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实用13篇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篇1

二、选材精当,特色鲜明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篇2

加上江苏高考采用3+2模式,一线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十分繁重。导致部分教师忙于应对课务,疏于自身语文素养的维护提升,陷身诗歌理性与空洞的说教中而不自知。为教而教,应试而试,诗歌教学的课堂被程式化成一潭没有审美情趣和创新涟漪的死水。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本应是有着一道道精美佳肴的满汉全席,现在却让学生食之无味甚至倒胃,课本沦为仅是名句默写的载体,这样的诗歌教学其有效性从何谈起?可叹可悲!

语文本质的要求是张扬人文精神,有效的诗歌教学应传承诗性文化。如何让诗歌教学活色生香?作为奋斗于一线的教师,我们在努力探究摸索,且走且吟,期盼踩出一条坚实的实践之路。

一、预设有法

诗歌因其文本凝炼蕴藉的特殊性,课前预设时需深入研究学生的审美规律,预估学生的审美心理与需求,研读并整合教材,设计出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案来。

1.储备充分了解

有限的课时里追求教学的高效,势必要求教师上课前对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需要有所了解,了解他们的原有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如已学过的诗词篇目、掌握了的赏读手法、学诗的最大障碍及内心最大期盼等。教师做到对学生的“已知”与“未知”了然于心,才能有的放矢,衔接好新旧,架构起新的知识体系。

比如,笔者初上高适的《燕歌行》时,出于对学生能力的未知,设计了两课时,把较多时间用于字面疏通上,结果既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又拖沓低效。后来再上时,我先让学生预习,做到大意了然、难点划出,并将未知的问题在课前进行归类整理,课堂上略讲已知,重点分析探究学生提出的问题,整节课学生一直思维活跃充满活力。因此,备课时备好学生,诊断并分析学生情况,方能避免课堂教学的高耗低效。

2.教材有效整合

《唐诗宋词选读》共辑录唐诗31首及宋词32首, 其中39首要求精读,篇目众多。若以时代为序逐篇单独教学不仅耗时耗力,而且易使课堂枯燥乏味。因此笔者尝试以作品题材或风格等方面整合教材归类编排,便于教学时开展比较鉴赏,达到举一反三的迁移效果。如把《春夜别友人》、《送魏万之京》、《梦游天姥吟留别》、《送友人》等整合成“离别诗”专题;而“咏史怀古诗”专题则有《滕王阁》、《与诸子登岘山》、《咏怀古迹其五》、《西塞山怀古》等。

再如学习杜诗时,顺着他人生经历的四个时期――读书游历期、困守长安期、陷贼为官期及漂泊西南期,把教材原本顺序为《兵车行》《旅夜书怀》《咏怀古迹》《客至》的篇目调整为《兵车行》(751年)《客至》(761年)《旅夜书怀》(764年)《咏怀古迹》(766年),并结合初中已学的《望岳》(736年)和《春望》(756年)两篇,为让学生更形象体会杜甫是怎样因时代变化而由胸怀大志乐观自信而变得忧国忧民沉郁悲愤的。

3.学案精心设计

充分的自主学习是打造有效课堂的前提和基础。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教师需在精心设计学案上下功夫。

以整合后的边塞诗为例,学案设计如下:(一)预习学案,内容包括边塞诗专题解说、常见意象、主要思想内容及解题技巧。(二)课堂学案:个人独立完成课本篇目学案《从军行》、《燕歌行》,小组讨论完成《兵车行》的鉴赏,交流并解决疑难问题,老师对困难之处进行点拨,合作完成拓展训练柳中庸《征人怨》和王昌龄《塞下曲》。(三)拓展学案:总结鉴赏方法,以陆游的《诉衷情》、陈羽的《从军行》和马戴的《出塞》来实战演练,通过层层活动,消除学生学习边塞诗的盲点,有效地达成了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预设都能很完美地在课堂教学中展开,因此及时的反思与修改教学设计很有必要。笔者所在学校有“一课一思”的备课要求,个人觉得这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很有帮助的。

二、生成有味

再得法的预设亦非万全良药,课堂开展是教学的重心所在。它不是教师“一个人的战斗”,离不开学生的全员驱动。教得有章有味与学得主动有趣二者完美结合,方能形成磁场产生合力效应来。

笔者任教学校是一所农村孩子居多的县级四星高中,学生中能课上认真记老师所讲、课后机械背诵记忆的多,但真正喜好古诗词而主动学习的少,个性意识和自主参与度也有所欠缺。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世界,发挥主体能动性,创造灵动而有效的课堂,是对教师的一大考量。

1.凸显个性,诗意解读,提升课堂掌控度

诗歌教学中,教师自身若热爱诗词有深厚文化底蕴固然是好,但若不是,也只要坚持个性,扬长避弱,一样能上出自己的风格,构建适合自己主导的诗意课堂。

例如课堂之上,长于朗诵之师,可示范吟咏感受音韵体味情感;喜好摄影之师,可图文并茂调动视听营构情境;颇有才思之师,可品味咀嚼推敲词句指导再创;幽默风趣之师可设悬激趣,平和谨严之师可置疑深思,朴实内敛之师可引学生静心体味,睿智犀利之师可领学生评比古今……教师个性意识越强,越有激情与创造力来掌控课堂,敦促诗歌教学的有效推进。

再如,初上《唐诗宋词选读》,就迎来长诗《春江花月夜》,历年来学生难学难背的反馈不绝于耳。教师若停留于强调此乃“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学生未必甘心“卖帐”。笔者在细读全诗后发现了一组有趣的数字,于是课上就有了这样一番对话――

“《春江花月夜》何以能‘孤篇盖全唐’?老师有个惊人发现,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你们看全诗出现了几次‘月’?”

“15次!”

“那意味着什么?”

