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农村教师论文实用13篇

农村教师论文
农村教师论文篇1

职业道德素质和职责意识便是教师师德的最本质的东西,它不仅能反映出一个人对自己工作的认同感与认知感,同时也可看出自身对职业的一个评价高低以及从职业中所领悟到的东西。教师能让自己达到并保持在一个严谨和呈现的一个具有高度的标准上,这是教学中所倡导的。教学道德和责任心也是教师心中所具备的,如果把教师的教学态度与对学生的看法比作是枝桠的话,那教师的内在道德素质便是这些枝桠离不开的根基。无可非议的是教师师德已经成为一个人人议论、人人关心的全社会话题。小学生就如同一张干净的白纸,他们的大脑思维以及心理都还未得到彻底的开发,小学教师的教学就为这张白纸添上了具有浓重色彩的一笔。除了在学习上的影响外,在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例如:一些小的习惯,对是非的认知。从而不难看出小学生一生的习惯也默默地受到了教师的影响。如今师德建设中仍存在一些缺陷,时下虐待儿童的事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这是对教师师德以及传统文化的一个响亮巴掌。为了遵循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了避免出现猥亵儿童的事件再次发生,加强对农村教师师德的建设已刻不容缓,只有提高教师素质,学生才能得到好的教育,为今后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贡献。

二、探寻影响农村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的因素

(一)经济方面的影响

经济与教育也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市场经济在全国快速飞跃让教育也逐渐踏上了市场化的征途。随着知识经济的逐渐发展,不管是教师的教学成果还是教师的辛勤劳作都被贴上了经济的标签,呈现出了用商品价值衡量一切的现象,当然更大程度地体现了教师的价值。教师价值与经济的诱惑是教育所必须面对的两个相联又相对的事物。在学生利益和个人利益面前,部分小学教师选择了后者而放弃了自我价值,这也重重地打击了我国的教育事业。大多教师对小学农村教育采取消极教学态度的原因是由于受到农村贫瘠经济状况的原因,低的工资待遇和生活压力让他们觉得自己的梦想似乎折翼般。大家也可以看到如今很多的短期工作在经济上来讲是远远超过教师的,这样一个情况不得不让教师将经济放在一个高的位置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一条便是尊师重教,但由于农村经济限制,小学农村教育已岌岌可危。

(二)自身方面的影响

1.学校方面

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师德建设自然离不开学校环境方面的影响。学校制度、师德考核体制、师德教育体制若是有一项不完善或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师德建设的高低。农村教育更注重于应试教育而忽略了教师素质的提升,同时学校也忽略了这一点,他们过多地在意学生成绩。师德教育是需要经常性和体制性的。

2.教师自身方面的原因

归根究底,教师师德问题主要对象是农村小学教师,他们的知识构成与价值观念都是有所限制的。那也有一部分教师的文化水平也有限制,对学生的教育也会造成一定的困扰。浪费教学资源现象,学生学习知识的局限性也就由此产生了。还有一部分师范毕业生也会因为不适应农村艰苦的生活而对教学消极应对。

三、加强师德建设的措施

(一)在思想和政治上加强教育

可通过生活教育与日常理论的沟通方式向他们灌输思想政治上的有关观念。通过讲伟人事迹和名人理论来完善教师的道德素养,例如,有关贯彻党的正确思想路线的理论,邓小平理论等。我们必须要有一个体制性和定期性,让教师们在交流中吸取到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加强师德建设。

(二)加强职业责任心

加强教师的职业责任心,可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比如,专门成立一个辅导班。让教师拥有无私奉献、职业道德的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三)评选师德标兵

定时评选师德标兵,从而激发教师们的积极性。评选对象需在教学、道德、服务方面为大家树立一个榜样。同时也要勉励大家向他学习,让每个人都能从小事做起,让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师德标兵。同时借舆论的宣传作用,让全校道德风气加强。

(四)建立对师德考核的体制

视具体情况建立贴合实际的师德考核体制。考核依据为教学效果与学生评价,教学效果需要学校方面成立考核团队来督查教师的上课情况,学生方面可根据学生所填的评价表来确定。对教师的评定还可以采取分级制度。将这个评定与教师的工资、职业晋升相关联,让教师有足够的积极性。

(五)有奖惩之分

对于师德败坏的人,学校必须严加惩戒;相反加以奖赏。

(六)各校之间的教师进行交流

加强与外校教师的交流,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吸收。不断的交流会让教师对自己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让教学的正能量广泛地传播,此外还可避免教师对职业有倦怠性,防止教育事业下滑。

(七)加强学校的管理

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创造一个和谐、安静、民主的环境,学校需完善自己的管理工作。民主是学校首先要做到的,这样才能带动教师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让教师们能够团结成一体。为了让教师有成就感,学校和学生都要学会尊重教师,多与教师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适当听取他们的建议。

作者:鲁智龙 单位:甘肃省民乐县丰乐寄宿制小学

参考文献:

[1]邵龙宝.师德的实质与教师的人格建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4(8).

农村教师论文篇2

21世纪以来,农村教育在深入贯彻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一方面,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还难以保障和支持课程改革提出的教育发展目标的真正实现,农村教育的质量尚未得到本质的提升;另一方面,农村学生受教育的目的也在发生一定的变化,如果教育不能成为他们幸福生活的有力保证,他们宁可选择放弃,这一点,从2012年往届生参加高考人数较2011年减少28万可见一斑。为了切实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我国已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指出,要着力提高薄弱学校的师资水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这一战略性任务。无论是国家教育政策的导向,还是农村教育发展的现实愿景,都亟待农村教师提高适应新时期农村教育的执教能力。农村教师执教能力的提高不能过分依赖外在的理论培训,而应以“农村境域性”为基点,从学生的实际教育需求出发,不断寻求自我突破,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可供选择的教育服务。由此可见,农村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指向为现时教育实践智慧,这种实践智慧的养成要求其必须摒弃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任务完成为主的执教思想,以培养“农村学生”为己任,自觉主动思考学生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以此重新设计自我的专业发展轨迹。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农村教师勤于学习,掌握现代教育理念,更需要将教育理念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最终转化为教育实践行为,而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转化正是知识管理的核心所在。通过知识管理,教育理念就不再是空洞的教条,而真正成为能够产生效用的知识能量,促成教师教育实践智慧的养成和学生发展的双重效益。

(二)农村教师可利用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知识管理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效用的最大化

教育资源的相对匮乏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一是作为重要教育资源的优秀教师资源极为欠缺,这一现象的长期存在,与我国农村教师队伍的结构性困境有关,表现为农村学校大学生难进与不合格教师难出并存,超编与缺编并存,学历达标率高与教师实际水平低并存;二是农村地区的区域性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包括教育文化资源、知识信息资源等。教育资源的欠缺加之教师外出学习机会较少,使得农村教师处于一种缺乏交流的“教学孤岛”,长期的“教而不研”,使充满智慧与生机的教学活动变成一种“体力劳动”。知识管理寻求将静态的知识资源动态化,不仅有助于促使有限的教育资源的增值,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管理,教育实践不再是以任务完成为目的的机械劳动,而成为充满挑战,具有勃勃生机的创新性活动。如果能够引领广大农村教师形成知识管理的习性,那么,学习型的农村教师文化将得以构建,农村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也可得到有效的解决。

(三)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愿景功利,知识管理有利于激发其自我发展动力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承载着农村教育的未来希望,然而,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呈现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调查发现,83%的农村教师将专业发展的目标指向与个人利益直接挂钩的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等方面,仅有8%的教师希望通过专业发展提升个人专业素养,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自我完善。有学者把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动力归结为专业伦理,希望通过农村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来增强其发展的内在动力。笔者认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个人、教育、社会等三者的利益与价值的整体实现程度,仅凭其专业伦理水平是远远不够的。知识管理的过程及成效不仅促使教师个人专业素养的不断提升,更能有力地促升其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使个人发展与教育发展有机结合,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不足、指向不明的问题。

二、农村教师知识管理的问题

尽管知识管理对农村教师而言尚属新鲜事物,但由于“教师”与“知识”之间存在天然关联,教师首先应是“有知识的人”,因而每一位教师都在有意或无意地进行着知识管理,只是其知识管理的方式与成效不同而已。调查发现,农村教师知识管理存在意识淡薄、储存无序、转化低效、支持缺乏等方面问题。

(一)知识管理意识淡薄,知识储存无序,致使知识链条随意生成,知识提取无力

对于知识管理,91%的农村教师表示不知道或不清楚,6%的农村教师表示听说过或知道一点,只有3%左右的农村教师表示了解知识管理的含义。实际上,农村教师并非不存在知识管理活动,他们在日常教育生活中的备课、研讨及习惯性阅读等都属于知识管理范畴,但这些活动大多是为满足教学需要的任务型自发行为,而非主动进行知识管理的自觉行为。因而,尽管一方面为了应对课程改革的所需,广大农村教师从未停止获取新知的步伐;另一方面,在国家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师队伍建设等政策支持下,农村教师全员参加了顶岗置换研修、校本研修、集中学习、远程培训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他们也在不断汲取新知识、新理念。但总体来看,由于缺乏知识管理意识和能力,农村教师从不同渠道获得的知识理念,大都以散乱无序的状态短暂储存于其认知结构,既没有形成有序的知识脉络,也未能与其已有知识有机融合,产生良性的化学反应。正如一位农村教师所言:“我们参加的各种培训不可谓不多,校内的教研活动也经常搞,但总感觉收获不大,自己也想尝试教学创新,可又不知从何入手,平时学的知识关键时刻都用不上。”这种无序的知识储存,致使知识的提取无力,也是造成农村教师学习多而提高少、感悟多而创新少的主要原因。

(二)知识转化渠道不畅,知识应用匮乏,致使知识体系休眠,知识活性不足

知识的价值在于在应用中创新发展,使其产生实际的效用,其途径是,教师要把日常累积的教育知识通过教育实践,转化为可以操作及言表的教育经验。杜威指出,主动的经验是尝试,被动的经验是承受,承受的活动只能带来无意义的转变,只有主动尝试才是寻求世界真相的实验[4]。调查发现,超过93%的农村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缺少对新知识的尝试,教研活动中的经验交流也较少显现新知识的讯息,所谓专业发展,往往只是在被动承受中的自然成熟。新知识难以融入已有的知识体系,其根源正在于实践中新知识应用的缺失,谈及此,不少农村教师坦言:“每次学习新知识后,也很想在教学中尝试运用,但一方面缺少专家的指导,不敢轻易突破原来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改革创新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学校对此的支持力度有限,因而很多想法也就仅仅停留在思考层面了。”知识应用的匮乏,使得新知识始终游离于教师的教育实践之外,处于休眠状态,连固有的知识体系也因此而缺乏活性。

