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新闻学实习工作计划实用13篇

新闻学实习工作计划
新闻学实习工作计划篇1

(四)网络新闻。年2月,在袁明生总经理指示下,将信息网图片新闻宣传由信息产业处划归管理。主要开设热点新闻、勘探开发、企业文化、和谐等专栏。

(五)印刷业务及媒体经营。在哈密、鄯善设两个印刷生产点,承印报纸和企业书刊材料,是为油田提供优质服务的经营实体。拥有新疆新闻出版局印刷经营许可证,现有对开四色印刷机、对开单色印刷机、激光照排机、一体化速印机等设备2余台套,年经营收入6余万元。开展报纸、电视、户外广告制作与。

第二部分主要工作

近几年,认真贯彻落实油田公司、矿区服务事业部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工作精神,精心制定和实施“十一五”发展规划,扎实开展“提升素质年”、“建设精品年”、“塑造形象年”、“加强管理年”主题活动,不断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保证了中心新闻和经营管理持续健康发展,为油田企业和谐稳定提供了强劲的文化力支持。

(一)制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规划。按照油田公司和矿区服务事业部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优秀年轻管理人才培养选拔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结合中心“十一五”发展规划,制订《“十一五”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就新闻专业、经营管理和印刷操作三支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总体目标、保障措施作出了规划。结合年度目标任务,中心制定培训计划,精心实施,扎实推进,保证了中心发展需要。

(二)加强规章制度的制定和落实。进一步完善了《员工请(销)假及管理办法》、《工作人员差旅费报销管理办法》、《市场化用工管理实施细则》、《市场化用工工资待遇制度实施细则》、《9年内部业绩管理及考核办法》,加强队伍管理。为充分调动新闻编采人员工作积极性,鼓励新闻采编人员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勇于开拓,

(三)业务清理工作圆满完成。根据矿区“关于开展业务评估工作的通知”精神及油田公司相关要求,中心高度重视,成立领导小组,积极稳妥地开展工作,由原来的2名市场化员工,减为现在的名,圆满完成业务清理任务。

(四)加强员工队伍培训。6年以来,中心扎实开展“提升素质年”、“建设精品年”、“塑造形象年”、“加强管理年”主题活动,将提升素质贯穿每个主题年全过程。对员工培训实行责任制,明确各单位、部门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加大员工内外培训力度。有多人次参加大专本科学历教育,多人次参加电视现场新闻大赛、数字电视培训、网络电视培训、副刊编辑、党务知识、印刷技术等新闻业务和经营管理的送外培训。规定外出培训人员必须撰写学习报告。有名印刷人员参加了设计、制版、印刷、装订等个岗位的技能鉴定。积极开展内部培训,一是成立专业学习组开展业务学习。根据工作和人员特点,量体裁衣,成立消息、编辑、通讯、摄影摄像、印刷与图片处理、通联等个专业学习组,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学习,提升业务技能。二是举办学习讲座。邀请公司党委组织处、物资供应处、北京等单位同志举办党务知识、电子商务、物资采购、数字化电视等讲座。中心内部电视专业人员讲授电视摄像机原理和摄像技术;编辑、记者走上讲台,讲思路、谈体会、讲问题、求计谋,讲授办报思路。三是开展导师带徒活动。新闻部门2名导师和5名徒弟、印刷厂3名导师和5名徒弟签订师徒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并将2%的效益工资纳入考核兑现,增强了双方的责任意识。通过问卷调查,大家普遍认为中心这项活动效果好、作用大。四是建立“学习日”制度。报纸编辑部将周三、电视部将周二、印刷厂将周一下午、鄯善记者将周四晚上作为“学习日”,组织全员开展业务和理论学习。

(五)加强人才引进、使用和管理。人力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近年来,中心十分重视人才的引进、使和用管理,每年根据发展目标,认真评估人力资源,专题研究人才引进工作,重点从新闻工作引进。但近年,中心每年引进的计划都全部落空,导致中心新闻人员一再短缺,出现断层和后继乏人现象,影响了中心的进一步发展。在使用和管理上,一是认真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不断讲企业发展形势、讲新闻工作重要意义,使大家认识到新闻工作在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增强干好新闻工作责任感、使命感。二是加强业务技能培训。通过开展“传帮带”和“导师带徒”活动、参加业务培训,提高了工作业务能力,也增强了工作自豪感。三是开展激励活动。中心设立新闻奖励基金和印刷精品奖励基金,进行重点奖励,激励新闻主营业务发展中的优秀记者、编辑、播音员(主持人)和经营创效有功人员、技术能手等优秀人才,鼓励大家写出精品新闻、精品版面、精品栏目(节目)、精品策划、精品工程、优质服务、优秀印刷产品等项目,不断促进优秀人才发展。

新闻学实习工作计划篇2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立足于资源共享、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加强高校新闻院系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机制,提高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水平,着力培养一批具有“正确立场、人民情怀、责任担当、传播创新”的新闻工作者队伍和新闻传播后备人才,为推进成都市新闻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二)共建任务

1.建立联合培养新闻传播人才机制

建立由成都市委宣传部领导,市教育局、市广新局,各区(市)县委宣传部、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天府新区成都片区科宣局,成都传媒集团、市广播电视台,市记协及各主流新闻单位等共同参与,成都学院组织实施的联合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机制,推动成都学院与新闻宣传单位在师资队伍、实践基地方面的共建,鼓励成都学院与境内外高水平大学开展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交流合作,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

2.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

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融入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引导师生始终坚持新闻工作党性原则,坚持正确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加强新闻职业精神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师生秉持新闻职业操守,履行新闻工作社会责任,增强做好党的新闻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3.加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按照更加注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统领、更加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更加注重职业道德培养、更加注重现代技术运用的原则,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三)共建内容

1.办学设计

结合现代媒体业的发展,顶层设计新闻学院的教育教学,努力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教育体系,推进成都市新闻传播人才的学业教育、继续教育和提高教育。切实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以满足支撑成都市作为首位城市,在领跑全川发展中对各级各类新闻传播人才的大量需求。

2.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结合学校自身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切实加强专业建设,完善培养计划,致力于把成都学院的新闻传播类相关专业建设成省级、市级普通高等院校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切实加强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积极引入媒体实战项目置换现有学校课程,推进实战型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力求在部级、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方面有新突破。在教材选用和编写中强化教学与教改建设,体现出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基础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系统性(职前职后一体化)、广泛性(学生涉猎的知识面)。学校加大投入,组织教师、行业专家合作编写出版培养成都市新闻传播人才的相关教材。

3.开展师资队伍建设

成都市委宣传部每年定期从新闻单位挑选10名优秀编辑记者到成都学院兼职或挂职任教,从成都学院选派10名骨干教师到新闻单位兼职或挂职1~2年,或到国内外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学习。派出单位在人员职级晋升、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每年推荐1~2名学界知名学者、业界知名专家、媒体精英、优秀从业人员到成都学院兼职授课或从教。引入“双导师”制,聘请业界导师和学校教师共同在选课、实习、撰写毕业论文、就业等方面指导学生,推进教学与行业的接轨,让学生与行业“零距离”接触,加强学生一线体验和业界专业训练。

4.推动资源共建共享

共建“成都市新闻传播研究中心”,开展新闻传播趋势研究,指导成都市新闻传播行业的实践。成立“成都市新闻传播培训中心”,开展新闻传播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共建实训、实习基地,成都学院与市新闻单位合作,共建5~10个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基地,积极建设校外实践平台,强化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从业技能。

5.构建评估机制

健全成都市委宣传部组织,市级相关单位、专家阅评组、市级媒体等多方参与的评估机制,对新闻学院开展的新闻工作者和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情况进行全面评估,确保办学效果。

(四)保障措施

1.组织领导

成立由成都市委宣传部牵头,相关市级单位、各区(市)县委宣传部、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天府新区成都片区科宣局、新闻媒体等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与成都学院共同参与的院务委员会;制定共建新闻学院章程,明确各方权利和责任,在多方面加强深度合作。院务委员会要发挥共建优势,加强和完善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领导机制建设,牢牢把握正确办学方向,积极统筹协调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为成都学院新闻学院实施新闻传播教育的创新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的提质升位、新闻传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智力支撑。

2.政策支持

成都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各相关单位给予成都学院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计划所需的相关配套政策支持。支持成都学院与新闻宣传单位的合作,建立联合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支持新闻学院师资队伍建设,鼓励高校与新闻宣传单位从业人员的互聘制度;支持参与“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新闻宣传单位与成都学院共同建立大学生校外实践平台。3.稳步推进。强化统筹,有序推进,根据各项工作特点,做好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方案、培养标准、培养计划、专业建设、师资引进工作规划,科学安排工作步骤,把握时间节点,确保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二、取得的主要经验

1.加强重视,凝聚共识,突出制度建设

组织机构是工作运行的平台,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是工作得以正常运行的有效保证。在新闻学院筹备前期,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学院高度重视新闻学院建设工作。成都市委宣传部成立了以副部长牵头,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新闻学院筹备工作组;成都学院在学校党委书记统筹安排下,成立了以主管副校长牵头,学校宣传部、教务处、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和艺术学院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小组。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学院在认真贯彻国家文件精神和中央、省、市思想宣传工作会议要求的基础上,双方结合地方新闻事业发展实际和学校新闻后备人才培养需求,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资源,互通有无,凝聚共识,有力有序推进新闻学院建设工作。在新闻学院筹备前期,双方在全面调研、研讨的基础上,详细规划了新闻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共建方案、领导小组、共建章程等。这些规章制度既考虑了国家的相关文件精神,又考虑了各级党委宣传思想工作的会议精神;既考虑了地方党委宣传部门的要求,又考虑了地方新闻事业发展的实际;既考虑了学校当前的自身条件,又考虑了今后新闻人才培养的长远需求。

