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人文素养教育论文实用13篇

人文素养教育论文
人文素养教育论文篇1

二、国学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路径

(一)改革教学内容体系,增设国学课程高职院校可根据实际,调整教学内容体系,增设国学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养。1、在教学内容上坚持主题教学。即对一部国学著作不作泛泛空讲,而是选取一个主题深度解读。例如,教师讲解《论语》时可重点讲“君子之道”,讲解《道德经》时重点讲“自然之道”。这样,学生才会理解得深、记忆得牢。2、在教学方法上注入现代元素。即教师在讲授国学时尽量避免单纯的理论灌输,要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引入现实事件作为典型案例,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展示图片、播放视频,以优化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所在。例如,在讲授孔子生平时,可配合播放电影《孔子》片段,让学生形象地了解“鲁国三桓”等历史知识和事件。3、在成绩考核上强调知识素质并重。学生的国学课成绩可由四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20%;自选项目成绩(演讲、背诵、课外人文知识三个项目任选一)占20%;期末考试占30%;学生养成素质表现占30%。这种考核结构,导向明确,知识和素质并重,引导学生既关注学习知识,更重视行业实践,潜移默化中提升人文素养。

(二)加强课外实践体验,传承国学技艺国学教育路径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须重视课外实践环节,只有课内和课外互补,理论和实践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在体会中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升华,才能真正实现“知行合一”的育人宗旨。1、组建国学社团。社团是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兴趣爱好、锻造能力技艺的主要阵地,也是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亮点。学校可结合自身特点,组建国学社团,社团下面分类设置协会,指定专人负责,并组织开展相关实践活动。例如,指导国学社团成员组成国学演讲团,在各班级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巡回宣讲;指导书法协会成员开展书法大赛、绘画协会成员开展国画比赛等活动。2、确定“国学月”。把每年端午节所在的月份定为学校“国学月”,集中开展弘扬国学内容的诵读、演讲、辩论、知识竞赛等国学实践活动。例如,借鉴中央电视台热播、深受学生喜爱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组织学生开展国学技艺比赛,如汉字听写大赛、学经典朗诵大赛、唐诗宋词背诵比赛等,推动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提升。3、定期举办国学讲堂。国学经典所蕴含的哲学智慧对于净化学生心灵、规范人的品性、提升道德品质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名家的国学讲堂,如同精美的文化大餐,可以使学生在精神上得到滋养和享受。高职院校可以不定期邀请国学专家来校举办讲座、读书论坛和互动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国学修身。4、开辟国学阅览室。国学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由国学教育的受体变成自觉的主体,进一步提升人文修养。为了浓郁校园国学学习氛围,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在图书馆内开辟专门阵地,成立国学阅览室,让学生主动走进阅览室,汲取国学营养。阅览室陈列内容可按史学名著、考古发现、历史事件、地理典籍、文学名家、诗文总集、古典名著、古今楹联、书法名家、绘画流派、医学养生等内容分类。鉴于高职学生的特点,阅览室图书管理员应选择具有一定国学水平的教工担任,及时向学生提供必要的阅读指导。

(三)借助互联网平台,传递国学正能量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已把我们带入了互联网时代。网络教育目前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其覆盖范围之广、渗透力之强是传统课堂教学所无法企及的。因此,高职院校要顺应时展,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国学教育。通过构建网络平台,开辟国学专栏,激发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便利性,并自觉继承和弘扬传统美德。

(四)注重反馈强化,提升国学素养国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增长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和技艺,提升人文素养。在国学教育的实施路径上需要有一套健全的考核评价机制,来检测和强化国学教育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效应。首先,要有激励举措。对在国学教育实施中组织落实好、主动创新多的部门给予表彰奖励;对国学技艺掌握好、国学实践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个人给予通报表扬。其次,要有约束机制。对日常表现欠佳、人文素质偏低的现象和行为,要作为反面教材,拿到国学课堂上进行讨论,让学生认真反思,集中批判,触及思想,然后改之。第三,要持续强化提升。在推进国学教育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学期为时间单元定期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情况进行跟踪检测。这种动态检测,既要有横向比较数据(实施国学教育与没有实施国学教育的校与校之间、班与班之间),更要有纵向比较数据(学校内部推进国学教育前后对比、学生个人接受国学教育前后素质变化对比)。通过对这些比较数据的分析,可以评判某个时期的国学教育质量,以积累经验,修正不足,推动学生人文素养持续提升。

三、实施国学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条件保障

高职院校实施国学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由某个部门单独完成。只有全校上下凝聚共识,长期坚持,才能收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终极目的。

(一)加强领导,成立专门机构为了切实加强对国学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学校应成立“国学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这一专门机构,负责领导全校国学教育工作的开展。领导小组组长应有校长担任,分管教学和学生工作的副校长担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国学教育办公室,办公室可设在教务处内,由教务处处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其主要职责是拟定学校国学教育实施方案,协调部署全校的国学教育工作。

人文素养教育论文篇2

这是强化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培养的关键。文学是民族文化的魂魄,中国古代文学披露的是华夏民族的精气神、炎黄子孙的奋斗史、华夏江山的正气歌,其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财富。古代文学教学内容要彰显人文素质的精华。既要固守文化传承,使古代文学的精华得以继承和发扬,培养深厚的人文底蕴,还要强化古代文学中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古代文人提出众多创新思想:“守旧无功”“质疑问难”“濯去旧见以来新意”“不泥古”等。古代文学中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精神上的根基和文化价值取向,古代文学把创新作为新型人文人才的培养目标,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与时俱进。更要关注情商教育,培养现代人文精神。提升思想境界,发展健康个性,塑造健全人格,使之成为学生面对社会压力、人生挫折的动力源泉。

三、建设师资队伍

教师是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导,师者深厚的人文素质储备,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师者应具有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底蕴,融文学、史学、哲学、艺术、审美、天文、地理等各领域为一炉,以敏锐深邃的时代感受,形成对生命、对生活、对社会的独特体悟。教师的人文素养,便是教之内功、师之根本。师资队伍建设,要注意师资来源,应尽量从本校现有的授课教师中挑选,个别的可外聘;师资培训,可采取校内、校外两种方式。从事必修课和专业课讲授的教师可参加校外举办的高级培训班或培训中心的学习。一般的授课教师要参加校内普通培训班的学习,以了解人文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内容、基本方法等知识,提高全体教师的人文素养和教育水平。

四、营造文化氛围

重视社会实践环节,拓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空间。校园环境的文化氛围,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培养具有强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开展多元文化活动,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塑造,个性得到发展,精神得到升华。如请专家学者作系列人文讲座或学术报告,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以校报、校园网和广播站为载体,开设人文教育专栏,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空间;建立人文社团,如新闻、文学、楹联、艺术等协会或社团;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包括开展古典名著读书报告会、经典诵读和演讲比赛等活动。老师还应充分利用现有的空间来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使学生从中学习知识、开阔视野、美化心灵、娱乐身心,是培养学生人文底蕴、塑造学生人文情怀的有效途径。

人文素养教育论文篇3

一、几个基本概念的确定及其内涵

1.科学与科学素质。“科学”一词源于中世纪拉丁文scientia,其本意是“学问”、“知识”。英文写作science,意思为知识。一直到12世纪初,宇宙论者威廉在西方对“科学”理解的基础上,首次明确提出“科学是知识”的思想。此后,人们普遍认为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我国古代的学术由儒家教育思想统一,没有形成一定的科学概念体系,主要表现为实用技术学科。1989年我国出版的《辞海》中这样写到: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顾明远1989年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把“科学”一词解释为“描述、解释和预言现实世界的过程和现象,揭示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表述”。由此可见,在我国普遍认为科学是形式化的知识,从整体上看是对科学的一种静态的理解。“科学素养”一词的英文为science Literacy。 Literacy有两个不同的含义。一个是指有学养,有学识,跟学者有关;另一个是指能够书写,能够阅读,有文化,对象是一般的普通大众。国内的看法认为科学素养是指在接受一定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发展所需的基本品质和能力,诸如科学情感、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思维、实践意识、应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2 .人文与人文精神。在我国古代,人文包括诗、书、礼、乐、春秋,它是与以自然为对象的文化现象相对的,如“人文”与“天文”。而人文精神泛指使人为人的一切活动所折射的那种精神气质,它概括并包括了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

