利用怎样的形式形成提供给学生的微课课件都意味着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体系以及知识结构,根据学生的学情来制作和选取微课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教师的认真设计并具有相应的能力。[1]诸如在进行office办公软件教学时,以微课形式学习和复习重点知识,可结合学生喜欢的创意插画,让色彩和结构更为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2.2微课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

计算机应用基础篇9

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设计模式和学习方式,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之有机结合体。微课及其应用,已经成为现代教育者关注的焦点,它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了微课资源的支持,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教研,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教师也将在这样的资源应用中得到更好的专业提升。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职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及信息素养的一门重要课程,教学过程与微课结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现状调查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以操作性和实践性为主要教学目标的一门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师的知识传授主要在讲解演示中进行。学生非常重视本课程,他们都具备一定的网络化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时渴望教师采用丰富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并且需要丰富的教学支持,尤其是在线微课视频。因此,基于微课的课程教学改革具备可行性。 教师在以技能操作演示为核心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微课程设计方案中,结合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设计出符合本学科特点的微课程教学方法和策略,学生可以流畅的在线学习和查看微课视频,也可以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随时学习,这样的确有提高了学生学习效果并且促进了教师提高的作用。

二、微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1、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基于微课的教学应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作为其关键要素,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这样才能保证微课教学模式下和谐学习环境的建构和再生。

微课设计的三个层次:(1)课前应用主要体现在翻转课堂教学,方便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制作微课教学视频及一些课件素材,并上传至微课平台,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学习能力,酌情完成课前自主学习的任务,并记录自己的不足和疑惑,以便线上或线下与老师同学讨论解决。(2)课中微课视频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教师运用微课视频丰富传统课堂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是师生进行交流互动的最好平台,教师可以在充分了解学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利用微课对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并对本课的重难点进行分析演示。将学习需求分成多层次,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探索等到方式使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消化、理解,从而提升教学效果。(3)课后微课视频主要是供学生课下开展自主学习,完成知识的复习和巩固,促进知识的内化。这是学习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将容易出现的问题、不同层次的需要传达给学生,方便学生课后的知识巩固和技能水平提升。

2、微课教学设计,有效提升技能训练

以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中的"图文表混合排版"为例,结合实施过程,说明微课教学设计环节。(1)选题突出重难点:在这一章节中,本课综合了前面学过的word编辑、格式化、页面设置、制作表格等多个知识内容,同时又有对插入的图片、剪贴画进行处理的新要求,复杂程度较大,要求学生对知识点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较高。微课的录制要包含以上操作的技术要点和使用技巧。(2)教学设计方便师生互动:本节课以制作班级板报为具体任务,在实际操作中对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旧知识回顾的微课视频可以在课前上传至交流平台,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对知识进行整理,发现不足,提高课堂效率。课上教师加入新知识点的微课视频,和学生共同分析样章,分别指明每部分使用的工具,让学生主动尝试使用图片、艺术字、文本框及表格工具制作板报,使学生体会自主探索获得的成就感。对课堂上学生多发问题总结的微课视频可在课后在交流平台,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综合整理,查找问题,不断提高。(3)微视频录制过程素材的多样性:微课的录制过程中可使用Camtasia Studio录制软件或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进行录制,辅以PPT、录音、字幕等多种手段。过程中注意快速切入主题,内容清晰,语言简洁明了,尽量有总结式结尾加深印象。(4)注重学生反馈和教学反思:通过在微课平台上与学生交流发现图片编辑、版面布局等是学生操作的薄弱环节,于是将此内容的知识要点再一次进行整理和,使学生能够进行更加清晰的理解。微课介入到本课后,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明显增强,学习效果提升;对知识的多次梳理也增强了教师的业务水平。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技能训练项目相对比较复杂,上课时根本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我们将每一个技能点分割成比较细小的内容并制作成微课,不仅可以辅助课堂,把课堂内容微细化,精深化,也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料与实践操作的参考。