2.找准定位,“计划”驱动,打造特色品牌

成都学院在主管副校长的组织下,先后多次召集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学单位负责人、各专业负责教师、学界和行业专家等召开了共建新闻学院研讨会。专家们根据学校的发展实际,学校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城市型综合大学的定位,并结合学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优势,从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培养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就校地共建新闻学院,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方案展开研讨,并形成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成都学院坚持以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为驱动,在办学设计、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资源共建共享方面等都有新突破,为培育、造就一批高素质新闻工作者和新闻传播后备人才,进一步推动成都市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有效保证。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学院在共建新闻学院,全面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过程中,既体现了国家的改革精神,符合国家的要求;又充分体现了成都特色、“成大”特色,将以共建新闻学院为契机,打造一批学界与业界的特色品牌。

3.汲取经验,追求卓越,推进改革创新

俗语说,采他山之石以攻玉,纳百家之长以厚己。国内一些重点高校在2013年已率先实施了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并形成了不少有益经验,并已取得了明显进展,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值得积极正视和借鉴。成都学院教务处、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多次向国内新闻传播学科知名院校进行调研,搜集了大量参考资料,汲取了国内知名院校在新闻学院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有益经验和主要做法,并将这些好经验、好做法融入到了成都学院新闻学院的各项制度中。成都学院在汲取这些好经验的基础上,力争顶层设计各项规章制度,逐步构建卓越新闻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全面推进新闻人才教育培养、地方新闻事业的改革创新。

新闻学实习工作计划篇3

二、要转变新闻指导性观念

新闻指导性是新闻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由国家计划配置,不由市场配置,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只是政府机关的附属物。没有自。在这种情况下,新闻指导性集中体现在代表政府部门指导企业强化计划观念上,新闻指导性呈“居高临下”的方式。显然,这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肯定是不行了。那么,今天应当如何发挥新闻指导性呢?一方面,新闻宣传要从指导企业按照计划生产和经营,转为引导企业面向市场,根据市场需要和市场规律调整生产和经营。要少做工作指导、生产指导和经营指导。多做思想引导、政策引导、市场信息引导。另一方面,新闻指导性要转化为一种舆论力量。靠事实本身的内在逻辑去影响受众(读者、听众、观众)的思考判断和选择。市场是变化多端的。企业也有千差万别,想用统一的工作和生产模式去指导,将会好心办坏事。因此。新闻只能在发挥传播、引导、审美、服务等功能时。把握舆论导向,体现新闻指导性,对广大受众做好思想引导、政策引导、信息引导、消费引导、审美引导和伦理道德引导,这本身就都包含着指导性。总之,我们要努力减少“居高临下”式的指手画脚,多一些贴近生活的市场新闻、信息新闻、经济新闻。寓指导性于服务性、引导性之中,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可听性和可视性。

三、要转变新闻时效性观念

新闻时效性,是新闻的重要特征之一。过去,我们虽然也讲时效性,但打开报纸、电视和收音机,我们所看到和听到的真正时效性强的报道并不多。我们有不少报道缺乏“今天”的信息。而被“昨天”、“前天”乃至上一个月的信息所充斥。特别是有些报纸。这类现象尤为突出。至于现场报道、同步报道更是少的可怜。这种情况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的需要,无法适应人们生活的快节奏,也无法适应越来越激烈的新闻竞争。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增强新闻时效性观念。

新闻学实习工作计划篇4

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要求高校切实转变办学思路,真正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自、教育部2013年联合推出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以来, 各省、市积极出台措施,加快部校共建的步伐。山西省按照、教育部要求,于2014年 6月由山西省委宣传部牵头,协同省教育厅,依托山西大学、山西传媒学院、山西日报报业集团、山西广播电视台,共建山西省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

山西传媒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作为“卓越计划”的主要受益单位之一,如何更好地利用部校共建的优势资源,利用新闻媒体在舆论导向、新闻实践、人才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依托共建协议,结合我省实际以及学校人才培养实际,研究在“卓越计划”背景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真正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实践技能,做到理论和实践结合,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一、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内涵

依据我院广播电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本专业着眼于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前景,培养能够在广播电视机构以及其他传媒、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采访、拍摄、编辑、出镜报道、评论等工作的广播电视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除了学习新闻学、传播学以及广播电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还要接受系统的广播电视新闻采、写、编、评等方面的实践训练,掌握从事广播电视工作的基本能力,同时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

具体来说,作为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要掌握电视新闻的拍摄、编辑、广播新闻节目制作等基本技能;要有从事新闻策划、采访、写作的核心能力;要掌握电视出镜报道的基本技能;要具备进行新闻评论的基本素质等。

二、培养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

要培养学生过硬的广播电视新闻“采写编评”的实践能力,要在课程实训、小学期集中实训、校内外实训等环节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和提高。

(一)课程实训

作为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核心课程,在电视新闻节目制作、广播新闻节目制作、电视采访与写作、广播电视评论、记者职业口语等课程的教学大纲中,加大实训课时的比例,强化实训环节的考核。如在《电视采访与写作》课程实训中,对于采访策划、采访准备、人物专访、事件性访问、消息写作、人物专题制作、事件性调查报道的制作等都进行专项实训。使学生在课内基本掌握电视新闻采访写作的必备技能。《记者职业口语》课内实训包括对新闻图片的描述训练、对新闻现场的描述训练、出镜报道实训等,通过这些实训,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对新闻事件出镜报道的技能。

(二)小学期集中实训

作为教学计划中一个重要实训环节,每年暑假开学后为期两周的小学期集中实训,既是对上一学年理论和实践教学的集中检验,也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根据专业核心课程安排,分别训练学生新闻图片摄影、社会实践调查、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等从事新闻报道所需的核心技能。

(三)校内、校外实训

除了教学计划安排的实训环节和实训内容,充分利用记者节、广电嘉年华等契机,并结合学院暑期三下乡等活动,安排、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外的实践活动和新闻报道,提升新闻报道的实战技能。

三、依托部校共建项目保障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适应行业对广播电视人才的需求,山西省部校共建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提供了重要保障。

(一)专业的师资保障

互派师资和人员是卓越计划项目的主要内容之一,部校共建项目实施以来,广播电视学专业共派出5位专业教师到山西日报报业集团、山西广播电视台挂职,通过媒体挂职,教师对行业一线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更清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对行业最新技术的发展、新的节目制作理念也有更深的感触,回到课堂就可以结合媒体实践经验进行教学。媒体挂职也是教师再学习的机会,教师带着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有目的地去实践和思考,对专业课程的讲授、实训内容的安排、实训考核的标准等有了新的认识。如近年选派讲授电视采访与写作、广播电视评论的老师到山西广播电视台挂职,教师在授课中就会结合媒体对新闻报道、新闻评论的实战要求,在实践训练环节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的实践能力更符合媒体一线对新闻人才的需求。

新闻学实习工作计划篇5

在传统教育观念中,老师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传授知识的方式是单向的、灌输式的。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不受重视。“教育要服务于学生”最重要的一点是,学生从教育对象转变为教育服务的对象,学校成为一个提供服务的主体,学生的需求就是学校和老师的服务内容,学校和老师应该把优质的服务提供给学生,体现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理念。

在这样的理念下,教育的主体是人,未来知识社会、学习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生活。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废除“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把考试分数当做唯一标准评判学生:树立“以学为本”、“教是为了不教”的观念,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主动构建自己知识与能力结构的自主性;强调学习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方法,学会独立思考,善于探索,保持对新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以及对问题的主动思考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在新闻工作中,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等业务能力都是专业技能。专业技能的培养既需要理论的指导,更需要实践的锻炼。从教学角度看,所谓实践锻炼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练习性(或模拟性)的,一是实习性的,前者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完成,后者通过在媒体单位的专业实习来体现。由于专业师资紧缺,加上教学工作的考核是以学时为计量单位,专业课教师在繁重教学任务的压力下,只好将本应有的大量练习性实践环节减少到最低限度。

再次是实验设备不足,动手机会太少。新闻传播是一个高科技支撑的领域,传媒的采、写、编、评、摄等业务活动已与现代传播科技密不可分,这就必然要求新闻教育要有充分的技术实验条件,以保障实验教学的需要。可是,目前国内大多数新闻院系都存在实验设备不足的问题,造成学生动手机会太少,得不到应有的模拟性实践锻炼。

据笔者了解,绝大多数院校新闻专业的教学计划,都没有“新闻作品选读”或“新闻文本研究”之类的课程,近年来才有少数院校开设“新闻作品评析”或“媒介批评”之类的课程,但仍然偏重于“理论性”的讲授。新闻系学生不研读新闻文本,这俨然成为新闻专业教育的“传统”。

新闻专业教育不研读新闻文本,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首先,从受教育的角度看,最好的学习是模仿,不研读新闻文本,就失去了系统学习中外新闻发展史上代表性文本的机会,特别是失去了观摩那些新闻精品的机会,难以让学生在头脑中建构起自己学习与借鉴的新闻范本。其次,新闻宣传是对现实生活的直接反映,优秀的新闻文本总是典型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某一值得关注的问题,不研读新闻文本,就不能通过新闻文本来深入分析与探求新闻与社会的互动关系,难以让学生积累起研究与观察社会问题的具体而生动的感性经验,提高观察与探究社会问题的能力。再次,从认识规律上说,一般是先有感性认识而后再向理性认识升华,不研读新闻文本,就会让包括新闻史论与新闻业务在内的各种理论性课程的教学显得既教条又生硬,难以有效地理论联系实际(新闻文本就是实际),并从而深刻领会新闻传播的内在规律。