3.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与科学的发展几乎是同步进行的。而西方的人文教育起源于古希腊的博雅教育,其内容包括文理两个方面。科学教育是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的教育,以发展学生认识与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为目的,教人辨别客观事实,发现客观规律并运用之以满足人的物质需要。人文教育以传授人文知识为基础,并将其内化为人文精神,以发展学生认识与处理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物我关系的能力为目的,它用一定的价值标准帮助学生去树立、改造自己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发展一定的道德情感,审美能力,合作精神等,并指导自己的行为朝向合人道、合规律、合人类共同利益的方向发展。

二、化学科学教育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人文教育是以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为主的一种人性和教养的教育,是一种以人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为终极目标的教育。实际上,在化学教育和教学中存在着极为丰富的人文内涵。那么如何具体地在化学科学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也就是说,化学科学教育中人文素养教育的培养通过哪些具体途径呢?主要途径有三个:1.从课程改革出发,加强人文教育的内容;2.从教材改革出发,挖掘其潜隐的人文底蕴;3.从人文环境出发,发挥隐形课程的作用。

三、人文素养教育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进入21世纪,创新精神教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特别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的提升,使化学教师面临着崭新的挑战。“振兴21世纪教育的根本在于教师”,只有教师拥有了良好的自身素质,才能担负起培养21世纪全面发展人才的重担。这里着重探讨新世纪化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时所需的素质要求。

人文素养教育论文篇4

2.加大人文素养教育学习与培训,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学科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教师是人文素养教育的第一要素,是教育活动的关键和主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只有提高教师的人文精神,才能将这一精神传递给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一方面应将高职院校教师的人文素养相关内容纳入他们继续教育的范畴,从制度上给予规范和保障,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学习和考核,并与教师考评与职称评定挂钩,从而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应积极开展人文社科类讲座、培训、研讨会等,定期对教师进行人文素养教育。

3.教师人文素养的自我提升。

教师教书育人的每一个环节,一言一行,都会体现出他的人文素养,教师对学生有示范榜样的作用,学生往往对老师怀有敬畏和崇拜之心,生活中有意无意会模仿老师,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但是,人文素养的养成并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教师本人自发、主动地去培养,需要将人文知识内化为潜在意识,外化为外在行为。第一,重视终身学习,与时俱进。广大高职院校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学会学习,善于读书,研修人文经典,掌握必要的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美学和伦理学等人文知识,提高文化底蕴,并在不断开展的素质教育实践中,潜心钻研,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第二,教学上,以培养学生德智体和知情意的共生共长为目标,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能力及健全的人格,教学内容上要基于教材,又要超越教材,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

职业院校人文素养教育只有在一个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管理下才能得到更深入的发展,才能培养适合时展、合乎社会要求的学生。

1.重建教育理念,明确职业院校培养目标,确立人文素养教育的地位。

培养怎样的人是教育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一直过分追求升学率、就业率,在职业院校中体现为通过职业教育为受教育者提供一项技能,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一直忽视教育的隐。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要求来看,教育的本质更多的应是其隐,通过对受教育者潜移默化的教育来实现其全面发展。因此,职业院校应该纠正长期以来的只培养某一方面专长的培养目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把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知人文素养,既具人文素养又有科学精神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根本任务,使受教育者成为名副其实的全面发展的人。明确了职业院校教育的目标,从而要确立人文素养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人文素养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有效开展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实质性步骤。同时,加强人文素养教育也是改革教育思想、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重要探索和重要思索。重建教育理念,明确职业院校培养目标,树立人文素养教育的地位,这是改变教育现状的第一步,只有先从思想上重视,才能最终落实到行动上。

2.构建和完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

职业院校长期以来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使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限制,应该从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和人文素养教育的价值出发,构建和完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职业院校人文素养教育课程的设置应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本院校的实际情况,既要保障人文素养教育课程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又要考虑开课教师和学生的现状,同时还要兼顾特色院校和不同专业的特殊性及现实可操作性。职业院校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宜从显性和隐性课程这两个方面入手,其中显性课程主要包括文化素养、审美情趣、社会科学与人文知识讲座这四大块课程,而隐性课程是那些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主要涉及校园文化建设和一些课余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不是只设置就可以,还要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提高人文学科的比重、实施经典阅读、开展网络课程等方式来深化人文素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指校园物质文化(生产设备、校园环境、标志性建筑、雕塑等)、行为文化(校风、教风、班风)、制度文化(教学、科研等管理制度)、精神文化(学校的历史传统、人文精神、共同价值观、办学风格等)。课余活动主要是有特色的校园社团活动、深入的社会实践活动等。职业院校应该同时构建和完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体系,以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教育论文篇5

大家知道,黄冈中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如果我们只是依靠这个“百年老字号”的牌子,靠着“祖传秘方”过日子,那么恐怕难以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就拿今年的高考来说吧,湖北省理科高考前十名,黄冈中学就有两名;湖北省文科高考前20名,黄冈中学也占有两名;总分600分以上的人数,湖北省7000余人,黄冈中学有252人。就是说,湖北省每25个600分以上的学生,黄冈中学就有一个。从2002年开始,黄冈中学连续三次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些不能只靠“祖传秘方”,那靠的是什么呢?

教育在市场经济时代,很难避免被“看不见的手,拎着耳朵走”。人文精神的失落,职业疲劳,是办学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长期贫困的公众,一旦有了致富的空间,便会产生一种暴发的心态:治学想一夜成名,经商图一夕暴富,从政愿一步登天。这种心态带来的结果就是出现短期行为:急功近利,耐不住寂寞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守不住清贫。

如何引导老师不只考虑眼前的利益,而更加关注今后的发展?不只追求物质利益,更要建设精神家园,获得人生的升华?不是盲目地跟随时尚和潮流,而要坚持知识分子特有的价值判断?

我认为,一个老师吃点苦、受点累不要紧,有所失,定有所得。只要精神不倒,总会得到社会的加倍回报。有两句咏粉笔的诗:“近黑仍然白,冰心不染尘。”这正是教师执着守望精神家园的一种形象写照 。

1.志向和人生

孔子和他的弟子颜渊、季路有一段对话:

子曰:“盍各言尔志?”何不各自说说你们的志向?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我愿意把自己的车马、衣服拿出来与朋友分享,用破了也不会抱怨。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我愿意做到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夸大自己的功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希望听先生您的志向。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说,我的志向是使老年人得到安逸,使朋友得到信任,使青年得到关怀。

他们的对话,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独善其身”和“兼济天下”的人文情怀。黄冈中学传承了这一精神,给予学校教职员工以诚挚关怀。黄冈中学的人文关怀,不仅体现在规章制度上,更有一份具有心理约束力的感情契约。既有心动,又有行动。如给七十岁老教师做祝寿会,给青年教师送生日礼物,定期给全校教职员检查身体,把他们的血型、血压……一一记录在册。这样做,使老教师过得舒心,有安全感;使中年教师重任在肩、有所作为,有成就感;使青年教师得到关怀,健康成长,有使命感。

学校就应该像一座大熔炉,有一个宽松的环境,提倡兼容并包。柏林大学神学教授费尔巴哈大反神学,教育部想开除他,身为国教教主的威廉三世犹豫再三,最后干脆将他调离神学院,调到哲学系。

像所有充满活力的学校一样,黄冈中学也颇具包容性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倡“三个尊重”、“三个宽容”。 既尊重那些志同道合者,弘扬团队合作精神,也宽容那些特立独行者,提倡兼容并包;既尊重那些虚心好学、谨言慎行的人,也宽容那些学术上的狂妄者,以宽广的胸怀容纳人;既尊重那些成功者,也宽容那些失败者,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尊重人,就是要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工作。我们对教师的要求:有指标,但不压指标;有比较,但不盲目攀比;有紧迫感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但不浮躁。这样做使得教师在黄冈中学工作既有紧迫感,也有安全感,更有成就感。

2.成名与成家

成名就是造就自己,使自己享受快乐;成家则是造就别人,使大家分享快乐。金钱不一定换来名誉,财富不一定换来尊严。这就是一个有成就的教师,虽然工作辛苦,钱也不多,但同样感到幸福和快乐的重要原因。甚至可以说,造就别人,桃李满天下带来的精神愉悦是任何物质享受都无法替代的。

教育家具有以下人格特征:目标明确,甚至有些痴迷;行为执着,有时魂牵梦绕,甚至达到超越时空,与天地神交的境界。一个被称为促进数学实现历史性转折的法国数学家笛卡尔,曾经做了三个奇怪的梦。后来他对人说,他的梦就像一把打开自然宝库的钥匙。这把钥匙是什么?笛卡尔没说。“连做梦都在想”——笛卡尔坐标几何,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由于教师的工作性质、特点不同,学校应该为教师创造一个安静、和谐的环境,让教师全神贯注地去进行创造性的工作。