(三)学校层面知识管理不力,教师知识管理的运作机制尚未建立

教师知识管理需要学校为之构建相应的教育文化环境,实施知识管理的各种活动。调查发现,农村中小学都开展知识管理类的活动,如促进教师知识获取的培训学习、有利于教师知识分享的经验交流、鼓励教师知识创新的教学竞赛等,但总的来看,农村中小学的这些活动大都属于日常的学校管理范畴,而非有意识的知识管理行为。作为学校发展的规划者和教师发展的引领者,90%以上的农村中小学校长不清楚知识管理对教师成长的价值,也未从知识管理的视角为教师构建健全的发展平台。因此,教师的知识管理活动多为个人行为,教师群体的知识管理机制和氛围难以形成。

三、农村教师知识管理的对策

依据调查分析和农村教育实际,农村中小学教师知识管理水平的提高,不仅有赖于教师个人具有清晰的知识管理意识和较强的知识管理能力,也需要学校为之提供相应的条件支持。

(一)教师须领悟知识管理的内在机理与运作方式,逐步形成知识管理习性

农村教师对知识管理的内在机理与运作方式的认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明晰知识管理的内涵、特点与构成,领会知识获取、知识储存、知识分享、知识转化、知识应用与创新之间的逻辑关联,以及知识提取与知识增值的实现途径。二是将知识管理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深刻认识知识管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意义,寻求现实环境下农村教师成长的新路径。三是掌握必要的教师知识管理方法,善于归整日常获知的各类知识资源,形成个人的知识图库,以便知识提取;利用网络信息平台与他人进行知识分享、交流,促进知识的流动;通过教学反思,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农村教师有意识的知识管理行为,最终将促使其逐步形成这样一种习性: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与学生交往、教研活动等教育活动中,还是在日常阅读、生活中,都能敏锐地捕捉到各种有价值的知识信息,并及时将其整合于自己的知识库;主动与他人交流个人的教育教学经验及困惑,善于取长补短,不断提高对教育活动的认识和理解;经常性地尝试教育教学变革,并对变革的思路、过程与成效及时总结。知识管理习性的养成,可使教师的心智结构与行为之间的形成自动化联结,这些联结以“情境—行为模块”的形式存在于教师的心智结构,当其面临某种情境时,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与之相应的知识管理行为。

(二)教师要勇于在教育实践中运用新知,主动寻求尝试与创新

知识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知识应用与创新,实现知识增值,教师知识管理更需要将新知识在教育实践中反复验证,才能不断改善知识结构,增进教育智慧。在实践中尝试新知,首先,要求教师勇于自我改变,这种改变不仅指教育教学上的革故鼎新,也包括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的相应转变,归根结底,是教师教育理念的改变。其次,要做好实践创新的前期准备工作,与专家、同行交流讨论创新活动方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对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预测,拟订应对策略;也可以选择小群体学生进行试验,依据学生反馈进一步完善活动方案。精心的前期准备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创新活动的风险,为教师和学生带来更多的成功体验,激发其改革创新的热情。再次,要注重实践创新的连续性。按照杜威的逻辑,经验来自反思性思维,活动的连续性则是反思性思维的必要品质,任何教育创新如不经过连续反复的实践检验,就无法取得有意义的教育经验。因此,教师要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使实践创新活动持续进行,直至完善,才能最终实现专业素养的提升。最后,要注重实践创新成果的转化,将自身的教育智慧转化为可以外显的符号,这既有利于与他人的交流分享,也可为其他实践创新活动提供显性基础和支撑。

农村教师论文篇3

2.监督不力,相关制度缺失

学校在日常管理中,只关注成绩和升学率,不注重教师日常行为的监督,对教师为提高成绩而对学生采用不人道的教育手段视而不见,甚至帮助掩盖,而部分领导本身素质低下,如自家的有偿家教学生数比别人还多,有的甚至染上贪嫖赌通病,由于领导的不重视和监督机制的确实,由此造成了师德师风腐化的局面。

二、农村初中科学教师师德方面问题原因分析

1.学校缺乏相应重视。学校重师德理论,轻师德践行,对有违师德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注重师德实践能力的培养,监督不力,造成师德认知和实践的脱节,就只能培养一批师德理论上的“圣人”,师德行为上的“小人”。

2.领导自身素质不高。师德教育具有重要性、特殊性和艰巨性等特点,提高师德修养,需要靠领导的教育引导和同事的帮助,由于部分领导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对师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造成学校师德建设质量低下,师德师风腐坏的现象日益增多。

3.教师队伍素质较低。有的教师职业道德观念淡薄,年轻教师在大学里缺少师德教育和熏陶,责任感差,缺乏岗位使命感,讲索取不讲奉献,贪图享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少教师由于平时不学法、不懂法,缺少基本法律知识,在执教过程中常常淡化或漠视对学生权利的尊重和保护,违法行使或,加上应试教育的压力在“恨铁不成钢”的心理作用下,往往以过激的言行对学生进行体罚。有些教师还认为,体罚学生并非出自恶意,而是出自管理和爱护的需要,即使伤害了学生,充其量也只是“好心办坏事”却全然不明白“爱护、尊重与信赖学生是一个优秀教师的基本品质”。由此看来,教师体罚学生在教育实践中更多的是视为道德和纪律问题,甚至被视为教师的小节,而不是把它看作是侵权和违法行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随意性很强,这不能不说是教师对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学习不够、对其实质领会不深、联系实际的针对性不强、法律意识较差、法制观念淡薄的体现。

二、解决当前教师师德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教师的职业道德关乎学生的安全健康,关乎学生的身心健康,关乎学生的学业发展,关乎学校的声誉形象,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远大理想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初中教师的素质显得尤为重要,需要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

1.领导改变观念,强化师德建设

学校主管领导要改变当前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一方面提高自身素质。转变轻道德实践的观念,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学校领导者与教师应当是团结互助、志同道合的亲密战友。互相体谅的同时也要坚守道德底线,对有违师德的行为已经发现要依据相关法规进行惩处,绝不能坐视不管,放任自流。另一方面强化师德培训。学校要注重和强化教师的职后教育,根据学校实际和教师现代化的要求及终身教育思想,以师德建设为核心,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开放式、多元型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为教师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使教师在职业生涯中持之以恒地学习。教师作为一个专业人员,其发展内涵是多层面、多领域的。学校是教师成长、发展、走向成功的基地,促进教师的发展是学校管理的终极目标。因此,21世纪加强农村学校师德建设,要从学校发展目标出发,立足于我国经济和教育发展的现实,把握世界教育属性的趋势,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教师持续不断地自主发展,在促进教师群体发展的同时,实现教师的个体发展。其次是加强师德监督。坚持多元化的的评价机制,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展开适时评价,与绩效工资和职称评定挂钩,监督教师的道德行为,形成有效的约束。

2.依据学校实际,健全相关制度

根据学校实际,依据《教师法》、《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相关法规,建立健全师德建设方面的规章制度,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学生违纪处理法规细则,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过激行为,并加大对教师道德素质的考核力度,确定科学的、具体的、操作性强的德育工作途径和方法,把爱国爱家、爱憎分明、勤奋好学、感恩奉献等正面教育内容,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耳濡目染,形成系统、长效的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德育培养机制。

3.从自身做起,注重师德修养

一要为人师表。为人师表是师德建设的核心要求。《韩诗外传》提出“智如泉源,行为可以表议,人师也”。总理曾经指出:教师的职业光荣而神圣,希望老师们不仅成为孩子们学习的榜样,而且成为全社会的表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文明的传播者;不仅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更要有高尚的品质和文明行为,时时处处为人师表。为人师表是指教师在各方面都应为学生和社会做出表率,在思想上、行动上,要用纯洁的言行去感染学生,用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特别是高校教师要做一个具有“大爱”之人,要爱岗敬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要爱国家、爱民族,深谙中华民族的复兴系于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系于教育;要爱学生,不能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灌输的对象,要把学生看作是一个身心发展需要教师倍加呵护的人,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教师对学生的爱要体现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体现在学生学习、生活、情感等各个方面,只有具有大爱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

农村教师论文篇4

一、追求实效性,精心打造青年教师培训的终极目标

着眼于教师素质的整体性提高,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举办的多种层次、多个专题的教师培训活动在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扩展理论视野、提升教育经验等方面具有相当大的理论引导价值。但是,上述培训模式对农村小学青年教师未必有现实作用,原因在于:农村小学青年教师面临的实践问题远多于理论问题,相对宏观的政策、理论、理念的培训,不如引导他们对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案例研讨;教育行政培训大多要教师集中异地、暂离岗位,或多或少带有“权利”“福利”色彩,其分布机会就不会均衡分配给农村小学青年教师;专门为青年教师举办的培训,因为涉及到学科面广、人员众多,缺乏有效的管理与考核机制,难以保证培训达到预期的目标。

因此,追求实效性,仍然是当前很多培训特别是对农村小学青年教师的培训不该放弃的终极目标。这里的实效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培训对农村小学青年教师理论认识的深化、教育理念的革新、职业性向的发展有切实的效果。在相对“务虚”的层面上有实效;另一方面是对农村小学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教育方法的改进有切实的作用,在相对“务实”的层面上有实效。前者要求“务虚”型培训应以先期调研为基础,切准教师教育理论需求脉搏,找准他们教育理论的短板,从青年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教育理念提升的实际需要出发而不是从部门工作需要出发开展培训。此外。教育思想的更新与转化,与职业兴趣、职业理想等有密切关系,因而,培训青年教师不仅要着眼于教育观念的持续发展,还要从政治思想、职业道德、职业性向等方面全面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后者则要求“务实”型培训应该针对青年教师所面临的具体教育教学问题,围绕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教育研究和民间团队建设等方面落实推动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事务,将培训与青年教师的校本培养结合起来,如与“青蓝工程”中的“老带新”、青年项目的扶持与调控、同事交流与合作的推进等结合起来。无论是教学主题的培训、班级管理主题的培训,还是教育研究主题的培训,都应以理论指导实践的适切性、案例分析改善的直观性、研究方法程序的可操作性为原则选择学习和研讨的主要内容,切实提高青年教师应对教育教学问题的素养和能力。