心领神会,齐答之:“十五月圆。”

“‘江’出现了12次,又有什么含义?”

一学生解读:“一年有十二个月,江水月月奔腾不息。”

随后,学生主动发现:“老师,‘春’出现了4次,那就是一年四季;“花”出现两次,那就是意味着花开与花落。”

师总结:“原来不经意的数字背后,有着诗人独运的匠心,难怪这江月能照耀千古,这孤篇能盖过全唐啊。”

2.注重参与,平等对话,激励课堂投入度

唐诗宋词的教学课堂,应是一个注重个性化赏读的诗意课堂。正如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堂教学有效性应体现在关注学生学生精神世界的涵养与鉴赏能力的提升上。教师需要以注重参与,平等对话的理念来引领,以激励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投入。

如因朦胧诗人李商隐其诗歌主题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在上《无题》(相见时难)时,回顾所学《锦瑟》之悼亡说、令狐青衣说、自伤身世说及纯粹咏瑟说等就主题指导学生展开探讨。最终形成答案:一是爱情说,写出了男女双方相见的不易,遭受外力阻挠而分手的无奈;二是“上书令狐”说,是诗人向当时权贵乞怜的阿谀之词;三是阐明人生哲理,抒发自己面对逆境的态度……学生参与进来平等对话多元解读的过程,正是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的动态过程。也是对作品的感知与理解加深的过程,所以,即使有学生出现“误读”,像李白“古来万事东流水”是消极思想的流露,杜甫的《咏怀古迹》是赞扬王昭君对各民族团结的贡献等,也要表现出对学生的个体的理解和情感体验的尊重,而后在赏读思辩培养共识。

又如今年在教学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时,正值雅安七级地震,与汶川地震五周年纪念。因此设计了“人生无常,感伤一路行走的忧伤”环节,追忆生命中那些温暖过自己又消逝在无情岁月里的人和事。让学生带着自己对生命的体验走进苏轼的亡妻之痛,将真实的生命感动融入词作诵读之中。这堂课上,笔者几度因学生的真情发言而红了眼眶,这种课堂效果相信是再透彻的手法剖析、再前卫的理念引导都无法企及的。

三、拓展有择

刘国正先生曾说:“教室的四壁不应是水泥的隔泥墙,应是多孔的海绵。”有效的拓展衔接了课堂内外,正如海绵的孔道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将唐诗宋词的课堂教学打造得有血有肉。只是必须记得要有所择地拓展。

1.紧扣文本,重点拓展

纵观整本《唐诗宋词选读》,李杜苏辛是重点。正如淮南中学袁夫石所云,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要结合《蜀道难》《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解读《兵车行》要联系《石壕吏》《新婚别》,体味苏轼《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须探究章氏原词《水龙吟》,鉴赏稼轩词得延引《白雨斋词话》和《艺概》,以增加知识储备,向纵深探究。

2.注重实际,强化迁移

比如在上苏轼的《江城子》一词时,为加深学生对原诗作的理解感悟,笔者设计让学生发挥想象,模拟苏轼对妻子诉说 “凄凉”。目的通过仿写这一手段,变把课内的“用”延伸拓展为课外的“用”,学会知识的迁移。学生习作相当出彩:“我以为,十年的时间已经很长/长到我能够把你,把你遗忘/可昨日被雨淋湿的那梦一场/却轻易地戳穿了我的忧伤/原来,这十年的时光/只是把我的思念冲刷得越发明亮/我依然记得,那一天,临窗梳妆/我为你贴上的,那最后一抹花黄。”

3.立足本土,活动激趣

笔者所在地吴江,是江南胜地文化名城。借着学习《唐诗宋词选读》的东风,带领学生开展了关于“唐诗宋词里的美吴江”的研究性学习。如赵嘏的《长安晚秋》中有“莼鲈之思”的典故,吴江古名“鲈乡”,莼菜羹、鲈鱼脍正是家乡美味;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中有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吴江震泽思范桥相传正是范蠡携西施出游的渡口;而松陵垂虹桥更留有姜夔吹箫小红轻唱“自琢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过垂虹》)的动人故事……立足本土,联系名人名胜,让学生在可触可感的地域文化中更深入地鉴赏古诗词,感受家乡浓厚文化气息。

当然,不同学生知识储备、性格兴趣等亦不同,故有效的拓展延伸需考虑学生实际,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注重个性,因材施教,方能知识的拓展迁移中感受诗歌的无穷魅力。

点燃思维的火花,走进古典诗词教学,立足课堂,面向生活。借着在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采撷到的片片,在有效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年版

2.《唐诗宋词选读 》教学参考书 [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3.肖成全.有效教学[M]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

4.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5.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6.宋其蕤.语文教学美学论[M]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篇3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篇4

1.1要有实际性:教学导人必须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实际进行设计。材料与教学内容相扣,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特点,他们所需要的、所喜欢的去设计。

1.2要有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任何一门课程,学生只有对其建立了浓厚的兴趣,才能自觉投入到学习中,从而打开思维和想象,进入对知识的探究与渴求世界中。

1.3要有启发性:坚持启发性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这也是新课标的指导思想。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2.新课标下音乐课堂导入的方法

良好的开端是事情成功的关键。一堂好课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导人作为前奏。一个精彩的导人不仅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求知的火花,更能使一堂课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导人法的设计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具体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基本模式。