也许有人会说,新闻文本结构简单,语境低度,语义封闭,语言明确,连社会上的一般人都看得懂,又何必要让学生去认真研读,甚至将新闻文本研讨作为课程计划与教学的重要内容。实际上尽管新闻文本明白如话,易于通晓,但这并不能成为新闻专业学生不研读文本的理由。对于中文专业的本科生来说,古今中外的大量文学作品,特别是现当代文学作品,不是也没有什么语言障碍吗,为什么中文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文学课程时要研读大量的文学文本呢?事实上,正是通过研读大量的文学文本,中文专业的学生才能对文学的内涵与规律、文学与人生、文学与社会、文学与历史等方方面面的认知领域,形成真切可感而又融会贯通的体认。简直不能想象,没有文学文本研读的中文专业教育会是什么样子。

因此,在当前的新闻专业教育改革中,有必要大力加强新闻文本的研读。其基本途径有二:一是开设专门的“新闻报道策划案例分析”或“中外新闻精品研究”之类的课程,让学生充分领略前辈与时贤在新闻实践中的创造智慧;二是改革采、写、编、评等新闻业务课程的教学,将新闻文本研读充实到有关课程教学之中,将理论性的讲授、文本性的研读、技能性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提高专业教育水平。

二、师生互动

当教学工作进行到三分之一时,笔者就开始采取学生主讲、集中讨论、笔者点评的教学模式,这是为了改变过去教师满堂灌、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况,而努力探索出一套开放式、多元化的创新式教学方法。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要及时了解学科前沿动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案,使案例分析教学尽可能与学科前沿信息相结合,使学生迅速捕捉到媒体前沿信息并分析研究。

美国新闻院系普遍强调任课教师要有新闻实践背景。如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认为,作为新闻学院的教师,不一定强求博士学位,但是必须要有从事新闻工作的经历。他们的老师都是一些在报社、电台、电视台等长期从事实际工作的、有业绩的新闻工作者。同时,他们还要有培养学生的能力,要能在大量的新闻实际能力培养的课程中,非常具体地、细致地、个别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与辅导。

目前,我国的新闻教育还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上,教师上课满堂灌,一本讲义,一只粉笔讲半天。学生只有被动的记笔记,不能自主地开展学习和讨论,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据调查,国内很多学生对教学方法不满意,有近半数学生认为大学新闻院系应进一步改革教学方法。

在最新的教学理念中,提倡以学生为中心,鼓励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参与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方法,以便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他们自主学习。这一点,国外院校已有成功的做法:例如,美国华盛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教授媒介管理(Media Management)课程时,任课教师一般提前把课程的内容、考试方法、考核要求、课程规划、参考文献、实践项目开列出来,供学生选修。教学方法上,教师通常使用的是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实践研究;在完成课程的要求上,学生必须通过讨论或者课堂演讲与其他同学分享思想,学习过程中要求必须从在位的媒介经理人那里获得第一手资料,开展对现实问题的调查研究,还必须提交专业的“项目报告”(Course Project Report)和研究结论陈述。

同时,新闻传播学应用性极强,需要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新闻院系应加强资金投入,不断更新现有的实验和教学设施,以硬件的改善推进教学改革,带动新型新闻人才的培养。正如台湾中国文化大学郑贞铭教授指出:“新闻传播教育不是廉价教育,就某个角度来看,新闻传播教育需要大量的投资,无论是优秀师资的延揽或是硬体设备的充实,都要有投资的观念,才能有第一流人才的出现。”

在传媒教学中,应尽可能地采用先进的数字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实现“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共享化、教学个体化、学习自主化、过程交互化、对象开放化、管理自动化”。在接受数字化教育时,学习是跳跃式的,而非传统教学的时序性,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课堂语言灌输式教学、缺少活力的状况,使课堂变得更加兴趣盎然,轻松活跃,学习效率将大大提高。

三、内外联动

近两年来,每到学期中间,笔者就把十多位业界的编辑、记者请到教学课堂上和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并收到了显著效果。笔者认为,思路还要开阔一些,眼光还要长远一些,我校新闻院系要加强与社会的合作,合作的方式有:

1.合办学校:高校与社会各种力量合办学校,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社会为学校提供财力援助,学校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这有点类似德国的记者学校,从大学毕业生中招生,带薪培训一年半,半年报纸杂志,半年实习,最后择优录用。据有关数据统计,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已有1000家公司同大约600所学校确立合作关系。

2.联办媒体:通过联办媒体的方式实质性的参与传播活动,使新闻专业师生有了自己的试验基地,实习设备,实习场所,各种新成果,新设想都可以在这些媒体中进行试验,使师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与此同时,媒体通过合作又补充了有生力量。

3.委托培训:新闻高校受企业、媒体之委托,专门为其培训有关的课程。新闻院校尤其是名牌院系具有进行人力资源培训和媒介研究的资源优势,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近几年来应深圳特区报业集团、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等邀请,组织过多次中层人员的集中培训,培训内容根据媒介的需要定制,聘请专家也由报社“点将”,教学过程中还配合对兄弟媒介的实地考察,很有实效。人大新闻学院还为外地一些媒介开设过硕士学位证书班,帮助在职的新闻从业人员完成更高的学历教育,这种“送上门”的教育方式得到了媒介的欢迎。

有鉴于此,笔者建议:(1)担任核心新闻理论、新闻业务课程的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新闻实践经验。如果一些学校师资暂时难于达到这一条件,则要求课程中至少不低于1/5总课时安排请校外新闻行业的资深新闻人士作有关讲座;(2)由学校党委宣传部门整合、协调校内有线电视台、广播站、校报、校刊等资源,与新闻传播院系共同规划实施核心新闻业务课程的教学实验,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尽可能使学生进入高校以后,从低年级开始,就能尽快进入角色,在干中学、学中干,在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中大量地得到新闻实践的锻炼,以便在高年级时,能以较强的理性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进入社会新闻传媒机构进行实习,也容易受到社会新闻传媒机构的欢迎;(3)在有条件的院校,应尽可能加大对新闻专业教学实验设备设施建设的投入。

参考文献

[1]蔡雯:《新闻策划与新闻资源开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倾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新闻学实习工作计划篇6

但是在我国的新闻教育中,职业规划教育却被忽视了。近几年来,新闻传播类专业院系在各大学快速增长,在招生方面大规模扩招,截至2005年上半年,全国各大院校新闻类专业点数量总计661个,比2004年增加200个,是2003年的2倍;全国新闻学类专业点的在校生人数在130,000以上,每年平均毕业32000人。那么,这些新闻学子毕业后将要就职的传媒市场的情况又如何呢?

目前,我国包括报刊、广播电视在内的传统新闻媒体总量约13000多家,而且近几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广电总局将坚持“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的方针,基本未审批创办新的媒体。这意味着,一段时间内传统新闻媒体将维持现有规模,数量上不会有大的增长,因而对新闻人才的需求将是有限的。从媒体来说,中央和各省市的大多数传媒已经组建了一支以中青年为主、学历层次比较高、知识结构比较合理的队伍,对记者、编辑工作本科毕业生的需求量已接近饱和。而且媒体的报道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因此为了提高报道质量,在招聘人才方面越来越倾向于专业多元化,新闻专业毕业生不再是媒体招聘的主要方向。

另外,目前新闻院校背离市场需求的教育模式使得它所培养的毕业生媒体不需要,而媒体需要的毕业生新闻院校又培养不了。当今的新闻媒体对于相对单一的采、编、播为主的人才逐渐失去兴趣,而越来越倾向于兼备节目策划经营、宣传销售、制片管理、市场运作为主的复合型人才,而这恰恰是我国高校新闻教育所欠缺的,这无疑加大了新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二、如何加强和改进高校职业规划教育

一个完备的、科学的、富于发展眼光的新闻教育体系应当有义务向学生告知有关职业规划的相关知识,帮助其树立起职业规划的意识,帮助其了解新闻传媒具体需要的人才标准以及相应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等,应该向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将职业发展与社会需求相关联、相契合的新闻规划教育。

1.高校要提高对职业规划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高校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学校的一件大事来抓,做好职业生涯机构的完善、课程的开设和咨询等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工作;通过校园网、校报、广播站、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竞赛等方式或活动宣传职业规划的内涵、意义和作用,借助“第二课堂”,利用寒暑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丰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经历。另外学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对不同的群体进行不同的指导,也就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具体需求分阶段进行。有关专家认为,对于大一新生,要通过教育让他们了解大学与中学的差异,明确上大学的目的,树立规范意识;大二学生则要开始进行职业探索,培养沟通、组织、团队合作等能力;大三学生面临选择,就该进行人际关系拓展训练及职业技能的进一步培养;大四学生的焦点是就业,就业政策、法律环境、求职技巧、就业压力疏导等应该成为这个时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点。

2.合理的职业规划教育的内容。高校新闻职业规划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把个人学习、个人发展与新闻传媒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新闻职业规划教育的核心就在于把学生的志向、兴趣、自我概念与传媒事业发展所提供的机遇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找到新闻传播专业学习与传媒市场发展的契合点。就新闻人才成长而言,职业规划就是通过人才自身的自我变革,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并自觉地进行自我调节、自我管理,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能动性,达到人才自我实现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双重目标。

新闻学实习工作计划篇7

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教育进入繁荣时期,办学专业点逐渐增多,招生规模成倍增长。但是受传统人才培养观念影响,长期以来我国新闻传播类专业教育理念滞后于媒体实践,普遍存在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严重制约人才培养效率。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于2013年6月份联合下发《关于加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计划,不断深化高等新闻传播教育综合改革,提高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质量;并且要求高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逐步推动新闻教学与新闻实践相结合。在此背景下,很多高校积极行动起来,与相关媒体机构建立紧密联系,构建校媒合作办学平台,探索校媒合作办学模式,以期培养出适应时展要求的高端新闻传播人才。