二、保持内隐性,行政调控青年教师的民间话语表达

青年教师培养,人们习惯上认为这是行政话语;青年教师成长,人们习惯上认为这是民间话语。二者话语意味表层上的对立导致了来自行政和民间两方面的偏差。行政话语掌握着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控制权,其关注的问题可能与民间话语关注的问题存在差异,比如:过分凸显行政需要,强化用制度驱使青年教师承担繁重的业务;一味聚焦于“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教师”,忽视了青年教师群体的成长需要;等等。与此相对,民间话语往往作为行政系统的相对面,在不被行政话语认同的无奈中,以一种消极适应、主动避开甚至有意识拒绝的方式,在青年教师群体中蔓延开来。离开了行政力量的扶持。青年教师的民间成长方式效益低缓。

这样的现状呼唤对行政力量与民间话语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定位。行政系统作为强势方,应该主动运作引导。为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中民间话语的力量向学校事业发展轨道靠拢提供合适的平台、有效的机制。为避免过于强调权力影响产生的矛盾及弊端。行政力量要善于转换角色,把对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显性话语权转变为隐性话语权,从行政权力的直接控制,转为引导、启发、支持、遴选的间接控制,通过资助民间团队、鼓励教师合作、提供开拓空间等方式,推动青年教师根据自己爱好、特长或理想追求实现专业成长,使青年教师得到充分理解和支持,并乐于将个人成长与行政愿景保持一致。从而获得民间话语与行政力量的良性合力。

当前农村青年教师的民间交流,远比官方提供的交流平台要丰富得多,如QQ群、教学沙龙、远程互助、结为民间师徒(相对于行政的“青蓝工程”中的“师徒”而言)、教师假期联盟、教育博客交流、QQ空间、专业论坛等。这些交流有很鲜明的圈子化、私人化色彩。交流的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对教育教学的审视反思,也有教育研究的经验心得;既有对行政系统的评价批评,也有对个人生存状态的牢骚不满;既有闪光的思想火花、深刻睿智的智慧见解,也有只见一叶的偏激片面之词、消极倦怠的心态宣泄甚而有不合时宜的指责谩骂。显然,这些民间话语对青年教师的影响是多重的、复杂的,行政系统如果漠视或者以“教师私事,不好干涉”的借口逃避,显然忽视了这股力量的现实作用。行政部门可以倡议某一区域内的学校之间建立民间交流组织,并提供时间空间、必须的物质条件和服务支持,将民间交流逐渐导引到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题化。

行政管理部门对民间话语的隐性调控方式还有很多。针对学校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事关学校发展的事项,学校可以采用项目招标的方式,动员民间力量的参与,提供资金、人力、研究便利等方面的支撑;由骨干青年教师以个人名义举办教育交流小组、成立教学研究团队或举办专业发展沙龙,动员民间力量承担组织管理职责,青年行政领导有意识地作为成员参与,以身作则力行研究,接受团队的规约,融入青年教师群体;行政领导申请QQ账号、建立BBS论坛等,邀请青年教师参与交流、讨论;等等。这些方式、途径和平台均能为行政隐性调控民间力量提供不容易引发防范与对立情绪的机会,获得行政命令难以实现的效果。

三、凸显文化性,引导青年教师参与并建构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学校的建构无疑为农村小学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铺设了一条通往熟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道路,许多教师带着热情投入学习活动,理论视野、理论深度都有所拓展,但是很快学习热情消退。农村青年教师出现学习倦怠的主要原因有:把普遍性的教育理论用于指导真实情境中的教育实践需要较长时间的适应期,需要教师能够处理理论未涉及到的或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对处于积累期的青年教师来说,这一要求难度较大,容易打消教师的学习信心;群体性的理论学习共性鲜明,过于丰富的理论信息形成了“混沌效应”,使青年教师丧失了自主反思的机会,以致产生茫然和无所适从感;非团队型的、松散型的学习方式影响了内在凝聚力的形成。

上述情况提示我们,仅有行政倡导的学习制度与内容是不够的,必须考虑更为深层的动力和长效的支持力。向前延伸一步,行政系统就必须思考学习文化的构建问题。学习型学校对青年教师能够产生长效推动力是基于价值观和意义系统基础上确立的共同愿景,它可以激发青年教师的学习意志力,并获得持续的动力。愿景可以是关系学校整体发展的,也可以是每一小学习团队的,还可以是青年教师自主确立的。不管哪一个层面的愿景,都要有引领青年教师自主学习、自我反思、自我超越的潜在功能。如果不重视以共同愿景作为导引,不仅教师的学习行为是短暂的,而且学习引发教师的思考也是不系统的。

一旦愿景得到确认,学习型学校的文化建设就要考虑塑造青年教师开展学习的主体心态和主体行为。青年教师的学习心态、学习行为是通过眼界、情趣、取向和交流等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比如,有些青年教师的学习以教材使用和对农村的适用性为中心,有些青年教师的学习以面向农村因地制宜开发课程资源为中心,有些青年教师的学习以推动农村儿童健康成长为中心,有些青年教师倾向于埋头勤学、深入思索,有些青年教师以做导学、以学促做,有些青年教师善于思辨能够高屋建瓴……无论哪一种行为方式,只要能够围绕共同愿景,带着推动教育实践、改善教育行为、提高专业素养的心态、精神,就蕴含着青年教师的价值追求,就蕴含着最有活力的文化因素。显然,塑造这样的学习文化,需要学校领导具备高瞻远瞩的眼界、开放博大的胸怀和奖掖青年的魄力,以鼓励青年教师能克服种种困难,坚持不懈学习。

四、鼓励开拓性,让青年教师拥有教育“试验田”

农村教师论文篇5

光有理论指导是不够的,还必须与实践结合起来,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到提高。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由于没有机会参与公开课、优质课的锻炼,教学教研水平很难提高。所以我想如果能够让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与城市英语名师、优秀教师结对,进行一对一的帮扶,这对他们的专业成长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很少有机会上公开课,即使上也没有名师指导,所以很难有大的提高。2014年春天,我参加了即墨市小学英语优质课比赛,通过参加这次活动,我明显感觉到与城市教师的差别。所以我希望能与城市的优秀教师多交流,城市的优秀教师能多搞一些送教下乡,或让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进行同课异构,让农村小学英语教师零距离接触城市的优秀教师,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使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迈上新台阶。

三、要想使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在专业领域获得更大的发展

就要想方设法将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差别,使很多农村教师想方设法往城里调,而甘于在农村从教的教师寥寥无几,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本无从谈起,更谈不上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因此,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要想方设法将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专业水平有效地提高起来,要结合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和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子。此外,要想有效地促进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一定要使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觉得在农村教学有发展,这样才会使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安心教学,这样才能不断促进他们的专业化成长。

农村教师论文篇6

一、建立新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一般认为,社会角色是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根据社会的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一种行为期望,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新农村小学教师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当她(他)们不能满足社会角色要求或期待而造成的内心或者情感的矛盾与冲突时,角色冲突就产生了。这些角色冲~突主要有以下四种:

首先是新农村小学教师辛勤劳动与工资待遇的冲突。这是新农村小学教师角色冲突中最核心的、最基本的冲突。对任何社会职业而言,劳动价值决定劳动报酬,新农村小学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作用要求新农村小学教师及其职业劳动应有相对高的报酬和待遇。新农村小学教师弃教现象严重,弃教的教师不是不热爱教育事业,而是物价高、待遇低。教师弃教的直接后果是师资力量缺乏,教学质量下降,升学率低,学生缺乏管教、厌学弃学,等等。

其次,教员与家庭成员的冲突。新农村小学教师大部分都有责任田,作为教师,他们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作为新农村家庭成员,他们又要种田。尤其是农忙时节,常常是顾了家里影响了学校,顾了学校影响了家里。由于工资低,劳动复杂,为家庭所做的贡献比较小,教师们的自我评价和社会对他们的评价不一致,最光荣、最神圣的农*,Ttb学教师则是新农村中最贫困的,被“穷”字压得最没有信心、最没有自豪感的一个群体,并且连及家庭成员。

再次,新农村人口素质低下与教师弱势群体的冲突。在所有职业中,教师对于他所处的机构控制性是最低的。加之部分农民素质不高,一些新农村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在对待新农村小学教师的诸多问题上,受短期思维和短期行为的影响,出现一些轻侮教师的行为。作为弱势群体的新农村小学教师,对这些情况缺乏主动权和控制权,其权利又得不到可靠的保障,劳动得不到社会的承认,找不到自尊心和荣誊感,反而会有失落感和屈辱感。

另外,还有教师心理认知失调的冲突。一般来说,社会中的主体都将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归因。所谓归因,就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外在行为表现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和作出推论的过程。在社会转型时期新农村小学教师对自己的教师角色归因将会出现不协调的情况。教师如将自己的辛苦努力归因为自己将得到较高的报酬认知因素才可能是一致的,可是现实中教师工资并不高;若将自己教书育人辛勤工作归因为将受到社会和人们的尊重认知元素之间也是协调的。关键在于教师既没有较高的工资,社会上也尚未真正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这样一来,教师就会出现认知失调,即为自己的行为找不到合适的理由,而处于心理上迷茫的状态。以上冲突如果不在一种行之有效的机制引导下进行转化,势必对新农村教育产生强烈的冲击。

二、建立新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激励机制的主要途径

应合理运用现代激励理论,建立“政策激励、导向激励、引力激励”的新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激励机制,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四种途径实行:

一)深入了解新农村小学教师的各种需要

新农村小学教师同其他人一样,积极的心理源泉来自他们的需要。学校领导者必须深入了解分析新农村小学教师的各种需要,根据他们需要的特点和需要动机发生发展的规律,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动机诱导,满足他们正当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励他们的积极性。

新农村小学教师除了具有一般人的需要外,还有其自身的需求特点,这是由教师的职业地位和他们的教育工作这个客观条件决定的。教师运用知识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比重很大,他们劳动的积极性,主要是依靠他们的自觉性,单纯采用管理一般体力劳动者的方法法去管理教师是不行的,而如何激发他们自觉性则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就我国新农村小学教师的需要结构已开展过一些调查,初步认为有以下需要:第一,社会生活需要。包括社会需要,集体关系需要,相互尊重和帮助等政治进步的需要;第二,工作学习需要。包括工作需要(如希望有较好的工作条件和作出工作成绩),尊重和荣誉的需要(如希望得到学校的重视等);第三,生活福利需要。包括基本生活需要,子女教育就业的需要和文艺体育活动的需要。

在新农村小学教师的需要中,发挥才能乃是一种极为重要的需要。学校领导者创造条件使教师在这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对于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搞好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学校领导对教师的管理,应该做到“知人善任”,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使他们的才能与工作安排之问有个最佳的搭配。