3、微课解决教学任务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计算机应用基础篇10

二、概念图在教师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教师要上好课,在课前必须要认真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过程也可以看作是备课的过程。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很好地体现了项目化教学,但有些学习领域中个别项目的教学课时安排不是很合理,与前后项目缺乏关联,软件操作知识点讲解显得凌乱。例如学习领域三的项目3—4《编排古代诗词》,项目本身难易度与课时安排缺乏合理性,让教师不知如何合理利用课时讲解知识,抓不住重点。由于概念图能够将烦琐的步骤转化为简单的结构图,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将概念图作为信息管理的工具,借助它归纳、整理教学思路、分析知识结构,加强前后内容的有机联系,有助于教学内容的顺序安排和组织呈现,提纲挈领,抓住要点,更加有条理地组织教学。教师将项目《编排古代》设计演变成《制作诗词集锦》,分为四个子项目,合理分配课时。通过梳理,就可以抓住在整个制作的大项目中,每个子项目的重点。明确了这些,就可以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在每节课的学习中着重去突破要点。

三、概念图在新课教学中的应用

1.构建知识框架体系

《计算机应用基础》每一领域的内容都是一个专题,都有其复杂性和系统性,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进行学习。学生在刚开始对整个领域的全貌和系统结构没有清晰的认识,往往只是机械地跟着教师进行每一块知识的学习,接收具体的知识碎片。这不仅阻碍了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还会让学生在长时间的学习中感到迷茫,失去学习的动力。因此,在进入新内容学习之前,我们有必要利用概念图展示此领域涉及的理论知识的全貌,从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和体系,明确自己接下来的主要任务和总体目标。

2.帮助学生明确任务理清思路

很多教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课中经常简单地采用三步曲,即首先介绍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紧接着直接讲解演示一遍,然后剩余的时间就让学生自由练习。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有些知识点教师说得不是很详细,口头表述学生听过也很容易忘记。遇到复杂任务时学生不知道怎样练,教一下动一下,总是不得要领。将概念图用到课堂上,具有条理清晰直观形象等特点,可以展示教学内容和操作要领,帮助学生明确课堂任务,理清思路。例如在学习从网上下载信息时,不同的内容有着不同的保存方法,很容易让学生感觉混乱。教师将这一任务展示在一张概念图上.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地看到这节课任务内容,把握这节课的重点,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当需要学生自己练习时,教师将概念图投影在机房的屏幕上,方便学生在练习的时候及时回顾知识,同时知道自己在整个学习任务中所处的位置。由于概念图形象直观,比起大段的文字展示和语言描述,学生更愿意去看,也更容易理解。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理论性内容同样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其概念较多,相对操作性内容来说抽象且枯燥,教师通常又是采取单一的讲授方式进行教学,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显得较为被动。将概念图引入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自主构图的过程中进行学习,促进自主探究,提升学习的参与度。在学习学习领域二《广袤无垠的e空间》的项目2-8《组建局域网》时,由于书本中关于网络的理论知识比较凌乱,学生在实践时缺乏理论基础,技能操作就很难开展。教师可以分配一课时内容用于讲解因特网的基础知识,用概念图的形式归纳出这一课时要学习因特网的几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再对每一部分内容进行深入学习,对概念图进一步拓展。概念图绘制的过程也就是学习深入的过程,由于学生通常对画图比较感兴趣,就不会感觉到学习理论知识枯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变被动为主动,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这样通过这节理论课时的学习,学生有了网络知识的理论基础,紧接着安排实践课学习局域网的组建,会比较得心应手,更容易实现任务.

四、概念图在复习课中的应用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复习课中,基础理论部分的复习可以说是一大难点,内容量较多,但课时有限,因此也就要求用最少的时间呈现最大的信息量,让学生能够在复习时唤起对以前知识的回忆,重新构建出知识体系。概念图在其中的应用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拓宽,从而达到概括化、网络化,并能灵活进行迁移。

1.确定复习起点

在进入复习之前,教师可以利用概念图确定复习起点。计算机的系统组成是初三信息技术必考内容,在复习之前,教师可以给出不完整的概念图,由学生填出空缺的概念,从完成情况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确定复习起点和策略,掌握牢固的直接利用此图复习,掌握不牢固的从构建此图开始复习。

2.纠正和巩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计算机应用基础篇11

国内众多知名学者和教育机构都对“微课”一词给出了不同的定义,相比较之下,我们较为认同的是焦建利教授给出的微课定义,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我们认为微课作为移动学习资源提供给学习者,仅有教学视频是微课的制作及应用——以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为例柳州城市职业学院黄瑞国不够的,还应配以在线练习、在线测试、学习交流、学习评价与答疑指导等辅助功能。