黄冈中学之所以不断取得新的成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名师辈出,其中的杰出代表就是前国家代主席董必武。学校现有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人,省部级专家6人,先后有37人被评为特级教师,现在职在岗的特级教师有14位。正是以这些优秀教师为代表的广大教师艰苦的、创造性的劳动才打造出黄冈中学这个教育品牌。

3.物质与精神

提倡教师传承精神文明,也不忽视建设物质文明。聪明的领导者知道,虽然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活动都可以得到内心的满足,但内心的满足代替不了家庭的生计,经济上的窘迫会影响教师的情绪。因此,学校在政策允许条件下,不断提高教师的待遇,重大节假日对教师进行慰问,对工作取得良好业绩的个人和单位进行物质奖励,这也是传承并弘扬人文精神的举措之一。

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既要有人文精神,又要有科学素养。要有科学素养,首先必须打下坚实的科学知识基础。

1.基础与高度

孔子说:“绘事后素”。什么意思?绘画前,先要有白色的底子,然后才能绘画。只有具有良好的质地,才能进行锦上添花的加工,才能绘出美妙的图画。

如果一个教育工作者只想做大题目,而不愿意打基础,这样成功的可能性就比较小,而一事无成的可能性就比较大。我这样说,不是不要做大题目,而是说只有做了若干小题目,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获取了智慧,才能做出大题目,甚至做出一些看似不能做出的题目。相反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如果不重视基础,只注意做大题目,做着做着,感觉越来越不顺手,效果越来越差,越来越做不下去了。原因在哪里?在于基础不牢。著名的哈佛大学1978年提出的要求是四个字:“回到基础。”

2.跟随与超越

有一则寓言,说的是麻雀和蝙蝠的故事。麻雀是白天活动的鸟类,忙了一天,晚上该睡觉了。而蝙蝠是晚上活动的动物,晚上起飞。蝙蝠晚上起飞,被麻雀看到了,以为现在的新潮是晚上飞,于是跟着蝙蝠一起飞,这样飞来飞去,麻雀哪能经得起这样的折腾。这则寓言说明:不能不顾条件,忽视特性。如果只有跟随,不会超越,将难以成功。物理学上量子力学的发现令人深思。其发现者普朗克在临毕业前,他的导师问他:“你毕业以后准备干什么?”普朗克未假思索,就跟导师说,毕业后研究物理学。因为他学的就是物理学,而他的导师是当时欧洲最著名的物理学家,不研究物理学,那干什么呢?结果他的导师的话却大出普朗克的意料。导师说:物理学牛顿已经研究完了,你还有什么可研究的?就是因为导师的这句话,使得他在发现量子力学的时候,一直犹豫:到底是真正发现了新的现象,还是陷入了谬误?而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觉得自己是陷入了谬误,而不是发现了新的领域。他的导师的那句话对他的影响太深了。你们想想看,这个阻力来自何方?是已有世界图景的阻力。他的导师给他一个世界图景,这个世界图景就是牛顿物理学的图景。这个图景把世界的事物都描绘完了,还能做什么?但事实上呢,并非如此!

北宋文学家苏轼认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比如说,我们站在欧几里德空间,就难以接受非欧几何!在我们生活的三维空间里,如果点A比点B高,点B比点C高,那么点A一定比点C高。这就是欧几里德空间的传递性。在非欧几里德空间,就不一定正确了,情形不是这样。如图所示。点A比点B高,点B比点C高,这时不是点A比点C高,而是点C比点A高!

所以,要创新就要突破现有的思维模式和框架,就要有开放的形象思维。科学发现,最可贵的灵感是直觉。即使以抽象思维著称的数学,也是直觉先于逻辑。逻辑是证明的工具,直觉是发现的工具。黄冈中学一向提倡学生具有“两不”、“三敢”的精神,即“不迷信、不追星”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敢于向资料说不、敢于向老师说不、敢于向教材说不”,让学生大胆想象,小心论证。

3.传承与创新

古代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三个弟子向他请教如何选择女朋友。苏格拉底让他们沿着长满鲜花的小路,不回头的一直往前寻找,从中摘取一朵最大的花,然后回来。第一个学生走了一段,看见一朵大花就摘了回来,交给老师。第二个学生不急于摘,走着走着,总觉得花不够大,一直走到尽头,大的错过了,只好在最后遇到的花中摘取了一朵,回来也交给了老师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第三个学生边走边看,走到中间,选择了一朵最大的花,摘了回来,交给了老师。如何选择女朋友?苏格拉底是想告诉学生:一是选择女友不要性急,不能急于求成。二是不要七挑八选,挑花了眼,错过了机会,“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三是要学会比较,不失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这个例子的真实性已无从考证,其科学性也值得推敲。对于传统文化,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思考,按照“概率论”的观点,路旁的花,从第一朵开始直到最后一朵,哪一朵都可能是最大的,不见得中间一朵最大,这是一个等概率事件。就是说,每一朵都有可能是最大的花。三个弟子中摘到最大的花,是一种机遇,数学上叫随机事件。用通常的话说,是一种运气,这里是“桃花运”,问题是看谁走“桃花运”。

再举一个例子,《红楼梦》中,有一回写到香菱学诗,香菱对王维送行诗中的两句:“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发出赞叹。说“白”和“青”两字看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两个字,字字千钧。到底在理不在理?道理在哪里?香菱没说。她说不说得出道理来?我觉得说不出来,即使是香菱的老师——大观园里的才情小姐、大诗人林黛玉也未必说得清楚。或者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要说清楚,需要用到光学知识:散射光的强度与入射光的波长的4次方成反比。波长越长,穿透性就越强;波长越短,越容易被散射。红光的波长最长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穿透性最强。依次是橙、黄、绿、蓝、青、紫,波长一个比一个短。所以交通信号灯是红的,就因为穿透性强,容易识别。早晚的太阳,与地平面的倾斜角度小,穿越大气层的距离长,波长短的被散射,所以早晚的太阳我们看到的主色调是红色。太阳照在水面上,被水反射而映入眼帘(距离短),合在一起形成白色,这就是“日落江湖白”的光学解释。“潮来天地青”这句诗,是诗人的大胆想象,还是真实生活的写照?是神来之笔,还是暗合科学道理,在这里不再赘述。

唐朝诗人王维由于所处时代的限制,虽然不了解光学,但他以诗人敏锐的眼光和对生活的深入体验,发现了独特的生活现象,从而使诗句蕴含了朴素的科学思想。文学和科学交融,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并重,应该是教育者应有的知识基础和思维品质。

人文素养教育论文篇6

一、认真分析语文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养因素。

苏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蕴涵着人文精神,通过塑造生动的艺术形象来感染人,让人的精神世界得以净化。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教材认真分析,把教材中的人文精神挖掘出来,启发学生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文情感和人文意识。

1.反复品读,体验文本的人文内涵。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课文,去体味课文中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在讲析那些优美的文章时,教师要善于抓住那些精彩的段落或者语句,引导学生去品味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进而受到人文精神的感染。[1]

比如在讲八年级上册的《背影》一课时,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买橘子”这一个场景上。我引导着学生从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情及“我”的心理感受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学生们经过了反复品读之后,都被这浓浓的父爱感染了。有些同学还在读后感中这样写道:我的爸爸妈妈也和朱自清的父亲一样爱着我,我应该尊重父母、体谅父母,对他们充满感恩之心。

2.通过朗读体验人文精神。

优秀的文学作品,大多都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如对祖国的挚爱,对大自然的敬畏,对故国家乡的怀念,对亲人的思念,等等,感情虽然不同,可是其中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这些优秀的作品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这对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内涵,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有着很大的帮助,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好地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2]

比如在欣赏九年级上册著名学者余光中的现代诗《乡愁》时,教学中我就把重点放在了朗读上面。这一首诗字里行间都蕴涵着作者对祖国的思念与热爱,如果能够配上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那么这种感情就能很好地传达出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游子思国的深沉的情感,从而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二、打造充满人文色彩的课堂。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要想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那么就需要打造一个充满人文色彩的课堂,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体验生命的魅力。打造具有人文色彩的语文课堂,最关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在语文学习中自主地探求人性的光芒,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1.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有展示个人能力的机会,体验成功的乐趣。比如说可以组织一些语文活动,如讲故事、开展演讲比赛、开辩论会或者编演课本剧等,让学生们在这些活动中获得知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