(二)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新农村小学教师待遇

教育投入的具体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教育在社会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与全社会的教育意识息息相关,只有把新农村教育放到国家富强和经济振兴的高度上来,切实增加对教育的投入,才有可能提高新农村小学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新农村小学教师地位提高的关键在于增加对新农村教育的投资。对新农村小学教师而言,当务之急是切实提高新农村小学教师工资待遇,并制定切实可行的保障制度,杜绝新农村教育中的“白条”现象。

(三)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

在实行激励机制的过程中必须充分体现物质奖励对激励新农村小学教师积极性的重要作用。学校科学地实行“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要注意教师工作质量的考核和评定。这种考核和评定,包括对教师工作成绩的认可和赞许,一方面带有精神鼓励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为正常的职称评定、提升和其它物质奖励提供了客观依据。

精神鼓励对激励新农村小学教师积极性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一般来说,作为知识分子中的教师,精神需要比物质需要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学校领导者要关心和尊重教师,对他们工作成绩多肯定、表扬,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和条件,安排具有竞争性的任务,吸收先进教师入党,等等,所有这些都能起到满足教师精神需要的作用,使他们在精神上得到安慰和鼓舞。:

(四)正确处理新农村小学教师的心理挫伤

农村教师论文篇7

客观需求: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呼唤大量合格的师资20世纪末以来,我国的学前教育特别是农村学前教育得到空前重视。1999年6月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2001年,国家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教育部《当前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十五”期间发展幼儿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2006年,全国“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提出“适时抓紧制定学前教育法”。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重视学前教育”。2007年11月,教育部将学前教育立法纳入今后五年的立法工作重点。《教育部2010年工作要点》中指出,要“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支持中西部地区乡镇幼儿园建设。修订《幼儿园建园标准》。研究制定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政策措施。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修订《幼儿园工作规程》,加强学前教育管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提到,要“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对幼儿习惯养成、智力开发和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的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明确政府职责。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新建扩建托幼机构。”这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必将极大地促进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广大农村对学前教育的需求急剧增加。改革开放、新农村建设、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逐渐走上富裕路的农民把目光投向了“教育投资”,“从娃娃抓起”的观念深入人心。

社会的发展,家庭组织结构的变化和妇女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改变,需要有相应的学前教育机构担当起照顾和教育学前儿童的责任。课题组在对农村幼儿园进行调研时,随机对家长(父辈或祖辈)进行访谈,他们普遍认识到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都表示应该而且也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但进一步的访谈得知,入园幼儿与当地政府部门统计的适龄幼儿出入较大。

问及原因,他们列出很多,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本村或附近没有幼儿园,送到较远的地方不方便。

课题组在调查中了解到,有的农村乡镇十几个自然村,只有一个幼儿园,由于居住分散,交通不便,适龄幼儿入园受到很大影响。同时发现,由于大多数农村幼儿园不够正规,幼儿园教师不够专业,已经送孩子上幼儿园的家长对幼儿园、幼儿教师充满了种种担心和不满。经济条件好一点的家庭,一般都会考虑把孩子送到县城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

毫无疑问,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广大农民对学前教育需求的急剧增加,为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现实无奈:农村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现状堪忧,整体不容乐观课题组的调查结果表明,山东的农村学前教育师资队伍虽然在近十几年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农村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状况不容乐观。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数量不足,流动率高,后继乏人农村学前教育师资严重短缺是一个全国性问题,也是一个老大难问题。

据2005年的统计,我国幼儿园的师生比平均为1:30.2,农村幼儿园甚至达到了1:36.1,远远超出国家规定的全日制幼儿园1:7-8的师生比。在今年的两会期间“,小丫跑两会———民生心愿大调查”中有位网友留言:

“农村幼儿园现在还缺少国家的支持,孩子多教师少,专业的幼教更少。有的班级七八十个孩子,只有两个老师,孩子都管不过来。”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同志在2008年全省农村学前教育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中谈到:“我省幼儿教师特别是农村幼儿教师配备严重不足。城市幼儿园教师与幼儿比例为1:16.3,农村更高达1:25.88,远远超出国家和省规定的标准,一村一班一师现象严重,导致教师负担过重,没有时间和精力研究儿童特点和教育规律,影响了保教质量的提高,也导致了大量的安全隐患。”课题组在调查中发现,山东绝大多数农村幼儿园的师生比均超过国家规定标准,也超过当地教育部门规定的幼儿园师生比标准1:12,不少幼儿园的师生比达到1:30、1:40,“一人一班”现象严重,更有甚者是“一人一园”———一个人兼有园长、教师、厨师、保育员等多重角色,这样的师资状况已严重影响了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课题组在调查中了解到,农村学前教育师资数量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幼儿园没有任何国家投入,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待遇几乎完全靠“以生养师”。这里的教师,不仅工资低且没有保障,再加上工作条件差、工作强度大、无编制、无职称,所以,很少有人愿意加入其中。即使已经加入此行业的教师也很不稳定,一有合适机会,就会走人改行。调查表明,有80.5%的人有换工作的念头,有61.9%的人有强烈的换工作的念头。课题组通过对幼儿园园长的访谈证实了这个数字的准确性。园长告诉我们,由于农村幼儿园教师待遇低、工作强度大,大多数人特别是年轻人都不愿意干,每年费九牛二虎之力招到几个老师,大多工作时间不长就辞职不干,超过一年的很少。

课题组抽样调查显示,现在坚守农村幼儿园岗位的教师,年龄普遍偏大,40岁以上的超过60%,平均年龄在38岁以上。有一所幼儿园,一共有三个教师,最小的45岁,最大的58岁,次大的56岁。课题组到此调查时,正好赶上这所幼儿园开展活动,在舞台上“奶奶老师”表演很投入,在台下的课题组成员几乎都控制不住辛酸的眼泪。

在这些幼儿园的教师中,可以被幼儿称作“阿姨”

的寥若晨星,如若这些老教师退了,农村学前教育师资不是数量足不足、专业不专业的问题,是有没有人干的问题。在访谈中课题组还得知,能够在农村幼儿园坚持下来的教师之所以还在坚持,大多不是安贫乐道,而是在等待着、期盼着党和政府的阳光雨露有朝一日能洒落到她们身上。

2.职前教育薄弱,专业素质低农村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说的专业素质主要包括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专业精神是在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对工作极其热爱和投入的品质。具有专业精神的人对工作有一种近乎疯狂的热爱,他们工作时能进入一种忘我境界,是教师教育人格和伦理的核心,是做好教师工作的内在动力因素,具有基础性价值。专业知识是教师教育工作成功的知识和技能性保障。专业能力是指教师要具有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教育科研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

调查发现,山东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整体上来看比较低。如,在“为什么从事幼儿教育工作”

的调查中,只有20.6%的人是“喜欢孩子,自己愿意”;79.4%的人是被家长强迫或找不到其他工作,不得已而为之;有80.5%的人表示,如果有机会就换做其他工作。被调查的教师中,师范类幼儿教育或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仅占3.8%,大多数是高中毕业甚至初中毕业后,没有接受过任何学前教育方面的专业教育就直接进入幼儿园做教师。还有一部分教师是中专毕业或者是职业学校毕业,由于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而临时进入幼儿园工作,甚至还有一部分农村家庭妇女,她们完全是凭着“喜欢孩子”这样的一种热情而成为幼儿教师。尽管在调查问卷中,大多数教师填写的都是幼儿教育(学前教育)专业毕业,但课题组在访谈中了解到:她们中的一部分人是从职业中专或职业高中的幼儿教育(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这些职业学校开设的学前教育专业,普遍存在着专业性不强、质量不高的现象。这些幼儿教师中的大部分人是在从事幼儿园工作后,通过函授、电大,或到当地教师进修学校、职教中心进修获得幼儿教育文凭,所受的“专业教育”不系统、不全面。其中,有幼儿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只占23.4%。

由于受专业素质的局限,不少农村幼儿园在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存在着明显的“小学化”“成人化”倾向。如,教学活动主要是识字、算术等小学低年级的学科知识,教学语言仍以方言为主,教学方法以简单的老师教、幼儿学的灌输式方法为主。遵循幼儿的心理规律和兴趣,灵活地调整或随机生成适宜的教育内容,鼓励幼儿主动探索,自主发展的场景少之又少。课题组对幼儿家长的调查显示,农村幼儿园中,师幼感情融洽、幼儿“非常喜欢”上幼儿园的仅占入园幼儿的15.3%“,一般”的占55.6%;在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知识,指导家长正确了解保教内容和方法方面,“好”和“较好”的占19.7%,“一般”的占33.3%“,差”的占47%。可见,在农村幼儿园中,师幼关系及与家长沟通方面没有表现出任何的“专业”特质。

3.职后培训缺失,自主发展意识淡薄课题组的调查表明,目前从事农村幼儿教育工作的人员,参加工作后从没有接受过培训的达72.3%,接受培训的时间累计达10天以上的仅占0.5%。这说明目前农村幼儿教师的职后培训在很大程度上处于严重缺失状态。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比较复杂:从农村幼儿园的主办方来看,由于多数幼儿园属于民办性质,受到社会经济取向的影响,让员工参加职后培训会增加办园成本;同时,考虑到农村幼儿教师因没有编制产生的个体工作具有不稳定性,园方也不愿主动出资让幼儿教师继续进修培训;还由于农村幼儿园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一个萝卜一个窝”,派出一个员工参加培训,整个幼儿园的工作就会受到影响。从员工方看,由于每个教师担任的教育教学任务异常繁重,工作时间长,即使教师想参加培训也没有时间;何况,教师本人微薄的工资收入,维持生计都显艰难,也根本无力支撑自费培训。可见,是“经费”与“时间”使得农村幼儿园教师想通过参加培训促成自己专业成长的希望化为泡影。另一方面,农村幼儿园教师对通过“自修”和非系统、非正规培训获得专业成长的自主发展缺乏内驱力。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来源于教师对自我价值实现的更高层次的追求。由于农村幼儿园教师没有正式岗位编制,没有职称评聘,缺乏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自我价值实现的要求,所以,绝大多数农村幼儿园教师只是把从事农村学前教育工作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还没有把这项工作作为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事业。在内部评价机制上,大多数农村幼儿园对教师的评价和工资的发放都是重“量”(所带班幼儿的多少)而轻“质”,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与经济收入并不直接挂钩。这使得不少农村幼儿园教师产生了“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工作疲于应付、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我们认为,农村幼儿园教师职后培训的缺失,自主发展意识的淡薄,与农民对学前教育质量的要求形成强烈的反差。