2.1情境导入法。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知不觉中进入主题。它的特点是:形象、直观、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情境导人法是一种非常能引人入胜的方法。例如:在《长江之歌》的欣赏课时,我设计了以下课堂情景教学:播放影音材料《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江河万古流》,使学生进入氛围,再初次欣赏《长江之歌》,并设计问题。这样,一下就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讨论热烈起来,学生对长江有了具体的认识。这样,利用视觉冲击,充分的展示了长江的宽广与博大,而课堂上的这些内容包括老师设置的问题都是歌词里的内容,紧扣教学任务,这样就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内心对长江无比深切的赞美和依恋之情,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2.2故事导入法。故事导入法,顾名思义即以学生们感兴趣的故事导入新课的学习。在教学中根据具体内容,恰当穿插一些趣味性较强且寓意深刻的故事,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同时也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因为乐曲内容取材于古老的传说,从梁山伯与祝英台相爱、抗婚到双双化作蝴蝶的情节,叙事性很强,所以一开场我就为同学们讲述了古老美丽的民间传说故事:梁祝相识——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十八里相送——抗婚——楼台相会——化蝶……。欣赏完整个乐曲后,有的同学为梁祝美好纯真的情感不禁黯然泪下,有的为两位当时年轻的曲作家能创作如此动人的民族交响音乐而骄傲。

2.3歌唱导入法。歌唱导入法是指在新课呈现之前组织学生演唱英语歌曲,引导学生进人喻快的心境。例如在教唱歌曲《东方之珠》时,请一位同学用卡拉OK形式演唱《我想有个家》,因此歌属流行歌曲,多数同学较为熟悉,并十分喜爱,台上同学的演唱牵动着台下同学的心,有的跟着旋律模唱,有的挥起双臂互动,整个课堂非常激情。运用卡拉OK形式演唱与主题密切相连的歌曲内容开场,显得自然贴切,不仅丰富了主题内容,而且增大了知识容量,不乏是一种很好的开场形式。

2.4多媒体导人法。初中音乐课堂的导入设计也可借助多媒体这一新兴的教学手段,在课堂开始时利用多媒体构建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提前感受到即将讲解的内容,通过身临其境的感受将学生的兴趣吸引到课堂中,为保证高效、良好的课堂效果奠定基础。以张千一作词作曲的《走进》为例,在课堂伊始,可通过多媒体将的代表——布达拉宫先行展现,继而播放一些民俗,使学生对于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3.新课标下音乐课堂导入法的作用

首先,良好的课堂导入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提高课题教学质量。兴趣是情感的体现,是促使学生产生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把心理活动指向集中在学习对象上。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篇5

歌曲是由歌词和乐曲组成的。它具有较强的文学性、音乐性和易传播性等特点。一首好的歌曲能在社会上广泛而又持久地流行,并能影响某个时代的人们的意识形态。好的歌曲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唱歌或听乐曲能愉悦人们的心情,激发灵感和志趣,陶冶情操。因此,合理利用歌曲,把歌曲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有利于提高教学较果。

一、 用歌曲导入新课,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新课导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新课导入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大多数歌曲有着美好的意境、优美的旋律和歌词。课前播放乐曲、吟唱歌曲、引用歌词导入,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教学的氛围之中。不过,所选的歌曲必须要与教学内容有关。如教课文《最后一课》时,可以播放反映民族危难的歌曲《松花江上》,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当歌曲播放到人们发出愤怒的呼声“九·一八”时,抓住这个情境导入新课,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人民的勤务员》时,可让学生齐唱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并抓住歌词中“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之句加以分析,使学生对雷锋的精神有个整体的印象,然后顺势导入新课,效果较好。教北朝民歌《敕勒歌》时,可以播放MTV,让学生欣赏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并指导学生观察画面和欣赏乐曲,从而了解草原概貌,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教《愚公移山》时,也可以播放MTV,让学生欣赏歌曲《愚公移山》,使学生产生对愚公的敬佩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用歌曲导入时,教师应做好指导工作。首先,要定向。在播放乐曲之前,教师应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欣赏乐曲的旋律,体会其中的意境等,使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审美活动。其次,要启发。教师应及时启发学生,使他们深入理解乐曲的意蕴。必要时,教师可以给乐曲配以独白,以促进学生对乐曲的理解。再次,要衔接。 教师事先要精心设计好过渡的环节,如注意设计好提问以及问题的展开等。在乐曲播放完毕时,要顺势针对问题展开讨论,使之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的教学。 用歌曲导入,时间控制在4至5分钟较为合适,并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一般地说,演唱一首歌曲大约需要5至6分钟,这使得用歌曲导入具有可行性。

二、 配乐朗读,提高朗读效果 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欢快的乐曲应与喜剧性的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的内容相配。如朗读《黄河颂》和《长江之歌》时,可配以乐曲《黄河颂》和《长江之歌》;朗读《在希望的田野上》时,可配以乐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朗读课文《难忘寄园情》末段和《周总理,你在哪里》时,可配以《红楼梦》中的乐曲《葬花吟》或刘天华创作的哀乐《病中吟》。这种配乐朗读的形式,使得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运用配乐朗读时,最好选用学生不太熟悉的乐曲。否则会对学生的注意力有负面迁移,冲淡主题。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恰当地运用。