2.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古今中外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珍贵的财富,能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比如说通过阅读《安徒生童话》,能够让学生同情弱者,学会善良;通过阅读《西游记》,能够让学生懂得如何正确地对待挫折和困难;通过阅读《巴黎圣母院》,能够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美丽……通过阅读这些优秀的作品,能够让中学生得到人类文明的滋润与洗礼,从而使他们的性情得到陶冶,人文素养得以提升。

3.加强作文教学。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也离不开作文教学。通过作文,能够看出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性格特点,等等。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特别注意通过作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文,要做到我手写我心,让学生敢于说真话、说实话,这样才能让学生通过作文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同时塑造健康的人格。

三、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树立一个正确的教学理念,做到发自内心地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教师应该平等民主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特别是对待后进生,更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比如说在教学中,如果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发生分歧,教师切不可过于武断,而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在对文本的人文精神进行体验时,更要让学生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总而言之,文学作品中蕴涵着丰富人文内涵,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源头。语文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挖掘作品中的人文情感,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渗透到每一节语文课中,让中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为创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学习。

人文素养教育论文篇7

1社会责任意识培养

通过前文的论述我们已经知道,当前的设计发展趋势是,设计应该建构在伦理的高度上,设计不仅要能够解决一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要关注其产生的一系列伦理问题,具体包括了在设计中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问题,物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这些问题看似宏大,但是正是这一系列重大的问题,预示出未来的发展。教育的本质是使人达到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双重平衡,社会责任意识应该先于设计意识存在,设计师首先是社会中的人,然后才是造物活动的创造者。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决定了设计师对设计价值的把握和衡量。因此,在设计教育的具体环节中,专业课程的设置和训练的出发点上都应该着重进行考虑。

2设计伦理反思培养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并不是一个全新的名词,这一设计理念一经提出已经受到无数人的拥护。一度成为了设计师的设计依据,但随着设计多元化的发展和设计教育的深入,我们应该让学生以辩证式的眼光看待这一设计观,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1)精神层面的人性化。历史上的丰裕社会在物质上带来了富足,却造成了人们精神上的空虚和匮乏,当时的以满足人们过度的物质追求的设计从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人们错误的消费观念,因此,设计师应该看到自己在引导消费观念时的重要作用,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引导消费者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2)环境层面的人性化。以人为本不能单以满足人类的欲望为目的,因为在整个的人类社会中,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人与周围的环境、其他动植物是息息相关的,如果单纯以满足人的“一己私欲”作为“以人为本”设计的评价标准,这无疑是自私且片面的,以人为本设计的前提是不对人类以外的自然环境、资源以及生物物种等形成破坏。

(3)不同群体层面的人性化。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不应只考虑为健全人、生活达到温饱或富裕的人设计,还应考虑其他群体需求,例如母婴群体、老年人、残障人士、留守儿童的需求,真正地做到根据不同人群进行设计,最大程度上为这些群体提供便利,减少他们的使用障碍,方便他们的生活,通过设计减少他们的紧张和不安的感受,真正做到关注不同层次的人群,促进社会真正的和谐。

(4)历史发展层面的人性化。以人为本的对象应该是当前的人类以及未来的人类,因此设计应该具有可持续性,既能满足当代人的发展又能满足未来人类持续发展,那些名义上以满足当下人们需求而实际上通过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对资源的过度损耗的设计理念是违背伦理的,最终会将人类陷于困境,因此只有从时间和空间上看待设计的发展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3跨学科多元融合

丹尼尔在《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一书中已经预言:后工业社会是以服务为基础的社会,产品生产经济逐渐转变为服务性经济”。传统的以技术为核心的创新模式发生了巨大变革,用户体验取代了以往的产品体验。这种服务于体验并不仅仅来自于开发商的技术手段,更来源于对整个设计与消费流程的管理与设计,不难看出,这一过程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单凭设计方法和产品开发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了,基于这样的发展情况,以跨学科知识为设计支撑架构势必成为未来设计的发展趋势。设计师必须要与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员共同面对设计问题。同上设计师也必须了解其他专业的相关知识,有效地与设计相结合。

4对文化的关注

人文素养教育论文篇8

“准幼儿教师”是指学习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统称。根据所在学校级别的不同主要分为三大类:本科层次及以上的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科层次的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还有就是一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文章中将这些统称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或“准幼儿教师”。

学前教育是指对出生至六、七岁前儿童的教育,包括幼儿园教育、学前社会教育和学前家庭教育。学前教育主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各类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师、科研人员及相关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广播、影视、书刊等各类大众传媒的策划与制作人员,相关企业(如儿童玩具、儿童服装和食品等)的设计与制作专业人员。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科学素养主要指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已经被人所接受的科学知识的理解,主要是一些概念性知识,诸如一些事实、法则以及有关自然世界的理论;二是对一些科学探究方法和程序的理解,主要是了解科学知识如何产生,如何发展,以及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等;三是对科学作为一项社会文化事业的理解,了解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科学的应用问题,了解其中的问题、争论以及它们的解决方法。文章中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具有正确的科学世界观及良好的科学精神和态度;具有较强的科学探究、创新、思考及实践能力;具备较扎实的、系统的科学知识体系。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现状

2006年1月9日全国科学技术大会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总书记在这次大会上指出要在全社会广为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接受科学技术的武装,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科学素养的培养得从娃娃抓起,幼儿园是实施幼儿教育的主阵地,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幼儿科学教育的实施,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幼儿科学教育的质量。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提高的前提和基础。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偏低,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不高

“五四”时代陈独秀曾经述说当年平民百姓科学思想的不足:“农不知科学,故无择种去虫之术。工不知科学,故货弃于地,战斗生事之所需—仰给于异国。商不知科学,故惟识阁取近利,未来之胜算,无容心焉。”今天我们放眼看去,应当承认,上述科学知识层面的欠缺虽有所改善,但科学精神的匾乏仍是不容忽视的现象。

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范围比较广,既有普通心理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教育学、教育统计与测量、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课程与教学论等专业基础课;又有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卫生学、幼儿园课程、幼儿游戏、中外幼儿教育史、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幼儿玩具设计与制作、幼儿园管理、幼儿园评价等专业主干课;还有钢琴、声乐、舞蹈,乐理、视唱、练耳,幼儿园实用美术、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等专业技能技巧课。大多数学生比较喜欢儿童舞蹈、钢琴演奏等技能技巧课,对于专业主干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热情不高。另外,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有限的科学知识的教学中,多注重对知识结论的学习;重视演绎、忽视归纳;重视结果、忽视过程;重视机械记忆、忽视思考存疑;很少实践探究式学习等。科学学习的本身是很有乐趣的事,但由于各项科学知识的逻辑性、抽象性等特点,再加上不恰当的教学方式致使不少学生对科学学习产生枯燥感和排斥感,削弱了学生本应有的科学兴趣和热情,导致学生科学精神的缺失。

(二)科学基础薄弱,科学素养水平较低

目前在学前教育专业招生中,除个别院校文理兼收外,绝大多数只招收文史类学生。这些学生在高中阶段接受的是文理分科教育,造成学生文理知识结构的不对称。此外,升学利益的驱动,文科学生对数学以外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也往往“无暇顾及”,虽然他们在初中阶段曾学习过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自然科学课程,但这些课程均是各自范围内一些分立、具体的概念和规律,对自然界一般性、统一的概念、原理重视不够。对于天文学、宇宙学方面的常识,他们在中学阶段更是较少系统学习。至于一些对现代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知识,特别是前沿知识,中学阶段更是涉及不多。她们虽然已顺利考人大学,但是,文史类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基础普遍薄弱,科学探究、创新、思考及实践能力较弱,科学素养水平较低。

三、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对策思考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水平较低的现状不适应社会及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需要,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势在必行。

(一)重视科学教育,激发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

科学学习的兴趣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来说,科学的启蒙更多的是科学兴趣的培育。一个缺乏科学兴趣的老师怎能唤醒幼儿的科学兴趣呢?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通常是文史类出身,高考时之所以选择文科,有的是因为理科基础薄弱,有的则是对理科知识不感兴趣,再经过专门的文科学习,造成了自然科学认知结构的不良,渐渐失去了科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因此,唤起兴趣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有效学习科学教育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每当我们致力于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以便最大限度提高意义学习和保持时,我们就深人到了教育过程的核心。”为此,要注意知识学习的基本性与基础性,有效激活学生认知结构的知识生长点,以保持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在内容的选择上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生活实际的需要;在教学方法和形式上要多样化,尽可能运用多媒体和实践操作方法等,开展多种科学兴趣小组和科学知识竞赛,改变因中学阶段过高的学习压力导致的对科学的枯燥看法和态度,逐渐营造校园科技创新的氛围。