4.社会地位严重失落经济收入是影响教师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

山东统计信息网2010年1月公布的资料显示,2009年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119元①。课题组的抽样调查发现,抽样地区农村幼儿教师月平均收入为618元(不含大约占4%的有正式事业编制的公办教师),工资水平仅相当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远没有达到“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要求。微薄的收入,与她们繁重而琐碎的保教工作的负荷和专业化的身心付出极不匹配。此外,农村幼儿园教师最基本的社会保障也无法落实。课题组的抽样调查表明,抽样地区农村非公办幼儿教师办理社会保险的情况是:缴纳5种保险的占6.3%,缴纳1-2种的占21.7%,大多数教师没有缴纳任何保险。需要说明的是,有些农村幼儿园将给教师缴纳保险的100—150元钱随工资一起发放,已统计在工资收入中。如果这种情况按“已缴纳”论,那么月工资收入就要再扣除至少100—150元。一位从教多年的幼儿教师说:

“默默无闻的工作了30多年,被冠以老师的称呼,却一天老师待遇也没享受到!!挣那几百块钱,说达不到温饱真的不夸张。”身份不明确使得广大农村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角色遭遇尴尬。人们常用“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来比喻教师职业,但是,当我们把视线投向农村幼儿教师时,却看不到她的光辉和神圣。她们是以“合同工”的形式招聘进幼儿园,在幼儿园的主办方和人们眼里,农村幼儿园教师就是一个“看孩子”的“打工者”。虽然孩子们懵懂地称她们为“老师”,但在教师的花名册里却找不到她们的名字。我国《教师法》早已明确了幼儿园教师的“教师”身份。《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改进和加强学前班管理的意见》(教基【1991】8号)规定“农村学前班教师与当地小学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托幼工作等意见》(鲁政发【1985】112号)规定“农村幼儿教师享受民办教师同等政治待遇,其报酬与同级小学民办教师相同”。但在课题组的调查中,在“是否有教师编制”一栏中,回答“没有”的占95.4%,在“您本人的职称状况”一栏中,回答“没有”的占96%。少数有编制的老师绝大多数是在农村小学大规模的“合班并校”后,由小学教师转岗过来的,所评职称也是在小学任教期间评聘的。他们没有编制,没有职称晋升与评聘,天天履行教书育人的“教师”之实,却无“教师”之名。正是这种身份的模糊,让众多农村幼儿教师彻底成为我国整个教师群体中的弱势群体。

理想期待: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培养合格的农村幼儿园师资上世纪末开始的教师教育布局调整,使山东省幼儿教师的培养规模大幅度缩减。

“由于中师改革和撤并,我省只剩3所幼儿师范学校,幼儿园教师培养渠道骤然减少,导致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数量严重不足,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经过多年积累,幼儿教育欠账也越来越大。2006年出版的《山东教育绿皮书》(2005年度)68页指出:2004年我省幼儿教师缺口已达62191人;62页载明:

据测算,从2005年到2010年,我省需增加幼儿专任教师13万名。之后,虽然教育厅积极采取措施,重新确定了8所专门培养幼儿教师的“中师”,并鼓励其他高校扩大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规模,但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仍然无法满足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开创我省农村学前教育工作新局面》的讲话中提出,山东省农村学前教育教师队伍的发展目标是:到2012年,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合格率达到80%以上,专科及以上学历达到30%以上,幼儿园园长、教师持幼儿园园长岗位培训合格证书和幼儿教师资格证书率分别达到80%和60%以上。可想而知,山东省推进学前教育发展的任务还是非常艰巨。

鉴于以上分析,课题组认为,师范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应当抓住机遇,深化改革,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大力培养专科层次、适应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型师资,为实现农村学前教育教师队伍的发展目标、满足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对学前教育师资的需要做出应有的贡献。

1.制定政策,吸引大批优秀学子志愿从事农村学前教育工作

教师素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前教育的质量以及学前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而生源质量的高低又直接影响到所培养教师的素质。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近十年来,青年学生报考师范的热情锐减,进入师范院校的生源素质呈下降趋势。

进入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的生源,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进入幼师(幼儿中等师范学校)的生源相比更是大幅滑坡。从高中进入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虽说经过高中的强化训练,文化知识基础相对较好,但毋庸讳言,这些学生也是高中毕业的“七类”、“八类”学生。因为按照高考录取批次,专科二批之前有本科一批、二批、三批、专科一批外,即使在专科二批中,也还有“一类学外语、二类学中文,三类报学前”的差别。据入学后班主任、辅导员了解,学生报学前教育专业很大程度上是处于“有学上”的考虑,是无奈之举,这样的学生根本不具备起码的职业认同和职业志趣。另一方面,由于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数量严重不足,各高校为了避免生源流失,会通过降低门槛,以求完成招生计划。即使已经录取的学生,经过三年的培养,毕业时她们往往宁肯到一些公司打工,也不愿意去幼儿园工作,更没有人去农村幼儿园工作。可以想象,让这样的学生成为胜任为人生奠定基础的最重要的幼儿教育工作,将要经历一个怎样艰巨的过程。可以理解,即使主观和客观付出高额代价,在很多时候的回报却是低微的,如此的生源质量与学前教育师资高素质要求实在相悖。

为此,必须依靠政府的政策引导,大力提高学前教育师资的职业素质。首先,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改善农村幼儿园教师的生存状况,进一步完善保障体系。突出的问题是将农村学前教育纳入财政统筹,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建立农村非公办幼儿教师最低工资标准和财政补贴标准,建立农村非公办幼儿教师社会保险制度,落实农村非公办幼儿教师职称评定制度,设立幼儿园教师专业技术职称系列,为正式聘用的农村幼儿教师进行职称评定,并与其工资待遇挂钩。以此吸引高素质人才从事农村学前教育工作。其次,要积极推进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免费教育,择优选拔热爱幼儿教育事业、有志于长期从事农村学前教育的优秀初、高中毕业生报考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再次,要对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村幼儿园教师实行定向培养制度。

2.恢复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

“面试”制度,招收高素质的学生进行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它要求学生既要具备基本的文化素质,同时还要具备基本的身心条件和艺术素质,特别是对心理、身体、形体健康状况以及音乐、舞蹈、绘画等基本的艺术素质要求相对比较高。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招收初中毕业起点三年制中等幼儿师范生时,各个学校都要先对考生进行面试和基本的艺术素质测试,使生源的身心素质、艺术素质条件有个基本的保证。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由于幼儿教师没有编制,待遇保障不力,报考生源严重不足,各个学校相继取消了面试和艺术测试。使得生源质量每况愈下,从源头上降低了学生的基本素质。高中毕业进入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各方面发展都趋于成熟,可塑性比较差,专业技能先天不足。

对她们进行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困难重重,往往在主客观付出巨大的努力后,收效甚微,有的确实无法达到培养规格要求。让这样的学生毕业后从事农村学前教育工作,对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不仅于事无补,还会陷入恶性循环的泥潭。因此,恢复对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面试”,通过对其进行职业志趣和艺术素质的潜质鉴定,遴选可造之才,不但是培养合格学前教育师资的需要,也是未来国民素质提高的关键。

对自身素质不适合做学前教育工作的学生,动员她们及早选择其他专业,既是对学生本人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

3.准确进行专业定位,有机整合学科门类,全面提高专业素质专业定位不准,会造成学生自我专业定位的偏差和职业心理准备不足。

准确的专业定位,有利于学生尽快进入职业角色,按照职业要求规划自己的未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农村幼儿园教师需要具有扎根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专业精神,需要有比较扎实的理论修养,比较熟练的教育技能,比较高的文化和艺术素养,还要具有比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前,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的定位应是:面向农村幼儿园,培养适应农村学前教育的合格师资。

幼儿教师作为一种专业,其特殊性在于专业活动的实践性大于理论性。幼儿教师面对的工作对象,是身心极具可塑性和发展主动性的正在成长中的儿童。因此,她们的教育专业实践技能显得尤为重要。师范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应当在课程设置上构建与理论教学体系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从教能力的培养,增加教育实践课程的课时比重,使学生的教育实践成为一系列从早期开始的、经常性的、贯穿于职前教育全过程的活动。在“全程实践”理念指导下,根据实践教学本身的规律及幼儿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构建学前教育专业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实践体系。

首先,要围绕培养目标,有机整合各学科门类。鉴于学前教育阶段的特殊性,幼儿教师的知识涵养应具有综合性特点,力求知识广博和宽泛。所以,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在整体知识观的统领下,打破原学科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基础、实用、够用”为整合原则,将“教什么”的学科以“问题为核心”整合为自然科学基础和社会科学基础,将“怎么教”、“为什么教”的学科按职业需要整合为语言、科学、健康、社会、艺术五大领域。

其次,应将艺术类课程作为专业课程来建设。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幼儿师范学校,师生对弹琴、唱歌、跳舞、绘画等艺术类课程非常重视,这些课程曾经是幼师一道亮丽的风景。在这些课程的学习中,她们积累了大量的艺术技能训练的经验。

这就使她们以深厚的教育底蕴、出色的艺术素质赢得了用人单位的好评。跨入大学行列的学前教师教育,由于过分注重课程的理论性、专业性,认为艺术技能不过是一些“雕虫小技”,使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被淡化。在大学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学术本位”的观念根深蒂固,专业课家族成员通常只有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史等,艺术类课程一般不在其中。艺术类课程由于不是专业课而不被重视,客观上已经或正在弱化。众所周知,幼儿在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并不是要像中小学那样通过上课学习系统的知识技能,而是通过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各种活动,使其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在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艺术技能是用得最多、发挥作用最大的技能。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应当把弹琴、唱歌、跳舞、绘画等列为专业技能课,进而加大课程建设力度。

再次,要改变传统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推广“做—学—教—做”的模式。这里的“做”即从事学前教育的实践能力。在这种模式中,学生从“做”开始,最终又回到“做”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始终围绕着“做”这个中心,“做”成为教和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样使教师的“教”更具有针对性,避免盲目的、面面俱到的、替代式的讲授,从而调动“学”的积极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强化实践意识,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根本途径。为此,必须彻底改革学前教育专业各门课程的考试办法,将解决教育教学现场问题的实际能力考试与现行的理论书面考试有机结合,并改变书面考试一统天下的局面。

4.加强就业教育,激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投身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使命感

目前,我国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盲目攀高、“城市本位”的思想。追求起点高、薪水高、条件优越的工作单位是正常的,本无可厚非,但农村、基层、偏远落后的地方更需要有人去建设、去开拓,广大的农村幼儿园更急需人才。师范院校要通过就业教育,使学生认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城里的幼儿园,经过长期的人才储备,无论是学历还是专业水平都比较高,刚毕业的专科学生已不再是紧缺的人才,即使历尽周折进入这样的幼儿园,通常园方也不会提供多少优惠政策,短时间内很难凸显自己的优势,脱颖而出;广大的农村幼儿园,则极度缺乏受过系统专业训练的幼儿园师资,对于全日制学前教育专业的专科毕业生,在农村幼儿园领导、同事的眼里,是专家和人才,他们会尽其所能为人才提供发展的广阔天地,这就更容易施展才华,实现自身的价值。所以,师范院校要努力通过就业教育,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就业场所的理想与否不以待遇的高低来评判,而以其自身价值的实现来衡量,树立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的崇高的就业观。通过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引领他们热爱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立志扎根农村,树立为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奉献青春和智慧的崇高理想。当然,这些教育都是建立在政府大幅度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经济、社会地位的基础之上。否则,空头的说教没有多少说服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06年统计分析资料∥教育统计报告[R].第二期(总第三十期).