一、校媒合作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重要意义

1.灵活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新闻传播类专业的行业背景主要是各级各类媒体,随着信息与传播科技的发展,我国媒体行业出现了三种动态化发展趋势:一是传播技术现代化,视音频采录设备等更新换代速度加快,需要新闻工作者尽快学习适应;二是传播理念创意化,在媒体市场竞争日趋加剧的背景下,要想更多更好吸引受众注意力,必须在版面设计、节目策划等方面体现独到之处,需要新闻工作者具有极强的创意思路;三是传播平台网络化,网络深度介入新闻传播过程,新闻工作者在线索收集、内容制作、信息传播、效果反馈等方面越来越依赖网络平台。但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注重对专业教育进行总体规划设计等原因,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目标一旦确定下来便很难更改,加上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更新换代不及时,容易出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媒体行业标准动态化调整脱节的问题。校媒合作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可以促使高校紧密联系媒体行业发展动态,准确把握媒体行业标准变化情况,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为任课教师修正教学内容提供条件。

2.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目前,提高教育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中心任务。新闻传播类专业属于应用性极强的专业类型,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学生在学习中掌握采集、编辑、制作、创意等方面实践能力的高低,这就意味着高校在保证学生学好理论知识的前提下,需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力度。校媒合作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教学方式,打破了高校与媒体的界限,将实践教学环节推向新闻工作一线,促进实践教学与新闻工作有机融合。一方面,学生以“准新闻工作者”身份进入实战情境后,必须要按照媒体要求限时完成工作任务,需要调动在校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从课堂教学中的被动学习转换为实践情境中的主动思考;另一方面,学生在完成媒体给定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可以深入了解新闻工作所应当具备的知识素养和工作方法,切身感受自身差距并产生情绪感染,促使学生以更好的心理状态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

3.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效率。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长,就业工作已经成为高校核心工作之一。就新闻传播类专业而言,多年来全国媒体机构及就业岗位总量增长相对有限,每年数以十万计的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且有相当一部分不能实现对口就业,极大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效率。校媒合作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可以在高校学生就业方面达到三种效果:一是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广泛接触新闻工作,可以深入了解媒体行业人才需求方面的具体要求,及早建立良好就业意识;二是高校在媒体建立各种实践教学平台,为媒体充分了解高校人才培养情况创造条件,疏通了人才需求渠道,可以极大减少学生就业趋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实现“在哪实践学习,在哪实现就业”的理想目标;三是高校通过与媒体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对口就业后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为媒体后续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保障。

二、校媒合作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机制构成

1.组织领导机制。

高校应该积极主动与意欲合作的媒体机构取得联系,协商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依据实际情况设立具体工作目标。例如,嘉应学院与梅州广播电视台合作成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双方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高校与媒体共同培养人才,关键是要在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明确合作方式和各自任务,明晰双方分别承担的权利、责任与义务。构建目标清晰、程序合理、运行顺畅的组织领导机制,是开展校媒合作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前提条件,不仅可以保证人才培养的高效率,而且可以保证合作过程的常态化。

2.实践教学机制。

从高校方面来说,校媒合作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是一个实践教学过程,其目标应该是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广泛深入接触新闻工作,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动态化调整,着力丰富实践教学环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如何以程序化的方式保证实践教学水平成为校媒合作的关键问题。从目前情况来看,校媒合作办学体现实践教学程序化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走出去”,例如,浙江万里学院在与东南商报社合作中,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全程参与社区新闻报道、社区活动策划与执行、社区全媒体创新、非广告社区业务经营等活动;二是“请进来”,例如,上海外国语大学与新华社合作开办“多语种国际新闻人才特色班”,邀请多位有丰富国际新闻报道经历的记者、编辑讲学,力图让学生拥有国际化新闻报道视野;三是“环节化”,例如,山东财经大学与“搜狐焦点”泰安站签约建立学生实习基地,学生到四年级实习环节时可以选择进入该实习基地实习。新闻传播学科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实践教学是学科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基本手段。

3.内容生产机制。

从媒体方面来说,校媒合作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是一个内容生产过程,青年学生富有朝气并极具创造性,以各种方式参与到媒体新闻工作中,可以为媒体的内容生产带来新鲜元素。例如,吉林教育电视台选派部分领导干部、记者、编辑走入校园,担任客座教授、工作室负责人或双师型教师,指导学生拍摄制作电视节目,推出《校园新主播》等系列节目;北京电视台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共同发起“台校新人培养行动”,学生可以组队研发、策划并制作适用于北京电视台四大新媒体平台的原创媒介内容产品。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参与内容生产,可以极大扩展受众市场,产生立竿见影的效益。学生参与内容生产,实际上创造了另外一种非常富有创意的实践教学方式,即高校教学资源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创造的转变,教学方式从模拟训练到置身实践的转变等。

4.质量评价机制。

在校媒合作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过程中,如何构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是重要环节之一。从目前情况来看,校媒合作办学如何评价人才培养质量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评选优秀实习生,例如,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在每届学生毕业实习结束后,都会举行实习工作总结会,遴选并表彰在媒体实践学习中成绩优异的学生;二是发放合格证书,例如,重庆文理学院制定了《卓越采编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化考核办法》,注重将学生个人实践学习经历、成绩与现场笔试、面试考察相结合,凡符合规定者,由二级学院负责发放“重庆文理学院卓越新采编人才荣誉证书”;三是综合测试考核,例如,成都学院建立了由专家评阅组、新闻工作者等多方参与的评估机制,对相关专业开展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情况进行全面评估。有学者指出,评价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质量应该按照系统科学的反馈机制制定政策执行效果的评估反馈体系,指明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的重要性。

5.学术研究机制。

校媒合作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可以为校媒联合开展学术研究搭建良好平台。从高校方面来说,高校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媒体实践过程中触发问题意识,使得学术研究方向更有针对性。例如,三江学院曾与现代快报社合作举办“校媒联合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研讨会”,众多专家学者围绕传统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弊端、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等进行研讨。从媒体方面来说,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体制改革、内容创新、发展方向等问题需要厘清,可以充分利用高校学术资源予以指导。例如,华中科技大学与湖北经济频道合作成立“高校媒体双向论坛”,华中科技大学需要定期选派专家学者到湖北经视讲述国内外广播电视的新理论、新观点、新知识。

三、校媒合作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条件保障

1.协调学生媒体实践时间。

校媒合作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遇到的首要矛盾是时间资源分配问题,高校需要完成指令性教学任务,对学生和教师的时间安排有刚性要求,媒体需要完成规定报道任务,对新闻工作者的精力投入也有硬性规定。因此,校媒合作过程中如何有效取得学生、教师、新闻工作人员三者时间资源最大公约数成为基本条件。基于这个原因,在校媒合作洽谈中,双方需要达成以下共识:一是高校应该灵活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腾挪出专门用以参与媒体实践的时间;二是高校选定专门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应该有针对性地适当减少指导老师相关课程教学等方面工作任务;三是媒体选定新闻工作者担任指导老师,也应该有针对性地适当减少相关新闻报道任务,为学生参与媒体实践提供强力支持。

2.完善指导老师薪酬激励。

高校教师和新闻工作者联合担任学生媒体实践学习指导老师,在减少正常工作量的情况下,势必会影响到个人收入,因此建立校媒合作指导老师薪酬激励制度是必然选择。但是从目前部分校媒合作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案例来看,很多高校倾向于认为教师担任学生媒体实践学习指导老师是本职工作要求,很多媒体则倾向于认为新闻工作者担任学生媒体实践学习指导老师是单位信任的表现,双方都对指导老师薪酬问题讳莫如深。为保证校媒合作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机制的顺利运行,应该基于待遇分流原则,可以由高校方面负责按照相关标准妥善解决教师担任指导老师的薪酬,媒体方面负责按照相关标准认真考虑新闻工作人员担任指导老师的薪酬。

3.构建设备资源共享平台。

基于传播技术现代化的要求,学生在媒体实践学习中,电脑、照相机、摄像机、灯光设施、服装、道具、非线性编辑系统等设施是必备之物,如果过度挤占高校或者媒体的常规设备资源,势必会影响到高校日常课程教学或者媒体的日常新闻工作。因此,校媒合作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机制运行中,校媒双方应该借助多种渠道建设设备资源共享平台,例如,可以充分利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建立媒体实验中心,引入社会办学力量建立媒体信息中心,校媒双方出资建立媒体研发中心,等等。在当前网络深度介入新闻传播过程的背景下,新媒体传播已成未来发展趋势,所以建设校媒设备资源共享平台时,应该侧重考虑将传统专业技能和网络相结合,能够将报刊新闻、广播电视节目等融合成为在网络平台下展示的产品。

四、结语

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计划是培养未来高端新闻传播人才的客观要求,也是国家构建现代新闻事业的重大举措。有学者指出,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是教育机构与媒体机构共同的任务,需要对学生实践学习做出严密的定性与定量规划。因此,高校应该在当下蓬勃兴起的校媒合作模式下科学设计人才培养路径,从多个方面入手积极探索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机制,为我国现代新闻事业的稳步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叶信治.走出大学教学盲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2(19).

[2]王渊明.积极探索卓越传媒人才培养的新模式[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11).

[3]陈富祥.校媒合作:传媒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展望[J].甘肃教育,2013(24).

[4]马谛.校台合作,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创新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综述[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11).