(二)建立系统的科学教育体系,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课程建设是当前高职高专及高等师范院校推动素质教育的核心举措,也是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渠道。要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就应该建构新的科学课程体系,实现文理渗透,面向学生增设科学史、科学社会学、科学哲学、STS等综合课程,使科学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科学教育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而且要贯穿于专业教育之中,掌握科学方法中的哲学方法、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培养大批基础扎实、宽厚、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领域专业训练的复合型人才,以增强社会的适应性。学生应该重点掌握通用的一般方法,如自然科学中的常规方法(如观察与实验、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理想化等)与非常规方法(如自觉与灵感、科学美学思想等)。通过科学方法教育,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常用的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掌握具体的科学方法,并进行必要的科学思维训练(包括严格的逻辑思维训练和非理性、非逻辑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前,国外许多先进大学奉行的都是“通才教育”模式,即大学科学教育课程应覆盖所有学生,尤其是文科学生,应接受一年或一年以上的基本科学教育,这种教育不是专业教育,而是一种通识教育,旨在提高科学素养,其开设方式主要通过开设科学教育必修课。

然而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科学教育课程的比例很少,而且这些课程主要是分布在第一、二学年,课时量也不多,到了第三、四学年的课程体系中,有关科学教育的课程更是少之甚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集中在学前专业主干课程和技能技巧课,据了解,很多学生在钢琴、舞蹈、活动设计等技能技巧课程上花费了绝大部分时间,在课程体系中缺乏系统的科学教育课程。可以把科学教育内容渗透于人文社会课程中。若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设过多的科学教育课程,可能负担过重。一方面,可以建构一种文理融合的课程,如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内容可以放在人文社会科学(历史和哲学课程)中,把科学、科技与社会关系的内容可以安扫浓社会研究课程中学习。另一方面,从人文学科中挖掘科学素养的内涵。从而构建系统、有校的科学教育体系,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三)在多途径中开展科学教育,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1、组织各种科学兴趣小组,开展科普讲座

学生需要定期和不定期地举办科普讲座,组织参观科普展览,科普论文评奖活动等,对提高其科学素养很有帮助。第一,鼓励学生阅读大量的科普书籍。如阅读现代科技方面的书籍,可弥补他们对现代科学知识及其发展状况的空白。很多科普读物,都是科学发明的开拓者或诺贝尔奖获得者自己的著作,既有趣,又很适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阅读。第二,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让他们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杜威认为,儿童生来具有四类兴趣或本能:“社会本能”“制作本能”“探究本能”与“艺术性本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科学教育最适合发展儿童的探究本能,教师要为其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舞台,这就要求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能熟练实施探究式科学教育的幼儿教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在学校期间就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探究式科学学习的能力。

结合学生的不同需要组建各类科学兴趣小组。如“天文兴趣小组”、“数理爱好者协会”、“自发组织理论讨论会”、“摄影爱好者协会”、“环保兴趣小组”、“机器人研究会”、“家用电器小发明小组”、“现代通讯研究会”等等。科学兴趣小组可以让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思想变成现实。发动兴趣小组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各种废旧或容易得到、价格比较便宜的材料或工具,自己建立实验室,自己管理,这比实验室开放更切合实际。为了更好地鼓励学生搞研究,在科学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学生头脑中的已有经验及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实施发现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还可以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在教学成绩的评定上应该灵活、科学而多样化。这是一种很好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尝试。让学生真正感觉到学有所乐.学右所长.学有所用。

2、营造良好的、崇尚科学的教育环境

人文素养教育论文篇9

人文精神是一种人文的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而音乐作为人类所创造和不断发展的一种艺术形式,其核心正是透过各种各样的音乐形式宣扬人文的精神,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宣扬人文精神。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意识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些都体现了在音乐教育中宣扬人文精神的必要性[1]。

从音乐教育的过程来看,学生们通过学习音乐知识、欣赏优秀的作品,从而培养对音乐深层次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让音乐为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人带给更多的愉悦。与此同时,注重培养学生与人为善的品质和爱国报国之心,具有自强、自立、自理的生活能力,且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完整的人格,正确理解人类美好的生活。以学生为本,注意个性发展,提倡学科交融,弘扬民族教育,拓展教育的人文渠道必将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使人类的优秀人文知识成果和其所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人生态度、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内化为受教育的品格。要求养成学生的良好个性与品格,满足学生追求真善美的需求,使其个性得到发展与完善,提高注意力,培养想象力,进而极大地实现赏析的人文教化作用和审美功能[2]。

由此可见,人文教育与音乐教育两者是相互交融的,人文教育熏陶的是全面的人性,而音乐教育则造就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两者的交融有利于养成良好的精神品质,如:第一,真与善的交融引发出巨大的精神动力。科学求真,人文务善,求真要求人们遵循客观实际及其规律;务善应体现对人与社会的终极关怀。求真务善的交融,在教学上相互融合有助于学生树立高度责任感。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人们就会拥有永不衰竭的积极向上的强劲动力,从而促使内心深处激情的升华,以迸发出艺术创造力。第二,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工作能力要求工作者不仅有高洁的人性作动力,而且要有非凡的灵性作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人的工作能力突出表现为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积极实干。学习是基础,思考是关键,实践则是根本,三者的紧密结合是我国教育一贯的优良传统,“博于问学,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的传统成为典型的范例。音乐与人文交融,对于人们工作能力的提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有利于形成完备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有利于形成优秀的思想品质,这主要体现在科学思维的保证、艺术的原创性和良好的实践能力上。

音乐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充满各种各样的音乐形式,有着迥异的风格,既表现着人类各式各样的文化,又记录着人类思想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风土人情各不相同,观看或聆听中国各族的音乐作品,可以让学生知道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音乐风格和特色,也在对音乐的学习中接触到各族的文化,同时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这无疑对培养学生爱家、爱祖国的人文意识有着很大的帮助。

柏拉图曾说:“音乐教育是至高无上的,因为任何事物都不能像节奏与和声那样深达人类内心深处并给予最强烈的震撼。”[3]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应将音乐铭刻于心,正如所言,音乐之力量在于它不仅仅是某些音符的组合、某些演奏技巧的表现,而是音乐中所蕴涵的音乐家对外在世界和人类内心世界的一种探索。长期以来人们只关注音乐课程的外在价值,而忽视了音乐课程的精神实质,人文精神才是音乐中精华的东西。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新时代的音乐教育在于培养有着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健全的人格、进取的人生态度和从容的生活态度的新一代人才。这要求我们应该让人文精神成为音乐教育的灵魂并贯穿到音乐教育中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人文素养教育论文篇10

1.2工作学习压力影响人才心理素质

由于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逐渐从体力要求转为了对于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目前的社会对于人才不仅是学历的要求,同时必须保证人才有信息的想法及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为此当下人才将面临学习压力和进步前进的压力。此外,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原因,现代社会工作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多的人因为无法适应过强的竞争压力导致心理崩溃。

1.3人际交往和社会压力影响人才的心理素质

当下社会较为复杂性,其对于人才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和社交能力要求变得越来越高。一部分人由于各种各样的内外在原因,无法良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无法与他人、社会保持良好的关系,这一点不仅造成人才周围的人际关系紧张,同时也增加了自身心理压力,对自身的发展有一定的限制。

1.4家庭压力影响人才心理素质

家庭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心灵的归宿,因此家庭对于社会成员带来的影响也格外明显。由于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家庭、婚姻、亲朋任何一种关系处理稍有不协调就有可能导致比过去更加严重的家庭问题。现代社会,有不少人因为无法处理好社会与家庭的关系,导致家庭出现了极为严重的矛盾与纠纷,造成社会关系严重不协调,人际关系紧张,长期发展不仅影响了自身的心理素质,也影响了身体素质。

2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人才心理素质中起的作用

培养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任务。政治素质是大学生人格因素中的重要部分。不管从事什么工作,政治都是人才学习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拥有从政治上识别大是大非的能力能够保证人才不论处于何种状况都能够拥有清醒的头脑,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还需要对人才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和提升。心理素质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人们提升本身的心理素质。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人才健康成长和发展所需要的心理品质的同时还采能够用说服教育、引导疏通等办法消除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因为各种各样的压力而产生的心理障碍和矛盾,并且稳定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是对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形成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机,并以此寻找出激励学生成才的动机,并通过对其进行品质意志等全方面锻炼,最终使其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最后一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作用是提升了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进行各种各样的座谈会、组织各种社会活动,帮助人才正确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提升抗压能力,也使得人才的心理素质水平得到了提高。