[2]淄博市教育局.淄博市幼儿园办园水平评估标准与实施细则(试行)[S].2009.

[3]于冬青,梁红梅.中国农村幼教师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08,(2).

[4]朱婉霞.学校管理与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09,(8).

[5][7]张志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开创我省农村学前教育工作新局面[EB/OL].山东学前教育网,2008210206/2010203215.

[6]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山东教育绿皮书(2005年)[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8]罗旭.张承芬委员:关注农村幼儿教师的生存状态[EB/OL].

农村教师论文篇8

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与其组织承诺存在一定的关系,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会影响到教师的组织承诺。国内关于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研究较多,但对于农村地区教师的关注较少。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现状,探讨教师工作满意度与其组织承诺的关系,从而为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管理人员制定相关制度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工具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甘肃省积石山县和甘南合作市(县级市)的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740份,最终获取有效问卷558份,回收率为75.4%,研究样本的具体情况详见表1。

2.研究工具

(1)教师工作满意度量表

本研究使用的《教师工作满意度量表》属于自编量表。我们在整合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教师工作满意度划分为五个维度:工作本身的满意度、人际关系的满意度、对管理者(校长)的满意度、职业发展空间(晋升、培训机会)的满意度以及对工资待遇的满意度。经检验,该量表的总体信度系数为0.92,分半信度系数为0.84,而各分量表的信度系数都在0.70以上。效度检验也证明该量表结构较为严谨,理论构建较为合理。

(2)教师组织承诺量表

本研究采用的《教师组织承诺量表》参照了我国港台学者温金丰和黄亚筠编制的《组织承诺量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修订,突出了研究的针对性,着重考虑了以教师为测试群体、以学校为组织背景等因素。经检验,该量表的总体信度系数为0.88,分半信度系数为0.78,而各分量表信度也达到了可接受水平。效度检验也证明该量表的理论构建合理。

3.数据分析方法

本研究主要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二、结果与讨论

1.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现状

本研究结合工作满意度的得分情况,把被调查教师的工作满意度由低到高依次划分为满意度极低、满意度较低、满意度中等、满意度较高、满意度极高五种类型,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在被调查的教师当中,工作满意度中等的教师所占的人数比例最大,占52.5%;随后是工作满意度较低的教师,所占比例为24.9%;其次是工作满意度较高的教师,占17.7%;排在最后的是工作满意度极低与极高的教师,所占比例分别为3.4%和1.5%。这说明,从本次调查的情况来看,有一半以上的中小学教师对目前的工作持基本满意的态度,但同时也有1/3左右的中小学教师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

本研究进一步考察了教师在工作满意度五个维度上的得分,结果如上图所示。我们发现,被调查教师在人际关系层面的平均得分最高,达到了3.8O分;随后是对校长的满意度,其平均得分为3.59分;其次是对工作本身的满意度,平均得分为3.39分;而在职业发展空间层面和薪资待遇层面的平均得分则相对较低,分别为3.06分和2.45分。相比较而言,被调查教师对自己与同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对校长的管理工作比较满意,对教师职业本身基本满意,而对教师职业的发展空间以及薪资待遇则不太满意。根据Herzberg的二因素理论,工资和福利是从事任何工作的员工首先应得到保障的基本因素。统计结果显示,抽样教师的平均工资为1482.78元,月,其中月工资水平在1500元2000元和1000元~1500元的教师占多数,分别为44.1%和30.8%,但仍有9.7%的教师月工资在500元以下,处在这一工资水平的教师大多为代课教师或试教教师,由于国家对于代课教师的清退政策需要时间的过渡,因此这部分教师目前的工资水平影响了教师的整体工资水平。与前几年相比,我国教师的工资水平有所提高,但教师对工资的满意程度仍然较低,这与抽样地区教师的工作量有较大的关系。这些地区一直存在着教师数量短缺的问题,致使现有教师的工作量较大,工作强度与工资待遇的失衡是造成这些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对工资不满的主要原因。

每位教师都有自我发展的需要和愿望,具体到教师的工作性质,教师的职业发展空间则主要集中于晋升和专业的发展。晋升虽然与教师的个人人生价值有关,但晋升也意味着工资待遇的提高。对我国教师而言,晋升是获得更高待遇的保障,而教师专业发展则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由于抽样地区经济和教育发展的限制,使得教师接受培训的机会较少,不能满足其自我发展的需要,再加上地方学校在晋升评定、管理制度上还存在不完善之处,致使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不满意。

2.背景变量对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本研究认为,教师的性别、年龄、教龄、学历、民族等背景变量可能对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分别以上述因素为自变量,以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为因变量进行了方差分析,以确定这些背景变量对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是否显著,结果如表3所示。

研究结果显示:①不同性别的教师在工作满意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国内众多学者,如陈云英、孙绍邦(1994),嗍张忠山(2000),吕国光(2008)问等人的研究结论一致;②不同教龄和不同民族的教师在工作满意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③不同年龄和不同学历的教师在工作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经过进一步多重比较后我们有如下发现。①年龄在25岁以下的教师,其工作满意度显著高于26岁~35岁和36岁~45岁的教师。25岁以下的教师大多刚人职,初入岗位的他们往往对教师这一职业抱有较大的热忱,但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他们对工作的热情逐渐下降,其工作满意度也开始下滑,这也说明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与其职业倦怠有一定的关系。②本科学历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显著低于高中学历和大专学历的教师。本研究的调查地区为农村,拥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在当地属于“稀罕物”,他们的自我期望通常都较高,而实际工作环境则往往达不到他们的最初设想,从而造成现实与理想的较大差距,因而他们表现出更低的工作满意度。

3.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与其组织承诺的关系

教师组织承诺是教师对学校教育组织目标、信念、价值、文化的认同,愿意为学校付出心力、努力工作,并希望留在学校服务的意念。许多研究都指出,组织承诺高的教师,其工作表现较好,对学校的情感依附强烈,同时具备达成教学目标的积极意愿。因此在教育研究领域中,教师组织承诺是学校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通常,对组织承诺的测量一般由三个维度构成:情感承诺(AffectiveCommitment)、持续承诺(ContinuanceCommitment)、规范(道德)承诺(NormativeCommitment)。“情感承诺是个体对组织认同的意愿,情感承诺高表现为信任和接受组织的目标和价值观;持续承诺主要表现为个体为组织继续工作的意愿,持续承诺高表现为愿意为组织利益继续付出努力;规范承诺通常也称为道德承诺,是指社会规范对个体忠于组织程度的影响,规范承诺高表现为对组织抱有高忠诚度。”

以往的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组织承诺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①教师的个人特征,如教师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价值观等;②工作特征,如工作性质、工资、福利以及工作的挑战性等;③学校特征,如学校规模,学校所在地区的经济、文化以及学校的公平程度、发展机会等。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是教师对职业的整体评价和感受;而组织承诺作为教师的一种职业信念,必然会受到个体态度及评价的影响。

(1)教师工作满意度与其组织承诺的关系

本研究考察了教师工作满意度各个维度与组织承诺的关系,结果如表4所示。结果显示,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对工作本身的满意度、对人际关系的满意度、对校长的满意度、对职业发展空间的满意度、对薪资待遇的满意度均与其组织承诺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其中,教师对校长的满意度与其组织承诺的相关最高(r=O.605,P=0.000)。

(2)教师工作满意度对其组织承诺的回归分析

本研究以教师工作满意度的五个因子为自变量,以组织承诺为因变量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以了解工作满意度各因子对组织承诺的影响,结果如表5所示。

研究结果显示,从总体上说,教师工作满意度的五个因子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的组织承诺。

其中,教师对校长的满意度的解释量最大,能够单独解释总体方差的36.5%(R=0.365,F=289.511),也就是说,工作满意度中的“对校长的满意度”因子对组织承诺的预测能力最大,能够解释组织承诺36.5%的变量。黄国隆(1986)、彭雅珍(1998)蔡进雄(1993)、Amoroso(2002)、Field(2004)等人的研究均指出:在一个组织当中,领导者的领导行为与成员的组织承诺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育领域,校长是建立教师组织承诺的关键人物,校长的领导力是教师组织承诺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结论

本研究通过调查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从总体上说,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其中教师对学校的人际关系最为满意,对校长的满意度次之,对目前的薪资水平和福利待遇最不满意。

2.不同性别、不同教龄、不同民族的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在工作满意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龄、不同学历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

农村教师论文篇9

一、建立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一般认为,社会角色是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根据社会的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一种行为期望,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农村小学教师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当她(他)们不能满足社会角色要求或期待而造成的内心或者情感的矛盾与冲突时,角色冲突就产生了。这些角色冲~突主要有以下四种:

首先是农村小学教师辛勤劳动与工资待遇的冲突。这是农村小学教师角色冲突中最核心的、最基本的冲突。对任何社会职业而言,劳动价值决定劳动报酬,农村小学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作用要求农村小学教师及其职业劳动应有相对高的报酬和待遇。农村小学教师弃教现象严重,弃教的教师不是不热爱教育事业,而是物价高、待遇低。教师弃教的直接后果是师资力量缺乏,教学质量下降,升学率低,学生缺乏管教、厌学弃学,等等。

其次,教员与家庭成员的冲突。农村小学教师大部分都有责任田,作为教师,他们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作为农村家庭成员,他们又要种田。尤其是农忙时节,常常是顾了家里影响了学校,顾了学校影响了家里。由于工资低,劳动复杂,为家庭所做的贡献比较小,教师们的自我评价和社会对他们的评价不一致,最光荣、最神圣的农*,Ttb学教师则是农村中最贫困的,被“穷”字压得最没有信心、最没有自豪感的一个群体,并且连及家庭成员。