新闻学实习工作计划篇8

在2012年9月教育部颁布实施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更名为广播电视学专业。更名后,广播电视学专业所涉及的领域比广播电视新闻学宽泛了一些。原来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主要针对媒体,但广播电视学就可涉及广播电视艺术、学术以及其相关领域。相应的,该专业的招生渠道也会拓宽,以后会逐渐招收一定的艺术生。与广播电视学最相近的专业是新闻学,不少人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容易将其弄混。下面,我们从这两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就业方向等方面进行比较。

简单来说,广播电视学专业注重广播电视技术的学习,而新闻学专业的学习比较偏重于文字方向。但是,这两个专业都非常注重实践,一般都会要求学生从大一的假期起,就进入各媒体、出版单位或宣传部门实习锻炼。

广播电视学是个学得比较杂,内容涉及比较广的专业。要求学生基本理解报纸、新闻、电视、广播一类的知识,可以用现代传播技术采、编、播新闻消息。该专业注重综合应用,注重电视新闻写作、新闻栏目编排和策划、现场口头报道与镜前采访、电视节目主持、网络新闻采编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以后可以在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从事媒体采访、编辑、策划、经纪、主持人工作。

新闻学则研究新闻信息及新闻事业的特点和规律、新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和作用。该专业主要针对的是新闻采集、编辑、播报,比如报社的记者,比较注重文字功底。该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主要是在报社、电台、电视台和通讯社等新闻媒体担任记者、编辑等职务,也可以去政府部门、宣传部门、新闻与出版单位、学校、大型企事业单位从事采编、公关策划和宣传工作,主要是偏文字的工作。

从开设的课程来看,新闻学专业的主要课程有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中外新闻史、新闻业务等。另外,新闻学专业对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和综合知识含量要求比较高,所以政治学、经济学方面的课程也会涉及。当然,英语和计算机更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课。广播电视学除了需要学习新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如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等基础学科,还需要涉猎的课程有广播电视技术基础、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新闻摄影、电视摄像、现场报道、电视编辑与制作、主持人节目、节目策划与编导等课程,还要接触一些电视媒体及电脑知识,如非线性编辑软件的使用。

院校推荐

关于这两个专业哪些高校比较好的问题,在新闻学界一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北人大,南复旦。”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是业界公认的新中国新闻事业重要的人才库、智囊库。该学院成立之初,许多新闻教育界的泰斗级人物过来执教。此外,由时任《人民日报》的副总编牵头,具备大量新闻实战经验的媒体志士也纷纷加入到该系的教学岗位中,师资雄厚。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中心,对于从事新闻工作、学习新闻或者研究新闻的人来说,这都是一个制高点。学生们的走向更偏向于官方的机关单位或者新闻媒体。在其他的传媒院系中,能跟中国人民大学旗鼓相当的便是复旦大学。复旦大学的新闻学院享有“记者摇篮”之称,在新闻学界流传着“复旦新闻馆,天下记者家”的美誉。该学院由上海市和复旦大学共建,这是中国新闻教育界的首创。毕业生主要活跃在一些传媒机构尤其是一些新兴的传媒干线上。

其实,中国传媒大学、浙江大学、暨南大学、厦门大学也是赫赫有名。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或强调特色,或打造品牌的优势院校,比如: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新闻大篷车”阳光课堂直接将新闻采写实践的触角深入到楼兰古城、内蒙古的额尔吉纳沙尘暴源头、斯里兰卡、太行山老区等地,注重实用,定位职业教育;华中科技大学的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主打网络新闻学品牌,成为武汉地区第一家大学新闻教育机构;武汉大学新闻学院将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课程知识学习列入培养计划,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开办“体育新闻”,培养体育记者、编辑、主持人、解说员、评论员、媒介公关或信息主管,以及体育节目策划、体育设计、体育赛事与体育组织营销等方面的人才;中国政法大学定位“法制新闻”,以法学为依托,以法制新闻为专业方向,以培养专业的法制新闻人才为目标,注重法学和新闻学的交叉和结合,专业设置具有专门性和复合型特点;西南财经大学依托学校财经学科优势和财经人文背景,首开经济新闻方向。

新闻学VS传播学

相似指数:

新闻学曾是传播学的前身与源头之一,传播学形成独立的学科以后,与新闻学形成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关系。目前,中国的传播学已成为21世纪的朝阳学科与基础学科,那么它与新闻学相比,又有着怎样的区别呢?

新闻学主要研究新闻媒介内部的规律,以新闻事业、新闻工作作为学习研究的重点,可以说它只研究新闻媒介。报纸的四大块――新闻、评论、广告、副刊,它主要研究前两块。广告研究近几年才起步,副刊只略微涉及;至于电视,只研究其新闻部分,60%以上的娱乐节目不属于新闻学的研究范畴;广播亦然。传播学则研究媒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关注的是包含新闻、广告、公关宣传在内的一切传播活动,侧重于研究分析传播的控制、媒介、受众、内容、效果。它对报纸、网络、户外、电视、广播、杂志这六大媒介的全部内容都研究,与新闻学相比,领域要开阔得多。

新闻学以古老的“报学”研究为基础,偏重于微观研究、局部研究和单向研究;传播学以新兴学科的知识为基础,侧重于宏观研究、整体研究和双向研究。新闻学的研究对象是新闻信息的现象;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传播活动的现象。新闻学是具体科学的研究,对传播学研究有提供材料、充实内容的作用;传播学是一般科学的研究,对新闻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有规范、指导的作用。总的来说,新闻学是报刊新闻时代的产物,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养成,是一种“术”的研究;传播学是电子新闻时代的产物,侧重于理论研究,乃是一种“学”的研究。

传播学处在多种学科的边缘,它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政治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学科有着诸多联系,彼此相互影响,互相渗透。传播学像其他的社会科学一样,并不会教你一项具体的技艺,只是为你打开一扇窗,提供不同的视野和思路,让你看得更高、更深、更远、更接近真相。传播学给予你的高度会让你受益无穷。如果你当记者,你不会沦为“新闻民工”,或是新闻流水线上的一颗螺丝钉。因为,洞悉了受众心理的奥秘,创造出流行的文化产品就轻而易举了。(推荐高校: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

就业

就所学内容来说,传播学比新闻学更侧重于理论,对社会学以及社科理论的涉猎更广,新闻学侧重于实践,有新闻单位的实习经历很重要。因此,一般来说,新闻单位、文化单位、报社等相关单位,会倾向于要新闻学的学生。大的公关公司、广告公司、大型企业,会倾向于招聘传播学专业的学生去从事文化经济活动策划、计算机网络课件开发制作等相关工作。

此外,传播学专业的学生还可以从事各种专职社会性传播活动的工作,比如各种文字和新传播技术信息作品的创作工作,进入新闻与出版机构、网络媒体、政府部门、学校、企事业单位,从事数字媒介内容的表达、创意、管理和营销工作,或者在教育与研究机构从事有关新闻传播的学术研究及教学工作。

网络与新媒体VS数字出版

相似指数:

伴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新闻传播报道又多了一个新的媒介――互联网。而数字出版的快速发展,涌现出了各种数字出版物和数字阅读载体,使得人们的阅读模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新闻传播学也在传统的专业设置上进行了拓展,以顺应信息化、数字化的社会发展趋势。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和数字出版专业正是在这样的趋势之下产生的,二者都是新闻传播学体系内新增的特设专业,都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和流媒体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专业。那么这两个专业到底学些什么?主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又有何区别呢?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和数字出版专业虽然都是信息化时代产生的特设专业,但是两者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前者主要是培养具有计算机应用、网页设计与制作、电视电声制作技术以及电子设备维护等方面的创新型传媒人才;后者则更加侧重于培养出版发行、内容编辑等相关方面的数字出版人才。但是不管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还是数字出版专业,就现在的发展形势看,国家现有的政策是非常支持的,为其就业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后盾,行业前景相当可观。

新媒体是指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触摸媒体等。从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名称设置可以看出,这是一门实践性、专业性非常强的专业。该专业课程主要分为四大块:英语能力、网络新媒体的专业技能、新闻报道的业务基础和社会人文科学知识。其中,前两者是培养的重点。该专业正是以网络新媒体为媒介的新闻传播,对于网络新媒体的技术掌握也是必需的,所以该专业会很注重培养学生具备多媒体新闻制作、数据库与媒体信息处理、电视电声系统音视频技术、专业网页制作以及管理和维护现代电子设备的能力。(推荐高校:中国传媒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

从就业方向上看,由于未来各行各业都会涉及网络与新媒体,所以学生的就业面很宽泛:

(1)在门户网站、搜索网站、新闻网站、数据库服务、数字出版、电子商务、数字内容服务、网络公司等互联网信息服务及新媒体单位从事产品开发、信息编辑、项目策划、服务推广、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实务和研究工作。

(2)在政府部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从事媒体计划、网站开发设计、信息服务与管理、信息监测与风险管理、对外宣传效果分析及应用等方面的实务、管理和研究工作。

(3)在数字通信、固网通信、移动通信、多媒体通信等信息服务企业从事产品和服务的规划和开发、项目策划、推广和运营、监测管理等方面工作。

新闻学实习工作计划篇9

师资建设上引进博士5名,海外留学硕士人员1人,硕士学历管理人员2人,青年教师在职考取博士1人,获博士学位和在读博士师资人数继续保持在教师总数的50%左右。

2、初步建成互补型、复合型的国际新闻专业师资团队

培养传媒产业市场所需的复合型人才也需要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的教师。我院新闻学(国际新闻)专业近年引入的教师均有复合型知识背景,教师本科、研究生跨专业就读比例达到80%,有英语背景教师比例占到30%;同时引入毕业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师1名。

3、进一步优化了高学历、重基础、尚实用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团队

我院汉语言文学教学团队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占到90%,年底前出站博士后将达到30%。打造出一支科研成果丰富、教学效果满意度较高的教学科研团队。

三、学科建设上完成新闻和汉语言文学专业分设四个特色化方向的教改方案、新增广告学专业开始招生、完成二学位设计方案和硕士一级学科方案,拟申请的以跨文化传播为特色的传播学专业申报方案经7次修改最终完成定稿

1、建成汉语言文学(文化创意)、汉语言文学(涉外文秘)、新闻学(网络新闻)、新闻学(国际新闻)四个特色化专业方向,塑造竞争力强的高端特色人才

为建设“人有我特”、就业率高的专业,我院瞄准细分市场,汉语言文学、新闻学专业分别设计了就业前景好、应用价值大的特色化方向。各方向一、二年级专业基础课相同,高年级分别开设含6门左右课程的方向性特色课程群。学生可据个人兴趣选修其中任何一个。我院已完成以上特色化方向培养方案,组织专家完成了论证,*年顺利按新方案招生。