(二)微课的分类

在分析国内外微课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微课从应用目的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教学型微课和资源型微课。教学型微课,微课录制的侧重点是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如国内高校教师为参与各类微课比赛而录制的微课,评委对微课的评价主要是针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组织、教学手段、教学效果及教师教学能力的综合评判,是以研究教师的课堂教学为最终目的,微课的受众面主要是教育工作者,这类微课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其本质就是制作成视频的微格教学。如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比赛的组织者将微课按省份分类收纳在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网,这里面的微课资源在数量上远超过可汗学院,可供全国各地的高校教师观摩学习,但不可能吸引学生前来使用,最主要的原因是这里的微课资源在知识结构上毫无联系,不能自成体系,学习者面对庞大而精彩的微课资源不能进行系统地自学。资源型微课,是一类侧重学习者系统学习的微课,这类微课建设的目的是为学习者提供简洁的、易懂的、系统的某一学科的一门课程的全部学习视频,方便学习者自己完整地学习一门课程,这类微课我们称为资源型微课,如可汗学院的每一门课程都是有完整目录结构的系统化的微教学视频,视频之间前后关联,学习者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就可以系统地学习一门课程,掌握这门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我们教学团队开发的微课,就属于这一类微课,下面也主要就计算机应用基础资源型微课展开讨论。

(三)微课的特点

教学内容精。微课是以一个知识点为授课内容,目标明确,主题突出,设计合理,讲解透彻,方法和手段更贴合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深入浅出,易于在短时间内抓住学习者的注意力,引起学习者的兴趣。教学时长短。授课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一般不超过15分钟,不易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同时有利于学习者利用零散的时间进行学习。视频容量小。微课视频文件容量非常小,基本上不超过20M,视频格式一般是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MP4、FLV格式较多。可以用电脑、移动设备流畅地进行在线观看,也可方便地下载到自己的终端设备上,自我保存资源。资源构成系统化。资源型微课强调资源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微课按照一门课程知识结构的先后顺序,由知识点命名各段教学视频的名称,索引成章节下的目录结构,通过超链接进行跳转返回,方便学习者调取、查找。学习辅助工具全。微课教学视频作为主线统领一门课程,一系列与教学视频相关的辅助教学资源,如自测练习、测试反馈、总结提炼、操作素材、电子教材、在线答疑、网上交流、在线辅导等都围绕着视频的内容而展开,它们与微课视频一起构成了一个结构紧凑、目录分明、相辅相成的系统化的在线学习环境,学生观看完微课视频后,可以方便地做练习,做笔记,看反馈,求帮助,与他人交流与讨论。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的设计与制作方法

(一)微课的设计

微课的开发与设计应遵循课程开发的一般规律。微课究其本质,是视频化的课程,仍属于课程的范畴。因此,微课的开发与设计也必将遵循课程开发的一般规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学习规律。我们在前几年的课程建设中,已经搭建了基于工作任务为结构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课程开发时,遵循着计算机在职业岗位中共同的、一般的、最基本的需求与应用,在工作情境中以典型的工作任务驱动学习内容。微课的设计与开发继承了已开发课程的成果,以原有课程体系为基础,将每个工作任务细化到知识点、制作成有完整目录结构的系统化、连续化的微课视频,形成了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资源型微课库。

(二)微课的制作

用专业的录屏软件ViewletCam可以录制出较为理想的微课。我们是用专业的录屏软件ViewletCam2.0将教师使用计算机进行教学时的电脑画面和讲解音频同步录制下来,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中大多数的理论和操作,采用录屏的方式可以制作出较为理想的微课视频。这是因为在理论课中,教师一般会选用PPT演示配合讲解,录屏软件可以完全记录教师讲解时的PPT画面和同步音频,录制下的视频,只有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文字和动画呈现与讲解过程,画面中虽没有教师,但更容易将学生的思维集中在学习内容上,视频中再配合标记工具或其他数字化动画素材,会使微课更加生动形象,表意更加准确,易于学生学习与理解;而对于计算机软件操作使用内容,就是教学生如何使用软件,录屏形成的教学视频,能更加突出教学内容,而不被其它因素影响。录屏结束后,还应进行后期编辑和美化,可以利用录屏软件在视频中插入文字、图片、动画、封面和封底等元素。笔者推荐一款操作界面简单,易学且功能强大的录屏软件ViewletCam,对于一线教师而言,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就可以掌握这个软件。