再次,农村人口素质低下与教师弱势群体的冲突。在所有职业中,教师对于他所处的机构控制性是最低的。加之部分农民素质不高,一些农村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在对待农村小学教师的诸多问题上,受短期思维和短期行为的影响,出现一些轻侮教师的行为。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村小学教师,对这些情况缺乏主动权和控制权,其权利又得不到可靠的保障,劳动得不到社会的承认,找不到自尊心和荣誊感,反而会有失落感和屈辱感。

另外,还有教师心理认知失调的冲突。一般来说,社会中的主体都将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归因。所谓归因,就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外在行为表现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和作出推论的过程。在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小学教师对自己的教师角色归因将会出现不协调的情况。教师如将自己的辛苦努力归因为自己将得到较高的报酬认知因素才可能是一致的,可是现实中教师工资并不高;若将自己教书育人辛勤工作归因为将受到社会和人们的尊重认知元素之间也是协调的。关键在于教师既没有较高的工资,社会上也尚未真正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这样一来,教师就会出现认知失调,即为自己的行为找不到合适的理由,而处于心理上迷茫的状态。以上冲突如果不在一种行之有效的机制引导下进行转化,势必对农村教育产生强烈的冲击。

二、建立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激励机制的主要途径

应合理运用现代激励理论,建立“政策激励、导向激励、引力激励”的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激励机制,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四种途径实行:

(一)深入了解农村小学教师的各种需要

农村小学教师同其他人一样,积极的心理源泉来自他们的需要。学校领导者必须深入了解分析农村小学教师的各种需要,根据他们需要的特点和需要动机发生发展的规律,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动机诱导,满足他们正当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励他们的积极性。

农村小学教师除了具有一般人的需要外,还有其自身的需求特点,这是由教师的职业地位和他们的教育工作这个客观条件决定的。教师运用知识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比重很大,他们劳动的积极性,主要是依靠他们的自觉性,单纯采用管理一般体力劳动者的方法法去管理教师是不行的,而如何激发他们自觉性则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就我国农村小学教师的需要结构已开展过一些调查,初步认为有以下需要:第一,社会生活需要。包括社会需要,集体关系需要,相互尊重和帮助等政治进步的需要;第二,工作学习需要。包括工作需要(如希望有较好的工作条件和作出工作成绩),尊重和荣誉的需要(如希望得到学校的重视等);第三,生活福利需要。包括基本生活需要,子女教育就业的需要和文艺体育活动的需要。

在农村小学教师的需要中,发挥才能乃是一种极为重要的需要。学校领导者创造条件使教师在这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对于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搞好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学校领导对教师的管理,应该做到“知人善任”,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使他们的才能与工作安排之问有个最佳的搭配。

(二)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农村小学教师待遇

教育投入的具体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教育在社会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与全社会的教育意识息息相关,只有把农村教育放到国家富强和经济振兴的高度上来,切实增加对教育的投入,才有可能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农村小学教师地位提高的关键在于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对农村小学教师而言,当务之急是切实提高农村小学教师工资待遇,并制定切实可行的保障制度,杜绝农村教育中的“白条”现象。

(三)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

在实行激励机制的过程中必须充分体现物质奖励对激励农村小学教师积极性的重要作用。学校科学地实行“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要注意教师工作质量的考核和评定。这种考核和评定,包括对教师工作成绩的认可和赞许,一方面带有精神鼓励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为正常的职称评定、提升和其它物质奖励提供了客观依据。

精神鼓励对激励农村小学教师积极性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一般来说,作为知识分子中的教师,精神需要比物质需要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学校领导者要关心和尊重教师,对他们工作成绩多肯定、表扬,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和条件,安排具有竞争性的任务,吸收先进教师入党,等等,所有这些都能起到满足教师精神需要的作用,使他们在精神上得到安慰和鼓舞。:

(四)正确处理农村小学教师的心理挫伤

农村教师论文篇10

1.2农村教育管理的边缘化的影响农村学前教育管理边缘化的表现其一体现在教学环境和设施的边缘化,在政府负担的教育经费中,对农村所投入的经费比例偏低,农村幼儿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农村政府支持的公办园数量却比城市的少。经费的短缺使许多在当代信息社会广泛使用的优质资源在农村得不到实现,不仅在教学资源上得不到保障,甚至有些农村幼儿园还在使用危房,幼儿的基本人身安全得不到保证;其二是农村幼儿教师工资的按时发放也得不到保障。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31条明确规定:“农村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但现实情况是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比例不是很高,有限的财政拨款也大多用于城市和县镇的公办园,农村幼儿教育的财政投入主要来自县乡财政,来自省地级的很少,民办幼儿园更是无人过问,经济的支持不足使得农村幼儿园的设备、园舍简陋,幼儿教师在教学中有才无处用,不能满足幼儿教师的教学需求,幼儿教师只能逐渐在工作中敷衍了事,把自身的要求降得一低再低。不仅如此,农村幼儿教师的工资、基本福利待遇与医疗得不到保障,工资拖欠现象时有发生,医疗的不完善也加剧了农村幼儿教师的生活压力,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到基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更高层次的需要,在物质得不到保障的时候也无从谈起农村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1.3农村教育教学与科研的边缘化的影响农村幼儿教师因为教学资源的落后,也由于农村的现状呈现出来老龄化,所以部分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上形成了一套思维定势,教师用旧有的知识经验和小学化方式教学已经不能应对当今社会和孩子的需求,农村幼儿教师更多地表现为自我成就感低。教师关注的是基本知识的传授,没有关注幼儿的情感发展,小学化倾向严重,闭塞的环境也使农村幼儿教师不能很好地开展主题活动。由于农村幼儿园的门槛低,很多幼儿教师的学历并没有达标,有的甚至没有进行过专门的学前教育的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薄弱加上职后培训的缺乏,许多教师表示教育科研工作很难开展。生活环境和父母素质的不同也使得幼儿的素质不同,城市公办园与民办园的幼儿素质就有明显差别,公办园的幼儿更好管理,这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农村的幼儿由于教育思想和家长的教育方式呈放养式居多,幼儿更加难以教育和管理,除此以外,农村的幼儿园保教不分,幼儿教师既要教学又要照顾幼儿的饮食、睡觉等生活琐事,但是得到的家长的认同却很低,这就使农村幼儿教师有很深的挫败感。农村幼儿园中存在许多转岗教师来填补幼儿教师的空缺,但是专业基础的薄弱使他们在工作中很茫然,认同感也不高。

1.4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边缘化的影响教师专业发展受内、外部因素影响,外因主要指教学环境、教学资源、职后培训、制度保障等,以城市为中心的各类活动无法辐射到农村,农村教师很少有参加讲座和培训的机会,幼儿教师的短缺也使幼儿教师自顾不暇,没有更多精力放在自身提高上,民办园的园长更多考虑利益的最大化,也忽视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内因主要指以专业理想、专业信念为主的专业情意,有些教师没有很好地规划职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再就是有些教师教育教学观念陈旧,不愿意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对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缺乏价值认同,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来,对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视若无睹。因此,这部分教师的专业知识远远不能解决教学中出现的教育问题,遇到的教学困难越多对本职工作就越提不起兴趣,甚至是排斥。简陋的教学环境和缺少资金的支持,使很多农村幼儿教师产生自卑的心理,与城市幼儿园的差距也会让少数农村幼儿教师刻意逃避,更加降低了农村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还有的幼儿教师想得到专业发展的愿望强烈,但是条件的限制也挫败了其职业认同感。

2农村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的有效路径

2.1政府支持、社会关注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在发达地区,越来越多的早教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不仅对幼儿自身发展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早期教育的成功能够提高基础教育的成绩,但在农村地区早期教育的概念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宣传。政府必须承担起推进农村学前教育的重任,呼吁社会关注农村学前教育,在财政上支持农村幼儿园建设。政府的制度、财政支持,必然会引起社会的关注,在农村地区宣传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幼儿教师是从事幼儿启蒙教育的专业人员

。2.2改变现阶段农村学前教育的管理机制县级教育部门应该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管理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实行县、乡统一管理体制,保障县内学前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也可以在县级教育部门下设立专门管理部门,专门分配人员监督和管理用于农村学前教育建设的资金,及时解决农村学前教育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在具体的政策实施上体现出对农村学前教育和农村幼儿教师的重视。农村学前教育的园舍、教学设施要达到县区以上水平,农村幼儿教师的工资、福利制度、医保、养老失业保险和职称、培训制度都要逐步完善。

农村教师论文篇11

(二)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的采集、加工、储存、交流、应用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它的内涵包括手段(即各种信息媒体如印刷媒体、电子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和方法(即运用信息媒体对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储存、交流、应用的方法)。在英语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主要指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英语学习环境,介绍语言知识;利用网络英语资源开展语言学习和教学。但是,西部农村地区的中学英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不容乐观。首先,西部农村地区地处山区,属于经济落后地区,一部分一线教师对信息技术一无所知,能熟练使用计算机的英语教师也不是很多。其次,即使参加过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教师,也会由于没有受到和英语学科知识整合的培训,在教学实践中不能顺利、熟练地应用技术。“缺乏教学必备的网络技术知识和信息技术整合于英语课程的能力”制约了农村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西部农村英语教师培训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育观念和教学手段的变革,利用信息技术的英语课堂教学被证明要比传统的“粉笔+黑板+教材”的讲解式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信息技术素养和学科专业素养将成为衡量英语教师质量的一个标准。因此,提升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信息技术、英语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发展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能力应该成为英语教师培训的重点。

(一)信息技术的培训要为学科教学服务

到目前为止,各培训项目或教育部规定的信息技术培训大都以计算机知识和上网知识为主,属于政策性的普遍培训,难以满足各科教师的具体需要。而英语教师最需要的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去获取和课程相关的资源,如何选择、处理、储存和呈现这些资源,使他们更好地服务于英语教学。网上丰富的英语教学资源既可以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大量的素材,又可以为教师的自学提供方便。英语教师不但要学会利用网络教学和自学,而且要学会网络教学管理。这些知识和技能的获得需要专门的指导和亲身实践。

(二)信息技术与英语专业知识教学结合的培训有利于英语教师信息素养和知识素养的提高

英语专业知识主要包括英语语音、语法和词汇等方面的知识。英语语言能力一般指听、说、读、写等能力。英语知识和英语语言能力体现出英语语言水平的高低。英语专业知识和英语语言能力是英语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作为英语教师,没有坚实的英语语言基础,自然难以胜任英语教学工作。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非常便利的平台。尤其在缺乏英语使用大环境的我国,网络为广大英语学习者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使用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英语学环境缺失所造成的影响。英语教师要教学生在这个虚拟世界里开展英语学习,首先自己必须学会学习,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而这些技能的获得,一方面必须通过英语教师自己的不断摸索和尝试,另一方面,还应该得到培训机构的正规训练。特别是那些语言技能较差的老师,更需要这方面的培训。