2、设计并成功申办了就业前景好、特色鲜明的广告学(会展策划)本科专业

我院经深入调研后,聘请广告界巨擘、厦大博导陈培爱等教授及业界著名人士指导,成功申办广告学(会展策划)本科专业。该专业培养的会展设计师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06年10个新职业中排首位。从需求角度看,环渤海经济区域乃至全国会展经济发展迅速,为以会展策划为方向的广告学专业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就供给来看,目前全国开设广告学专业的70余所院校均未将会展策划作为培养特色。我院设立的该专业,旨在培养外语基础扎实、能胜任国际会展工作、纯熟掌握会展策划运作、展牌展板设计与印制等专业技能、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广告专业人才。就业前景良好。

3、国际合作办学取得新突破,除与韩国“3+1”项目外,在校领导牵线搭桥下与日本城西大学成功开办广告学中日2+2合作项目班,高考咨询备受青睐,使我校跻身为少数国内广告学专业与国外合作办学的院校之一;同时支持韩国孔子学院建设获肯定,援外教师得以续签。

4、完成汉语言文学(涉外文秘)和新闻学(国际新闻)第二学位培养方案设计

鉴于文化创意和传媒产业的巨大发展空间,我院及时与校领导和相关部门沟通,在深入调研后设计完成了汉语言文学(涉外文秘)和新闻学(国际新闻)第二学位培养方案。

5、在研究生部领导下我院承担中国语言文学硕士一级学科授予单位申报工作,经五易其稿目前已完成质量较高的方案设计工作。

四、实践教学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建成央视七套等15个实习就业基地,我院学生参与了全国农运会、农交会等大型活动报道,业绩突出;05级新闻学(国际新闻)专业同学实习获得累累硕果,共计在省一级党报等媒体公开发表稿件500多篇,其中30%为瞄准重大社会问题的深度报道;同时启动赴美实习新项目;在学校大力支持下,我院组织专业教师经深入调研设计完成的新闻广告实验室建设方案获批,总计投资80万元,现在正处建设中,下学期即可投入使用

我院根据学校相关文件设计了全套实习方案,包括毕业实习教学大纲、毕业实习教学计划、毕业实习报告书等,系列制度创新包括:

1、实习教学建立了严密的组织管理体系。我院成立实习指导小组,制定了指导教师责任细则;院系、实习接受单位、学生家庭三者齐抓共管。为此设计了实习单位接洽意向书、实习单位接收表(限期回执)、含10个打分项目的实习生考绩表;并制作了家长通知单,将实习单位详情告知家长,督促家长及时联系学生,保证实习教学安全优质完成。

2、创造性地设计了一系列实习教学质量指标。我院毕业实习成绩由实习单位量化评价、实习报告、实习作品三部分构成,其中实习作品占权重最大。以此引导学生将重心调至文字载体类新闻稿件和摄影、电视节目编辑等数字媒体作品以及媒介经营与管理报告等专业作品上来,着力培育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3、以央视七套为代表,建立了15个高层次实习就业基地,成功向央视七套选派12名实习生,该批同学在报道全国农运会、农交会等重大活动中业绩突出,展示出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功底,深得实习单位好评。

4、我院*年启动的赴美实习项目,共有4名学生参与,效果良好。学生通过该项目,拓展了国际视野,体验了美国式工作与生活方式,并与众多国际学生交流各国文化。回国之后每人都提交了中英文各一份的项目报告,展现了各自的收获并提出了自己将来的发展计划。

五、毕业论文管理方面制定了《*外国语学院汉文化传播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实施细则(修订稿)》,做到了一系列制度创新,并深入贯彻,效果良好

六、*年10月,我院黄媛媛、*老师基本功大赛获佳绩,黄媛媛老师还被选拔赴*市参加*市第九届高校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获优秀奖。以大赛为契机在学院内开展多达5次的预选赛产生的衍生效应,也较大幅度提升了全院教学质量。

???

七、科研上又获得丰收

为了支持学校科研工作的发展,提高全院教师的学术水平,向全院教师强调了科研的意义,并从组织上对项目申报、论著出版等进行大力支持,使全院在岗的14名教师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1、申报省部级项目1项,结项2项(市教委、省各一项)

2、获*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一项

3、不完全统计人均超过1.5篇

4、出版专著、教材2部

八、在学院党政领导下,在院团委精心组织下学生工作和就业工作喜获丰收。

1、学生工作方面:结合我院专业特色,大力营造传统文化氛围;举办“成长导航”班导师学业指导沙龙活动;创建“师生科研团队”。院团委我院学生参与各种赛事,捷报频传,共获得市级以上活动奖项15项;一年多年来我院学生另还获得国家奖学金2人、国家励志奖学金26人、*市政府奖学金1人、*市三好学生1人、住友商事奖学金1人;3名毕业生参加“西部计划”,赴甘肃省服务;参加女足世界杯、北京奥运、达沃斯论坛志愿服务12人;暑期“赴武清区杨村镇育才小学”支教社会实践路队连续第三年获得*市优秀实践路队称号。

⑴、弘扬传统文化,展现华夏文明。汉文化传播学院在滨海校区成功推出传统文化展示系列活动,“中国玉文化”、“茶文化”、“紫砂文化”、“篆刻艺术”讲座,作为我院传统文化展示系列的重要部分,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汉学院的教师、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并肩负着继承与传播的历史重任。传统文化展示深化了同学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拓宽了同学们的视野、积淀了文化素养、丰富了课余生活,真正起到了“汉文化传播”的效果。

⑵、举办“成长导航”班导师学业指导沙龙活动。“班导师辅导员学业学术指导沙龙”,是我院几年来坚持开展的常项工作之一,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调整和完善。其宗旨是学业指导、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思想交流。该活动特点主要体现为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学生实践之总结,强调师生互动和思想交流。三年来,班导师学业指导沙龙活动已经举办50余场讲座,深受学生的欢迎,已成为我院的特色品牌活动。

⑶、创建“师生科研团队”。今年我院创建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师生科研团队”活动,旨在提升本科生的科研意识,锻炼科研、创新实践能力。共有14名教师提出了自己的课题,并由学生自主选择参与研究,为学生的专业科研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闻学实习工作计划篇10

本局还制定和完善了《三项制度》、《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新闻工作人员守则》、《广播电视编辑记者基本职责》、《节目播出制度》以及各岗位的目标任务、考核办法等等,使每一位职工都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要求及奖罚办法,强化了岗位目标的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队伍的素质和战斗力进一步提高,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有了保证。

二、宣传导向正确,为我县经济社会提速发展提供舆论支持

本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宣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为主线,以推进富裕*县、文化*县、生态*县、平安*县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为重点,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做好宣传报道。截至今年6底,本台广播电视台播出新闻1200条,上广西电视台36条,上梧州市电视台165条。

为更好地发挥党和政府的喉舌作用,广播电视台在宣传报道方面进行了创新,使节目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一)注重宣传报道的策划工作,提高节目的质量

为了从总体上把握好舆论导向,在宣传报道方面进行了创新,注重了节目的策划。每月由总编室制订宣传要点、重点,遇重大事情,总编室还要制订宣传方案。如配合县计划生育宣传活动,策划了“计划生育千万家”报道方案,还组织策划了“效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清洁工程”、“三大会战”等等宣传报道方案。新闻部围绕要点、重点、方案采拍新闻,使节目质量进一步提高。

(二)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

广播电视台紧紧围绕县委、政府的各项中心工作,先后推出了一系列相关报道。

在机关效能建设方面,做好转变干部作风、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宣传报道策划,作风效能建设的宣传基本按照县宣传方案推进,组织了讨论话题报道,主题实践活动报道,最多播出的一天有3条稿件。深入乡村宣传报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报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服务农村、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好做法。

在计生工作宣传方面,在新闻节目里开设人口与计生专栏(与县计生局合办),每周播出计生新闻5篇以上,对有指导意义的计生新闻要点评。图文电视每天上午安排播出人口与计生相关内容的图文5分钟以上。具体内容为计生政策、计生科学知识、公民观念、社会关爱。

为配合做好城乡清洁工程工作的开展,提高全民文明卫生意识,县电视台组织力量,宣传报道清洁工程开展情况的报道,对一些做得好的典型以及工作做得差的单位应运用对比手法,以消息、记者评述、点评、百姓见闻、百姓议论等体裁,真正引起社会重视。在新闻节目里开辟城乡清洁工程专栏,每晚城乡清洁工程新闻5条以上。

继续开展“三大会战”的宣传。主要抓住新一年各个项目的新突破,新的面貌,新的举措。围绕我县公路交通建设大会战做好文章,对潭太路、容*路等省际公路以及洛湛铁路建设进展进行全景式报道,对乡镇公路建设进行全面报道。

招商引资报道继续加大宣传报道力度,重点组织策划几个工业招商项目报道;组织策划报道我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相关部门创新工作方式,把握住这一好时机,掀起新一轮工业大会战和招商引资高潮。组织一批有力度和有深度的工业建设和招商引资稿件。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办法,加快我县工作发展。

为弘扬先进,树立楷模,电视台开辟了专栏《真情诉说楷模足迹》,分十集播出魏德宏的先进事迹,并深入报道我县各行各业学习先进赶先进的情况。据统计,本台播出有关魏德宏的报道30篇以上,市台播出8篇,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促进学先进活动的深入开展。

(三)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县在外界的影响力。

为了使对外宣传工作再上新台阶,电视台把上上级媒体的稿件任务落实到每个记者,明确责任、奖罚分明,同时强调记者队伍要不断改进作风、文风,提高新闻报道的整体水平,积极挖掘县委县政府工作的新亮点,及时组织稿件上送上级电视台。每月底公布稿件采用情况,激励先进、督促后进。截至今年6月底,上区电视台稿件30条,上梧州市电视台稿件165条。