三、 学唱或创作歌词,深入理解课文 有些诗、词、曲、散文写上曲谱或经过改编后再写上曲谱,可以唱。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完之后,让学生学唱歌曲,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果学生有音乐或写作特长的话,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写歌词或曲谱。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如教完《木兰诗》、李商隐的诗《无题》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后,可分别让学生学唱歌曲《木兰辞》、《相见时难别亦难》和《但愿人长久》;教完《光荣啊,中国共青团》、《满江红·怒发冲冠》、《沁园春· 雪》后,可分别让学生学唱歌曲《光荣啊,中国共青团》、《满江红》、《沁园春·雪》;教完歌剧《白毛女》和《孔雀东南飞》后,可分别让学生学唱歌曲《北风吹》和《孔雀东南飞》,则有利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教完课文《卖炭翁》和《窦娥冤》之后,可以指导学生对课文中的某些片断进行改写,编写歌词,并请有作曲特长的人为其作曲,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 摘录、引用歌词,进行字词句教学 歌词还是教师进行语法知识教学的素材库。大多数歌词的语言凝炼、优美,富有表现力,有少数歌词中还有语法毛病。教师平时可以从歌词中摘录有使用价值的字、词、短语、句子,以便在教学时加以运用。浙江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字词句训练题,绝大多数的例子是学生学过的,让学生做起来较枯燥。如果教师不用书中的而举歌词中的例子来进行教学,可增添语言训练的鲜活性,激发学生情趣,更能提高语言的感受力和运用能力。如教形声字的认读时,可引导学生去某些歌唱手所唱的歌曲中找读错的字音,如《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中“白发渔樵江渚上”之句,其中“樵”字应读“qiáo”,而杨洪基却唱成“jiāo”,《但愿人长久》中“低绮户”之句,其中“绮”字应读“qǐ”,而邓丽君却唱成“yǐ”。在进行短语教学时,可以从流行歌曲中找例子进行训练,如从本校校歌《新纪元之歌》中找出“美丽的飞云江”、“草儿青青”、“花儿鲜艳”等短语,让学生来判断短语的类型。此外还可以收集歌词中的病句、句型等进行辨析,以致提高语文的运用能力。 歌词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范围很广,比如它可以用来进行修辞和写作等方面的教学。教师平时应积累素材,并对它进行分析、分类、整理,以录相带、磁带、光盘、VCD磁盘等形式加以保存。必要时,还可对它进行重新录制,以便于保存、使用。同时,教师还应深入研究歌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问题,合理运用歌曲,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篇6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猜一个谜语:“四四方方一座城,里面住着四方字。天下大事全知晓,多看能使人聪明。”(猜一物)

学生们议论纷纷。(谜底是“书”。)

书带给我们无穷的知识,是我们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首诗歌《神奇的书》。

二、设疑导入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只要教师适当地设置疑问和悬念,学生定会产生急切地“愿闻其详”的心理。因此,在导人新课时,教师可以围绕课题,提出疑问,让学生去思考,猜测文题的含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月球之谜》,教师可先谈话激趣: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有着不可计数的星球。每一个星球都是一个未知的神秘的世界。今天,我们要走近地球的近邻一一月球,去探索它的奥秘。板书课题后,教师提出疑问:月球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课文写了月球哪些没有揭开的谜?话音刚落,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他们渴求了解知识的欲望油然而生,这样很快地把学生带入了要学习的内容中去。

三、激趣导入

苏霍姆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进行学习,并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结合所授课文的内容及特点,用歌曲或画画等形式激趣导人新课,既活跃课堂气氛,拓宽学生视野,发展想象力,又寓教于乐。如在教学《太阳》,我先营造一种竞争的氛围,让女同学唱歌曲“摇太阳”;男同学画一个“太阳”;老师则出与“太阳”有关的谜语:有位老公公,一副圆面孔。有朝一日不见它,不是下雨就刮风。师生互动起来,学生马上对课文产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潜意识地被调动起来。

四、情境导入

所谓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问、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导课时创设情境更为关键,如果老师能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就会马上吸引学生注意力。如:教学《九寨沟》,先播放“神奇的九寨沟”歌曲,用音乐渲染情境,创造气氛。再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描绘情境:我们祖国山川锦绣,富源辽阔。我们曾去过富饶而美丽的西沙群岛;游览过坚固而美观赵州桥;惊叹过雄伟而壮丽庐山瀑布……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游览以绝天下的原始、神秘气氛而闻名的九寨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瑰丽,让我们一起走进九寨沟。通过语言的描绘,音乐的渲染,学生很快人情人景,缩短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媒体导入

根据课文内容创设出形象生动的情境,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根据课文内容和孩子的年龄特点,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借助歌曲、画面等媒介,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在讲《大江保卫战》时,课前播放歌曲“长江我的家”。歌声一停止我就说这首歌曲不仅唱出长江的气势磅礴而且唱出它的委婉秀丽,同时勾起我们对母亲河长江的情思,同学能谈一谈对长江的了解吗?(出示长江美景图,学生畅谈)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篇7

歌曲是由歌词和乐曲组成的。它具有较强的文学性、音乐性和易传播性等特点。一首好的歌曲能在社会上广泛而又持久地流行,并能影响某个时代的人们的意识形态。好的歌曲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唱歌或听乐曲能愉悦人们的心情,激发灵感和志趣,陶冶情操。因此,合理利用歌曲,把歌曲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有利于提高教学较果。

一、用歌曲导入新课,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新课导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新课导入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大多数歌曲有着美好的意境、优美的旋律和歌词。课前播放乐曲、吟唱歌曲、引用歌词导入,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教学的氛围之中。不过,所选的歌曲必须要与教学内容有关。如教课文《最后一课》时,可以播放反映民族危难的歌曲《松花江上》,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当歌曲播放到人们发出愤怒的呼声“九·一八”时,抓住这个情境导入新课,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人民的勤务员》时,可让学生齐唱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并抓住歌词中“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之句加以分析,使学生对雷锋的精神有个整体的印象,然后顺势导入新课,效果较好。教北朝民歌《敕勒歌》时,可以播放MTV,让学生欣赏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并指导学生观察画面和欣赏乐曲,从而了解草原概貌,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教《愚公移山》时,也可以播放MTV,让学生欣赏歌曲《愚公移山》,使学生产生对愚公的敬佩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导入新课。用歌曲导入时,教师应做好指导工作。首先,要定向。在播放乐曲之前,教师应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欣赏乐曲的旋律,体会其中的意境等,使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审美活动。其次,要启发。教师应及时启发学生,使他们深入理解乐曲的意蕴。必要时,教师可以给乐曲配以独白,以促进学生对乐曲的理解。再次,要衔接。教师事先要精心设计好过渡的环节,如注意设计好提问以及问题的展开等。在乐曲播放完毕时,要顺势针对问题展开讨论,使之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的教学。用歌曲导入,时间控制在4至5分钟较为合适,并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一般地说,演唱一首歌曲大约需要5至6分钟,这使得用歌曲导入具有可行性。