三、微课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提高教育质量

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计算机基础、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对于差异性较大的学生,个性化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尤为重要。在课时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尽可能地照顾多数中间部分的学生,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教学,教师如果将所教课程录制成系统的微课资源共享给学生,可以很好地解决个别化教学问题。资源型微课可以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学习与课程相关的拓展内容;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通过反复播放微课视频,将课堂内没有理解的知识点弄清楚,及时调整学习步调和进度。微课的个性化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按照自己期望的方法和节奏主动选择学习,体验到老师给自己单独授课、单独讲解、单独辅导的功效,微课较其它教学手段和方法,更能体现学生个性化学习。

(二)有利于教师提升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在微课建设的过程中,必定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这是因为教师在录制一个知识点的微课时,如何将知识点讲授得更加生动有趣、简明清晰,更有针对性,更有启发性,更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对所讲的内容理解、吸收、消化,涉及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这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迫使教师重新对知识点进行剖析,重新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设计,才能制作出有一定水准的微课。另外,教师如何科学地应用微课进行教学,也是对教师的一种考验。在高职教学中引入微课必定会促使一线教师进行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四、微课教学举例学习课题:国防科技大学2014出版的《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主编莫平、黄瑞国等)中第三章Word2010图文编辑,任务1“制作产品介绍”。试验班级:14工程造价4班。微课开发: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设计制作微课及相关辅助材料,并上传到网站,方便学生课外学习。首先教师将本节所涉及的学习内容分解成以下知识点,它们分别是:字体设置,段落设置,分栏设置,插入艺术字并设置艺术字格式,绘制文本框并设置格式,插入图片并设置格式,插入形状并设置格式,页面设置,插入页眉页脚,将以上知识点录制成微课上传到学院的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中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程的微课教学栏目。课前自学: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学习任务1中所涉及的计算机理论与操作知识,初步完成任务1。学生按教师要求,课前观看相应的微课视频,在网站的课程资源栏目中下载视频中所涉及的教学素材,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尝试在课外初步完成任务1“制作产品介绍”。在视频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在自己的学习空间中做笔记,写总结,在班级聊天室中提出学习疑问,完成本节任务的在线测试与练习。学生在课外利用网站资源学习的历程与学习所花总时间,教师均可以在网站班级管理的后台中查阅得到,也就是说教师可以借助课程管理后台及时追踪每个学生在课外学习的状况。课堂提升: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对任务1进行个性化设计与制作,创造性地完成任务1。在课堂中,小组交流课前自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互相尝试解答,之后小组代表汇报本小组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大家无法解决的问题,成员在用WORD2010完成的过程中遇到疑惑,教师进行依次解答后,教师启发学生继续进一步修改教材中“制作产品介绍”的固定排版,并加进自己独有的设计想法,用WORD2010的格式编辑达到图文排版的更优化和个性化,这一环节需要学生创造性地完成任务,能充分应用所学计算机知识与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环节与我们的传统教学不同之处在于,传统教学中,仅在课堂上完成教材原有的“制作产品介绍”的固定排版,没有进一步的个性化设计与修改,而且传统教学要多出一个课时的教学时间。

计算机应用基础篇12

1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概念

本课题的“项目”是指由一系列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任务组成,具有明确目标、可呈现明确结果的一项活动。本课题的“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程序和教学策略体系。本课题的“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是指以项目为主线而建立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程序和教学策略体系,其整合了自主性学习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模式等的优点。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开发多元性、内容职业性、重视实践性、过程灵活性、学习主动性和评价开放性。

2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在高职护理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2.1项目选择

选择项目时应以工作为导向,结合岗位需求,使这个项目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立知识联系。项目不必过大,过大会涉及较多知识,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一个零件的铸造、一次服务的完成或者一个故障的排除都可以作为一个项目。可将一个项目分解为不同的任务,但项目不同于任务,任务没有完成的作品,而项目一定要有呈现结果的作品。以“软件Word2010”为例,教师与所在市三甲医院护理部沟通,与护理部医护管理人员共同确定项目——制定“患者入院宣教及安全告知”文件[2]。