3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和提高人才心理素质的方法

3.1培养人才的非智力因素的心理素质

对于目前的教育来说,人才的培养不仅仅只是局限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增强体质的过程,更多的是对于人才面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的心理素质的培养。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导致了现代人才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比过去更加难以形成,但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恰好对人才的发展来说具有深刻而重要的意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充分发挥其在心理素质提升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丰富的社会活动,对人才的人格与心理素质进行培养,使人才不仅拥有良好的知识储备,更拥有对于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追求和健康的思想政治素养。

3.2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现代社会常常将培养心理素质与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帮助人们培养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特征。很多事物的现象和事物的本质都只能在社会实践中才能了解,才能感受到。社会实践才能帮助人们感受到挫折与成功,从而对自身所处的世界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进而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自身的心理品质和素质。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通过社会实践引导人才认识和了解社会,促使人才拥有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促进人才全面而健康的人格的产生与形成。并且,在社会活动中还能够锻炼人才的意志,完善个性人格的品质,促进人才心理水平的提高,最终达到培养人才心理素质的目的。

3.3开展心理辅导,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通过运用心理学知识针对人才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对人才进行科学而充分有效地引导。或者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心理学措施以及心理学辅导来帮助人才消除心理障碍,使其心理状况处于一个平和的状态,促进和维护人才的心理健康。认识和了解心里健康能够有效帮助人才提升心里健康水平,而宣传普及心里健康知识能够有效帮助人才了解自身心理状况,让人才充分了解心理状况发展的规律,了解自身的心里状况和特点,为人才正确认识和处理各项社会问题提供有效的帮助,并且起到相应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开展各项心理课程和心理讲座能够帮助人才进行科学而有有效的心理知识教育,能够帮助人才增强自身的心理调试能力,增强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使人才能够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提高人才的心理素质。

4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4.1两者之间的区别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理论基础是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社会发展观。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形成正确的三观和道德观,逐步提高人才的政治觉悟和道德素质。而心里健康教育是一种为了使人才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提高人才的心里素质,运用一系列的心理学手段,有计划有目的的一种教育手段。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全体的社会成员,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研究对象则是人的一些心理现象,主要侧重于人的心理层面。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心里健康教育并不具有阶级性。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实用的主要办法为开展各种的讲座,多为一些经验的结语,具有从上至下的灌输性和一定的公开性,而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通过心理辅导,心里测试等方法,,更注重人的主动性和隐私性,并且有着严密的保密性。第四,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内容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对人才进行政治和道德方面的教育,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教育内容。而心里健康教育的工作内容主要是通过各种心理学方法来解决人才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肯定人才的个人价值,尊重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4.2两者之间的联系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里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都是以人才作为教育对象的,二者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人才的全面素质,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与途径对人才开展教育,使人才能够树立起崇高的理想和追求。心理健康教育则是运用提供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理论技术,更具不同的心里特点,培养人才的心理素质,增强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从目的来看,二者是殊途同归的,只是在进行教育时教育的内容和实用的方式不太相同。

4.3二者互为前提,互为条件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能够为人才树立正确的三观,使人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减小阻力。而人才的正确的心理素质、良好的生活态度都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获得的,这充分说明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以思想政治素质为前提的。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进行提供了保证。因为一个人只有拥有健全的人格才能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价,才能够在这样的心理基础上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思想政治教育该有的目的。

人文素养教育论文篇11

关键词 :人文素养;古诗文教学;高职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5-0060-05

作者简介:王启俊(1974—),男,硕士,合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合肥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教学研究一般项目“高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研究”(项目编号:Jyyb201307)

目前,我国已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形成了大规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职业教育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使学习者获得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毕业生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这种能力亦为人文教育的目的之一。现代社会的核心文化价值是“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用人文素养陶冶高职生身心,一是就业需要:高职生除了专业技能,还需一定的人文素养;二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的需要:2012年教育部颁发“十二五”规划,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包括道德、知识和技能在内的综合素质培养;三是时代需要:“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21世纪人才观。人才的培养,知识技能应与素质并举,人文素养不可或缺。爱因斯坦认为:“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有用的人。”杨叔子院士说过:“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会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精神、民族传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会不打自垮。”季羡林、周国平也纷纷著文论述人文素养的个体和社会功用。

高职生文化课素养本身就差强人意,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又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基础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确立了实践型教学的主导地位,相关素质教育课程却有边缘化倾向,这种状态使我们不得不反思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人文及人文素养诠释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于《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是与“天文”相对而言的,“人文”指社会人伦。人文旧多指诗书礼乐,今多指各种文化现象。人文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和核心部分,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所谓“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以及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

人的精神世界有科学、艺术、人文三支柱。“科学就是根据事物的普遍性处理事物的特殊性,艺术则是根据事物的特殊性去处理事物的普遍性。”而人文则既有深刻的理性思考,又有深厚的情感魅力。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需要科学、艺术精神,更需要人文精神。人文追求的是“善”,给人以悟性,人文的信仰使人虔诚。学者肖川曾对“人文素养”的内涵进行界定,他认为这一术语的主要内涵包括:对于古典文化有相当的积累,理解传统,并具有历史意识;重视德性修养,具有叩问心灵、反身而诚的反思的意识和能力;能够自觉审护和践履社会的核心价值;具有超功利的价值取向,乐于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事物;对于人的命运和尊严等有着深切的关注;关注人的发展和民本思想教育;尊重个人的价值等。本文将以此涵义为参照,以古诗文教学内容为手段,探讨古诗文教学对培育高职生人文素养的功用。

二、古诗文教学中的人文要素举隅

高职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可以通过哲学、音乐、文学乃至自然科学知识等各种路径。语文学科是表情载道的工具,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学内容不只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有浸润其中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感和传统文化。

古诗文主要指中国古代的诗歌和散文,富含深邃的文化素养。而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高职语文教材的选择应不拘一格,必要时辅以教学讲义或书面文稿、电子文档。以古诗文为教学内容,对培育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有着适宜的条件,对古典文化的坚守与传播,即是对人文精神的光大与弘扬,可以引导高职学生向善求真求美,多角度促进和提升高职生人文素养。

(一)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理解传统精神

“文化”一般指含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传统文化主要体现和蕴含在古典文学(包括古诗文)、音乐、绘画和美术等诸多载体中。

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精微的内动力,是引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传统文化的精神具备刚健有为、讲和贵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等基本特点。高职语文教学应循循善诱,一以贯之,剖析之、教育之、强化之。

1.刚健有为

《周易》言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激励高职院校学生奋发图强,以职业技能为立身之本,去争创一流技术,去历练一等人格。如梁启超所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不避艰险。”《论语》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亦有“当仁,不让于师”等,皆提倡立志有为,志存高远。

2.讲和贵中

体现在个人与他人利益关系,包括与社会、与用人单位等关系。《周易》言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以深厚的职业道德育人利物,以宽厚的学识创造社会财富,培育职业院校学生团队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技高德容,望之俨然,即之温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乃中国传统文化内涵,集刚健和柔顺两种不同的特质于一身,标志着人格发展的一种全面性。

3.崇德利用

体现人自身的关系,即精神与外物或者与物质的关系。“崇德”反映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礼记》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重德乃职教之首义。“利用”载于《尚书》:“正德,利用”,孔颖达疏:“利用者谓在上节俭,以利而用,使财物殷阜,利民之用。”

4.天人协调

强调人与自然和社会的统一性。《周易》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张载明确提出“天人合一”,“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在高职语文教学始终,《千家诗》、《古文观止》等名篇佳作,皆可信手拈来,为教学所用,激励高职生树立崇高职业理想,培育良好的职业信誉和职业作风。

(二)美德修养教育

诸如勇气、自信等凡可以给人自我增添力量的对象,皆可称之为美德。《史记》云:“洋洋美德乎!宰制万物,役使群众,岂力也哉!”当节俭、感恩、仁义和事业等在心灵中扎下根时,会形成一种道德品性。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善良的美德大都包含在良好的习惯之内和职业理想追求之中。

美德好习惯之一便是时感养育心。《诗经》有节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之感,也有“无父何怙,无母何恃”之识,更有“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之慨。万爱千恩百苦,疼爱我者孰如父母?