二、配乐朗读,提高朗读效果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欢快的乐曲应与喜剧性的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的内容相配。如朗读《黄河颂》和《长江之歌》时,可配以乐曲《黄河颂》和《长江之歌》;朗读《在希望的田野上》时,可配以乐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朗读课文《难忘寄园情》末段和《,你在哪里》时,可配以《红楼梦》中的乐曲《葬花吟》或刘天华创作的哀乐《病中吟》。这种配乐朗读的形式,使得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运用配乐朗读时,最好选用学生不太熟悉的乐曲。否则会对学生的注意力有负面迁移,冲淡主题。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恰当地运用。

三、学唱或创作歌词,深入理解课文有些诗、词、曲、散文写上曲谱或经过改编后再写上曲谱,可以唱。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完之后,让学生学唱歌曲,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果学生有音乐或写作特长的话,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写歌词或曲谱。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如教完《木兰诗》、李商隐的诗《无题》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后,可分别让学生学唱歌曲《木兰辞》、《相见时难别亦难》和《但愿人长久》;教完《光荣啊,中国共青团》、《满江红·怒发冲冠》、《沁园春·雪》后,可分别让学生学唱歌曲《光荣啊,中国共青团》、《满江红》、《沁园春·雪》;教完歌剧《白毛女》和《孔雀东南飞》后,可分别让学生学唱歌曲《北风吹》和《孔雀东南飞》,则有利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教完课文《卖炭翁》和《窦娥冤》之后,可以指导学生对课文中的某些片断进行改写,编写歌词,并请有作曲特长的人为其作曲,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摘录、引用歌词,进行字词句教学歌词还是教师进行语法知识教学的素材库。大多数歌词的语言凝炼、优美,富有表现力,有少数歌词中还有语法毛病。教师平时可以从歌词中摘录有使用价值的字、词、短语、句子,以便在教学时加以运用。浙江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字词句训练题,绝大多数的例子是学生学过的,让学生做起来较枯燥。如果教师不用书中的而举歌词中的例子来进行教学,可增添语言训练的鲜活性,激发学生情趣,更能提高语言的感受力和运用能力。如教形声字的认读时,可引导学生去某些歌唱手所唱的歌曲中找读错的字音,如《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中“白发渔樵江渚上”之句,其中“樵”字应读“qiáo”,而杨洪基却唱成“jiāo”,《但愿人长久》中“低绮户”之句,其中“绮”字应读“qǐ”,而邓丽君却唱成“yǐ”。在进行短语教学时,可以从流行歌曲中找例子进行训练,如从本校校歌《新纪元之歌》中找出“美丽的飞云江”、“草儿青青”、“花儿鲜艳”等短语,让学生来判断短语的类型。此外还可以收集歌词中的病句、句型等进行辨析,以致提高语文的运用能力。歌词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范围很广,比如它可以用来进行修辞和写作等方面的教学。教师平时应积累素材,并对它进行分析、分类、整理,以录相带、磁带、光盘、VCD磁盘等形式加以保存。必要时,还可对它进行重新录制,以便于保存、使用。同时,教师还应深入研究歌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问题,合理运用歌曲,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篇8

1.用歌曲导入新课,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新课导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新课导入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大多数歌曲有着美好的意境、优美的旋律和歌词。课前播放乐曲、吟唱歌曲、引用歌词导入,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教学的氛围之中。不过,所选的歌曲必须要与教学内容有关。如教课文《最后一课》时,可以播放反映民族危难的歌曲《松花江上》,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当歌曲播放到人们发出愤怒的呼声“九·一八”时,抓住这个情境导入新课,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为人民服务》时,可让学生齐唱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并抓住歌词中“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之句加以分析,使学生对雷锋的精神有个整体的印象,然后顺势导入新课,效果较好。教北朝民歌《敕勒歌》时,可以播放MTV,让学生欣赏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并指导学生观察画面和欣赏乐曲,从而了解草原概貌,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教《愚公移山》时,也可以播放MTV,让学生欣赏歌曲《愚公移山》,使学生产生对愚公的敬佩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用歌曲导入时,教师应做好指导工作。首先,要定向。在播放乐曲之前,教师应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欣赏乐曲的旋律,体会其中的意境等,使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审美活动。其次,要启发。教师应及时启发学生,使他们深入理解乐曲的意蕴。必要时,教师可以给乐曲配以独白,以促进学生对乐曲的理解。再次,要衔接。教师事先要精心设计好过渡的环节,如注意设计好提问以及问题的展开等。在乐曲播放完毕时,要顺势针对问题展开讨论,使之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的教学。用歌曲导入,时间控制在4至5分钟较为合适,并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一般地说,演唱一首歌曲大约需要5至6分钟,这使得用歌曲导入具有可行性。

2.配乐朗读,提高朗读效果

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欢快的乐曲应与喜剧性的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的内容相配。如朗读《黄河颂》和《长江之歌》时,可配以乐曲《黄河颂》和《长江之歌》;朗读《在希望的田野上》时,可配以乐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朗读课文《,你在哪里》时,可配以刘天华创作的哀乐《病中吟》。这种配乐朗读的形式,使得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运用配乐朗读时,最好选用学生不太熟悉的乐曲。否则会对学生的注意力有负面迁移,冲淡主题。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恰当地运用。