(四)办活专题,提高收视率

按照专题活台原则和“三贴近”的宣传工作要求,情系百姓民生,积极为党委政府鼓与呼,挖掘摄制播出了“一号工程开工”、“规划免疫”、“两基达标建设”、“党支部+科技特派员”、“农村党员大培训”、“人民好公仆——魏德宏”等社会热点题材的专题,奏响了时代强音,丰富了荧屏,收到了较好的社会宣传效果。

三、协助挂钩乡镇,做好计划生育及新农村建设指导工作

根据县委县政府的要求,本局派足人员到挂钩乡镇和平镇做好计划生育、农村指导等工作。上半年支持3000元和平镇搞计生工作,捐书200册、捐款6000元支持和平一中的“两基”迎国检工作。

四、存在问题

1、采编播人员不足,影响宣传报道工作的顺利开展

新闻部现有在编的采编播人员6人,另从教育系统借调3名同志担任采编工作。本局还缺1名男主持人、2名女主持、4名记者。

2、局经济困难,影响正常运转

广电网络整合后,收入大大减少,网络存量返还又要用于偿还网络债务,局难以正常运转。

下半年主要工作

一、政治理论学习方面

继续组织职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学习魏德宏的先进事迹等,进一步提高职工的政治理论素质。继续做好效能建设第三阶段的整改工作。

二、宣传报道方面

1、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特别是对全县开展“三大会战”、计生等活动进行重点宣传,为我县经济社会提速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新闻学实习工作计划篇11

3、推进“走、转、改”,提升采编效果。陆续开辟“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身边人、感动事”、“生活服务台”等新闻专栏,将深入群众、转变作风、改进文风的要求体现到各项宣传报道中。组织开展经常化、制度化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先后邀请福建卫视新闻主编等从新闻写作、摄影技艺、节目策划等为采编人员作“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业务培训专题讲座。选派多名记者赴福建电视台新闻中心跟班学习,不断地提高采编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通联稿件质量。

1、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发展。围绕六大文化产业项目推进中侨文化传媒公司运营发展,即文化创意产业园、电视栏目/电影策划制作、移动互联网终端、自有媒体建设、知名卫视媒体、全国性品牌活动策划。拓展活动策划方向业务,今年成功举办了20__年全国沙滩排球发巡回赛(__站)比赛、第二届童谣大赛、第三届电视舞蹈大赛、第二届人居文化节。截至到10月份,中桥传媒总收入为995.4万元(其中电视收入8__.7万元、广播广告收入182.7万元)。

2、电影产业创收能力继续优化。截止到十一月底,共放映农村公益电影3908场,提前一个月完成全年计划;放映社区公益电影392场,提前一个月完成全年计划。创收方面稳步提升,__电影公司截止到11月底,创收__0多万元,预计全年创收__0万元;全市4家民营影院总收入达3300多万元。

3、传媒大厦建设稳步推进。__传媒大厦是20__年__市重点项目,是我市广部门实现“十二五”跨越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强大推动力。今年以来,我局已完成立项、方案设计等前期工作。

1、开展全员技能培训。特定全年培训规划,多次邀请各级电视台

、专业院校专家到我局举办专题讲座,组织中层以上干部参加__市委组织部举办的干部学堂培训(__期)以及工勤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其中:参加上级培训256人次,本单位举行培训班42次,参加培训735人次)。2、参与片区改建。在紫帽片区改造建设中,我局主要负责紫帽镇塘头村第六村民小组的安征迁工作,涉及被征迁户82户,房屋102宗。在动迁中,局领导坚持一线靠前指挥,通过“增”动迁力量,先后抽调25名干部职工充实动迁队伍;“强”业务技能,在内部开设“业务讲堂”,提高动迁干部的业务熟悉水平;“细”站队分析,做好调查摸底工作,落实好“一户一策”;“勤”入户解读,坚持“五加二、白加黑、晴加雨”,入户为群众解读方案,算经济账,对群众用心,与群众交心。在提前批签约时段,完成了71.57%的签约率(累计签约房屋73幢,协议90份),高于紫帽片区总体61055%的签约率。

3、丰富机关单位文化。充分利用楼道、走廊、电梯、墙壁、电子显示屏等显著位置,设立宣传栏和公益广告栏,积极营造机关文化氛围;开展广播电视业务论文证文比赛活动,提升广播电视一线新闻工作者的业务能力;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观看反腐倡廉电教片、参观推进惩防体系建设成果展等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修订完善考勤管理规定、效能问责实施细则等制度,并严格执行,确保机关管理有序,运转正常,塑造制度化、规范化、学习型、节约型机关形像。

20__年,我局将继续积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整合资源,周密安排,及时策划,切实发挥党委、政府的喉舌作用,突出抓好宣传造势、氛围营造、舆论引导工作,力求宣传工作与中心工作无缝对接,着力提高舆论引导水平,为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一是做强自办节目。树立新闻立台理念,做强《__新闻》、《新闻天天报》、《晚间在线》、《感动__》等自办节目,力求宣传工作与中心工作无缝对接。二是推进创新创优。继续实施精品战略,打造1—2档优秀栏目,推动节目创新新创优;充分发挥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合作的优势,提升节目质量,通过打造品牌广播节目,提升侨乡之声整体影响力。

新闻学实习工作计划篇12

一、基本情况

____成立于1998年5月,由____石油报社、____电视台、《中国石油报》____记者站组成。主要担负着企业新闻宣传、对外报道以及印刷等职能。

中心现设报纸编辑部采访科、报纸编辑部编辑科、电视新闻采编科、数字电视科、《中国石油报》____记者站、网络新闻部、印刷厂、广告发行部8个基层;总编办公室、综合办公室2个科室。

截止20__年1月底,中心劳动用工总量92人。其中,合同化员工74人,在岗73人(外借3人),内部退养员工1人;70人中,从事新闻47人,电视播控2人,印刷11人、广告发行2人,综合管理8人。

市场化用工18人,统一招聘的职工子女9人,从事新闻3人,印刷6人;外用工9人,全部从事印刷工作。

专业技术人员63人,其中副高级2人,中级25人,初级35人。

设4个党支部,8个党小组,党员48人。

二、主要业务

(一)《____石油报》。创刊于1991年7月,1996年1月更名为《____石油报》,20__年11月获国内统一刊号。对开四版周三刊,彩色印刷。自办发行,每期发行量120__份。20__年4月25日,率先在中国石油系统和新疆开通《____石油报》数字报纸。《____石油报》创刊以来,坚持企业化服务、特色化创新的办报方针,贴近生产生活,服务油田大众,自我锤炼,提升实力,打造精品,创出美誉,办报治社水平不断提高,被评为首届全国石油石化先进新闻宣传单位。累计获得省部级奖180多项。20__年,《____石油报》荣获自治区第23届地州市级报纸印刷质量精品奖。20__年,《____石油报》获自治区“双十佳”报纸、自治区第24届地州市级报纸印刷质量优质品奖。

(二)____有线电视台。1996年7月建台。自办1套综合新闻频道,开设《____新闻》、《____周刊》、《中国石油报道》、《天气预报》、《电视剧场》、《专题片展播》等栏目。近年来,采制的电视新闻和专题节目在中央电视台、新疆电视台播出50多条。连续10年被评为《中国石油报道》优秀组织单位,获首届全国石油石化优秀电视台称号。累计获得省部级奖140多项。

(三)《中国石油报》____记者站。1991年12月成立,实行中国石油报社和油田公司双重管理,是油田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和阵地。建站以来,共在《中国石油报》刊发稿件4000多篇,近几年年均见报稿件400篇以上,列中国石油各企事业单位前茅。记者站连续11年获得中国石油报社“先进记者站”、“模范记者站”称号。

(四)网络新闻。20__年2月,在袁明生总经理指示下,将____信息网图片新闻宣传由信息产业处划归____管理。主要开设热点新闻、勘探开发、企业文化、和谐____等专栏。

(五)印刷业务及媒体经营。在哈密、鄯善设两个印刷生产点,承印报纸和企业书刊材料,是为油田提供优质服务的经营实体。拥有新疆新闻出版局印刷经营许可证,现有对开四色印刷机、对开单色印刷机、激光照排机、一体化速印机等设备20余台套,年经营收入600余万元。开展报纸、电视、户外广告制作与。

第二部分 主要工作

近几年,____认真贯彻落实油田公司、矿区服务事业部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工作精神,精心制定和实施“十一五”发展规划,扎实开展“提升素质年”、“建设精品年”、“塑造形象年”、“加强管理年”主题活动,不断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保证了中心新闻和经营管理持续健康发展,为油田企业和谐稳定提供了强劲的文化力支持。

(一)制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规划。按照油田公司和矿区服务事业部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优秀年轻管理人才培养选拔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结合中心“十一五”发展规划,制订《____“十一五”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就新闻专业、经营管理和印刷操作三支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总体目标、保障措施作出了规划。结合年度目标任务,中心制定培训计划,精心实施,扎实推进,保证了中心发展需要。

(二)加强

规章制度的制定和落实。进一步完善了《____员工请(销)假及管理办法》、《____工作人员差旅费报销管理办法》、《____市场化用工管理实施细则》、《____市场化用工工资待遇制度实施细则》、《____20__年内部业绩管理及考核办法》,加强队伍管理。为充分调动新闻编采人员工作积极性,鼓励新闻采编人员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勇于开拓,为新闻事业的发展多做贡献。制定《电视编辑考核办法》、《电视记者考核办法》、《报纸编辑考核办法》、《报纸记者考核办法》、《印刷质量管理办法》等制度、办法,在职工大会表决通过。通过严考核、硬兑现,有效地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