美德好习惯之二便是常怀感恩心。感恩是一种善良的美德,懂得感恩的人,能对一花一草、一山一水表示谢意,其人生必定丰实而富足。古有结草衔环、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等典故,亦有饮水思源、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等劝语,皆可为教学目标服务。

美德好习惯之三便是怀仁义心。孟子提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认为“仁、义、礼、智”四种品德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每个人都存有“仁爱”的美德,所以在社会中才有层出不穷的英雄行为;每当国家遭到外敌侵犯时,才有保家、卫国、平定天下的英雄人物出现。礼义是古代社会并存的美德,“以礼存心,以礼敬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也是君子异于凡夫之处。

美德好习惯之四便是节俭的品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高职语文有司马光《训俭示康》以俭为美德,提出:“俭,德之共也。”“众人皆以奢糜为荣,吾心独以俭为美。”并明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分析节俭的益处,指出节俭与修养相联。

美德教育目标之一便是使学生树立强烈的事业心。事业心是指人们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执着追求的情感、坚定不移的信念。努力成就一番事业是职业学生必须具有的美好情操和职业理想。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范晔《后汉书·马援传》云:“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马革裹尸”体现的军人价值取向,为人景仰。曹操《龟虽寿》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作为一名政治家,曹操自比一匹年长千里马,虽形老体衰,屈居枥下,胸中却仍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正确职业观

1.热爱国家和民族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积淀的对自己祖国独有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精神是文学夜空中的北斗,引导着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民不断由苦难走向胜利。《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云:“秦师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且使遽告于郑。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烛之武退秦师》:秦晋合攻郑,烛之武在国家危难面前,不辱使命,终使秦退兵。弦高的职业是贩牛商人,烛之武的职业只是郑国的一个圉政(养马的官),位卑未敢忘忧国。于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领悟古之职业人浩然爱国正气。

2.热爱公平与正义

公者无私之谓也,平者无偏之谓也。公平和正义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现在的在校高职生作为未来的职业人,应具备这样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良心。左思《咏史》云:“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以比兴手法隐喻人间不平。梅尧臣《陶者》云:“淘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揭露封建社会不劳而获的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表达对弱者的同情。范仲淹《江上渔者》诗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表示对这种不公现象的愤慨。

(四)进行审美教育,用超功利的审美眼光待人接物

审美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在高职课堂进行教材分析时,引领高职生感受生活、感悟人生,形成健康脱俗的职业人格。

1.求真向善,遵循人性

“人之初,性本善”是一种人性评定,“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是一种行为规范,“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道德品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更是一种文化使命。求真向善的人文底蕴和泱泱之风在职业院校课堂传承弘扬,期待莘莘学子在职业生涯继承之、光大之。

2.热爱生命,追寻精神家园

张若虚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探询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个人的生命短暂即逝,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一种欣慰: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不是颓废,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3.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

陶潜诗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人与自然一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回归自然是对世俗价值的超越。自古及今,权力、地位、财富大抵是人们所追求的对象,作者却物我两忘,醉心自然。王维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白居易诗句“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情寄山水,和谐自然。

4.淡泊名利的人生观

杨慎《临江仙》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谈笑中。”以史之兴亡展现淡薄名利人生观,感悟作者旷达的胸襟。

5.淡定豁达的生死观

陶渊明《挽歌》:“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人本来自自然,人的肉体、精神与灵魂与世间的山川河流同在。陶潜表达看破红尘、置死生于度外的豁达。生与死,人生中最为沉重的话题都能含笑视之,还有什么不能化解?世上万物“有生必有死”,人死是“托体同山阿”,这种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看法是唯物的,弥足珍贵。

6.纯洁坚贞的爱情观

高校爱情,朝秦暮楚亦数见不鲜。秦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讴歌真挚、细腻的爱情,荡气回肠,具有跨时代、跨国度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陆游《钗头凤》“红酥手,黄藤酒”等皆可入高职课堂。

(五)进行“内省”“慎独”教育,有反身而诚的意识和能力

在内心省察自己的思想、言行有无过失即为“内省”。孔子认为道德认识或实践都需积极的思想活动,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内省依靠的是自觉,对人产生心理作用,“内省不疚,夫何忧惧?”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朱熹“凡人之心,不存则亡,而无不存不亡之时。故一息之顷,不加提省之力,则沦于亡而不自觉。”这样既重视纠失于后,又强调防微杜渐。高职课堂教学宜拓展“内省”内涵,择善修身,增强职业责任意识和职业纪律意识。

“慎独”是指人们在个人独自居处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慎独”是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之法。《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陆九渊说:“慎独即不自欺。”“独”善其身,把慎独与诚实、无愧于心相联,达到了相当高的道德境界。

韦应物《寄李儋元锡》诗句:“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内省之语,甚受赞扬。范仲淹叹之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黄彻说:“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彼有一意供租,专事土木,而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诗乎!”赞美作者为官一任、内省为民的品质。郑板桥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由风竹声而想到百姓的疾苦,体现了作者对百姓命运的关注和同情。

(六)人的发展和民本思想教育,关注民生

关注百姓幸福是执政者追求的终极目标,亦是高职生职业生涯必须面对的抉择。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服务顾客,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子产不毁乡校》:有人主张毁乡校,子产不许,曰:“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把乡校作为反映民生场所,关注来自底层公众的心声,从善如流,子产执政,重视听取百姓的议论,并把刑书铸于鼎,为百姓爱戴。季梁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冯谖“收债于薛”、“焚券市义”,唐雎抗秦的“布衣之怒”,颜斶的直叱“王前”,反映的是民本思想萌生。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体现诗人杜甫的博爱情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聂夷中《伤田家》、李坤《悯农诗》,俯拾即是。虽作者职业有不同,但都体现出对民生的关注。

(七)人的地位和尊严教育,重视人的价值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的政治思想。民为国之根基,对后世思想影响极大。一切政治权力与政治制度,从根本来说,是来自于人民,所以“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作为未来的职业人,应树立“民为贵”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良心,善待顾客、善待社会,方能立身扬名,成就事业。

重视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司马迁《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体现的是人的价值和尊严,超越死生的理念,忍辱负重的毅力,愤激抗争的勇气,这也是民族精神文化的组成部分。谭嗣同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题诗狱壁曰:“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神气不变,从容就戮!这是何等的价值,何等的气概,何等的人格!

三、以适宜的古诗文教学方法,培育高职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方法主要是指教师的教学法与学生的学习法的结合。依照教学方法的外部形态并基于高职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高职语文教学方法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教学方法,推贤进善,实施人文素养教育。

一是“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等。古诗文语义晦涩,宗旨深奥,以讲授法为基本方法,可提纲挈领、点拨主旨;读书指导法影响长久,意义深远。比如引导阅读《中国通史》、《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和《中国哲学史》等;讨论法是高职课堂主要教学方法,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心灵的对话、情感的交流,智慧的碰撞,就某一主题进行探讨,比如“先秦诸子语录的评价”、“左光斗、史可法评议”等,在讨论中让高职生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性与多面性,在古诗文交流中体味别样人生,沟通历史与现实,提升高职生的人文素养水平,增强高职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是“以直接感知和欣赏为主的方法”,利用多媒体、网络平台等。(1)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于课堂教学,如教学PPT课件、flash动画、视频和演示等。比如《中华传统美德经典故事》的Flash动画,又如《鸿门宴》、《三国演义》等精彩影视视频节选播放等;(2)建立网络平台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在网站上传教学录像、教学课件,开辟主题论坛等,向学生自由开放,以延伸课堂教学内容。

现代职业教育需要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以古诗文为教育内容的人文教育贯穿于技能之中,可培养既有先进科学知识,又有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的高职人才。人文素养教育亦是古今中外所追求的永恒教育目标。古诗文教学对高职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义不容辞,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习——财富蕴藏其中[R].北京:教育教学出版社,1996:76.

[2]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1979:310.

[3]季羡林.大学生应提高人文素质[J].山东教育,2002(Z2):126.