3.学唱或创作歌词,深入理解课文

有些诗、词、曲、散文写上曲谱或经过改编后再写上曲谱,可以唱。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完之后,让学生学唱歌曲,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果学生有音乐或写作特长的话,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写歌词或曲谱。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如教完《木兰诗》、李商隐的诗《无题》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后,可分别让学生学唱歌曲《木兰辞》、《相见时难别亦难》和《但愿人长久》;教完《光荣啊,中国共青团》、《满江红·怒发冲冠》、《沁园春· 雪》后,可分别让学生学唱歌曲《光荣啊,中国共青团》、《满江红》、《沁园春·雪》;教完歌剧《白毛女》和《孔雀东南飞》后,可分别让学生学唱歌曲《北风吹》和《孔雀东南飞》,则有利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教完课文《卖炭翁》和《窦娥冤》之后,可以指导学生对课文中的某些片断进行改写,编写歌词,并请有作曲特长的人为其作曲,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篇9

四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至三年级的学习,已经形成了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对音乐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积累,对于他们而言,音乐学习是在好奇、好动的过程中完成的,属于小学音乐学习的第二个阶段。对音乐学习已由初步的了解、认识升华到更进一步的探知音乐领域的调式和曲式、尝试合唱、掌握一定的音乐学具的演奏等。对此,作为音乐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学生走进音乐世界,为他们打开学习音乐知识的大门,帮助学生学习音乐,了解音乐,从而喜欢音乐。

教学用具

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1.体验、探究江苏 民歌的风格特点,并能用扬州方言演唱歌曲。

2.掌握附点八分音符节奏型,并能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杨柳青》。

教学重点

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杨柳青》。

教学难点

1.准确运用附点八分音符节奏型表现歌曲。

2.准确演唱一字多音的乐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要送同学们一份礼物,是什么呢?一起来听!

教师范唱歌曲《杨柳青》,学生聆听,感受歌曲的情绪和风格。

师:歌曲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和我们平常学习的歌曲一样吗?

师:我们中国有很多的民歌,因为地域的不同,运用的又是各地的方言,所以就产生了不同风格特点的民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江苏扬州民歌《杨柳青》。

师:《杨柳青》是江苏扬州地区最富代表性的民歌之一,歌曲因衬词 “杨呀杨柳青”而得名。(出示课题江苏民歌《杨柳青》)

设计意图:教师“送礼物”,引起学生的好奇,紧接着教师的范唱更让学生对江苏民歌有了浓厚的探究欲望。

二、聆听作品,整体感知,突破难点

1.初听,了解歌曲的内容。

2.复听歌曲,感知歌曲的节拍、节奏。

师:《杨柳青》表现扬州人民下田耕地劳作的场景,那歌曲应该是几拍子呢?歌曲的节奏又有哪些特点呢?让我们在歌曲中寻找答案吧!

① 解决附点八分音符节奏型“x.. x x x ”。

② 对加衬词末尾的节奏“x x x 0 ”做处理,在此处加拍手动作。

3.对照歌谱,再次聆听歌曲,找出歌曲中的音乐知识,师生、生生合作解决。(一字多音的演唱)

师:同学们,歌曲中还有哪些乐理知识是你不懂的,哪个乐句是你认为比较难唱的,找出来让老师和同学帮助你。

4.再次聆听歌曲,学生可小声跟唱歌曲。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在音乐体验与感受中,享受音乐审美过程的愉悦,体验与理解音乐的感性特征与精神内涵。”基于这样的理解,此环节在学生反复的聆听中,把歌曲的难点―附点八分节奏、拍号以及八分休止符等乐理知识突破,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且还有自主学习获得知识的成就感,学生始终以听为主,每一个环节都注重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再到理解,实现音乐课堂的音乐性。

三、完整演唱歌曲,体会歌曲的情感

1.学生有节奏的读歌词。

师:同学们在读歌词中发现了什么?(歌曲的衬词很多)

师:你觉得衬词有意义吗?能去掉吗?衬词虽没有实际意义,但歌曲是民歌,有地域特点,衬词可以烘托气氛,抒感,要轻唱。

2.有声音位置地、有节奏、有感情地读歌词。

3.学生再次有感情地读歌词。

4.学生跟琴轻声演唱歌曲。

师:同学们,轻声演唱歌曲,音高位置不变,力度弱一些,音量小一些,能做到吗?

5.师生、生生接龙接唱,学生齐唱歌曲。

6. 讨论并思考应从哪些方面入手,使歌曲演唱得更好。

7.师生一起设计(出示课件)。

情绪:欢快活泼

速度:中学速稍快

声音:明亮轻快

8.学生根据调整后的要求:轻快跳跃,衬词要轻,完整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这首歌曲有多处难点,学生掌握起来有困难。通过念歌词、师生接龙、对比等方法,让学生掌握歌曲歌词衬词多的特点及一字多音的演唱。不失时机的评价让学生有主动学习的动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体会到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学生在互动中感受到音乐学习可以是自主的,也可以是和同学合作的,更可以是师生合作的。音乐学习充满快乐、活力和无穷的魅力,学生有学下去的愿望!

四、方言演唱歌曲,感受民歌的地域特点

师:你们真是乖乖龙地咚!“乖乖龙地咚”是江苏扬州话,表示很好、很棒的意思,我们来学一学。

师:扬州话说起来比较轻柔,细声细语,所以又被人们称作“吴侬软语”, 前鼻音较多,发音的位置相对靠前,翘舌音要读成平舌音。

1.指导学生读歌曲的衬词。

虐 七 麦 石 水 嗬 产 步 哥

2.学生与教师接龙读歌词,感受扬州方言的特点。

3.学生尝试用方言演唱歌曲。

4.学生自己评价。

五、课堂小结(略)

教学反思

《杨柳青》是“人音版”教材四年级第八册第三单元的歌曲教学课,教学目标设计是让学生在唱会歌曲后能用方言演唱歌曲,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体现“新课改”的教育理念。本课设计,我从教材入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教法,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知识、技能、技巧,并鼓励学生大胆进行音乐实践活动。真正让音乐课成为学生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形成品性的殿堂。