(三)业务清理工作圆满完成。根据矿区“关于开展业务评估工作的通知”精神及油田公司相关要求,中心高度重视,成立领导小组,积极稳妥地开展工作,由原来的27名市场化员工,减为现在的18名,圆满完成业务清理任务。

(四)加强员工队伍培训。20__年以来,中心扎实开展“提升素质年”、“建设精品年”、“塑造形象年”、“加强管理年”主题活动,将提升素质贯穿每个主题年全过程。对员工培训实行责任制,明确各单位、部门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加大员工内外培训力度。有10多人次参加大专本科学历教育,200多人次参加电视现场新闻大赛、数字电视培训、网络电视培训、副刊编辑、党务知识、印刷技术等新闻业务和经营管理的送外培训。规定外出培训人员必须撰写学习报告。有17名印刷人员参加了设计、制版、印刷、装订等4个岗位的技能鉴定。

积极开展内部培训,一是成立专业学习组开展业务学习。根据工作和人员特点,量体裁衣,成立消息、编辑、通讯、摄影摄像、印刷与图片处理、通联等8个专业学习组,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学习,提升业务技能。二是举办学习讲座。邀请公司党委组织处、物资供应处、北京等单位同志举办党务知识、电子商务、物资采购、数字化电视等讲座。中心内部电视专业人员讲授电视摄像机原理和摄像技术;编辑、记者走上讲台,讲思路、谈体会、讲问题、求计谋,讲授办报思路。三是开展导师带徒活动。新闻部门12名导师和15名徒弟、印刷厂3名导师和5名徒弟签订师徒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并将20%的效益工资纳入考核兑现,增强了双方的责任意识。通过问卷调查,大家普遍认为中心这项活动效果好、作用大。四是建立“学习日”制度。报纸编辑部将周三、电视部将周二、印刷厂将周一下午、鄯善记者将周四晚上作为“学习日”,组织全员开展业务和理论学习。

(五)加强人才引进、使用和管理。人力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近年来,中心十分重视人才的引进、使和用管理,每年根据发展目标,认真评估人力资源,专题研究人才引进工作,重点从新闻工作引进。但近年,中心每年引进的计划都全部落空,导致中心新闻人员一再短缺,出现断层和后继乏人现象,影响了中心的进一步发展。

在使用和管理上,一是认真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不断讲企业发展形势、讲新闻工作重要意义,使大家认识到新闻工作在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增强干好新闻工作责任感、使命感。二是加强业务技能培训。通过开展“传帮带”和“导师带徒”活动、参加业务培训,提高了工作业务能力,也增强了工作自豪感。三是开展激励活动。中心设立新闻奖励基金和印刷精品奖励基金,进行重点奖励,激励新闻主营业务发展中的优秀记者、编辑、播音员(主持人)和经营创效有功人员、技术能手等优秀人才,鼓励大家写出精品新闻、精品版面、精品栏目(节目)、精品策划、精品工程、优质服务、优秀印刷产品等项目,不断促进优秀人才发展。

(六)问题及建议

1.专业人员短缺。近年来,____先后有10名新闻采编人员支援到了指挥部机关、公司机关等单位。但是,从20__年起,中心大学毕业生计划都没有得到落实,没有分进1名毕业生。____业务不断扩大,网络新闻部成立后,仅是划转了业务,而没有划转人员。最近,按照集团公司要求,公司还要在____信息网上开通网络电视,这一业务也需要3人来完成,更进一步加剧了人员紧张状态。

印刷厂也同样存在着人员严重不足问题。印刷厂共有合同化用工10人,队伍结构年龄偏大,排版、制版、装订等岗位的5名女同志已接近退休年龄,即将出现传统工艺、技术绝活断层问题。随着公司印刷业务归口管理,印刷工作量不断增加,人员紧张矛盾日益突出。

新闻学实习工作计划篇13

Explora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Private Colleges' Journalism Specialty

ZHI Hui

(Wuhan Donghu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212)

Abstract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is a complete set of theory of teaching structure and its specific operational mode of teaching activities for journalism specialty talent training goals. For short established time of private colleges and single source of funds,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of journalism specialty is lack of design in overall, no features, non-security, and the shortage of qualified teachers, which has affected the cultivation quality of talent and restrained the growth of the applied talent. From target, content, guarantee mechanism etc, discuss the method of building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of private colleges' journalism specialty.

Key words private colleges; journalism specialty;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1 民办高校新闻学实践教学的现状

民办高校建校时间较短,资金来源单一。不少仍然是独立学院,沿用着所依托的公立院校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没有特色,师资力量匮乏,影响了人才的培养质量, 制约了应用型人才的成长。具体存在以下问题:

(1)实践教学体系缺乏整体设计。新闻学专业需要一整套从简入繁、由理及用的实践教学方案,涵盖广博的理论素养的培养及全面而专业的实践技术的训练。 大多数民办高校的新闻学专业也教授采、写、编、评等基本业务,但仅仅是散落于不同学期的几门课程,彼此独立;教师教学模式单一,内容案例过于老套,往往新闻写作的课程上完了,学生依然不太会写稿子。有的专业课请的是资深的摄影记者讲授,但由于三本的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自觉性差,往往让学生出去拍东西,学生随意敷衍,到了最后交几张照片应付差事。学生虽然寒暑假都在外面实习,但由于媒体实习的学生众多,单个学生训练的机会太少,再加上又是三本的学生,带实习的老师也不太重视。

(2)实践教学缺乏保障。新闻采编设备投入成本较高,不少民办高校摄像摄影器材都使用多年,几近淘汰;且数量有限,学生只能分为多个小组轮流使用。硬件设施好一些的学校,有专业的演播厅、摄影棚、编辑室,但是只在上课时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开放,周末及晚上学生都不能使用,学生实训的时间非常有限。实验室的实验员仅限于设备管理和人员登记,工资待遇不如教师,所以即便有操作仪器的能力也不愿意指导学生。学校虽然都签约有实习基地,但可接收的学生一般最多不超过5个,杯水车薪,大部分学生都自行寻找实习单位。学生到毕业时忙于找工作或考研,毕业论文流于形式。

(3)双师型教师匮乏。由于待遇及发展等诸多问题,民办高校“双师型” 教师引进困难。带学生校外实践,涉及交通、安全等诸多问题,待遇低责任大,不少教师只喜欢上理论课。教师的薪酬标准与职称挂钩,教师忙于发论文、搞项目、评职称,疏于顾及自身实践能力的锻炼,几年下来,离媒体行业实际的工作流程越来越远。不少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不稳定,甚至大量依赖“外援”;年青教师生活负担重,私人事情多,对专业知识的更新和学习有限。

2 民办高校新闻学专业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策略与方法

(1)搭建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对于三本院校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定位在理论上要高于高职高专,在实践上要强于公立院校,这决定了民办高校培养的是有一定理论基础的“技术全能”的媒体人才。实践教学体系要有特色、有目标、有实效,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符合三本学生实际情况的培养模式,笔者在此推荐“2+1+1”模式,学生在大一、大二期间应该学会采写编评的基本技巧,在大三期间应该自由选择主攻方向,如果想进网络媒体,则可以选修“网络新闻制作”、“图片与图形后期处理”等课程,并要求考计算机等级证书;如果想进电视媒体,则可以选修“电视节目编辑与制作”、“电视节目策划”、“电视片头设计”等课程;如果想进广播电台,则可以选修“广播节目编辑与制作”、“音乐欣赏”等课程;想进纸质媒体的学生可以选修“新闻与艺术摄影”、“新闻写作与评论”等课程,时间都在大三上学期,下学期可去相对应的媒体实习,避开暑期的实践高峰,实习实训紧密结合,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四则可以让学生专注于考研或是毕业作品设计,以学生创作的毕业作品代替七拼八凑的毕业(下转第129页)(上接第92页)论文,将是对此实践教学体系的完美收官。民办高校面向市场,应该充分发挥自由创新的优势,敢于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以学生成才为目的,以教学改革为契机, 制订新的人才培养计划, 突出实践教学, 开展实践教学理论研究, 确保实践教学水平提高, 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构建新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应该包括课内实训、课程实践、综合实践、媒体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创新学分等环节。课内实训是指在大一期间,所上的“新闻写作”、“新闻采访”、“新闻评论”等课程中,在课堂内完成的基本写作和评论任务;课程实践是指在大二期间,在“新闻摄影”、“新闻编辑”、“电视节目编辑与制作”等课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实验室完成的实践任务,主要培训拍摄、后期编辑等实践技能;综合实践是指在“2+1+1”模式中,学生在大三上学期,进一步学习某一方面的媒体从业技能时,所进行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媒体实习是指大三下学期学生在自主选择的新闻媒体、企事业单位、广告公关公司等单位进行的实践活动;毕业实习是指无意考研的学生为了进入某一媒体从大四上学期就可以在完成相应课程的情况下提前进入媒体实习工作;毕业设计是指学生在大四下学期独立完成的电视片、系列图片、系列广播节目、系列深入报道等作品,体现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学分是指学生在第二课堂、学术活动、社会知名媒体上发表作品并获奖而获得的学分。各门课程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重点,确保学生在环环相扣逐步深入的教学过程中学有所获,实现培养目标。

(3)强健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没有一支年龄、职称、性别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再好的课程体系都要大打折扣。学校应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鼓励理论教学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型,提供学习机会,丰富实践教学经验。同时,学校可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全方位、多渠道地开拓实习实践基地,针对三本院校的特点,主攻地市级、区县级媒体,制定相应的实习计划,确保学生在实习中取得实效。最后,要完善实践教学的质量考核机制,对每个环节的实践都要有严格而规范的实施细则和考评标准,使教师和学生都能有章可循;且要改革教师的薪酬体系,提高实践教学指导的相应待遇,激励教师发挥能动作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