人文素养教育论文篇12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定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质量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各高职学校在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此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也出现了职业人文素养教育缺失的不良现象。不少学校在学生教育培养中看重职业技能的训练而轻视职业人文素养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出现严重偏差,一些职业人文素养课程课时少而且还被当作选修课来对待,甚至有时被专业实践课所取代。教学内容走过场,职业人文素养教育流于形式。这种弊端势必使高职教育走向极端,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能是被社会淘汰的畸形儿。基于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高职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当今高职学生的就业现状表明,随着信息化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一个成功的职业人除了有出色的职业技能,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协作尤为重要。很多社会矛盾产生并不是我们的设备、技术、制度或职业人专业技能出了问题,而是长期职业人文素养教育缺失造成的,工作没有责任心、缺乏创新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差等。从这个意义上说,职业人文素养的养成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必要内容,也是发展高职教育的客观要求和必经之路。

那么什么是职业人文素养呢?所谓职业人文素养是指针对于某一个特定职业所需要的修养或涵养。具体可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准则中。职业人文素养的内涵极为丰富,可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和职业习惯等。它涉及到的是人的一种内在品质和精神修养,是职业人综合素质的集中显现。具体分开来说,职业道德是指职业人在工作过程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例如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一个合格的毕业生必须具备热情友好、宾客至上、真诚礼貌、不卑不亢、团结协作等职业道德。每个酒店员工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对于酒店的竞争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有直接的影响。职业情感是指一个人从事特定职业而产生的内心体验。试想一个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如果不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对工作缺乏热情与兴趣,那么苦练业务基本功、钻研业务技能也只能是空中楼阁。职业习惯是指职业人在职业信念的支配下把良好的职业意识变成自己自觉地行动。一个好的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人,我们可以从他不经意的言谈举止和待人接物习惯细节中感受到特定的职业风范。职业习惯是在工作实践中长期积累并形成的。

高职学生职业人文素养养成教育我们应该怎样进行?笔者认为高职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教育培养务必要避免形式上的僵化和脱离实际,不能形而上,不能仅仅依赖于大学语文和“两课”教育来进行。职业人文素养的教育应该多渠道、多方式立体式进行,要以形象性和生动性为特点。可以说探索职业人文素养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已经成为现在迫切而重要的话题。具体来说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是提高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先决条件

由于受传统认知的影响,相当一部分高职专业教师认为职业人文素养教育不是自己的责任,职业技能的训练和职业

知识的传授才是重中之重,从专业本位考虑先天就对学生职业人文素养教育比较轻视。有的教师更是认为职业人文素养教育不可能有明显效果而且也无从下手,在他们的脑子里职业人文素养只是一个轻描淡写、抽象的概念。从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问卷调查看,84%的教师将自己的职责定位于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认为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等职业人文素养内容属于思想政治等课程的任务。基于此,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是提高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先决条件。只有专业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了,学生的职业人文素养教育才能提上日程。也只有教师充分认识到职业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才能强化自己的基本道德素养和业务素养,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课堂教学渗透是提高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因为教育年限短,技能实训任务重,所以在课程设置上职业人文素养教育课课时远远少于专业课。例如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中,语言与交际、思想道德与法律、大学语文等周课时限两课时,且仅限其中一二门。从与学生的访谈中也了解到,这些人文素养课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教学内容枯燥空洞,缺乏与特定职业情景的真实性和学生的互动。学生对这些课程的设置意义不明,大多认为与本专业无关缺乏学习兴趣。因此,我们一定要在这些单独设置的职业人文素养课程中加强引导,把课程内容和职业人文素养融合起来,可利用一些真实有效的职场案例来渗透人文素质教育。而对于一些专业课我们也应该适时融入一些文化元素,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深入浅出的使其成为职业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渠道。此外,还可以根据各专业的不同,在专业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开发一些选修课,进行职业人文素质教育。例如在酒店管理专业中可开设中国文化概论、美学概要、中国民俗等选修课。这既可以增强学生对酒店管理专业的了解,又可以使学生自发的对本专业产生热爱之情。

三、严格执行实训考核规范是提高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核心环节

实践出真知。高等职业教育中实践技能训练环节,既是教学重心又是提高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核心环节。严师出高徒。能力高,素质也要高。作为高职院校可通过详细的社会调研,结合企业相关生产工艺规程的要求,制定出实训的具体要求和标准。在学生实训时,教师一定要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操作,务必让学生亲自体验,切不可因为学生人数多而敷衍了事。教师严把实训质量关可以实行操作环节一票否决的考核机制。细节决定全部。只有教师认真做好每一个细小环节的实践教学考核工作,学生才能养成一丝不苟的严谨的工作作风。例如在酒店管理专业中无论客房部、前厅部还是餐饮部实训,首先,肯定要明确不同部门相关工作操作标准,要求学生养成不懈怠、有责任心、严谨的工作习惯。其次,可以对学生进行岗位编制,结合不同岗位要求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实训可按不同的酒店管理技能单元循序渐进的进行考核,实行实训带队教师和酒店综合考评的考核机制。最后要规范学生的酒店实训报告写作,并将其纳入实训考评内容,以此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四、丰富校园文化内容是提升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必备补充

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学校发展的独特理念与发展特色。丰富的校园文化在营造优良的校风、学风;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高职院校来说,可结合专业特色及利用一些社会上的人际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酒店管理专业可以搞一些酒店项目调查、酒店科技文化服务、酒店勤工助学、大学生青年志愿者、酒店管理人员专题讲座等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职业人文素养。校园文化的载体异常丰富,可以寓教于乐,避免了理论教育的枯燥、乏味,同时职业人文素养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 栗延斌.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就业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1)

2 许亚琼.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综述[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人文素养教育论文篇13

1.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现状

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迈向大众化教育的今天,人文素质教育在人才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人的一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高等职业院校的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地位,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然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不容乐观。人文素质教育尚存在较大差距,“人文、社会学科缺乏症”越来越严重。表现在不少学生行为不文明,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善处理人际关系,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等多个方面。

2.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人格心理方面的养成过分依赖理论知识的传授,人文教育内容过多强调理论性。人文教育工作者过于寻求理论体系的完整和宏大,评价机制不与受教育者的切身利益相关联,只是倾向于解决一般的道德认知,忽视了人文教育的实践性。人文教育不能贴近高职生的生活、不能贴近社会发展的变化、不能够贴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校园里无论是课堂上“两课”教师的长篇大论,还是课堂下辅导员的滔滔不绝,大都是知识的传授和说教,理论宏大而收效甚微,造成“空对空”的尴尬局面。

二、在教学过程中将人文教育寓于专业课教学中的可行性

“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科学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着精神文明,自然科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可以说,离开人文素质教育的“科学教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而离开科学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造就的同样也只能算是一种并不丰满的人文素质。这二者的紧密联系为人文教育寓于专业课教学中的进程提供了可行性。

其实,人文素质教育不是单凭某一门课、某一个机构或某个老师就能完成的,它应该渗透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而专业课程作为学生学习的重点,主观上师生都很重视,客观上这些课程有相对较多的课时量,因此,把专业课的课堂作为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阵地,其优势毋庸置疑。在此过程中,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将人文知识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及自身实践内化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由此,学生的人文素质通过此途径得以加强。

三、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

1.加强学生的实习实训,加强针对性,顺应现代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

现代企业除了要求员工具有扎实的专业素质,而且更需要员工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良好的团队意识等。那种只有一技之长而德育素质低下的人员已经被排除在企业的选择之外。但是有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却依然存在着严重的“重技能轻德育”倾向,片面追求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忽视了学生道德素质的发展。所以,在校企合作中,学生远离学校到不同的企业去实习实训,校企各方应在学生的德育工作方面真正的合作起来,避免出现所谓的德育“盲区”。

比如,有的学生个人素质很好,在专业技术方面很是精通,算的上是行业中的能手,但是,当他到了某个企业,由于缺乏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等,只想一人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单打独斗,那么,势必会被凶猛的竞争浪潮所吞没。必然的,最终也不会得到企业的青睐。由此看来,我们教师在指导学生实习实训的过程中,要深入持久的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培养人的目标一定要加强针对性,顺应现代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注重加强学生的抗挫折力,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抗挫折力——也就是一个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抗挫折力的大小,同人的经历有关,也同人的意识、意志有关。一个能够正确对待挫折,意志比较坚强的人,在同样的不如意面前,他的情绪波动相对就比较少,挫折耐力则相对比较高。

很多学生没有经历过生活的历练,心理比较脆弱,这对他们的发展不利。在实践中经历挫败,在挫败后感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的毅力。在实际的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的创造一些机会,对学生进行挫败训练,让学生在反复的观察、研究中经历挫折和失败后再体会成功后的喜悦,从而磨砺学生的心性,培养其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的毅力。

3.以人为本,丰富学生生动的个性,充分展示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强调使受教育者无批判的接受某种固定的价值体系,过分注重培养对象的标准性与统一性,却忽视了对个体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良好个性的培养,客观上产生了束缚受教育者思想的影响。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几乎实行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作为新时代的骄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活动不可避免的受到各种影响和冲击,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如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元化,带来他们思想活动的多元化;就业形式的多元化,带来他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社会实践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带来他们思想的多变性;社会生活环境和国际环境的复杂化,带来他们思想活动的差异性;现代科技传媒的多样化,带来他们思想活动的选择性。

基于以上所述,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现状,使高职人文教育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丰富学生生动的个性,充分展示和发挥他们的创造性、促进其自由、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理工科基础课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可行性浅析.中国民航学院学报,2003.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