在整个歌曲教学环节中,始终关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以送学生礼物为开端,让学生的视线始终围绕在教师身上,教师以声情并茂的演唱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学生听得投入、认真,思考、回答问题踊跃;以多次聆听加问题解决,让学生的注意力在歌曲中,在问题答案中。由于多次聆听的铺垫和问题生成、解决,学生已经能达到哼唱歌曲;再以有节奏地,有声音位置和有情绪地读歌词,一遍一遍地反复实践,在学生对歌曲熟练掌握的基础上,加以扬州方言的范唱,再次激起学生学唱民歌的浓厚兴趣。通过这节课我得到几点启发。

首先,准确地确立教学目标很重要。在确立教学目标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既重视音乐知识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又要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同时又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因此《杨柳青》的教学目标定为:指导学生能用明亮、自然的声音演唱《杨柳青》,感受歌曲轻快、活泼的情绪;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音乐知识的渗透,音乐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通过学唱歌曲,让学生体验、探究江苏扬州民歌的风格特点。

其次,以听觉为先,突破教学难点。在本课教学中,从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入手,以情动人,以美育人。让学生在反复的聆听中,掌握歌曲的一字多音的演唱。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首先根据学生好模仿的特点,先听辨教师的范唱,体会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再让学生试唱、模唱,达到教学的目的。学生学习音乐的畏难情绪减少了,更多的是自信、轻松地学习音乐。

最后,教学应注重学生年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专业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能理解和能掌握的内容。

赵云丽 陕西省宝鸡实验小学

【专家点评】

本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第八册第三单元,执教者在教学设计中全面贯彻“新课标”理念,在研读教材和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的重组和拓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本、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紧紧抓住民歌的特点,用开放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积极参与体验。整堂课,教师充分发挥声乐特长,围绕“新课标”中 “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这一理念,引导学生通过设置不同的情境,为学生介绍了江苏民歌的风格特点,并通过听赏结合、实践探索、合作表演,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方法灵活,激发兴趣

从教学准备―导入―展开―拓展―总结,思路清晰、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教学设计的全过程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感受体验音乐情感与内容、发展学生音乐能力为出发点,紧紧抓住江苏民歌的地域与方言的特点,让学生在高效的音乐实践中,比较、理解、掌握江苏民歌《杨柳青》的旋律特点、节奏特征等,把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落实在揭示音乐要素上,使得学生不仅仅学会一首歌曲,更重要的是学生认识了民歌的地域特色,喜欢民歌,爱唱民歌。整个设计和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音乐学科的特点,关注音乐本体,巧妙地将知识与技能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造参与为手段为目的”的教学理念。

二、落实“四基”,提升能力

“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发展学生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聆听是学习音乐的前提,只有让学生熟悉旋律才能顺畅达到唱会旋律、唱会歌曲。本节课,执教者在歌曲学习环节中,始终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音乐,在反复的聆听中,学生熟悉了歌曲的内容、节拍、情绪、风格特点、难点乐句等,而这些又是教师精心设计,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互帮中完成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锻炼。

三、潜移默化、教会方法

实践是学生学习音乐技能技巧的最好手段,在这个过程中执教老师教会学生两种技能技巧:1.读歌词的技巧。有声音位置、音高不变、有节奏地朗读歌词。为培养学生歌唱的状态和良好的歌唱习惯打基础。2.轻声演唱方法,“轻声演唱”运用较小的音量,有良好的气息支持、声音集中而具有丰富表现力的歌唱方法。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歌唱方法和歌唱习惯。以上两种技巧的渗透,教师一直在示范,并且运用了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在“眼睛看、耳朵听”的双重作用下及时掌握。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篇10

一、欣赏歌曲,导入活动

1.放录音《好汉歌》。

2.同学们,熟悉这首歌吗?

3.对,这首歌是电视连续剧《水浒》的主题歌《好汉歌》。同学们,你们读过《水浒传》吗?对《水浒传》了解多少? (学生说)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水浒传》,说说《水浒传》中的人物,讲讲《水浒传》中的故事,感受好汉们的英雄豪气。

二、对号入座,了解人物

1.老师觉得施耐庵很了不起,在《水浒传》中塑造了108个好汉,还给他们取了不同的绰号,如果囫囵吞枣地读《水浒传》,经常会张冠李戴。同学们都读过《水浒传》,对这些人物是不是很熟悉呢?下面我们就一、二两大排为一组,三\四两排为一组来一个小小擂台赛,一组同学说绰号,另一组同学说人名。比比哪组同学懂得更多。(学生打擂)

及时雨——宋江 入云龙——公孙胜 智多星——吴用

小旋风——柴进 豹子头——林冲 小李广——花荣

2.看来同学们对《水浒传》很了解,施耐庵给这些好汉取的绰号也是十分有意思的,人物和绰号之间总有一些联系。你在阅读中发现了这其中的学问了吗?

(1)根据好汉的特长:如小李广——花荣。

(2)根据好汉的性格:如拼命三郎——石秀。

(3)根据好汉的特点:如智多星——吴用。

【设计意图:《水浒传》中人物多绰号也多,人物和绰号之间有一些联系,108名好汉各有各的特点。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回忆人物的同时对作品有整体把握。】

三、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水浒传》给我们塑造了这么多的好汉形象,有武艺高超、谦恭有礼的豹子头林冲,有百发百中、箭法超群的小李广花荣,有行侠仗义、粗中有细的花和尚鲁智深。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在这众多的人物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喜欢他?能和大家交流交流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评价书中的人物,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体现阅读中主体情感的投入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导向。】

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水浒传》中,有一个人物,他作为梁山泊的领袖,他的思想和行动,直接关系到整个梁山事业的兴衰和存亡,他就是——及时雨宋江。对宋江这个人物历来褒贬不一,不知同学们对他有什么看法。