(三)信息技术与英语专业知识结合的教师培训的作用

1、示范的作用

英语教师在接受培训时,培训者采用的方法及示范往往给他们很大的影响。大多数教师都遵循这样一种定势,即用自己的老师教自己的方法去教自己的学生。要使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培训者就必须身体力行,为受训教师提供通过技术促进教与学的范例。许多在职英语教师承认他们在课堂上没有给学生起到技术使用的示范作用,因为他们缺乏这一方面的技能。他们愿意使用录音机等简单设备,而不想使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特别是那些工作了十多年的在职英语教师,信息技术对他们来说是完全的新鲜事物。因为他们在校学习期间根本就没有接触过,他们接受的是传统的教育。在教学中,他们觉得传统教学比使用技术的教学更得心应手。而一般的英语教师培训倾向于理论讲解,教师实践的机会少,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离,教师回到教学岗位后不能很好地运用。所以,对在职英语教师的培训,培训者应多使用技术,为学员提供良好教学的示范。

2、亲手操作的作用

理论知识学习必须和实践有机结合,否则知识难以转化成技能。一些参加过信息技术培训的英语教师虽然具备了基本的计算机技能,但是他们反映没有得到将技能整合到自己的教学中的训练,因而技术的学习对他们在课堂上的使用并没有多大帮助。在英语教师培训中,各培训机构应该创造条件,多给英语教师亲手操作的机会,在他们实践的过程中,随时提供指导,这样受训教师才能获得良好的实践经验,在今后的教学中,才能运用自如。从而为自己的学生树立运用信息技术的榜样,使学生自觉运用各种信息资源提高英语综合素质。

三、基于西部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现状的整合模式的构建

针对西部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信息技术能力现状,该培训模式主要在于通过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知识的整合培训,使他们具备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自学和课堂教学的能力,全面提升专业知识水平,更新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奠定基础。

(一)西部农村中学英语教师整合培训模式的课程内容

整个培训内容分为信息技术与英语听、说、读、写和信息技术与英语课堂教学两大部分。

1、信息技术与英语听、说、读、写

这一部分是针对英语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而设计的。目的在于教会他们利用计算机及网络工具搜索、选择、储存相关的内容开展学习。主要包括:听力和口语训练(英语语音、语调的训练和语篇听说训练);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写作练习。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学习的时间和进度,辅导教师为学员传授下载资料和在线收听的各种技能技巧。这些英语网站大都集英语听说读写于一体,题材广泛,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选择相应内容,有针对性地给自己“补课”。

2、信息技术与英语课堂教学

这一阶段主要对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的技能进行培训。(1)远程教育设施的使用和远程英语教学资源的获取要获取远程教育资源为英语教学服务,首先必须学会操作基本的设备。西部农村的远程教育设备主要有三种:一是光盘播放设备。该系统主要由电视机、DVD播放机和教学光盘组成。二是卫星教学收视系统。主要由卫星接收系统、计算机、电视机、DVD播放机和教学光盘组成。三是计算机教室。计算机教室由卫星接收系统、网络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及教学光盘组成。计算机教室为学生提供了网络学习环境。以上三种设备的操作和使用,光盘播放最简单,最容易操作,后两种相对复杂,需要英语教师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使用流程和操作步骤,学习在远程教育环境下选择、储存和应用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资源,学会利用各种模式开展英语教学。(2)多媒体英语教学课件的制作运用多媒体英语教学课件开展英语教学是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一个典型范例。但是,制作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涉及到多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而且要求英语教师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因此需要提供专门的指导。

3、西部农村中学英语教师整合培训模式的实施步骤和方法

(1)教学阶段:培训者的任务是向受训教师传授技能和学习方法,提出学习目标,管理办法和考核方式;示范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方法,提出具体的和日常教学密切联系的整合任务,如创建适合某一对象的英语听说教学多媒体课件,建立个人学习文件夹等;受训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2)学习与实践阶段:采用自主学习和专家答疑相结合的形式。经过了教学阶段的学习后,受训教师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网络开展自主学习。在学习中,受训者如遇到难题,可随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等向专家寻求帮助。(3)巩固提高阶段:反馈评价和总结相结合。完成了实践阶段的学习后,培训者和受训教师一起对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总结,提出今后的努力方向,开展进一步学习。(4)实际应用阶段: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包括使用多媒体课件、语音设备和网络等开展的英语教学。

(二)培训效果的反馈与评价

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对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价。终结性评价主要用来评价教师在英语语言知识方面的提高程度。形成性评价主要考察教师在培训前后课堂教学的变化,以学生评价和教师自我评价为主。评价指标包括;

1、语音、语调的准确程度(比学习前有提高,发音基本正确);

听说能力(能听懂简单的对话,能听懂一般英语新闻的主要内容,能使用正确的课堂用语);阅读和写作能力(至少达到大学英语四级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

2、课堂教学方面的行为变化:

目的语使用的相对频率;教学方法的调整和改进;技术的使用情况;学生的反应等。

农村教师论文篇12

在农村学校里,教师欠编情况还比较严重。在一所农村学校里,有公办教师、民转公教师、大中专毕业生教师、还有临聘教师这几种身份。而这几类人,他们的工资是不一样的,公师的每月有一千块左右,而临聘教师的工资只有区区的300元钱。并且在“一费制”的支出范围里,明文禁止使用“一费制”的收费来发放教师的福利补助及工资(况且现在学校的经费连维持正常运转都有点吃力了)。凡是明眼人,都可知道现在社会的300元钱的作用有多大,够一家人填饱肚子吗?

当一个人连“温饱”问题都要花大力气并且还不知道能否解决时,他在工作上就算是“呕心沥血”,可又有多少“血”可挤呀?这方面是实行“一费制”收费制度后对落后地区学校物质方面的影响。

现在的社会现实是,城镇的教师比农村的教师吃香,发达地区的教师比非发达地区的教师吃香。因为城镇的教师生活条件都比较好,一般城市学校的教师编制都是足数的,有的甚至是部分教师无主科课可上,大部分教师的课时数都不多,但工资收入都是比较高;而农村学校的教师大部分是从周一到周五忙个不停,生活条件不好,收入又不高,从而造成了农村教师更有了“低人一等”的心理压力。特别是在“一费制”收费后,农村教师此类感受更明显了,这就是对农村教师精神方面的影响。

由此可见,作为农村学校的管理者,必须意识到上述问题,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实施“一费制”收费制度后的这片天空里绘出一片蓝天来,更好地激发农村教师队伍展示出自己的风采。

二、在“一费制”背景下加强对教师队伍管理的几点措施。

1、加强师德教育,转变教师观念。

实施“一费制”收费后,教师各种补助越来越少了。许多教师都感觉到,工作强度、难度越来越大,而报酬却越来越少了。于是,教师们的怨言出来了。身为学校管理者,一定要让教师深刻理解实施“一费制”收费制度的重要意义,正确认识自己的付出与收入的关系。学校应经常开展师德教育,组织教师讨论听取“师德报告会”后的感受,还可组织教师了解贫困地区的学校教育情况、教师工作情况。通过学习、对比,让教师提升对“教师价值”的认识。

2、着力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

要千方百计地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我觉得是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生活”伟大目标的一个实际行动。现在,想“发财致富”绝不是一种“坏念头”,而“受苦”更不是一种“美”。作为教师,我们没有什么“发财致富”的门道,但我们也要适应时代的潮流,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去努力创造一个“小康生活”。千万不要只是知识上、精神上的“小康户”,而成为物质上的“贫困户”。这样,你就成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我觉得,学校管理者首先有敢于让教师“富”起来的理念,让教师受穷绝不是时代的特征。因此,作为农村学校的管理者,一定要关心教师的生活问题、特别是那些生活困难的教师,要创造条件去改善教师的生活待遇。

3、关注教师家庭其他成员的状况。

在农村里,许多教师的家人都是在家务农的,甚至是没有工作的,这些因素也是影响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未必有能力去解决教师家属的就业问题,但只要我们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做到政治上关心、生活上关怀他们。当我们尽力去做了,不管效果怎样,我相信教师会理解的、会感激的。

农村教师论文篇13

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学历普遍不高,专业背景以及教育经历各异,很多人甚至并非英语专业出身,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培训内容应该按照难易程度区分开,根据不同的内容设置不同的面授模块。模块的设置可以参照高等院校学生的选课方式,设置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两种。必修模块包括专业的英语听、说、读、写,选修模块内容应该涵盖教学方法、中西文化以及一些跨学科的教学内容,如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文学素养等。同时,在培训期间,可以通过专题讲座、案例教学、教学观摩等方式帮助学员掌握知识、开拓眼界、提升教学素养。

三、建立个性化的网络辅导

多样化的面授机制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受训教师的专业水平,而个性化的网络辅导则可以更好地满足每个教师不同的特点以及需求,使培训更具针对性。教师的年龄层次不同、性别不同,对专业知识和授课技巧的接受度和关注点也存在很大差别,因此,接受培训后,其问题点也会不同。在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多种即时交流的途径,E-mail、QQ和微信等即时通讯软件的普及让交流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因此,利用这些媒体工具建立远程辅导系统的可行性大,有效性高。通过网络进行远程辅导可以实现培训教师一对一具体教学,让教师的辅导更具有针对性,而学员的个性问题也可以得到及时的解答。网络的随时性也有利于师生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地安排学习时间。

四、建立训后实践、观摩环节

面授和网络辅导可以帮助受训教师提高专业知识和理论能力,但这对于教学一线的教师来说还远远不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才是最终目的。因此,在理论培训结束后,还应邀请城市中小学优秀英语教师将有特色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理念介绍给受训教师,同时采取一对一联络的助学模式。因为城市的中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对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的、任务要求、教材特点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可以帮助受训教师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进度等,在学习策略、评价方法、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也能够提供一定的建议。同时,可以组织受训教师走进城市中小学英语课堂,一方面,可以直观感受优秀的英语课堂是以怎样的方式呈现的;另一方面,在备课—说课—授课三个环节接受指导后,可以自己尝试组织课堂活动,感受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积累教学经验。还可以组织受训学员互相听课,共同探讨。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笔者所在单位在对浙江省丽水市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进行培训的过程中,邀请了杭州、宁波、金华等地的名师到教学现场,为学员上示范课、研讨课,使学员从中了解到了英语教育的多样性。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