2.2确定教学内容

教师应依据所选项目,梳理教学内容,优化知识结构,把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融入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表面上没有讲解理论知识,实际上是把知识讲解贯穿于学生操作全程,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主动查找资料,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3准备素材

完成项目所需的素材可由学生自主搜集,为保证项目顺利完成,教师可根据项目预先准备所需素材,如操作要求、项目文件完成样例等,然后根据课堂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发放给学生。

2.4预演项目实施过程

教师亲自制定项目文件,预想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并根据学生操作过程验证自己提供的素材是否符合学生需要。

2.5教学实施

基于项目的教学步骤:导入情境—分析项目,分解任务—尝试操作(提示、讨论、示范)—完成任务—知识归纳—新任务(难度提升)—尝试操作(提示、讨论、示范)—完成任务—总结汇报(技巧、知识)[3]。以制定“患者入院宣教及安全告知”文件为例。2.5.1导入情境王平受护理部领导指派,制定一份面向新入院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及安全告知资料(可提供样例),内容包括入院注意事项和各科室时间安排,然后面向全院科室印发。假如你是王平,能否做出这份宣教告知文件?2.5.2展示任务目标可将本项目细分为3个任务:建立入院宣教告知文件,编辑入院宣教告知文件,对入院宣教告知文件进行格式化处理和排版。2.5.3学生分组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任务,有利于激发学生竞争意识,提高操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及团结协作能力,增强凝聚力。2.5.4任务实施在这一环节要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把课堂归还学生。教师不需要详细讲解和示范项目完成的整个过程,只需根据项目难易程度有选择地给予操作提示或示范,向学生提供任务实施所需素材,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项目细分的3个任务难度逐步提升,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边做边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良好职业道德,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发现及解决问题能力和职业素质。在学生完成项目任务过程中,教师观察学生操作情况,并对学生遇到的问题给予解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对整个学习过程予以监督[4]。2.5.5总结汇报项目完成后,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项目实施情况,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予以补充。2.5.6教学评价基于项目的教学中,应以是否完成项目任务、任务完成质量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标准。以“患者入院宣教及安全告知”文件制定情况作为衡量学生课堂表现的标准,而不是以某知识点如“边框和底纹的设置”是否掌握作为考核依据。该评价环节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

3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应用效果

3.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传统教学中,学生机械记忆教师讲解的知识点,缺乏主动思考,教学效果欠佳。基于项目的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项目任务,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

3.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注重实际操作的课程,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基于项目的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在项目任务设计、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设计、教学实施及教学评价环节,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结语

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以能力为本位,但其并不是一种适用于所有职业院校的“万能”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宝玉.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内涵和特征的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7(3):111-114.

计算机应用基础篇13

一、我国经历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主义社会,教育的封闭性,盲目性导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缓慢,教学课程单一

九年义务教育的发展形式在最近几年从在全国各地普及,教学的课程完善较晚,从而也影响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门课程开设较晚,大多数学习都是从初中才开设了这一门课程,初中才开始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学生开始接触这一门课程的时间比较晚,过了最容易接受的时期,导致大多数的学生对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有抵触情绪。因为以前没有接触过,现在觉得很生疏,不知道怎么做,中学生的自尊自信心里受不了,不会也不和老师沟通要求老师讲解,老师因为不知道,以为学生都会了,一到考试就露出马脚,其实说起来都是老师的教学方式不正确导致的。计算机应用为什么叫计算机应用,因为他就是使用计算机、学习计算机、应用计算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开展是要以计算机为载体。用计算机来学习的。计算机是一个神奇的东西,以前学生根本就没有见过这种东西,人们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的,有计算机这一东西,学生上课的认真性大大减低。上计算机课每人一台计算机,众所周知,计算机功能很多,可以上网、可以听歌、可以打游戏等等。老师上课是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计算机来进行工作,而不是是上网、听歌、打游戏的。老师在讲课,学生在下面玩。老师也不知道学生在下面是听课还是怎样?问题就来了。老师不能积极带动学生好好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式和以往上课一样。方式不正确,得到的结果就一点有问题。没有因材施教,不能正确因人施教,教学方式不正确就无法解决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课程的问题。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方式是现在老师所面临的考验,只有做出正确的教学方式,不断完善教学质量,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才能开展的越来越好。

二、在不断完善的现代化信息时代,要求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掌握必须熟练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