喜欢宋江的举手,不举手的就表示不喜欢宋江。那接下来,我们就来一个小小辩论会,喜欢宋江的同学是正方,不喜欢宋江的同学是反方。请双方各选出几个代表作为小辩手。

正方:

1.宋江对下层人民富有同情心,“济人贫苦,急人之急,扶人之困”,又喜欢结交江湖上的好汉,因此在江湖上享有“及时雨”的美名。

2.宋江也是一个善于打仗的人。梁山起义军在他的领导和指挥下,接连打了许多胜仗,重重打击和惩罚了贪官污吏。

……

反方:

1.宋江他给予穷人的帮助只是九牛一毛;再说在上梁山之前,他对梁山好汉只是做了一点有限的支持,从他思想上说是不愿意投身到造反行列里的。

2.宋江虽然给梁山带来了兴旺发达,但是他却在梁山事业最强大的时候选择了向朝廷招安,导致许多梁山好汉在征讨方腊时惨死,而把梁山的事业白白断送。

……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宋江是《水浒传》中一个有争议的人物。 辩论这一形式,让学生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了学生探究性阅读的兴趣。】

五、经典回放,重温故事

宋江的确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他的是非功过每个读过《水浒传》的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老师不强求一致,大家以后读《水浒传》可以再仔细研究。不管怎么说,宋江带领众好汉“三打祝家庄”还是给许多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像这类家喻户晓的经典故事在《水浒传》中还有很多。今天就有几个同学准备了这些故事,想听吗?大家掌声欢迎。(学生表演)

【设计意图:高年级的学生在阅读叙事性作品时要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水浒传》中的经典故事很多,在回顾经典中,学生感受到作品的魅力。】

六、再品歌曲,总结延伸

1.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好汉们的形象跃然纸上,让我们再来听一听刘欢演唱的这首《好汉歌》。

问:如果你是电视剧《水浒》的导演,为何要以《好汉歌》作为电视剧的主题曲?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篇11

二、借助动画演示提高学习效率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也是情感的一种流露。音乐教育要求“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情趣,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然而,音乐是抽象的、模糊不定的,所以对于音乐作品中蕴涵的美与丰富的情感的感受与表达,由于缺乏应有的表现手段,会显得空泛和苍白,以至于学生对音乐作品没有相应的热情。心理学家认为:动态刺激远大于静态刺激,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刻。如果在教学中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作或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动画,不仅使教学内容生动活泼,学生们喜闻乐见,还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欣赏鼓乐《鹬蚌相争》时,我发现学生对于欣赏这样只有节奏没有旋律的鼓乐作品时非常困难。不少学生反映:只听到长长短短的鼓声与木鱼的声音,其它什么都没有,不知道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于是,我又从作品题目和这个寓言故事出发,先讲故事再来欣赏音乐,可是效果依然不好。后来,我通过查找,找到了一段《鹬蚌相争》的动画,欣赏时,结合动画与鼓乐,学生一下子明白了音乐中强弱变化、节奏长短所要表现的鹬蚌相争时的情形。这时教师过多的言语分析表述倒显得有些多余了。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篇12

初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活动中,需要坚持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做好课堂活动的组织工作,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这样既可以发挥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又有利于保障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例如,初中地理教师在讲解“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的时候,可以进行导游的角色扮演,带领学生认识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如,旅游景点介绍,四季春城———大理,天堂之地———香格里拉,浪漫之地———泸沽湖;动植物资源介绍,1700多年前的古茶树,珍稀濒危的懒猴和亚洲象,抗癌治癌的植物嘉兰;民俗风情介绍,傣族的泼水节、象脚鼓舞和孔雀舞等,傣家的酸笋和香茅鸡等特色美食,当然还有木雕、银腰带和绣花腰包等民族饰品和工艺等。而在介绍西双版纳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如学生对西双版纳的印象、旅游经历和旅途中的小故事等,这样可以在学生的脑海中勾勒出美丽的西双版纳画卷。初中地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不要局限于一问一答的形式,可以以启发的形式,让学生自由阐述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以及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给学生创造更自由的空间,使课堂活动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进行。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篇13

二、借助朗读,激趣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重分析轻感悟,重讲解轻朗读。有价值的语感教学,往往被诸多时髦的理论和教法所架空。洪宗礼先生曾说过:“读书不能只停留在字音和表面字义上,要在读中精思、悟神、明义,这样才能真正读出书中之‘味’”。古典诗歌,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才能读出其中之味,悟出其中之义。所以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根据作者的感情起伏和事物的发展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朗读速度,充分把握诗歌的节奏感,让文中之意皆出于我之口,文中之情皆出于我之心。通过对诗歌的反复朗诵,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感,还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对诗歌的鉴赏解读。

三、借助想象,激趣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想象是审美实现的关键,如果学生在对古典诗歌学习时不能借助想象,便不能很好地把握诗歌的意境,更谈不上对作品进行审美体验了。如,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的开头:“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想象江东送客时的场景,枫叶、荻花、秋夜下的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构成了清晰如画、萧瑟苍凉的意境,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离愁别绪。

四、 借助问题,激趣

设置问题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如果善于从教学实际出发, 设计出高质量、富于技巧性的问题, 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极大地提高诗歌课堂教学的效率。如,在教学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时,可设计这样几个问题:1.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读出主人公是谁了么?2.对于出塞的昭君,多数人看到的是她沉鱼落雁的美丽,而这首诗当中,你读出了昭君怎样的心事?用一个词概括。3.昭君风光出塞,做了千里草原之上最尊贵的国母,她应该是最幸福的那个女人,她怨什么?你是从哪些诗句中读到的?4.这首诗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经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教师的点拔,学生不仅掌握了这首诗的基本内容,还掌握了古典诗歌鉴赏的一些方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又开发了学生的智力,使原来死水一样的课堂变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

五、借助典故,激趣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